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水浒传阅读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1:56

序论:在您撰写水浒传阅读体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水浒传阅读体会

第1篇

一、导读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名著阅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唤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要求学生阅读名著之前,我会先上一节名著导读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精心设计导语,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②介绍作家、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英国学者斯蒂夫・艾伦说过:“你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得越详细,你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他所写的作品。”因此,要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就必须在品读之前,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家的生平经历。③了解文本体裁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此类作品的方法。让学生有的放矢,真正发挥阅读的有效性。④赏析精彩片段,有时还播发相关的录像片段以激发学生看文本的兴趣。以《水浒传》为例,我是这样导入的:中国古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为什么呢?鲁迅是这样点评《水浒》的,“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鲁迅为什么这样说?你读完全书就会找到答案。此导语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接着介绍作者施耐庵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作这本书的缘由,以及这本书在中国文坛的影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再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把握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然后播放一精彩片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视频,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入文本的阅读,布置阅读任务。通过以上的环节,我把学生引进了名著《水浒传》的大门。

二、各显身手

(一)名著故事大家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推荐的名著大概分为以下几种体裁:寓言、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而寓言、小说、传记都有具体的情节,我充分利用每天课前5分钟进行名著情节复述,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提高了同学们阅读名著的兴趣,又检测了同学们对文本的熟悉情况,还让成绩差,未阅读文本的同学熟悉了内容,而且大大锻炼了同学们的综合能力。我以全班学号为序,每天一位同学上台讲一个章节。以《水浒传》为例,全书分为31回,由31位同学负责,大概一个多月完成。后面的同学接着讲另一本名著。对讲故事的同学提出具体要求:①对文本进行仔细研读,把复述的主要情节记录在笔记本上(复述时间不能超过4分钟)上台要脱稿讲 ,对故事内容要设计两个问题,并自己准备答案,提前两天给老师审查。②用普通话讲述,声音要洪亮,口齿要清楚。对其他同学“听”也做了具体要求:①认真聆听,尊重讲话同学。②听完后要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答错同学要扣2分平时成绩分,答对同学加2分。然后由全班同学做评审团给讲故事者进行等级评定,优、良、中、差,然后根据等级科代表做好加分、减分记录。期末评定出最佳讲话者并颁发奖状。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几年来,大多数同学对老师推荐的名著都积极阅读,再也不是以前的走马观花了,更可喜的是,同学们的讲话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年任教的七年级班上有一位叫国辉的男同学在他的作文里写道:“我永远记得我第一次上台讲名著时的窘态,两腿打颤,声音发抖,脑袋一片空白,最后流着泪水下台。而今天,我再次上台时,我从容的讲完了故事,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我成功了……”可见,这个讲名著平台对他个人发挥的重大作用。

(二)读书报告抒心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不思考,犹如吃饭不消化。”写读书报告不仅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而且它有利于学生积累材料,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我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名著章节以读书报告的方式来体现阅读情况,每周2-3篇。具体要求包括:①摘抄优美句子2句并作赏析。②归纳主要内容,要简洁,字数不能多于30字。③联系实际写心得体会,字数要求A层学生不少于300字,B层学生不少于200字,C、D层学生不少于100字。每周老师批阅一次,并评定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写在作业本封面上,优秀者加平时成绩分,每周由科代表宣读评分情况,有时把优秀者作品在班级展览,有时四人小组互相传阅,取长补短。同学们都非常在乎自己所获得的等级,每次发读书报告同学们都极其期待和兴奋。班级有个成绩较差的同学有一次高兴的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终于评上优了”。经过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写心得体会时同学们都能做到有话可说。例如写《童年》的读书报告时,在“心得体会”这一栏里有同学把自己的童年与阿廖沙相比,有的联系自己面对困难的态度,有的写道自己的外祖母等等,百花齐放,但看得出是同学们心灵碰撞出来的火花,是真正的走进了作品。

(三)名著知识大比拼。学生阅读完文本之后,我会开展“名著知识大比拼”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著作有个系统的知识梳理,在脑海里构建一个清晰的结构图。让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有更好的把握。比赛由笔试方式进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设题:作家、作品、作品人物形象、经典情节、作品主题等,试题形式由填空题和阅读理解题组成,填空题是一些简单的知识梳理,而阅读题坚持“文段再现”,由点切入原著。不能让学生觉得光做讲义也能解题得分。所以,在拟题时,选用了原著片段,但检测的点往往深入到整个作品,深入到原著,答案可能在所选的文段内,也可能在选文外的整个作品中。让学生明白要从名著阅读类试题中得分,必须进行踏踏实实的原著阅读,且读了定有直接收获。比赛完毕老师再根据答题情况评出等级给予奖励,并做一些查漏补缺的工作。

总之,经过几年的实践,所任教班级的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写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让名著阅读真正发挥了它的实效性。我想,让学生拥有“书香人生”,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为打造有效教学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时下各种媒体大量融入我们的生活如网络、电视等,许多媒体鲜活、灵动,在很大程度上的吸引的青少年的眼球,占据了孩子们很多的业余时间,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况且大量的视频的充斥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再有,一些网络游戏会使儿童玩物丧志、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家中始终坚信这样一个理念:孩子的阅读史就是孩子的成长发育史。让孩子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习惯,引领我们的孩子走向卓越。

“好读书”是前提。(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培养孩子喜欢书。首先,家长的示范作用。我们家里有很多书,并且家里的成员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们家的电视长期处于关机状态,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浸染,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与书为伴的习惯;再有,我们夫妻给孩子读故事如《格林童话》、《小王子》等,让孩子知道书中有着多彩的世界,给孩子植下“读书是人幸福“的种子。

“读好书”是关键。和孩子定期去书店买书,所买的书籍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一部分是经典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当然这些都是些图文并茂的读本,让经典后使孩子的人文精神;一部分是通过给孩子买的“故事盒”(磁带),孩子对一些故事有了些了解,在通过读书加深解读,如《绿山墙安妮》等;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曾经读过得好书,如《米欧,我的米欧》等。和孩子一起选购好书,和孩子一起读,大手拉小手一起成长。美国梭罗在《人生金言随笔》中说到:读得好书,就是说,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超过举世公认的种种训练。

“读书好”是目的。让孩子在读书中体会到快乐和充实。蒋子龙在论及读书的益处时说:书可以“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郁达夫把书比作“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它产生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它供给了知识饥渴的乳料”。我们每每给孩子买书之后,大家传阅,阅完后还有互动交流,体味升华。

孩子有了这三部曲的经历,大多已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以致用,还要鼓励孩子动笔写些读后感,留下读书的心得,哪怕是片言只语也是好的;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把读过的书恰切的运用,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或把精彩句子用到作文、书信、日记中去,把书读活;再者,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读书姿势要正确,不要在路上、车上、厕所看书,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光线昏暗或过强的地方看书等等。

第3篇

[关键词]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57-01

1.培养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1.1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

有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因此,我坚持在一定的时期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不时交流。同时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形成“我捐一本换五十多本”的读书观念。

1.2把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文,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特点,深入体会人物恃才放旷的个性。这样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的期待。

1.3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不同程度地带动了这些文学名著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尝试从初一进校后就开设影视活动课。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1.4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

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阅读与否,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每学期要进行必读书目考查,一般只对文学名著的相关常识作了解性考查,如作者、国籍(朝代)、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情节、人物绰号等,这对学生阅读名著是个很好的促进。当然考查的方法应该谨慎考虑,不能成为有压力的应试。

2.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2.1引导学生精读略读相结合

读书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精读和略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保证阅读的效果。

2.2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

不管阅读哪一类的名著,都必须要有层次地反复读。茅盾就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所以说,凡是好书都得重读的。

2.3教会学生有针对地灵活读

比如阅读小说,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

2.4培养学生有效地动笔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一是勾画圈点打问号,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二是寥寥数语写批注,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自己简短的批注;三是摘摘抄抄多积累,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这样的摘抄既可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也可以作为不定期对名著阅读的检查的一个有效的依据。

2.5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廷伸阅读

我们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使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例如:在学了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适当补充介绍李清照中、晚期的代表作,如《醉花阴》(薄雾浓浓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李清照;喜爱李清照的,可找到女词人的全部作品熟读、吟诵。另外,对不同作家同一内容作品的比较阅读,可使学生发现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

2.6让学生学名著去写作

第4篇

时下各种媒体大量融入我们的生活如网络、电视等,许多媒体鲜活、灵动,在很大程度上的吸引的青少年的眼球,占据了孩子们很多的业余时间,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况且大量的视频的充斥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再有,一些网络游戏会使儿童丧志、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家中始终坚信这样一个理念:孩子的阅读史就是孩子的成长发育史。让孩子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习惯,引领我们的孩子走向卓越。

“好读书”是前提。(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培养孩子喜欢书。首先,家长的示范作用。我们家里有很多书,并且家里的成员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们家的电视长期处于关机状态,这样的潜移默化的浸染,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与书为伴的习惯;再有,我们夫妻给孩子读故事如《格林童话》、《小王子》等,让孩子知道书中有着多彩的世界,给孩子植下“读书是人幸福“的种子。

“读好书”是关键。和孩子定期去书店买书,所买的书籍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一部分是经典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当然这些都是些图文并茂的读本,让经典后使孩子的人文精神;一部分是通过给孩子买的“故事盒”(磁带),孩子对一些故事有了些了解,在通过读书加深解读,如《绿山墙安妮》等;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曾经读过得好书,如《米欧,我的米欧》等。和孩子一起选购好书,和孩子一起读,大手拉小手一起成长。美国梭罗在《人生金言随笔》中说到:读得好书,就是说,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超过举世公认的种种训练。

“读书好”是目的。让孩子在读书中体会到快乐和充实。蒋子龙在论及读书的益处时说:书可以“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郁达夫把书比作“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它产生了人生存在的意义,它供给了知识饥渴的乳料”。我们每每给孩子买书之后,大家传阅,阅完后还有互动交流,体味升华。

孩子有了这三部曲的经历,大多已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以致用,还要鼓励孩子动笔写些读后感,留下读书的心得,哪怕是片言只语也是好的;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把读过的书恰切的运用,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或把精彩句子用到作文、书信、日记中去,把书读活;再者,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读书姿势要正确,不要在路上、车上、厕所看书,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光线昏暗或过强的地方看书等等。

第5篇

一、利用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开展“广泛阅读活动”,循序渐进,由兴趣走向习惯

在一年级开学伊始,我特意召开了一次家长动员会,有针对性地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了要求,避免了此活动开展时在校内和校外出现断裂带,从而保障了活动的持续性。也正是因为有了家长作坚强后盾,“广泛阅读活动”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是:由家长定期带学生到书店浏览、挑选书籍。起先只是带孩子们逛逛,但慢慢地,他们发现原来去书店玩也相当有趣。有那么多的大人、孩子在随意地挑书、看书、买书,就像逛市场一样;还有他们从没见过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书籍。时间一长,原来单纯地逛逛就变成了每次去都有收获,一本两本,家里的小书橱也开始丰富起来。每次听到他们在课下争论着谁的书多,谁的书种类丰富,总能看到那带着骄傲、自信、不服输的笑脸。兴趣的种子在快乐阅读的同时,已悄悄地在孩子的心里发了芽。

在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后,趁热打铁,由教师推荐或学生、家长自行决定订阅一些儿童期刊、杂志,继续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做到广泛阅读。如,《小星星》《儿童时代》《小学生之友》等。

到了三年级,由我或家长陪同学生不定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我在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时,总是相机指导学生挑选、浏览、阅读书籍的方法,将课堂搬到了图书馆。慢慢地,孩子们知道了学习、读书不再只是学校里的事,甚至阅读都不再只是阅读,而渐渐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我发现孩子们的阅读方向开始转变了,由最开始的字少画多的漫画、画报变成了青少年类的期刊杂志,更有一部分学生开始迷上了少年版的中外古典名著,甚至有孩子手捧着某些人物传记也读得津津有味。这些变化真是让我看在眼中,喜上眉梢。显然,此时的阅读已不单单是兴趣,它正悄悄地转化成一种生活习惯――生活中,我们不能没有书读。

从四年级开始,我劝导家长们放下担忧和顾虑,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们自己去图书馆阅读学习。这个决定是基于我校良好的区位优势,离市图书馆很近,孩子们又都住在附近,加之下午放学较早,即使学生回家,家中也无人照料和辅导,倒不如让学生结伴去图书馆自由学习阅读。随后在实际调查中我发现,在图书馆宁静的书香里,连平时毛躁好动的孩子都在安静地捧着《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并设立借阅记录本

利用早午自习和一切课余时间鼓励学生读书,白天没看完的书晚上也可以借来继续看,并由专人负责对书籍进行发放、收集和整理,让学生把读书当作每天最快乐最放松的事。图书角的书均由学生和教师自愿提供,将自己家中看过的藏书捐借出来,供大家阅读,且每月更换一批。同时也提醒学生要爱护好书籍,并在每次借阅时先填好借阅记录,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同时,教师也可根据记录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动向和兴趣变化,及时辅以个性化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p读好书的习惯。

三、设立个人的 “采蜜集”和班级的“蜜巢集”

个人的 “采蜜集”中学生随时记录阅读中的好词佳句或心得体会,也可由教师随时布置一些或摘抄或原创的“采蜜”小任务。记录时可配以各种图片、小粘贴或手绘图画。孩子们将自己的“采蜜集”布置得越有创意,就越值得鼓励和提倡,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渗透个性化教育和培养创新意识。

班级的“蜜巢集”由各小组长负责,定期轮换。在一定时间内每人记录一天,内容随意,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包括书名、简介或自己的感悟;也可以是看到的一段话;甚至是听到的有趣的交谈都可以。每组完成后将“蜜巢集”在全班传阅,由大家投票评选出最佳作者予以奖励。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120―01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对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名著阅读题在近三年各地中考中连续出现,所占分值为4分。考查范围广泛,考查方式灵活,题型难度逐年增大。通过对我校中考生调查发现,学生名著阅读的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平均得分较低,有些学生甚至得零分。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以身示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胃口择优推荐,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经常带进教室传阅,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平时阅读中,老师要言传身教,把自己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与学生共勉,让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养成阅读的自觉性。同时,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营造氛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教师要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赏析名著的精彩部分,把学生的阅读名著的胃口调动起来;积极开展课前5分钟“名著推荐”活动,让学生推荐名著的精彩片段,或推荐一位作家,让学生写读后感,特别优秀的在全班欣赏;或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诱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互相带动激发,养成读名著、谈感受、话乐趣的良好氛围。

3.活动引导。巧妙地组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手抄报,制作读书卡片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设计一次语文活动,或出一期黑板报,班会课上让学生讲讲老舍的故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让名著温暖他们的心灵。

二、明确阅读目标 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博览全部。应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对其推荐阅读的篇目和教材中要求了解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和主题等要了然于胸。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七年级下册:《童年》《昆虫记》等,还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进行合理安排。每学期至少要有计划地阅读三至五本名著。另外,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向学生 推荐林海英的《城南旧事》,学习《在沙漠中心》可向学生推荐圣埃克絮佩里《 小王子》。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讲究阅读方法 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非易事,因学生进入中学之后的课业负担太重,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乐趣更为有益。

1.略读,精读。略读就是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要固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概内容。如一些外国作品,常有大段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可以采用此方法。精读就是要用心阅读体会,常识性的知识要记准,精彩片段要反复品读,欣赏佳句,读出自我感受。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感情的熏陶。阅读初期,一般以略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进行有选择性地精读。对于必读书目要精读,逐章逐句地阅读,细嚼慢咽,精彩片段可以朗读、背诵、摘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第7篇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 、经典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主观能动性,使名著阅读的教学真正有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一 影视引导 课内激趣

通过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发现当电视台播放 时,那段时间感兴趣的话题便与之相关 。受这些现象启发,我尝试给学生开设影视活动课,利用活动课将这些影视作品搬进课堂,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对作品的陌生感消失了,阅读名著的兴趣也被激发了。他们往往利用周末时间阅读原著,因此课后这些文学原著也成了他们互相传阅的热门书。

二 活动推进 课外放手

在班上开设读书卡漂流活动。我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每周让一位同学设计一个读书卡,要求读过该书的同学,就算只读过其中的一个章节,也要在读书卡上留下痕迹,可以写对人物的某个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写自己的联想等,有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每周五的读书活动课,看影视前由教师作精当点评,学生用课外的阅读丰富了自己,教师用课内的点评提升了学生,创设了阅读的有效氛围,推进了活动的开展。

每学期由班干部组织一次名著读写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交流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平台。以展、赛、评促读,既增加了课外阅读的积累,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鉴赏水平,学生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提高了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有效推动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三 方法优化 读写结合

引导学生有层次的反复读。茅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的一段一段的读,这时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有层次,有坡度,由浅入深得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好书确实是要重读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以自见。'' "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如。"当时是这个道理.

提醒学生避免只关注情节,看完故事算完事的弊病。引导他们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都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引导他们深入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感受名著的思想意境,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利用辨"将读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读。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地思辨。可以在课余有意无意地引发争论,如诸葛亮筑坛借东风是不是故弄玄虚?《红楼梦》中,宿命下的贾宝玉的有没有意义?按《水浒传》的思想,是不是只有杀人放火才算是好汉所为?在适当的时机再作点拨,这样会让他们对名著有更深的理解,能有效地避免名著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