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1:30
序论:在您撰写校园贷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摆在首位的是安全。小学生原本就是弱势群体,也不具备什么自救能力,所以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学校这个时候最应该保证的,就是尽可能避免一切突发状况以及意外情况发生,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也要想到怎样将伤害减到最低。学校门口要有门卫亭,并且保证无时无刻都有至少2人值班,师生进出都要出示学校统一认证的证件。而门卫要对每个进入校门的人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比照证件上的照片和证件持有者是否是同一个人,坚决杜绝无证件者或持伪证件者进入校园。如果出现忘带证件的情况,针对老师,可以互相辨认。针对学生,可以让老师来认领。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个门禁方案实行起来会给师生带来不便,但毫无疑问这是最保险的方式。这套出入证检查程序,能完全避免身份不明的人进入校园,将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校内也一定要设立保卫处,专门负责学校里面的治安问题。保卫处要保证每天都有人在值班,碰到问题要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而且还要每天都安排工作人员排班进行校园巡逻。巡逻期间,对于可疑人等要密切关注、跟踪。做到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师生安全,无论什么情况下,将师生安全放在第一位。
校内监控必不可少,没出事情时确实显得多余,但一旦发生问题,监控就是最公正的证人。监控要设立在隐秘的地方。不管是教学楼里面,还是在操场上、在楼梯走道都要有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而且监控要直通保卫处,保卫处必须派人值班盯着监控。如果通过监控看到有人有不轨行为,就能第一时间制止。然后就是师生自己的安全意识。意外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所以师生紧急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一定要达标。学校可以每个月开展一次安全防护讲座。可以请到当地警局一起联合起来给小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学校也可以在操场或者教学大楼通告处专门设立一个板块,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做宣传海报,宣传各种意外自救方式。或者可以一年、半年联合当地部门进行一次地震、火灾等的预演。要求老师学生都参与。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每个星期也可以由老师组织或者老师布置学生组织一次安全自保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也参与班会,一起互动,真正让他们找到最有效最可行的自保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安全问题得到保障,学校才能开办下去。
二、学校要有不断完善的教学制度
能否高效地达到目的取决于采用的是一个怎样的教学制度。首先,学校的部门分工、内部组织一定要明确。这样才能给老师一个安心教课的环境。本人觉得比较可行的方案是返聘年长退休的老师再来学校担任文职及其他工作。然后任课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专心教好学生。毫无疑问,老师也是需要相互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所以学校一定每年都要安排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每个年级每个科目派一名任课老师外出学习,学习其他同等级学校的教学制度或风格,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做到精益求精。然后每个年级每个科目的任课老师也要组成小组,保证每个礼拜一次小组讨论会,可以共同研讨这个礼拜的教学计划,总结上个礼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交流一下教学经验和方法。这样就能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尽量做到每一步教学都是“教”和“学”的组成体,要学生立刻反馈出结果。
三、学校要持续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协调
家长将小孩每天都放在学校。校方最基本要做的就是保证家长的消息畅通,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到学校。这件事情可以落实到各班的班主任身上。班主任要负责定时不定时地和家长交流,将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成绩向家长传达出去。然后可以三个月组织一次班级家长会。六个月组织一次年级家长会。学校还可以担当起孩子与家长沟通桥梁的这个重要角色。学校可以鼓励家长们以班级为单位,自主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有什么想法,对老师有什么要求,对校方有什么要求,都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向学校反映。而平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亲子互动的活动。由于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大人陪小孩的时间或许并不是很多。久而久之,小孩子就有可能形成孤僻、懦弱等不健全的性格。所以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孩子还能有和家长一起玩耍的机会。学校和家长沟通互动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微博的虚拟沟通对现实沟通和人格产生阻碍。目前,大多数的微博用户前台还是采用匿名的方式,用户可以自愿选择用户昵称,网络的虚拟性给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现实不同的新的表达平台,很多学生通过网络活动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实现虚拟目标得到认同感,沉溺于网络不能控制,对现实的沟通交流产生了严重障碍,回到现实社会中不知如何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信息,监察部门由于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无法逐条的对微博进行审核,真真假假的信息在微博上进行传播,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力也受到影响。微博使大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退化。资源共享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微博的广泛运用,为大学生获取资讯提供了一种新方式,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浏览各类新闻报道,一种“快餐新闻”现象应运而生,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看标题读新闻成为很多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只浏览标题和大概内容已成为“快餐新闻”的主要特点,使大学生群体对新闻报道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一直这样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和考虑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消失。
2微博视角下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思考
2.1依托微博,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在“微时代”下,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价值观、道德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影响力,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它都是“微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占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的高地,在与其他思想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但坚持这一思想的我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坚持思想,以我国具体实际和国情为基础,结合,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运用微博这一新兴的工具,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微博,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导向,加强大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袭的抵抗能力。
2.2建设高校官方微博,开拓高校与师生沟通新途径。
高校应充分运用微博这一工具,开通高校“官微”,实现师生之间一种特殊形式的“面对面”交流,师生可以通过微博评论,来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校通过“官微”平台对师生的提问进行回复。这一新的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加强了师生对高校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高校“官微”作为一种官方的声音,能够对校园文化进行准确、真实而又丰富的宣传,为树立高校形象起到积极地作用,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同时增加了与师生的互动。当高校遭遇舆情危机时,可以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官方消息,给予官方的回复,快速掌握话语权,安慰师生情绪,增强高校在他们心中的公信力。在“舆情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后,通过“官微”多方听取意见,谨慎处理危机遗留问题,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有进行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
2.3合理引导微博发展,掌握话语主动权,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建立健全微博舆论导向机制。加强指导微博平台上的热点和舆论的突发事件,牢牢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来对微博平台上的舆论进行导向,遏制传闻和谣言蔓延。对微博环境进行净化,用户采用实名制的形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要保证师生的言论自由,在这个前提下,对在微博客负面舆论炒作,尽快来缓和与化解;对微博上的恶意攻击,积极开展斗争,防止微博上的信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加强微博监督管理,组建微博管理机构。微博的发展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专业的微博管理团队,及时适应当前形势,对话语权进行引导,应尽可能的掌握交流话语权,加强对微博平台上信息的把关,把握微博整体的舆论导向。
2.4挖掘微博潜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是创建“微班级”群。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QQ群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对班级进行管理。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微博对班级进行管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微博,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让他们作为管理人员,时时反馈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创建学生管理机构。将机构微博与学生个人微博连接起来,及时向学生传播校园内外的资讯。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管的大连海洋大学微博协会官方微博,微博开设两年来,拥有超过一万人的粉丝,微博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母校资讯,活动信息,校园福利,失物招领等话题。“海大学子,榜样力量”校园明星评选活动中,通过大海大微博协会微博,对优秀海大学子的事迹进行宣传,引起了学生的热量参与讨论,对激励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3结论
政工绩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医院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包括:控制作用、护航作用以及激励作用。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医院的技术和服务是医院竞争力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转,通过政工绩效管理,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升员工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医德医风,强化对患者服务的思想教育,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对医院实施政工绩效管理,可以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起到很好的护航保驾的作用,减少医院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在政工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公正、公平、奖罚分明以及按劳分配,政工绩效管理通过对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还可以调动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政工绩效管理对医院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1.考评医院
政工绩效管理能够促进医疗事业的整体、有序发展,能够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指导,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政工绩效管理是考评医院经营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2.激发员工积极性
从表面上来看,加强政工绩效管理工作似乎是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但是从更深层次上来看,是把工作细分到每位工作人员身上,使他们各司其职,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不仅是管理者的任务,更是医院每位员工的责任,从而在医院的各个环节上努力,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3.加强医院各部门的合作
加强对政工绩效工作的管理,能够帮助员工转变思想认识,增强每个人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加强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培养全体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这里的协作精神不仅体现在医院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员工之间的合作,还体现在对外维护医院的形象。只有同时加强医院内部和外部的协作,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政工绩效管理,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1.明确目标,各司其职
政工绩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员工的思想工作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在充分了解每位员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能力、思想状况的前提下,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以此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才能使员工在平时的业务工作中,保持正确方向。
2.制定科学的绩效计划及指标
绩效计划及绩效目标的自定必须和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首先绩效管理计划的制定需要以医院的战略目标作为依据;其次,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要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最后,根据医院管理的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目标及其评价标准。将员工的职业理想和医院的长远发展结合在一起,同时加强政工绩效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3.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医院的绩效考核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自我评估法、横向考核以及上级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估,就是指员工自己对自身工作的评价,员工可以通过述职报告和主管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方法可以使员工自己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对其进行改正。横向考核主要是指外部人员对其工作作出评价,外部人员能够掌握更加真是具体的信息。上级评价,即上级领导对下级工作人员是工作作出评估。
4.绩效评价公开、透明
政工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一定要公开化、透明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起到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作用。在对绩效进行考核时要坚持通用、代表以及确定的原则,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价,评价的时候要做到公正客观,绩效评价指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绩效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咨询专家、查阅文献以及类聚分析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同时,根据医院的相关数据分析、规章制度、指南、科室目标、指南等来制定指标标准,这样的标准才具有可操作性。
5.调整考核周期
(一)体育院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在体育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虽然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中开设了多媒体课程,但是其利用层级偏低,没有从实质上提高体育院校的教学能力。不仅如此,体育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改变教育现状的重要性,许多体育院校只是在形式上实行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从本质上进行革新。
(二)体育院校的教学条件还需不断改进
体育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程度偏低,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现有的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的发展需要。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讲解比较复杂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空间性与立体性。
(三)当前体育院校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在体育院校管理方面存在重要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管理质量偏低。现代教育技术仅仅融入课堂是远远不够,还应当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始终,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件制作,利用科学技术设施将课件制作得系统化、直接化。
二、解决体育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问题的对应措施
(一)体育院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体育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体育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改变教育现状的重要性,体育院校要摒弃在形式上实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从本质上进行革新。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课堂上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体育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体育院校的教学条件还需不断改进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程度,从本质上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现有的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国家政府部门以及体育院校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及设备。体育教师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讲解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三)体育院校要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不断解决体育院校管理方面存在重要问题,从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管理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仅仅融入课堂是远远不够,还应当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始终,提高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质量。
三、结论
安全教育计划性和系统性较差。目前,大部分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相应的安全教育,但往往只停留在一些小型的简单活动上,如介绍案例、开班会等。仍然有部分学校没发生事故就没有安全教育,事故发生后才进行安全教育,校园安全教育难以长久坚持,没有形成计划性和系统性,安全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学校安全教育的机会
首先,我国目前的学校安全教育处于转型时期,各级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安全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2006年以来,国家在法律、法规中都规定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其次,国内外也对学校安全教育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产生了很多具有独创性和实际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例如,家长与社区共同参与学校的安全教育等。最后,近些年来频发的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教训,使人们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总之,这些机会客观上都为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创造了条件。
学校安全教育的威胁
现代学校教育是开放式的,校园是一个多因素、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活动场所。学校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得各种各样的具体安全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的万能应对模式,要因事制宜、因地制宜、灵活机智地处理。安全教育工作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校内师生员工,还包括校外的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等,从而导致安全教育难度进一步加大。
师生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不同途径、不同主体的影响,师生意识形态安全形势较以往更加严峻。此外,校区周边环境复杂,校园周边治安形势严峻,道路交通安全违章、建筑违章比比皆是,摊点屡禁不止等,都在威胁着学生的安全,而社会管理部门的管理又跟不上,校园周边治安状况令人担忧。
学校安全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安全意识教育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一直是各类单位对全员进行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安全教育同样也需要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通过在师生员工中宣传“时时处处讲安全”的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安全规程必须时时守”的安全准则,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根据目前师生平时上网时间较多以及心理问题较多的现实情况,应在安全教育中多利用网络平台,使“被要求安全”变为自觉地要求安全,从而使安全行为成为师生日常行动的一部分。学校面对现状,应制订相应的安全教育计划,联合学校的各部门及团体,从生活上和制度上保证安全教育无处不在,如通过安保、学生工作及各类社团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让师生充分体会到安全教育的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力度
学校要切实履行安全教育的职责,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落实各方面的安全教育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安全教育责任追究制,即每一层管理部门签订安全教育“目标责任状”,落实安全教育责任,制定详细明确的安全教育考核指标,定期检查考核,从而保证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同时依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建立规范合理的师生安全教育的制度管理体系。安全教育制度规范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落实到学校中的每一个人,从而达到及时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目的。
(三)学校安全教育要抓重点,同时注重教育效果
在进行学校安全教育时,应该针对重点人、重点环境场所及重点时间段进行安全教育,以点带面,全面进行。首先,对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有心理潜在安全危险的师生,要进行重点教育。
通过对受教育对象的贴心访谈交往,使受教育者对安全观念入耳、入心、入脑。做好这项工作,要不拘泥于形式,要讲效果,要让受教育者做到内心接受。其次,对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爆、防火、防毒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师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各种意外事故发生。另外,还要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如冬天是易发生违章电器使用导致的火灾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
(四)提高学校安全教育普及率,使安全教育系统化
学校安全教育以往主要是通过各类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及安全知识讲座等渠道进行的。虽然这些教育也收到了一些效果,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其深度和系统性也受到限制。
[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增强文化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强化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有序性、提升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系统性、探索知行合一实践途径的协调性和实效性这五个方面是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实践议题。
高校校园道德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道德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体系以及承载着道德精神的文化符号实体所构成的整体。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形态,它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校园文化之道德属性与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构建校园道德文化精神,使各项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依、有理可循、有事可执,塑造出博而不浅、精而不乏、深而不玄的校园文化。
1·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
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道德文化建设必然要突显其时代性内容,这是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在导向上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在内容上要具有丰富性与和谐性;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要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思想文化领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突显出来。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自身道德素质的黄金时期,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等观念的引导,他们势必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从而无法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因此,校园道德文化必须有主题明确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观念的指导,从而使校园道德文化能够在明确的道德价值标准的指引下健康发展。
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首先要明确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导向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的指导地位,用中国化最新成果鼓舞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积极向上的志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尚。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导向性体现在道德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各个环节,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1]
同时,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容上要具有丰富性与和谐性,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和谐的时代性。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和谐无疑是对大学生素质的重要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既具有科学文化素质,也具有思想道德素质的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掌握的知识不仅要精专,还要广博;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扎实,思想道德素质也要过硬。人格的和谐,具体地说,就是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际协调能力,同时能够很好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具有调节自己心理的能力。
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建设丰富多彩的和谐的道德文化,还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在内容上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应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追求科学、积极向上同时又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这种道德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所长,补己所短,增强自信,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在实效上下功夫,与时俱进地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真正发挥道德文化的育人功能。
2·增强校园道德文化信息管理的科学性。
这里所说的校园道德文化信息管理主要是指校园媒体管理。校园媒体包括纸质媒体,如校报、学报等;光电媒体,如学校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网络媒体,如学校的官方网站、网络论坛等。可以说,这三类媒体是校园中主要的信息载体,在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加强校园文化信息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这一平台,以健康有益的信息丰富校园道德文化生活。
一般而言,文化信息的管理活动可以从对信息内容与信息载体的管理这两个方面来把握。关于信息内容的管理,要关注:其一,校内媒体是校内舆论的主要渠道,学校需要对各类信息内容的政治方向性牢牢把关,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其二,高校是进步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在坚持思想的政治导向性的前提下,校内媒体应尽可能及时、全面地准确、真实的信息内容,起到普及新知识、宣传新思想、启发新思维的积极作用;其三,应当使校内媒体成为各类人群相互交流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开展访谈、评论、对话、辩论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校方与学生之间人际交流的融洽与和谐。[2]
在信息载体的管理上,应当根据学校的能力尽可能完备地设置信息发散的媒介终端,不仅覆盖面要广泛,还要注重其设置的人性化,尽可能地促成校内信息的联动机制。当然,校内的媒体运作需要一定的操作与维护成本,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状况量体裁衣,应集中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主要的媒体运作中,以此为基础整合校园媒体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校园网络文化呈迅猛发展之势,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要以窗口意识来建设好自身的官方网站,尤其还要对校内论坛进行科学的管理。网络论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言论自由的思想公器,也可以是有形世界的隐形杀手。因此,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就目前国内几个较大的网络论坛(如百度贴吧、新浪论坛、搜狐社区等)的管理方式来看,校方可以采取参与式的管理方法,通过网络规约、设置议题、网络调查、网络评选等各种方式积极地参与并引导网络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科学的文化信息管理,能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环境,从而对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3·强化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有序性。
一般说来,制度大致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正式制度一般指一定的文化共同体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定规则,包括正式文件、纪律规范、制度规章等。而非正式制度则一般指共同体内相互默认的隐性人际交往规则。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往往并非是完全契合的,两种制度形式的对立往往会造成双方的制度效用“递减”或“失灵”。而这种矛盾,在校园文化生活领域中反映得也较为突出。
高等院校一般都有相关的正式规范,如一些文化管理条例、大学生文明守则、文明公约、校园道德规范等。不过,这些正式制度虽然设置齐全,却往往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多数大学生置身于自己的“小群体”、“小圈子”,有各自的活动方式与舆论平台(如BBS)。小到一个宿舍,大到一个小团体(如同乡会),人际交往的非正式规则随处可见。在现实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往往都比较注重自身所处的小共同体内的非正式规则,而对学校的明文制度即使不抵触也不怎么关心或认同。这就使得学校的一些文化规范形同虚设。这种现象正是文化的正式制度与学生群体内的非正式制度之间相互对立的集中体现。因此,应当找到一种合理健全且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减少制度效用的“递减”与“失灵”,使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形成合力、互相补充。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实践尝试,高校应该有序地开展道德制度化建设。
道德的制度化建设包含这样两层含义:其一,在校内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隐性规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分析与判断,把握这些规则的存在条件与成因,使一些合理的、契合大学生文化生活的规则能够被总结和提炼出来,因地制宜地逐步地把这些规则上升为简约的、正式的道德规范,从而既贴近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也深化了正式的文化规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其二,道德的制度化建设不仅包括道德制度建设,同时,也包含制度道德建设。所谓制度道德建设,是指制度的设计、安排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要体现学校所崇尚的道德文化精神。制度道德不仅应该体现在学校明文规定的一些正式的道德规范中,同时还应该体现在学校所颁布的一系列其他的正式制度当中。道德制度化建设的这两方面应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良好的道德制度化建设应该是一套合理的、有序的校园文化规范体系,它既能够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则,又能高于这些规则,从而使学校的文化精神能够在校园内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自由地流淌。
4·提升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系统性。
要使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全面发挥作用,就必须以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高校校园的道德文化建设。校园道德文化应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潜移默化地习染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环节、各层面、各阶段系统地发挥作用。因此,在高校道德文化建设中,必须系统地优化道德文化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环境可以教育人、感染人、启发人、塑造人。辩证地把握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充分认识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环境塑造着人,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的改变;另一方面,人的自我改变借助于环境的改变而得到强化。如果人们所处的环境系统在精神内涵上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环境的育人效用将得到放大。 转贴于
大学生所置身的校园道德文化环境是开放性的,具有不同的层面,一般说来,可大体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子系统。道德文化的硬环境是那些可感可触的物质性事物,如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大学生活动场馆、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等。道德文化的软环境是指那些精神性的因素,如校园风气、制度、组织、队伍、心理等。整合道德文化环境建设就是要使高校校园道德文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相互融合,彼此促进,要以环境工程的系统性视野对校园道德文化环境进行全面的规划,把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灌注在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不断地优化和美化校园道德文化环境。
强调道德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高校的文化环境建设,并进行系统、合理的整体规划。把整个校园的道德文化环境视为一个大系统,使大系统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承载和体现高校特有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使道德文化的硬环境与软环境,也就是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相互配合与融合。高校应该根据并联系自身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对各项文化环境的建设进行合理的整体规划,坚持把自身的文化精神贯彻和落实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二是高校在注重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建设软环境。很多高校存在着重视硬环境建设,忽视软环境建设的偏向,缺乏建设软环境的有效机制。软环境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不像建一座大楼、一个设施那样立竿见影,但优良淳厚的学风和校风恰恰更多地体现于软环境之中。因此,强化高校道德软环境建设是整合校园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5·探索知行合一实践途径的协调性和实效性。
道德价值或伦理精神最终必须体现在行为实践当中。要真正发挥校园道德文化的作用,必须构筑合适的道德实践平台,畅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渠道和环节,丰富和优化德育教育的实施手段,探索出具有协调性和实效性的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3]
首先,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应该以“生活育人”为重要的实践途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并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人的素质和品质,为此,我们强调“生活育人”。所谓“生活育人”,是指把育人过程融入大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中,让大学生在校内这个类似于社会生活的“可能世界”中,学会以道德的方式生活,边学习知识边学习做人,在生活的实践经验中进行自我修养的升华。让大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习、认识、提高、行动,使“知”和“行”结合起来,以“知”指导“行”和规范“行”,在“行”中深化“知”和实践“知”,把“知”内化为素质品质并融进生活实践中。
道德始终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方式,而这种方式只有在现实的生活中才可能被把握。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既类似于社会生活,又区别于社会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引入校园道德文化的“生活育人”概念,提倡以“生活育人”为基础,围绕着大学生在个体成长中可能触及的各类问题,把各项育人工作的开展定位在帮助大学生积累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大学生以后踏入现实的社会生活提供“经验准备”。因此,高校在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中,应当畅通这一渠道,在信息管理、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中融入“生活育人”的理念,把落脚点放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上。
其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以德育第二课堂为重要的实践途径。德育第二课堂能够与道德知识教育相得益彰,通过各类道德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路径。它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氛围当中,通过情境互动和文化感召,强化道德体认和道德践行。因此,在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中,要重视课堂教学和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以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全面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结合相关的道德文化活动,把合理的灌输式教育和科学的启发式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对这种道德文化在思想上认同、情感上接受、实际中践行,从而发挥校园道德文化的育人功能。
最后,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应以社会实践为重要的实践途径,使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来认识社会,为高校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奠定面向社会现实的实践基础。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是复杂多变的。大学生总有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一天。如果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和相应的交往实践能力,大学生将有可能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因此,高校应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深入联系社会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帮助大学生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其能够有所准备地步入社会、面向生活。
实践途径的贫乏必然造成对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产生实效性的质疑。当前,实践途径的贫乏主要来源于缺乏对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观照和制度化安排,同时德育教育教学实施手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贫弱也制约了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如果说,在某个高校校园内,知行合一已经成为大学生能够普遍遵循的实践活动,那么我们就不仅可以说这个高校的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优良的、持久的。提升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协调性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研究,如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等,还需要开展大量具有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实际工作。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探索知行合一在协调性上的不同途径与方式。而因其途径和方式的不同,所呈现出的校园道德文化也是丰富多彩且别具一格的。
参考文献:
[1] 李威,陈娟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J]·沈阳大学学报,2007,(4).
在信息时代,网络和通讯载体的使用,使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更活跃,交流融合更直接,互通更便捷,行为更具有变数。他们借助网络论坛(BBS)、网络新闻组(USERNET NEWS)、博客(BLOG)、维客(WIKI)、电子邮件( E—mail)、网络聊天(CHATTING) 、短信群发及通讯技术与互联网的链接、3 G时代通讯工具的提速等网络工具和手段,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的态度。
2014年6月间,我们分别对大学生本科在校生、普通专科在校生和高职高专在校生等三类学生群体中有代表性的500人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客观真实地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趋向,以及处理当前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掌握一手资料。我们认为:1、绝大多数在校学生能利用网络进行内容涉猎较广的信息交流、交互、感情联络。大部分学生能处理好对信息的甄别,控制自己言论。
2、关注的问题较全面,且很实际,相对集中
在涉及自身学习和前途等问题上,对社会敏感问题也比较关注。可见,现在高校的学生已不单单认为生活只有学习了,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大多数在校学生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自立自强。同时,调查显示,对于本科生和专科学生的单项调查结果来看,受教育环境不同、区域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育内容不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单一问题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其一、本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其二、本科学生对本校网络的建设要求相对默然,而专科学生对本校网站建设要求更迫切;其三、从信息交互内容看,专科学生的关注点起伏比较大,而本科学生显得更加平衡;其四、对新的关注点的出现,本科学生相比专科学生处理态度更平缓些,而专科学生要求相对更迫切;其五、对于自己所关心问题的处理方式,本科学生相对专科学生更客观、更有余地,而专科学生更直接、更自信;其六、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关注很广泛,但态度和处理方式有的差别很大,有的截然不同[3]。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还要具体群体具体分析对待。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新信息时代下高校的管理工作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高效自由地进行学生工作管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管理手段落后2、管理效率不高3、管理水平低下[7]。就我个人观察所看,大部分高校主要联络方式还是靠逐个打电话,或者网页公布、QQ群来信息,这些方式速度较慢、成本较高,且还不一定能通知到位。
而高校网站信息内容一般都比较滞后、信息更新较慢。有时有些消息学生已获得,而校内网站还没公布。这些严重导致校方和学生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我认为,现在高校管理工作应着手于如下几点:一、直接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利用快捷的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建立信息互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面对校方领导层的平台,通过平台直接进行对话,进行意见与观点的交流。二、给学生自由空间,把管理工作放手一部分留给学生去做:比如清华,某些班级就自己有自己的网站,每月一位同学担任版主,负责大小版上事务,在班内网站上校内信息,进行发帖管理。现在大部分高校班级管理都放给学生,班干部通过利用一些软件,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手机信息交流,既快捷方便又能保证通知到位。三、及时掌握学生舆论动态,实时关注,适时引导。给学生自由但并不是足够的放任的自由,校方应建立信息监控平台,及时遏止外界不良信息流入校园,控制校内舆论,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目前全国高校正在统一建立的高校IPV6网络,正适合这一点,建立一个纯粹的高校间的互动平台。四、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8]: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与学生畅快沟通的同时,开展活动,使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校方管理中。
3、新信息时代下对学生服务任务的分析
在目前各类高校中,学生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基于经济水平发展水平,各地高校信息技术信息设施参差不齐。
满足学生需求,创建良好的信息技术体系,是目前高校学生服务中的首要任务。我们的问卷调查如下:
由调查内容分析可看,大部分学生是长时间频繁利用电脑获取信息,快捷的网络设备是他们需要的。但信息时代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不仅要在硬件上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应该在“软件”上满足学生的需求。
作为高校管理层,如何在信息时代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更好更快更到位的服务高校学生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1、服务学生,首先要转变理念,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教师是服务者。由于一些原因,比如师道尊严的残留、经济利益的驱使、政策导向的偏颇[9],更多的高校教师摆不正自己的位子,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至于学生接不接受、学没学会跟自己没关系。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整体进步,也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2、最大范围的提供便捷网络设施。我们的高校应该从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出发,提供便捷的网络设施,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现实情况中,还有很多高校学子是买不起个人电脑的。基于此,高校应除图书馆外,多设立电子资源室。每个宿舍楼也可以设立独立的电子信息资源室,提供学生利用网络的地点。新建宿舍楼应配备网络设施。很多地方高校宿舍没有网线,以致学生电脑无用武之地,成为摆设。3、信息时代,学校应积极教授学生如何快速高效获取信息。除图书馆定期举办一些培训活动外,各专业应根据自身专业情况,开设相关课程,教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资源。4、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说的多做得少。虽然一些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碍于隐私,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资讯室大门。我们认为,作为学生服务工作的一部分,高校可建立网上心理健康资询室,利用网络平台,帮学生解决心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