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学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1:16

序论:在您撰写科学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学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科学管理 当今作用 未来发展

在现今工业生产中,已经大量的使用自动化生产线,整间厂房甚至可以做到仅需要几个人值班便可正常运转,生产厂房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整个行业趋势。在可预见的将来,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国民经济的主要拉动力,第三产业主要包括运输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等服务业,在这些行业中,人的因素将比在工业生产中要重要的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问题也将会影响到工作效率,人的因素将是工作效率的主导因素。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即将到来的第三产业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大背景下,如何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得工作效率最大化。

1、科学管理的特点

1.1 实践性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首先就是从劳动实践中得来的,故该理论从本质上就带有一种“实事求是”,或者说欧洲启蒙运动所提倡“理性至上”的色彩,该理论是是在理性的、客观的、准确的观察之后得出的带有实践性的理论。

1.2 规范性

泰勒认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组织无疑是军队,比如在古代,古罗马军队有令人发指的“十一律”,即从出现逃兵的部队中每十人中抽出一人乱棍打死。在现代,人民有着铁一样的纪律约束。正是这些纪律条例的约束才使得军队有了战斗力。而同样,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也能使得组织拥有很强的执行力和效率。而规范对于组织管理,一言以蔽之:规范才能使得组织的管理更加科学,更易实现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1.3 科学性

该理论基本原理是科学的,他将工人的经验和技术理论化再反过来指导生产,科学的选择培训工人并将科学与之相结合,使工人与管理层的关系更加密切。同时在具体的管理方法上又采取具体的科学措施,例如制定工作定额,采用计件工资制,挑选头等工人,建立专门计划层和劳资合作等。

1.4 协调性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常规特征是协调而不是不和。”他强调劳资双方密切的合作,强调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他试图尽一切可能缓和劳资双方阶级的矛盾,已达到追求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1.5 效率性

科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个工人的才干,使每个工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档的工作

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科学管理的管理思想的实践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协调性,都是为效率的。

2、科学管理之作用

(1)在自然科学的方法协助下优化劳动执行。

(2)完全彻底的劳动分工。

(3)严格区分领导和执行职能活动。

(4)通过古典组织理论进行补充,首先是强调给与任务的一致性原则。

(5)发展和升级员工的特别的、特定职能活动的才能资格。

(6)引入业绩相关的薪酬。

(7)业绩来自才能资格和劳动条件。

3、科学管理如今之弊端

(1)泰勒假设工人是百分百理性的、经济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但如果放弃这个假设,工人都是以“社会人”的角色而存在的,仅仅是部分地利己或者说经济的。那么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不能提供准确的答案。那么就不能强硬的将工人与社会割裂开来。工人并不是机器,需要鼓励,需要合作。

(2)泰勒还认为工人只有单独劳动才能好好干,集体的鼓励通常是无效的。而实际的劳动生产却证明了合理化的分工形成的团队中的个人劳动效率高于个人单独劳动时的劳动效率。

(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仅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

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缺乏一种整体,全面的全局视野。

第2篇

创新成果是衡量标准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管理就成为企业改制预设的重要指标,这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的背景下是必要的。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科学管理已不仅仅是企业的终极目标,而是企业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科学管理可区分出三个层次。首先,科学管理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武装。典型的例子是华为的“削足适履”,削过去管理不规范之“足”,适国际先进管理模式之“履”。华为曾经在五年里斥资4亿美元用于管理程序的升级,实现了管理自身的科学。其次,要通过科学管理不断推出创新成果,避免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被边缘化。中兴通讯每年都推出许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2011年之前已拥有235件LTE标准必须使用的基本专利。再次,是形成能够将前两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的体制、机制,形成科学的决策,以及统领科学决策的指导思想。比如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先生曾引以为豪的“君子而时中”的战略布局。

由此可见,科学管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然而,技术的进步绝非“自然”的过程,能够得到管理者有意识的引领非常重要,因为通过科学管理推动科技创新需要相当高的成本,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科学管理之路并无捷径,走“捷径”(比如假冒、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虽然能使企业或者个人迅速获得更大的利益,但由于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使用了非正当手段,科学管理的魅力也就随之消失。因此,我们可以将通过科学管理获得绩效称为正当管理,而通过“捷径”的投机行为则可称为不正当管理。科学管理的动因源于正当管理,在上述科学管理的三个层次中,只要在一个层次中有不正当管理作祟,科学管理的可持续性就会面临挑战,实际操作流于形式,企业也就难以掌握核心技术。

现代企业管理赋予执行者对协作劳动进行指挥,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职能。可以说,科学管理是一种理想状态,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将其武装起来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即便舍得投入,也未必能使企业的科学管理达到一定的水平。一些企业过去引进的先进设备长期闲置,当前转型升级的目标难以实现等情况,都说明创新成果仅仅依靠科学管理是无法获得产出的,还需

要发挥人才的巨大作用。中兴通讯实施的新型股权激励计划——所有者将股权“送人”,也恰恰反映出中兴通讯的管理者具备通过正当手段取得科学管理的预期效果的自信。

正当管理促创新

正当管理与科学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两翼,两者相互渗透。同时,正当管理又保证了科学管理正能量的无限迸发。

首先,通过激励诚实劳动提高含金量,为科学管理提供内部动因。科学管理建立在尊重知识的基础之上,只有尊重人才,尊重诚实劳动,科学管理的各项要求才能有落地的基础。尊重诚实劳动体现为逐步提高诚实劳动在第一次分配中的比例,避免让劳动者为获得体面的收入“主动”加班。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中兴通讯鉴于去年业绩巨亏的教训,在宣布股权激励计划之前,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维持对员工的吸引力:2013年6月完成了针对入职3年的基层员工的调薪,增长幅度超过8%,高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人均收入平均增速。

其次,通过对不正当竞争诱惑的拒绝,为科学管理提供外部动因。不正当管理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是不正当竞争,作为获得市场优势的“捷径”,不正当竞争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只有下决心拒绝这种诱惑,才能促使管理者“背水一战”,通过科学管理布局技术创新。今年7月,政府部门年内发放通讯领域4G牌照的政策逐渐明朗。中兴通讯清醒地认识到,4G市场可能面临各厂商价格战的挑战,同行中产品线多有重合,彼此抢单之事将不可避免。因此,中兴通讯没有把获得4G牌照的“宝”押在跑“部”攻关或者价格战上,而是坚信,只要在技术上具有优势,就能抓住市场机会,在4G中保持原来的份额并再进一步,从而将外部压力转换为内部动力。

最后,通过对社会责任的彰显,为科学管理提供资源动因。科学管理之“科学”往往取决于参照系的选择。如果在操作领域里对企业有利,却为社会其他领域带来隐患,这种管理方式也就无法称之为“科学”,反倒有“不正当”之嫌。这就需要通过正当管理予以校正,从而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仍以中兴通讯为例:今年7月25日,中兴通讯在南京举办了“2013智慧城市峰会”,意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使城市基础设施和有限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令城市管理上升到一个跨区域和跨行业的高度,从而提高城市的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这不仅可以促进客户的产业结构智慧升级,也可以使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正分享为原则

正当管理为科学管理提供动因,不是越俎代庖,也不会束缚科学管理的手脚。正当管理要守住底线,并承担起反对不正当管理的责任,尤其是反对在科学管理名义下进行的不正当管理,才能保证对科技成果的公正分享,才能保持和扩大创新能力的再生产。

公正分享不是平均主义,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下,管理者固然可以采取同工不同酬、以功效挂钩等方式坐享人口红利,但却很难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如果财富过多地向实际控制者和高管集中,企业也就难以形成凝聚力并进行再生产。而公正分享强调以人为本,主要是以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本。中兴通讯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绝非管理者单方面的恩赐,它属于一种公正分享的制度安排。

公正分享也存在着可持续的问题,需要通过对违规行为的问责提高其可信度。如果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清算,并将违规所得投入运营,难免会形成违规行为的再生产。由此可见,要真正做到公正分享,对违规行为的追溯十分必要。2007年年底,中兴通讯某副总裁在不足6个月里买进并卖出公司A股股票,涉嫌不当操作。中兴通讯在向股民道歉并追回由于不当操作获得的收益后“挥刀断臂”,以该副总裁的离职平息事件。

第3篇

比如:去KPI就是对科学管理集大成的管理工具的否定,涉及很多管理理论;小微组织、创客团队就是对传统科层组织的否定;还有更可怕的,电商出现了,传统营销的基本框架散架了,经典的4P理论也基本不复存在。

这与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建立之初的情况相似。那时,一切“理所当然”的管理受到质疑,管理大师们在各个层面建立了相关理论,形成了“理论的丛林”。杜拉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成为“大师中的大师”。

而现在,是我们重新认识“科学管理”的时候了。

科学管理的“异化”

没有科学管理,就无法应对20世纪的工业化大生产和巨型企业出现后产生的复杂管理问题。然而,科学管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产生“副产品”,即管理本身成为一个问题,特别是管理的异化。

科学管理的异化有三大“成果”:一是庞大而无效的“管理层”;二是庞大管理层带来的复杂的管理“流程”;三是复杂流程所衍生的KPI。这三大“成果”,因为是科学管理所内生的,所以即使有N多次的“流程再造”,终究还是会陷入“再流程化”的怪圈。

之所以说这三大“成果”是科学管理内生的,是因为科学管理有两大支柱:一是韦伯的科层制,二是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

电气革命开启了工业化大生产时代。那时,企业的目标是“大而强”,“世界500强”几乎是所有企业的终极目标。工业化大生产,遵循规模经济的原则。按照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竞争力首先来源于“成本领先”,而“成本领先”又依赖规模。所以,如何构建能够形成巨大规模的经济组织,成为科学管理的支柱之一。

韦伯的科层组织,按照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层层叠加,可以形成巨型组织。现在各种组织模式不管如何变形,都脱不了科层制的旧窠。IBM在人数最多的时候,管理层次多达18级。没有这么多层次,根本不可能把全球几十万人有效组织起来。

所以,韦伯的科层组织,为工业化大生产建立巨型组织提供了支柱。

传统管理的组织形式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最高层,是一个小型决策层,如董事会;另一个是最基层,做有效工作。除此之外,中间管理层纯粹是为了维持组织运作的管理层。这个管理层既不做决策,也不做有效工作,他们所做的就是“管理”。这就是科学管理在组织模式上的异化。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就越庞大。海尔“砸组织”,就是要废掉这个既不决策,也不做有效工作,只做“管理”的管理层,因为它产生的是企业内部的“摩擦力”。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研究了分工,认为分工能够提高效率。“管理科学之父”泰罗和“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分工前提之下的。

分工产生了专业化,专业化与科层制结合,就产生了流程。原来一个人做的事,现在经过很多人、很多层级,就形成了流程。流程到极限,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道干什么事,不知道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

为了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就需要KPI。KPI就是流程把整体分散后,通过KPI再还原。然而,就像一个极复杂的钟表拆散后,非专业人士很难还原一样,KPI最后也异化了。完成KPI成为工作,而不是通过KPI还原最终目标是工作。

科学管理的异化,使三大“成果”成了最严重的问题,而科学管理的内在机理又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

管理让位于软件

按照杜拉克的说法,管理是一项知识工作,非一般人所能掌握。

管理复杂到一定程度,就会超过多数管理者思维的极限,即使受过管理专业训练,也无法实施有效管理。就像跨国公司的规模太大了,流程太复杂了,人的大脑计算能力已经应付不了,于是,产生了新的管理规划系统和管理软件。

管理让位于软件,比较典型的是ERP和IPD的一度盛行。

柳传志说,没有ERP就没有联想。任正非说,对IPD要“削足适履”。为什么ERP和IPD那么重要?就是因为流程的无限复杂,只能通过电脑计算才能解决管理问题了,这当然也是管理的异化。如同那些流程复杂的大型跨国公司已经无力解决自身的管理问题时,就需要IBM这类公司提供管理“解决方案”。

当管理让位于软件时,它会产生三个问题:一是软件是编程的,只有相对固化才能编程,所以它更适用于相对稳态的系统,而现在是一个快速颠覆与迭代的时代;二是机器编程的管理,会让原来主动的管理者变成被软件管理的“被管理者”;三是管理不再产生差异化和竞争力,而竞争力来源于企业是否购买了更好的管理软件。

跨国公司纷纷放弃编程化相对容易的生产制造系统,改为外包形式,就是因为当“编程软件”成为共享资源时,高度流程化生产制造系统已经不再是它们的主要竞争力来源。

科学管理支柱的坍塌

一个数万人的企业,最高层的决策怎么才能传递到最底层呢?韦伯的科层制解决了这个问题,即通过管理层次一级一级传递。

管理层次的产生,是因为管理幅度有限产生的。数万人的企业,因为管理幅度有限,即使最基层也一般控制在不超过15-25人。所以,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

信息社会的出现,信息跨越管理层次成为可能。例如,电子邮件出现后,办公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信息不再通过管理组织层层传达;微信群出现后,微信成了一种沟通工具,甚至可以跨组织层次进行管理。

小米宣称的“六大绝技”,即虚拟办公楼、关闭会议室、打乱上下级、剔除KPI、发动自营销、放权消费者,都是建立在中国社会已经高度信息化基础上的。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无处不在,突然发现科层制要被废掉了。

由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和世界经济模块化,韦伯的科层制和专业分工不再是管理的支柱。

“编程组织”与“创意组织”

在世界经济模块化过程中,出现了两类完全不同的组织体系,我把一种称为“编程组织”,如生产制造、销售;另一种称为“创意组织”,如研发、设计、创意、营销。

富士康就属于编程组织,它是工业社会集大成的组织体系,有严密的流程,每个员工只负责极其简单的工作,整个流程设计是固定的,可以由计算机编程的,或者可以由机器人替代的。制造业越来越成为编程组织。

但是,编程组织正在成为跨国公司的“公共配套部门”,即外包部门。而创意组织涉及研发、设计和营销,是很难编程的,要不断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技术,并且正在成为竞争力的源泉。

像苹果这样的公司,早就放弃了编程组织。苹果有三个完全不同的组织:一个是乔布斯开创的创意组织,负责技术创新、设计;另一个是外包的代工企业(如富士康),属于编程组织;第三个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组织,即遍布全世界的营销网络。

在产业竞争时代,一个公司通常包括研产销的几乎所有功能。1990年代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模块化时代,一个跨国公司可能研发中心在硅谷,设计中心在伦敦,制造中心在中国,营销中心在纽约,呼叫中心在印度。苹果的生产制造外包,对世界经济模块化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而中国制造的崛起,对世界经济模块化也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世界上很难有一个这么大体量的经济模块。

新分工与新综合

如果说科学管理始于专业化分工的话,那么现代信息社会正在进行新的分工。

一类是模块化分工。如前所述,生产制造、创意、设计、研发,正在成为独立的模块,一个企业、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专注于某个模块,从而赢得竞争优势,这是新的分工。模块化分工,为创意组织专注于创意领域提供了环境保证。把不擅长的领域外包出去,这是创意组织得以生存的前提。世界经济的模块化,提供了这种前提保证。外包,也使得小微组织能成气候。

另一类是开放平台的建立。有的建平台,有的做应用。App就是一个重大创举,它意味着开放平台。在一个软件平台上,能够提供各种应用软件,使软件应用更活跃。甚至现在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平台,没有平台,海尔的小微组织就很难独立生存。

在新分工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综合。例如韩都衣舍的“三人团”,它的设计和制造依赖外包,营销则依赖平台。“三人团”的工作,就是把各个模块综合起来。

这是否又回到100年前的企业生存状态?当然不是。

第4篇

英文名称: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软科学研究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115X

国内刊号:15-1103/G3

邮发代号:16-1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5篇

一、用多维的视角,不拘一格选人才

当今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的第一财富。**公司始终遵循“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的原则,敞开大门选用优秀人才。

公司在人才问题上,强调一个“选”字,坚持做到既敞开大门,又确保质量,首先看重的是人的品质,尤其是诚实和信用。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事的重要前提。**年,公司不惜重金,从日本聘请了世界格子布大王藤原英利,后又陆续引进了日本衬衣专家石谷雅夫,后整理技术专家远藤彰一,国际贸易专家藤原大辅。这些专家在国际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先进的专业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而且带来了客户资源,将**带进了一个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更高层次。

公司不仅选好人,更选能人。在工作上看重的是人的能力,如沟通、合作、韧性等。在严峻的竞争形势下,缺乏这些基本的能力,就会不战而败。毕业于山东纺织工业学校的王方水,虽然只有国家承认的助理工程师职称,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纺纱、染整、成衣、空调、除尘、污水处理等样样精通,其技术水平在纺织领域已达到了最前沿,公司果断提拔他为总工程师。公司内部这样评价他:像王方水这样的人才,用多少个高级工程师也不换,因为他在公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用发展的眼光,广辟渠道育人才

教育培养是加快人才成长的有效手段。公司牢固树立“大教育,大培养”观念,坚持发展与培养并举,建立健全了以培养、发展各个层面的优秀人才为导向的育人机制。

一是着眼长远,开拓国外培训新领域。针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新形势,有计划、超前性地选派部分管理人员到国外培训和考察学习。**年—**年先后18次组织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到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企业培训考察,学习他们先进的企业运行模式和管理经验,适应国际化战略的要求。

二是借水行舟,利用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充分利用国内高等院校资源优势,通过考试考核选拔优秀员工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培养各层次复合型人才。**年—**年,公司选拔了28名优秀年轻员工到中国纺织大学和青岛大学带工资进修学习。在此基础上,公司正确引导各级人才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实现了自我锻炼,自我提高。

三是立足实际,发挥本地资源培养人才。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员工,**与淄川二职专达成联合办学协议,从联办纺织、服装专业扩展到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年又挂靠青岛大学成立大专班,还在二职专设立了“**纺织奖学基金”。同时,公司在内部采取“传、帮、带”等方式,给员工提供台阶式发展的舞台,使企业奋斗目标与员工个人追求相结合,不仅员工素质水平、业务能力在企业中得到不断提高,企业也由此获得支撑,从而稳步、加速发展。据统计,经过二职专培训进入公司的员工已超过**人,100余人担任了班组长以上职务或在车间重要岗位工作。

三、用竞争的理念,注重实际用人才

加快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使用。用好一个人才,可以使事业取得成功,并激发和吸引更多的贤才;压抑一个人才或错用一个庸才,会导致事业失败,使人才心理失调,积极性下降。公司在用人上,坚持以竞争激励方式,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

一是发挥专长,激励创新。为发挥优秀科技人才的专业技术特长,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公司专门设立了科技科研创新奖、成果奖。几年来,公司已评选科技创新奖、成果奖60多项,对有关人员进行了重奖,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重奖人员的项目涉及技术革新、节能降耗等多个方面,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是尊重人才,参与决策。公司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由公司具有相应学历和技术业务水平比较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和决策咨询,任期两年。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享受高层管理人员行政待遇和与其任务相应的报酬,优先参加相关的科技活动,公司另外每月给予1000元补助。任期结束后,组织业绩考评,称职者可继续连任,不称职者取消任职资格。

三是唯才是举,人尽其才。不同的人在能力、性格、行为上各有差异,用人的关键在于各得其所。公司各部门管理及技术人员施行内部招聘制度,企业给相应的人才提供充分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对于新进大中专毕业生,公司要求首先到基层锻炼,待融入企业文化后,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技术层的聘任。公司规定,所有经营、管理、技术干部,根据用人条件,面向公司招聘,职务空缺、招聘过程、录用结果都非常公开、透明,完全凭个人努力竞争上岗,上岗后还要按规定组织严格的业绩考核。

四、用优越的环境,以诚相待留人才

环境是决定人才去留的主要因素。好的人才,对内产生凝聚力、鼓舞力和驱动力,对外产生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我们把优化成长成才的环境作为激励创业的关键之举,努力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公司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了《招聘引进人才的政策规定》,对大学本科毕业生,从进入企业起4年内每人每月给予200元的补助,对大专毕业生,3年内每人每月给予100元的补助,同时解决住宿、户口、保险、假期等问题。公司的薪酬原则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并与市场效果挂钩,考评优秀的员工可以提前竞岗,享受相应的待遇标准。公司对技能突出人员进行技术评定并给予补助,高级技师每月1500元,技师每月1000元,高级技工每月500元,中级技工每月300元,初级技工每月100元。对获得职称的专业人才也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尽最大努力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第6篇

一个案例

日本最大的一家服饰连锁公司在日本有超过200家零售店,针对经济萧条,总部决定关闭一些(连续五个月业绩下滑)零售店铺。两年过去了,公司陆续关闭了50多家零售店。

山田诚是一家零售店的经理,他的店已经连续三个月业绩下滑。区域经理谷川小林约见他谈话,要求他延长开店时间,增加货架、品种,在店外扩大广告面积……在谈话后山田诚想,过去三个月自己不都是按谷川小林的要求做的吗?提高销售业绩的出路在哪里呢?

在办公室左思右想理不出思路,他感慨自己对许多款式、颜色判断不准,库存也有积压,资金流动不起来,就没有钱进新的品种。于是,他将过去一周的录像调出来,分析每天客人更多地在挑选哪些服饰。不经意间,他发现一个男人似乎在挑选衣服,却总是不试,看的多数还是女式服饰,什么都没买就走了。他打开电脑核对库存记录,上周确实有六款女式服装的数量对不上。他狠狠地说:“看我怎么抓住你。”周末再看库存,他发现这六款服饰销售一空。莫非这是一个对商品的流行很有预见的小偷?

那个人又出现了,保安问要不要报警,山田诚要求保安将这个男子看过的服饰款式记录下来,然后不做任何动作,偷走也不在乎。当天下午,山田诚照着保安的记录给总部下了这个月更大的一笔订单,还摆在显眼的位置挂牌促销。果然,一周销空。小偷仍然每周出现一次,他不知道自己拯救了一个零售店。

连续三个月的销量上升惊动了谷川小林,他邀请山田诚吃饭,想请教一下起死回生的经验,以便在本区域内分享。山田诚陷入了忧愁:这经验该怎么介绍呢?

山田诚说:“我在京都区聘用了25个大学生作为市场调查员,分析与预测市场动态,尤其是对就要流行的服饰进行预测。我就是归纳一下,再决定进货,减少库存积压,资金转起来,业绩就上来了。”谷川小林兴奋地说:“公司期望你能够继续摸索,形成科学、系统的文字方案,以便全区推广。”

回家的路上,山田诚不慎将头摔伤了,在家休养三个月。第二天,小偷被副店长抓住并交给警察,被判蹲三个月监狱。三个月过去了,在副店长的带领下,店员每天加班加点,但营业额只是原来的一半。山田诚又被请出来收拾烂摊子,他的条件是先将副店长调走。

山田诚回到店里,店员们十分高兴。透过店里的橱窗,可以看到小偷也在窥视店里的情形。营业额再次回升,山田诚却十分忐忑:只能靠着这个小偷来提升业绩吗?

思考与启示

读到这里,你在想什么,想问什么问题吗?这是麻省理工最新的高级经理领导力课程中,市场战略管理课上给出的教学案例。教授要求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我所在的小组提出了这样10个问题:

1.山田诚纵容小偷对不对?如何用合理的逻辑解释山田诚的管理行为?

2.山田诚改善零售店经营应该做什么?

3.山田诚对区域经理谷川小林讲采用市场调研的方法,对不对?要解释其合理性。

4.在吃饭后谷川小林对山田诚的要求是否全面?还应该提什么要求?

5.山田诚还应该做些什么?

6.这家零售店铺业绩上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根据被偷窃的品种进货不是本质原因)?

7.这个小偷是什么背景?谁最该问这个问题?

8.科学的市场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9.对一家服装零售店来说,来自市场的真正挑战是什么?

10.在经济萧条背景下,零售店竞争力的重点应该在哪里?

当我们小组完成了案例讨论并给出了我们的思考后,教授要求小组之间交换思考题,并回答从别的组换来的思考题。多数小组的讨论思考题类似,不过还是有不同的问题,比如:

1.谷川小林应该如何运用该区域内其他连锁零售店的销量数据?

2.库存积压的本质原因只是经理的判断失误吗?

3.小偷偷走的服装做什么用途了?

4.这个案例最终应该得到什么具体的有操作意义的启发?

5.与非萧条时期相比,经济萧条情况下零售连锁店的品种选择策略有何不同?

在中国,多数企业家对MBA课程是有质疑的,认为课程与现实市场脱节,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其实,关键还是看教学的方式,案例讨论中强调科学化地看待社会科学的问题,要坚信天下的事物总有其逻辑必然。看似偶然的事件,只要深入思考,就能够找到逻辑的必然,从而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这样的小组讨论要用掉半天时间,组员倾力投入,贡献各种想法和智慧。第二天是六个小组的汇报以及教授的点评。现实市场背景的案例没有正确答案,只有在讨论过程中彼此得到的思考方法和最有价值的启发。市场科学决策课程就在讨论中结束,教授发放了新的资料。东京大学的市场决策教授与麻省理工的教授共同参与了这个案例的调研、考察,并汇总了如下的信息:

1.小偷将偷来的服饰倒卖到了京都周边的摊贩市场,在摊贩市场该服饰的售价仅是店内的三分之一。

2.经济萧条后,白领们到京都周边逛摊贩市场的比例提高了。

3.进货销量提高的时间节点多数在被偷后的第四天。

4.调研者对购买这几类服饰的客户进行了随机访谈,发现37%的人见到办公楼内有该款式衣服。这些人没有去过摊贩市场。

5.小偷有时自己决定偷的品类,有时是摊贩指定的品类。

6.对摊贩调研获知,摊贩已经意识到有不少来自京都地区的客人对品类品质更加在乎,反而不在乎价格(与原来的客人群体相比)。

7.在经济萧条前,山田诚的进货决策多数是依靠每月的品类销量分析的。在萧条后,仍然依靠同样的方法决策。实际上,经济环境变化了,决策方法必须变化。尤其在选择摆放在显著空间的品类时,需要更多的环境经济情况的变化参数。

8.山田诚具有对微小的变化保持敏感的性格,所以发现了小偷偷窃的品类会销售一空的事实,从而开始将两者联系起来去思考。而其他店铺的经理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却没有找到小偷偷窃的品类。就算找到了品类,也没有关注该品类随后的销量情况。他们没有下意识地将看似没有关联的事件联系起来思考因果。

9.山田诚编造的调研故事确实发生过,他自己也知道那样做是无效的,只是在经济兴旺的时候曾经有效。仍然是经济环境变化后的决策,问题是做法的调整能否与时俱进。

第7篇

追溯管理思想演变的历程,就必然不可忽视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被誉为“管理科学之父”的弗里德利克·泰罗(FrederichW.Taylor,1856—1915)。泰罗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各种管理论著和教材都有详细的论述,概况起来,其中心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点包括:1.通过“动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2.挑选和培训出第一流的工人;3.使工人的操作、工具、环境等标准化,即标准化原理;4.实行计件工资制;5.劳资合作两利;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前者由管理部门来承担;7.实行职能工长制;8.高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就是所谓的例外原则。泰罗力求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或个人意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他的理论和实践构成的泰罗制,着重解决了用科学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可以说,泰罗制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济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到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把泰罗运用知识研究劳动所引发的革命称为生产力革命,认为泰罗应代替马克思的地位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物。

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方法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理论移植于科学方法论,具有标准化、规范化、数量化等知识特性,可以进行传授和复制。因此,当人们谈及人本管理(或以人为本)时,往往都以为泰罗把人当作类似于机器的要素来看待,以为泰罗仅从满足人的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出发,设计了一套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的方法,即让员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收入。我们并不否定泰罗有这种倾向,但我们同时认为,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其实也是人本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其中已隐伏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论,这尤其能在泰罗于1912年发表的听证会证词中窥探一斑:“科学管理不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不是一种获得效率的方法,也不是一串或一批有效率的方法;科学管理不是一种计算成本的新制度,不是一种支付工人工资的新办法,不是一种计件工作制,不是一种奖金制度,不是一种付酬制度,也根本不是一种支配工人的计划;科学管理不是拿着秒表观察一个人的工作并记下他的情况;它不是工时研究,不是动作研究或对工人动作的分析;科学管理不是印制一大批表格并将表格发给一些人,而且说:‘这就是你们的制度,照着办吧’;不是分工工长制或职能工长制;不是在谈到科学管理时一般人所想到的任何方法,一般人在听到‘科学管理’这个词时就会想到一种或几种上面所谈到的方法,但是科学管理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那么,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厂、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同样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听证会记录,转引自[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页16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泰罗强调说,构成科学管理哲理不是任何一个因素,而是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提高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科学管理原理》)显然,泰罗的管理哲学是一种效率哲学,他明确指出,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补救普遍的低效能现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把经验提高到科学。提倡科学,就是不单纯凭经验办事,而是要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手段,把工人的经验概括成规律、守则或公式。为此,就要使科学与工人相结合,推广先进工作方法,培养第一流工人,这就是科学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结合。必须相信工人与其他阶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不是蠢材。与此同时,管理也要从经验提高到科学,管理人员要承担大量的严格的科学管理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