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0:58

序论:在您撰写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第1篇

【关键词】主体多元;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涌入了大量农村人口,而农村人口流动的形式也从以往的“单个外出”逐步变为“举家迁移”。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迁移,也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据调查,截止2014年11月1日,我国流动儿童总数达4290万人。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举家迁移”至城市的现象日益普遍,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父母迁移至城市后的流动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开始被关注,尤其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的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1]。因此,在关注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我国《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出,要开展针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要求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文明办协调各部门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为流动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2]。因此,探讨主体多元背景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呈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揭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常州市流动儿童为例,随机抽取2014年8月到12月常州市符合流动儿童标准的家庭及学生,对其作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

(一)家庭教育观念淡化,家庭教育目标不明确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关键因素。因而,流动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其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观念问题,从回收上来的281份调查问卷结果看,其中同意教育孩子也要讲科学的占95.8%,说不清的占3.1%,不同意的占1.1%;同意任凭孩子顺其自然发展的占78.5%,说不清的占14.9%,不同意的占6.6%;同意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的占15.3%,说不清的占57.1%,不同意的占27.6%;同意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占61.8%,说不清的占1.9%,不同意的占36.3%;同意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占26.9%,说不清的占49.7%,不同意的占23.4%。通过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流动儿童父母存在着家庭教育观念较淡薄,家庭教育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二)流动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当前,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指导的情况,这也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之一。针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问题,从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对于是否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持肯定意见的占12.1%,持否定意见的占68.7%,介于两者之间的占19.2%;对于是否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持肯定意见的占13.7%,持否定意见的占52.5%,介于两者之间的占33.8%;对于是否认可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持肯定意见的占52.9%,持否定意见的占17.3%,介于两者之间的占29.8%;对于是否尝试或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持肯定意见的仅占9.4%,持否定意见的占76.4%,介于两者之间的占14.2%。

三、主体多元化背景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一)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有利于改善现阶段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相对比较滞后的现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实施主体有:政府部门、妇联组织、教育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人口计划生育部门等。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需要以上这些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建立。首先,政府部门应以法律形式补充和完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管理机制,为其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此外,政府除了出台相关法律文件之外,还需完善有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和制度,并建立完善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监督考核体系。其次,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强化对流动儿童家庭与学校的建设及管理。既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还要注意结合流动儿童自身的特点,开发适宜流动儿童的教育内容,创新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形式[3]。

(二)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协同管理

主体部门必须明确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责任与任务,充分发挥其作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实施主体的作用,此外,还要加强各主体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各主体部门的联合行动,从各方面切实保证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得以有效施展。各主体部门在制定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时,要注意互通有无,分工与合作,齐头并进,以保证指导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此外,还要构建有效协同管理机制,按期举行主体部门联席会议、专题讨论会,并建立监督评估工作制度,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各项目标任务予以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家庭教育观念淡化,家庭教育目标不明确。其次,流动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主体多元背景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有:第一,建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第二,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协同管理。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407页

【2】郭启华,刘玉芳.主体多元背景下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

第2篇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首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流动儿童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儿童的健康发展受家庭、学校、社会各教育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直接决定他们能否入学以及进入学校的质量,还间接影响到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帮助以及良好学业成绩的获得。因此,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维护教育公平、公正的需要,也是确保流动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其次,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许多国家、地区的历史经验表明,流动人口如果不能与流入地实现良性整合,缺乏认同感,长期存在隔膜和抵触,就会导致角色错位、行为失范,自发地形成亚文化圈,损害流入地的社会整合能力,破坏社区稳定,降低社区品质,甚至会频繁发生行为,造成社会性灾难。目前,流动家庭还属于社会弱势阶层,他们的生存状况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保障他们享受全面教育、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他们与流入地的社会整合,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第三,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寻求家庭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是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是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学校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优势,也决定了它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能够大有作为。因此,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帮助流动儿童家长和家庭发展,最终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是接收流动儿童就学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意。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清楚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目前,影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主要以下因素。

(一)家庭内部因素

家庭是流动儿童城市化的初始环境,家庭内部因素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进而影响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流动儿童家长不少为个体经营者、工人、郊区租地农民,从事一些为城市人所轻视脏乱苦的低层次工作。出于对自身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把改变命运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种较高的期望易导致亲子矛盾冲突。同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有功利化、现实的一面,对子女的期望值较低,甚至认为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算个帐就行了。较低的期望导致家长放松甚至放弃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来到城市后,流动儿童比父母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相比之下,父母由于文化水平比较低,又忙于生计,难以跟上孩子在学习、精神上的需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同时,由于父母多从事脏苦累活,且劳动时间过长,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应减少,在家庭教育上付出的精力更加有限,对亲子互动造成严重影响,良好亲子关系难以形成,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与城市居民相比,许多流动人口的收入依然偏低,物质条件有限,难以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部分流动人口在事业上非常成功,成为雇主、包工头甚至中高层管理人员,家庭收入比较高,这类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物质投入有余而精神关怀不足的现象。部分家长在“暴富”之后所显露的重玩乐享受的心态妨碍了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社区环境因素

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家庭教育重要外部条件。流动儿童家庭大多居住在房租低廉或就业方便的城市边缘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地区房屋的基本设施比较匮乏,社区环境相对落后,黄赌毒危害较大,生活在其中的流动儿童容易受不良影响。流动人口大多从事低等工作、社会地位低,他们聚居在一起,容易产生社会和心理问题,一旦不能予以及时有力的疏导,就会成为家庭教育的隐患。由于家长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居无定所,流动儿童经常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缺乏相对稳定的社区环境,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过程被多次中断,造成了其子女社会化和城市化的不充分状态,无疑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进行。另外,随着父母进入城市后,流动儿童与城市青少年基本隔离,带有极强的边缘色彩。同龄群体的边缘性不利于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正常交往,加剧了自身地位的边缘化,甚至造成了流动儿童之间不良行为习惯的相互传染。由于家庭的流动性,流动儿童的同龄群体在不断变化,甚至在某段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建立新的同龄群体,同龄群体呈现出一种衰落的趋势,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孤独感的增强,不利于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流动家长加强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功能。

(三)社会政策因素

流动儿童家庭主要来自农村。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政策,使他们被视为二等公民。户籍制度派生的职业排除政策使流动人口只能做本地人不愿干且待遇极低的工作,给流动儿童留下不平等的印象。因为户籍歧视所带来的心理伤害,也影响到父母家庭教育的权威地位。部分流动儿童无法理解户籍制度深刻的社会体制原因,受到城里人特别是城里孩子的歧视时,他们往往迁怒于自己的父母,甚至于看不起自己的父母,拒不接受或不理会父母的教育。既不能融入城市,又难以回归农村,这种边缘化状态,妨碍了流动儿童极其家庭和谐地融入城市生活,也导致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受以上因素影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化解这些困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有效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一)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离不开学校主渠道教育的推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以接受流动人口子弟为主的民办学校通常以“拼教学质量”招揽学生,忽视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学校流于形式,难以计划地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强流动人口子弟家长学校建设,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改善亲子教育行为,从而发挥最大的育人效益。中小学校在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培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学校应该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放在重要位置来安排,采用,多种指导和沟通方式,调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有效地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需要教师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掌握专业的技巧和方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教师要突破职业局限,在研究学生的同时,还要研究家长,跳出技巧传授及技术性指导的层面,关注家长的心理健康、个人素质,帮助家长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自己,与子女一起成长,应该是家庭教育指导的重点。学校可采取请专家辅导、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研讨、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还可以提供条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进修、外出参观考察、参加各类家庭教育学术研讨活动等校外培训,帮助教师突破职业角色的局限,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开展分类或个别指导

流动儿童家长文化差异大,素质高地各有不同。家庭教育指导要取得实效,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差异,采取不同的分类教育指导策略。面向全体家长的辅导解决全体家长带有共性问题,分类指导则解决部分家庭所具有的同类问题。比如,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经商家长或纯粹打工的家长的分类辅导等。他们有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分类辅导要在在集中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展开,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分类辅导在方法上可以运用小组讨论、情景体验、个案分析等多种活动形式,鼓励家长“活学活用”,强化教育效果。“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个别辅导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特性。因此,在分类辅导的同时,也要进行个别辅导,尤其需要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家庭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实施个别指导,给予人性关怀。例如,结合家访对学生家庭“因材施教”、请专家预约辅导,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家教辅导室”、开通“家教咨询热线”、开展家庭治疗。

(四)为家庭提供社会支持

我国应完善社会服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社会工作系统。社区工作直接面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可以让流动儿童家长及时、就近得到社会支持和帮助。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流动人口社区服务中心。中心以社区为基础,把流动人口动员起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帮助,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技术和知识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融入城市。可以针对流动儿童举办一些关于城市生活常识、安全以及卫生保健知识的讲座,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为社区中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及家长提供书籍供他们阅读,包括儿童益智图书、家长育儿图书、报纸、杂志等等。

第3篇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方式流动儿童家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有民主式的萌芽,但大多数家长由于缺乏时间和认识不足,对子女不闻不问,加之缺乏科学指导,处于自发的摸索阶段,停留在之前的教育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教育方式落后于教育观念。

流动儿童家庭亲子关系家庭的亲子关系不仅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气氛,而且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亲子关系上,家长把孩子带在身边,亲子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很多,有利于满足双方的亲情交流。父亲是儿童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精神保证,事实上,在流动儿童家庭中父亲“淡出”家庭。流动儿童家庭父亲与孩子共处的时间相对比较少。父亲角色的“弱化”现象无疑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即使流动儿童对父母能够体谅,但是由于父母过多的“不理解”,儿童或多或少地感到压抑。家庭亲子矛盾主要围绕学习、父母的教育方式展开。流动儿童的亲子关系现状对流动儿童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流动儿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则能够对亲子关系、甚至父母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效策略

“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向冬梅,2006)我们收集了解和分析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后,我们就必须突出家庭教育,以弥补亲情、关爱的缺失,努力为流动儿童创造温馨的大家庭氛围。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改善了自身的经济状况,但因此也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这对下一代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应该向广大农民工进行积极宣传,时刻提醒他们在务工的同时要更加关爱自己年幼的子女,呼唤他们的亲情意识,提高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呼吁他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抽出精力去关心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多与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协同配合,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水平。

2.提升务工父母的监护水平城市流动儿童的父母虽然在城市,能够对自己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教育,但农民工作为父母缺乏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因此改善务工人员的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是改进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重要层面,这方面,一些成功的做法是很值得借鉴的,比如,建立家长学校,也可以利用家长会或家访等形式对务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流动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定期地对监护人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专项知识学习,交流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3.突出情感教育流动儿童情感是朴实和纯真的,一颗颗渴望的心灵充满着对大家庭的思念之情、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孝敬之情、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对美好的家庭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些本应有的情感在城市流动儿童心里却是沉甸甸的。对流动儿童的教育,迫切地呼唤人文关怀,他们需要亲情的关爱,需要情感的滋养。

第4篇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气氛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谅解,避免冲突。争论问题时要避开孩子,要有为孩子着想的高度责任感,决不让无休止的家庭纠纷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父母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孩子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学习。其次,要保持家庭的稳定,避免婚姻的动荡,使家庭充满父爱和母爱。缺损家庭的家长更要细心地关心孩子的成长,关注儿童学习的全过程。总之,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和理想的学习环境,使孩子在心情愉快的氛围中集中精力学习。

二、讲究教育方式,对孩子宽严适度,期望适中

首先,父母要认真对待儿童的各种需要,对孩子生活、学习中的合理需要尽力满足,对孩子的不合理需要加以必要的限制。父母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过分保护,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赏识,让孩子自己动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学会自己确定行为规则,设立学习目标。其次,父母对儿童的管教要宽严适度。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实行高压手段,粗暴地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再次,父母对孩子学业成就的期望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期望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害怕学习失败的恐惧心理;期望过低,孩子则会不求上进,缺乏学习动力。

三、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个性

父母的个性特征使得家庭形成特定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经常地、持久地感化着儿童,不断反映到儿童的人格结构中,使儿童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态度体验。父母亲健康、开朗、乐观、积极进取,则孩子努力取得优异成就。反之,父母亲个性偏离、情绪多变、抑郁、内向等,会给家庭笼罩一层淡淡的阴云,这会使儿童形成内向、孤僻、多动的个性特征,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严重的可能导致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及精神卫生问题。因此,父母自身的精神卫生状况也应不断得到改善,这对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及行为习惯,争取学习成功,具有深刻意义。

四、父母要培养儿童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又称抱负水平。古往今来,凡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者,都是些抱负水平高的人。所以,及早培养儿童的成就动机是今后成才的关键。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及学习活动中,经常交给儿童一些任务,当儿童能够较好地完成这些任务时,应及时给予鼓励、赞赏和奖励,使其得到外部报偿。这样,儿童就会逐渐产生对完成某些任务的兴趣,从而向成就动机转化,形成愿意做好工作、完成好学习任务的好胜心和自信心,逐步提高成就动机的水平,为他们今后克服学习困难,争取优良学业,奠定良好基础。

五、帮助学习困难儿童解除心理负担

儿童的学习困难,常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有的儿童可能因此感到自卑,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人,或者天生比别人笨;有的儿童可能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不愿意在学习上下工夫;也有些儿童对教师和家长流露出怨恨情绪。对儿童的学习困难造成的心理负担,家长要给予关怀、体谅,并善于引导儿童解除心理负担,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首先,家长要善于用心寻找学习困难儿童的“闪光点”,珍惜他们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这对于学习困难儿童的情绪转变和成长是很重要的。其次,要多给学习困难儿童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情悦的体验,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六、对儿童的学习困难“对症辅导”

帮助儿童克服学习固难,首先找准儿童学习困难问题的“症结”。比如,儿童的学习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是诵读困难,还是计算困难。只有把问题的症结找准,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和教师共同督促学习困难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例如,正确书写的习惯,按时做作业的习惯,恰当的记忆方法等,这对于帮助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习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家长要注意控制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刺激

第5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98-0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视,然而,在众多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的儿童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儿童,他们是特殊群体。特殊幼儿是指一群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地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困难或适应困难,只有接受了特殊教育,才能充分发展的儿童。而家庭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纵观诸多家庭教育方式,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心理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身体方面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改进家庭教育方法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观察法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法

三、问题的研究

特殊幼儿主要分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笔者本次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方面体现的有身体疾病幼儿,以及心理疾病体现的内向以及攻击的幼儿。

案例呈现:

一、首先是有生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癫痫症幼儿为主

在某个幼儿园中,幼儿明明(化名)在晨间活动中,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抽搐开始为四肢的强直、握拳、两眼上翻或偏斜一方,然后面部及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抽动,呼吸急促不整,舌咬伤,大小便失禁。发作持续1-5分钟,发作后意识不清或嗜睡,经数小时清醒。后送往医院抢救,诊断为小儿癫痫,但是很多幼儿得知后,竟嘲笑他,模仿他,令他的心理蒙受阴影。

二、其次是有心理疾病的幼儿,本文以内向的幼儿和有攻击的幼儿为主

1.内向的幼儿

幼儿和老师正在晨间锻炼,小朕奶奶带着孩子走过来。奶奶催促孩子“快叫老师早。”小朕没有声音,脸上没有表情,呆呆地站在一边。奶奶大声地训斥:“还不叫,快叫啊。这孩子,就是不响。不叫晚上不来接你了。”小朕听了,哭了起来,两手紧紧拉着奶奶的衣服。我连忙上前安慰孩子,“不要哭了,小朕穿衣服最快了,老师很喜欢你的。我们等一会向老师问好,好吗?”小朕还是不说话。我接着说:“好的话点点头。”小朕很勉强地点点头。

2.有攻击的幼儿

早操,每个幼儿站在固定的小方格里边听音乐边跟着老师锻炼身体,只见扬扬突然双手放在前面的小朋友身上,将其往前推去,前面的小朋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在地。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回过来朝他瞪了一眼,可是扬扬还是继续去弄他,跟着双脚往前踢到了前面幼儿的腿上,前面的幼儿转过身用手推他的脚,他猛地起身,双手张开向前扑去,前面的幼儿被推到在地上,他又笑又跳。

三、问题的分析与指导策略

首先关于家庭中如何教育幼儿对待生理疾病

1.首先在情感上同情他们。家长要耐心地向孩子讲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是由遗传或是疾病及事故造成的。

2.家长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残疾人福利工厂等场所,收看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电影、电视,观看残疾人运动会,讲讲残疾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创造辉煌业绩的故事,使孩子了解虽然自己生理上有缺陷,但是他们有勇于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人格上与健康上是平等的,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其次关于如何教育内向的幼儿

对于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妨尝试以下一些做法:

1.帮孩子找个外向的小朋友

学龄前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爱玩相同的游戏而成为朋友。如果您的孩子内向,害羞,那就告诉他的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多安排外向大胆的孩子和他一起玩,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改变。

2.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

3.让孩子当“小司令”

您不妨找几个年龄比孩子小的小孩,让他们和您的孩子一起玩。您的孩子虽然害羞,但因为比其他孩子年龄大,游戏中他就会处于主动的位置。不管是玩什么游戏,出什么主意,他都会自然地成为孩子中的“小司令”。

三、关于如何教育攻击的孩子

首先,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的刺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减少攻击的产生。

第二,启发幼儿对攻击性的理解和思考,以便从动机上改正其攻击性倾向。幼儿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产生否定情绪。比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的儿童形象,与其讲述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此外,要提请注意的是,过去曾有人主张对幼儿攻击的矫正采取宣泄法,如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情绪。大量研究表明,宣泄法不一定能减少儿童攻击,尤其是幼儿,有可能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因此,是不宜提倡的。

综合起来看,对有攻击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从这点出发,我们平时应更多地注意其非攻击性表现,因为这类幼儿的成长中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

教育幼儿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是我应该做的,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实现家园共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第6篇

【关 键 词】 学前家庭教育;教育行为;儿童成长问题;教育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2010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庭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教育是一种没有专门计划和明确目标,随环境而转移的,以潜移默化的“亲子”影响为主的离散性教育,分散在千家万户之中,因家长的文化修养、社会地位、道德观念的不同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父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包括身体、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和教育等方面。

本研究是围绕3~6岁重庆市城镇幼儿园家庭教育素养的调查分析,围绕家长教育素质和家长教育行为以及儿童的成长问题三方面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3年9月,从重庆市征集了12个区域、共计25个园所。园所包括示范园11所、公办一级园、民办一、二级园各3所,民办三级园2所。其中主城区幼儿园15所,县镇幼儿园10所。在各个园所抽取大、中、小班幼儿家长参与调研,共计2425个家庭,回收有效问卷1896份,回收率78.19%。其中公办园1473人,民办园423人,男童1004名,女童972名。

本研究所用工具为自编问卷。从家长基本信息、教育素质与行为以及儿童成长问题三方面组成,并参考有关专家意见编制而成。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方式设计,分两部分:26项客观性题(单项选择、多向选择)和2项主观性题。在研究过程中,将各园所分项目统计;园所类别归类统计;各项目合计统计几种形式。在研究中,11所示范园又分为主城区和县镇示范园,各选项数据及比率接近。鉴于此,示范园计为一项综合统计。

园所数据统计按等级分类为:示范园、公办一级园、二级园园、民办一、二、三级园;调查问卷主要以调研园所通过网络下载,向家长发放形式。整个过程用时50多天。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受访人基本信息

对受访人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收入基本信息进行分类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受访者年龄,示范园家长30岁以上的占83.67%,35岁以上有37%;公办二级、民办二、三级园家长25~30岁占30%以上,示范园家长相比其他类别家庭年龄更为成熟。受访者母亲占63.60%、父亲占36.40%,母亲为此次调研主要人群。学历上,示范园家长本科学历占42.88%,硕士及以上占10.05%,是所有类别园所学历最高人群;其次是民办一级园、公办一级园;公办二级、民办二、三级园家长学历中学、专科最多,占有比例80%以上。职业项目来看,政府机关、军人、金融服务业、事业单位家长更多选择示范园、公办一级;公办二级、民办二、三级家长自由职业者居多,分别为45.03%、41.07%。从家庭收入来看,示范园家长收入最高、公办、民办一级园之间家长收入差异不明显,5000元以上占4成;民办二、三级园家庭收入最低。

基本信息数据统计显示:示范园家长群综合素质最高;公办一级园、民办一级园次之;公办二级园、民办二、三级园家长综合素质较低。

(二)教育素质与行为

1. 教育素质。从育儿能力、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教育承担者等方面进行调查,数据统计表示,对受访者“育儿能力”自查,分“游刃有余”“基本胜任”“有问题不知如何处理”三项。其中家长认为育儿“游刃有余”仅为5.21%,其中综合素质最高的示范园家长此项仅为3.66%;“基本胜任”占64.27%;“有问题不知如何处理”占达到30.04%。近九成家长育儿方面缺乏自信。近94.65%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需要幼儿园与家长结合。

在家庭教育方式中,45.92%家庭存在“成员间相互不一致”“工作忙,没有精力管”“隔代教育”“单亲教育”项分别为26.68%、24.94%、2.23%。这说明成员间对教育不一致是家庭教育最大问题;而现代父母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等,也让部分家长感到力不从心,将孩子的教育交给长辈管教。

“家庭教育氛围”选项,“民主型”家长选项最高,占51.44%。其中示范园、公办和民办一级园家长自我评价均达50%以上。民办三级园最低,此项比率29.51%;“严厉型”和“溺爱型”比例接近,分别为21.12%、17.67%。“放任自流型”合计比率为9.77%,约15.57%民办三级园家长认为属于此项。

“主要家庭教育承担者”选项中,五成及以上的母亲是家庭教育承担者,其次为长辈,父亲参与率较低,公办二级园仅为6.8%。示范园父亲参与度最高,占29.61%。调查数据显示母亲主要承担家庭教育者,父亲参与角色,相对整体素质最高的示范园所父亲最为重视儿童的教育。

在“父亲的育儿角色”项目调查中,74.4%家长认为父亲角色很重要,近两成家长认为“重要,但没有时间”。此选项民办三级园最高,达30.6%。

针对家长是否意愿参与家长志愿者活动,有70%家长愿意参与,其中民办二级园达96.43%;58%家长愿意让幼儿参与活动。

综上数据显示,近九成家长对育儿不自信;家长有家园共育意识;家庭教育主要以母亲、长辈为主要承担者、父亲参与度低;家庭氛围各层级园所有差异,示范园、公办民办一级园家长“民主型”较高,“严厉型”“溺爱型”较次,而“放任自流”型民办三级园比率最高;多数家长愿意自己与儿童参与互动性活动。

2. 教育行为。从家园联系方式、家长陪伴时间、陪伴方式、育儿知识渠道等方面进行统计。

此选项为多选,“幼儿园与家长联系方式”项目统计,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园栏是幼儿园最常用方式,示范园、公办一二级、民办一级园使用班级博客或qq方式。

表中15项显示,最为家长青睐的方式,亲子活动”最受家长欢迎,其次是“家长开放日”“个别交流”“班级博客”“讲座”“家园栏”。

“陪伴孩子时间”项,70%以上母亲陪伴孩子“一天半小时以上”,民办三级园相对较低,占44.64%,21.43%的家长利用周末陪伴孩子。

“陪孩子做什么”选项,由高至低分别为:示范园“做孩子喜欢的游戏”“阅读”“外出郊游”“约小伙伴一起玩”,四项合计占73.26%;公办一级园“做孩子喜欢的游戏”“看电视”“阅读”“外出郊游”公办二级园“看电视”“做孩子喜欢的游戏”;民办一级园“做孩子喜欢的游戏”“外出郊游”“看电视”“阅读”;民办二级园选择“看电视”“做孩子喜欢的游戏”民办三级园选择“看电视”“外出郊游”“约小伙伴一起玩”,选择“阅读”项仅为10.92%。

“增长育儿知识的渠道”项,“朋友沟通”方式最高,占24.67%,“上网”“看书”“电视栏目”方式分别占21.78%、20.33%、17.20%。

综上数据显示:幼儿园与家长联系方式,家长更喜欢亲子、个性化交流方式。大部分母亲能保证陪伴孩子的时间,民办三级园家长因为生活及工作压力,陪伴时间较少。与儿童的交流方式,示范园家长尊重儿童个性成长,注意引导幼儿对书的兴趣,亲近自然和儿童同伴交往;一级园家长尊重儿童个性成长,但“看电视”比例较高;民办三级园家长陪伴“看电视”比率最高,对“阅读”不重视;家长和孩子对电视的依赖较大。朋友交流、网络、书籍、电视成为家长拓展育儿方式的主要渠道。

(三)儿童教育行为问题

此项为多项选择。从儿童生长发育、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个性心理五方面进行统计,情况如下:

“生长发育”一项共计1253人次,占总人数的66.0%。其中“孩子抵抗力低,容易生病”占54%;“体重、身高不达标”项占28%;肥胖、先天性疾病分别占12%、6%。

“生活习惯”一项共计有2562人次选择,占总人数135.13%,是五个选项中比例最高一项。其中“不能按时入睡”“不能独自进餐”“不能整理自己的物品”问题比率分别为31%、26%、21%。

“行为习惯”选项,共计有2214人次选择此项,占总人数的116.77%。包括九方面的内容,其中“无理取闹”“不珍惜物品”比例最高,分别为26.24%、22.49%;“不愿意分享”“不遵守规则”次之,分别为16.12%、15.58%。

“学习习惯”选项,共计有2512人次选择此项,占总人数的132.79%。其中“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看电视打游戏”“做事拖拉”“不喜欢看书”几项比例最高,分别为27.47%、25.72%、21.30%、12.10%。

“个性心理”选项,共计有1756人次选择,占总人数的92.62%。其中“不自信”“情绪不稳定”“性格暴躁”三项最为突出,分别为28%、26%、20%。

本研究从“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和“育儿困惑”两方面进行主观性调查。共计有768人参与了主观性答题,占总人数40.51%。其中示范园、公办一级园、民办一级园家长参与度相对较高。“儿童最突出问题”经过整理,包括个性、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理能力、爱看电视、生活无规律、注意力不集中、挑食、睡觉、不尊重长辈等问题。项目合计1861人次,占总人数242.32%。

“育儿困惑”一栏中,内容包括:如何与幼儿沟通?如何培养兴趣、特长及良好的习惯?家庭教育如何把握度、隔代教育问题、成员间如何协调、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如是否需要教孩子识字、算数,要不要让孩子上兴趣班等。合计困惑总数757个。小班幼儿家长问题集中于自理能力、睡觉、进餐等生活能力,以及情绪管理等方面;中大班家长更关注于幼儿社会往、学习习惯等问题。

综上所述,幼儿育儿问题明显突出,同时也反映出家长育儿问题明显;隔代教育、成员间观念不一致等问题让家庭教育矛盾突出;工作压力和缺乏育儿经验,让家长焦虑、力不从心。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 学前家庭教育发展不均衡。综合上述调查数据,六个类型的园所家长存在明显差异。示范园家长综合素质:包括年龄成熟、学历、工作环境、收入、教育意识与行为等方面最强;公办、民办一级园次之;民办二、三级园相对最低。

2. 学前家庭教育家长乏力。通过统计,反映出学前儿童成长问题突出,其中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分别为135.13%、116.77%、132.79%;个性心理发展问题占92.62%。对待儿童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六个层级家长没有明显差异,家长育儿乏力,近九成家长育儿方面不自信。整个学前家庭教育育儿能力与水平都需要得到提高。

(二)建议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涉及到家长和子女两方面。指导的全过程四类对象包括: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管理者。学前儿童的指导工作在幼儿园、社区、企事业单位、传媒介中进行。学前儿童指导过程包括: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学前儿童家庭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鉴于此,拟以下几点建议:

1. 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学前家庭教育指导机构。面对日益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与学前家庭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政府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就学前教育而言,因其多功能和综合性,需要应实施跨部门综合,而不能仅限于教育单一部门的垂直管理,需要将相关的多方面的行政力量整合起来,如民政、妇联、工商、教育、卫生等部门,基层社区相结合,建立学前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营造氛围,建立系统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社区、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素养的提高工作。

2. 加强园所指导,切实做好家庭教育引领工作。福禄贝尔提出:“学校同家庭的联系是完美教育和儿童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前教育机构成为文化交流与教育经验交换的场所。各园所要加强对教师指导家庭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其善于同家长和热心支持幼儿教育的各界人士合作,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3. 创建网络平台,分享优质学前家庭教育资源。互联网时代,运用网络虚拟空间,打破地区、性质、等级的界限,通过社会支持、媒介宣传、专家引领、园所联盟、家长参与等方式,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和育儿理念与方法,让更多的家长和儿童受益,促进园所、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成长。这种方式成本低、收效快,受益广,值得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罗.麦金托什. 发展生态学理论[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丁连信.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左本琴,周平. 家长选择民办亲子园的原因及其评价调查[J]. 学前教育研究,2009(11):42-16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张燕. 经济体制转型中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 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7] 吴波,方晓义,李一飞. 青少年自主研究综述[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

[8] 徐燕. 幼儿教师“恶性流动”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2007(4).

[9] 洪秀敏,庞丽娟.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府责任[J]. 学前教育研究,2009(1).

[10] 刘熙瑞. 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2002(7).

[11] 廖艺刚. 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与政府介入――对思明区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反思[J]. 学前教育研究,2005(10).

第7篇

那么,孩子的个体差异与家庭结构、家长的教育观、态度和行为到底有何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和指导,孩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便是此篇个案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研究对象

1. 指导对象:许平:男,44岁,吉林省长春市赢利文化用品商店经理,对独生子特殊的爱,特殊的保护、依从,怕他摔跌,怕他出意外。唯恐失去儿子,从来不敢撒手,他成了百分之百的溺爱型父亲。

2. 教育观察对象:许百功:男,今年5周岁,是吉林省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平时他和爸爸、妈妈、姥姥生活在一起。他很聪明,知识面广(与同龄幼儿相比)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不随便听从他人的指挥,好反抗,生活上依赖性强。

二、指导过程摘要

1. 理解为先,取得共同语言。百功是中班时来幼儿园的,父母溺爱他,不敢过早地送他上幼儿园,怕受欺负。来园初,很少有小伙伴们跟他玩,因为他一伸手不是推人就打人,抬脚就踢人,同他父母谈过两次,很不理想,母亲比较通情达理,父亲却“顽固不化”,如说孩子优点时,他便洋洋得意的样子,说缺点时,表情一变,忙插嘴说:“不可能,不可能。”就好像他看见一样,很难沟通。在与他母亲交谈时得知:“孩子在家时每天都和他爸爸打闹,拳打脚踢,还经常看武打片。”

在幼儿园的一次春游中,父母不敢让他去,担心不安全,百功执意要和小伙伴一起外出活动,父母一贯依从孩子的执拗,只好违心地答应。上车时,他爸爸看到儿子稳稳地坐好了,老师站在他身边,车子开了,他才离去。按理他的做法是有些过分的,集体活动应教育孩子先人后己、互相帮助才是,但我很理解他的心情,对他的再三嘱托:“孩子坐车要头晕的,你要多注意他”等等,当他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地、欢快活动回来,笑容绽开在他紧张了一天的脸上。一次次的外出活动,一次次的理解,增添了他对我的信任,为进一步的家教指导打下了基础。

2. 方法指导,观念转变。晚饭后回家的时间到了,家长们纷纷来接孩子,百功看到爸爸来了马上就去抢李杰南手中的玩具,南南哭了,手抱着玩具不放,百功爸爸见状马上对南南说:“你让百功先玩,我们马上就走了,你妈妈还没来,等我们回家了你再玩吧。”说完就帮着儿子从同伴手中拿过玩具玩起来,看到这情景,我赶紧拉起南南的手说:“老师讲故事给你听。”百功玩一会儿之后,他爸爸与我道别。这件事使我想了又想,如何进一步去指导他呢?我决定先教育孩子,让百功的行动、言语去促动爸爸,不要再被溺爱所困,我对百功说:“老师知道你很聪明,我讲的关心爱护小朋友的道理,你一定都懂的,昨天你从南南手中‘抢’了拼版,结果南南很伤心,你说应该吗?”他笑笑,不回答。我说:“你回家问问爸爸,明天告诉我,好吗?”他说:“好的。”第二天,许百强兴冲冲地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爸爸说昨天我‘抢’玩具是不对的,让我以后改正。”我说:“你知道就好了,你爸爸如果看到你很懂礼貌,一定会比现在更高兴。你今天回家再去问爸爸,老师说的对不对?”

3. 把握时机,及时指导。每到午睡时,百功总是坐着不动,我问他:“你怎么不脱衣服?”他说:“我是想睡的,但爸爸关照过我,衣服、裤子都不要脱。”我说:“不脱衣服、裤子睡觉会出汗的,容易感冒,被子也会脏的。”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脱下外衣外裤睡着了。第二天,他爸爸告诉我让百功穿外衣外裤睡觉,并说是怕他气管发炎,我给他讲了许多“这样不好”的道理,他爸爸笑笑说:“我知道,百功喜欢这样就让他去。”爸爸的包办代替换来了依赖性强、动作慢、不会自理的儿子,不脱衣服是怕麻烦,这是真正理由。每天午睡起床,他就如同在家一样,坐着等老师的帮忙。我想我有责任提醒他爸爸,让他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4. 分析效果,坚定信心。以往,家里做好吃的孩子先吃。一次,姥姥做了一盘海鲜,放到桌子中央,百功不高兴了,因为他很喜欢吃海鲜,为什么不放在他的面前,他爸爸跟我讲了这件事的经过。他说:“要是以前,我就要跟他姥姥吵了或者再去给我儿子买一盘,但想到老师们一再说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太宠孩子,要教育他关心、爱护别人等,我就忍下来了,另我高兴的是坏成了好事,百功想起了老师的话要尊敬老人,以后姥姥无论烧了什么百功爱吃的菜,他都让姥姥先吃,爸爸妈妈先吃,这使我想到对孩子严一点是有好处的,我也有信心去教育他了”。平凡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家教指导工作的成功,许百功爸爸的教养观念、态度、行为的转变,对孩子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效果

1. 家长的变化。从许百功爸爸一味地宠爱孩子到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中,清楚地看到家庭教育指导以后的成功。首先,家园教育的一致就能起到教育的“共振”作用,使得对儿童的教育取得最大限度的成效。其次,家长有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的变化,才会有孩子的进步,抓孩子的教育必须同步抓家教指导;第三,家教也要讲艺术、讲方法、讲循序渐进,使家长乐于接受。总之,本个案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成功的。

学前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从教育的角度说,可塑性大就为转变孩子的思想、行为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教师和家长可以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从可能性转变为成功的必然性,还要靠目标的适当、方法的科学、手段的艺术、途径的多样。从许百功的转变中,可以看出上述诸要素的和谐一致。

四、个案研究的几点启示

1. 树立良好的教育观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教师与家长要建立友好平等的交往关系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同所有的交往一样,它会遇到某些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是由家长引起。譬如,家长情绪不好、疲劳等生理、心理因素会引起与教师的摩擦。另一方面,教师的态度和教育观上的方式方法问题也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排除交往关系中的干扰,就幼儿园而言,教师应接纳人本主义的观点,记住教师的职责。我认为,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始终应该是真诚的,没有任何的虚伪,不论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与低,地位的贵与贱,家境的贫与富,子女发展的好与差,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待人,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共商教育幼儿的对策。

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教师要既能接受家长偶尔的冷淡,也能接受家长一时冲动的责怪,还能放下架子接受家长比自己更高明的做法。教师采取接受的态度,两者之间就较易沟通情感,教师有容纳意见的胸怀,就能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子女教育的热情,可使教师的家庭教育观显露出指导工作处于一个和谐的、生气勃勃的氛围之中。

此外,教师还应对家长持理解的态度,要角色移位,对家长的喜悦、烦恼、无奈、厌倦和生气做出移情性的理解。教师应该看到当前的幼儿家长自主性很强,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都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在子女的管教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因此而引起的在教育态度和行为上的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幼儿园教师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指导关系并非约定俗成的,这种关系的存在需要有一个基础,简单地说来:(1)前提是理解;(2)手段是沟通;(3)关系是朋友。如此,家长才能接受指导,才能推动家园关系的建立。

2. 淡化指导痕迹是进行成功的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我讲你听”式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指导而指导,这种形式作为讲座还可进行,而面对特定对象的个别指导则常常要失败,原因就是家长被推到了受教育的地位失去了面子,因而对幼儿园的指导产生抗药性。最好的办法是淡化指导痕迹,开展隐性化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使家长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3. 抓住契机、不拘一格是进行教师的个别家庭教育的经常形式。个别指导并非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合,由于家长和家庭情况的多样性,常常在各类偶发事件之后需要及时开展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有教育机制,善于抓住契机,不拘形式开展指导,可以在家长来园时指导、电话指导等。

4. 研究方法,艺术指导是教师的家庭教育观体现的重要手段。教师的家庭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家长,对家长更要讲究方式,开展艺术指导,教师不要以为自己一定比别人家长高明。无非是教师的职业地位保证了这种指导关系。艺术的指导就是讲究指导的艺术性,使家长愿意听、爱听,听了以后肯做、肯改、肯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