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体协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3 11:20:41

序论:在您撰写文体协会年度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体协会年度工作计划

第1篇

一、工作成效

(一)广泛开展活动,老年生活不断丰富

乡老年体协整合资源,组建了“乡老年文化艺术团”,其中包括文艺演出队、象棋、乒乓球、健身秧歌、健身腰鼓、太极拳等体育健身队伍。近年来,镇村老年协会和老年体协结合中老年人的特点,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活动:

1、组织文艺演出活动。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于三月三在民族文化广场举办“三月三”文艺演出活动,每年元宵节,举办元宵文艺演出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积极代表乡参加区举办的各种活动。

2、广泛开展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为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请医疗、保健专家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在8月8日“全民健身日”,组织中老年人开展健身秧歌、健身腰鼓等街头演出活动;组织出游活动,让中老年人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3、开展重阳节庆祝活动。按照区老龄委和民政局的要求,组织艺术团开展重阳节庆祝活动。

(二)购置器材,活动条件不断改善

为更好得开展活动,老年体协新购置了围棋、乒乓球和球拍、中国象棋、扑克、录音机等器材和办公用品,较大改善了活动和办公条件。

(三)组织网络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为使全乡老年人活动开展有序,丰富农村老年人生活,乡老年体协加强与各村老年体协分会协调联系。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范。

二、经验做法

(一)领导重视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体协工作,深刻认识到老年体育工作是老龄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朋友健身体育活动的必由之路,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组织网络建设工作,召开了专题会议,发了专门文件,并要求驻村干部专司组建工作,目前我镇已有12个村、1个居委会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入会会员有585人,占老年人口19.5,自建立老年体育协会以来,各村离退休干部、老年同志对发展农村老年体育工作表现出极大热情和积极性,老年人很活跃,影响力很大,在发展农村老年体育事业中表现出的无私奉献。为切实加强对老年体协工作的领导,我镇党委政府把老年体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老年体协工作领导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经常检查了解布置老年体协工作,为老年体协工作指明了方向,如遇有人动,及时调整充实镇老年体协领导班子。

(二)健全组织

做好老年体协工作关键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完善的机构。根据老年体育工作的方针,结合本镇实际,积极引导村级老年体育事业朝着健康文明方向的发展,做到以点带面,一村带一片,一片影响全镇,发展一个提高一个,完善一个巩固一个,不断壮大老年体协队伍,如天花村老年体协,是2002年7月份成立,当年只有30多个会员,后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的好处,老年体协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老年人群众体育组织,是广大老年人开展健身活动的老年人组织机构,也是老年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好场所,就是老年朋友们的老年之家。为了解老年人体育活动场所问题,该村村部让出了5间房子共有80多个平方,同时拨入活动资金2000多元,村党支部、村委会大力支持老年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全村老年同志,就这样,老年人体育协会黄延汉主席,对发展老年体协工作有了充足的信心和干劲,为抓好老年体协工作,辞去自己每月300元的工,热心为老年人服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老年人热情高涨,涌跃报名,入会会员逐年增多,由2003年64人发展到目前就有266人,不但不断壮大和巩固老年体协队伍,而且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牌子、有章子、有活动场所、有活动器材、有活动经费、有制度,使老年体协活动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得到了县委领导的肯定和奖励。

去年“九九”重阳敬老节期间该村协会组织了40多名老同志到九曲旅游度假村旅游观光,今年为庆祝敬老节,又组织开展了100名老年人健步活动,为80岁以上的健康高龄老年人祝寿,戴上大红花,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使老年朋友们高兴而快乐地度过节日。为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爱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全镇各个村起着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三)完善体制

选举出群众信赖、结构合理的镇老年协会和老年体协领导班子。老协班子换届后,首先抓了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了《老年协会章程》、《老年体育协会章程》和会员制度、日常工作制度、会员代表制度、文化艺术团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老年体协出行纪律等。接着,我们将430多名会员划分为8个会员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理事会成员负责联系;由各小组推选出35名会员代表,每个代表固定联系10名左右的会员。协会的日常工作一般通过小组长会议进行布置,再由小组长通知各会员代表,会员代表落实到每个会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机构网络,为协会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老年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定期和不定期地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理事会成员、会员小组长和会员代表进行政策理论和业务培训,旨在提高老协骨干职业道德水准和综合服务能力,造就思想好、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恪守“人道、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老年工作骨干队伍。

(四)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

为更好的开展老年体协各项工作,我们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反映相关问题,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是在财政预算中列支2万元用于老年体协,还在体协大型活动中给予专款支持;二是经常关注老年体协事业,积极出席各项活动;三是通过县长办公会,为老年体协解决一个编制,调入一名专职年轻工作人员服务老年体协。

(五)经费保障

镇老年体协经常向党政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和工作计划,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镇政府将老年体协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到重阳敬老节和春节,都要拨出专款解决活动经费。今年1月,为了解决老年体协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经费,党委政府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安排党政分管领导和经发办、项目办等,筹集购置服装道具、搭建舞台、发放补贴和评奖等资金4万余元。镇文化站将老年体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有关部门支持老年体协工作;廖家场社区、镇中心敬老院、清泉学校等单位积极为老年体协提供活动场地。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乡老年工作要以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清泉镇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和老年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巩固上一年度的工作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镇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务实创新、与时俱进,确保我镇老龄事业继续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构筑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加强老年体协的自身建设,确保全乡十八个村社区全部建立老年体协组织。继续加强协会班子、骨干队伍和会员队伍建设,按照规范化建设“三好”、“三有”、“三无”标准。“三好”即班子建设好,作用发挥好,制度落实好;“三有”即有活动场所、有经费来源,有教育载体;“三无”即无老年人因受歧视、虐待而造成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无老年人赌博、吸毒现象,无老年人参与组织和活动。

第2篇

一、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性

(一)输变电企业特点

由于企业所承担的电网工程建设,施工任务重,施工点分布广,加上建设周期短,造成企业的施工班组员工长期在野外作业,调配点多、线长、面广,流动性强,加班加点,难以集中。

而施工现场的工作、生活条件都比较恶劣,工人们整天涉河填海围堰、翻山越岭立塔,艰苦奋斗成了他们的立企精神。而他们住的基本是临时租用的民房或搭设的板房,环境简陋,没有什么娱乐设施,生活十分单调无聊。

(二)文体活动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企业文体活动的有效开展是企业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的前提,更是促使良好企业文化氛围形成的重要保证。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和感染下,企业员工会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企业文化内容交融在一起,为企业的发展而融入自己的智慧,为企业的和谐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也是有效提升企业员工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举措。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提升了各自的文化修养,使人的思想道德、气质品格得以升华。

(三)输变电企业开展文体活动的必要性

1.文体活动能够丰富职工文化生活,融洽人际关系,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在文体活动中,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追求目标,会使职工之间的沟通更加紧密,合作更加频繁 通过相互鼓励、相互欣赏、齐心协力、共争荣誉等方式,领导和群众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缩短了距离,密切了关系,同事之间增进了理解,加深了友谊,企业的凝聚力在这里得到升华。与此同时,职工文体活动还有利于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从而带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持。

2.文体活动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职工集体荣誉感,提高企业凝聚力。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最为重要的价值理念。在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文体活动的具有很强的团队特性,要求每个员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都要树立集体主义思想,用集体规则规范个人行为,服从集体目标,达到统一和谐。因此,文体活动的这种特性,有利于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增强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3.文体活动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从一定角度看,企业文艺或体育代表团队也是企业形象的代表,特别是他们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既能拓宽眼界,提升品位,又能通过企业代表团队,明示企业标志,展示多种竞技,充分展现企业精神和职工的风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另外,代表团队的表现使职工更为关注自己的企业,上下一心为企业加油、喝彩,从而可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职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企业的向心力。

4.文体活动是输变电企业凝聚人心,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与上一代经历过物质紧张年代的老员工有很大的不同,近几年来,企业招收的新员工基本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物质大大丰富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他们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以及能感受到友爱、相助等方面。以输变电企业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新一代年轻非常缺乏吸引,造成每年招收的大学生流失严重。如能在企业中很好的开展文体活动,为现场单调的生活注入色彩,无疑会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体会到企业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大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文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及现状

(一)公司文体场所现状

目前公司共有员工一千五百多人,成立了16个工会分会。配备的文体活动场所情况如表1:

另外,每周一的19:30-21:30(3个场地)、周六的15:00-17:00(2个场地)在工人体育场的羽毛球馆租场给公司的羽毛球爱好者活动;每周三的18:30-20:30在工人体育场的足球场是足球爱好者的活动时间。

(二)参与文体活动人员状况

虽然目前公司文体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缺乏,但通过2014年举办和参与的一些文化体育竞赛活动,发现公司在文体方面(特别是羽毛球、文艺表演方面)具备有一定的专业人才和具有文体潜能可挖掘的员工;另一方面,公司作为基建单位的特殊性,使其在文明创建工作上亮点频现,这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素材。同时,各分公司(项目部)因地制宜开展了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现场沉闷的工余生活。

2012年底,公司对700名员工进行了一次文体兴趣爱好方面的民意调查,结果如表2:

调查结果显示,大家填报的项目是被调查人数的2倍,反映出大家对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的热情度高,并对公司组织活动有较大的渴望和预期。

三、公司开展文体活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公司虽然也组织了一些文体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文体设施(特别是现场)基础薄弱,施工生产紧张、人员分散、组织困难等制约文体活动发展的因素和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一)文体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基层文体工作人员及其培训

2013年公司在工会重新设立了宣教文体岗位,2014年编制了《项目部生活文体设施和管理标准》。由于工程原因,公司的人员工作比较分散,以前一直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文体管理制度及人员,部门(分公司)的文体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受兼职工作的影响,使文体工作没有“脚”,难以立足,活动时间和设施管理也得不到保障。至于文体方面的培训更是凤毛麟角,在参加省公司的比赛(篮球、游泳等)前才外请教练临时集训了两三天。

(二)投入不足,文体设施不能满足员工的需求

目前,公司的文体设施数量少、样式单一,特别缺乏大型的室内文体活动训练场所和相应的文体活动娱乐器材。公司的篮球场建于宿舍区,2004年拟改建为室内多功能运动场时,遭到附近住户极力反对而搁置。2010年在铺设篮球场后就没有其它活动场所和大型文体设施上有拨款或投入,两间活动室基本上是以离退休员工活动为主。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公司员工对文体方面的需求是迫切的、广泛的,但由于以上提到的各种原因而不能充分的展现和锻炼他们的文体才能,想作为而不能为。

(三)施工生产紧张,人员分散,组织困难

因为受基建企业的工作性质和施工工期、进度和施工现场条件、人员分散的影响,文体活动往往单调缺乏新意,组织多名员工参与的大型活动更是难以开展。电校、供电局等兄弟单位曾力邀我们与他们进行篮球、羽毛球等联谊活动,但都因为工程施工人员不能回来而无法进行。同时一些领导对文体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只注重完成施工生产任务,认为文体活动都是玩的东西。所以对公司组织的比赛活动,有时就以工程“忙”为由根本不选派选手参加;对公司外出参与比赛中的优秀选手,也经常所在生产单位不放人而要临时换人。

(四)活动项目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发动全体员工更多参与

目前公司的羽毛球是优势项目,在广东电网公司第三届职工运动会上获得团体第二、女单第二,男单还包揽一二名的优异成绩,选手还多次代表省公司参加多项省级和全国电力行业的比赛,均获前三。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司前领导比较重视羽毛球运动,从2010年开始就有意向的招聘有羽毛球特长的新员工,目前公司有该专业特长的职工有5名。在他们的带动下,公司的羽毛球运动也是坚持得最好的员工活动项目,在上面的活动时间和爱好者调查结果中可以体现。但在其他文体活动项目仍有所欠缺,例如2014年选拔员工参加广东电网公司第三届职工运动会9个项目的比赛时,想挑选一些比较适合的选手都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四、在输变电企业搞好文体活动的几点办法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是企业的决策者,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将文体活动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组织发动全企业的员工积极参与。要搞好输变电企业的文体活动,在领导层面上,要做好几项主要工作:一是列入企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并通过督办等企业行政管理手段,把文体活动的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年度工作计划是企业短期的行动指南,这使相关部门在开展文体活动工作时,有法可依。二是完善组织结构,明确由公司工会主席牵头,连同工会副主席、文体专责、相关部门及各分会主席等,建立一个覆盖面广的文体活动小组,形成一个党政工团共同负责、合力协作的工作团队,统一负责具体活动的筹划安排,保障文体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三是费用列入年度预算,并实现刚性执行。有了费用预算的保障,文体活动就有了活水源泉,各项工作的开展自然能游刃有余。四是要有配套的培训培养计划,把对文体人才的培训培养列为企业员工计划的一部分,这才有利培养文体活动骨干力量,整体提升文体活动的水平。五是发挥带头参与的示范效应。在举办文体活动中,如果领导能亲自参加甚至参赛,其号召和鼓励的作用是很强的。正如公司举办2014年“筑梦杯”篮球赛,由于领导自己参赛,并号召中层干部参与,在比赛中与普通员工打成一片,比赛举办得很成功,企业凝聚力提升的效果也很明显。

(二)群众参与是基础

文体活动只有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群众积极、热情参与,活动才会有意义和生命力。在动员群众上,要做到:一是发挥工会及各分会的组织牵头作用。工会及各分会是企业与员工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对员工具有非常强大的动员和号召力。特别是针对输变电企业员工高度分散这一特点,工会及各分会要发挥出更加重要的牵头作用,才能组织分散各地的员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活动,并有效的聚集在一起参与比赛。二是要发挥各专项运动协会的带动作用。通过协会才能把不同岗位不同年龄,而有共同兴趣的爱好者组合起来,建立临时性团队开展专业性训练,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和比赛,并组织更多员工参与该项目的活动。三是定期组织各种比赛。公司每年除了参加上级单位等组织的比赛外,还定期轮办大型专项比赛,比如两年一次足球、篮球赛相间进行,从活动的成效来看,不仅吸引了一批足球篮球爱好者,推动了这两运动在公司内部广泛开展。四是各生产现场要充分利用闲余时间和生产场所,因地制宜地配置活动空间,组织文体活动。由于输变电企业人员高度分散、流动性强,只有把生产现场员工参与文体活动的激情激活起来,文体活动才算在公司真正有效的展开。但生产现场的场地一般都比较差,所以要大力挖潜,比如,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变电站,可在生活区通过硬地化建半个篮球场;线路工程多租赁民房作为项目部,可配设乒乓球台、桌球台或飞镖等室内活动场所,努力为一线员工在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提供既能减压又能提升身体素质的活动空间。

(三)文化建设是根本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信念与行为体现,也即企业之“魂”,输变电企业的文体活动也是员工的活动,只有能与企业文化对接,才能使文体活动富有生命力,同时为促进企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努力发扬输变电企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文体活动在组建各个文体团队中,成员都来自于不同岗位,存在着年龄、学历、竞技水平等的差异,要想将这样一支临时性的团队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运动水平,就必须从建队之初,把企业的精神从工作中延伸到运动场上,激发队员团结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使文体活动仅是企业精神的一次展现,更也是一次锤炼。二是要充分利用文体活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文体活动本身就是企业文化活动的一部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活跃员工业余生活,增强员工体魄,焕发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还能增强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只有文体活动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时,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就会在公司上下达成的共识。三是要注重在组织文体活动过程中的企业文化植入。比如之前公司每年组织的迎新登山活动,很好地将公司企业文化的各个元素融合到活动中去,登山过程中唱厂歌、喊口号;在活动平台集合后,以企业的发展历史、文化理念为主题组织趣味活动,使文体活动变成了弘扬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增加了活动的文化氛围,还使活动富有企业特色,群众喜闻乐见。

(四)骨干力量是标杆

文体活动虽然是群众性的,但活动骨干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不仅是活动的中坚力量,同时还会是活动能蓬勃发展的带头人,带动着文体活动持续广泛开展。在建设一支活动骨干队伍上,应做到:一是建立一套良好的骨干培养机制。比如在每年招聘大学毕业生时,有目的地招收一些有某项文体专长的人才。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往往能快速提升公司某些活动项目的水平,填补了原来的短板,使该项目能更好的开展。输变电企业人才引进的途径毕竟十分有限,所以内部挖潜培养仍然十分重要。可以通过聘请社会专业教练、老文体骨干传带、文体协会组织等途径,进行专题短训、以会代训、调演观摩、组织比赛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有潜力的员工文体活动水平,发展成为骨干力量。二是要为骨干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充分发挥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比如羽毛球是公司的传统优势项目,近年来派出多名骨干人员代表公司参与广东电网以及荔湾区等各个级别的比赛,骨干用成绩证明自己能力,为企业争得荣誉的同时,还带动更加的员工参与该项目的活动。现在羽毛球成了公司推广最为普及的一项运动。三要发挥文体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提升文体活动的整体水平。比如每周一晚上的羽毛球活动,安排水平高的骨干进行授课,这不仅提高员工打羽毛球整体水平,还会激发更多员工对羽毛球运动的热情。在实践中证明,效果显著,一些不打球甚至不懂球的员工也成了爱好者。

(五)加大投入是保障

要开展文体活动,有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就是经费。输变电企业工程项目分散的特点,注定作为非生产性开支的文体活动经费,要面对每年100多个生产项目,再怎么投入都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所以要开展好文体活动,不仅需要加大投入,还要善于运营活动项目。一是要加大活动经费的投入。按照全民健身的发展要求,公司每年对文体的行政专项拨款按10%左右的增幅调整,进一步提高文体支出在公司预算开支中的比例,而公司工会每年的文体活动计划要针对公司文体年度活动计划列出相应经费预算,确保企业文体活动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二要结合公司实施的其它建设项目,配套进行,减少重复建设和投入。例如,近年来推行“幸福南网――职工之家”、企业文化示范班组的建设等,都有专项的费用,可结合这些项目,建设文体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起到一次投入产生多种成效的作用。被授予南方电网“职工小家”的公司惠州沥林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三是要精打细算节约成本。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非常多,公司根本不可能满足员工的所有需要,但只要公司积极有为,还是可以为员工创造条件的,比如常常需要租用体育馆进行锻炼运动的,可由公司出面集体租用,用团购的方式压低租金费用。有众多员工参与的项目,比如羽毛球,可以由公司、员工各出一部分费用,会减少企业负担,同时避免场地空置浪费。这样就能实现以较少的投入,开展更多更好的活动了。

第3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全省“两个普遍”现场会议精神,研究分析我市在推进“两个普遍”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交流经验,全面推进我市“两个普遍”的深入开展。上午,大家实地参观考察了崆峒区一些单位的工会组建、部分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刚才,七县(区)总工会从不同层面就开展“两个普遍”工作的一些做法作了典型发言,同志代表市总工会通报了全市工会推进“两个普遍”工作进展情况,并对进一步做好“两个普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我完全同意。关于全省“两个普遍”现场会议精神,已印发了书面传达提纲,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尤其要认真学习好孙主任、朱主席的讲话,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几项重点工作,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充分认识开展“两个普遍”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同志在全总十五届四次执委会议和六次主席团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之后,省总召开专门会议,就开展“两个普遍”工作做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将“两个普遍”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之中。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要深刻领会“两个普遍”工作的意义,把思想统一到认真落实“两个普遍”的工作中来。

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是工会的基础性工作,是“组织起来”的集中体现,也是工会发挥作用的前提;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切实维权”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企业转制的关键阶段,一些地方和企业劳动关系矛盾时有发生。面对职工群众的新诉求、新期待,工会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扎实推行“两个普遍”。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企业工会组织建立起来,把各类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才能有效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只有建立起集体协商机制,通过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努力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加快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才能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实现劳动关系双方互利共赢,实现劳动关系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扎实开展“两个普遍”工作,切实维护权益、促进和谐、推动发展。

二、肯定成绩,正视不足,正确认识我市“两个普遍”工作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金秋助学”暨“面对面爱心助学”突破了百万元大关。市总筹集“金秋助学”资金40多万元,向社会募集“面对面爱心助学”资金100多万元,资助学生400多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夏送清凉”收效良好。在最炎热的时刻,我们及时将西瓜、冰糖、雨伞、防暑药品等价值22万元的清凉用品送到了市直及各县(区)的部分企业、建筑工地,慰问高温一线职工(农民工)2200多人。三是技能大赛收效显著。我们组织了10个工种的市级比赛,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省总及市上四大家分管领导亲临参加指导,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练本领、学技术、立足岗位做贡献的积极性。我们还组队参加了全省的餐饮服务大赛,取得了团体、个人双第一的好成绩。四是工会经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省总在我市召开了全省县级工会经审工作座谈会,全总经审会主任李世民亲临会议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市的经审工作。五是职工培训、技能鉴定、法律援助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鉴定,我们为3500多名职工(农民工)颁发了《技术等级证书》,为1100多名职工(农民工)进行了法律援助,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六是“两个普遍”有了新的进展。市、县两级工会认真贯彻年初会议精神,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把“两个普遍”纳入了党政整体工作之中;深入开展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把工建纳入了党建工作范畴;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市总工会联合市人社局下发了《工资集体协商三年规划》,联合市统计局等6个单位就全市企业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施意见》,组织编印了《市工资集体协商指导手册》,开展了“非公企业建会集中行动”和“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活动,并将非公企业集中建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列为市总工会创先争优破解难题活动主要内容,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的合力。通过层层签定责任书,将各项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了各基层工会组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工作格局。通过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发展楼宇工会、项目工会、市场工会等多种建会方式,提高了工会组织覆盖面。按照先行试点、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逐步推进的要求,在全市培养了一批“两个普遍”工作典型。通过不懈努力,我市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率为60.1%,完成省总责任指标(74.3%)的80.9%,工资集体合同签订率为44.3%,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0%)的73.8%,“两个普遍”工作有了初步的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差距和不足。虽然我市基层工会组织数量有一定增长,一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序开展,但距离全总、省总“两个普遍”的要求、兄弟市州的进展、工作深入程度、年度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点领域突破不大。从省总通报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市非公企业工会组建率还相当低,有些县(区)还未达到50%。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工作尤其是职工人数10人以下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建会工作严重滞后。部分县(区)基层工会联合会、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建设没有突破。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入会问题没有实质性进展。二是工作进展很不平衡。一些工会对落实“两个普遍”有畏难情绪,行动上不够积极,工作进展参差不齐。县(区)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些县(区)行动早,效果好,工作做的实;有的县(区)行动慢,工作只落在文件上,没有实质性进展。三是工资集体协商还很不理想。部分工会组织、企业、职工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认识不到位。对我市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劳资矛盾没有沿海地区突出而盲目乐观,缺乏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的认识。四是统计工作亟待加强。从报表数字看,各县(区)上报的进展数据都较好,但从省总统计软件中通报的指标完成看,数据统计很不一致,有的欠账较大。特别是非公企业数据库录入工作,这个事情省总分别给我和杜主席、王主席发来了一个通报,我市的工作形势严峻。这些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研究分析和有效解决。

三、增强信心,下大决心,全面推进“两个普遍”工作深入开展

各级工会组织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解决职工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出发,把实施“两个普遍”工作三年规划,高质量、全面完成今年“两个普遍”工作任务,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分析现状,找准薄弱环节,严格责任目标,加强督促检查,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全力推进“两个普遍”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开展党工共建,形成“两个普遍”工作新格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党工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推动“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党工共建”的工作格局。各级工会要积极争取同级党政的重视支持,建立健全“党工共建”领导机构,把工会组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纳入党建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党工共建工作机制。将落实“两个普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对各级各部门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做到党建与工建同研究、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奖励。

二是深入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专项行动和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提高“两个普遍”工作的实效性。普遍建会,首先要查清企业及职工的基本底数,全市各级工会要以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法人数据为基准,加强与统计、税务、工商、工商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掌握当地企业法人单位数和职工数等第一手资料。按照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层层衔接,协同作战的方法,通过企业名录实地核查、领导和机关人员分片包干、代收建会筹备金、组织工会干部深入企业排查等多种措施,摸清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法人单位数、企业数、职工数,及时更新完善相关数据,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未建会企业数量清、所在区位清、未建会原因清和推进建会情况清,真正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另外,要掌握关闭停产企业和空壳工会情况,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把该建会的企业都建起来。

工资集体协商,各级工会首先要健全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要约制度,通过集中要约、主动要约和依法要约,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动各类企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基层工会提出要约有困难的,上一级工会可以代表基层工会提出协商要约;未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上级工会要指导职工推选协商代表,并代表企业职工提出协商要约。对不按期履行或拒绝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工会组织提请人社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追究相关责任。对在履行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中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了的,上级工会要支持职工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请仲裁。

三是狠抓重点、突破难点,增强“两个普遍”工作的针对性。以非公企业建会为重点对象,以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集贸市场、商贸楼宇为重点区域,以建筑、商贸、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保安等为重点行业,以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劳务中介机构等为重点的新社会组织,进一步加大建会力度。对有规模、有一定影响、又长期拒不建会的私营企业要集中力量依法突破。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总工会《关于组织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规定》,重点推动劳务派遣工集中的电力、邮政、通信等行业的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突出做好农民工入会工作,加强农民工会员会籍管理,防止农民工会员流失。

在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状况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要约形式和协商方法,按照行业谈标准、区域谈水平、企业谈增长的要求,确定不同的协商重点,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分类指导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四是创新形式,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和工资协商工作。全市各级工会要从小企业普遍存在职工流动性大,管理不规范,劳资矛盾比较多,单个企业建会不具备条件,已建工会的小企业组织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等特点出发,根据本地小企业分布状况,科学合理确定联合会覆盖范围,按照联合会、代表制的要求,以建立一条街工会、楼宇工会、市场工会、产业链工会、项目工会等形式推动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

以职工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增长幅度、劳动定额、计件单价等为主要内容,在产业集群、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和行业,重点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建筑、餐饮、商贸流通等领域和行业,要积极探索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有效方式。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职工方代表和资方代表,根据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一般应由行业等工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联等为代表协商签订。签订的工资集体协议,要力求重点突出、条款具体、标准量化、切实可行。要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督促区域、行业企业代表组织和对应的工会组织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努力扩大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面。

五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依法推动“两个普遍”不断发展。“两个普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注意从机制制度上抓好工作。要坚持完善目标责任制度;坚持完善“两个普遍”定期通报制度,要及时向党政分管领导汇报组建工会、发展会员、开展工资协商工作情况,并向各有关部门通报;坚持完善考核制度,把自查、阶段性督查、抽查与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严格兑现奖惩;坚持完善地税部门代收建会筹备金制度,依法推动企业建会;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合同的审查备案和考核激励机制,协调人社部门加强集体合同审查备案工作,督促用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审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及时对合同进行合法性和程序性的审查,同时做好工资集体协商的调解、仲裁工作;要加大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执行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追究相关责任,拒不建会或非法抵制建会、不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一律不得参与劳模、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工人先锋号、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先进荣誉的评选,在扶持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限制,在创先争优和年度工作考评中实行“一票否决”。

六是加强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两个普遍”工作水平。各级工会要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并根据各阶段工作重点、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力争把全市各级工会工作者都轮训一遍,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法律意识、维权水平。要加强会员会籍管理,凡加入工会组织的职工都要颁发《会员证》,坚持会员组织关系随劳动关系变动的原则,做到一次入会,自由流动,持证转接,防止会员流失。

四、统筹兼顾,提升效能,全力推动全市工会工作整体上水平

按照市总工会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上确定的“631”年度工作计划,对照目标责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搞好“两个普遍”的同时,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工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一是加强工会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各级工会要加强对工会统计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负责统计工作的部门和人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自觉遵守统计法规,坚持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数据资料。要将统计报表数据与上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要与统计等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认真核对,数据概念、逻辑出现较大变化的,要查找、分析原因,严格把关,责任到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是不断深化帮扶救助机制,进一步巩固和谐社会建设基础。我们要把帮扶工作作为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创新形式,拓宽领域,完善机制,在进一步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方面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一要促进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按照“帮扶体系网络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资金筹措社会化、帮扶内容常态化、帮扶工作社会化”的要求,不断推动帮扶中心规范化建设。认真建好困难职工帮扶电子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二要基本实现帮扶形式常态化。工会的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面对面爱心助学、冬送温暖、大病救助和节日慰问等工作已形成了较好的影响和吸引力,要不断做大、做实、做强,并向常态化、多样化发展。三要争取实现帮扶工作的社会化。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按1:1配套帮扶资金,不断壮大帮扶能力,要拓宽帮扶渠道,动员社会力量,联合人社、民政、商务、农牧、红十字会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好帮扶活动,逐步实现帮扶工作的社会化、系统化。四要促使帮扶工作向全方位、高层次发展。帮扶应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输血”向“造血”发展,实行扶持、培训、鉴定、职介、创业一体化服务,不断推动帮扶工作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三是全面实施素质提升规划,推动“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活动扎实开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工会工作的方向。我们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四三二一”发展战略,按照党政所想、职工所需、工会所能,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既促进生产发展,又促进职工队伍建设。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技能大赛。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为主题,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突出抓好“比以人为本,赛安全环保;比科学管理,赛工程质量;比精打细算,赛成本控制;比科技含量,赛科技创新;比完成任务,赛科学施工”的“五比五赛”活动。结合主导产业振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技术升级换代,开展自主创新型竞赛;结合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达标”和“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的节能型竞赛;结合发展服务业和开展质量效益年活动,以安全生产、提高效率、提升质量、优化服务为重点,开展优质管理班组创建、提升服务能力的服务型竞赛。深化技术创新活动。以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技术协作、促进成果转化为目标,组织职工围绕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生产经营重点环节、关键技术难题,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征集、评选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重大合理化建议”、“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积极参加省上举办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览,进一步提高职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技能。选树行业、工种技术能手,不断扩大“首席技师”、“金牌工人”、劳模和技能人才库,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队伍。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以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优秀品格、崇高理想、模范行为教育职工,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创一流。加强劳模管理和服务,建好劳模档案,关心困难劳模,积极做好两级劳模生活补助金的审核上报工作。

四是加强职工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不断加强和重视职工文化建设,按照全总把各级工会办成职工的“学校和乐园”的精神,积极探索职工精神文明建设新途径。各级工会组织要以文化宫、俱乐部为阵地,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积极培育企业文化,支持企业改善职工文化体育设施,推动企业职工文化活动室、职工书屋建设。积极开展文化进乡村、入企业、到社区活动,不断丰富基层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体育社团;实体化;运行

中图分类号: G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4-0120-06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我国的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事务的管理拥有绝对权力,其工作职能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全部体育事务,这种“保姆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体育职能部门机构膨胀,工作效率低下。虽然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大潮中,将国家体委改制为国家体育总局,但旧的权力格局和管理体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是进行简单的裁并,体育社团依然属于政府部门的附属物,社会组织和政府体育部门的依附关系继续存在,社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弱化,影响了体育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明确提出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坚持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在政府指导下,依靠各类体育社团建立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扩大竞技体育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努力奠定建设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一、社团与体育社团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按性质可分为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文化体育、健康卫生及宗教团体等;按成员间的联系纽带可分为生理、社会、精神物质以及由个体所属组织功能等方面因素结成的社会团体;按民间性程度分为官办、民办、半官办社团。社团的结成一是基于社团所属的成员的需要,执行为成员谋取利益的服务职能;二是基于政府职能的需要,履行服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管理职能。其社会功能包括为会员提供知识技能的增长、社会交往、社会承认以及获得新的发展途径;维护成员个人利益及群体利益;参政议政;政府助手,担负各自社会成分的管理职能;承担经济信息沟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中国的社团一般具有非盈利和民间化两种基本组织特征。社团与政府组织、非正式组织或自然群体有着明显的区别。社团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近年来在政府的主导下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社会组织出现了明显的结构分化和功能重组,社会对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和功能开始提出置疑和诘问。期待一个以社会中介组织为实体的、相对独立和自治的社会领域出现。

体育社团是指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体育社团不仅是社团的重要类别,也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运动,团结和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体育运动。体育社团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和互益性、同类相聚性。从组织形式来看,可以将体育社团划分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属下的国家级体育社团;民政部门和体育行政机构、行业部门、地方体育总会指导的地方性体育社团、行业体育社团、学校体育社团、群众性体育社团等体育社会团体。[1]

体育社团相对于其他类社团,其本质特征呈“弱性”,即较弱的政治性、较差的经济性、较贫的学术性、较浅的文化性,相对于其他社团具有较宽松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基础。但是,体育社团组织的惯性特征所产生的路径依赖使体育社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政社不分”的状况。

对体育社团的研究,我国还只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体育研究成果中出现,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但对概念的使用却多种多样,在不同的领域根据行业特点有不同的称谓。比如经济领域侧重于它作为市场中介的作用,更多的是使用“体育中介组织”;政治领域则侧重于它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政府的关系问题;采用“体育社团”、“体育准利益集团”、“体育协会”或“体育非政府组织”,社会领域则根据其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称为“体育社团”、“体育非营利组织”“体育公益组织”、“体育自愿组织”、“体育慈善组织”和“体育自治组织”等,[2]强调的是体育社团在社会领域所具有的独立性和公益性特点;国际上对于体育社团存在的性质和职能,体育管理组织和国际体育组织的归属,大多数国家都是属于非政府管理的民间社团组织。在行使职能时具有独立法人的资格,不受政府的干扰,我国的体育社团则是近年来根据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奥运战略的需要,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行,部分体育项目逐步实行改革,形成了国家体育总局、省、市、县 (区)、乡镇 (街道)、村(居委会)的体育社团层次结构以及体总、人群体协、项目体协、行业体协等具有塔状同构特征的体育社团类型结构。[3]

二、广东省体育社团塔状组织结构

近年来,广东省非常重视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把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纳入社会管理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以全运会、亚运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为契机,在建立竞技体育职业俱乐部,群众性体育社团等方面成效显著,广东宏远职业篮球俱乐部,恒大足球俱乐部、恒大女排俱乐部等一批职业体育俱乐部成为了中国体育职业化改革的成功先例,政府主导的世界羽毛球黄金联赛和社会自发开展的广东省定向越野联赛等赛事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主导广东省体育社团的塔状组织结构是以政府体育行政事业主管部门为顶点形成的五级塔状管理体系:第一级是省政府体育事业指导部门为顶点的政府机构;第二级是省体育局和同构于其中的广东省体育总会、省体育科学学会、各单项体育协会所构成的塔状结构。第三级是以广东省体育龙头副省级广州市、深圳市体育局和其他地、市体育局为顶点和同构于其中的各单项体育协会所构成的塔状结构。第四级是县级市、区县体育局(文体局)和企业内部体育协会为顶点和同构于其中的体育协会的塔状结构。第五级是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乡、行政村级企业内各部门体育组织、体育群体活动站点为顶点和同构于其中的各类体育项目协会、人群体育协会所构成的体育社团塔状组织结构(见图1)。塔状组织结构实际上是政府在权力和利益的制度化分配模式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格局,以政府的行为把与体育有关的因素都纳入到政府社会管理的调控体系中,构建广东省体育社团运行的基础。

三、广东省体育社团实体化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竞技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活动频繁。体育社团在这些赛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效地减轻了政府在赛事组织和承办过程中的压力,体育社团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检验,形成了协会务实化、会员主体化、管理规范化、组织体系化、硬件实力化、经济实体化、活动实效化的内在组织特征。在全运会、广州亚运会、CBA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羽毛球大奖赛等有影响的赛事带动下,体育社团的实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单项体育协会逐年递增。每年都有各类体育项目在全省依次开展。体育社团进社区、进学校成为常态。在提升影响力方面,通过奥运冠军的成长经历,吸引全社会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在体育文化传承中,发挥岭南体育文化特色,创建体育文化品牌,传承中华文明。

广东省体育社团的运行,目前正在摆脱依靠国家拨款的国家型的集权性管理模式向经费来源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国家社会型(中间型)管理迈进、最终目标是以广东省体育社团改革为突破口,建立社团自治的社会型(分权型)管理模式,形成经验在全国逐步推广[4] 。通过体育社团自身的影响力,不断深挖潜力,使体育社团向实体化方向发展。同时,扩大收费来源,使服务性收入提高比例明显增加,目前,广东省体育社团经费来源政府补助占比不到四分之一,社会捐赠收入和会员会费收入逐年提升。一些群众基础好或具备一定服务能力的体育社团,开展的社会活动比较多,获得商业赞助的机会也大,其经费来源比较广泛。还有一些社团的会员层次比较高,如高尔夫球、网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服务性收费是这些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以服务养服务,是我省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但有的体育社团社会影响甚微,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力量不足,难以维持日常活动的开展。只能完全依靠政府提供经费维持。

四、广东省体育社团的实体化运行

(一) 体育社团自主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对体育事务的管理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模式,体育社团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属于具有“双重身份”的隶属关系。而体育社团作为“非政府组织”。资源的获得却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来实现的,这种关系无疑增加了体育社团对其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依赖性,很难发挥体育社团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中介性作用。因此,体育社团走自主发展之路,需要强化社团的自身实力。

(二)体育社团自身实体化运行

广东省体育社团的运行基础是社团自身的良性发展水平正处在一个较高的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段,并在逐步摆脱一直以来采用挂靠政府或附设单位的体育社团与政府同构的异化产物的影响。弱化体育社团组织对政府的依附性,建立实体化的体育社团组织,依靠社团自身的造血功能,从以前的“双重身份”中走出来,真正实行体育社团自治。尽管这种模式的转变受到体育社团实体化市场规模不大、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服务产品形式单一落后,创新能力不够,服务理念还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使体育社团组织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发挥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巩固,比如,加大体育社团的培育和资金扶持力度,对体育社团日常经费支持比较大的赞助企业和在接受社会捐赠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和有需要的企业来参与,通过与体育社团的合作促进了解,增强企业体育文化。也可以采用增加会员会费、银行利息收入和申请政府拨款或专项资金补贴、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体育服务,开展有偿经营等活动,提高体育社团自身的财政实力。

1.人员实力

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历来都是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在体育发展改革当中,广东省最早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引进体育人才,使全省的各项体育工作(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研)在短时间内迅速走在全国的前列,这与人才的实力是分不开的,而从广东省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来看,单靠从外面引进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结合国外经验和广东省承担的亚运会、全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多次大型国际国内综合性体育比赛经验,发掘志愿者力量是目前解决体育社团人手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志愿者的特殊身份决定了相关体育社团不需要向政府部门申请增加编制,也不需要对其发放薪水,而且志愿者对社团的工作因为自身的主导而积极参与,工作效率较高。志愿者队伍可以从社会招募,也可以从会员中发展,体育社团将志愿者的工作与会员的义务和会员培训结合起来,以此为契机发动会员参与社团工作。此外,还可以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合作,组织全民健身活动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训练比赛,依靠活动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凝聚团队力量,建立比较固定的志愿者群体,从本质上解决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问题。

2.物资实力

以往的改革经验证明,要想使体育社团的实体化发展之路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体育物资是体育社团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拥有良好的办公设施、先进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是体育社团向外界展示自身综合实力的窗口,有足够或雄厚实力的体育基础设施,能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社团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壮大。如果在承接政府职能的同时以社团实体的名义开展活动,使社团的体育物资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利用,则政府与社团都能从中起到双赢的作用,充分发挥体育物质的社会化功能,促进体育社团的良性发展。

3. 经济实体

一个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社团,必然是一个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特征。有独立的经济核算。体育社团属于非盈利性公益组织,组织人员的活动内容、经费开支受到章程的规制,因此他的社会公信度建立在规范的财务制度上,如果财务制度不透明,社团活动的开展和志愿者招募等方面就会受到影响。社团的信誉就会受到社会的置疑,一个社团如果它的经济基础雄厚,社团活动的开展就比较顺利。因此,经济实力决定社团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决定社团实体化程度。

(三)广东省体育社团管理体制改革

《广东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社会团体登记和管理的具体细则,对社团准入条件,社团职责都有具体的要求。而在经济活跃的珠三角地区,因资源配置的多元化,为社团的独立存在提供了相对自由和宽广的社会空间。这一变化在体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政府通过转换职能,将服务性、中介性以及公益性职能转交给体育社团组织,对兼有一部分政府职能的体育社团,实现职能分离或向体育行政组织归位,弱化体育社团组织行政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体育社团组织,回归体育社团公益性本色。

1.转变政府职能

体育社团在实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体制改革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广东省的体育社团在体制改革初期,也是政府主导,政社不分,体育社团徒有实体之名,而无实体之实,各社团都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合署办公,社团很难独立行使一个实体应该行使的职责和权利。使体育社团发展缓慢,甚至有的社团逐渐消亡。

第一,确立“监管、引导为主,参与为辅”的政府职能,明确社团与政府间的隶属关系。将“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区分开来,使政府专注于政策的制定,给予社团充分的活动自,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的僵化管理模式,避免作为功利的分配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参与体育活动的尴尬身份,减少不公平竞争机制的产生。政府只在行使外部监管职能时,强化对体育社团资格的审查认定并监督其运行。

第二,建立政府为主导,运动项目协会化,体育社团独立运作的契约关系。制定社团实体化发展的双向管理协议和实体化评价标准,明确体育社团的社会责任,履行章程规定的政府职能,走实体化发展道路。

2. 成立理事会

理事会是国际上社会组织管理中通用的做法,是协会的领导机构。国际奥委会、残奥会、亚奥理事会等国际上重要的体育组织,以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等全国性体育团体都建立了理事会制度。理事会制度的建立,保证了体育组织能够按照既定宗旨运行,使体育社团的管理独立于政府之外。理事会成员对社团行政首长及主要负责人的选拔,社团内部重要事务的科学决策,制定社团长远发展规划的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内部监督,对社团经费预算等重大事项和决定具有知情权、否决权,能保证理事会决议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四)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推动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

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体育社团实现“实体化”,引导体育社团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政府部门体制改革的一项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体育社团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民生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独到的积极作用,成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在广州亚运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运动会的筹备和举办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向社会购买服务:主要有:(1)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长效机制;(2)将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列入年度预算;(3)强化信息公开制度,保证购买服务行为过程公平、公正和透明。

在广东省各种大型比赛的举办过程中为利用各种大赛影响来促进大众体育健身活动,使老百姓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政府向社会提出委托服务项目,由各体育协会提供服务。比如体育行政部门委托体育社团开展群众健身技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健身路径维护等工作项目,由各体育协会负责组织实施,效果良好。特别是健身技能培训工作,通过采取成本购买和项次补贴的方式,对公益性质的全民健身技能培训进行服务购买,解决了体育系统在健身技能培训上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针对健身人群获知培训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参与购买服务的体育社团充分发挥“扎根基层,面向群众”的特色和优势,采取打电话、发信函、捎口信等方式主动与居民联系,解决好全民参与难题;利用节假日送学上门等形式,解决好组织集中的困难;部分社团针对不同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及心理特点的健身人群,编写针对性的学习资料,采用一对一辅导等形式,确保学习质量;针对中年人群体健身与工作矛盾突出的问题,部分社团创新了简便易行的健身方式,解决工学矛盾;针对体育社团活动场地有限问题,整合各种健身资源,解决好活动场地保障难题。为保证购买服务工作取得实际成效,政府体育部门制定标准流程来保证购买服务的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健身大餐”。

(五)体育社团多元化体系构建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广东省体育社团的实体化发展正是基于公益性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面向社会需求提供体育公共服务,适应了体育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对于缓冲体育领域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担负起体育社团多元整合的责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体育社团的发展,为政府构建社会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打造了一个平台。

1.社团内部分工合作化

社团分工合作化是指从组织互助合作开始,逐步把个体不同的具体工作集合为整个社团组织正常运转的过程。现阶段全国不少社团都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如何使现有的成员在社团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化,需要各个组织按照社团工作的需要划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对现有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各司其职,职责分明,分工合作。[5]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体育社团,一般应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广东省的体育社团可以借鉴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原理,对组织和开展的活动进行项目管理,把以往的活动内容用知识管理的方式进行存储整理。对今后有关类似活动实行规范化、高效化运作,节省人力物力。

2.社团组织管理一体化

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体育社团的一体化过程既涉及社团自身发展,也涉及社团组织、章程和社团文化,是社团成员、财务管理、决策管理、社会声誉、社团活动的一种全面互动过程。社团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愿性、平等性和让渡性,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实现社团一体化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它的具体运作模式关系着社团的实体化程度。因此,实现社团组织管理一体化,需要加强社团成员、物资和信息等因素合理组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社团上下组织、实施活动的一体化。

3.社团外宣工作高度化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体育社团,单靠自身的独立发展很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下去,而应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通过媒体的力量来扩大社团的知名度。比如组织大型的群体活动和体育比赛,就需要通过媒体的宣传来吸引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广东省的部分体育社团在与媒体合作中有过很多成功的案例,中国—巴西足球友谊赛,羽毛球黄金联赛等赛事活动为相关体育社团与媒体合作组织赛事,扩大知名度,吸引资金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相关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在社团的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向媒体推销自己,积极邀请媒体参与社团活动。对外从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新媒体等各方面展开外宣攻势,对内则发动社团自身的力量,通过发放传单、宣传册,创办社团刊物来展示社团动态,同时利用网络建立虚拟社区,向会员和外界传递社团信息,加强对外交流。

多年来的举国体制使我国的体育社团组织长期面临“政社不分”的尴尬局面,造成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弊病,改变目前这种以竞技体育为“龙头”的“连体”模式,分化“宏观调控、中观把握和微观运作”的管理方式,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性体育社团向实体化迈进的必由之路。[6] 广东省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路径,就是打破原有的经费来源、人员编制和办公地点“三固定”的运作模式,完善内部管理、承担政府职能,开拓经费来源渠道,增强社团内部的“造血”功能,最终实现实体化。

参考文献:

[1]胡珀.湖北省省级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5:25-40.

[2]李晴慧,郭郁文.体育社团与体育体制改革[J].体育学刊,2002.5(3):138-140.

[3]叶国雄,刘远祥.我国体育社团研究述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1-4.

[4]楚继军,万昌智.广东省体育社团组织网络现状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