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0:41
序论:在您撰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可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而今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沟谷切割的十分破碎。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巄、陇中祖历河中游、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坡面坡度一般为1°—3°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的1/10。目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覆盖面积的9/10,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公里,峁的面积仅有0.25平方公里,顶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梁与峁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陕北与晋西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的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
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这是由于黄土的结构、地质、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结构的易侵蚀性:表面覆盖着身后的黄土。黄土质地疏松,雨水崩解,极易侵蚀。当水易集中、一定强度运动时,就能产生侵蚀—水蚀。光热变化大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强烈的大陆季风,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产生了另一种侵蚀—风蚀。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加上本区大面积且厚度较深的黄土覆盖,使地表物质很不稳定,一遇外力,很容易引起侵蚀和崩塌。
(2)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变率大: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偏少,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650毫米之间,且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7—9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的60﹪左右,冬季只占5﹪造成暴雨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有关。每当冷气流从西北方或北方侵入本区,与副热带高压间产生冷锋,而当冷锋移动滞缓,锋面两侧辐和作用加大的时候,常产生暴雨。由西来高空地槽环境,受副热带高压阻滞,也可产生持续性暴雨,此外,气旋、台风过境也可以形成暴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加上植被稀疏,有利于夏季热力对流,故降水多为暴雨,因而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且变率大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3)植被稀少:本区的自然植被中,目前面积最大且分布最广的是森林遭受破坏后而出现的灌草丛。在天然植被破坏、缺乏师徒保护措施下,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方式,引起屯壤侵蚀。随着土壤的破坏和流失,土壤剖面逐渐被侵蚀,以致黄土母质出露,由于土壤侵蚀不断进行,成土过程始终处于微弱阶段。基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消失,是土层变薄,肥力降低,保水保肥性差。
﹙二﹚人为原因:
本区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长期的认为影响,使自然面貌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其次是不合理的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黄土高原上自然土壤易剥蚀,多坡地,经暴雨冲刷,使喊腐殖质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肥力下降,使农业减产。
(二)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暴雨期间,泥沙与雨水齐下,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沟壑发展日益加剧,同时黄土崖壁的崩塌以及水土流失引起的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三)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肥的长期大量流失,使土地日益瘠薄,持水能力降低,干旱灾害频发,再加上本区的过渡性特性,生态环境恢复相当困难。
(四)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冲入黄河,淤积水库,阻塞河道、抬高河床,引起洪涝灾害。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大,流经中、下游时,随着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降淤积,使水库淤浅而容量减小,河道阻塞,使得黄河下游成为著名的“地上河”且入海口三角洲不断向渤海推进。
(五)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本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量减小,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不得不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每年大约有1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因地制宜确定生产方向,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结合,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积极建设基本农田,大力造林种草。一中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
(一)统一规划、分清缓急、区别对待
包括山、水、田、林、路,农、林、牧、副、渔的全面规划,沟、谷、坡综合治理方案要以黄土区的侵蚀现状为依据:对目前还处于正常自然侵蚀阶段的地区,只要坚持合理利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危害性的水体流失;对严重切割的台地和丘陵地,包括坡面被切除的细沟、浅沟,甚至冲沟,这些地区地面破碎,即使无雨,在耕松的黄土面上也会不断发生土粒泻溜,水土严重流失,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这类地区的治理。
(二)因地制宜增加植被的覆盖度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性措施。黄土之所以受侵蚀,是因其质地疏松、胶结力弱、的土面经受不住暴雨冲刷,表土地易随水流失。本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数千年来无计划、不合理的垦殖,在天然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极大地削弱了地面的抗蚀能力之后才造成的,植被一经破坏,便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历史证明,单纯用各种工程设施来补偿、修复自然生境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增加地面覆盖度,增强地面抗蚀能力。
(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治理黄土高原的谷、坡、沟,生物措施是治本,但是生效较慢,对某些侵蚀严重或急需治理的地区,不采用必要的工程措施为先导,植被不易成活。所以在这些地区和地段必须先采取快速的工程措施,控制住水土流失,然后转入根本性治理,恢复植被覆盖,也只有植被生长起来之后,才能保证和巩固工程措施。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同样也必须要以全面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作保证,不解决大面积绿化黄土高原,控制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就无法生效,而且变水利为水害,恶化水库附近地环境,加速水土流失。
具体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措施,以建设梯田、坝地等基本农田为主:把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能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70—90﹪,提高作物产量1倍以上,是丘陵区保持水土流失、改造低产田的主要措施。甘肃省庄浪县,1998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化模范县”,“九五”期间新增梯田1.567万hm2,累计达到6.03万hm2,占坡耕地面积的92%,农业人均水平梯田2.5亩同期,建设水窖30000眼,扩大梯田补灌面积4000hm2,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陕北吴堡县,面积428km2,有6.48万人,共建成水平梯田10.7万亩,加上1.24万亩坝地和小片水地,人均基本农田1.84亩,人均粮食由不到200kg上升到378.9kg,粮食基本自给。
在沟中修坝淤地,变荒沟为良田,既能抗旱,又能增加产量。山西省汾西县,面积865km2有10.8万人,到1984年全县有坝地5.83万亩,平均亩产325kg。1970年全县粮食总产0.2亿kg,亩产75kg,人均200多kg,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0.53亿kg,亩产1851kg,人均490kg,坝地面积为良田面积的19.9%,而坝地产量为粮食总产量的56.9%。
2.造林种草:在荒山、荒坡、荒滩、荒沙和退耕的陡坡地上,造林种草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的主要措施,同时又是解决“四料”,促进林牧副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黄土高原地区造林种草750万hm2改善了生态环境。长城沿线风沙地区通过综合治理,有效地制止了沙丘南移,陕西榆林市有42.7万hm2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减轻了风沙灾害。数十万公顷的沙荒地变成了农、林、牧基地,风速降低49.5%春季气温提高0.7至2.4度,有效减轻了早霜危害。
3.耕作措施:在尚未修成水平梯田的坡耕地上,采取沟垅种植、抗旱丰产沟等改变微地形,间作、套种、草田轮作等增加地面被覆,深犁浅翻、增施有机肥料等改良土壤,都能够减轻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陕西省延安市上贬村,42户农民,1982年采取沟城种植435亩,平均亩产163.4kg,比一般坡地亩产42kg提高2.9倍。
4.小型拦蓄措施:在不同类型的地区,修建水窑、涝池、谷坊、沟头防护等辅小型工程,以拦蓄地表径流,解决人畜饮水,制止沟头前进与沟底下切,宁夏固原地区,近年来共修水窑7万多眼,配合少量涝池和水井,解决了21.2万人口、3.5万头大牲畜、16.2万只羊的饮用水。
参考文献
[1]《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面积6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2000米,位于我国平原向山地高原、沿海向内陆、湿润向干旱、森林向草原、农业向牧业的过渡地带,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极不稳定,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据粗略统计,这里水土流失的面积有40多万平方千米,占其总面积的70%左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有16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资源,加剧了生态恶化,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自然方面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
一、动力因素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提供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动力。黄土高原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700mm左右,每年7、8月份是该地区气温较高、蒸发较大的季节,受地形的影响,极易出现来势猛、历时短的短阵暴雨。据统计,山、陕一带平均每年暴雨有6~7次,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有时一场暴雨的雨量相当于多年平均值的数倍。同时,7、8月也是锋面雨带自南向北推移至此的季节,可蚀性降雨(指侵蚀模数=1t/km2)强度也占到73%左右。可见这一时期是黄土高原降雨量大、降雨集中且多暴雨的季节,降水是侵蚀发生的条件,也是水土流失产生的动力。它直接打击土壤,形成击溅侵蚀,破坏土壤结构,分散土体成土粒,造成土壤表层空隙减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结,导致土壤渗透性下降,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和流动。同时降雨直接打击地面,产生土粒飞溅和沿坡面迁移,导致侵蚀和输沙能力增大,降雨量越大,可能侵蚀量也越大。可见,降雨量、降雨强度、雨滴大小等都与侵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降水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
二、地面状况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除了降水提供足够的动力外,还与这里的地面条件有关。
1.地质活动
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复杂。陇西、陕北高原都属于盆地高原,山西高原基底是由西台背斜发展起来的准平原,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太行山、吕梁山作地垒式抬升,汾河平原作地堑式下落,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岗沙高原是中生代末期以来间歇上升的高原。总的来说,黄土高原处于不断地上升之中。资料显示,250万年来,约上升400~500m。地壳的升降运动为其严重的水土流失提供了位能条件。
2.地表物质
喜马拉雅山的隆起,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团,使我国西北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和戈壁。每年冬春季节,强劲的西北风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散落在附近地区聚成沙漠,细小的粉砂和黏土向东南搬运,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阻挡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所以,黄土高原的地表是典型的粉砂沉积物,其主要成分是粗粉砂为主,黏粒及细砂较少,按尤尔斯特隆图解,粒径大约为0.08~0.5mm碎屑在水流中极易被起动,而黄土的组成正好在这个范围内,所以黄土的抗冲性很差。其次黄土有机质含量少,对土壤起黏结和胶结的物质少,土壤团粒结构差,抗雨滴的溅蚀能力也差。另外,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特别是内聚C值较低,很容易产生滑坡、泻溜。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堆积物,空隙度虽然大但空隙很小,绝大多数属于毛管空隙,雨滴击溅后极易堵塞,不利于透水下渗,易产生超渗产流,导致水土流失。
3.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主要由黄土沟谷地貌和黄土沟间地貌组成。黄土沟谷地貌按形态特征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和河沟,典型的沟间地貌为塬、梁、峁。冲沟破坏原始地表形成黄土塬,原有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少,变成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丘形黄土峁。沟壑负地形和梁峁正地形表明坡度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水动力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侵蚀。刘善建提出坡度与冲刷指数的关系,并求得农地上冲刷深度d(mm)与坡度S(%)的关系为d=0.12S1.4+0.56,陈永宗利用径流小区域试验资料分析提出25°或28°是一个侵蚀临界坡度。如图所示,黄土高原区大部分是21°~60°之间,侵蚀最强烈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另外,地形起伏与土壤侵蚀在成因上也有必然的联系,它决定了一个地区地表流水的势能,也体现了水土流失的趋势。可见,坡度、坡型、起伏度等地貌形态都与水土流失有密切的关系。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淤积河道、湖泊和水库。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此外,泥沙汇入湖泊或水库,导致湖泊或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范围的地表裸露,一遇大风,沙尘四起,形成沙尘暴。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黄土土质疏松,孔隙很多,垂直节理发育,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黄土颗粒成分以粉砂粒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土质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黄土高原长期的流水侵蚀切割,塑造了塬、墚、峁等高原沟间地,以及数量众多的大小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2.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由于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主要是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易,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原逐渐消失,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使雨水和径流,以及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必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自古以来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有密切关系,农民不是选择适宜耕种的土地来开垦,不是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而是采取轮荒的方式。
开采煤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沙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沙。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生物措施
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固沟、护坡和保塬等功能,林草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在黄土高原地区,凡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应退耕还林还草,以恢复地表植被。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以防止暴雨对表层土壤的冲刷,并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造林应以当地树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应用工程原理,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设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淤地坝、小水库、修筑水平梯田、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和抽引水灌溉等。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灌溉川地、塬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的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平均气温高出现在约2℃,地理环境适宜于植物生长与人类活动。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 “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
二、现在的黄土高原及其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包括黄河中游七省(区)的50个地(市),317个县(旗、市),总人口8742.2万,其中农业人口6907.7万。全区总面积64.2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 平方公里(水蚀面积33.7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1.7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强度水蚀面积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极强度水蚀面积占全国同类面积的64.1%,剧烈水蚀面积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的土层达1厘米,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倍到400倍。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1、生存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把地形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全区长度大于0.5 km的大小沟道达27万多条,沟系垂直落差达150-200米。当地沟豁纵横,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非常危险,劳动强度很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如果按照城市生活标准,群众生产、生活下沟一次额外增加费用10元,每天20元计,黄土高原总人口8742.2万,其中农业人口6907.7万,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690万个计算,每年需额外费用496.8亿元。
2、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形成沟豁纵横的地貌特征,增加了土壤水分蒸发面积;由于区域内坡降很大,水在该区域无法保存,加剧了气候干旱,水生态环境恶化。
3、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使地形支离破碎,耕地面积减少,以至弃耕荒废,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地表“沙化”、“石化”,田间持水力下降,土壤肥力衰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坡耕地正常年景的亩产量一般只有25-50公斤。
4、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由于上游水土流失,汇入河道的泥沙在下游淤积,使得水库库容减少,河道阻塞,河床抬高,洪水泛滥成灾。在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内,如果按照清理每吨淤泥25元计,总计每年需要资金100亿元。
5、水资源的利用受到了限制。水土流失使水库等水利设施淤积严重,缩短了使用年限;大量泥沙输送入海需耗用大量的水资源。
6、破坏土壤肥力。黄土高原每年流失的沃土折合氮、磷、钾2800多万吨,如果每吨价值按照4000元计,每年损失1120亿元。所以水土流失被形容为中华民族的“结肠炎”。
7、黄河滞洪区经济发展受到限制。黄河下游的北金堤滞洪区总面积2316平方公里, 169.2万人,固定资产278.84亿元,工农业生产区域大,固定资产投资价值高。滞洪区每年都面临洪水的威胁,群众无法安居乐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黄土的特性。黄土是一种疏松细碎的沉积土壤,其主要成分有氧化铁、石英、氧化钙、氧化钾,其中石英占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这些都是可溶性的物质,遇水后溶解,形成胶体流失,所以黄土受流水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
2、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黄土高原地处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由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口镇至禹门口区间长725公里,水面高程由984米降至377米,降低607米。同时,黄河干流两岸的高程由1200-1300米降至600米,地表坡降普遍很大,大于15度的坡面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70%,小于10度的不超过10%。
总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由黄土的特性决定的。加之地表坡降大,坡陡沟深,造成几千年水土流失不止。
五、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思路
1、仅仅依靠生物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水土流失。依靠生物措施的思路是增加植被,依靠树冠减小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击,依靠枯枝落叶吸收雨水,阻止水土流失。森林可以阻止水土流失,但是作用非常有限。一是原始森林中,树冠郁闭,枯枝落叶厚达几十厘米,其有作用。如果林木生长不良,严重退化,其作用就很小。二是降雨形成的径流很小其有作用,如果形成很大的径流,甚至洪水其作用就很小。三是人工造林,需要挖坑,铲除现有的灌木、草等植被,从开始造林到树冠郁闭形成很厚的枯枝落叶以前,水土流失的量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而由于黄土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树冠郁闭的过程最少需要10多年,能够最终郁闭成林的面积一般不超过1/3;如果是经济林,为了提高产量,还要人为控制郁闭度,而且地表没有枯枝落叶,如果不注意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更严重。四是降雨量400mm以下,自然植被一般很差,它是水环境很差的必然结果,是客观规律,不可能出现没有水的茂密的森林。人工造林往往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了,也生长不良,树势衰弱,枯枝落叶很少,几乎没有水土保持的功能。所以,在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气候干旱是水土流失的结果,而且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单纯靠增加植被保持水土的思路是被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2、新的水土保持思路。在禹门口上游修建千年拦泥大坝,彻底消除泥沙向下游流失。按照同样的思路,在洛河、渭河、泾河等几大支流,修建相应的高坝,拦泥造田,解决黄河泥沙问题。
该思路的好处是:
1、该工程能迅速、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一次性解决黄河洪水、泥沙等问题,彻底治理黄河,实现“黄河清,圣人出”的民族夙愿。工程建成后,能长期发挥作用。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面积占总面积的45~55%,以延安、榆林二市计,其总面积80607平方公里,则其沟谷面积40303.5平方公里,该区域每年流失水土9亿吨,则填满其垂直落差100米的沟壑需要7165年。
2、可以改善黄土高原地貌。该区域修建千年拦泥大坝,淹没区域处于黄土高原沟谷区,这里地形多成“V”形,沟谷的特点是窄、深,群众生产生活多位于塬面,和下游的滞洪区相比,在这里淹没沟谷滞洪,成本最低。同时,淤泥填埋沟谷,能逐渐改变地形,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和小型淤积坝比较,能集中资金,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工程质量,建成千年工程。
3、经济效益显著。依靠现有的水土保持办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目前,我国在黄土高原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费用每年数百亿元(含群众投资投劳),而且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依靠大坝,一次性投资数千亿元,可以解决最急切需要解决的泥沙问题,改善当地水环境,相比较其经济效益最划算。
4、提早规划,可以减少盲目性。目前,黄河下游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正在发挥作用,现在开始规划,分阶段实施不同的“50年工程”,可以把移民搬迁、固定设施损毁等减少到最小。
【关键词】 西北黄土高原区;防治;水土流失
引言
以前的西北黄土高原区,不仅塬面平坦宽阔,植被繁茂种类繁多,该地区的沟壑稀少。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耕过程中采用的生产方式不合理,加之黄土高原本身的地貌特点和半干旱气候,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目前,西北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多年来,对西北黄土高原区的治理从未懈怠,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党的十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而作为生态文明的关键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是现阶段的时代特点和基本要求。对于西北黄土高原而言,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问题依然较严重,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积极贯彻党的十精神,必须加强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
西北黄土高原,目前的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面积甚至已达70.3%(该区原有总面积为64万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以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其面积为14.65×104km2);剧烈水蚀(指年侵蚀模数在15000t/km2以上的地区)面积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面积为3.67×104km2)。现已形成了大量沟壑,光山秃岭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目前的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据统计,每年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而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这些泥沙大约1/4的会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使得下游河床严重高出地面,甚至有“地上悬河”之称,极易发生洪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现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m发展战略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21世纪以来,国家对自然环境越来越关注,如何搞好生态环境,在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势在必行。注重水土流失防治,保住绿水青山这一重要“环境生产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人们生活富足,国家富强。以往,由于国家投资受限,对西北黄土高原区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一般只侧重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现有的治理方法并不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很好的融合。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但要密切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还要对其粮食安全、土地生产率、污染现状等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结合区域一体化管理,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2.2治理难度加剧
经分析,在西北黄土高原区,由于气候干旱、山高坡陡使得可耕种面积较少。再加上,当地交通条件不高,大部分人口处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可以说,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与群众生活贫困并存,人们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过度放牧、毁林造田,加上他们的乱砍乱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加剧了治理的难度,可以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3预防保护力度不够
造成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防保护力度不够。目前,该地区虽然也针对水土流失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进行治理,但是,人们对没有很好的环保意识,仍处于过度开发和肆意破坏阶段。本来西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就低,加上人们的植被破坏和随意弃土,生态环境恶化的没有得到明显遏制。这种边治理边破坏的处理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面积广阔的中、轻度侵蚀地区的自我修复。人们预防保护力度的不足加剧了高原区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和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的总体思路是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式,在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内,加强管理维护和封禁,主要以生态修复为主、治理为辅,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局部依托人工治理。具体措施如下:
(1)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由于小流域是江河的最小单元,是产沙的主要源头,所以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办法是水土保持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小流域治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土流失,减少洪水的发生。在黄土高原区,可以将小流域治理作为本地农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基础性的手段来做,采取集中治理和综合治理。
(2)发展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
多年来,为了能够加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人们尝试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比如:修筑高质量的水平梯田、栽植经济林木、修筑阶梯式沟坝地等。这些措施不仅防止了水土流失,还提高了土地质量。
数据表明: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旱区水利工程建设,甘肃建成水利工程,发展水浇地近20万hm?,使陇中地区的水浇地面积达到32万hm?。庄浪县坚持34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累计修成水平梯田6. 3万hm?,每年拦蓄降水4 185万m?,拦水效益达86%,拦泥沙433万t,拦沙效益达97%,庄浪县梯田化项目工程彻底改变了农业基础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取得高效。事实证明,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发展水利建设事业,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同时通过修筑高质量的水平梯田,沟底修筑阶梯式沟坝地,在田埂栽植经济林木,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
(3)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近些年,由于过度砍伐和放牧,再加上黄土高原本身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要想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需要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但是,单纯的靠人工力量还远远不能使已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很好的恢复,主要还需要依靠大自然自身所具有的自我修复功能,保持不同自然条件下生物和植被的多样性,促进植被生长繁衍。不过,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尽量减少人类的进一步干扰和影响,树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从而才可能推动和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4)加强监测和监督,规范并完善相应法律制度
首先,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要不断的强化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水保意识,从法律层面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家都能够意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其次,要认清现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及相应治理工作进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测网络,积极开展环境检测评价,认真实施好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最后,就要求我们的水利部门要不断的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监督工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条例,比如,可以制定一些水土保持监督工作规划,明确好水土治理工作思路和未来几年的工作目标,从法律层面将该项工作落实到位,明确责任,并辅以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4. 结论
目前,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这就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黄土高原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新时期,要重新审视原有的水土治理工作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该地区生态特点的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力争在新时期,使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工作能有新的突破,在未来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认真负责,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和监督工作,规范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指导水土治理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最终实现优化水土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治理若干问题刍议[J]. 中国水土保持, 2015(9):1-5.
[2] 王白春, 刘雅丽, 舒怡,等. 新时期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防治思路[J]. 中国水土保持, 2016(9):16-18.
1、自然原因,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植被方面:植被被严重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人为原因,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森林大量砍伐。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原因
一、引言
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鄂尔多斯地台上的一个典型区。该黄土堆积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气候特殊,降水稀少而且分布不均,加之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该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陇东黄土高原现存的三个面积较大的塬面――董志塬、枣胜塬、长武塬的面积均明显缩减。严重的水土流失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第一,造成了农田的跑水、跑土、跑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形成“三跑田”;第二,大量的泥沙被冲入河流,淤积河床,而且还加大了黄河下游的含沙量;第三,水土流失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居民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而研究水土流失的现状,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气候
该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各气候要素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或递增,同时兼具垂直气候变化特点。该区大部分气候干燥,旱灾频繁;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冷热季节明显,气温温差大,日照时数较长。
(一)光照
该区光照充足,太阳年总辐射为460.5―586.2千焦/厘米2,年日照时数1600―2700小时,作物生长期日照时数1300―2100小时,大于0℃的有效辐射在188.4―211.9千焦/厘米2。
(二)温度
该区属于暖温带,但是由于海拔较高,大部分地区实际温度低于同纬度地区,年均温在4.0―11℃。随海拔变化,气温呈递减趋势。在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8.0℃以上,六盘山区年均温在4.0℃左右。冬春时节多大风天气,气温随之降低。
(三)降水
该区年降水量为184―637mm,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都极不均匀。具体分为两点:①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呈规律性递减,但是沿河谷、川道向山地随海拔升高而呈增高趋势。年均相对湿度在46%―71%之间,变化规律与降水量变化规律一致。而干燥度则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在0.7℃―3℃之间。根据该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可以将全区由南到北划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三个地带性气候区。②时间上,该区年内分配不均,冬季降水量很少,仅占年内降水量的1%―3%,而7―9月降水量占到51%―68%。通过对平凉纸坊沟流域1995―2003年的降水资料分析,该区平均年降水量为529.6mm,降水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1.5%。年降水量变差系数为0.21,偏差系数为0.357。
(四)植被
该区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地表景观主要为稀疏草原。由南向北随气候条件的变化呈现为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天然林植被较少,分布零散,且多为旱生型和中生型,主要分布在陇山和子午岭等部分地区。大部分地区为近年来新植的人工林,面积较小,次生林造林率还较低。本区植被稀少,与水土流失严重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地区已经草原化,主要树种有辽东栎、白桦、山杨等,灌木有柠条、枸杞、黄蔷薇等;草本植物有本氏羽茅、闭穗、白草及蒿类。
(五)土壤特性
本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土。黄土有着自己特有的性状和特征,在土壤中明显有别于其他土壤。黄土在该区的特性主要表现有:①黄土具有多孔性和多洞性,孔隙度大,在40%―50%之间,具有很强的吸水和透水能力,故有“海绵体”之称;②黄土的透水性在连绵阴雨的情况下,有所增大,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可达2cm3;③黄土垂直发育,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④黄土具有沉陷性,由于黄土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因而使黄土遇水不断地失陷、崩塌。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水土流失的成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在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子和人类不合理开发等人为因素的交织下,该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在自然因子中,黄土的性质和特殊的气候是主要因子;在人为因素中,过度垦殖和滥牧滥樵是主要的因素。具体可以在两个大方面来看,在自然方面:①表层土壤多为黄土和沙地,由于黄土性状特殊,易导致沟头延伸,沟岸扩张;沙地松散、植被稀疏、干旱少雨等,都使得黄土极易被侵蚀;②该区大部分地区,沟深坡陡,地面起伏大,也易导致水土流失;③植被稀疏,覆盖率低,而且降雨集中在7―9月,多暴雨、强度大,是造成侵蚀的直接原因。 在人为方面: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陡坡开荒,乱砍滥伐森林,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形成恶性循环;②工矿建设与油田开采、传统的生产观念等,都是其原因。特别在畜牧业中,传统的养畜观念和习惯盛行,导致采食过度,践踏严重。现在该区植被覆盖率不足10%,而且破坏严重;③农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高达65%,林牧业脆弱。
陇东地区水土流失由来已久,其危害和后果主要有:①流失地区生产力下降,导致贫困,加剧了人地矛盾,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农业用地面积减少,是其客观直接原因;②淤积下游河道,引发水旱灾害;③严重危害工况、交通、城市安全,影响农业生产;④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环境问题突出,破坏生态平衡,自然承载力下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