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外科换药室实习范文

时间:2023-03-10 15:00:44

序论:在您撰写外科换药室实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外科换药室实习

第1篇

关键词:护患沟通;脑外科;护患纠纷;护理实施要点

脑外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它收治的患者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大多数患者是老年患者,身体素质差,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行动能力,大小便不能自主,不配合护理工作等[1]。我院为提高脑外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缓解护患矛盾,选取了8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探讨护患沟通的实施要点。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20~73岁,平均年龄(45±5.5)岁;学历:小学7例,初中15例,高中及大专12例,大学及以上6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为19~75岁,平均年龄(46±4.5)岁;学历:小学5例,初中16例,高中及大专12例,大学及以上7例。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患沟通实施要点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护患沟通,实施护患沟通要点:①加强非语言性沟通:非语言性沟通是指护理人员在手势、动作、表情、眼神、穿着等方面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如果护理人员经常通过眼神、动作等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那么患者的情绪也会因此而出现波动,表现为生气、愤怒等[2]。对此,护理人员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尽量让患者感到舒适;②加强语言沟通: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提高语言沟通的技巧,引导患者将影响他们情绪的事情说出来,从而达到释放不良情绪的目的。同时,护理人员鼓励患者积极治疗,为患者树立治疗信心[3];③加强心理暗示: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一些患者因心理状态、性格等方面的原因而不愿打开心扉,不愿与护理人员交流沟通。首先,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加以观察与了解,之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实施心理暗示。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给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病例的方式,向患者传递“我能够治愈”的信息,从而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治疗信心[4]。

1.3评价指标 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的情绪进行评估,使用自制的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患纠纷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根据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0.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

2.2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率为15.0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率为32.50%,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3根据调查结果,观察组有3例发生护患纠纷,护患纠纷发生率为7.50%,对照组有8例发生护患纠纷,护患纠纷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

3 讨论

受病情的影响,脑外科患者的情绪非常容易波动,进而影响护理与治疗的进行,严重的则会引发护患矛盾纠纷[5]。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没有采纳护患沟通实施要点的对照组高,而护患纠纷发生率及不良情绪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说明脑外科护理工作中采纳护患沟通实施要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本次研究,笔者认为护患沟通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沟通技巧:无论是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还是心理暗示,在技巧上都具有一定的要求,而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通过实践经验不断学习与总结沟通技巧,尽量让患者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6];②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护患矛盾纠纷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所引起的,比如在患者面前言行失当等,因而,护理人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护理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只有这样,护患之间的沟通才有坚实的基础;③护理人员要提高处理纠纷的能力。当护患因沟通问题而产生矛盾时,护理人员要及时阻止事件扩大。在这个过程中,护理人员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就受到考验。对此,处在事件过程中的护理人员要控制自己,不将生活情绪带入工作中,同时还要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尽量体贴、理解患者。

综上所述,在脑外科护理中采纳护患沟通的实施要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蒋鸿鹦.护患沟通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情况[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7:464-465.

[2]王雪梅,万海霞.护患沟通在脑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03:119-120.

[3]张华,刘婷婷.护患沟通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06:99-100.

[4]李俐霞.浅谈护患沟通[J].吉林医学,2012,23:216-217.

第2篇

关键词: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外科手术

在外科科领域,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术后感染、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治愈率的有力措施。然而,若不能合理地使用,不仅造成经济上浪费,还会带来许多不良反应如医院内耐药菌株积聚、细菌或真菌的二重感染、药物毒性或过敏反应等,反而增加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1]。为此,院感科对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随机从病案室抽取2012年8月6日~2013年8月10日手术病例30份(外科手术病例11例、骨科手术病例11份、妇产科手术病例8份),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填写《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填写项目有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诊断,过敏史,科别,手术情况(包括手术名称、切口类别、手术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术前用药时机),用药情况,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查情况等,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

2结果

2.1手术类型 30例次围手术期患者Ⅰ类切口12例次(40%);Ⅱ类切口18例次(60%)。

2.2抗菌药物使用率 30例次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者26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7%。

2.3抗菌药物的应用时机及术后持续时间Ⅰ、Ⅱ类切口26例手术术前30 min~2 h内给药10 例,占38.5%,Ⅰ类切口12例,预防用药8例,占66.7%,术后所有病例均应用了抗菌药物,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程,见表1。

3.4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30例次围手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使用最多的为头孢西丁11例次,依次是头孢呋辛10例次,头孢孟多6例次,磺苄西林2例次, 五水头孢唑林2例次, 磷霉素2例次,替硝唑1例次,左氧氟沙星1例次,青霉素1例次 。

3.5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统计 30例次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给药时机不当、选用药物不当、Ⅰ类切口预防用药过高等。

4建议及改进措施

4.1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①手术中污染不可避免的胃肠道、呼吸道和女性生殖道的手术。②使用人工材料的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③清洁大手术,一旦感染后果严重,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乳腺癌根治术、巨脾切除术。④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⑤术前已发生污染的手术(如开放性创伤)。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Ⅰ类切口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但对于创面大、手术时间长、渗血多或一旦感染后果严重的可考虑使用,24 h内停药;Ⅱ类切口均可考虑使用,48 h内停药;Ⅲ类切口用要3~7 d。调查发现我院预防用药普遍范围过大,时间偏长,Ⅰ类切口预防用药过高。

4.2应根据手术部位选择相对广谱、杀菌活性强、毒副作用小、价格不昂贵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列为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对G+葡萄球菌具有最强的杀菌活性,在预防头、颈、四肢及其他切口感染上有优势,是最基本的预防用药;在预防胸、腹、盆腔手术部位感染时,则广泛使用头孢二代;感染风险高的复杂大手术,必要时可用头孢三代。下消化道手术(或创伤)且有明显污染时,预防用药应该覆盖常见的厌氧菌,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加用专门针对厌氧菌的抗菌药,如甲硝唑。调查结果显示:20例患者主要选择头孢菌素类,多数使用的是头孢一、二代,基本符合要求。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为抑菌剂,临床上使用杀菌剂而不用抑菌剂预防感染,因此阿奇霉素不宜用于预防感染。氟喹诺酮类在我国细菌耐药严重,也不宜做预防。如果患者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过敏,针对G+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G-杆菌可用氨曲南,必要时可以联合使用。

4.3预防性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 预防性用药应在手术前30 min~2 h或麻醉前20~30 min开始给药,并在30 min内滴空。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及覆盖手术的全过程。如果手术超过3 h,需要再给一个剂量,否则在其后的时间里将失去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而这正是抗菌药物预防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术出血量大(>1500 mL)者也应适当追加剂量。调查中发现:骨科术前用药做得较好,外科较差,妇产科未在脐带结扎以后给药。

4.4择期手术结束后,将不会再有细菌污染发生,也就无需继续应用抗菌药物,至少不应超过手术后24 h。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的,例如高龄、糖尿病、免疫低下,可延长到48 h。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手术后继续用药几天,并不能加强预防效果。至于手术前已经发生细菌污染者,如开放性损伤,则情况有所不同。细菌在体内停留几个小时以上,便能黏附于组织细胞表面,即定植。将其清除需要抗菌药物更长的作用时间,只用一个剂量便显得不够,可根据病情用药48~72 h。届时若没有感染迹象,便应停药。

希望临床科室严格执行卫生部2009年38号文件的要求,并严格执行我院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及预防使用时间的规定,重视手术前30 min~2 h给药(剖宫产在断脐时预防性给药),注意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使用时间。使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3篇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份泌尿外科门诊所接收的患者300例作为对象,并对患者的病历展开回顾性分析与调查。

结果:本组全部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分别为甲磺酸帕珠沙星(45.3%)和奥硝唑(26.74%)。有264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使用率是88.0%,其中,243例为静脉输液给药,所占比例为92.0%。本组患者疾病构成中前列腺炎和泌尿系感染所占构成比相对较高,分别为47.23%、23.21%,其次为包皮过长、包皮环切术后、炎等;此外,有224例为联合用药,所占构成比为84.85%,其中二联用药与三联用药的病例数分别为203例、21例,使用频率最高的二联用药品种为奥硝唑联合甲磺酸帕珠沙星。

结论:调查发现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合理,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及时予以有效的改正,从而确保泌尿外科抗菌药物的科学合理使用。

关键词:泌尿外科门诊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14-01

在临床药物中,抗菌药物是其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在正常的剂量使用范围内,不但能够发挥治疗的功效,同时还有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症状。假使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合理、规范,必然会浪费医院的医疗资源,并且在将使患者体内的一些致命病菌形成耐药状况,进而使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1]。笔者将对我院2013年4月份泌尿外科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促使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可靠、科学合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4月份泌尿外科门诊所接诊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7例,女113例,年龄在9~75岁之间,平均年龄45.7岁。

1.2调查方法。依据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医院感染防控指南》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当中有关门诊病患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要求与标准,对本组300例泌尿外科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对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进行调查,主要的调查项目包含:药物使用率、用药指征、抗菌药物的品种、给药途径以及联合用药等等。

2结果

2.1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及使用率:在300例患者中一共应用了抗菌药物12种,分别是奥硝唑、甲磺酸帕珠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司帕沙星、甲砜霉素、多西环素、氟康唑以及依诺沙星,其中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分别为甲磺酸帕珠沙星(45.3%)和奥硝唑(26.74%)。另外,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全部患者中有264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使用率是88.0%,其中,243例为静脉输液给药,所占比例为92.0%。

2.2抗菌药物使用的疾病构成:在本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中,其所患疾病主要有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包皮过长、包皮环切术后、炎、鬼头软疣、尿道炎、包茎以及等,其中前列腺炎和泌尿系感染所占构成比相对较高,分别为47.23%、23.21%。

2.3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本组患者中,有224例为联合用药,所占构成比为84.85%,其中二联用药与三联用药的病例数分别为203例、21例。二联用药的主要品种主要有以下八种,分别为:奥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奥硝唑联合甲磺酸帕珠沙星、奥硝唑联合依诺沙星、奥硝唑联合头孢他啶、奥硝唑联合阿奇霉素、奥硝唑联合多西环素、奥硝唑联合甲砜霉素、奥硝唑联合头孢吡肟,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品种为奥硝唑联合甲磺酸帕珠沙星110例,所占比例为54.19%。

3讨论

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感染性疾病当中极为多见的一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常情况下,致使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病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几种[2]。针对一些单纯性的尿路感染,通常只需进行门诊治疗就能治愈,并且治疗最佳药物为口服制剂,且选取价格低廉、毒性不高的。而针对一些病患的尿路感染较为复杂的,通常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予以有效诊治,并且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一般选取抗菌功能较好、抗菌谱比较广的药物。

在本组泌尿外科门诊治疗中有264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使用率为88.0%,明显高于我国卫生部50%和世界卫生组织30%的要求,并且其中静脉输液给药所占比例为92.0%;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多达12种,且使用频率最高的分别为甲磺酸帕珠沙星(45.3%)和奥硝唑(26.74%)。而其中,有224例为联合用药,所占构成比为84.85%,主要为二联用药与三联用药,二联用药使用频率最高的品种为奥硝唑联合甲磺酸帕珠沙星,所占比例为54.19%。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本院泌尿外科门诊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给药途径上,基本上都是采取静脉输液的方式。其次,在抗菌药物的选取上,不具备选择性,仅仅只是采取统一的处方,且用药极为固定,并未将不同患者的炎症程度、疾病感染部位、感染菌种等情况考虑进行,进而有针对性的、合理的给予抗菌药物。最后,在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方面,同样不具备针对性,没有根据患者的个性差异进行联合用药,针对局部轻症都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

综上,本院泌尿外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要求临床医生对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进行严格的掌握。在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当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最为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药物品种,确保抗菌药物的正确、合理的使用,进而减少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避免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3]。

参考文献

[1]叶高峰,单庆顺,焦玉冰等.276例泌尿外科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01):68-69

第4篇

【关键词】 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护理措施

近年来, 由于抗菌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广发应用, 引发多种细菌出现基因突变, 导致多种具有耐药性细菌的出现, 其中,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1]。在神经外科疾病临床治疗中, 由于多为病情严重、操作具有侵袭性、需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 极易引起机体部分功能障碍, 为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本文主要研究对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及其效果, 进而提高其诊疗效果, 现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60例, 对其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60例。其中, 男38例, 女22例;年龄18~87岁, 平均年龄(48.5±5.3)岁;尿路感染患者24例, 呼吸道感染患者28例, 切口感染患者8例。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情况并得到其同意的前提下,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护理组患者在其基础上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措施。

1. 3 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住院的时间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护理效果评价, 一般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个等级。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4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治疗及护理, 患者的病情均有所好转。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8.5±3.2)d, 护理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3.9±2.7)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神经外科疾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 由于治疗周期较长, 患者免疫力低下以及大量使用抗菌类药物等原因, 导致患者感染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该类细菌多为具有多重耐药性和高强度耐药性的特征[3]。耐药性细菌的扩散主要依靠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 关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日常护理和卫生标准,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由于大量细菌存活在医护人员的手上, 因此医护人员要尤为注意其手部卫生, 尽量减少手部细菌数目, 可有效降低细菌感染的发生。有报道称[4], 加强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情况, 可降低细菌感染事件发生率达30%。

除此之外, 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 倡导适量使用抗菌类药物, 提供合理的营养安排以及强化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工作中的操作行为都可有效避免和控制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同时,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对不同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 对患者病情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在患者入院治疗后,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了解患者的疾病史,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并由此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和对该病的认识, 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知识的普及, 使患者更加清楚明白病情, 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护理人员还应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态度和乐观的治疗信心, 使患者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治疗。

在本研究中, 护理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3.9±2.7)d, 短于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8.5±3.2)d, 且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6.7%, 而对照组满意度仅为83.3%。

综上所述, 对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人性化护理, 可缩短其治疗周期, 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得到了广大护患的认可,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惠文, 丘宇茹, 洪丽霞. 神经外科肺部感染多重耐药菌调查分析与防控对策.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 30(1):28-30.

[2] 贺金梅. 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对策. 全科护理, 2012, 10(15):1383-1384.

[3] 颜红芳, 陈丽君, 庄莉. 86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分析及护理.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5):697-698.

第5篇

方法:随机抽样普外科,2012年12月,我院出院病例回顾性分析。

结果:400病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2.5%,联合使用为49.2%,手术280例,全部应用抗菌药物,I类手术联合率11.0%;非手术的使用率为75.4%。术前使用抗菌药物的0.5至2.0小时的范围内占6.1%;370例应用药物者,使用1d为2.2%,2d为2.7%;Ⅰ类手术用药≥3天的98.3%。

结论:我院普外科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一些违规行为,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药物使用干预,可使药品的使用趋于规范。

关键词:普外科抗菌药物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06-01

过多的抗菌剂,不正确的使用和滥用是比较常见的,不仅不会增加疗效,也引起不良反应的增加,增加医疗保健费用,更为严重的是细菌耐药性,难治性感染增加治疗的时间,抗菌药物的滥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1]。为了了解医院普外科住院病人抗菌药物,在普外科2012年12月的调查中,我们对医院出院病历400份的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管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资料。本文400例分析均选自我院2012年12月400例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7例,女173例,年龄3d~83岁,平均年龄46.6岁,手术病例280人,未手术120人。

1.2方法。通过调查的方式对400例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诊断,手术是否,切口类型,药物名称,剂型,联合用药,住院时间,用药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用法,用量[2]。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类别。使用抗菌药物共46种,共有9类,头孢菌素类14种、β-内酰胺类8种、青霉素类6种、喹诺酮类4种、硝咪唑类3种、碳青霉烯类3种、其他种类8种。其中,注射剂43种,口服3种,人均应用1.7种。使用频度排序前5位的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奥硝唑、异帕米星、头孢替安、五水头孢唑林钠,占使用总次数的51.8%,其余占48.2%。

3.2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硝咪唑类在甲乳外科、肛肠外科之外的科室存在一定的超范围使用。370例中,有5例未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包括奥硝唑、氨曲南;有些药物采用日剂量超剂量一次给药,没有按日常规定进行分次用药,如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单次静滴12g。

3.3抗菌药物使用率。400病历抗菌药物370例使用,为92.5%,较文献报道97.6%略低[3];联合使用182例,为49.2%,较文献报道69.1%低[4];手术280例,全部应用抗菌药物,与文献报道100%相同[5]。清洁手术应用抗菌药物为100%,术前0.5~2.0h内给药仅占6.1%。这与卫生部有关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规定: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超过30%,应在术前0.5h~2h内给药,用药时间不应超过24h[6]。相比较,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太高,用药时间过长。

3.4加强管理。我院普通外科用药,有很多不合理,医院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干预,加大监管力度,以使用药物逐渐趋向合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在施行以后,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院住院患者的临床用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面地分析了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我院普外科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一些违规行为,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药物使用干预,可使药品的使用趋于规范。

参考文献

[1]经巍.普外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8):95-96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8-98

[3]张欢,宾驰.2007年1-6月某院普外科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6):1406-1408

[4]毛静怡,刘艳萍,张妙恽,等.某院823例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10):871-873

第6篇

关键词:中医外科;模拟换药室;研究与实践

我院中医临床教研室一直承担着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外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医外科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中药外用制剂的实际运用和具体操作技巧,尤其是在某些有毒中药外用药的临床应用方面存在着纰漏。对此,笔者强调课堂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联系,通过中医外科模拟换药室的建立,结合临床病例为指导,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具体介绍如下。

1 学生在《中医外科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1.1单纯的课堂学习无法满足实际操作的要求 临床实习前,虽然《中医外科学》理论课讲述许多中医外用药与外治法,但学生真正却很少见到和运用。许多中医外用药都仅仅是只闻名不见形,使学生进入实习时面多临床所用中药外换药以及实际操作时感到手足无措而茫然。

1.2中药制剂种类繁多、内外治法复杂,课堂理解难度很大。《中医外科学》所需掌握的外用制剂种类多,剂型也多,如膏剂、水剂、油剂等况且每种不同的剂型的用药又不用。更重要的是临床上每个患者所需外用不同,及时同一患者创面在不同的时期外用药也不同,不仅需要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药物,剂型也需要辩证选择。以上内容体现了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特色,但由于学时限制,课堂讲授无法是学生非常深入学习了解。

1.3临床见习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临床见习是对理论课教学的补充,尤其是对于实际操作强的中医外科学要求更高。许多外用中药制剂和外治法必须真正接触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但是现有临床带教方法都是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中医换药室见习,主要由带教老师进行示范操作,学生从旁观看,动手机会较少;即使带教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很多患者也不愿意合作,使得学生不能很牢固地掌握中医换药的操作技术。无法将理论教学和见习有效结合起来而达到深入学习掌握相关教学内容的真正目的。

2 中医外科模拟换药室的建立与运行

我院已经拥有中医楼,中医外科模拟换药室设置于内,有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医临床教研室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具有较高较高的学识学历,有较丰富的实验准备和实验带教能力。中医外用药剂制备简单,实行和运行起来容易。

3 中医外科模拟换药室的具体教学模式

3.1课堂理论学习与临床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 在模拟换药前,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优势,播放中医外科临床操作规范以及详细介绍多种外用制剂的课件,使学生能实际操作前能见到临床实际操作技术并且相对直观、生动地熟悉外用药剂。

3.2利用学科特色与模拟换药室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中医外科实验课,即在模拟换药室内进行实验操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医常见外用药的辨别与应用。如辨别金黄散(膏)、玉露散(膏)、冲和散、回阳玉龙散、青黛散(膏)、生肌玉红膏、生肌白玉膏、红油膏、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生肌散等常见用药和了解其适应症;②中医外科常见的规范操作。如无菌操作、清创缝合、创面换药、脓肿的切开引流等;③在辨别外用药物和熟练掌握常规操作的基础上,反复让学生练习中医换药技术。

4 中医外科模拟换药室教学的优势

4.1实用性 利用中医外科模拟换药室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中医外科教学强调以教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教学,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

4.2真实性 通过模拟换药能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提早熟悉将来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升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无限潜能。

4.3安全性和趣味性 相比临床实际操作,由于模拟教学使用的是模拟患者和模拟换药室,不会因为学生的不当操作造成严重损失。同时,模拟换药相比课堂枯燥的理论学习更具有趣味性,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4.4便捷性 模拟换药不受患者和外界影响,在模拟换药室内就能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安排换药训练,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个别学习和换药训练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中医外科模拟换药室教学的缺陷

5.1模拟换药教学不能代替临床实践 医学专业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培养必须经过临床实践,而模拟换药教学使用多是动物、模拟人而非真实的患者,所以模拟换药只适应于临床前期的培养教学,不能取代临床实习实践。

5.2老师的工作量更大 在新的模拟教学模式下,老师需要在学生模拟换药前,制作好大量的中医外科外用药剂,并准备好模拟换药室的仪器设备。

5.3患者具有无法复制和模拟的特性 无论是动物还是模拟人,都是无法表达疾病的症状和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而大部分患者的体征是通过四诊合参,详细系统观察询问患者才能知道和掌握的。模拟换药也不能根据模拟人或动物的病情变化而更换外用药剂或剂型。

6 体会

中医外科模拟换药室的研究与实践,是中医外科学教学改革的核心。21世纪高等教育要求以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科学能力强、综合科学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为目标[1]。

中医外科学作为临床学科,其特点:①临床征象上整体表现和局部表现共存,即"有诸内,必形诸外";②治疗上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尤其外治法丰富多彩;③处理方法上要求有一定的临床操作能力[1]。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根据这些学科特点,多实践多操作使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基本操作能力。为达到以上教学要求,我们需在教学观念上由理论转入式转变为模拟启发式;教学手段上由单纯讲课向讲课结合模拟实践转变;在教学内容上由单纯依靠教材向临床使用转变。总之,在中医外科的教学中,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总结经验,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培养出高起点、高标准、良好业务素质的中医药人才,才能实现医学模式转变和教育现代化[1]。

第7篇

1  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

普外科是外科的基础,从换药室操作、门诊小手术到手术室的手术,都应严格遵守无菌观念。作为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必要措施之一,无菌术的范畴已从单纯的消毒和灭菌,扩展到有关的临床工作程序和医院管理,即要求工作人员树立无菌观念,在一切诊疗工作中贯彻无菌术原则。对于初到外科的中医院校实习医师来讲,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例如:换药时不戴口罩帽子、夹取无菌用品时不合要求、穿戴无菌手套及手术衣时不规范等等。因此在带教中,我们首先加强自身无菌操作技术,同时也严格要求实习医师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从实习的开始就能够

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其次,带教医师应亲自完成操作让实习医师有感性认识,从理论到实践,在实习医师能够独立完成各种无菌操作后,也应作到“放手不放眼”,及时纠正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讲解正确操作的原理,逐渐培养实习医师良好的无菌观念。

2  外科基本知识的了解

对于完成了4 年课堂学习的中医院校的实习医师来讲,在学校所接触到的外科基本知识是相对较少的,有时甚至连最基本的手术器械的名称及用途都不了解。因此在临床带教中,我们需要耐心地从外科基本知识教起,从不同手术包的组成、各种医疗器械的名称及用途讲起,其中亦包括外科基本操作。例如:手术的显露、切口的分类与选择、止血的方法、缝合的技术、外科引流的原则与目的等,同时也重点介绍我科各种中药膏剂、散剂的临床适应症及用法。对于外科基本知识的讲解,我们更多地结合换药、手术等实际操作进行讲解,实习医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很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3  进一步巩固解剖学知识

《黄家驷外科学》指出:“解剖学是医学的大门,医学课程由解剖学开始,外科医生必须熟悉解剖学”。解剖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多数在第一学年时讲授,且以系统解剖学为主。参加外科实习工作的医师往往对已经学过的解剖学知识非常陌生,但是外科的各项操作又与解剖学密不可分,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实习带教工作中,首先以小讲课的方式,令他们进一步巩固学习解剖学知识,此时以讲解局部解剖学为主,其次结合临床换药、手术操作过程等,从实践中学习。例如:阑尾切除术前,以提问的方式,巩固复习腹壁的各层解剖学结构,而术中见皮肤、皮下脂肪、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壁层腹膜逐步的展现在实习医师的眼前,一些课堂教学中抽象的解剖学名称,一目了然,从而使实习医师更好地掌握术前所复习的内容。由理论去指导实践,这样实习医师会在一个更加宽松的氛围中,更快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转贴于 4  培养其动手能力

在中医院校4 年的课堂教学中,仅有6 周时间的短暂见习期,且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到护理工作中见习,所以,对于外科的各项检查及操作是相当陌生的,甚至是最简单的外科打结的方法及换药敷料的胶布固定等操作都不够规范。因此,在我们的临床带教过程中,把培养其动手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从实习医师第一天入科实习开始,我们就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从简单的外科打结法练起,如何穿戴无菌手套及手术衣,其次带领他们完成日常的换药操作,并带领他们参加各类门诊小手术及手术室的手术,在手术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实习医师的亲自动手操作,进一步培养其学习兴趣,掌握规范的手术操作,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5  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

普外科的临床实习工作往往被分为两组进行,即门诊实习和病房实习。因此两者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门诊实习医师来讲,重点应掌握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各种门诊小手术的操作,例如脂肪瘤切除术、拔甲术、包皮环切术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往往让实习医师首先检查患者,并做出初步诊断,同时提出治疗建议,然后指导教师再指出他们诊断及治疗建议中的不足,从而提高其医疗实践水平。对于病房实习的医师来讲,重点则应放在住院患者整个围手术期的诊断与治疗、外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面,同时提高手术操作能力。例如: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手术适应症,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各自的优缺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对整个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全过程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在他们以后的学习及工作中,能对外科常见病与多发病有基本的认识,既使他们将来并不从事外科工作,也能够清楚的知道何时应该请外科医师来协助诊断与治疗。

6  掌握基本的护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