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0:41
序论:在您撰写麻醉护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医学发展,麻醉在现代手术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极大关注,麻醉工作在临床实践中也不再是独立的,它与手术、护理三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尤其是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护理在麻醉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临床资料
我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以来实践参与护理的全麻患者30例(其中12岁以下儿童14例),腰麻患者42例,硬膜外麻醉患者28例,年龄10个月~80岁,其中具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17例。
2手术前配合
2.1术前访视手术前1日到病房访视患者,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主动自我介绍,态度和蔼,消除与患者之间的陌生感,详细讲解所采取的麻醉方式、及配合要点,必要时做出示范,使患者明白术前禁食禁饮的意义,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小儿,要尽可能取得小儿的信任,使他愿意与你交谈。如此做避免了麻醉当日麻醉医生与患者沟通困难,特别是消除了以往麻醉医生对患者的一些细微情况知之不详、患者不配合以至于延误手术麻醉时间的现象。
2.2调节室内适宜的温湿度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5%~60%,创造一个舒适的手术环境。特别是对老年或一些特殊患者更要特意询问在此方面的感觉,满足其需求。麻醉医生更不会因室温过高或过低影响对各项生理参数及药物代谢反映的判断而导致手忙脚乱。
2.3严格查对制度仔细核对患者的各项检查报告、药物过敏试验、既往史、过敏史等,为麻醉医生提供准确的医疗信息,减少了以往麻醉医生凭习惯进行药品准备而造成的药品浪费,消除了意外事故发生的隐患。另外,督促患者去掉义齿、首饰、卸妆、更换手术服,避免了纠纷及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2.4严密观察麻醉前用药的反应麻醉前常用的药品为:鲁米那、阿托品、度冷丁、氯丙嗪等。护理人员要准确执行口头医嘱,协助麻醉医生给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建立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系统。
2.5麻醉协助麻醉医生正确摆放麻醉,并于一旁保证患者安全配合麻醉穿刺。
3手术中配合
硬膜外麻醉患者、腰麻患者,其意识并未丧失,要保持室内安静,禁止大声喧哗,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对于情绪紧张者轻握其手,使其情绪稳定,确保麻醉顺利进行。患者进室后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常选用的静脉有桡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在这些部位放置留置针,保证物准确进入患者体内。手术开始后要随时观察穿刺部位,防止药品外渗造成组织坏死。准确记录尿量及各种引流液性状,利于麻醉医生合理组织麻醉方案。4手术后的护理
4.1全麻患者护理有时由于药物代谢不同会延迟苏醒,护理人员要协助麻醉医生使患者头偏向一侧,做好吸痰的护理,连接好吸氧装置。注意保暖,由于手术失血、失液及大量腹腔冲洗,使患者体温下降,影响药物代谢。
4.2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氧饱和度,因为手术和麻醉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并不会因手术的结束而消除,严密监测就显得格外重要。
4.3意识状态的观察麻醉苏醒期要仔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的变化,轻拍肩部呼唤患者,并嘱其握拳以观察肌张力的恢复情况。
4.4建立安全防范措施复苏期患者意识尚未完全恢复,有的甚至出现躁动不安,此时要注意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上好约束带、床挡,防止留置针及各种引流管脱出,使麻醉复苏工作顺利进行。
5结果
(1)麻醉效果满意度在1年内上升15%。麻醉时间较以往缩短了1/2。(2)全年麻醉意外发生率为零。(3)临床科室对麻醉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1.1一般资料:本组为胆囊切除术患者共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47岁。其中硬膜外麻醉39例,血压降低的占95.4%,血压升高的占4.6%。全身麻醉21例,血压降低的占63.2%,血压升高的占36.8%。
1.2方法:患者的手术均为卧位,测量部位为右上肢肱动脉,分别记录麻醉用药前、用药后及用药中各步骤实时的收缩压数值。
2护理
2.1基础护理:术前1日访视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顾虑,避免因精神过度紧张而成为影响血压值的因素。术中严密检测血压的变化,根据手术的各步骤分别给予正确的护理。
2.2麻醉状态下低血压患者的护理
2.2.1硬膜外麻醉下低血压患者的护理,多发生于胸段阻滞麻醉。由于内脏交感神经阻滞,导致腹腔内血管扩张,回血量减少致血压下降。应首先加快输血速度,补充血容量,积极协助麻醉师调整手术床以控制麻醉平面。为防止低血压性休克,可抬高双下肢30°,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同时用面罩加压吸氧,静脉滴注麻黄碱15mg,一般血压迅速回升。
2.2.2全麻下低血压的护理:全麻时低血压的原因常为血容量不足,周围血管张力减弱致使血容量与血管床容积比例失调以及心排出量减少三个方面。因此在术中应严密观察静脉维持用药,根据患者的体重准确计算用药的剂量,并随时调整药物输入的速度,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2.3麻醉状态下高血压患者的护理:麻醉期间血压升高可致心肌作功和耗氧增加。由于心脏后负荷加量,还可导致急性左心衰和急性肺水肿,对原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者颅内动脉瘤的病人,当血压急剧升高超过200mmHg时,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因此应该积极配合麻醉师进行气管内插管,减少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高血压,严密监测麻醉全过程的生命体征,并保证呼吸的通畅,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讨论
3.1硬膜外麻醉阻滞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从而使阻滞范围内的阻力与容量血管扩张,静脉压降低,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除此以外,麻醉平面过广和局部吸入血液后对循环系统的作用也是血压下降的重要因素[1],因此,应以积极预防低血压性休克为重点,术中加强监测,积极纠正血压。
3.2静脉复合麻醉通常以缓慢静注或静滴麻醉剂产生麻醉作用,在诱导麻醉时,用药量过大或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血压骤降[2],气管插管时由于机械刺激喉部和气管的神经末梢,而引起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应激反应,致血压升高[3],由于诱导后即行气管插管药效尚未达到,故此时血压比诱导期高,拔管时刺激及术后疼痛则加剧应激反应致血压升高达最高点,因此应注意血压的变化,排除使血压升高的各种因素,一旦血压升高,及早采取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3麻醉期间血压稳定的护理重在预防。其关键是:①要分析造成循环障碍的病因,并加以预防,从而避免血压的急剧波动,或使低血压或高血压的严重性降低到最轻程度。②要对血压变化的病理生理作出判断,弄清血容量、心脏功能和周围血管的舒缩状态,以维持有效的循环血容量。
【参考文献】
[1]林桂芳,曾因明,曹子恩.麻醉并发症及处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3.
论文关键词:二次,剖宫产,麻醉
二次剖宫产的产妇往往存在硬膜外腔粘连的可能,再加上妊娠本身也给孕妇带来了各种生理变化,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导致麻醉操作时间过长、麻醉阻滞不全甚至麻醉失败,由此而影响手术进程,给产妇造成身心上的痛苦,增加胎儿在子宫内的危险性。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二次剖宫产患者100例,ASAⅠ—Ⅱ级,25—39岁,身高150cm—169cm,体重60kg—90kg,术前各项辅助检查均无异常,无妊娠并发症。
2、麻醉方法 两组均未术前用药。入室后常规吸氧,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开放静脉通道,快速滴入复方氯化钠500ml。两组均选择L2-3 间隙穿刺,观察组穿刺成功后护理论文,置入腰穿针,待见脑脊液回流至针尾,接上内含局麻药的注射器,在1分钟之内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1.5ml,注完药后,取出腰麻针,置入硬膜外导管2.5—3.0cm,仰卧位后调节平面在T8以下。若平面不满意,可经硬膜外导管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3—5ml。对照组用18G硬膜外穿刺针经L2-3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2.5—3.0cm,给予1.6%盐酸利多卡因5ml作为试验量,之后,视情况给予1.6%盐酸利多卡因10—15ml追加量,麻醉平面控制在T8。
3、观察指标 ⑴麻醉起效时间:从给予局麻药至用针刺法测出麻醉平面的时间;⑵麻醉效果分析:分4级进行评定。0级为麻醉失败,需改麻醉方法;Ⅰ级为镇痛效果一般,中等或持续疼痛,腹肌紧张,牵拉反应重,需用辅助药方能完成手术;Ⅱ级为镇痛良好,腹肌较松软,轻微牵拉痛,不需辅助用药即可完成手术;Ⅲ级为镇痛效果极佳,腹肌松软,产妇安静无反应。⑶术中产妇生命体征情况:术中监测BP、P、SPO2、ECG小论文。⑷新生儿出生情况:记录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⑸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低血压、恶心呕吐、头痛等。
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P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麻醉效果比对照组佳(P<0.01)(表1);术中产妇生命体征、新生儿出生情况、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麻醉效果的比较
0级
1级
2级
3级
观察组
0 (0%)a
3
15
32(64%)b
对照组
10(20%)a
12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2月本院184例手术麻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92例,年龄3~77岁,平均年龄40岁;对照组92例;年龄5~81岁,平均年龄4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进行麻醉苏醒室管理,建立苏醒室管理小组
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对麻醉苏醒室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然后选出护士长任组长,选出骨干护士。根据存在的不同问题对小组内全体成员进行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麻醉苏醒室理论知识考核。
1.2.2制定实施护理管理方法和标准
①制定护理管理方法与标准:如麻醉苏醒室患者的转入、转出制度,护理制度,护士与医生交接制度等。②护士基本护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保证室内环境整洁,对呼吸机、监护仪使用检查登记;应随时准备好急救药品;交接时应做好交接记录,最好面对面交接。护理人员应保证患者安全,严防自拔管、坠床、躁动时损伤等;负责查对麻醉恢复室药品、器材的到位及有效期。
1.2.3基本护理
①患者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手术后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证心情平静舒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机连接、心电图检测、血压和心率测定、体温的测定等。③观察患者手术伤口,腹带牵拉等情况,保证患者舒服,有利于手术的恢复。④严密观测患者易出现的并发症,如采用面罩吸氧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保证患者有效吸氧量等。采用抬起下颚或放置口咽通气管防止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等。
1.2.4患者出入苏醒室的交接护理
将患者从手术间送到麻醉苏醒室途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应由护士、麻醉医生向麻醉苏醒室护士面对面完成交接,包括病史、诊断情况、麻醉及手术方法、术中及其他手术药物的使用情况、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预计苏醒时间的交接等。苏醒室护士根据患者意识恢复情况,定向力恢复情况,肌张力恢复情况,呼吸通畅,心率和血压稳定情况,确定患者能否出苏醒室。由麻醉苏醒室护士和护工将患者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完成交接班。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两组对比分析,实验组显效61例(66.30%),总有效率93.47%;对照组显效45例(48.91%),总有效率75.0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0年10月份~2015年2月份全麻手术在我手术室麻醉恢复室的患者600例为观察对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32±5.5)岁,其中男性321例,女性279例。
1.2方法
采用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麻醉恢复室距离手术室较近的房间,护士站在最中央的位置,配备比较全面的监护设备以及吸引器,辅助呼吸系统,以及急救药品和抢救设备。麻醉恢复室的人员配置:由科主任同意领导,配有高年资的主治医师,护士均由麻醉恢复期护理培训合格后上岗,要求护士能够较好的掌握恢复期的护理知识,监护设备的应用,抢救方法,抢救流程,并能够熟练的应用抢救技能,护士采用排班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监测以及护理,及时的处理各种护理问题的发生。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后,护士首先要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记录,查看输液通路,确认各种管道的情况,观察出入量。并且能够对患者进行呼吸等方面的指导,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评分,提出恢复室申请,经麻醉医生核查后,予以出科。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给予送入ICU病房。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或ICU病房后,与病房护士交接。
1.3评价指标
对全麻术后在麻醉恢复室的患者进行观察,并将手术反应以及护理问题进行详细记录。
2结果
进行麻醉恢复室复苏的患者均较恢复顺利,其中出现的恶心、呕吐患者52例,低血压患者33例,舌后坠患者21例。通过规范化护理的管理模式,所有患者未出现护理并发症。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2月本院184例手术麻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92例,年龄3~77岁,平均年龄40岁;对照组92例;年龄5~81岁,平均年龄4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进行麻醉苏醒室管理,建立苏醒室管理小组
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对麻醉苏醒室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然后选出护士长任组长,选出骨干护士。根据存在的不同问题对小组内全体成员进行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麻醉苏醒室理论知识考核。
1.2.2制定实施护理管理方法和标准
①制定护理管理方法与标准:如麻醉苏醒室患者的转入、转出制度,护理制度,护士与医生交接制度等。②护士基本护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保证室内环境整洁,对呼吸机、监护仪使用检查登记;应随时准备好急救药品;交接时应做好交接记录,最好面对面交接。护理人员应保证患者安全,严防自拔管、坠床、躁动时损伤等;负责查对麻醉恢复室药品、器材的到位及有效期。
1.2.3基本护理
①患者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手术后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证心情平静舒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机连接、心电图检测、血压和心率测定、体温的测定等。③观察患者手术伤口,腹带牵拉等情况,保证患者舒服,有利于手术的恢复。④严密观测患者易出现的并发症,如采用面罩吸氧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保证患者有效吸氧量等。采用抬起下颚或放置口咽通气管防止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等。
1.2.4患者出入苏醒室的交接护理
将患者从手术间送到麻醉苏醒室途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应由护士、麻醉医生向麻醉苏醒室护士面对面完成交接,包括病史、诊断情况、麻醉及手术方法、术中及其他手术药物的使用情况、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预计苏醒时间的交接等。苏醒室护士根据患者意识恢复情况,定向力恢复情况,肌张力恢复情况,呼吸通畅,心率和血压稳定情况,确定患者能否出苏醒室。由麻醉苏醒室护士和护工将患者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完成交接班。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两组对比分析,实验组显效61例(66.30%),总有效率93.47%;对照组显效45例(48.91%),总有效率75.0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病例选择:
入组标准:①择期非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②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③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无认知功能障碍;④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级;⑤同意进入本研究,能配合调查;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需要在全身麻醉下手术者;②有慢性疼痛史;③有药物或酒精依赖者;④合并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等疾病者;⑤依从性差或不愿进入本研究者。
1.2一般资料:
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18~60岁,平均(43.67±9.11)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3例、高中或中专18例、初中7例、小学5例。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24例、神经阻滞麻醉13例和局部麻醉6例。对照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18~60岁,平均(43.18±9.04)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例、高中或中专20例、初中6例、小学4例。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25例、神经阻滞麻醉12例和局部麻醉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麻醉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术前访视及交代注意事项、术中维护静脉通道安全及保证用物无菌、术后协助患者安全返回病房和完整交接护理用物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环境、心理及生理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3.1环境干预:
①术前访视,交待病区责任护士做好患者的环境护理。②预计患者进入手术室前1h,调整手术室温度和湿度。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少器械碰撞,仪器不用时及时关闭,术中减少人员进出的次数、避免频繁,不要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情,也不要在手术过程中分析患者的病情等。
1.3.2心理干预:
①术前访视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②寻求社会及家庭的支持系统。让家属及亲朋好友多与之交流,帮助患者正视现实,减少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反应。③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进行麻醉和手术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④护士可通过手机拍摄手术室环境、手术过程中可能使用的设备,可减轻患者进入手术室的紧张程度。⑤手术过程中,倾听患者的感受,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加强非语言沟通,如患者感到疼痛时,护士帮助擦去额头的汗水;术中情绪紧张时,握住其双手,轻抚其肩部及额头等,使其感到安全及重视。
1.3.3生理干预:
①术前,教会患者全身肌肉渐进放松技术,每天2~3次,每次30min。②音乐疗法: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个人对音乐的喜好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舒缓愉悦的音乐,每天听2~3次,每次30min。③意象引导。进入手术室后,引导患者自己找到一个舒适的,思想集中、排除杂念、闭目养神,想象自己在一个非常宁静和轻松舒适的空间,从而进入放松状态。
1.4效果评价:①负性情绪:
应用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得分经相关公式换算成标准分。②舒适度:采用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分数越高舒适度越高。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评价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相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d,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下降(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舒适度比较:
围手术期观察组患者GC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