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美术艺术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0 15:00:40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美术艺术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美术艺术设计

第1篇

(一)高校盲目扩招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考扩招成了一大趋势。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艺术设计人才也一样。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可知,近20年来,我国某美术高校的招生人数一直在不断扩大,已增加了将近30倍。高校扩招会促使艺术设计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长,为社会提供了更多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但倘若高校不结合社会供需的实际情况进行盲目扩招,就会导致大量问题的出现。比如,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某高校进行了扩招,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备,该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严重下降,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

(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代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足,是阻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取得进展的因素。现行教学大纲中的套话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缺乏现实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仅仅是烂熟于心的纸上谈兵。另外,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以及实践机会也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即教学内容空泛、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手段落后以及课程安排不合理。另外,在许多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的技巧培训,而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致力于做学问,不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革新,过度追逐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就会面临诸多问题,遇到教学瓶颈。

二、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连贯

在设置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教师应将课程的连贯性放在突出位置,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要加强其理论、专业、设计以及造型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学校还要及时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将教学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或者通过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举行画展、设计制作展或摄影比赛等,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等,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科技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协同发展,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软件的相关应用原理,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学校要优化设置课程组合,保证课程的连贯性,节省教学成本,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在开展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要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世界流行时尚文化中,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广阔知识面的综合型人才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不同专业的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艺术潜质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品位得到大力提升,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另外,学校还需对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及专业课程安排,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相信依靠这种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美术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要取得持久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创新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创新能力。对于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性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的艺术元素进行想象和组合,通过再创造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合理的、完整的形象。对此,在上专业写生等具体课程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功底之后,适当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想象,并将其作为考察的一部分。具体的创新内容既可以是空间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构图上的创新。此外,教师要合理把控学生的想象,避免他们走弯路或不切实际的创作,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时予以肯定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创新的水平。

(四)完善教学内容

美术院校需结合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宽,即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点,提供给学生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或办讲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到深化,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便会随之得到提升。另外,教学内容的设置需具有针对性,即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索,变之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技巧、技法只是帮助学生完成绘画或设计的工具,艺术设计学习的真正核心应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综合型艺术人才。最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艺术观。

三、结语

第2篇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

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有些学校却不能达标,即课程设置不具备科学合理性,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也达不到预期标准,无法满足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安排了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是实践时间较短,也不能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会面临诸多困难,最后不得不放弃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如果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不仅会阻碍高校的稳步发展,还会对国家的教育资源造成浪费。

(二)高校盲目扩招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考扩招成了一大趋势。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艺术设计人才也一样。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可知,近20年来,我国某美术高校的招生人数一直在不断扩大,已增加了将近30倍。高校扩招会促使艺术设计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长,为社会提供了更多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但倘若高校不结合社会供需的实际情况进行盲目扩招,就会导致大量问题的出现。比如,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某高校进行了扩招,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备,该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了严重下降,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

(三)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代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足,是阻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取得进展的因素。现行教学大纲中的套话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缺乏现实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仅仅是烂熟于心的纸上谈兵。另外,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以及实践机会也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即教学内容空泛、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手段落后以及课程安排不合理。另外,在许多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只注重学生的技巧培训,而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致力于做学问,不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革新,过度追逐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就会面临诸多问题,遇到教学瓶颈。

二、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连贯

在设置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教师应将课程的连贯性放在突出位置,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要加强其理论、专业、设计以及造型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学校还要及时把握市场最新动态,将教学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或者通过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举行画展、设计制作展或摄影比赛等,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等,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科技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协同发展,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软件的相关应用原理,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素质,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学校要优化设置课程组合,保证课程的连贯性,节省教学成本,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在开展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要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世界流行时尚文化中,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广阔知识面的综合型人才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不同专业的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艺术潜质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品位得到大力提升,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另外,学校还需对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及专业课程安排,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并为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相信依靠这种方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美术技能才能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要取得持久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创新需要我们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创新能力。对于高校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创新性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的艺术元素进行想象和组合,通过再创造所呈现出来的新的、合理的、完整的形象。对此,在上专业写生等具体课程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功底之后,适当地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想象,并将其作为考察的一部分。具体的创新内容既可以是空间上的创新,也可以是构图上的创新。此外,教师要合理把控学生的想象,避免他们走弯路或不切实际的创作,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时予以肯定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创新的水平。

(四)完善教学内容

美术院校需结合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宽,即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作为教学的重点,提供给学生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或办讲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到深化,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便会随之得到提升。另外,教学内容的设置需具有针对性,即要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索,变之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技巧、技法只是帮助学生完成绘画或设计的工具,艺术设计学习的真正核心应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综合型艺术人才。最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需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艺术观。

三、结语

第3篇

(一)艺术素质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艺术素质源于人们对美的原始的冲动和追求,它并非抽象的美学概念,而是集整体性、稳定性和综合性于一身,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能达到什么样的艺术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艺术素质有关。艺术素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它是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的统一体。艺术素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植根于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来源于艺术实践、艺术欣赏和审美认知中。要从整体上提升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能力,就必须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其它的素质相比,艺术素质涵盖了更高层次的素质修养,它不仅是对美和客观规律的自发性的追求,更是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的必经阶段。

(二)创新能力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助推器。对于个人而言,创新能力是其不断进步、不断超越的推动力。因此,培养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提高高校美术与艺术设计生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实现各类学术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美术与艺术设计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文艺术教育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不断丰富大学艺术教学内容,切实增强学科的实用性和内涵性。在设置艺术教学内容时,要实现心理艺术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鉴赏以及艺术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利用,强化学术交流和指导,将晦涩的艺术美学转变为通俗的白话,方便他们理解和掌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和重视,现代教育要求切实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资源的实时共享。由此可见,要让美术与艺术设计生更好地掌握和领悟知识,高校就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各类学术资源的交流,不断对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升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顺利实现就业。

(二)定期组织文化艺术沙龙活动,鼓励艺术生外出采风,开阔视野学校要定期组织专门的文化艺术沙龙活动,不断提高美术与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修养,积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也可以组织高水平的文化讲座,因为讲座教师对艺术和美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所以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积极开发自己的思维,形成自身独到的艺术见解。同时,学校要为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外出采风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在采风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课堂以外的风土和人情,从而转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激发创作欲望和热情,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高校在发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美术与艺术设计生创新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他们的就业创造条件。

第4篇

    一、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可以挖掘利用的民间美术资源

    民族高校多数地处欠发达地区,受地方经济、专业院校和西方设计教育模式的影响,相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显得有些滞后,多数院校还是在模仿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追求不切合学生基础实际的专业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定位含糊不清。教育过程过分重技法、轻创造,重式样、轻内涵,学生热衷模仿,只喜欢现代艺术,对民族民间美术存在偏见,不太喜欢民间美术,认为民间美术老土、过时,老师对此也认识不足,很少将民族民间美术传统元素融入设计教学之中,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多元化设计的需求,不能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中国的现代设计源于外来文化,但在高校教学中不能完全采取西方现代设计的教育模式,否则便无民族性,也就失去了世界性。民间美术可为现代设计全面提供传统文化的营养,它使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出形态各异的灿烂文化,艺术式样相当丰富。民族地区更是民间美术传承和发展的沃土。在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可以开发利用的民间美术资源相当多。从创作手段和形式上看,有民间蜡染、扎染、刺绣、剪纸、木板年画、银饰、雕塑、雕刻、面具、脸谱、木偶、皮影、玩具、陶艺、壁画、农民画、编织、民族服饰、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等。这些民间美术各具造型特色,来源于民间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饱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和民间艺人追求的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它不仅具有实用性特征,还具有象征性特征,体现着各族人民传统的美学观念和精神面貌。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如果考虑利用实用性和象征性等因素展开教学,学生设计的作品品质将会有所提升。

    二、民间美术丰富的式样和造型方式,对开阔艺术设计教育视野和创作思路以启示

    首先,民间美术的图形通过高度的概括、变形和夸张,将事物的形态、结构归纳、整理,并突出客观事物中本质的、典型的特征。运用变化与统一的基本原理,以点、线、面的形式设计制作而成。在图形的组织形式上有对称与均衡、条例与反复、节奏和韵律、对比与调和等形式美的规律,在构成形式上有单独图形、适合纹样、连续纹样等形式造型。但它的形象还是与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有所不同,其形式结构多为本民族文化的对称形式和单纯的色彩表现,大胆提炼生活行为的典型特征和夸张事物表象,表达对生活认识的客观感受,使艺术形象既符合完美意象又不失生活逻辑。民间美术的这种变形手法和组织形式,可为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图形设计的形式美原理与法则提供参考借鉴,并在教学中不断提炼、取其精华,并促进民族民间美术元素的现代运用。

    其次,民间美术构图的圆满性和随意性,对现代图案的构成形式与内容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民间美术造型崇尚圆满完美,不局限于固定视点,可以把长期观察到的体验充分表现在作品中,使局部与整体协调,融多样性于统一之中。民间艺人对于视觉不能触及的现象会凭借主观经验加以推断,对宇宙万物有独特的理解,他们所表现的真实是一种主观性的真实,带有浓厚的意念成分,追求情感的真而舍弃形象的真。[2](p12-13)作品中的形象不受时空限制,且形象避讳残缺,造型饱满、圆浑。民间艺人以原始意象为基础,追求主观的真实,这与近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的科学、理性的观察表现方法大相径庭。民间美术的很多艺术式样在造型时,把应被遮挡的部分也表现出来,做全方位的展现,造型随意,画面丰富完整。画面既展现物理空间的客观存在,也有理性认识的物化形态。这种理性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构成形式值得现代设计借鉴。

    再次,民间美术造型的组合性和抽象性形式也是现代设计常用的方法。在原始美术产生的阶段,人类在与自然斗争时总处于劣势,人们崇拜具有超强能力的动物,如牛、熊、虎、鱼。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始祖相关联,经过几千年的延续成为民间美术符号。[2](p14)如“龙”为:蛇身、兽脚、马毛、鹿角、狗爪、鱼鳞和须组成威武凶猛、相对固定的形象。这种如梦幻般的拼接组合方式表现出一种超自然、超科学、超逻辑的自由,使受众产生无尽的联想。现代设计中的重构表现形式不也从这类构成形式发展而来吗,在教学中只要大胆探索民间艺术的设计风格和技巧,学生的修养、创作思想和情感表达能力将得到提高。

    三、民间美术的审美思想和意蕴,可供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借鉴,以提升设计作品的内涵和质量

    天人合一,混沌阴阳,象征寓意,这些都是民间传统文化惯用的思维方式和想象逻辑。原始人类的蒙昧意识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念和对神的崇拜观念,相信人类和动植物(或物件)之间存在着神秘的联系,进而产生图腾崇拜,在原始的自然信仰宗教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图腾艺术,使人类的生存精神有了最初可感知的生命依托偶像。[3](p12-13)图腾艺术深刻地影响了民族传统艺术的思维方式,图腾艺术作为一种非艺术目的之“图式”创造,已具有了原始审美意味。生存与繁衍是整个民间艺术的生命主题,祈福求吉是民间吉祥艺术重要的文化内涵,避邪禳灾是民间吉祥艺术信仰观念的又一种文化内涵,避邪心理贯穿于吉祥艺术之中。这是民间美术追求尽善尽美、纳福求吉的审美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常常被借鉴和运用。

    1.民间美术的意象图形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民间美术的视觉符号追求神似,以意念造成意象,期间渗透着人们的心理感觉、理解和幻想。以符号为基础,这些符号长存于本土,植根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如苗族的龙造型之一“蜈蚣龙”,其造型是蜈蚣头、蚯蚓身、无鳞甲,作为稻作民族,苗龙的农业意象集中体现在龙牛合体,龙主水、牛耕地,力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形态符号,长期在苗族民间传承,不断地修改、提炼、加工而成,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龙、凤等这类意象的造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成功的运用比比皆是,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凤凰图形标志。

    2.借鉴民间美术的寓意性,可以提升现代设计作品的品质。民间美术的寓意与象征的表现方法,是从民族原始文化艺术观念的方法中继承而来,是民族群体古老生命意识的反映。民间吉祥艺术中的龙、蝴蝶、太阳、石榴等,都和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及图腾崇拜有着深刻的关联。民间的这种吉祥艺术作为观念性的艺术,象征隐喻的手法使吉祥艺术文化观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形成庞大丰富的艺术象征体系,为民间群体的生存心理带来了莫大的满足和慰藉,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营养源泉。如重庆城市形象标志——“人人重庆”,寓意重庆市民高高兴兴地携手合作,建设城市。但是,仅仅有人还不足以表现重庆的整体形象,靳与刘设计公司再深入地研究重庆的文化根源、民族性格之后,用“老虎”代表重庆人民刚烈性格,“舞动的人群”代表欢乐,“巴”字代表其巴渝文化,长江则似“凤凰”给重庆带来吉祥,再加上“大山大水”等地理元素,设计成一个主题图案。它有书法的笔触,现代化的色彩;可分拆,也可合并使用,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一经推出,即受欢迎,获得重庆人民的认可,成为重庆的城市名片。

    3.借鉴民间美术作品的谐音取意,可以提升现代设计作品的情感性。民间美术常以谐音取意,采用谐音假借、语义双关表现法,其寓意深刻,把所谐之音点落在吉祥的本意上,是在所谐之物的生命内涵上人为添加的吉祥寓意,别出心裁地传达主题思想。如民间美术里的蝙蝠、寿桃和双钱组合成的图形取意“福寿双全”,民间的谐音取意吉祥图形围绕着人的生存本体,注重吉祥心理的精神象征和朴素的生命功利性的追求,后逐渐转化为实际功利的福财功禄世俗价值观的追求,如今以谐音表示吉祥的现象以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尽量避讳不吉祥的图形和字眼,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是民间美术传承和发展的新渠道。

    四、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最佳载体

    民间美术融入民族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有利于对民间美术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调查、收集、挖掘、整理和研究;有利于民间美术传承人的培养;有利于民间美术艺术式样的再创造。多数民族高校地处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也具备研究民间美术的人才队伍。在民间美术研究中,结合艺术设计教学体系需要,以开放性的视点,全方位地对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造型规律、审美特征因素以及精神内涵进行调查与研究,发掘民间美术的新资源,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艺术设计教育时,利用现念和设备发挥民族高校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人才培养和培训职能以及重要的文化发展创新作用,力求让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间美术凸显出特有的风采,将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形式的多样性、题材的丰富性和审美的寓意性融合在民族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之中,吸取精华,这既能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意蕴,同时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和研究,进而产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也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应用型和研究型的人力资源,解决了传承最根本的人才培养问题,使民间美术后继有人,振兴和发扬民间美术的精髓。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民间美术艺术形式得到新的创造,表现技法也得以提高。逐步形成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特色,使民间美术通过高校教育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艺术设计 美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25-01

艺术设计是美术的一种延伸,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整体和具体的创造,使得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而美术作为艺术设计的外在表现,通过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来体现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艺术设计和美术可以说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在现代高校艺术设计的教育实践中,美术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对于本文的美术教育,仅指美术理论教学和绘画教学。

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大部分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通过艺术特招考上的。他们在中学期间有着一定的美术绘画功底。但是在美术理论上极为欠缺。而且,由于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识不足,往往就忽略的美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艺术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只有充分掌握了美术理论,才能对专业发展史和风格流派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才能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专业方向。鉴于美术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美术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学:

1、直观教学法

由于美术理论教学是一个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转换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的理解与想象能力要求极高。但是由于学生阅历和知识相对浅显,就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比如,在教授美术史论课程中,教师很难凭借语言将艺术大作讲解的栩栩如生,在技法方面就更难讲述清楚了。但是,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多媒体、展览馆、网络等教学资源,将讲授的艺术大作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降低了理论课程的抽象性,课堂内容有血有肉,激发了学生兴趣,让他们可以很好的理解与掌握课堂内容。直观教学法能够加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实现了美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兴趣教学法

由于美术理论特有的复杂性,就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发挥主动性,自觉预习课程内容,收集资料,思考问题,提出疑惑。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状态,促进他们在课堂上学习交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有效的实现了学生的深入体验,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加强美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同时,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丰富备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方向,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学术切磋。再者。“美术理论课程是理论与技能技巧的融合体,不管是史论还是技法理论,都不仅包含纯理论的抽象逻辑思维内容,还含有大量的技能技巧知识及其应用能力。”①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转变旧观念,重视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美术理论评价体系。

3、激励教学法

由于小学、中学较多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易产生抵触学习和自我否定的潜意识。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这点,并且根据这点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抓住生源的素质特点和教授的课程特性,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使美术理论教学别具特色,由繁变简、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体,使得课堂内容生动有趣,富有灵性。比如在美术理论的教授上添加技术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处理上体现直观,要实行多元的教学方法。再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关注学生的思考创造过程。人们的思想是复杂多样的,结果相同、正确,但是不代表思考过程也是相同、正确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答案的“对”“错”上,应该注意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指导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创造成果,教师应该充分尊重。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在创造成果上不是那么完美。但是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学生成果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能力。

4、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区别实践教学,是将美术表现与作品的背景内容相结合。所以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们把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和课下的知识积累实践运用的过程。欣赏教学法主要有三个功能:认识、教育和审美。比如塞尚的《苹果与橘子》,其画面构图是各种大小不一方向不同的三角,静物在白色衬布的映衬下,画面的整个明度是高调的。作品中的静物线条流畅、形状柔滑、色彩暖调,产生出一种愉悦的情绪。当然,这些分析都应该是后于学生分析的。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品,做出直观的理解,然后再为学生做出理性的深入的分析,要他们明白这些直观的理解是如何通过理性的分析得来的。虽然欣赏教学易使学生失去欣赏过程中的愉悦性和轻松感,但是理性深入的剖析却是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

除却美术理论的学习,美术实践教学也是尤为关键的。

第6篇

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教师通常上完一次课,要等到第二天或者下一周才上第二次课,两次课中间的课余时间是很充裕的。从教师教学方式和课余时间的情况来看,可以抓几个环节来实现对课余时间的有效利用:

第一,教师要在课堂时间内讲清楚、讲具体每次课的要求,使学生能理解、掌握教学目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讲清楚本次课的要求与课程总要求的关系,以及它与前后知识点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本次练习在整个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作用,促使学生对课程知识框架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认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教师在规划教学安排时,可将对课余时间的安排一并纳入完整的教学方案中,不仅规划课堂内做什么,还规划课余时间做什么,从而将课堂与课余建成为一个连续的完整单元,课堂是课余的基础和前提,课余是课堂的巩固与验证。对此要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采取积极的方式获取好效果。

第三,教师可依据课余时间的长短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将那些和课堂要求有联系并且通过学生独立研究就能够完成的练习安排在课余时间,使学生有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

第四,教师可通过讲评课余作业加强监控,也可通过电话随访促进学生的课余学习。通常课余作业在下次上课时上交,教师应加强讲评,分析课余作业的问题,并对能较好解决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同课堂作业成绩一起作为总评成绩的评价依据。

二、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对美术基础教学的作用

课余时间如何利用虽是整个美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小问题,但充分、有效利用好课余时间对整个美术基础教学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一,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是课堂教学的保障。通过适当的课余作业安排,能对课堂的要求进行验证。教师在课堂上都会突出当次课的具体要求。比如讲到一个知识点,教师会将该知识点的概念、训练方法、要求讲得很具体,并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照要求进行训练。但课堂时间和训练内容毕竟有限,学生很难做到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点、要求完全理解和掌握。此时,若安排恰当的课余作业,就能弥补以上的不足,使学生有足够时间潜心对课堂知识点及要求进行验证,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质量。

其二,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是连接前后知识点的桥梁。由于课堂时间、训练内容等方面的局限性,会导致每次课的教学质量打折扣,同时也会对前后知识点的衔接造成影响,而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就能扭转这种局面。通过适当的课余作业训练,一方面能对前一次课的知识点、要求进行验证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能为下二次课铺垫基础,通过针对性练习,将会提前触及、探讨一些与下二次课有关的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与体会上第二次课,其对知识点及相关要求理解的深刻程度将会大大发生变化,这无疑为第二次课的有效开展提供难得的保障。因此,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可以作为一个中间环节,承担起课程前后知识点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其三,有效利用课余时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可有效利用课余时间作为一种实验性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长期的参与,逐步养成了课余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还培养了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这些不仅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帮助,还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有帮助,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对于人才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美术;艺术设计;教学;思考

高校的美术及艺术设计教学(以下简称“美艺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传统,体现了其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概括起来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述结合,范画展示、分析,技法示范,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通过教师单独指导下的学生实际动手训练,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创作思路、技术规范要求和基本技能。这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长期实践,证明是美术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大多数高等院校美术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

但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在校生人数的快速增长,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新兴的美术门类也快速兴起和壮大,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传统的美艺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存在的问题反映在以下几点:其一,传统的美艺教学方式适应于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一般一个教学班以10至15人为宜,人数超过25人,在教学组织、单独辅导、教学质量掌控等方面教师都显得力不从心;其二,各门专业课之间相对独立,缺少必要的衔接口径,许多情况下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悟出其中脉络;其三,课程授课过程缺少必要的实践加以印证,特别是从艺术设计教学来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会教师所传授的一些知识,学生出来基本上是“纸上谈兵”,对设计的实现方式或施工工艺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也难以成为优秀的设计人才。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传统的美艺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在以往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从政策上引导教师强化实践环节的培养等方式,重新构筑美艺教学的课程构架体系、教学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管理体系,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校美术教育的要求。基于以上观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一、课堂教学组织问题

课堂教学的组织涉及到任课教师按照该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备课、教学资料与范画收集、教案编写、教学课件制作、教参书目确定、课堂教学讲述与示范、专业课作业的深浅程度确定以及课堂上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目标、当展现状与趋势和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法和专业知识,而教学组织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保障。

在以往教学组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技法的培养,而忽视该专业理论课相关知识的传授,造成学生对该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专业知识与内容不甚了解,对专业技法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教师应当充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特别是对该专业的历史及当今发展现状、表现技法流派等详加讲述,笔者认为理论教学时数不应少于该课程总学时数的1/3或1/4。在教学课件制作环节中,应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特别是专业拓展知识的介绍,使之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专业课的考核手段上应当全面反映学生本课程的学习状况。以往的专业课考试或考查,往往就本课程教师所留给学生的作业成绩加上学生上课出勤情况来综合打分,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状况。这也是普遍存在的艺术类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不重视的原因之一,这种方式的延续,对学生今后在专业上的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导向,我们所培养的人最多也就是个“匠”,很难成为“家”,更难成为“大师”。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当对考核方式进行适当改革,每门专业课的成绩除了课堂作业和考勤的分值之外,还应当对理论学习的情况进行考核、打分,最终评定综合成绩。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问题

传统的美艺教学方式过于重视课堂教学的讲授与技法培养,忽略了学生体验所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不多,而且在艺术设计专业许多内容如果没有实践环节,就书本而书本,往往会增加授课的难度。例如“室内装饰材料与施工”课程,在课堂上讲授和在现场讲授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面对实物有的放矢地讲,学生亲临现场,眼观各种材料与施工工艺,学得快,记得深,如果再通过自己动手参与施工,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实践课程的深入落实,特别是校企合作(针对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专业则是学校与中小学、设计事务所、设计公司的合作)、工学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点与焦点,如何将实践课程落实到实处,形成相对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也是许多院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以往我们的做法是学院和专业教师负责对外联系实习单位,由教师带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从学生的实习效果看,因长期在校内课堂学习,到实习单位后存在着所学知识与现实不适应,动手能力差,对工艺了解不够,觉得原来在学校学的东西都用不上等问题。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反映了我们的教育方式与手段的落后。解决此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加学生通过实践印证所学知识的机会,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改革现行教学管理模式,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机制,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单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习基地问题,从广义上理解应该是学校与行业或用人单位双方围绕培养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从而就人才培养与实现方式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这个过程应该是全程的、全方位的、校企互动的。学校教师不能仅仅在课堂教课,而且也要深入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企业技术人员也不能只负责来本企业学生的实践知识传授,也应当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本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和其他专业知识。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形式上,不应该拘泥于单一的模式,而应该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达到最佳效果。从目前可以套用的模式上看,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高职教育所创新出的教育模式,从中获得启发,如“分段学习”(理论与实践分成教学单元相互穿插更替)、“教学车间”(将企业引入校园,建立实习车间,一方面生产,一方面教学)、“弹性安排”(企业根据季节性生产任务和订单情况安排实践)。还有不少形式,校企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或自主制定。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会使学生学到的理论能够及时在一线得到印证,会使学生将在实践中看到的问题带回课堂进一步通过学习加以解决,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根据实践情况及时更新知识,丰富课堂授课内容,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使学生毕业时能够更加顺利地踏入社会,也易为社会接受。

三、师资队伍的培养锻炼问题

教师是教学一线的生产者,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最直接地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为此,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师德风尚好、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学校办学的努力方向。

从近年来各高校的情况看,除了传统的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外,大部分院校的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专业都是最近几年新办专业,历史长的不过10年,短的也就3-4年。在创办的过程中,师资的来源主要是高校艺术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应届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毕业生,通过教学实践,这部分教师已经成为该专业教学的骨干力量。但客观地说,因受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限制和高校教育的相对封闭,许多教师也是理论知识多,实践经验少:形成了教美术教育的教师只是就绘画技法进行传授,而缺少中小学美术教法知识与实践,面对新形势时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和教法的改革,存在着不适应;教艺术设计的教师对日新月异的新市场、新材料、新设计风格与新工艺了解不多,造成了学校与社会的脱节。

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做法就是:一方面采用将教师送出去进修、引进校外知名教师和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等方法活跃学术交流,形成开门办学,为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打造良好平台。另一方面引导、鼓励教师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加强实践锻炼。对于美术与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用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充实课堂教学,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所以应当在政策上、时间上、激励机制上给教师一定的空间,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一个在社会上有知名度的教师,也会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同时,对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也是有益的。

师资队伍培养锻炼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努力为教师参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在政策上鼓励教师参与各种专业展览与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设计比赛。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师从中得到锻炼,找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体现自己专业能力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亦可为学校争得荣誉。

四、教学方式的探讨

当前艺术课程的课堂授课方法是建立在文理科教学基本模式上的,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此种方法对于大多数学科是适用的,但对于美艺学科,则缺少氛围渲染和身教示范的内容。美艺教学不是靠说出来的,而主要是靠示范做出来的。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也通过示范来进行技法传授,但不够系统和全面。因此,如何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充分掌握技法和技巧,并对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笔者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实行导师工作室制。

导师工作室制就是以副教授或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为主,配备一定数量的讲师和助教协助,硬件上为导师提供较为宽松的教学与创作场地及设备,按不同专业建立以高级职称教师命名的工作室群,每个导师的工作室可以由2-4间教室组成,导师在自己的工作室进行创作和教学。学生在相对一定时期内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所学专业课程到教师工作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学习期间工作室全天对学生开放,淡化学生的年级差别,各个年级都可以在工作室学习与创作,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观摩借鉴,教师在对具体年级的学生授课时,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旁听,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

导师工作室的优点是:第一,方便年轻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环境。年轻教师工作在导师的教学与工作圈子里,导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年轻教师产生影响,使年轻教师尽快地学习导师的教学与专业经验,促其尽快成长。第二,导师工作室制可以形成教师之间在专业与教学方面的竞争,如果条件许可,学生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针对一门必修课程或不同的选修课程选择教师听课,促使教师在教学方面进步与提高。第三,不同年级的学生相对地在一起上课,可以使低年级的学生直观地了解今后所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第四,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工作室制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艺术学习环境,符合艺术教学的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