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0:39
序论:在您撰写在职教师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对象
2013年我校共有202名在职高级职称教师参加体检,年龄31~60岁,其中男104名,女98名。按年龄分为3组,Ⅰ组62名(31~40岁);Ⅱ组108名(41~50岁);Ⅲ组32名(51~60岁)。
1.2体检项目
202名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体检项目包括内科,外科,耳鼻喉科,妇科,心电图,胸正位片,肝、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肿瘤标志物测定;B超检查包括肝、胆、脾、肾,男性加做前列腺、膀胱,女性加做子宫、附件及乳腺检查。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
2结果
2.1疾病检出情况
本次体检检出疾病或指标异常60余种,发现异常者197人,总检出率97.5%。其中检出疾病或指标异常的男性101人,占男性人数97.1%;女性为96人,占女性人数98.0%。检出率居前12位的疾病。男性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差异有显著性。从疾病或指标异常的顺位看,男性疾病检出前6位的依次为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心电图异常、肾功能异常和前列腺增生。女性疾病检出前6位的依次为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高脂血症、心电图异常、脂肪肝和糖尿病。
2.2不同年龄段6种常见疾病检出率比较
对不同年龄段常见疾病检出率进行总体方差分析,除心电图异常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5种疾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对有差异的5种疾病进行两两方差分析发现,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在不同组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表明这3种疾病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增加的趋势。肝囊肿检出率中,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检出率中,Ⅲ组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糖尿病也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我校202名在职高级职称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疾病或指标异常的人数占总体检人数的97.5%。高脂血症、脂肪肝和高血压在体检者中检出率均较高,男性高脂血症占51.9%,脂肪肝占48.1%,高血压占28.8%;女性高脂血症占21.4%,脂肪肝占16.3%,高血压占10.2%。高于王莉英的报道。这主要是由于这一人群肩负着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重任,精神压力大,缺乏充分的体育锻炼、膳食结构不合理所致,而男教师往往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应酬多,而且饮酒、吸烟,因此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高血压、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脑卒中、冠心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占总死亡构成原因的40%以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女性乳腺小叶增生检出率56.1%,居女性检出疾病的首位,与张彩芬等报道相近。乳腺小叶增生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异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导致内分泌失调以及生活方式等有关。有报道认为,乳腺增生症者患癌几率为一般妇女的2~4倍,癌变率5%,应引起注意。要通过自我检查和定期妇科病普查,做到乳腺癌的早诊断早治疗。除了肝囊肿在31~40岁年龄组未检出外,6种常见疾病在各个年龄组均有检出,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检出率也随之增加,可能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系统及脏器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同时高校教师又处于特殊的脑力工作环境,保健意识薄弱。从此次体检结果可见,我校高级职称教师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现就体检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通过健康讲座、义诊、健康知识问卷、健康处方、咨询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健康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普及,以提高健康素养。
(2)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积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充分睡眠,保持身心愉悦。
(3)建立合理膳食结构,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
(4)加强女性教师的保健,特别是乳腺小叶增生的防治工作,开展定期的妇科病普查,维护和促进女教师身心健康。
空间智能主要是指人对空间定位的正确的感官能力和体会能力,这部分人可以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的造型来较好的表达出自己的能力;人际交往职能指的就是人与人交往相处的一种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及时体察到别人的情感和意图变化,并随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自我认识的智能指的就是人对自身进行认识,理解和反省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人是否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评价自身的情感变化,并进而以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来形成一定的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自然观察智能指的就是人能够正确的辨别和区分各种自然界中的形态,并能够对自然和人造环境进行一定的观察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新的教学制度强调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智能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不仅很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学会各种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努力培养学生对于将来工作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因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主要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的素养,不断的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利用理论去解决实际中的困难.那么,这里的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就是指人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尽力为培养这种能力服务,而这种能力又必须有一定的情境作为前提条件,因而,教师就要努力创设出一种类似于实际情境的教学情境或者真正置身于实际情境中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具体的内容和要求来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的教学情境和教学计划来,这样,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知识的动力,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性英语教学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人都具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正是因为人的智能组合的不同,所以决定了不同人的天赋不同.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基础存在着差异的客观事实,有的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学习非常的轻松,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困难.因而,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采取有差别性的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就是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差异性来采用有区别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比原有知识储备和结构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教师也必须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特性以及知识基础情况,以便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任务来使学生进行异质的分组合作,从而做到相互制衡和竞争关系,有利于学习的提高.根据智能结构的差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元化智能理论是以个人的发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理论强调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们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唤醒智能特点,继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学生如果具备突出的人际交往的智能,这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非常的擅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交往流畅,所以愿意交往.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学生的智能优势对起培养的方式进行转变,摒弃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组织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人际交往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动力,促进其学习动机的进一步引发,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还应该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们能够以积极参与的主人翁姿态来主动建构各种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或者问题式或者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从而转变学生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地位,而是成为主动探究知识和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者,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促进他们的智能进一步发展.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就是指教师能够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调动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得学生为了团体目标而努力学习,有利于整个学习氛围的形成,从而更有利于达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容易形成互动的教学关系,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
摘要:对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10名职前英语教师的115篇教学反思日志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后的结果表明,职前英语教师的反思意识强、反思内容多样,但反思水平主要集中在第二层次的事实性分析水平和第三层次的综合性分析水平上,反思的深入需要有效的外部支持。
一、引言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而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和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涵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因此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而教学反思日志作为一种反思策略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Richards和Lockhart(2000)把教学日志和教学报告、调查、问卷、听课等看成是“常用的几种课堂调查方式”,并指出写教学日志有两个好处:一、为日后进行反思而保留教学过程中的显著事件并记录当时的思考;二、写教学日志本身就可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写日志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Wallace(1991)把教学日志与现场笔记、教学过程记录及个人教学报告等一起列为“获取教学行动信息的手段”,为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促进了反思性教学”。
在查阅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权威外语教学研究杂志后,笔者发现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日志的研究(王健、杨党玲,2008)、对高中英语教师的反思日志的调查研究(李华,2008),以及对小学教师关于反思日志的认识研究(张彩云、张志祯、申继亮,2006)均已开展,而对职前教师关于反思日志的研究则未有涉及。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职前教师反思日志的特点和所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及教师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2000年以来,海南师范大学将英语职前教师的传统教学实习改革为“反思性实践”课程,旨在培养职前教师的“综合性教学实践与反思能力”(韩刚、李庆,2008),试图通过一系列基于职前教师个人体验的实践活动以及与其他教师教学的比较,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教学,理解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的不同特点,修正自己对外语教与学的理解,逐渐习惯反思性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实践态度。本研究对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10名职前英语教师的115篇教学反思日志进行了跟踪调查。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在跟踪10名职前英语教师教学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不间断地对他们进行反思指导,并要求他们参加反思交流会并提交反思日志。实习结束后,对他们的反思日志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所收集的教学反思日志,主要记录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职前教师对事件的反思及个人的感受等等。日志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思考性的。职前教师可以描述教学计划的设计及教学实际情况与教学计划是否相符;描述某个单元教学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描述师生双向交际活动进行的情况,学生学习的场景、行为、反应以及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职前教师也可以反思哪些教学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哪些活动设计不合理,学生不愿参与或很难参与;反思哪些教学环节有待改进以及如何改进;反思哪些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教师不知所措,无法解决,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等。在反思中,查找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数据与分析
(一)反思意识
被试2005级10名职前教师在实习两个月内共完成115篇教学反思日志,其中最多的一人写了巧篇日志,几乎每位职前教师都通过写日志的方式进行了反思。从日志的篇数来看,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总体很高。而且几乎所有实习中学的指导教师一致认为,职前教师在说课和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如实习小组内成员之间或各小组之间的交互性课堂教学评价)时普遍表现得比在职教师更积极且具有更强的分析能力。虽然职前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在分析教学问题时不一定客观、深人,但他们比在职教师更愿意发现和讨论自己的教学问题,能够提出自己对教学的不同看法,敢于承认自己的专业缺陷,并能更主动地向其他教师学习,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韩刚、王蓉,2008)。可见,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很强。
(二)反思内容
教师反思的内容,一直是反思研究的重点。反思内容是教学反思得以进行的载体,主要指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和假设(申继亮、刘加霞,2004)。国内学者对反思内容进行了划分,吴卫东和骆伯巍(2001)将教师反思指向与不同的教师群体联系起来,即新手型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技能反思,适应型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策略反思,成熟型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反思,专家型教师则进行教育科研反思。张立昌(2002)则将反思内容划分为两类,即教师的理念(或知识)领域和行为(或操作)领域。申继亮和刘加霞(2004)指出,教学反思内容有五个指向:课堂教学指向、学生发展指向、教师发展指向、教育改革指向、人际关系指向。在提交的115篇反思日志中,有43篇主要关注课堂教学指向,约占37%;50篇主要关注教师发展指向,约占43%。可见,职前教师非常关注教学效果和自己专业能力的发展。
43篇关注课堂教学指向的反思日志的内容多样,其中对教学技能的反思有30篇,约占69%,对教学策略内容的反思有10篇,约占23%,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有3篇,约占8%。笔者认为,从职前教师的反思内容来看,他们的反思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随着反思的逐步深人,反思内容也将逐步深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职前教师的反思具有阶段性特征,教学技能、策略、理念构成职前教师反思内容的三大主题,也是三个梯度。同时,笔者发现职前教师往往习惯于从自己已知的常规教学知识出发来讨论教学问题(韩刚、王蓉,2008)。比如谈到“演示”,他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演示的常规策略和形式,在缺乏指导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将这些演示形式与特殊的教学情境(如学生当时的情绪和需求、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等)联系起来。
(三)反思水平
反思的内容决定了反思的水平。VanManen把反思分成了三种水平:技术合理性水平(technicalrationality)、实用行动水平(practicalaction)和批判反思水平(criticalreflection)(转引自辛涛,1998)oLee(2005)把教学反思水平分为三种:描述水平、理性水平和反思水平。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教师反思水平的划分理论,结合当前职前教师反思水平的实际,本研究将他们的反思水平划分为四种:1)事实性描述水平。职前教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进行回顾,思考哪些教学环节是成功的,哪些教学环节是失败的。他们可能会提出问题,但缺乏相关分析与思考。2)事实性分析水平。职前教师能提出问题,并能从英语新课程教学理念或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方面分析问题,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对事物内在原因的进一步探讨。3)综合性分析水平。职前教师能够对问题或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也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缺乏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4)反思性判断水平。能在理性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法、意见和建议,然后再付诸教学实践中去检验。
从反思的整体情况来看,巧%的职前教师的反思只涉及个人教学中各个不同层面的个别问题或孤立的现象(仅仅罗列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语速过快、课堂指令不清等),缺乏相关分析与深人思考。75%的职前教师不仅能够反思教学现象,而且能够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改进方法,并试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但是他们往往不明白问题的内在原因,不能从自己的行为细节上清楚地解释自己决策失误的复杂原因。可见,大多数职前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已有充分的准备,例如:他们对听力训练课的设计和课堂操作策略都有较好的理解,所设计的听力任务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合理,对课中提问、反馈以及板书都十分熟悉,课堂指令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也都很自然。职前教师在个人教学观念方面处在正在准备的阶段中,例如:他们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反思中都能清楚地意识到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听力任务的难度,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学生观念。而职前教师在自主发展能力方面缺乏准备,例如:他们往往能发现这堂课不完美是因为听力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出了问题,能意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但没有仔细思考自己在哪些细节出了问题,应怎样与学生互动等。
通过对115篇反思日志的深人分析,笔者发现,其中17个主题经历了多次反思,共涉及54篇反思日志。在这些多次反思的问题中,平均每个问题经历了3.18次反思。通过对反思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多次反思的内容是逐渐深化的。笔者认为,职前教师教学反思的持续性与群体性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群体反思比个体反思更容易持久,群体的讨论较易形成对问题的持续反思;另一方面,持续反思的形成依赖于反思的群体性,即反思的持续需要群体的支持。
10名职前教师在写反思日志前通常都参加了指导教师主持的课后反思会(即指导教师和职前教师一起听课评课)。而这些职前教师在与笔者的访谈中表示,当他们在网上反思日志(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要求职前教师在博客中自己的日志)后,总是希望自己反思的问题成为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希望倾听别人对问题的看法。而同学们的回复又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问题更加深人的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使问题不断深化,这正是群体反思的优势,同时用技术支持的反思更容易做到这一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想得到深人的反思,外部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听课评课、博客中对反思日志的回复都是群体性反思的体现。在群体反思中,获取有效的外部支持需要一定的时间,即反思需要一定时间去深化,这表明对同一问题需要多次深人的反思,在问题首次提出后应沉淀一段时间再给予外部支持。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职前教师反思日志的初步分析,并结合与10名职前教师的访谈,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首先,职前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往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内涵特点。职前教师反思的内容多样,并集中于课堂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这说明他们愿意反思,愿意在教学方面进步,并充分体现了职前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但由于职前教师欠缺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以及对技术性理论知识的依赖,决定了他们技术性反思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韩刚、王蓉,2008)。无论职前教师学习教学的动机多么强烈,反思的态度多么诚恳,都难以直接从“行动中”建构个人知识,难以在课堂中当即发现或调整自己的教学决策,即便在“行动后”进行反思,也难以从自己的行为细节上清楚解释自己决策失误的复杂原因。因此,教师教育者应帮助他们理解常规技术知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含义,丰富并完善职前教师的实践知识,并引导职前教师进行群体性的、多次深人的反思。
其次,职前教师的思维方式决定其反思的深度。由于职前教师具有尽快提高自己教学实践能力的强烈愿望,凡愿意成为教师的职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种种困惑往往使他们比那些已适应常规教学的在职教师具有更强烈的反思动机和自我批判意识,他们实践知识的缺乏似乎并不影响其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发展(韩刚、王蓉,2008)。然而,职前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带有套用性的特点,例如:他们往往十分在意自己某一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教学法教科书上的教学原则,是否实现了教学参考书上描述的教学目标,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意义和影响。他们只是运用自己所熟悉的教学概念来分析和解释自己的教学行为,他们的个人实践体验还不足以使他们理解课堂教学极为复杂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职前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分析时往往不能一针见血的根本原因(韩刚、王蓉,2008)。批判性反思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职前教师在自主发展能力方面缺乏准备。所以教师教育者必须防止他们偏激地从概念出发分析问题或对问题“非此即彼”的判断,防止他们追求快速地解决问题。同时应该强调教学过程和问题的复杂性和模糊步结论:
关键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02-01
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组段成文是写作的一般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者和学者都或是凭经验、或是按要求完成。一方面教学过程呈现无序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学者呈现绞尽脑汁的困惑。是否能够引入科学的作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本文将从知识分类理论进行探讨。
1.作文教学现状浅析
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与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历史相比,具有缺乏规律的特质,与音乐、美术相比,缺乏唯美的空间想象构建力和情怀的充分延展,因此被认为是难以充分驾驭的。而作文教学更是无规律可循,随意性较大。学生苦于寻找观察的对象,并怠于发挥主观能动的想象力,那么遣词造句的表达往往是缺乏生动性。另一方面,教者疏于考察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流于经验,对于命题作文的统一设计不能因材施教,对非命题作文的评议五花八门,优点缺点的个性突出,难以让学生抓住主意。那么能否做到科学的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呢?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出发探讨如何科学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即知识分类理论的实际应用问题。
2.知识分类理论的内容及评述
知识分类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本理论将知识进行分类,分别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陈述性知识是指写作的具体对象,即内容的客观表象,是对客观世界是什么的陈述。例如,小明2010年9月进入某某中学以来,一直担任班级干部。程序性知识是指写作技巧的能力,是对客观对象进行的理解剖析及解决问题过程。例如,表情达意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排比、比喻、拟人的运用。策略性知识是指经过对客观对象的认知理解升华的思维领域的深化。例如,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我国理论界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将该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设计,研究语文教学的本质、能力和结果,影响深远。笔者认为,知识分类理论将科学地指导作文的教学活动。
3.知识分类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是指导写作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教者和学者都认为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或者统称为智力的发挥与体现决定了写作水平,但这只不过是对写作能力的表象所做的陈述。心理学家认为:知识是个体智力差异的原因。不同类型的知识构建个体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方法论。写作过程从选题构思、制定目标和计划,到将目标形成观念,将记忆过程形成句、段、篇,遣词造句的过程和标点的组合使用体现了学生对记忆性知识的储备和转述性的释放。最后,对成文的整体推敲也仰仗于学生对文体的把握和语言风格的细节处理,而这也正是对既有知识的整理加工和推理式运用。
3.1陈述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能读千赋,则能为之”,陆游和杨雄的见解告诉我们,知识的累积是写作的关键。设身处地的感受能够为学生带来创作的源泉。一方面,教者可以通过创设人物、场景、事件,提高学生的体验度。例如,描写秀丽的风景可以带领学生真实体验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说明物理学中的浮力现象可以带领学生真实操作物理实验。另一方面,吸收阅读中的语言搭配、文体选择、素材选用等,增强学生的记忆性知识积累,逐渐巩固、衍化升华。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发挥实例的演示作用,并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但,例实的演示数量绝不是仅限于一个,对比能够形象地帮助学生增强知识积累。并且,适当的反例将突出观察对象的关键特征。突破思维定势是在在实例演示别引导学生实现的,例如小商贩的叫卖声不仅是招徕顾客,还因时因地因人发生语言、眼神、动作的变化。
3.2程序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加涅的层级学习理论,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认为,技能的分解和单个加强将有助于总体技能的提升。写作技能的单独训练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文体技能的展开: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记叙文、诗歌、小品等;描写技能的展开:肖像、情景、心理、动作等。同时应训练写作过程的技能。例如:编写提纲、段落过渡、修辞手法等都应随着文体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训练。对分解技能进行强化训练,组合并达到自发式的提升是提高写作能力所应达到的最好效果。对分解技能的组合训练应在确定的选题和文体结构中体现。
3.3策略性知识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性知识的运用主要是让学生对通过对实例获得的概念和序列或者是秩序的演化思考。例如,阅读《社戏》,分析文中故事情节展开的主线,情境的转换,人物心理的描写与意志情绪的表达,获得对此类文章规则的概念性认识和序列性思考。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展开可以从概念和秩序出发,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但必须注意情境的变化。因此概念和秩序的分类引导是引入变化情境思考的前提。例如:按照故事情节的时间先后成文,按照人物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成文,按照空间的转移过程成文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变化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总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的实质是对记忆性知识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并进行引申,准确地说,写作的实质是一种学习结果。因此,知识分类理论所划分的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作文教学得到科学的指引。参考文献
[1]漆刚成. 激发兴趣,学会观察,创新思维--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 考试周刊. 2010(21)
[2]卢爱新.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两种做法[J]. 江西教育. 2010(15)
[3]何恒军. 初探作文教学的序列化问题[J]. 考试(教研). 2010(05)
【关键词】语文课堂 中职毕业生 生命教育
人们常说“一技在手,天下任我走。”我认为,在加强职校生技能教育的同时应该强化生命教育,原因有两点:
其一,中职生就业容易守业难。近年来,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5%以上,但频繁跳槽、责任心不强,不关注职业前途,不自信,及时行乐甚至轻视自己的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震惊全国的富士康15连跳事件向我们敲响警钟――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其二,中职生群体存在多种心灵缺失。他们因为学习成绩差长期被批评而失去了自信心;因为中考落榜、大学无望而被家长放弃伤害了自尊;因为长久很少成功的体验而存在自卑心;因为周围人们冷漠忽视的眼光而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就业后单一的劳作、繁重的加班、乏味的厂区生活让他们压抑。如果他们带着自卑阴暗的心理走上工作岗位,有可能积极进取、自信乐观、敬业乐群吗?不,不能!对中职生加强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古语云“文以载道”,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承担着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在帮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的同时,还承担起提升人、发展人的使命。我们可通过语文课堂挖掘人文底蕴,陶冶学生情操,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意义教育的阵地。通过对学生进行教材学习、文化熏陶、情感浸染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具体做法如下:
1、单元突击,让学生自爱、自强。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计划新教材必修课《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中就添加了对个体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的内容。如:课文《我很重要》截取社会生活中关于生命个体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可或缺”的表现,以理性的分析和动人的情感呼吁我们:只要我们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奋斗着,我们就是重要地活着。只要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宝贵,明白生命的价值,那么还会有那些轻生的念想吗?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从追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三个不同的侧面选取材料,用充满理性而又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我们“人活着就应该有精神追求。而课文《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却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告诫我们: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从而走好漫长的人生之路。也许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富士康跳楼的悲剧就会减少甚至杜绝。珍爱生命难道不是职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吗?我认为,语文课堂在落实“双基”,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注重渗透生命教育。
2、长期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追求完美人格
阳光心态不是一蹴而就的,光靠一两个单元或者几篇文章是不行的。其实,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意义的信息存在。文学作品中关于生命的探讨无处不在。大量的思想性极高的古今名篇,也不乏文笔犀利,思想深邃的历代佳作,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我们要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式有机地融入、转化到个体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充溢的生命的鲜活和质感。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如教授《伐檀》时,联系到《诗经》“国风”中的一些篇章,我们会被诗歌中那样单纯明朗、胸无渣滓,那样自然质朴、毫无造作,那样胆大率直,不加掩饰的真情深深打动,这种真情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烟尘拨动了一个个现代人的心灵琴弦。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漫润的情感的体悟。教读小说,是启发学生对现实人生的冷静思考。因此,我们可以打破常规课堂,让学生们发散思维,在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中思考得更多更远。
3、增强阅读、挖掘人文底蕴,课内课外相得益彩。
在讲授唐宋诗词和家散文等古典文献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而是让学生了解李杜、韩柳、欧苏……他们曲折坎坷的经历、忧时济世的热情、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识见、彪炳千载的文学创作。让他们知道苏轼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代代转诵,光照千古,而且也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的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他曾蹲过监狱、惨遭非人的折磨,他曾一贬再贬,浪迹天涯,他谪居黄州,忧谗畏讥,他泛舟赤壁,浩歌江东,他关心民瘾,兴修水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一次又一次震颤。还有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的洋溢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散文,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都能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因此,多开展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除了记住应付考试的文学常识外,多开展读书活动,给同学们推介好书,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文人们的坎坷经历,从而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的思考。
4、话题作文,让生命教育渗入心灵
最能引起学生思考的语文活动,也许就是作文了,对学生进行与生命意义有关的话题作文的训练,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一来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二来也让学生自己对生命话题做一次深入的思考。
有人说快速发展的社会,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却让人们的心灵支离破碎,没有健康的心态,不懂生命的意义,是不可能敬业乐群,生活在阳光下的。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重视生命教育吧,让中职语文课成为生命意义教育的殿堂,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在事业的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 曹福成.《大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语文学习〉,2000(1)
[关键词]教师教育技术化作用
一、数字化引领教育技术化
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领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使得学习者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从传统的集体授课改变为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定制,教师的授课习惯需要实现从关注教材的呈现到重点分析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需求的转变,让学习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合作学习者。
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而技术也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必然先天地以人的价值判断、以人的需求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教育技术的存在基础是教育与技术之“和”———使学习者不断“文化”和“人化”,从使得教育与技术相互交叉融合。例如美国新版NETS•T中十分注重数字化环境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备。数字化的学习教育环境使得教育逐步呈现技术化的特征。
顾名思义,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态。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与技术“之间”的,特征式微妙转化,“教育技术”不在教育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技术中。同时,“教育技术”是教育与技术的相遇,“教育”是实质内容,原本作为载体的“技术”也日益呈现教育的特征。在此前提下,教育与技术相济相合,育生教育技术,并促使其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对技术的要求是不同的,因为技术是多维的,人的价值和需要也是多层次的。
二、教师在教育技术化过程中的作用
有学者指出,作为教育功能的技术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解决学习者学习效率的问题,二是解决技术应该怎样为学习者人文化服务的问题。而教师恰恰在这两者的兼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如前所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此中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教和学,并运用数字化技术更新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获得促进学习者学习、激发学习者创造力与创新性的经验。可以说,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必然应成为数字化时代工作和学习的表率,教师应展现出全球化和数字化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方法。
通过展示与推动有效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树立终身学习的典范,在学校和专业共同体中表现出领导力。如果说20世纪末还可以成为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E-learning)学习方式的混合。如今后者已明显在挑战前者的管有地位。例如我们说教师最常用的技术是PPT,而PPT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代替粉笔黑板来呈现课堂讲授内容。但如果教师固步自封,就会造成教师改革理念的滞后,并由此引发对其他先进技术的降格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技术的深层影响。
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学习者具有高度创造力为目标,能够决定何时选择何种技术,从变革需求出发,创建有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架设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平台,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这一点在语料库语言学领域体现比较明显,数据驱动语言学习是语料库应用于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可以建立在语料库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吸纳语言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语料库语言学的授课教师看来,教学研究所依赖的真实语言数据只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这种可观察、可量化和可描述的数据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中语言的意义与功能时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数据,教育在这里已经体现出明显的技术化特征。
三、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
柯利认为,技术本身不负载价值,而是在技术的使用中,人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利益导致了技术的价值负载。教师作为数字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好各项技能的使用。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替代了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但不管技术怎样发展,在教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注重的是人本主义的发展,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利用教育技术化的价值特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此外,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正确地对待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发挥其价值的正向导向作用,而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须知技术是手段,达到教育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有学者成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会带来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
参考文献:
[1]安涛,谢英军.关系思维视野中的教育技术图景.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0-14.
[2]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3]王勇,杨晶.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9,(5):183-185.
异中求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着力点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面对不同实验主题要有不同的实验设计,但是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我们进行求同比较教学,这种方法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找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实验,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做了几个物理实验后,自己探求其中的共同点。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
(一)教学材料
1.液体的扩散实验。该实验我们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扩散现象,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扩散是需要几十天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这在课堂教学上根本无法完成。通过采取改进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在30田后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
2.改变内能方式。我们的实验内容是在压缩引火仪中加入硝化棉,当我们快速按压活塞时,由于密闭的气体被反复压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从而致使硝化棉燃烧。我们都知道硝化棉燃烧的过程是十分短暂的,可以说是瞬间,学生通常情况下很难捕捉到这样的瞬间,从而对整个实验的变化过程没有清晰的意识。这两个不同的实验主题,不同的实验设计,可以采用相同的实验方法来避免实验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我们可以通过摄像机把整个实验过程拍摄下来,对于时间长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我们采取快放的方式;对于时间瞬间的,我们可以采取慢放,将整个实验过程清晰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2]。
(二)教学方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究竟是否能够达到最优的目标,章节中各个部分是否能够进行协调运转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物理实验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多科学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事物的规律,才能真正的做好物理实验学好物理。
存异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化点
只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而不能发现其之间的个性,对于物理的学习仍是不利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观察和总结创新,利用好同中的存异,这也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化点。
(一)实验方法同中存异在教授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发现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设计要求根本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口玻璃瓶内放了些水,在不断给瓶内打气时,达到一定限度瓶塞会跳起,观察瓶内的变化。实验结果:在瓶塞跳起是瓶内会出现白雾。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证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这就需要有求异精神,改进实验方法,将水换成酒精,因为酒精较水更易蒸发,实验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