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生心理活动范文

时间:2023-03-10 15:00:26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生心理活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生心理活动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79-01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而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具体的活动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

一 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那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能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1.淡化学科体系

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2.创设情景,积极准备

讲授知识为主的课要精心准备,活动课老师学生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教师要选好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尽其所能了解学生等。授课教师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所以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二 采用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因为年龄限制,中小学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决定了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例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在活动中,还可以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另外,教师还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地进行科学的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只给适当的启发、引导、示范,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何种形式,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使学生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得多。

三 重在感悟,实际运用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要坚持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避免把心理活动课上的单纯的心理知识传授课。在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活动、多训练、多感悟,从而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

1.重视学生心的内心体验,心灵感悟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课的心理素质教恰好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中,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在辅导《保持一份好心情》中我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2.延伸课外,实际运用

第2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把“小学生心理疏导及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定为研究课题,以系列心理课“心路驿站”为主阵地,探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积累切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我校课题组教师在实验班开设每周一节的“心路驿站” 心理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课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为依据组织活动内容,师生共同确定活动目标,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宗旨,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助合作。通过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品质的目的。

课题组经常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观摩课、评课等活动,互相交流,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经过两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下几种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

一、倾听交流教学模式

倾听交流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话题引入—自由建组—分组讨论—活动体验—分享总结。这一模式突出“沟通”,通过专题讨论、分组辩论、团体辅导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使其情感得到充分宣泄,在心灵交流中知道如何,在分享中懂得如何理解他人。教师尽可能地提供和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心理辅导课中的“主角”,引导他们“理直气壮”地倾诉心声、宣泄情感、发表意见。

小组辅导是这一模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相了解,不再拘束、紧张、害怕,很容易谈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我校刘丽萍老师在“做情绪的小主人”一课中开展了关于“情感波澜”的讨论,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先引导每个组员列举出自己平时经常出现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气愤、失望、难过、着急等,再让每人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如动作、神态、语言)表演出来。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其他学生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感伤,相互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能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改掉自命不凡的毛病,翟云娟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夸夸我们组的××”活动,要求学生互相只说对方的长处,而且要说得具体、真诚。小组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们纷纷互说对方的优点,比如:“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你的作业本上的字写得特别工整。”“每天放学,你总留下来对齐桌椅、打扫卫生,你真是个称职的劳动委员!”学生们通过相互评价,懂得了从多角度看问题,端正了对同学的看法,懂得了欣赏别人,提高了认识问题的全面性,缩短了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设境启迪教学模式

设境启迪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为:引入话题—情景活动—启发明理—拓展深化—活动感悟。

这一模式突出“体验”,通过音乐、录像、游戏等活动创设特定的心理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心理感受,以达到激发个体心理能量,提高其“自助”能力的目的,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教学。

心理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法,课题组教师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翟云娟老师的语言丰富又富感染力,经常采用朗诵、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刘丽萍老师擅长歌舞,经常与学生一同唱歌、做放松操。她执教的心理活动课“快乐之行”在导入环节播放歌曲《歌声与微笑》;同时出示笑脸脸谱让学生做一做这个表情,再说说现在的心情;接着出示快乐小天使的头像,揭示课题。营造了快乐和谐的气氛,轻松引入课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了微笑带来的快乐。在课的结尾,师生一起高唱《幸福拍手歌》,把活动课推向。

三、反思体验教学模式

反思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为:热身导入—引发质疑—实际操作—反思对比—领悟深化。

反思自省是心理课堂中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自省、行为辨别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转化为行动。

梅国娟老师的以“合作”为主题的心理辅导课“ 1+1=?”,以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将学生引入课题,通过孩子们爱听的寓言故事《河马和猴》,告诉学生不团结、不协作,有时可能会出现1 + 1 = 0的道理。接着让全体学生亲自做折筷子的实验:一根、两根、三根筷子学生能折断,但四根或更多(一把)筷子捆在一起,没有谁能轻易折断,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再通过一个小故事和“众球出瓶”“贴图比赛”等游戏,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心中要有他人。

四、策略训练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以心理保健方法的训练为重点,目的在于缓解学生情绪,克服不健康心理。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分解训练目标,逐步强化,最后达成目的。

例如“尊重”技巧训练一课的流程为:第一步,辨别不尊重的行为;第二步,了解自己的尊重或不尊重行为;第三步,选择训练点,如怎样在谈话中让对方感到愉快,引导学生了解表达方式、插话方式、表达不同意方式、赞同方式等,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训练;第四步,学生自己确立下一步训练目标。每做完一步,就给予强化,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即要保持某种行为,如做对了就给予表扬;负强化即要消退某种行为,做得不对就不理会,或提出另一种做法。这样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

这一模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策略和方法,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和他人,正确处理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如用深呼吸法缓解紧张的要领是:排除杂念,注意力要集中,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对别人进行赞美时要真诚,眼睛要盯着对方,面带高兴的神情;要实事求是;要具体,如赞美别人“你真漂亮”,不如“你眼睛又黑又亮,真好看”“你今天头发梳得真好看”,等等。

第3篇

情绪是小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要对所接触的人和事物抱有一定的态度,以获得某种主观体验,这便是小学生的情绪。小学生的情绪发展有以下特点:一、表现形式不断变化;二、表现内容不断丰富、深刻;三、稳定性不断增强;四、自控力不断增强。

二、活动主题

我的情绪我做主

三、活动对象

三、四年级

四、活动时间

2016年11月

五、活动地点

心理活动室

六、活动流程

(一)热身游戏。

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请一位同学上台,从袋里抓出一个小球,如果是红球,小组得到两分;如果是绿球,小组的每个成员将受到一次惩罚,如进行十次蹲跳。

师采访抓到不同颜色球的学生,请他们说心情。师小结。           

(二)出示活动,初识情绪。

1.出示喜怒哀惧,请生猜并板书,明确“喜怒哀惧”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四种情绪。

2.请同学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表演4种基本情绪,请台下学生说出他们分别表演的是什么情绪。

3.师小结。

4.请学生看图并自由猜想在图中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是你遇到了这些事,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又会怎么做?

5.师小结。

(三)寻找应对情绪方法。

通过生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搜求多种应对不同情绪的方法,在交流筛选的过程中获得积极应对消极情绪的方法,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环境;活动;科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因此,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环境及老师的引导对他们的心理变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肩负重任,不仅仅是授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以下谈谈我对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尊重学生,为心理健康教育垒实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儿童年献歌》中写道:“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懂得我们还是小儿童,不要教成小老翁”。所以,了解学生,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阶段,对外界充满探求欲,虽然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是时常会有不稳定的情况出现,当遇到学生冲动、烦躁不安的情绪时,老师应当及时了解原因,善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不良情绪。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情感更为稳定,但他们对外界的情感需求也越多,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他们渴望得到同学及老师的尊重,也需要老师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孩子可塑性很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习惯渐渐开始稳定,也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垒实基础。

二、创设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的心理素质

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其实就像一个小社会,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他们在这里学会人际交往,养成习惯,形成性格。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有益的影响。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近年来,我校加强了校园改建,美化了校园,并在校园的走廊、楼道口、教室内贴上名人、名言、名画;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奇花异草样样俱全,高大挺拔的树木像一个个卫士保卫着我们的校园,花草树木的旁边还写了形式各样的标语,提醒学生保护花草树木;书法是我校的特色,除了建立专门的书法展览室外,校园的每一面墙上都有我校师生写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中自觉唤起了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养成人人爱清洁、个个讲卫生的好习惯。学校还在橱窗开辟了“心理B超”、“学子心声”、“心理辅导”等栏目,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知识,沟通家长一起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成长,正确引导帮助少年儿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近年来,中小学生人群中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学生病态的心理和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引起的,这样的现象值得每一位老师和家长引起重视,因为不健康的心理不仅会严重摧毁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甚至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活动的内容以改善心理环境、训练心理品质为目的,注意渐进性、序列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亲师友,习礼仪”的主题活动,通过了解父母、老师一天工作,好朋友一天的学习生活,讲述古人、名人尊师爱友的故事等等,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懂得要敬老幼、尊师长、讲文明、懂礼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活动的形式很多,我们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可以通过春游、夏令营、智力游戏等课外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开展的“爱心手拉手”活动、到镇敬老院慰问活动等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责任感与义务感。让学生在参与中、在活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行为的矫正。总之,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从小拥有一颗纯洁、友爱、乐观向上的童心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设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题探究 认知能力 形象记忆

人的心理是由多种成分有机融合的复杂整体。根据本小学英语课题研究的任务、内容,先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能力等几方面介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状况。

首先,从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分析。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组成。小学生在观察力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等发展较差,表现为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不能长时间地坚持观察,不能有计划地按顺序观察。中、高年级小学生观察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小学生在记忆力发展方面的特点主要有: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以三年级为转折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逐渐显著;小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大约在三四年级,理解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小学阶段从具体形象的记忆为主导,逐渐发展到对词的抽象记忆,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始终优于抽象记忆。小学生想象力方面的发展特点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一般的研究结论认为,这种主要思维类型的转化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仍然具有很大程度的直观形象性。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在于: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以此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促进其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促进其理性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各种活动和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小学生认知能力充分、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从小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并日益趋向稳定,这是由小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逐渐增多决定的。从高级情感中理智感的发展状况来看,小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扩展和加深,但受思维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的理智感仍离不开具体、直观形象的支持。小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较差,往往容易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缺乏自主精神,还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小学生意志的自制性发展较快,中年级以后的小学生已能克制因各种诱惑而引起的冲动行为,能自觉按照任务的要求坚持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已开始有意识地排除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诱因的干扰,开始较长时间地维持活动,对于力所能及的活动一般能做到有始有终。

小学生情意品质的上述发展特点要求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形式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要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不断维持激发他们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等品质发展水平不高,教师应在确定活动、目的、任务方面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在活动过程中也要适时地给予指导、检查和督促。

最后,从小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既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分,又有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操作能力之别;个体能力的发展差异不仅体现在层次、水平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类型和发展的早晚方面。同时,个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挖掘、发展。

发展是学生身心结构、机能的不断完善、提高,因而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小学探究活动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实践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阅读和解决问题。所以说,探究始于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最有效方法。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集中表现为学生敢问、会问和善问。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并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信息的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

教师可通过以下措施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改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民主自由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问;二是挖掘学生潜力,通过表扬、激励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引导学生会问;三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储备,引导学生善问。

兴趣是人们力求了解事物并伴随强烈情感体验的认识倾向。兴趣能为人们各种活动的高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在小学开展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敏感起来,积极思考,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自身丰富多彩的事物、现象,形成从事科学探究浓厚、持久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正是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源。

如前所述,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是对科学家探求真理过程的模拟。探究活动的过程不会像科学研究那样规范、严谨,尤其是小学生的探究大多属于知识的再发现,少部分属于知识的运用,含有少量的创造性成分。但模拟并不意味着盲目探索,筒约也不意味着环节缺失。参加小型小学英语课题探究活动,必须让小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方面积累起丰富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施研究—得出结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如观察、调查、实验等有所了解,并简单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精神是从事研究活动的动力支柱和调控装置,它使探究主体充满紧张、快乐的体验,保证探究的方向、层次和效果。探究精神主要包括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造福人类的科学道德等。所有这些,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正处在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奠基时期,上述几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会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对相关信息的整理、提炼能力等。所有以上能力的发展,均离不开探究活动的实践,因为活动是发展个体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教学改革中一些矫枉过正的错误做法,坚定地认为,知识、技能永远是能力发展最重要的基石,离开知识、技能谈能力、发展,就是空谈,就是妄想。

参考文献

第6篇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非常特殊的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学生会从以下几点方面思考问题:我有何身体特征?长辈如何期望我?我的学业、人际关系如何?我的现实环境有何条件限制?这些问题需要自我统整,对于身心迅猛发展而又缺乏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自我统整绝非易事。因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同学的状态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统整性危机,失去生活的自信心、价值感、充实感,会经常莫名其妙的空虚、困惑、烦恼。甚至精神崩溃。对外而言,可能产生人际关系欠佳、对社会不信赖,所以这个阶段是关系一生发展的非常重大时期。班主任在班会中,渗透团队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谨慎地引导他们绕过人身道路上的误区,朝着完美人格的目标前进。

二、精心设计班会活动方案,让学生在互动中成长

在班会活动中,为了有效的利用集体力量引发学生在班集体中互动和成长,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活动方案,一个好的活动方案,往往可以激活整个班级,使学生中各种潜在的成长困惑浮出水面,在讨论、交流、趣味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一定的辅导效果。

1.初一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规律的转变,开展自我意识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正在处于高峰状态的“自我中心”意识,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可开展“我的团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认识我自己”“学会听课”“远离考试焦虑”等心理辅导班会,如在“我的团队”的班会中可设计活动――为团队命名:全班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组针对自己所在的小组设计组名、组徽、组歌,说明设计理念,练习唱组歌,进行小组比赛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认识我自己”的班会中,可设计活动――戴高帽:班级分成若干组,每组围坐,依次请一位同学坐在中间,头上戴一顶高帽,大家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他的特别之处,进行优点轰炸,最后进行访谈,分享自己的感受。

2.初二年级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同时初二学生在性生理发育上已接近成人水平,突出青春期性心理辅导特别是异往辅导很有必要。可开展“学习习惯自我矫正”“意志品质的挖掘”“助人和自助”“友谊地久天长”“淡淡的芬芳――异性间的交往”。“在学习习惯自我矫正”的班会中设计活动――生活馅饼:班主任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这个圆代表你们的一部分,让我们看看你是怎样使用自己的时间。这个圆代表一天24小时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包括睡眠、上课、上网、家庭作业、体育锻炼、做家务、看电视、吃饭、复习功课)各项中每一项所占的时间,然后将自己的生活馅饼按各项比例加以分割,画在个人的纸上。通过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生活安排作具体的、客观的、系统的分析与检查;在“意志品质的挖掘”班会中设计――品质排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人的优秀品质一览表(如勇气、善良、坚毅、大度、乐观、合作、负责、真诚、宽容等)每个人发一张,分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这些品质排序,组内分享,最后各组组长发言全班交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进一步认识自己内在的品质,并对各种被人们所认同的优秀品质做出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3.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心理压力较大,可开展抗挫折辅导,以帮助学生用更强的耐挫力和更切合实际的目标来面对考验。班主任设计班会“在磨难中成长”“天生我材必有用”“敢梦成真”“我的成长――三年回顾”“毕业前我在想什么”。“在磨难中成长”中设计续写故事、诊断开方――班级讨论为遇到困难的学生出谋划策,学生通过分析、商量、找问题、找克服困难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敢梦成真”设计活动:一杯水的容量:要求一个学生往水杯里倒水,直到水盛满不溢出为止,提问学生如果此时将曲别针放在盛满水的杯子里能放几个?学生回答完各自的猜测数字后,现场找学生一个一个地往水杯里投放。由于担心水会溢出来,学生的动作会减慢,老师鼓励学生继续放……演示结束时,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和他们猜测的数字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教师鼓励这看似满的再不能入一滴水的纸杯竟能放进那么多回形针,在观看实验的同时,我的心好似也慢慢动摇了。为何不让自己也大胆地尝试,在我自认为饱和的思想状态下,还能够容纳很多内容进去,那么我的人生依旧是值得为理想去奋斗的。我开始相信敢梦成真,我相信,我可以,请不要怀疑!。

三、开展心理班会对教师的要求

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会,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班主任在开展此类活动中首先要阅读大量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增加必备的文化底蕴,通过大量书籍的阅读,在开展的活动时就可以逐渐深入到学生中。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班主任应该坚持以下一些原则,才能让活动思想真正浸透到学生的心房。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在活动中,教师要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不要轻率对学生的观点横加批判,教师对学生要胸怀坦白,绝不要掩饰自己。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其中一员的身份谈自己知识的感受,让学生觉得可亲可信。

第二,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团体辅导活动不是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能进行的,他需要以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为前提。良好的集体舆论在活动中往往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一个有良好氛围的班级集体,往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保证。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活动班会是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活动。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机制。在选择主题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动机。当学生还不具备这种动机时,教师应设法引导、培养。

第7篇

关键词:学生 小组 管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小组活动不是教师简单地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小组开展活动,而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小组进行精心管理,才能保证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亲和力,使小组活动的参与面广、讨论质量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可以使每一位学习小组成员都能积极投入到小组活动中,使小组活动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养成倾听他人见解的好习惯,使得学生会为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而共同努力。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管理小组活动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给小组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相关要求,使各学习小组成员清楚要做什么。给小组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佳。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而不能轻易达到,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同时,设计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讨论这样的问题有趣味、有意义,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七色花》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珍妮用七色花分别做了哪几件事?”当学生读完了课文,先是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在这几次使用七色花的过程中,珍妮有快乐也有烦恼。说一说哪几次给她带来烦恼,哪几次给她带来了快乐?”学生积极合作,又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读懂了课文内容,了解了珍妮是怎样使用七色花的。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珍妮想到了要将最后一片花瓣为别人做事的?她是怎样做的?你读了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想到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懂得了在生活中应该多为别人着想,培养了学生遇事多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二、给小组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小组活动的时间太短,就很难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任务,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小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独立思考阶段和小组合作探讨阶段。小组合作探讨前,小组各成员必须要独立思考,即各成员应该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汇报。由于学生活动小组是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进行划分的,即指小组内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家庭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而各小组之间则尽量减少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因此,在学生独立思考阶段,教师必须考虑到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差的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要照顾到这些学生,使得这些学生能真正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此外,教师还必须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形成统一的意见。有时遇到一些小组没有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轻声地提醒,也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明由于时间的关系,下课后可再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探讨。这样既顾全了大局,没有浪费大家的时间,又没有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所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讨这两个阶段,教师都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参与讨论,解答疑问。

三、重视培养小组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采用了小组活动的形式,但教师承担了小组管理的全部任务,如小组的纪律由教师管理,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人也由教师指定,使得教师对小组的集体意见关注不够,也导致小组活动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使小组活动有效进行,就需要充分地发挥小组自我管理的职能。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完全把小组管理的任务交给学生也是不现实的,容易出现小组活动偏离主题甚至学生纪律混乱的现象。所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把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即教师给小组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并提出时间上的要求以后,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期间巡视各学习小组的活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在必要时解答学生讨论过程中的疑问。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是学习小组内部的组织管理,这种管理对于小组活动很重要。对于小组内部的管理,首先,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明确自己所担任的任务,发挥小组中各角色的作用,形成小组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一个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发言人、组员组成。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小组活动,明确组员分工及任务,督促所有成员参与活动,各抒己见,并控制时间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整理记录小组讨论结果,并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发言人则是在小组汇报时,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其次,要让学习小组成为自主学习的组织,在小组内营造民主平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学习氛围,建立小组的自我管理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见解,学会互相赞赏、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不断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在小组管理中,教师的宏观管理与小组的内部管理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全班交流与评价是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组成员首先要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的成员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大家再发表见解,也可以互相提问,一起讨论、评价。学生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以使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把小组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班的学习成果,达到互相启发、拓展思维、纠正错误认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