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0:23
序论:在您撰写互联网时代纪录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 创作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技术的不断精进,使得纪录片的后期制作更加精良,互联网+的创新驱动力也带给了纪录片内容制作的新尝试。2011年贾樟柯与苏格兰威士忌尊尼获加合作,并与六位年轻导演一起拍摄的十二部网络短纪录片《语路》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纪录片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导演对于人、物或事的触动,但导演毕竟是个体,所闻所见所感可能是片面的,当确定下主题,不仅需要实地进行深入了解,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例如纪录片《三十二》影片结束用了非常庞大的数据让我们对慰安妇这一群体的消逝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互联网帮助导演对事件更深入的认知,数据的收集与调查也带来了内容上的调整,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带给观众他们所想要看到的,所想要了解的。
加上,互联网造就了信息全球化,网络资源的丰富,也更有利于学习其他优秀作品,从互联网处发掘灵感,互联网+使原有创作环境更加积极。
2 机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新媒体对影视艺术的不断渗透,给纪录片创作者带来了机遇。
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范围大大扩大,对于初做纪录片的导演有了低门槛大平台的展示空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报告》中提到“2014年在网络视频领域,在所统计的17家视频网站共播出纪录片约1万部,全网总点击量仅为153亿,不到全网视频点击总量1%。”但是“2014年中国纪录片行业年度生产总投入约19亿元,总收入约30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约33%。”这表明,我国纪录片行业正不断扩大。在如此迅猛的发展下的低点击量也表明,互联
网+时代给纪录片带来的是庞大的潜在观众群。互联
网+的重塑结构的特点,改变了原有的单一传播
结构。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对纪录片的创作与发行有着推动作用。创作方面,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主要缺少的是资金的支持,新媒体刚好能提供筹资的平台用于拍摄。发行方面,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进行多点式宣传,还可以通过众筹让网民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中国纪录片发展带来了生机。
3 挑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随着新媒体对影视艺术的不断渗透,对纪录片创作者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的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性将纪录片与观众见面的方式越来越多元,纪录片观众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通过电视机观看,更多的是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终端获取想观看的影片。大多数的受众、观众群在新媒体平台上也就自然具备了新媒体特有的互动功能,例如弹幕等交流方式的出现,拉近了创作者与观众的距离。怎样与之沟通,得到的是追捧,又或者批评,要不要迎合观众,还是追求心中的艺术成了创作者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另外,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传播能力,也引发了对纪录片创意版权保护的思考,不管哪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都是不保护创意和思想的,在法律上这些也没法取证,对于创作者个人创意的防剽窃这则是对于创作者的另一挑战。
4 未来
互联网+的创新驱动特性促使纪录片开创了另一种新的样式——“微纪录片”。它具有传统纪录片所不具备的创作周期短、随时随地拍摄、制作成本低等特点。加上1~25分钟的“短时长”“快传播”的特性,使之在近年发展迅猛,未来这一新型的纪录片形式或将被大众所广泛接受。
2014年,俄罗斯电影总票房为7.5亿卢布,其中纪录片贡献了3亿卢布。这也证明,中国纪录的发展之路还正长,纪录片也能走进大荧幕。
在未来,新媒体或许不仅仅能成为募资平台发行平台,或许可以形成一对一的定制化销售平台,提供客户所需的纪录片,量身定制,在用户体验上进行创新,使用户参与到产品生产过程中来,可能成为另一种创新式的纪录片形式。
《互联网时代》该作品旨在引导全社会更准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互联网,更深刻地思考互联网,有准备地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接下来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一
前两天看完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二十来年,中国进入互联网社会也有十几年了,回想高中时代,还因为去网吧被父母说是玩物丧志,可如今已经退休的父母却开始习惯于上网游戏、上微博、看新闻,父亲还用互联网联系上了当年下乡的战友,互联网时代早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
可真正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人却很少,如今的时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和文艺复兴、大航海、工业革命这些鼎鼎大名的时代比肩,互联网从心灵上拉近了全人类的距离,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改变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
1.一个事物的发明总是在众多人努力之后,从1945年设想电脑互联,到1991年每个人都可以连上互联网,这其中经过很漫长的曲折过程,而他的发明却是苏美冷战的产物。
2. 互联网和蒸汽机相提并论的划时代意义,让我相信未来它的巨大威力将逐步显示出来。
3.希望我家峰哥可以在电动汽车上有创造和发明,成为改变人类文明的人,实现他的梦想。马云会不会代表中国为互联网做出划时代的贡献。而我这一生又准备做什么来改变世界。
4.看了互联网发明史,才知道80后的我们是跟互联网一起出生成长的人,以前一直以为互联网早就有了,原来1994年中国才加入网络,那年我8岁。大学四年都是学计算机的,至今也没能形象的说明计算机和互联网到底是怎么运作。
深处其中的我们,却很少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变革,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也许某天所从事的行业一夜之间被互联网颠覆,到时候埋怨时运不济的人们,今天是否有危机感?想想面对wiki时的《大英百科全书》吧。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二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历史上有3次真正意义的文化大融合。
一个是东汉以后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以儒家为根基,重视家庭、重视伦理,世俗化,摒弃了商朝重视鬼神的传统,适应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需求,但弊端是过于功利、世俗,相对缺少俯仰天地、吞吐八荒的大境界、大情怀、大气魄。佛教的传入,让中国文化更宏阔、更博大,至盛唐走上巅峰。
第二次是以1840年呀鸦 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融合。经过盛唐以后,直至宋元明清,文化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孱弱,后期,人们热衷吟诗作对,大多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终于被西方的工业文明冲击得头破血流。这是因为,中国文明这时缺少了进取性和強悍性格。通过与工业文明的融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文化进取性逐渐强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乃至抗美援朝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终于走出了积弱不振的历史。
第三次是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为标志,中国文化与互联网思维、或者说与信息文明的融合。中国文化有一个缺憾,就是过于强调等级和秩序,好处是稳定,缺点是活力不够、创新不足。以平等、互动为重要特征的互联网思维恰恰能弥补中国文化的这一短处。
实践和科学证明,不管是动植物还是人类文明,经过杂交和杂糅,常常能凸显出物种和文化的优势。中国文化恰恰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形成延绵不绝的5000年文明。相信中国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不忘老祖宗、增添新本事”,重新走上人类文明的巅峰。相信我们一定能看到这一天。互联网时代观后感互联网时代的隐私空间。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三
用了两天自我所能掌控的空余时间,看完了央视制作的十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有一个疑惑,一个感触,还有联想。
我认为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比《舌尖上的中国》拍得要好,就资料上来讲,前者着眼于人类的未来,而看历史方面的书很好,看那个时代,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多大的变革,内忧外患,怎样不断修心养性,应对那么大挫折,人类情怀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没有宗教情感,那么在变革的时候追求我们内心稳定的东西,从中国历史和文化上还是有很多能够吸取的。
田溯宁在现场把互联网的很多属性,对未来的走向,做了一个梳理,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的云端化。从创立起始,七牛就一向专注于数据云端化,让广大企业理解数据的价值,并愿意把数据托管到云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七牛除了打造了一个业界最先进的海量存储系统外,还打通了上传下载的快速通道,并为已经存储在云端的数据带给了一套完备的高性能处理和分析框架。
由于国家近年来对云计算产业的大力支持,国内涌现了大批各类挂着云计算头衔的公司,十分热闹,但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少之又少。而在产业从充满泡沫转向冷静,云计算从概念落地为具体服务的时候,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才真正显露出其强大的生存潜力,因为这样的公司才有潜力打造出真正被客户所需要的云服务。目前国内相对领先的几个云服务企业都拥有强大的研发潜力。
七牛作为研发型企业中的佼佼者,拥有海量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积累了深厚的海量数据处理经验。这些技术积累保障了这些年以来业务的高速增长,并为之后上升到一个全新高度做好了充足的前期准备。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观后感范文四
互联网技术在短短二十年的商业化进程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谱写着改变世
界的产业传奇和创业人生,掀起了一波波智慧创造与创业人生的浪潮。
谷歌、网景的崛起的神话,让互联网技术第一次向世人展现出汇聚财富的.惊人速度与庞大规模,吸引着无畏而敢于冒险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们奋不顾身地投身其中。一个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新时代拉开了帷幕!随后,雅虎、搜狐、阿里巴巴、腾讯等商业传奇也纷纷走上了互联网的浪潮之巅。互联网在极短时间里,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商业传奇,从1996年开始,硅谷每五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每天都会新增六十二位百万富翁。
然而,2019年,互联网展现出了它的另一面,一场意想不到的危机悄无声息地到来了,从3月10日开始,纳斯达克指数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狂跌百分之七十八,七千五百亿美元的资产和六十万个工作岗位蒸发。辉煌的泡沫和破碎,是互联网这个新生命能量的另一种表达。
纳斯达克的迅速下跌,也许暂时中止了网络公司上市融资的进程,企业的破产也浇灭了风险投资的热情。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收发邮件,或网上购物。五年间埋下的一亿多公里的光缆,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为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做好了准备。从1995年到2015年,世界范围内的上网人数,从两千万人增加到五亿人,在倒闭和破碎声中,互联网继续在成长和运行着。那些真正的创意者,仍然在耕耘着,在收编着队伍,在积蓄着力量。
互联网时代,创造不再是系统经验,不再属于成熟和阅历,创造属于每一个有想法的人。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台,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浪潮的推动者。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
前两天看完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二十来年,中国进入互联网社会也有十几年了,回想高中时代,还因为去网吧被父母说是玩物丧志,可如今已经退休的父母却开始习惯于上网游戏、上微博、看新闻,父亲还用互联网联系上了当年下乡的战友,互联网时代早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
可真正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人却很少,如今的时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和文艺复兴、大航海、工业革命这些鼎鼎大名的时代比肩,互联网从心灵上拉近了全人类的距离,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改变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
1、一个事物的发明总是在众多人努力之后,从1945年设想电脑互联,到1991年每个人都能够连上互联网,这其中经过很漫长的曲折过程,而他的发明却是苏美冷战的产物。
2、互联网和蒸汽机相提并论的划时代好处,让我相信未来它的巨大威力将逐步显示出来。
3、期望我家峰哥能够在电动汽车上有创造和发明,成为改变人类礼貌的人,实现他的梦想。马云会不会代表中国为互联网做出划时代的贡献。而我这一生又准备做什么来改变世界。
4、看了互联网发明史,才明白80后的我们是跟互联网一齐出生成长的人,以前一向以为互联网早就有了,原先1994年中国才加入网络,那年我8岁。大学四年都是学计算机的,至今也没能形象的说明计算机和互联网到底是怎样运作。
《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全片共十集,每集50分钟,是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互联网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观察一个时代;全片以宏观的视角、全景式的描绘,呈现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互联网引动的变革是时代性的,该片以历史情怀、时代意识探寻种种改变背后的本质,探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可能和对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100EC.CN)获悉,《互联网时代》制作近三年,采用高清格式在全球十四个国家进行拍摄,采访与互联网发展、研究相关的各界重要人物,如世界公认的互联网之父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蒂姆-伯纳斯·李、温顿·瑟夫、罗伯特·卡恩等,全球著名学者和业内人士曼纽尔·卡斯特尔、凯文·凯利、克莱·舍基、维克托·迈耶尔-舍恩伯格、马克·扎克伯格、杨致远、埃隆·马斯克等近二百人,以及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红杉资本等数十家大学、权威研究机构和公司。
(100EC.CN)温馨提示:
《互联网时代》将于2014年8月25日21:10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综合频道、纪录片频道、科教频道播出,并同步进行网络在线播放。
附:十集内容概述
第一集《时代》
从冷战这个偶然的历史背景展开,本集描述互联网技术的诞生过程,它如何在技术、社会、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步发展为连接起每个人的互联网。同时,回望人类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比照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互联网创造的社会变革,理解互联网技术正开创人类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二集《浪潮》
互联网技术在短短二十年的商业化浪潮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谱写着改变世界的产业传奇和创业人生。本集从个人兴趣的创造、风投资本的力量、创新创业的精神,解析互联网商业化过程和企业成长背后重要的动力,描绘新技术与需求在市场运动中,如何彼此发现并掀起一波波智慧创造与创业人生的浪潮,成长为今天俯瞰和照耀人类生活所有层面的新行业。
第三集《能量》
互联网在经济领域引发各产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建构。本集对比传统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产业链关系、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等,解析互联网如何改变、解构原有的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创造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经济模式。当然,互联网带来的效率变革,必然同时给人与机器的赛跑提出新的时代性命题。
第四集《再构》
互联网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的特性,解构并重构着社会结构,创造新的组织方式和组织形态。本集对比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不同的组织特征,解析人类因互联网实现充分、即时的彼此连接、相互影响,让矗立千年的传统社会组织呈现出自组织、扁平、多元和碎片化的趋势。传播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也深刻影响各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式。
第五集《崛起》
互联网赋予每一个人无限的可能,让个人力量增强、个人价值释放。本集通过群体智慧创造、新闻传播变革、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等,描绘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崛起。互联网让普通的个人越过几百年塑造的专业屏障、权威评价和路径依赖,获得平等而充分的展现机会,个人和个人力量的汇聚释放出以往不曾有过的创造力与自我价值。
第六集《迁徙》
互联网催动了人类一场新的迁徙,由传统社会向网络化生存的“新大陆”的一次集体迁徙。本集从工作、社交、游戏与人生三个侧面,描绘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如何由线下到线上、由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迁移,在这场向时时在线的未来生活不可逆转的大迁徙中,有收获也有失去,伴随的人类的,将是种种不适和情感的、观念的冲突。
第七集《控制》
技术是中性的,但人性有善有恶,互联网的能量同样让人性恶的一面的破坏力放大。新时代涌现的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网络安全等问题,使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迫切、重要而复杂。人类探索着新的管理规则与方式,学习对互联网进行科学、必要、合理的治理和应对。如何共同努力在治理与发展的平衡中寻求新规则,这项新的技术已经向整个人类发出了叩问。
第八集《忧虑》
隐私,是人类精神秩序、自我尊严的基本体现和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使用网络和获取服务常常会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在保护与出让的博弈中,在选择个还是保留隐私的两难中,一个近乎全透明的时代环境渐渐到来,人类的隐私变得脆弱不堪。这是伴随网络发展将长久存在的挑战,人们需要建构新的隐私观念和保护制度,来适应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九集《世界》
世界是多元的,人类过去、现在和长久的将来,都将依然是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多样化。互联网进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和社会特性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影响,也影响着各国的现在和未来。本集选择七个代表性的国家,描绘互联网如何受到不同本土文化的影响,每个民族国家、文化传统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同时,解析各个国家正如何选择自己的互联网战略,面对未来的发展与竞争。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纪录片特征;网生纪录片;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98-02
新媒体纪录片,很多人认为是互联网平台上播出的纪录片而已,并不认为与传统的电视或电影等媒介上播出的纪录片存在显著区别,但是近几年随着新媒体平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播出的纪录片逐渐产生出异于普通纪录片的典型特征,新媒体纪录片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纪录片类型。
一、新媒体纪录片的概念
新媒体是指除了传统媒体之外的,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若我们将新媒体看作是平台,那么新媒体纪录片从简单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新媒体平台上播出的纪录片,但是这仅仅是新媒体与纪录片在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正如话剧在进入电视媒介之后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从而演变为适合电视媒介播出的电视剧一样,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两种艺术形式的堆砌,而是两种深层次的属性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新媒体纪录片也是如此,它是指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纯网生的纪录片类型。相对于传统纪录片而言,新媒体纪录片在内容、形式及传播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能够更加适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和欣赏习惯。
二、我国新媒体纪录片的现状
首先,依据智研咨询的《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末,我国网民规模为6.88亿,同比增长6.1%,互联网渗透率已达50%,网民数量稳居全球第一。另据CNNIC的《2015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76.7%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3.54亿,手机已经成为网络视频收看的第一终端[1]。我国的网民数量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互联网用户对于纪录片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但是在国内较为著名的优酷土豆、爱奇艺PPS、腾讯视频三大主流视频门户网站可以看出,占据主流的是娱乐节目、电视剧和电影等,纪实性节目只占据很小一部分比重,而且更新速度和宣传推广方面远远不及娱乐节目、电视剧和电影等。
其次,除优酷土豆、爱奇艺PPS、腾讯视频以外,凤凰视频、央视网也是网络纪录片播放的主要平台[2]。不论是三大主流视频门户网站,还是凤凰视频、央视网等在纪录片领域深耕的平台,其播放的纪录片大都是将传统纪录片直接搬到互联网上进行播放的,此类纪录片是依据电视的创作理念创作而成的纪录片类型,不论从形式上的50分钟左右长度、构图平稳以及色彩平淡等,还是内容上的题材宏大、节奏缓慢、讲究叙事的完整性和影片的教育意义,将影片在深层次的意义尽可能地呈现给观众等,这些都不是符合互联网下的受众欣赏习惯,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碎片化、扁平化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最直接的特征,那么只有符合这一特征,⒓吐计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互联网下观众的欣赏习惯才会获得观众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部分网络平台除了在自制剧方面发力以外,在自制纪录片方面也取得不俗成绩,获得广大用户的认可和欢迎。优酷土豆的《侣行》《季录》《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不仅制作精良,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为符合互联网用户欣赏习惯,获得了一片好评。《了不起的匠人》这部纪录片被称为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在每集15分钟的影片中大量运用特写镜头,通过别具匠心的构图和柔美的灯光,配合林志玲独具特色的台湾口音解说,为观众呈现出一部温情、细腻又清新的纪录片,该片将主人公的作品与电商购买环节打通,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实时转化为消费者,完成影片中对应商品的购买,这种跨界营销行为纪录片的创作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将互联网的思维运用于纪录片当中。
三、新媒体纪录片的特征
新媒体纪录片是具有鲜明的网生特征的,将互联网的特性与纪录片这一类型深度结合起来。
1.形式上的丰富性被放大
新媒体纪录片符合互联网的碎片化、浅层化特征,影片的时长不再是电视式的50分钟左右,而是15分钟甚至是5分钟左右的长度,极大地压缩时长,满足用户在工作、移动等闲散时间甚至是通勤时间的观看习惯。影片在视听语言方面变得更加随意,晃动、虚焦等都可成为影片中的元素,色彩和灯光更加鲜明,将视觉效果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同时,新媒体纪录片的互动性也是有别于传统纪录片的鲜明特征,在新媒体纪录片当中,互动性融于纪录片创作的全过程,将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结合影片的选题策划、拍摄剪辑、营销传播等过程中,新媒体纪录片的互动性不仅体现在观看评论、留言回复等浅层次,而是将互动植入影片的进程当中,依据用户反馈、观众喜好等因素决定纪录片的播放内容等。
《遇见你》这部纪录片是由优酷土豆推出的一档温情类纪录片,讲述了男主人公丁一舟为了实现身患企鹅病的女友赖敏的梦想,在她生命的倒计时里带她周游全国,在旅途中遇到许多感动的故事。从形式中,该纪录片并没有遵循传统纪录片先拍摄再剪辑和播放的流程,而是以边拍边播的形式呈现,先将前四集连续播出,然后再依据网络平台的播出情况与网友进行互动,许多网友在观看该纪录片之后自发前往帮助两人,影片除了将主人公们偶遇的故事拍摄成片,而且将影片播出后观众帮助的场景也加入到后续的剧集当中,以平台的影响力为后续的播出增加了故事和感动。
除此之外,传统的此类题材纪录片只局限于表达关怀和传递温暖,以影片感动的力量来洗涤人们的内心,但在《遇见你》这部纪录片中不仅如此,更将影片与关注“企鹅病”这一群体联系起来,在观看内容过程中,右侧会弹出互动列表,展示关心“企鹅病”群体的爱心捐助入口,将影片的内容与爱心捐助平台打通,让感动实现“价值”。影片正是在互动的及时性、深度性以及多元跨界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创作下才获得了较大成功。
2.内容上的深度性被削弱
新媒体纪录片的浅层化特征非常明显,影片不再追求深层次的探索,而是将浅层的、娱乐化的、新奇的作为重点,影片的叙事不再是宏大和完整的,力求在碎片化的时间当中为观众呈现出一种小而美的记录。叙事节奏和结构的安排更加突出互联网时代下影片的传播和网络用户的欣赏习惯,紧凑的节奏和多样的结构力求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讲述一部完整的故事。在新媒体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方面变得更加多元,除了将镜头瞄准下层人群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突出纪录片的人文关怀以外,表现不为人知的、猎奇的内容成为新媒体纪录片的一大倾向[3]。
在《遇见你》这部纪录片当中,将原本充满感动和泪水的题材故事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但是在轻松幽默的过程中又会收获更大的感动。在总共10集的影片当中,观众除了被丁一舟与赖敏两人身上的“勇敢”、“坚强”、“乐观”和“青春”所感动,还有被影片播出之后许多网友自发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举动所温暖。整部纪录片并没有同类题材纪录片在主题呈现过程中惯用的手法,而是突破性地以快节奏的处理方式,在较短的影片时长中传递更多信息,以内容上的丰富性实现影片本身的价值。
在影片的题材选择上,正是选取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进行追踪,利用网友最关心的热点为题材。在丁一舟和赖敏两人周游全国的故事被传递到网络上之后,才被发现从而拍摄成《遇见你》这部纪录片。同时该纪录片在题材上非常具有新媒体纪录片的特征,以两位情侣在旅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为题材,赖敏患有“企鹅病”,她的男友丁一舟为她在生命的倒数日子里圆梦。以一辆自行车拉着轮椅与一只狗开始的旅程,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也正是因为话题性让丁一舟和赖敏这一对情侣才会在网上获得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众多网友的自发帮助,并且帮助了影片自身在故事上的S富性。该影片在剪辑与结构的处理上借鉴了影视剧的方法,在每一集的开始都会以快剪配旁白的形式开场,以快节奏的镜头画面将观众迅速带入故事本身,在影片当中将不同时空的镜头画面杂糅在一起,以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人物来衬托出二人去的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及心路历程。
四、新媒体纪录片与互联网思维
纪录片正是在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过程中形成独有的风格与创作流程。以热点事件为切入点,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包装,将跨界、互动、边看边播等元素融合到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将网友的反馈与参与加入影片当中,让观众在纪录片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不仅停留在“弹幕”、“留言”等形式上,而是体现到影响故事发展的深层次上,而且这种干预故事发展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并不影响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性。
新媒体纪录片是新媒体环境与纪录片交融结合的产物,因此该类型的纪录片不仅符合纪录片的一般特征,在传播规律、受众特点等方面与基于电视创作的纪录片存在着较大区别,在把握和认识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前提下,将互联网的思维深入融入到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才能创作出真正符合新媒体环境下播出的纪录片类型。
参考文献:
[1] 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
关键词:网生纪录片;移动互联;传播策略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纪录片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国》和《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互联网空间引发的现象级讨论使纪录片从业者认识到纪录片的时代新契机已到来,纷纷将创作和资本的注意力转向网络市场,催生了一大批“网生纪录片”。区别于电视台的传统纪录片,网生纪录片主要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具有强烈的互联网基因,充分契合了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和审美。近年来,网生纪录片的生产越发成熟,品类和受众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如《人生第一次》、《历史那些事》、《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佳作不断涌现。这些作品表现出明显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诸多特征,创造了纪录片灵活多元的话语空间。审视网生纪录片的特点与问题,有助于客观评估其局限性和可能性,提高网生纪录片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用年轻态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一、网生纪录片的传播特点
网生纪录片的传播包括内容和方式两个维度,即“传播什么”和“怎么传播”。笔者将从这两个维度出发,从叙事主题、影像画面、语言表达和传播节奏四个角度来剖析网生纪录片的传播特点。1.轻量态的主题设置。在叙事主题上,网生纪录片大多选择了大众感兴趣的题材,并且表现出垂直细分的趋向,主动迎合不同群体的口味,比如,以美食为主题的《早餐中国》、《人生一串》、《风味实验室》,以旅游为主题的《一起去》、《奇遇人生》,以科普为主题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水果传》、《历史那些事》。可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网生纪录片主要聚焦在生活、文化相关的内容,并且在这一领域内进一步深耕细分,如美食类又分支出“火锅”、“烧烤”的纪录片。概言之,网生纪录片普遍偏好轻松有趣的主题,内容覆盖面虽然小但生动接地气,观影过程不累,此类型主题有利于渗透到现代人忙碌的生活中,尤其适合在网络用户中展开传播。2.多元性的影像表现。在影像画面上,网生纪录片积极开辟创作新思路,突破传统套路,大量地引入融合技术,提高画面的丰富度和表现力。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主角是文物,因此对后期特效依赖度极高,节目运用了大量的合成技术,让敦煌飞天壁画中的形象动起来表现出古人的想象力,将器物置于仙鹤飞舞的实拍背景中营造空灵唯美的视觉效果,或是借助先进的算法模拟和动画特效还原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过程。再如,《故宫100》也引入了3D全景特效技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游故宫的沉浸体验。可见,网生纪录片的画面表现是求“变”的,往往围绕真实进行“创造性”的镜头语言再处理,利用数字化融合技术创造异质感、动态感的审美体验,使得纪录片能更好地抓住人的眼球。3.网感化的文案创作。在语言表达上,网生纪录片越来越口语化,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正统、沉重、刻板的话语腔调,大量地融入网络语言,表达方式更加贴近观众,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欢迎。例如,《人生一串》中用“出场自带BGM的男人”来形容烧烤师傅阿龙,这句形容出自动漫圈流行语,用在此处体现了阿龙老成稳重的气质和独特的“江湖地位”。再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用现代人流行的减肥来类比大唐“以丰韵为美”的审美哲学——“一千年后的胖妹如我,看到那时的你,真实羡慕、嫉妒、爱”。可以看出,流行话语的融合重构了网生纪录片的话语体系,使之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制造出话题引子,成功“出圈”,为弹幕、评论互动留出了交流的切口,建立了和观众之间的“对话感”。4.短平快的传播节奏。在传播节奏上,网生纪录片充分适应了新媒体传播渠道,表现出“短平快”的特征,迎合了流媒体用户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消费习惯。一是“短”,即时长短,网生纪录片往往控制在5~30分钟,便于在移动流媒体传播,满足受众碎片化的观看需求,例如,《我们以音乐为生》在短视频平台快手播出,时长仅6分钟,展现了音乐人与众不同的生活状态;二是“平”,即纪录对象的精悍和平实,网生纪录片的内容往往极其精炼聚焦,例如,《早餐中国》,一集仅仅介绍一种特色早餐,角度细微且平实;三是“快”,即节奏快,网生纪录片的信息量输出非常密集,以《水果传2》为例,35分钟内不仅要讲清楚水果的自然特性,还要阐释水果与人类社会的磨合和衍变,切换层次极快。
二、网生纪录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化的表达为网生纪录片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新框架在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的话语局限。流量导向下的互联网传播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生纪录片的表达,引发了诸多问题。1.流量左右创作,主题类型失衡。目前,网生纪录片的主题相对单薄,严重受流量左右。自《舌尖上的中国》引爆纪录片热潮后,市场上涌现了大量美食类纪录片,如腾讯视频的“风味系列”——《风味人间》、《风味实验室》等,便是对“舌尖”系列受众的涉足。自哔哩哔哩视频讲述烧烤文化的《人生一串》引发热门话题,腾讯视频紧随其后推出同类型自制纪录片《宵夜江湖》,爱奇艺则出品了讲述火锅文化的《天下一锅》。从这波市场热潮可以窥得,网生纪录片主要在互联网传播,对资本和流量的引导作用更为敏感,存在趋利创作的问题。这提高了网生纪录片类型的同质性,容易引发受众审美疲劳。与此同时,资本涌入同一赛道,提高了同类纪录片的竞争难度,不利于纪录片生态的长效发展。2.讨巧特定受众,机械堆砌符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707万。年轻人是网络视频的主要使用群体,为了吸引年轻的主力消费群体,网生纪录片大量运用网络流行文化,为作品注入“活力”。然而,有时候,这种运用仅仅是一种为了吸引注意力的机械操作,一味地专注于配合年轻人的审美,浮于皮表,深度不足。换言之,个别网生纪录片存在滥用、误用小众文化符号的现象,丧失了纪录片本应该具备的品质。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大量的小成本微纪录片,不断地跟随时事热点推陈出新,看似“与时俱进”,实则对命题的呈现并不深入,并且大量地运用滤镜、网络流行语、快剪等进行包装,“标题党”盛行,令人眼花缭乱。这些纪录片过度偏袒特定的年龄群体,忽略了纪录片的真实性,表现出“谄媚”的肤浅创作态度。3.视听语态变迁,表现空间受限。网生纪录片中不少作品采用了短视频化的处理方式,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更好地覆盖广大智能手机使用群体。然而,依托手机或者平板观看为主的网生纪录片,呈现效果不能和专业的电视机、电影院相比。因而微型化的视听处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问题:其一,纪录片视听空间发生剧烈变化,竖屏构图也让画面更加窄小,纵深感不足,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更难建立对事物的完整呈现;其二,拍摄门槛降低,一些团队和草根创作者选择用手机拍摄,缺乏专业创作能力,成品的质量水准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创作惰性”。概言之,网生纪录片看似是纪录片的品类延伸,实则颠覆了传统纪录片的视听表现语言,对高品质艺术创作提出了一定挑战。
三、网生纪录片发展的改进策略
网生纪录片要想拓展发展空间,必须“内外兼修”,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内容建设,提高纪录片内涵与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借助外部渠道资源,实现多方突围。1.丰富主题类型,打造优质节目。网生纪录片要重视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设定,避免盲目地随波逐流,规避重复性创作。第一,要深入到现实社会中,不被互联网的“快传播”特性所束缚,认真展开调研与选材工作,提炼内容的社会价值,确保其具有创新点和吸引力;第二,加强策划思维,对有价值的选题展开系列化创作,深入挖掘单一议题的多面视角,例如,《人生第一次》从城市、乡村、部队等多个侧面出发,展现时代与人的关系,意义深刻;第三,要提高网生纪录片的专业化水准,充分调动专业团队的力量,定期举办交流和分享活动,提高从业者的行业意识和创作水平,从生态角度推动网生纪录片的优质化转型。2.以技术为架构,以艺术为内核。融合技术可以为网生纪录片的年轻化模式注入深层次动力,帮助网生纪录片提高视听表现力。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之所以能让文物“活”起来,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三维扫描、多光谱采集等数字技术提高了文物在镜头中的还原度,视觉细腻度极高。再如,《了不起的村落》为了展现亚洲村落的独特风情,引入先进的硬件设备,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的临境在场感。不过,与此同时,创作者也要注重纪录片审美趣味,尊重影视作品传播规律,为作品注入人文关怀的血液,细心打磨作品,用艺术对真实性进行适当修饰,将创作者的情感与客观作品相融,传播美的、令人回味的内容,避免网生纪录片成为被形式堆砌的“空壳”。3.正视年轻受众,以引导代迎合。未来,网生纪录片要从“迎合”年轻受众转向“引导”,加强价值观构建和知识输出,开阔互联网传播格局。例如,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为纪录片单独开辟了一块讨论区,《人生第一次》每播放一集,创作者都会在这个讨论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悟,如对于山区留守儿童的关心、对于入伍军人的敬意等。通过这种方式,纪录片的内涵得以升华,创作者与年轻观众之间建立起平等沟通的桥梁。再如,《历史那些事》除了用诙谐的方式讲述历史外,渗透了大量的历史知识,有网友评论看完辛弃疾后特意去找了诗词集读,可见,这部纪录片虽然话语轻松年轻,但意义不俗,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拾起兴趣,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4.新旧媒体相融,优化资源整合。网生纪录片应当充分发挥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传播优势,加快多元渠道整合,促进网生纪录片产业化进程。首先是平台与渠道的融合,网生纪录片虽然生于互联网,但应该加速渗透到其他渠道,如电视台、院线等。比如,《人生一串》在广东卫视播出,有效地吸引了地方市民关注,《二十二》在电影院上映,一周内票房破1亿,成为内地上映票房最高的纪录片。其次是网生纪录片应当建立“IP”意识,积极展开跨界合作,加速产业链布局。例如,《人生一串》推出了线下同名烧烤店,《宠物医院》吸引了肯德基等知名品牌合作。概言之,网生纪录片要挖掘传播过程中的商业因素,加强对节目运营和发行流程的创新拓展,促进网生纪录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十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及制作手法,分集题为《时代》《浪潮》《能量》《再构》《崛起》《迁徙》《控制》《忧虑》《世界》《眺望》的纪录片,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科普盛宴,也详尽介绍了互联网从诞生到飞跃发展的历史进程,不管是历史图像资料的处理,还是后期特效的制作,都实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的协调统一。作为一部历时三年制作完成的国产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在叙事结构、剪辑手法、特效制作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人文化剪辑拉近高科技与观众的距离,将原本深邃的科技理论与概念做了通俗化、日常化的解读,用人文思考去观照科学技术领域,为今后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时间主线与
故事化叙事相结合
科技纪录片与其他题材影片不同,对受众群体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同行业领域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科教性质直接影响了科技题材影片的传播效果,创作难度远大于其他题材。借鉴历史人文题材创作的方式,以时间为主线,借助时代背景阐述科技的发展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不同的“故事”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呈现,这是科技题材创作中的新型叙事策略。
科技类纪录片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无故事、无线索的碎片化状态,无法给观众以亲近感。伴随着全媒体时代带来的融合思想,纪录片的生产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故事化叙事是观众愿意看完影片的动力之一。不少学者将《互联网时代》的叙事结构归结为“去故事化”。影片以时间为主线描述了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互联网的产生、当下的发展现状,在让观众感受到时代沧桑巨变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带有启发性、客观性的时代景观。而这种客观性则是通过一个个串联的、时空交错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如阿帕网实验室建立的过程、雅虎的成立、浙江余姚水灾等。
多元化剪辑手法
呈现多彩画面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行为的变迁,新的形式也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航拍器的普及让空中俯视的大全景呈现到个人影视作品中,单反的普及使延时摄影成为影像的另一种流行元素。科技题材具备前沿性、创造性、变革性等特点,将现代形式应用到纪录片生产过程,移轴、延时、航拍等技术不仅可以突出表达作品的科技核心思想,在人文内容的叙述上也可以突破传统单一的表现手法。
移轴镜头可以说是专业摄影师难以舍弃的专用镜头。《互联网时代》中存在大量大全景画面,观众在经历相同重复的画面效果洗刷后,不免产生审美疲劳。移轴效果的加入给了观众新的视觉冲击,将真实世界虚拟化,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延时摄影又叫缩时摄影,是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主要是将一组长时间间断拍摄的照片或是长视频抽帧压缩成一段短视频,这与升格剪辑有类似之处。延时摄影在阐述互联网时代的瞬息万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需要使用非常规的手法去表现,而这种视觉效果大量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中,如《浪潮》中阐述阿基米德思考世界的沙漠场景、《能量》中的底特律公路、《眺望》中的韩国松岛新城建设工地、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及各分集中出现的建筑、街景、机场等。
素材混剪丰富多样,
视听节奏鲜明
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曾说过:“电影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物质和思想的刺激,而这又来源于剪辑的因素。”在影视作品的剪辑中,通常将多条线索的时空关系、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相组合。镜头数量和次序的安排、声画结合,每个镜头动作长度的取舍,快慢节奏的把握,段落的有机转换,都是通过剪辑技巧得到真实、合理的反映。
《互联网时代》通过合理的剪辑,使得影片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节奏张弛有度,不仅在艺术表现力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从精神层面感染了观众。影片中多次使用并列镜头的组合,如敲击键盘的特写镜头、人物使用移动设备的场景、屏幕显示地址栏输入的画面等,有的用慢速排列,有的从慢到快,通过镜头组接的节奏从情绪上感染观众。另一种形式的多素材剪辑表现在多画面效果上,如在描述TCP/IP协议如何成为互联网通讯协议时,白色分割线将屏幕分成五个区域,各自插播不同的画面,由此表达当时网络通讯协议种类的“多”及确定统一协议耗时的“长”,这些画面中包括了科技场景(网络设备接口、键盘使用)及社会人文场景(凯旋门、钟楼、街道人群、国旗等),用不断切换的多画面表现主题、营造氛围、感染观众。
纪录片取材于现实,以纪实为核心,《互联网时代》结合历史题材、科技题材、生活题材的特点,采用了许多历史图像资料及当代电影经典片段作为素材。在陈述历史发展及人物事件中,大量黑白图片、视频资料和动画特效融为一体,呈现方式多样,形成视觉效果的互补、冲击,如《时代》中第一条互联网信息“L”和“O”地球光影效果、《忧虑》中“巴黎记者决斗事件”用画笔的效果表现决斗场面、《世界》中中国科技强国政策的彩资料等,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联想,催发思考。
后期特效深化主题,
科技名词通俗化
科技纪录片专业性较强,存在一定理解壁垒,对观众的领域认知度要求较高。如何将专业知识讲得通俗化、大众化是此类影片的关键。《互联网时代》通过制作特效影像、构造虚拟现实场景等方式生动直观地解析专业名词。在解释“信息包交换”的概念时,将“信息包”分解成碎片,通过不同的管道流向目标端,最后重新组合成原始信息,整个过程通俗易懂。而解说摩尔定律时则使用了黑白图像的形式,将定律的图表用渐显的方式在白板上“画”出来。
由于使用了技巧性转场的缘故,如渐显渐隐、缓淡、闪白、划像、翻转翻页、叠化等,使炫酷、惊艳成为了科技纪录片的名片,而在过多的技术处理营造的短暂视觉刺激之后,观众的情绪难以持续,使影片情感缺失。无技巧转场的自然朴实,让观众回归现实,感悟生活。无技巧转场即画面间采取直接切换的方式实现转场,适用于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及镜头之间的自然过渡。以第一集《时代》为例,这些静态中的奔忙(里约热内卢),这些与娱乐、游戏难以区分的(伦敦)专注的时光,这些孤独中深处世界的人生(柏林),远离我们曾经(伊斯坦布尔)关于远近、多少、有无的经验(莫斯科),建构着(新德里)我们辨别他人和了解自己的新认知(北京)(东京)(地球)(淡入淡出转场)(地球仪)(图书馆)(铁轮)(火车)。
此类特效在科技纪录片中较为常见,紧接着虚拟地球的画面无技巧转场到图书馆的地球仪,巧妙地利用了相似的主体(地球和地球仪)顺利转场,让科技和人文历史巧妙地连接起来,而不显突兀。
关键词:新媒体; 纪录片; 创新;
新媒体被誉为继四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五大传播媒体, 它通过移动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来传播文字、声音与图像, 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环境。纪录片作为时代的伴生物、现实的记录者, 也应把握时代的脉搏, 做到因时而动, 常新常变。
一、新媒体环境对纪录片创作发行的影响
(一) 生产方式
相较于传统媒体渠道, 新媒体提高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 一改僵化的单向传播过程, 更使得传播方与接收方界限模糊, 增强了创作方与观众的互动。创作者完全可以将纪录片选题上传至互联网, 由网友自发讨论、创作以及共同鉴赏, 借助网友的宝贵经验完成作品创作。
同时, 新媒体技术发展促使全民记录成为可能。无需采购价格昂贵的专业摄影器材, 群众借助常见的DV、手机以及电子监控等电子产品便可完成录制工作。而部分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 借助群众的摄影设备也可有效留存, 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素材, 例如交通事故及重大突发事件等社会题材类纪录片的第一现场新闻画面, 便是借助人民群众之手。
(二) 创作理念
受新媒体环境多元化的影响, 纪录片改变过去宣传教育的姿态, 而着重把握对社会生活以及历史环境的思考, 更为关注人的因素, 即以人为本。2012年上映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好评如潮, 全网点播量超8亿, 其导演陈晓卿在采访中坦言, 原定片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自觉菜系划分过于简单粗暴, 说教意味过重, 便重新拟名, 最终将创作重心转移至探讨人与美食的关系。
此外, 为争夺受众关注, 提高作品的收视率并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 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愈发重视美学元素。例如将戏剧冲突、悬疑叙事引入纪录片创作, 或是利用新型拍摄技术突显画面质感, 给观众带来极为震撼的视觉体验。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便采用SONY-F3高清摄像机, 运用大量的前景深镜头、微距镜头等拍摄技法, 让人们在欣赏美食的同时尽情享受画面的优美。
(三) 受众心理
新媒体技术带来信息量的暴增, 受众的生活节奏得到明显加快。同时,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相应拔高了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人们更倾向于在零散时间利用手机消遣。因此制作精良、短小精悍的视频更能够吸引受众, 纪录片也应积极探索新型节目形式, 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新媒体的普及也促进受众年轻化的发展趋势, 年轻一代逐步掌握了网络世界的话语权。而当代年轻人有思想、有主见, 更青睐于个性化、多元化的影片题材, 对传统的、说教意味浓厚的主旋律纪录片则缺乏兴趣。
(四) 传播渠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毫无疑问拓宽了纪录片的传播渠道, 并提供更为宽广的传播环境。制作发行的纪录片不仅可以在电视台、影院等场所上映, 更可在互联网、数字电视及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传播。而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7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人, 纪录片凭借互联网可覆盖绝大多数潜在观众。
新媒体技术, 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 有效打破信息传播的地域限制, 推动了纪录片创作发行的全球化日程。中国出产的纪录片立足全球视野, 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外民众所接受, 例如贾樟柯导演的《海上传奇》便于2010年荣获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二、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与创新方式
(一) 挖掘多元创作题材
正如前文所言, 手持DV、智能手机等设备现已在我国群众中得到普及, 视频的制作发行再也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基层民众拥有独特的视角、复杂的背景以及真挚的情感, 日常生活中随意拍摄的内容, 却往往是优秀纪录片所必需的珍贵素材。
因此, 纪录片创作人员需多听、多看、多想, 从多种渠道获取真实视频材料, 并充分挖掘其潜在内容, 将其充实于自己的作品之中。创作素材的挖掘, 需着重把握其内在故事性及真实性, 这样才能收获观众的情感共鸣。刘远祥的《西单女孩》、网络纪录片《老人与狗》便是此类创作典型代表。
(二) 强化影片美学特征
强化影片的美学特征, 是指利用综合手段, 提升影片的故事性及艺术性。笔者认为,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把控, 可借鉴《沙与海》《故宫》等优秀影片的先进经验, 从叙事艺术以及摄录艺术入手。
叙事艺术包括叙事结构、方式以及空间上的把控, 仅叙事结构便有阶梯递进式、中心串联式和板块式等。纪录片创作者需结合影片特点, 选择最适宜的叙事方法, 吸引受众眼球, 增强影片感染力及艺术性。而摄录艺术中镜头的运用应把握特写、空镜、长焦镜头、主观镜头、象征性镜头等技巧的独特含义, 塑造契合影片主旨的精美画面, 更可辅以必要的音乐, 烘托气氛、渲染情绪, 增强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
(三) 注重观众实际体验
注重观众实际体验, 需要有意识地结合现代观众群体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纪录片创作活动。上文分析中提到, 现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多元与独特的事物, 其观影活动又表现出典型的碎片化特点。为此, 纪录片创作选材需考虑观众兴趣, 并把握好松弛有序的叙述节奏。
美食、宠物、网络、文化等题材始终是观众的心头好, 而政论、时事、传记等话题也可能因舆论导向而激起人们关注, 因此若想收获观众认可, 便可选取热点题材进行纪录片创作。同时, 为适应当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 纪录片叙述节奏有必要随之加快。但也要张弛有度, 给观众留有喘息的余地, 尽可能利用其零散时间。例如, 贺州电视台从2016年开始筹划《古村物语》系列纪录片, 2017年开始播出, 14集都是以古村落或古村落有影响的人物为题材, 精选控制在13分钟左右,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创新影片拍摄技术
创新影片拍摄技术不仅可显着提升影片的品质, 更能够获取新媒体背景下的宣传优势, 吸引更多潜在观众。以2016年11月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例, 其采取了120帧每秒的超高帧率进行4K下的3D电影拍摄, 代表了电影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可以说, 每一次电影拍摄技术的更新换代, 都将给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
作为专业的纪录片创作者, 笔者认为在新媒体背景下, 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更应积极探寻新型拍摄技术, 增强影片的表现张力。纪录片创作除应用水下摄影、延时摄影、高速摄影等较为常规的摄影技术外, 更应探索利用先进的CG (影视动画技术) 、动作捕捉技术等, 从而更好地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
三、结语
纪录片作为重要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不仅真实记录还原了重要的历史事件, 更寓教于乐, 担负着为人民群众普及知识、丰富见闻的历史任务。本文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与创新方式, 以期辅助纪录片创作者顺应潮流, 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马玉博.浅析中国纪录片的新媒体发展之路[J].科技视界, 2014 (21) :132.
[2].姬丽红.纪录片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创作[J].新媒体研究, 2016 (4)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