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0:22
序论:在您撰写拼图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借助图形反映出部分“数”的几何意义,初步用拼图法将部分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的奇妙,享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由“形”到“数”,可借助图形反映部分“数”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拼图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你有过利用图形获得数学公式的经验吗?利用这个图形你能获得什么数学公式?
生:(a+b)2=a2+2ab+b2
师:你是如何分析题目得出这个数学公式?
生:把它看做一个整体得到面积为(a+b)2,分看计算面积得到面积为a2+2ab+b2。
设计意图:回顾前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同一图形的面积,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再从局部看,突出数学“算两次”的思想。
活动材料:若干块如图所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硬纸片。
问题:选取适当的卡片,拼成一个长为(a+2b)宽为(a+b)的长方形。
学生拼图,展示。
师:你能发现图中隐藏的等式吗?请将它写下来。
生:①(a+2b)(a+b)=a2+3ab+2b2 ② a2+3ab+2b2=(a+2b)(a+b)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到拼图既可以进行整式计算,又可以进行因式分解,整式运算不用拼图也能计算,不熟悉的多项式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进行因式分解,但可借助拼图进行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讨论交流。
师:下面请刚才拼图成功的学生分享拼图的经验。
生:根据长方形的长和宽,先拼出(a+b)或(a+2b)然后再去补拼其余部分。
师:如果直接让我们拼一个面积为a2+3ab+2b2长方形,如何拼呢?
师:大家在拼图时,感到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生:不知道需要多少卡片。
师:结合所给的卡片,你知道“a2”“ab”“b2”的几何意义吗?
生:a2是小正方形的面积,ab是长方形面积,b2是大正方形的面积。
师:那要拼一个面积为a2+3ab+2b2,你知道如何选择卡片了吗?
生:1张小正方形,3张长方形,2张大正方形。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二次三项式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几何意义,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纸片的选择数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尝试训练)
师:任意选取若干块上述所给纸片,尝试拼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面积 a2+4ab+3b2,并写出相应等式。
生:a2+4ab+3b2=(a+b)(a+3b)
师:你是如何选取卡片的?
生:1张小正方形,4张长方形,3张大正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能初步做到有意识地选择卡片进行拼图,并能结合图形写出等式;学生初步体会利用拼图把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问题解决
利用拼图的方法分解因式:2a2+5ab+2b2
设计意图:学生能有意识、有技巧地选择卡片进行拼图,把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初步形成拼图的一般方法。
思考:你能用卡片拼一个面积为 a2+3ab+b2的长方形吗?
设计意图:第一,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面积都可以用卡片拼成长方形;第二,并不是所有的二次三项式都能利用拼图进行因式分解;第三,能拼成长方形就能因式分解,能因式分解就能拼。
师:如果不能,是否可以添加或减少纸片数量,使之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可以添加一个小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或减少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受到二次三项式能否进行因式分解与它们的系数有关;学生能理解图形与所得等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的设计理念:无意识地拼图――教师引导下的有意识地拼图――学生有技巧、有意识地拼图――画图形因式分解――研究系数特点。
一、民族图案与一次性纸盘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智慧型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各个年级的美术教学内容中,我探究出校本课程《漂亮的纸盘》、《美丽的蒙古族圆盘》的教学内容,让孩子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去设计漂亮的纸盘。
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作品。在《美丽的蒙古族圆盘》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各种蒙古族圆盘资料和民族图案的资料和图片以及一次性纸盘的用途。课上让学生汇报搜集结果,使学生在相互汇报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了解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也了解了环保和废物利用的相关内容。学生把用过的一次性纸盘清洗干净,利用学过的蒙古族图案对其进行设计,即开发了学生创造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废旧利用的良好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环保意识。设计出的蒙古族圆盘作品中,涌现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有创意的蒙古族圆盘。
二、蒙古族手提袋的设计,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美术教育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手提袋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用品,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生活在民族地区的我们,如何设计一款自己民族特色的手提袋,如何巧妙利用废旧、废弃的手提袋进行再创造,也成为我校美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们利用家里用过的废旧、废弃手提袋进行再设计,同时结合民族元素,设计各种民族特色的“蒙古族图案的手提袋”,在我校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地方教学课节,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蒙古族头饰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让教师多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空间,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让孩子们在设计蒙古族头饰过程中,自己开发使用的设计材料,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创新空间。而且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多之又多,如何合理地处理好生活中的这些“垃圾”,一直以来也倍受人们的关注,也是世界各国要面对的难题。美术作为一个综合绘画、制作、欣赏等多元素为一身的一门教育学科,在学习用具的使用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学习材料,开放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创新思维,结合民族元素,如:蒙古族图案中的犄纹、盘肠纹、回纹、卷草纹云纹、水纹、火纹、几何纹等等。大胆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头饰,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四、生活中废旧物品的搜集整理和创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只有形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才能激发创造精神,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是否有高昂的积极性,并不取决于美术素质与智商的高低,而是在于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美术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搜集整理和创作废旧物品的过程,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利用课前在家庭和社会中搜集了各种可以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在课上进行利用和创作,孩子们的兴趣特别高。完成了许多精美的作品。在学校展览中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认可。
关键词: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 课堂教学法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一.什么叫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
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是由图片教学法、视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三种基本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复合型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由本课题组团队开发而成,目前用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为例,教学内容由民俗、民族民间艺术、民间文学三大板块组成。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如民俗中的民居建筑,如果没有具体的徽州民居、吊脚楼、土楼的图片,那么要分析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就无从入手;民族民间艺术中的苗绣、木版年画、蜡染等比较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文化事项目前都与人们的生活比较远,尤其90后的学生们更知之甚少,只有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各种视频来引导学生认知、理解并且喜欢上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然而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产业创意策划能力,案例分析尤为重要。案例分析有几种,一种是真实存在的正在进行中的项目;第二种是别人已经做过的策划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第三种是虚拟项目,也就是尚未有人涉及的项目,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二.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的优势
首先,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丰富的图片可以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文化类课程包罗万象,具体文化事项千姿百态,如果课堂上不能展示尽可能多的图片,那么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抽象的名词和概念,无法真正认识文化的具体形态,更不用谈分析和运用了。如年画,虽然学生都知道这个东西,但因为生活中真正接触的很少,所以并不能说出相关的知识,了解木版年画学生几乎没有。那么大量的图片甚至实物展示就显得非常必要,学生在惊讶木版年画的美丽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对年画的兴趣,并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分析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时,就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
其次,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可以简化教学内容,使其浅显易懂。文化类课程本身比较抽象,而且内容驳杂,课堂教学难度不小。如中国传统节日,从理论角度来看,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的根源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内动力是原始崇拜。然而当今中国已迈入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时代,学生光理解农耕文明就很麻烦。农耕文明不是耕牛、农田、篱笆、狗这些表象的东西,而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积淀而成的农民的生活、思想、精神。因此,学生会简单地认为过年是因为要赶走年兽、七夕节源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当学生看到牛郎星、织女星的图片,端午节五毒饼上的五种动物的图片,再根据学过的原始崇拜的知识,就会明白七夕节源于自然崇拜、端午节是为了辟邪。
再次,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潜在的,有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出来的。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素材,学生们可以讨论、体验,并且往往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清明节这个教学内容中,一个“代客扫墓”的视频就引发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代客扫墓不可取,因为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清明节不扫墓就不是合格的中国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再加上清明节出行交通拥堵,如果条件不允许,请人扫墓也是对祖先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还有小部分学生则大胆认为这是件好事,因为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个好的商业机会。当然,教师最后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弘扬,但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讨论却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运用的原则
1.代表性。图片、视频、案例的选择应该注重是否具有代表性。现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而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时间都有限,只能把最具代表性的图片、视频放在课堂上展示。比如木版年画,主要以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为代表,而且具体到年画图片,又以门神画最具代表性,年画人物以秦琼、敬德、钟馗等为最普遍,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年画的功能是为了避邪这个教学内容的。再比如苗绣,苗族分支多,各分支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苗绣的特点会体现出所属分支的特点。湘西苗族与汉人杂居,所以苗绣与湘绣有相似之处,比较淡雅、秀丽;而贵州黔东南苗族,因为地处僻境,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持得更好,苗绣的图案和特点与汉族刺绣差别很大。尤其是苗龙与汉龙,风格、特征、文化表现都截然不同。那么图片选择就可以黔东南苗绣为代表。
2.关键性。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信息量太大、内容太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混淆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因此,要选择关键性的图片、视频和案例。如徽州民居和吊脚楼,都有美人靠。美人靠,顾名思义,就是供家中女子休憩的地方。可不同的是,徽州民居美人靠是面朝院内,女子通过美人靠只能看到院内进出的人,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吊脚楼美人靠面朝院外的广阔自然世界。这就是文化不同的表现。徽州商人被称为儒商,信奉儒家思想,因此民居建筑中处处体现儒家文化,美人靠就是例子。而吊脚楼居住的是苗族等少数民族,民风开放,无拘无束,所有同为美人靠,生活其中的女子感受不同,体现的文化也截然相反。那么在讲徽州民居时,选择美人靠这个关键图片来说明其儒家文化内涵,不失为一个的切入口。
3.启发性。图片、视频、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最终都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图片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和案例分析都要伴随问题而进行,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图片展示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图片供学生对比分析,视频播放之前就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而不是像在影院一样轻松、随意。案例分析最好是分为几个步骤,一开始只要抛出问题就好,学生讨论、分析过后,或者进行不下去了,再给予一些提示和线索,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分析,最后才把案例分析进行小结。如深圳大芬油画村是我国文化产业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那么一开始只向学生介绍,大芬油画村的基本情况,比如成立、制作、出口、年产值等,引导学生讨论其营销模式,学生一般能够说出利,却说不出弊。那么再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弊病,其核心在于缺乏文化创意,而只能一味临摹,批量复制。如果不锐意改革,最终将昙花一现。
4.开放性。知识性的图片、视频和案例在课堂上运用不宜过多,因为这些不能延伸、拓展,无法训练学生的能力。比如年画,如果展示图片,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年画属于哪个地区的,那这个知识就没有意义。学生不知道也无所谓。而把不同风格的年画放在一起,让学生根据其地域风格来辨别,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审美感受,喜欢或者不喜欢某幅年画及其原因,这个设计就具有开放性了,学生可以五花八门说出不同的答案,每一种答案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也都是学生分析的结果。
目前,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发成果,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反响很好。本课题尚在研究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在别的专业、学科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评价体系与案例研究课题组.课堂教学技能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全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分组教学模式初探[J].天中学刊,2010(4).
[3]陈兵.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4).
犯罪行为一般来讲不具有传染性,犯罪行为包括4个因素,故意、行为、主体、客体。一起案件发生后,一些本身已存在积怨的人会认为,别人这样做了,所以我也要这样做,前一案件确实会对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只是在模仿前一案件的行为,而不是模仿故意性,也就是无法模仿动机。两起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家庭压力过大,家庭成员沟通不畅,只不过地点恰巧在同一小区。
每个人因为社会环境不同和家庭教育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在面对外界刺激时所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弑亲案件中至少有两点是趋同的:一是家庭长期积怨无法沟通,得不到化解,因此凶手会长期存在犯罪想法、犯罪心理斗争和犯罪前的准备行为;第二点则是,弑亲案件中的凶手一般都是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人,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中青年男人一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一旦家庭内部因为经济、就业、学业、医疗、养老等问题产生矛盾,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轻则产生一些情绪问题,重则引发暴力冲突,个别性格比较极端的人则会选择犯罪的方式去发泄。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面对压力时选择沟通的几率会比较大,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也有一定的正比关系,也就是自我道德束缚能力会高一些。但是即便如此,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如果遇到压力不会自我疏导,也会产生情绪问题,随着时间的增长就会积怨成疾,如果再加上性格的偏执极端,同样会作出极端的方式去弑亲。
目前弑亲案在杀人犯罪中所占比例非常大,苏州某县3年内发生17起杀人案件,其中弑亲案件5起,占到近1/3。很多犯罪人员因为受家庭教育影响,形成了有缺陷的性格,或者遭受了家庭暴力后就认为暴力是解决家庭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一点导致了成年后自己面对家庭矛盾时的过激行为;其次,家人之间长期压抑缺乏有效沟通也是弑亲案发生的重要原因。
要有效地防控弑亲案件发生,除了加强法制教育,还要在两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干预。一方面,提高家庭教育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倡导家庭内部沟通,相互之间加强信任和理解。对于性格已经形成缺陷的人,只能避免和防范,但避免和防范的最重要渠道仍是彼此了解、理解、信任。
(摘自《新京报》)
【链接】六岁前对孩子说“不”!
父母若在孩子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其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在地上滚来滚去;可是若等青春期后再开始对他说“不”,他会离家出走、会服毒自杀、会跳楼威胁,甚至会杀害父母……
[关键词]农产品营销;本土化案例教学;课程考核
[DOI]10.13939/ki.zgsc.2015.01.1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巨大商机不断呈现,农产品营销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也为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带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农业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已开设了农产品营销课程,尤其是市场营销专业把农产品营销设为专业核心课程,注重营销专业学生有关涉农企业的市场调查、促销宣传、农产品营销策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新疆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较之其他院校营销专业学生在营销知识结构和农产品营销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就业优势,努力使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更适合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总结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农产品营销本土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进一步完善农业院校农产品营销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1 农产品营销课程特征
农产品营销学(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作为农业经济与市场营销的典型交叉性应用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现农业市场化发展和农产品现代化经营,以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农产品营销理论是伴随着农产品过剩的出现而产生的,所以该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为了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类市场问题,包括因农产品供给过剩而造成的卖难问题、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造成的农产品流通中间成本居高不下、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信任缺失等严峻的现实问题。所以,农产品营销课程教学目标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农产品营销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营销技能,积累并形成基本营销经验。农产品营销课程的整个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从微观企业视角引导学生掌握有关农产品消费市场分析、农产品市场定位战略、农产品营销策略设计、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等营销管理活动的策略与技能,培养学生从农业企业的角度研究总结农产品市场购买者的需求特征与需求规律,探讨如何研发生产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并使企业持续获益。为他们未来能在涉农企业、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等部门直接从事农产品营销活动。
综上所述,农产品营销课程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单纯的理论教学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营销技能,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更助于学生把抽象理论与身边熟悉的企业营销实践相结合;而任务导向型的本土农业企业的参观和周边农产品销售场所的调研等营销实践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尝试解决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重点探讨如何实施农产品营销案例的本土化教学。
2 农产品营销本土案例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大学本科以案例为载体的互动教学,强调学生“全员参与式”课堂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主导的单向强制性信息输送的授课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辩论,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课堂讨论案例的选择、编写以及讨论专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
2.1 注重把地方涉农企业成功案例引入营销案例教学
新疆作为农业大省,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效果,新疆的大小涉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意识日趋明显,已产生众多知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转有效的农业合作社和著名农产品品牌。所以在农产品营销理论、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农产品品牌化营销等课程教学中,不但分析国际上“四大粮商”的市场开发和品牌战略以及国内中粮、伊利等大型企业的经营战略,更多的是概括总结新疆本土企业农产品市场开发的战略与策略,使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企业和品牌中了解该如何营销农产品,农产品与工业品、普通消费品的需求差异和营销区别。主持在研的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新疆农产品营销案例库建设》中整理编写了新疆酒类、调味品、副食品、乳制品和果品深加工等10个知名企业和品牌的营销实践案例,通过在课堂上分析总结新疆本土企业的成功营销经验,使学生对营销专业和营销职能形成更好的认识。此外,平时指导和启发学生关注和收集新疆本土营销案例。
每次讨论课前都确定讨论主题,给学生提前布置案例分享作业,要求学生有效收集自己了解的、感兴趣的或喜欢的农业企业和品牌的相关信息,带着问题有准备有思考来参与课堂讨论交流,与老师同学分享个人观点。每次讨论结束我都会对个人或小组的讨论进行细致的综合评价,帮助学生改善信息的检索能力、讨论提纲的撰写能力、讨论发言与思辨能力,达到既能从营销实践中总结营销思想,又能运用农产品营销理论解释现实企业的农产品营销实践。
2.2 加大地方农产品营销热点难点问题的案例整理
当前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设已成为新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新疆特色林果等农产品疆内市场过剩问题,自治区领导提出通过外销平台的建设,实施新疆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所以,把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市场的物流基地建设、新疆农产品博览会等相关信息分类汇总,以营销案例的形式融入农产品市场定位和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等课堂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分析评价新疆农产品营销模式的特征、存在的问题、改进现有营销渠道的可能性与相应策略等方面,通过本土案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构建农产品的营销渠道,高效的营销渠道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如何解决好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一般来看,本土案例讨论课结束以后学生还会习惯性关注自己身边的企业和品牌的发展动态,当看到有关自己熟悉某企业活品牌的相关报道或广告更新,就会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评价。因此,本土化案例教学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农产品营销知识与理论的理解与思考,最终达到理论教学与营销实践的有效结合。
2.3 加强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与管理
考核方式的有效性往往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农产品营销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课程特点,教师要注意改革课程考核和评分机制,逐步减少简单的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形式,把课程设计作为考核的主流形式,引导营销专业学生加大相关营销理论与案例的阅读量,达到在课程作业设计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营销的基本原理和体会成功企业的经验。案例教学的实施,一定要加强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提高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表现在课程成绩考核中的分值比例,大力鼓励主动自愿参与案例讨论并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表个人见解的勇气和能力,有意识地使学生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业,上课勇于与老师同学交流观点成为一种学习习惯和教学风气。此外,也要关注有表达困难和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为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提供机会和舞台。
3 结 论
农产品营销课程特点非常适宜本土化案例教学,把新疆本土企业的营销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性而又理性地认识农产品营销的原理与规则。有效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活动,使整个讨论能围绕一个明确主题深入开展,通过启发和诱导使所有同学有机会参与讨论并发表个人观点,客观公平的课程考核和评分机制会提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质量问题频发,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及“毒酸奶”“毒胶囊”等的新闻引发了国民的食品安全危机,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食品安全教育能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食品安全涉及到从“农场到餐桌”中整条食品链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普通消费者对其的认知都是有限的:消费者往往不了解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制作、运输、储存等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关于如何正确挑选、储存、烹饪和食用食品等方面的知识也较缺乏,对于每一类食品的卫生标准更是知之甚少。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安全评价研究中心2007年对5000多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大中小学生、普通消费者等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社会成员食品安全意识较强,89.4%的深圳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现状很关注,但深圳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非常缺乏。获得食品安全知识满分的仅占1.9%;居民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仅为(6.112.02)分(该调查卷的食品安全知识总分值设为20.0分),87.1%的深圳社区居民非常希望获得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深圳属于经济、信息较发达的城市,推而可见其他广大地区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状况更不容乐观。这样会导致消费者存在消费误区,对某些食品安全问题过度恐慌。通过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能够帮助消费者有选择地购买到质量合格的食品,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2.食品安全教育可以加大政府管理部门的效用。
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最有力的应是政府管理,即健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的质量管理等。但我国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量大面广,存在食品生产经营者素质总体不高、生产经营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多等问题。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法规标准等仍不够完善,监管执法力量不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水平还不高,需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构建群防群控的工作格局。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标准及法律法规知识,可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在身边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能够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弥补政府管理过程中遗漏或疏忽的角落,加大政府管理部门的效用。因此,食品安全教育是食品安全防御措施的重要环节,许多国家都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来引导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中的理性行为。1997年,美国总统宣布了“国家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在此计划中,食品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战略措施,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管理、食品产业界自律行动以及公众自我保护的基础。
二、食品安全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教育”一词是从国外引进的,论文格式各国及相关学者对其的界定不尽相同,如百度百科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运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等资源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邻里和睦为目标的一项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厉以贤教授指出,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因此,社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社会和谐。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上,找不到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课程,大学关于食品安全的相关课程也只能在食品、营养等专业的专业课程中才能找到。近几年,在一些学校就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教育虽有开展,但没有统一标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开展消费者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大众传播媒体有助于扩大消费者的参与面和学习热情,但媒体因新闻效应的需要,通常更乐于报道负面的、具有轰动效果的食品安全事件,容易造成信息的不全面、不准确,从而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更加疑惑。如随着“染色馒头”、“毒果冻”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和一些生产者的滥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加深了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恐慌。因此,加强对民众食品安全知识的消费教育和引导,是相关各界的当务之急。除要求媒体要客观、科学、准确地报道食品安全信息,还需要其他公众教育手段的参与。在目前正规的学校食品安全教育缺乏的情况下,社区的经常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集中培训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渠道。
社区教育把教育延伸、拓展到社会基层,拓展适应社区居民工作、生活需要的新的教育服务领域,在满足社区居民,特别是大批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单位的社区成员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决策等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学习需要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社区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一方面,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和不断更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认知水平,促进消费者的食品品质甄别能力,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食品安全教育,广大消费者提高了食品安全意识,可担当食品安全的检查员和管理员,能够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生在身边的食品安全事件,弥补政府管理过程中遗漏或疏忽的角落,加大政府管理部门的效用。[ LunWenData.Com]
三、开展社区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径和内容
1.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社区食品安全教育网络。
以社区学校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类场地、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校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将高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构建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供社区成员共享,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需求。
2.丰富社区食品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作品 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主题
丹麦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童话大师,其在一生中,共创作发表了168篇童话作品。关于安徒生童话作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以往大多是从语言风格、人道主义思想及社会批判性等角度来研究,较少涉及其宗教思想在童话中的渗透和影响,而他本人的基督教信仰,以及其作品的基督教主题往往为人们所忽略。
一、安徒生的基督教信仰
安徒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首先,他是在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创作其童话的,这种文艺充满基督教精神,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其次,安徒生从小就受到宗教思想的熏陶。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鞋匠家庭,其父母笃信上帝,宗教氛围很浓,父母信仰的耳濡目染使安徒生从小就将上帝当做自己灵魂的庇护和拯救者。他奉行宗教仪式,14岁时进入慈善学校学习,功课之一就是宗教,因而宗教意识与信仰在他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有所渗透。安徒生对上帝的信仰极为虔诚,他有一个著名的祈祷:“上帝,请让我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在赞美你!”曾有一件他童年的逸事,那时还是穷苦人的孩子的安徒生到别人家的地拾麦穗,被一个性格暴躁的管家追打,当棍子要落下来时他大叫:“你敢当着上帝的面打我吗?”结果那个管家不仅没有打他,反而奖励了他。这件小事给安徒生的成长和人生观造成了重要影响。安徒生一生曲折坎坷,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挤、攻击。正是宗教精神支持着安徒生,这不仅表现在安徒生的生活之中,而且影响到他的童话创作。安徒生在在自传《我的一生》中就深刻表达了对上帝的情感和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自传中他还回忆了自己在14岁受坚信礼时的一段给他留下永难泯灭的经历,并创作出了《红鞋》。在人生的紧要关头,安徒生都会祷告祈求上帝给他勇气和依靠,因为他深信自己是特别蒙受上帝祝福的人,也深信在任何苦难的背后,都会产生美好的结果,这种信念,使得这位敏感、内向的诗人,对人生之未来、世界之明天,都充满了信心和盼望。
二、安徒生作品的基督教主题
安徒生认为,上帝就像一位深爱着人类的父亲一样,在每个人心里都种下了善良的种子。正是源于对上帝的热爱、眷念、感恩和坚定的信念,基督教文化深植于安徒生的心灵深处,给其生活和创作带来极大影响,成为其精神支柱和创作动力。在安徒生的童话中,赞美诗、主祷文等基督教特有的词汇有着惊人的重复率,个别作品甚至直接摘录圣经诗句,具有强烈的基督教意识与气息,表达了安徒生的宗教情怀和宗教理解。研读安徒生童话,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基督教文化完全融入他的童话故事中,上帝的力量战胜了邪恶,真善美战胜了假恶丑,人性的光辉改变了贪婪自私的行为,真诚与博慰了凄凉寂寞的心灵。
1.博爱主题
基督教教义的本质就是和睦、博爱和慈悲。人们应该彼此相爱,要爱人如爱自己。基督教最原始的蕴含即“爱和奉献”,再也没有比耶稣为拯救人类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爱更伟大。这种基督的牺牲精神深深地烙刻在安徒生的精神世界里,并体现在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博爱思想也是其本质和灵魂:爱他人胜于爱自己,为他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既要爱亲人、爱朋友、爱素不相识的人,更要爱敌人。在其作品中,主人公大多是忘我地,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感情,即使是无所回报,也无怨无悔。例如《坚定的锡兵》:锡兵爱上“小小的舞蹈家”,自己被扔进火炉里去,仍望着那位心上人,眼睛一忽儿也没有离开她,对她的爱是那么的忠诚,最后锡兵化成一颗小小的锡心,表达了他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改初衷的伟大爱情;《野天鹅》中柔弱的艾丽莎为了救助哥哥,忍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日夜不停地编织着披甲,忍受着被当成巫婆烧死的惩罚;《海的女儿》中美丽的人鱼公主为了追求不灭的灵魂和伟大的爱情,忍受难耐的痛苦,成全了所爱的人,放弃了自己三百年的生命,平静而勇敢地面对变成泡沫消失的命运;《拇指姑娘》中娇小的拇指姑娘不仅勇于追求光明,而且乐于助人,细心照顾素不相识、生命垂危的燕子;《白雪皇后》中小小的格尔达穿越白雪皇后的寒冷宫墙,为了把具有邪恶力量的玻璃碎片从小伙伴加伊身上取出来,用温柔和爱融化加伊冰冻的胸膛,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使小加伊得救;《犹太女子》中的骑士以宽恕和慈悲对待曾经羞辱和折磨他的土耳其人,等等。童话中的这些人物把基督教教义所蕴涵的“仁慈、平等、博爱、奉献”发扬光大,尽管他们柔弱,甚至渺小,但身上蕴涵着强大的力量和信念,这就是爱的力量和对上帝的信念。他们遵守着上帝的教诲,心中充满着爱与宽恕,即使受到了恶毒和不公正的对待,也能够以德报怨、以善报恶,用自己的博爱之心去感化那充满邪恶的心灵。对于这些善良、纯真、有着博爱胸怀的主人公们,安徒生设定了美好的结局:柔弱的艾丽莎在最后一分钟使哥哥们穿上了她织好的披甲,恢复了人形;美丽的人鱼公主通过善良的行为创造了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拇指姑娘的善行得到了回报,小燕子引领她来到了光明和温暖的国度。安徒生知道,他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是最富于幻想,也是最善良、最纯真和最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们看到那些主人公悲惨的命运后流下的怜惜和同情的眼泪,这是人类善良天性的体现,也是基督教文化所倡导和积极建构的博爱思想的基石。安徒生之所以塑造了一个个具有纯洁心灵的使徒形象,是因为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上帝的使者。
2.原罪―忏悔―救赎主题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天生就有罪,罪与生命同时诞生。如果人类忽视了人生来就有罪的事实,而放纵自己追求各种欲望,他们必将在罪恶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从而受到更大的惩罚。因此,人类需要忏悔与救赎。由于原罪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命运,是人性中无法克服的弱点,单纯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拯救自己,因而需要信仰上帝来拯救。“有浓厚的基督教意识的作家在宣扬宗教思想时往往把人物置于原罪―忏悔―救赎的发展格局中”。安徒生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栖身的十九世纪,是牺牲与救赎的世纪。他的童话因此不免带有忏悔与救赎的思想,其中蕴涵的深层次的人性美及探询灵魂生命的语境往往能让人久久回味。惩恶扬善和劝人皈依上帝是《圣经》故事的一个基本主题,也是安徒生童话着力阐释的一项主要内容。所以,安徒生在把基督教的“仁慈、博爱、奉献”等思想融入童话世界中时,并没忘记把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与灵魂的忏悔和救赎思想传达给孩子。《踩着面包走的女孩》中的英格儿因为怕弄脏鞋子和衣服而在面包上行走;《沼泽王的女儿》中的赫尔珈白天是美女而内心却非常残暴,夜晚是青蛙却又温柔慈善;《红鞋》中那个可爱美丽的小姑娘不能抑制自己想穿红鞋子的欲望,忘记了唱圣诗和念祷告;《安妮・莉斯贝》中的母亲贪慕虚荣到贵族家当乳母而抛弃自己的亲生孩子,等等。通过这些人物,安徒生给孩子们讲述了人性中无法克服的缺点:自私、虚荣、骄奢、贪婪、邪恶、残忍等。这就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原罪,只有得到灵魂的救赎才能拥有孩子般的纯洁,从而接近上帝,进入天堂。于是,故事中的人物因为违背了上帝的神圣教诲而受到惩罚:踩着面包走的英格儿因为自己的傲慢和虚荣而陷入沼泽,与冰冷丑陋的癞蛤蟆、火蛇、苍蝇为伍;《恶毒的王子》中的王子被钻进耳朵里的小蚊虫弄得最后发了疯;《红鞋》中小姑娘未能逃脱严厉的惩罚,那双红鞋控制着她的腿,双脚不停跳着舞,好像整个人被控制住似的,没有办法停下来,只好让刽子手把穿着红鞋的脚砍掉。思索安徒生之所以对故事中的主人公发出如此严厉的责难,就是要让孩子们正视人性中罪恶的意念和丑恶的行径,自省自戒,远离邪恶,实现灵魂的救赎。安徒生对人性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他在确定人类“原罪”本质的同时,也将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展示给读者,有罪性和恶性,也有善性和神性,这与基督教对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当人们对上帝充满了信念,焕发出人性的光辉时,正义就可以战胜邪恶,善良战胜残暴,仁爱消除恶性。在《野天鹅》中,巫婆的魔法之所以不能在艾丽莎身上起作用,是因为艾丽莎太善良纯真,本可以把艾丽莎变笨、变丑的三只癞蛤蟆,在她的额头和胸口上躺下后却变成了三朵美丽的花。凭着对上帝的坚定信念,《沼泽王的女儿》中的赫尔珈脱落了难看丑陋的青蛙形,落入沼泽中的英格儿也脱离沼泽回到了人间。同时,安徒生还强调自救在救赎中的作用,《踩着面包走的女孩》中的英格儿克服了虚荣和傲慢,在悔恨中得到了宽恕,变成了一只鸟儿,心中只有怜悯和慈悲,在寒冷的冬天里把不多的食物分给饥饿的鸟儿,她的灵魂也从沉沦中得到了超升;《安妮・莉斯贝》中抛弃自己亲生孩子的母亲通过忏悔,灵魂得到了宽恕,最终升到另一个境界中去;《红鞋》中的小姑娘面对困境,寻求上帝帮助,直到她断绝了欲望,净化了思想,要刽子手砍掉她穿着舞鞋的脚时,才停下脚步,不受舞鞋控制,最终得到“宽恕”,获得身心的解脱。通过这些作品,安徒生希望孩子们在基督教光芒的照耀下,克服人性的弱点,使灵魂得到救赎,进入上帝的国度。
三、结语
安徒生童话作品中强烈的基督教倾向,正是安徒生本人虔诚的、宗教情感倾向在其童话作品中的映射与体现。宗教是他理想追求与人生梦幻的交织,是他情感的流露和宣泄,也是他思想的集中体现。安徒生的童话生动活泼,充满着烂漫童趣,在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他们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可以说,安徒生成功地通过基督教文化,去慰藉、唤醒和照亮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们,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与真诚、平等与正义的大同世界,告诉他们:人的灵魂“永远是神圣、幸福、善良和不灭的”。
参考文献:
[1]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莫运平.基督教与西方文学典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2):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