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热点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4:59:43

序论:在您撰写热点经济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热点经济论文

第1篇

我国经济论理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不仅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机构、研究基地,而且研究的问题十分广泛。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文力量的支撑,而这个人文力量的核心要素就是经济伦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实践证明了经济伦理学的重要性,目前,社会已经认可了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存在。尤其在“以德治国”方略被确定以后,我国的经济伦理学拥有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好的发展前景。然而, 许多专家学者们仍在为一些涉及到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争论不休,因此,认真整理和分析一些经济伦理学中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有助于经济伦理学的发展。

 

一、经济伦理学的含义

 

站在不同的学科的立场上,对于经济伦理学的概念自然有不同的认识,然而即便是同一学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存在分歧。

 

从研究对象上看:第一,经济学眼中的经济伦理学认为经济伦理学是一种道德价值体系,而这个价值体系是基于经济运行存在的,即使道德调节有时能够超越市场或者能够独立与政府而存在,但经济体制、经济规律、产权制度对伦理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张维迎教授说从产权制度上可以找到许多道德问题的答案。

 

第二,管理学眼中的经济伦理学即管理伦理学认为经济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行为规范和经济管理活动。管理学的学者认为经济伦理学是在工商领域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商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开设了课程。学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商业行为进行管理。管理学侧重于关注经济伦理学中的企业伦理问题,而且大部分管理学教科书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管理伦理”另辟了专章进行分析。

 

第三,伦理学眼中的经济伦理学。伦理学界对经济伦理学的关注最早、也最多,能够支持这个观点的主要有:一、经济伦理学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经济伦理学侧重于研究经济行为、经济决策、经济政策的伦理合理性,以及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规范。而狭义的经济伦理学指的是企业伦理学,即侧重于研究企业的管理。 二、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伦理学与经济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重叠点和结合点,由此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和原则。这是研究员陆晓禾在分析经济伦理学的特征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结论。三、人们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需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而经济伦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人们在协调利益时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的问题。由这点看来,经济伦理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在于使人们明白一些行为的价值取向。

 

二、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经济伦理学是一种应用伦理学,主要研究一些运用在经济制度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这是国外学者拉斯科茨的观点。许多学者从这个意义上认定了经济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陆小禾研究员也发表观点说明经济伦理学应是一种应用伦理学,它作为一般伦理学而存在。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伦理学是实践伦理学,但是它又不完全属于应用伦理学。夏伟东教授认为伦理学应分为实践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实践伦理学主要是应用伦理学,其本质上研究的是道德特殊,而理论伦理学更倾向于道德哲学层面,研究的是道德一般。按照伦理学自身的学科分层,经济伦理学应归属于实践伦理学,它是道德哲学在经济实践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反应的是经济领域中具体的道德问题。然而经济伦理学无疑带有一种经济哲学的色彩,所以把它笼统的归属于实践伦理学范畴这是不贴切的,它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

 

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伦理学既具有实践性也具有理论性,因此,它能够将经济活动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使人们经济活动的目标和行为达成一致,揭示人类经济活动中伦理情感的基本规律。

 

三、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判断一个学科是否成熟,要看它是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我国的经济伦理学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性质定位,其研究方法也大有不同。

 

其一,规范为主、理论为辅。陈泽环研究员认为规范性的经济伦理学是经济伦理学的主体,因此在规范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描述,这是研究经济伦理学常用的传统方法。

 

其二,根据经济活动本身研究经济伦理。这要求我们结合经济方法论再加上西方经济方法论的积极因素。

 

其三,经济学大家通常采用纯理论分析与数字手段结合的方法研究经济伦理。以数字手段研究经济活动中的问题能够使得到的观点更具准确性,更有说服力。 这个方法在韦森先生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中可以见到。

 

结语

 

本文对经济伦理学中一些尚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做了简要分析。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多交叉学科,许多问题的研究并不成熟,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一些重点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经济伦理问题更加复杂,这就意味着学者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争议中进步,在进步中创新,这是经济伦理学学者们共同的追求。

第2篇

关键词:热电冷联供经济性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开始酝酿建设热电冷联供系统,即在原有热电联产系统基础上增设吸收式制冷机装置,利用供热汽轮机组的抽汽或背压排汽制冷,使得整个系统不但可以发电和供热,还可在夏季向用户提供空调用冷。由于热电冷联供系统规模和投资大,系统复杂,运行期间能源消耗多,因而对热电冷联供系统的经济性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影响热电冷系统经济性的主要技术因素。

二.影响热电冷联供系统经济性的技术因素分析

关于热电联产经济性的研究目前已很成熟,故本文仅讨论在热电联产基础上加入制冷系统后影响热电冷系统经济性的有关技术因素。以下就系统的几个组成部分,即热电厂、热力输送系统和制冷站,以及冷负荷特性、蓄能装置等几方面对各主要技术因素加以分析。

1.热电厂包括热电厂机组的型式、容量、初蒸汽参数、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等。

1)机组型式机组型式对系统初投资和运行费的影响很大。燃煤热电厂主要包括背压机或抽凝机两种型式。由于背压机组初投资低,能量转换效率高,因而对于新建热电厂来讲,背压机组经济性显然好于抽凝机组。

再看一下在原有热电厂基础上扩建的热电冷系统。假设空调负荷峰谷变化与电力负荷一致。从整体角度看,背压机组由于制冷负荷的加入而增加了背压排汽量,进而增加了空调峰期的发电容量。这会减少电网相应容量的电厂初投资,从而使整体系统的投资大幅度降。而抽凝机组在电力高峰期一般会满功率发电,故在增加制冷用热负荷后不会减少电网投资。因此,就初投资而言,背压机组经济性更具优势。在运行费方面,抽凝机组所具有的经济性则好于背压机组,因为抽凝机组由于供冷而增加的抽汽发电代替了效率低的本机组纯凝汽发电,而背压机组则是代替了效率相对较高的电网机组发电量。由于背压机组初投资减少对经济性的影响大于运行费方面的劣势,使得由背压汽轮机组成的热电冷系统经济性好于抽凝汽轮机组成的系统[1]。顺便指出,冷负荷一天之中变化幅度较大,这给热电厂的运行调节带来困难。由于锅炉负荷调节范围和惯性的限制,背压机组如何满足冷负荷的变化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抽凝机组因抽汽调节较为灵活而使该问题不那么突出。

随着人们现代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油、气等相对清洁的燃料代替污染严重的煤而作为城市使用的主要一次能源以成为必然趋势,其中包括燃气轮机、内燃机等型式的热电厂在城市供热方面的应用。这种热电联产装置在西方国家使用较为普遍。其特点是热电比小,发电效率高,单位容量投资少。如果燃料价格较为合理,以这种热电厂为热源的热电冷联供系统有较好的经济性。

2)机组容量主要指系统热化系数的合理选取。空调负荷变化幅度大,可选取适当容量的锅炉蒸汽在负荷高峰期作为式制冷机的热源,进而减小供热机组的容量。这样,不仅可降低系统的初投资,而且还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使热电厂运行工况更加稳定。

3)热电厂初蒸汽参数初蒸汽参数越高,系统的发电效率越高,热电比越小,会使热电冷的经济性越好。当热电冷系统系统和所代替的发电机组所用燃料的价格在正常波动范围内时,热电冷系统年运行成本是随着热电比的降低而减小的。因此,热电冷系统应优先选用高参数的热电厂为热源。

4)热电厂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的降低,会使系统的发电效率增加,热电比减小,有利于提高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对于吸收式制冷机而言,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其热力系数影响不大,但对冷机的出力有较大影响。当蒸汽压力每降低0.1MPa时,蒸汽型双效机制冷量减少9%-11%[2]。这表明,当蒸汽压力降低时,为保证制冷量要选择内部传热面积更大的制冷机,从而增加了制冷站的初投资。因此,热电厂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对于不同的具体系统应有其最优值。

2.热力输送系统包括供热管网和供冷管网,影响因素主要有输送介质种类及其热力参数、输送系统运行方式等。

1)输送介质种类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供冷管网的输送介质只能采用冷水。但该介质输送冷量的能力小,管网初投资及输送电耗巨大。近年来国外正在研制以冰浆或在冷水中加入相变材料作为输冷介质,可使管网输送冷量的能力大大提高,较大幅度地降低管网初投资,但这种输送技术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3]。

输热介质主要指蒸汽或热水。当以蒸汽作为作为热网的输送介质时,供冷系统可采用热力系数高的双效制冷机。同时,蒸气在输送中电耗低,不需要设置热力首站换热设备及泵等。但是,蒸汽在较远距离的热网输送中,压力损失大,导致供热机组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较高,热电厂热电比大,且热网的热效率较低。这会对系统的经济性产生不利影响。以热水作为热网的输送介质,可使供热机组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较低。同时,热网热效率较高。但是,由于管道成本的限制,通常采用直埋管道的热水网供水温度大都在120℃以下,供冷系统只能采用热力系数低的单效机。这会大幅度地增加供冷系统的初投资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费。另外,热水网还有输送耗电大等缺点。

2)输送介质热力参数对于蒸汽网而言是指蒸汽压力,亦即指汽轮机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上文对此已作分析。

对于热水网而言,输送介质的热力参数主要是指热网供回水温度,该参数对输送系统仍至整个热电冷系统的影响都很大。供水温度选择的小,热电厂供热机组抽汽或排汽压力可以降低。但热水温度低会使制冷机制冷效率降低,制冷设备的投资及耗电量高。供回水温差增大,无疑会节省热网初投资及输送能耗。但这会导致制冷系数降低,制冷设备初投资增加。因此,从系统的经济性看,热网供回水温度应有最佳选择。

3)输送系统运行方式为保证制冷机的出力及运行效率,不希望降低热网供水温度,热网的运行基本上依靠量调节完成。由于用户热负荷变化频繁,导致热网水的循环流量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且大部分时间在低负荷下运行,常规热网运行方式将使主循环泵的电耗很大。因此,输送系统的运行方式对于热网的低能耗和安全运行有重要作用[4][5]。

3.制冷站包括供冷站位置与规模,吸收式制冷机型式、容量和运行方式等。

1)制冷站位置与规模由于冷水管道的供回水温差通常在10℃以内,供冷管道输送能量的能力远小于供热管道,相同距离下供热管道的投资要小于供冷管道。从这一点看,制冷站应尽量靠近用户。但用户负荷在地理上是分散的,位置靠近用户会使单个制冷站规模变小,数量增多,导致制冷设备容量增加,整个系统的制冷站占用空间增大,而且用户附近的制冷站建筑造价往往更加昂贵。因此,位置靠近用户又会使热电冷系统制冷站的投资增大。合理选取制冷站位置与规模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应从整体供冷系统考虑,全面加以优化。

2)吸收式制冷机的型式、容量和运行方式制冷机的型式主要指单效或双效。毫无疑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双效机。由于空调负荷变化幅度大,制冷站内单台制冷机容量的选择,制冷机的运行方式,包括各制冷机之间的负荷分配、启停顺序等,都会影响系统的经济性。

4.供冷负荷特性包括负荷因子、负荷密度、用户负荷性质、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等。

1)负荷因子指平均负荷与最大负荷之比。负荷因子越小,则设备利用率越低,单位制冷容量的供冷系统初投资越大。与采暖负荷相比,空调日负荷因子要小得多,这会使系统的容量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会给设备的运行效率和调节手段带来不利。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包括合理选取系统热化系数和适当设立蓄能装置。

2)负荷密度指单位社区面积所拥有的冷负荷量。负荷密度大,则输送系统单位负荷投资小,有利于区域供冷的经济性。当负荷密度过小,采用区域冷热联供的单位负荷初投资过大,就会被分散的供冷方式取代。

3)用户负荷性质由于建筑物使用功能不同,用户负荷性质,即用户之间最大空调负荷出现的时刻,会有所不同。这将使区域供冷系统与用户独立设置空调系统相比,设备容量减小。工程上采用系统供冷负荷峰值与各用户最大冷负荷之和的比值,即负荷同时使用系数以体现这一减小量。各用户负荷性质将直接影响制冷站的规模和分布,进而影响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

4)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用户负荷性质。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越大,越有利于运行费低的供冷系统发展。1|2

5.蓄能装置

当负荷因子较小时,增设蓄能装置可以大幅度减小系统容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稳定性。对于在已有热电厂基础上扩建的热电冷系统,设置蓄能设备还可提高系统的供冷能力。蓄能装置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该装置的形式、位置和性能等。

1)蓄能装置形式如图1所示,对于热电冷系统,蓄能装置有蓄热和蓄冷两种形式。

蓄热按蓄存介质的不同有直接蓄存和间接蓄存。间接蓄存采用某种中间介质作为蓄存介质来蓄热。这种蓄热方式的蓄热温度较高,如岩和油组成的蓄存介质蓄热温度达304℃,而用一种熔化的硝酸盐作为蓄热介质蓄热温度可达566℃[6],但间接储存方式的投资大,而采暖空调所用热量温度相对较低,故不宜采取这种蓄热方式。

直接蓄热可将待蓄存的热水或蒸汽直接储存在蓄热容器内。直接蓄热又可分为无压蓄热和有压蓄热。无压蓄热方式最高蓄热温度可达95℃,且投资低。有压蓄热方式是将蒸汽或高温热水直接存蓄在球状或圆柱形压力容器内,蓄热温度最高可达200℃,适宜于向双效吸收式制冷机供热。但有压蓄热方式投资大,相当于无压方式的2至5倍[7]。

蓄冷装置主要有水蓄冷和冰蓄冷两种方式。冰蓄冷装置具有蓄冷量大,结构紧凑等优点。但如果供冷系统采用的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其最低制冷温度只能达到5℃,无法使用冰蓄冷装置。

空调用水蓄冷是将冷水直接蓄存于蓄冷容器的显热蓄冷方式。主要有分层式蓄冷和隔膜法蓄冷等型式。水蓄冷温度一般为5℃至7℃,可用于蓄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所制取的冷量。但由于以显热蓄冷,蓄冷温度差小(约10℃左右),因而蓄冷空间较大。

2)蓄能装置位置蓄能设备的位置对供能系统的经济性有较大影响。在热电冷联供系统中,夏季供冷时蓄能设备可安置在热电厂中作为蓄热器,也可安置在冷暖房中作蓄冷器,也可将蓄冷设置在用户处。蓄能装置的设立,可使热源至蓄能装置之间的系统容量降低和运行效率提高,而蓄能装置至用户之间的系统则无改观。从这一点讲,应尽量将蓄能装置的位置靠近用户侧。但这样又使蓄能装置因过于分散而加大了投资。

3)蓄能装置性能包括装置容量、蓄能功率、泄能功率和蓄能热效率等因素。蓄能装置容量增大有利于蓄能效果的提高,但会增大蓄能的投资。蓄能容量的大小取决于热电冷系统的构成和负荷特性,需经优化计算确定。蓄能、泄能功率则主要与蓄能容量和负荷变化频率等因素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看,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还与电力系统有关参数密切相连,主要指所代替的电网其它发电机组初投资和发电效率。所代替的发电机组初投资越大、发电效率越低,则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越好。除技术因素外,一些政策性和市场因素也对热电冷系统经济性有较大影响,例如热电冷系统和代替发电机组所用的燃料价格等。热电冷系统所用燃料的价格越低,代替发电机组所用燃料的价格越高,与压缩式制冷形式的经济性相比,热电冷联供系统越有利。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详述。

三.结束语

热电冷联供系统庞大,影响经济性的因素众多。目前国内对热电冷系统的认识和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仅对一些影响系统经济性的主要技术参数做了定性分析,对该问题更深入认识还需作进一步的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付林江亿热电冷系统三联供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待发)

2.戴永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3.GoranMornhedInnovationsinDistrictHeatingandCooling1984-1994andTheirEconomicImpactASHRAETransaction1995

4.付林江亿承担冷负荷的热水网水力工况模拟计算及其应用热能动力工程1999.4

5.江亿冷热联供热水网的用户回水加压泵方案区域供热1996.2

6.G.培克曼等著蓄热技术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7.S.HORIIetl.OptimalPlanningofGasTurbineCogenerationPlantsBasedonMixed-integerlinearLinearProgramming.IaternationalJournalofEnegyResearchVol.11.1987

AnalysisofEcononicFactorsImpactingonCombinedHeating,

CoolingandElectricitySystem

第3篇

关键词:热电冷联供经济性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开始酝酿建设热电冷联供系统,即在原有热电联产系统基础上增设吸收式制冷机装置,利用供热汽轮机组的抽汽或背压排汽制冷,使得整个系统不但可以发电和供热,还可在夏季向用户提供空调用冷。由于热电冷联供系统规模和投资大,系统复杂,运行期间能源消耗多,因而对热电冷联供系统的经济性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影响热电冷系统经济性的主要技术因素。

二.影响热电冷联供系统经济性的技术因素分析

关于热电联产经济性的研究目前已很成熟,故本文仅讨论在热电联产基础上加入制冷系统后影响热电冷系统经济性的有关技术因素。以下就系统的几个组成部分,即热电厂、热力输送系统和制冷站,以及冷负荷特性、蓄能装置等几方面对各主要技术因素加以分析。

1.热电厂包括热电厂机组的型式、容量、初蒸汽参数、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等。

1)机组型式机组型式对系统初投资和运行费的影响很大。燃煤热电厂主要包括背压机或抽凝机两种型式。由于背压机组初投资低,能量转换效率高,因而对于新建热电厂来讲,背压机组经济性显然好于抽凝机组。

再看一下在原有热电厂基础上扩建的热电冷系统。假设空调负荷峰谷变化与电力负荷一致。从整体角度看,背压机组由于制冷负荷的加入而增加了背压排汽量,进而增加了空调峰期的发电容量。这会减少电网相应容量的电厂初投资,从而使整体系统的投资大幅度降。而抽凝机组在电力高峰期一般会满功率发电,故在增加制冷用热负荷后不会减少电网投资。因此,就初投资而言,背压机组经济性更具优势。在运行费方面,抽凝机组所具有的经济性则好于背压机组,因为抽凝机组由于供冷而增加的抽汽发电代替了效率低的本机组纯凝汽发电,而背压机组则是代替了效率相对较高的电网机组发电量。由于背压机组初投资减少对经济性的影响大于运行费方面的劣势,使得由背压汽轮机组成的热电冷系统经济性好于抽凝汽轮机组成的系统[1]。顺便指出,冷负荷一天之中变化幅度较大,这给热电厂的运行调节带来困难。由于锅炉负荷调节范围和惯性的限制,背压机组如何满足冷负荷的变化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抽凝机组因抽汽调节较为灵活而使该问题不那么突出。

随着人们现代文明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油、气等相对清洁的燃料代替污染严重的煤而作为城市使用的主要一次能源以成为必然趋势,其中包括燃气轮机、内燃机等型式的热电厂在城市供热方面的应用。这种热电联产装置在西方国家使用较为普遍。其特点是热电比小,发电效率高,单位容量投资少。如果燃料价格较为合理,以这种热电厂为热源的热电冷联供系统有较好的经济性。

2)机组容量主要指系统热化系数的合理选取。空调负荷变化幅度大,可选取适当容量的锅炉蒸汽在负荷高峰期作为式制冷机的热源,进而减小供热机组的容量。这样,不仅可降低系统的初投资,而且还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使热电厂运行工况更加稳定。

3)热电厂初蒸汽参数初蒸汽参数越高,系统的发电效率越高,热电比越小,会使热电冷的经济性越好。当热电冷系统系统和所代替的发电机组所用燃料的价格在正常波动范围内时,热电冷系统年运行成本是随着热电比的降低而减小的。因此,热电冷系统应优先选用高参数的热电厂为热源。

4)热电厂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的降低,会使系统的发电效率增加,热电比减小,有利于提高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对于吸收式制冷机而言,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其热力系数影响不大,但对冷机的出力有较大影响。当蒸汽压力每降低0.1MPa时,蒸汽型双效机制冷量减少9%-11%[2]。这表明,当蒸汽压力降低时,为保证制冷量要选择内部传热面积更大的制冷机,从而增加了制冷站的初投资。因此,热电厂抽汽或背压排汽参数对于不同的具体系统应有其最优值。

2.热力输送系统包括供热管网和供冷管网,影响因素主要有输送介质种类及其热力参数、输送系统运行方式等。

1)输送介质种类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供冷管网的输送介质只能采用冷水。但该介质输送冷量的能力小,管网初投资及输送电耗巨大。近年来国外正在研制以冰浆或在冷水中加入相变材料作为输冷介质,可使管网输送冷量的能力大大提高,较大幅度地降低管网初投资,但这种输送技术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3]。

输热介质主要指蒸汽或热水。当以蒸汽作为作为热网的输送介质时,供冷系统可采用热力系数高的双效制冷机。同时,蒸气在输送中电耗低,不需要设置热力首站换热设备及泵等。但是,蒸汽在较远距离的热网输送中,压力损失大,导致供热机组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较高,热电厂热电比大,且热网的热效率较低。这会对系统的经济性产生不利影响。以热水作为热网的输送介质,可使供热机组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较低。同时,热网热效率较高。但是,由于管道成本的限制,通常采用直埋管道的热水网供水温度大都在120℃以下,供冷系统只能采用热力系数低的单效机。这会大幅度地增加供冷系统的初投资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费。另外,热水网还有输送耗电大等缺点。

2)输送介质热力参数对于蒸汽网而言是指蒸汽压力,亦即指汽轮机抽汽或背压排汽压力,上文对此已作分析。

对于热水网而言,输送介质的热力参数主要是指热网供回水温度,该参数对输送系统仍至整个热电冷系统的影响都很大。供水温度选择的小,热电厂供热机组抽汽或排汽压力可以降低。但热水温度低会使制冷机制冷效率降低,制冷设备的投资及耗电量高。供回水温差增大,无疑会节省热网初投资及输送能耗。但这会导致制冷系数降低,制冷设备初投资增加。因此,从系统的经济性看,热网供回水温度应有最佳选择。

3)输送系统运行方式为保证制冷机的出力及运行效率,不希望降低热网供水温度,热网的运行基本上依靠量调节完成。由于用户热负荷变化频繁,导致热网水的循环流量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且大部分时间在低负荷下运行,常规热网运行方式将使主循环泵的电耗很大。因此,输送系统的运行方式对于热网的低能耗和安全运行有重要作用[4][5]。

3.制冷站包括供冷站位置与规模,吸收式制冷机型式、容量和运行方式等。

1)制冷站位置与规模由于冷水管道的供回水温差通常在10℃以内,供冷管道输送能量的能力远小于供热管道,相同距离下供热管道的投资要小于供冷管道。从这一点看,制冷站应尽量靠近用户。但用户负荷在地理上是分散的,位置靠近用户会使单个制冷站规模变小,数量增多,导致制冷设备容量增加,整个系统的制冷站占用空间增大,而且用户附近的制冷站建筑造价往往更加昂贵。因此,位置靠近用户又会使热电冷系统制冷站的投资增大。合理选取制冷站位置与规模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应从整体供冷系统考虑,全面加以优化。

2)吸收式制冷机的型式、容量和运行方式制冷机的型式主要指单效或双效。毫无疑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双效机。由于空调负荷变化幅度大,制冷站内单台制冷机容量的选择,制冷机的运行方式,包括各制冷机之间的负荷分配、启停顺序等,都会影响系统的经济性。

4.供冷负荷特性包括负荷因子、负荷密度、用户负荷性质、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等。

1)负荷因子指平均负荷与最大负荷之比。负荷因子越小,则设备利用率越低,单位制冷容量的供冷系统初投资越大。与采暖负荷相比,空调日负荷因子要小得多,这会使系统的容量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会给设备的运行效率和调节手段带来不利。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包括合理选取系统热化系数和适当设立蓄能装置。

2)负荷密度指单位社区面积所拥有的冷负荷量。负荷密度大,则输送系统单位负荷投资小,有利于区域供冷的经济性。当负荷密度过小,采用区域冷热联供的单位负荷初投资过大,就会被分散的供冷方式取代。

3)用户负荷性质由于建筑物使用功能不同,用户负荷性质,即用户之间最大空调负荷出现的时刻,会有所不同。这将使区域供冷系统与用户独立设置空调系统相比,设备容量减小。工程上采用系统供冷负荷峰值与各用户最大冷负荷之和的比值,即负荷同时使用系数以体现这一减小量。各用户负荷性质将直接影响制冷站的规模和分布,进而影响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

4)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用户负荷性质。年最大供冷负荷小时数越大,越有利于运行费低的供冷系统发展。5.蓄能装置

当负荷因子较小时,增设蓄能装置可以大幅度减小系统容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稳定性。对于在已有热电厂基础上扩建的热电冷系统,设置蓄能设备还可提高系统的供冷能力。蓄能装置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该装置的形式、位置和性能等。

1)蓄能装置形式如图1所示,对于热电冷系统,蓄能装置有蓄热和蓄冷两种形式。

蓄热按蓄存介质的不同有直接蓄存和间接蓄存。间接蓄存采用某种中间介质作为蓄存介质来蓄热。这种蓄热方式的蓄热温度较高,如岩和油组成的蓄存介质蓄热温度达304℃,而用一种熔化的硝酸盐作为蓄热介质蓄热温度可达566℃[6],但间接储存方式的投资大,而采暖空调所用热量温度相对较低,故不宜采取这种蓄热方式。

直接蓄热可将待蓄存的热水或蒸汽直接储存在蓄热容器内。直接蓄热又可分为无压蓄热和有压蓄热。无压蓄热方式最高蓄热温度可达95℃,且投资低。有压蓄热方式是将蒸汽或高温热水直接存蓄在球状或圆柱形压力容器内,蓄热温度最高可达200℃,适宜于向双效吸收式制冷机供热。但有压蓄热方式投资大,相当于无压方式的2至5倍[7]。

蓄冷装置主要有水蓄冷和冰蓄冷两种方式。冰蓄冷装置具有蓄冷量大,结构紧凑等优点。但如果供冷系统采用的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其最低制冷温度只能达到5℃,无法使用冰蓄冷装置。

空调用水蓄冷是将冷水直接蓄存于蓄冷容器的显热蓄冷方式。主要有分层式蓄冷和隔膜法蓄冷等型式。水蓄冷温度一般为5℃至7℃,可用于蓄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所制取的冷量。但由于以显热蓄冷,蓄冷温度差小(约10℃左右),因而蓄冷空间较大。

2)蓄能装置位置蓄能设备的位置对供能系统的经济性有较大影响。在热电冷联供系统中,夏季供冷时蓄能设备可安置在热电厂中作为蓄热器,也可安置在冷暖房中作蓄冷器,也可将蓄冷设置在用户处。蓄能装置的设立,可使热源至蓄能装置之间的系统容量降低和运行效率提高,而蓄能装置至用户之间的系统则无改观。从这一点讲,应尽量将蓄能装置的位置靠近用户侧。但这样又使蓄能装置因过于分散而加大了投资。

3)蓄能装置性能包括装置容量、蓄能功率、泄能功率和蓄能热效率等因素。蓄能装置容量增大有利于蓄能效果的提高,但会增大蓄能的投资。蓄能容量的大小取决于热电冷系统的构成和负荷特性,需经优化计算确定。蓄能、泄能功率则主要与蓄能容量和负荷变化频率等因素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看,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还与电力系统有关参数密切相连,主要指所代替的电网其它发电机组初投资和发电效率。所代替的发电机组初投资越大、发电效率越低,则热电冷系统的经济性越好。除技术因素外,一些政策性和市场因素也对热电冷系统经济性有较大影响,例如热电冷系统和代替发电机组所用的燃料价格等。热电冷系统所用燃料的价格越低,代替发电机组所用燃料的价格越高,与压缩式制冷形式的经济性相比,热电冷联供系统越有利。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详述。

三.结束语

热电冷联供系统庞大,影响经济性的因素众多。目前国内对热电冷系统的认识和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仅对一些影响系统经济性的主要技术参数做了定性分析,对该问题更深入认识还需作进一步的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1.付林江亿热电冷系统三联供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待发)

2.戴永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3.GoranMornhedInnovationsinDistrictHeatingandCooling1984-1994andTheirEconomicImpactASHRAETransaction1995

4.付林江亿承担冷负荷的热水网水力工况模拟计算及其应用热能动力工程1999.4

5.江亿冷热联供热水网的用户回水加压泵方案区域供热1996.2

6.G.培克曼等著蓄热技术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7.S.HORIIetl.OptimalPlanningofGasTurbineCogenerationPlantsBasedonMixed-integerlinearLinearProgramming.IaternationalJournalofEnegyResearchVol.11.1987

AnalysisofEcononicFactorsImpactingonCombinedHeating,

CoolingandElectricitySystem

第4篇

早读完之后,开始分发鸡蛋,每人一个。农村家家都养鸡,鸡下蛋,可是,那些鸡蛋大人是要拿去换油盐酱醋的,根本舍不得自己吃。没想到,学校会免费给大家分发鸡蛋,这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朋友至今清晰地记得,第一天发鸡蛋时,有个男孩子一口将鸡蛋整个吞了下去,噎得直翻白眼,老师们又是拍背,又是抹胸,又是倒开水,好不容易才帮助男孩子将鸡蛋强咽了下去。每次想到这个情景,朋友心里就异常难过,他知道,那些可怜的孩子,因为难得吃到一次鸡蛋,才会那样馋的啊。

可是,发鸡蛋没几天,就出现了意外情况,不少孩子拿到鸡蛋后,并没有自己吃,而是偷偷藏了起来。他们为什么要将鸡蛋藏起来呢?情况很快就弄清楚了,那些将鸡蛋偷偷藏起来的孩子,是舍不得自己吃,他们想将发给自己的鸡蛋带回家,与自己年幼的的弟弟妹妹分享。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学校做出了强制规定,发给每个学生的鸡蛋,必须自己吃,而且必须在早读后立即吃掉。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将发给他们的鸡蛋吃掉,学校还组成了一个监督小组,负责检查、监督学生们每天吃鸡蛋的过程。朋友是监督组的成员。

朋友告诉我们,真没想到,那些山里的孩子,为了能将发给自己的鸡蛋省下来,带回家,竟然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和监督老师“斗智斗勇”。

有个瘦瘦的男孩子,每次拿到鸡蛋后,就表现出迫不及待的样子,噼里啪啦很夸张地用鸡蛋敲击桌面,剥完壳,张着大口,一口将鸡蛋吞了下去。嘴巴还“吧唧吧唧”地嚼得很响,吃得有滋有味的样子。朋友站在教室的窗外,一连观察了好几天,终于发现了这个男孩子的秘密:每次他剥好鸡蛋后,都会悄悄将鸡蛋藏在一个塑料袋里,而将空手往嘴里一塞,装作将鸡蛋塞进嘴里的样子。朋友问他,为什么要将鸡蛋藏起来,男孩说,他的父母都在遥远的城里打工,几年才回来一次,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他想将鸡蛋带回家给奶奶吃,让奶奶补补身体。

有个女孩子,拿到鸡蛋后,总是吃得都很夸张,嘴巴里鼓鼓囊囊全是白色的蛋清和黄色的蛋黄。朋友仔细一观察,发现了问题,每隔一天,女孩子的嘴巴里才会鼓鼓囊囊,第二天,则只是“吧唧吧唧”的空响声。原来她是隔一天,吃一个鸡蛋,另一天的鸡蛋则被她私藏了起来。有一天,朋友不声不响走到她身边,意识到自己的秘密被老师识破了,小女孩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她轻声说,家里穷,没钱买肉,吃的菜,基本上都是菜园里的蔬菜,难得有荤菜,她隔一天,省一个鸡蛋带回家,是为了让妈妈将鸡蛋做成菜。

朋友说,每发现一个孩子偷藏鸡蛋,他的心就会既酸楚,又温暖;既难过,又感动。这些将鸡蛋藏起来的孩子,都是为了省下来,带回家给自己的家人吃。对这些偏僻的山里孩子来说,鸡蛋就是人间美味了,他们不想独吃,而希望与家人共享。但是,给每个学生每天发一个鸡蛋,是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他们是大山的未来啊,鸡蛋必须是孩子们吃掉的。因此,学校想尽办法,除了监督外,有段时间,甚至要求孩子们吃完鸡蛋后,将蛋壳上交。即使这样,仍然有不少孩子,想方设法将分给自己的鸡蛋省下来,藏起来,带回家。

不过,每次“抓”到藏鸡蛋的孩子,朋友从不当面指出来,他不想让这些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难堪。而自知被他发现了的孩子,会当着他的面,将鸡蛋拿出来,恋恋不舍地吃掉。朋友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绝对想象不出来,那些孩子吃鸡蛋的样子,那么投入,那么享受,那么有滋有味,仿佛他们吃的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似的。

第5篇

关键词 再热蒸汽温度;核电汽轮机;运行;相对内效率;热耗率;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TK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1-0158-01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有关再热蒸汽温度变化对核电汽轮机装置运行状态下热经济性影响的衡量可采取的方式包括热力试验以及理论计算这两种类型。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上来说,采取热力试验方式就再热蒸汽温度变化对核电汽轮机装置运行热经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是最为直接与可靠的方式之一,所获取的结果也与实际检验结果基本一致。但是考虑到:允许范围内的再热蒸汽温度变化区间较小,并且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热力试验进行过程当中无法严格意义上的确保其他运行参数的恒定性,由此也势必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误差问题。基于对这一因素的考量,实践分析过程当中应用较为普遍的分析方式为理论计算方法。本文通过对再热蒸汽温度变化状态下对核电汽轮机相对内效率以及理想循环热效率的影响,最终获取与之相对应的热耗率变化值,达到对核电汽轮机运行经济性进行可靠性衡量与评估的关键目的。

1 再热蒸汽温度变化对相对内效率指标的影响分析

2 再热蒸汽温度变化对理想内功率/蒸汽发生器吸热量影响分析

在有关再热蒸汽温度变化对核电汽轮机运行经济性的影响分析过程当中,除针对相对内效率指标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要通过对核电汽轮机理想内功率参数/蒸汽在蒸汽发生器内所表现出吸热量参数比值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当中汽轮机理想内功率指标同蒸汽发生器出口位置蒸汽流量参数(单位:kg/s)以及汽轮机整机理想焓降参数(单位:kJ/kg)存在明显相关性关系。与此同时,核电汽轮机蒸汽在蒸汽发生器内所表现出的吸热量参数比值同蒸汽发生器出口位置蒸汽流量参数(单位:kg/s)、新蒸汽焓值参数(单位:kJ/kg)以及蒸汽发生器给水焓至参数(单位:kJ/kg)存在明显相关性关系。基于以上分析,党政齐在汽轮机出现等熵膨胀现象并且在有关蒸汽发生器运行参数维持恒定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对某个既定再热蒸汽温度参数的选取能够获取蒸汽在核电汽轮机高压缸以及低压缸装置内部的等熵膨胀热力过程曲线。在曲线数据作用之下,通过对回热抽汽压力参数通过该等熵膨胀热力过程曲线的交点分析即能够获取与之相对应的焓值数据,借助于此种方式获取在当前再热蒸汽温度状态下相对应的核电汽轮机理想内功率/蒸汽发生器吸热量指标参数。

3 相对效率与理想内功率/蒸汽发生器吸热量相关性分析

4 结束语

在再热蒸汽温度变化趋势保持恒定状态的情况下,核电汽轮机理想内功率/蒸汽发生器吸热量以及相对内效率参数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低于常规意义上的火电汽轮机相关指标参数。与此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发电机组热耗率变化参数同样明显低于常规意义上的火电汽轮机相关指标参数。在本文有关再热蒸汽温度变化对核电汽轮机运行经济性相关指标数据的计算过程当中,可以推定通过对再热蒸汽温度变化趋势的有效控制能够到达提高核电汽轮机运行经济性的关键目的。

参考文献

[1]谭仁力.云景林纸抽凝式汽轮机经济真空控制系统研究[C].2008年(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8:320-324.

[2]韩中合,张淑娥,田松峰等.汽轮机排汽湿度谐振腔微扰测量法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23(12):199-202.

[3]曹丽华,郭婷婷,李勇等.300 MW汽轮机凝汽器喉部出口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11):56-59.

第6篇

关键词:外语教育技术;发展路径;前沿热点;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2-0013-0006

外语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已经初步具有学科雏形(胡加圣等,2010:72-77)。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相关研究的积累与演进,那么,近二十多年来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有哪些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知识图谱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CSSCI来源期刊为数据来源,于2012年2月下载了《外语电化教学》的全部数据,包括来源篇名、英文篇名、来源作者、文献类型、来源期刊、作者机构、年代卷期、标引词、参考文献等。同时以“外语”或“英语”为检索词,检索下载了2000年以来《电化教育教育》、《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杂志》的相关数据,共得到1089条来源文献。

我们依托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ee Ⅱ进行分析,思路是:首先通过对被引文献的分析,析出若干关键文献,由此判断外语教育技术发展演进路径;其次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判断外语教育技术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在分析之前,需要说明几个概念。中心性是一个用以量化点在网络中地位重要的图论概念。中心性值高,说明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高。中心性可以显示领域的结构和动态本质。突变是指频次的变化率,关键文献或关键词的突变值可以体现领域内研究兴趣的变化,是判断研究前沿的重要依据。频度指文献或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频度高,说明与此相关的研究较多,频度可以作为判断研究热点的依据之一。但是,高频度文献或关键词并不一定具有高突变值和高中心性(蔡建东、朱敬,2012:10-15)。

2 外语教育技术的演进路径

运行Citespace Ⅱ,设置如下:时间限定为“2000-2012”,时间分区为“2”年。在语词来源“Terro Source”中选择“Title”、“Abstract”、“Descriptors”和“Identifiers”,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cited reference”,“Selection Criteria”选择“top 30 per slice”。得到图1。去掉重复文献,按照中心性排序,共析出14条文献,如表1。

2.1 现代学习理论奠基期(上世纪90年代)

此阶段析出三条文献,关键词可以归纳为学习自主性、建构主义。在上世纪末现代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外语教育技术经历着从“教”到“学”的理论转型。

第一条文献是爱尔兰戴维·利特尔(David Little)的著作《自主学习:定义、主题与问题》。爱尔兰Authentik Language Learning Resources Ltd在1991至1997年间陆续出版了自主学习丛书,其中第一本就是戴维·利特尔这部著作。戴维·利特尔是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语言和交际研究中心(Centre for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的奠基人、欧洲委员会欧洲语言组合项目顾问、爱尔兰国家资助的语言整合训练培训中心主任,在语言的自主学习以及媒体技术应用方面有较高造诣。《自主学习:定义、主题与问题》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和突变值,是自主学习研究领域特别是语言自主学习领域一部重要的理论奠基性著作。

第二条文献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束定芳教授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该著作突破传统外语教学的困境,提出“外语教学研究中的重点不是设计大纲、编写教材来教什么内容,而是了解促进外语学习的条件且在课堂上创造出这些条件”(戴曼纯、刘正光,1997:75),这与现代学习理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知识建构的主旨是一致的,因而具有较高的突变值。

第三条文献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1997年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外语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的交叉性领域,同时受两方面的理论影响。何克抗教授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元老,在推广建构主义理论、引领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该文献中心性值高达0.17,可以看作是外语教育技术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基的标志性文献。

2.2 改革探索期(2000-2005)

此阶段析出八条关键文献,是新世纪外语教育技术改革的探索期,可以用突显学生中心、注重政策引导、关注语料库建设和形成性评估等语词进行概括。

第一阶段:改革的探路石

2002年的两部著作,成为外语教育技术的探路石。

一部是华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何高大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广西教育出版社)。该著作在探讨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介绍了多媒体系统的原理、特征、应用与发展,并着重阐释了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软件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内容。该著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为外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搭建了框架,是新世纪外语教育技术改革探索的探路石。

另一部是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的《语料库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该著作对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语料库种类、语言数据性质等进行概括描述,讨论了语料库建设的一般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等。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语料库不仅是学习资源,更体现了一种方法意识,即运用信息技术方法丰富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助力于语言教学。

如果说《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是一部全景式论述的话,《语料库语言学导论》则是全景图中一个单科亮点。它们从“面”和“点”两个角度为外语教育技术改革进行了探索。

第二阶段:教学要求出台,全面规划改革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外语教学改革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以教学要求的形式掀开新的篇章。其特点是突出了学生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分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需求,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英语能力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掀起了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的,从教材出版到课件开发再到网络教学平台开通,教学改革主旋律开始奏响。

同年,束定芳著《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既是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有力注解与呼应,又是一部承上启下之作。该著作在全面调查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学习特点和条件,就我国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大纲制定、教材编写和选用、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本土化的改革思路和框架,作者还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该著作既是对前期外语教学改革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改革的探讨与规划,其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使得其具有最高的中心性值,达到0.21。

第三阶段:理论探索与实践行动齐头并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的必然性日益突出。那么,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学科定位是什么?该如何行动?作为探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主要载体,《外语电化教学》杂志对此组织了深入讨论。其中有三篇文献得以析出。

首先是两篇理论性文献,即上海外国语大学陈坚林教授2005年发表在《外语电化教学》的两篇关键文献,《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和《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前者指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将演变成计算机主导教学模式。在主导模式下,计算机可以扮演多种角色(陈坚林,2005:9-12)。后者强调,学生中心是基于计算机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作者并未摒弃教师中心,而是强调要根据具体实践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陈坚林,2005:3—8)。这两篇文献的睿智分析,从理论的高度明晰和引领了网络化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实践活动。

实践场域的关键文献是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周娉娣、秦秀白的《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周娉娣、秦秀白,2005:9—13),作者在两个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引入了形成性评估分成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文献使得“网络教学”这个时代特征在外语教育技术领域进一步突显。

2.3 改革深入期(2006至今)

此阶段突出特点是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正式版)》,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时代要素得以更加明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经过3年多的试行之后,教育部高教司于2007年正式颁布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要求以18,82的高突变值位居突变榜首位。2008年1月陈坚林教授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了《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对07版的新解读》,提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教学理念国际化、多媒体教学正常化、课程管理三级化和教育环境生态化(陈坚林,2008:3—8)。该文献不仅是对课程要求正式版的深入解读,也是外语教育技术前期理论探索与实践改革的阶段性小结。

陈坚林教授还有关于网络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系列文献得以析出。2006年12月,陈坚林在《外语电化教学》发表了《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2010年6月,陈坚林出版了《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前者从生态学视角对计算机在新模式中的地位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指出计算机网络应与外语课程进行全面整合,计算机仅仅作为辅助工具无助于改革目标的达成(陈坚林,2006:3—10)。后者则基于大量实地考察和研究,重点探索了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手段、方法和模式,在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师资培训、教材研发等方面提出诸多具有建设性价值的观点(陈坚林,2010)。

从上述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外语教育技术在近二十年来经历了理论奠基、改革探索与逐步深入的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外语教育技术领域积累和梳理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吸纳了相关学习理论,形成了独有的领域知识与学科认识,为领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3 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热点与前沿

在“Node Types”加选“term”与“keywords”,再次运行CitespaeeⅡ,得到图2。

下面我们结合关键词频度和突变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的频度可以显示近年来外语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我们根据图谱析出的关键词列表进行分析,按频度排序,取TOP25如表2。

根据表2,可以看出,“英语教学”、“外语教学”等领域普适性关键词频度相当高,除此之外,可以探察出以下热点问题:

第一,大学是我国外语教育技术的主要场域。位列第三的“大学英语”(频度125)以及后面析出的高频词“大学英语教学”(频度65)验证了这一点。这与研究者大多处于高校且主要基于高校进行研究实验的背景有关。

第二,自主学习与建构主义一直是研究热点。从前文关键文献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自主学习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是近二十多年外语教育技术乃至整个大学教育领域的主旋律,因而具有较高的频度。

第三,延续多媒体优势,“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高频关键词被析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逐步成为外语教育技术改革的主要依托技术之一。“网络教学”、“网络环境”、“远程教育”、“网络”、“信息技术”等高频关键词被析出,这与前文关键文献析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第四,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语料库、英语听力与写作是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语料库是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频度高达90。英语听力与写作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英语写作”、“听力教学”、“听力理解”等高频关键词被析出。

第五,“教师角色”如何适应教学改革?这也是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随着课程教学要求的出台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师如何突破困惑,找准自身的定位,更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总体来看,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场域上多位于高校,在理论上侧重于建构主义与自主学习,在技术支持上强调多媒体与网络,在着力点上多侧重于语料库和英语听力写作,在教师发展上则更多探讨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型。

我们根据突变关键词对研究前沿进行判断。突变关键词只有22个,如表3。

表3与表2有部分重复,如大学英语、听力理解、自主学习、英语写作、网络、建构主义、多媒体等,这说明有些热点同时也是前沿问题。此外,有一些新要素被析出,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是多模态隐喻研究。多模态隐喻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它使得语言研究的关注点从单模态转向多模态、从文本的书面语言转向自然语言,这种转型本身就是外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有力推动器。“研究多模态教学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而将研究的结果反馈到新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李毅、石磊,2010:47—49)“多模态引喻”的突变,揭示出外语教育技术近年来在人文化与技术化结合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触。

第二是通识教育。外语通识教育是国际化大趋势下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历史转型期,“业已成熟的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和正在推广的外语通识教育,这两者之间既有承上启下、又有相互关联、更有相得益彰的多重意义。”(王哲、李军军,2010:3—8)2010年5月,《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中山大学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有的学者提出外语通识教育会成为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转承点(陈坚林会议发言)。(王哲、李军军,2010:3—8)

第三是中小学场域的突变。前文我们已经提及,大学外语教学是我国外语教育技术的主战场,但是从突变关键词来,中小学场域的外语教学研究有上升势头。“中学英语教学”、“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等关键词被突变出来。攀登英语学习实验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支持下的一项旨在解决影响我国农村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系列问题的综合实验方案,已经在多个省区有比较成功的实验,在教师发展、评价方式、多媒体学习资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

如果说多模态隐喻是外语教育技术前沿研究体现,通识教育则是外语教育技术的实践前沿体现,中小学场域则是外语教育技术阵地日益扩大的体现。

4 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性探讨

知识经济时代对成熟却又割裂的学科知识分布提出变革要求,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外语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的联姻,也正在时代需求下的学科交叉洪流中悄然壮大。从前文的理论演进与前沿热点可以看出,外语教育技术是伴随着外语教学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的。它既可以看作是外语课程教学发展的新阶段,也可以看作是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衍生与壮大,更可以看作是二者有机整合后的新生交叉领域。

1953年,詹姆斯·芬恩(DJ Finn)从智力技能、实践应用、人员培训、组织交流、伦理规范和理论体系等角度提出学科建设的六大标准(Finn,1953:6-17)。显然,外语教育技术经过多年的改革,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深入探索,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智力技能以及比较广泛的实践应用。在人员培训、组织交流和伦理规范方面,外语教育技术也有初步探索,但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大深度和广度。在理论体系方面,尽管并未直接冠以理论体系之名,但是陈坚林、束定芳、胡加圣等大批学者的系列研究已经为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外语教育技术已经初步具有学科雏形(胡加圣,2011)。

5 研究结论

第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外语电化教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现代学习理论奠基期、改革探索期和改革深入期。

第二,近二十多年来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热点在场域上多位于高校,在理论上侧重于建构主义与自主学习,在技术支持上强调多媒体与网络,在着力点上多侧重于语料库和英语听力写作,在教师发展上更多探讨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型。

第7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065―02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定位

1.会计实务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应具有很强的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决策能力和审计执业能力,这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会计核算能力包括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汇总明细账和总账、编制财务报表、手工做账和电算化相结合等方面,财务决策能力包括报表分析与诊断、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利润分配决策、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决策等方面,审计执业能力包括审计职业道德、识别问题能力、运用适当技术调查能力、评估证据能力和鉴定分析能力等方面。

2.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提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能力需要系统科学的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的过程。

3.管理能力。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的是经济管理工作,培养“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按照现代管理学理论,个体的管理能力涉及的因素很多,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应侧重于自我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品德作风的培养。

下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介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情况。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2006年1月被江苏省授予省级“品牌专业”称号,2010年7月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培养会计实务能力的实践课程

1.会计核算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是学生在完整学完《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学》之后,对其会计核算能力的一次系统性检验,属于专业必修课,包括为期四周的手工做账和两周的电算化。手工做账通过设计高度仿真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相连续的典型业务,并提供一整套空白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让学生从填写审核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出财务报表为止进行全方位操作,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会计核算流程,通过手工做账形成的劳动成果包括三本记账凭证、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及总账和明细账各一本,以及全套财务报表;电算化是借助专业化的财务软件,让学生将自己编制的记账凭证输入软件系统,自动进行登账、记账、算账和结账,最终自动生成财务报表。

2.财务决策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三暑期开设,是学生在学完《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课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两周。通过设置企业财务决策所需的背景情形,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及生产经营决策问题进行方案设计与分析,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审计执业综合训练。该课程于大三下学期《审计学》课程结束之后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一周。以用友“审易通”软件为载体,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所给企业的背景资料,通过审计实务的操作,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并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从而使学生“体验式”地掌握基本的审计技能,培养运用电算化手段从事审计实务的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课程

1.经济论文写作。该课程于大三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共32课时。目的是培养学生明确经济论文写作的特点、要求和过程,掌握经济论文写作的文体、格式、语言以及基本技巧。主要内容包括:经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整理方法及经济类数据库使用、经济论文范文选读与论文撰写方法等。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学习撰写学术论文,并与任课教师交流修改,积极投稿以求能够公开发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开题奠定基础。

2.会计专业案例分析。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共48课时。采用研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以我国经济活动中的会计、财务、审计等真实案例为基础,通过情景模拟、身份代入、角色互换等方法,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会计、财务、审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在训练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财经法规制度解读能力、会计职业道德以及职业判断能力。

3.会计热点问题研究。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共3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①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税务法规等变革的热点问题,了解国内、国外财务报告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动向;②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产权会计等,掌握会计理论的发展动向;③会计实务的热点问题,了解会计实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6~7名学生就某一热点问题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并组织答辩,聘请专家教授对研究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4.创新实验区项目设计与创业实践。该课程于大四上学期开设,属于专业选修课,时间为两周。主要是依托中国矿业大学2007年12月获批的教育部、财政部“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平台,围绕会计学专业教师近几年在研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针对大型企业碳排放调查和碳减排的会计核算设计、煤炭资源整合中资本运作模式调查与研究、衰老矿区可持续发展成本补偿模式设计、税收筹划专题设计、创业板上市公司典型发展模式等专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培养管理能力的实践课程

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该课程于大二暑期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时间为一周。该课程强化对学生“两大素质”的培养:一是会计人员作为“把关者”所必需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会计人员作为“管理者”所要求的管理素质。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应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包括:①学生模拟现场填制原始凭证进行报销审核签字时,模拟签字的学生不仅要讲出所依据的法规条文,还要对报销者讲出国家的有关规定,说明其道理;②学生模拟现场会计人员完成有关手续时,模拟的学生要讲出会计手续流程步骤、必要性及预计可能出现的问题;③让学生观看已购置好的会计造假、反贪污、反腐败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并举行报告会,帮助学生树立“虽与钱打交道,一辈子两袖清风”的意识;④由教师带队,让学生参与喊唱、搭桥过河、穿越电网、风火轮等素质拓展游戏,每10人为一个小组,以达到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在互助中启发的目的。

“会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突破了传统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框架,真正做到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业务技能素质培养并重,服务能力培养与管理能力培养并重,是会计学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该课程不拘泥于课堂和书本,将培养场所延伸到室外和校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更加灵活,空间更加开放,让学生在与社会、自然等多种环境的接触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张素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关系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1(06).

[2]裘腰军.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析[J].会计之友,2011(12).

[3]王菲.基于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