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9:22
序论:在您撰写华阴老腔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 华阴老腔 发展及现状 混搭
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因地区、民族、语言、习俗、宗教、乐器等不同而组成了我国庞大而又复杂的民族音乐体系,仅民间歌曲,就分成劳作时的劳动号子、抒发感情的山歌、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调、叙事抒发感情的长歌以及多见于西南、南方的多声部民歌等等。它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过不同的作用,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建国以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也整理创造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和音乐,成为几代人的美好记忆。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来的与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各领域都受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影响,这些同样体现在了我国的音乐方面,西方音乐旋律线条明显、节奏鲜明、时代感以及文化的侵略性,迅速占领了我国音乐市场,而我国民族音乐却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与多元素和时代感非常强烈的现代音乐相比,其市场受欢迎度完全无法相比拟。我们也曾经看到过一些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的尝试性探索,但是取得的成果有限,直到2015年在东方卫视的《中国之星》中《给你一点颜色》的横空出世。
《给你一点颜色》将陕西地方性的民族音乐与摇滚乐完美结合,取得的成功是空前的,以至于非常多的音乐人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并且得到了各专业和非专业听众的一致赞赏,因此是对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其对音乐的探索过程与现象,对于民族音乐未来的发展道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我们做一番分析研究的。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1.中国民族音乐的产生、发展及各个时期的演变
音乐在人类的历史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最初的骨哨和陶埙已经有两三个音所构成旋律了,音乐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正因其与劳动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生活真实的体现,音乐的内涵以及功能随之扩展,一直发展到奴隶社会,无论从乐器、材质、功能性到音律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同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音乐理论也开始逐步完善,到了秦汉时,产生了“乐府”这种行政性的音乐管理、创作、演奏专门机构,这时的音乐已经是由复杂的乐器合奏、演唱和舞蹈构成了。而自三国到南北朝期间,在诞生了很多名曲的基础上,还开始了小型戏曲的萌芽。到了隋唐时代,政治经济的稳定,国家政策的开放,此时我国的音乐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开始了全面的发展,并很快达到了顶峰,且音乐理论也逐步完善,一些律法的缺陷也逐步解决,乐器的制作和使用也基本定型,而且有些记谱方式一直到近代还在使用,例如用来记载古琴谱的减字谱。而宋朝到元朝时的音乐开始以市民音乐为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升,以宋代词牌音乐和元曲为代表,这时候诞生了很多戏曲大师级的人物,例如南宋姜夔、郭楚望、元代“六大家”,他们共同把传统音乐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这时期的戏曲演唱理论和音韵学已经有了系统的论述,是后世音乐发展的奠基石。资本主义的萌芽,音乐因随着城市市民阶层的发展而发展,在普通民众中开始普及,此时戏曲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各种唱腔和流派异彩纷呈,同时多器乐的合奏已经成型并且完善。到了近代,民族音乐终于达到了顶峰,这是出现了一些传世名曲及以瞎子阿炳、京剧名角们为代表的卓越的民间艺人,同时受西洋音乐的影响,我国开始了对初次的中外音乐融合的尝试,但是随着西方音乐开始在中国推广,民族音乐的活力开始逐渐丧失,有一些民族音乐甚至成了濒危乐种,例如华阴老腔,就已面临消亡,且被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民族音乐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其伴随着中华文明无数风雨,是我国必须传承下去的国粹。
2.民族音乐特点及各地区的代表作
(1)区域性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人文风光、民族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地方特色,古人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形象的描述了我国因地域原因而产生的不同,在音乐上也有着非常具体的表现。汉语的方言特征明显,我们以四川为例,仅目前还存在的地方性戏曲,就有: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四川盘子、四川清音、四川扬琴,戏曲剧种按各自同类性质的唱腔来分布,因此声腔系统就成了各剧种分类的主要系数,戏曲中的语音与音乐所呈现的艺术特征是区分各剧种的重要标志。
(2)民族特色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导致民族音乐的差异巨大,例如蒙古族抒情婉转的长调,维吾尔族充满异域风情的阿拉伯风格音乐,壮族即兴编词演唱的山歌等等,这些音乐带着明显民族烙印的风格,让我们几乎一听就能分辨出是哪个民族的曲风。
(3)语言性特点
我国的语言种类繁多,同时地方方言差异也很大,同是汉族,北方人对于粤语基本上是听不懂的,而这也造成了北方的京剧与广东的粤剧和四川的昆曲在语言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也正是如此,才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
(4)文化性特点
文化对音乐的影响巨大,以华阴老腔为例,陕西自古以来民风彪悍,三秦大地始终战火不断,造就了陕西人个性张扬、宁折不弯的品性,在音乐上表现为曲风激越、悲壮、深沉、高亢,听起来如烈火般粗犷,而南方人自古性格委婉、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就有了粤剧的唱腔婉转、抒情的艺术风格。这种差异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所体现。
(5)各地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对于民族音乐的保护与挖掘,已经日益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并作出了一些努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民族音乐因为其受众偏小,地域性太强,缺乏传承人等等因素,导致其处于濒危的境地,例如华阴老腔。
同时,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通过挖掘和传播,逐渐为外界所熟知,充满异族特色的曲风也屡有佳作问世,同时也有部分少数民族的音乐人对本民族音乐的改编作出了一些尝试,在汉族音乐方面,有不少以京剧旋律作为创作元素的现代流行音乐面世,可以看得出很多音乐人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努力。
3.中国民族音乐在近代所作出的努力与探索
我国对民族音乐的探索是多方面的,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对一些地方性音乐制定了各种保护政策,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挖掘与探索,同时也积极鼓励这些音乐的自我完善和创作,通过各种方式发现和支持各种民族音乐的人才。例如通过电视选秀节目发现的陕北民歌歌唱者阿宝、朝鲜族音乐组合阿里郎、彝族音乐组合山鹰,以及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流行音乐的歌曲《月亮之上》等等,都取得了比较积极的反响。在器乐方面,很多作曲家做过各种尝试,将民族音乐融入到西方当中,尤其是钢琴与小提琴,诞生了不少佳作,其中以《牧童短笛》《春江花月夜》《化蝶》等最为著名,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华阴老腔的历史及现状
1.华阴老腔的产生、历史与发展
相比较而言,华阴老腔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它诞生于明朝末年,本来是陕西华阴县泉店村张家的家族戏种,所谓的家族戏,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绝活不外传,而规定只能传给本族的一种戏曲,做为老腔来讲,它其实是艺人们在表演皮影戏的时候,把戏文通过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戏曲,也就是皮影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在化州开始流传,一直到今日。因为它是家族戏的这个特点,目前我国正在加强保护力度,以避免这个宝贵剧种的消亡。
2.华阴老腔的音乐特点
老腔分为两种,一种叫做阿宫腔(或者遏宫腔,或者北路秦腔),这一路原本是纯粹的用于皮影戏戏文的演唱,其特点是基本沿袭了秦腔的表演方式,唱腔文雅委婉,刚健有力、慷慨激昂,拖腔常有“咦咽”音,然后用假嗓翻到高音,然后唱出来,它属于板式戏曲的变化体,声腔有欢、苦两种音调,前者用以表达欢快开朗的情绪,后者用以表达悲伤、痛苦和怨愤的情绪,再加上乐器中使用板胡取代了二胡,极大的增强了音效的力度,同时用梆子、鼓板、铙钹等,极大的加强了想要表达的效果。
另一种是弦板腔,唱腔种类很多,用于皮影戏演出时,乐队人员较少,形式较单调,唱腔基本上就是上下两句的反复,在乐器伴奏时,通常是伴奏句子中段或者末尾,唱腔比较清楚,既文雅又易懂。
3.华阴老腔与现代音乐的“混搭”
在华阴老腔与谭维维的合作曲目《给你一点颜色》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演唱风格的相通性,秦腔的高亢与陕西方言的音调和重音的使用方式是分不开的,它使得秦腔与其它地方戏种相比,显得比较“凶”,其情绪的表达在语言中更加具有冲击力,而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秦腔经常被称作中国的“摇滚乐”,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纯正的摇滚乐就是咧开嗓子大声嘶吼的,这源于我们国家第一次与摇滚乐接触时,初期的一些作品都是这种类型的。而在《给你一点颜色》这首曲子里面,基本上使用的是重金属摇滚的风格,其乐器的使用都非常典型,因此在这两种风格相似度极高的情况下,就更加容易的相互融合了。其次,这首歌在编曲上面是非常用心的,作为主歌的老腔部分,在传统乐器与流行音乐乐器通力协作下,既表露出原汁原味的中国摇滚,又完美的融合进了流行音乐的曲风,由老腔穿空裂石的开启,逐渐过度到副歌部分,客观地说,副歌的表现并不如主歌部分,除了歌词意义的表达,在音乐上的表现中规中矩,并多少没有突出的地方,但是仅有八句的副歌很快结束,音乐又回到了主歌部分,逐渐拔高的几个小结回到八分音符上以后,秦腔的冲击力重新出现,将听众刚刚有些放松的情绪拉了回来,最后以原味老腔结束,整体效果堪称完美。
三、从华阴老腔的“混搭”探索民族音乐的“混搭”方式
1.华阴老腔“混搭”成功的意义
《给你一点颜色》的成功,所带来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这次成功,为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从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选择、交融,到编曲的思路,以及相互间特点各自突出又相互统一的整体性,都给其他民族音乐指出了一条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同时为我国比较低迷的民族音乐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对我国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出巨大的了贡献。
2.民族音乐所作出的尝试
其实我国的民族音乐一直在做着各种尝试,从京剧改编革命样板戏,到将民族音乐进行各种钢琴曲、小提琴曲、甚至交响乐的改编,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自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进入了多文化元素交流空前发展阶段,信息的高速传递,使得交流更加频繁,音乐的传播也愈加广泛,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将自己的文化理念通过音乐对全世界进行了传达,而我国作为一个比较注重传统,且文化生命力强劲的文明古国,一贯是抱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进行学习借鉴,在音乐方面也是如此,但正是因为我国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很难被同化掉,这就使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在民族音乐的发展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既能保持我国文化的传统,又能将新的血液注入到传统文化中。
3.如何借鉴华阴老腔的成功“混搭”,将民族音乐华丽转身
被称为中国最古老摇滚的华阴老腔,最早发源于陕西省华阴县(现华阴市)的双泉村,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也是皮影戏的一种。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从明末清初开始,该剧种世代流传,久演不衰。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众人帮腔满台吼”的老腔戏
今年正月,在西安曲江寒窑庙会上,我有幸观赏了在春晚亮相的华阴老腔原班人马的现场表演,近距离感受了华阴老腔那独有的高亢豪放、荡气回肠的韵味。
在张灯结彩、熙熙攘攘的广场正中,有一个小型舞台。“伙计们,都准备好了吗?”忽然间,一位穿红衣的老汉跳上了舞台开始招呼众人。“好了!”参加表演的老汉、媳妇们,呼啦啦扛着各种乐器奔上舞台。“抄家伙,曳一板!”红衣老汉怀抱着六角形月琴,站在中间指挥着大家。人们一下就认出了他就是主唱兼第一月琴手张喜民。随着张喜民的吆喝声,一时间,锣鼓声、月琴声、二胡声、梆子声、铃铛声,奏响了华阴老腔悠扬豪迈的曲调。
“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就成了华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犁沟就成了黄河。”张喜民手执月琴,引吭高歌,唱到,其余10人齐声附和,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这些台上的农民艺人,唱到尽兴之处,用力跺地,群情激昂,苍凉雄浑的歌声回荡在空中。
忽然,一位坐在舞台后侧板凳上的老汉,一手拿着木块,一手抡起一条长凳来到台前。只见他抡圆了胳膊,变换着姿势用惊木猛烈地敲击条凳的不同位置。随着他的发力,一声声节奏鲜明、声音清脆的巨响迸发出来,真可谓是“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
华阴老腔的前世今生
台上老腔艺人们一段刚刚唱完,台下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张喜民带领的老腔演出团,春节前一直在紧张地排练央视猴年春晚的节目。央视春晚演出后,老腔艺人们顾不得休息,又来到寒窑庙会上,一下午要演3场。
趁着表演间隙,张喜民给我们讲起了华阴老腔的前世今生――
据说早在西汉时期,在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的地方(今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的土塬上),有一座“西汉京师粮仓”,因而就有了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码头上有一群船工,每到拉船时,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的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众人紧跟着齐喊,这就是老腔的由来。后来,起头喊号子的人演变为主唱,跟着一起喊的众人演变为帮腔满台吼,木块击板也成了乐器。接下来,老腔演变成了戏,有了唱腔。这种浸润着黄土高原和黄河风情的原汁原味的唱腔,经过漫长的演变与完善,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发展到鼎盛。唱腔沉雄古朴,粗犷豪放;剧目题材多为春秋列国、三国、唐宋战争故事;表演程式则以征战、列阵、厮杀,以及擂鼓呐喊为主,因而又称“英雄戏”、“好汉戏”;演出形式以皮影为载体,只要五六人即可完成,一出戏由一人主唱,生末净旦丑全担,边弹边唱,还要打板打锣和敲鼓,另一人挑扦子表演皮影,其他人分别负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梆子、铃铛和木块击板,还负责帮腔。华阴老腔这一古老剧种,以其独有之长世代流传。
华阴老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华阴市文化部门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古老剧种,积极创造条件把华阴老腔的表演推到前台,使华阴老腔焕发新光彩。
张家的老腔“家戏”后继乏人
张喜民介绍说,华阴老腔皮影戏原本是张家时代祖传的“家窝戏”,用于自娱自乐,并且明确规定只传本宗本族男性。张喜民1947年生于华阴市双泉村,15岁开始随家人学老腔皮影戏,父亲把家传的六角琴传给他。张喜民学艺5个月后就登台演出,凭一出《罗成征南》出了名。因他当时年龄小,又是主唱,初出江湖就名声大噪。
后来,张喜民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老腔班社,名声也越来越响。华阴及周边几个县城,甚至与陕西交界的山西、河南,都留下过这个戏班的足迹。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老腔班社的生意一落千丈。2005年,林兆华在话剧《白鹿原》里,大量使用老腔曲调,老腔才又被外界所知。此后,老腔从华阴走向全国,甚至还远渡重洋,到日本、美国等地演出。
本文将研究和探讨华阴老腔这种民间艺术未来的发展及传承,同时也讨论一下华阴老腔将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华阴老腔;戏曲;挑战;机遇
2016年春节晚会上著名歌手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首特别的音乐作品《华阴老腔一声喊》,他们将古老的艺术形式与摇滚曲风相结合,搬上了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使得这一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被更多人熟识,以至于后来在全国各地甚至去国外演出。这个作品给全国的观众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也让华阴老腔流行于城市间与村庄里。从艺术作品角度来看,《华阴老腔一声喊》这种混搭式的风格从作品本身来看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这一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又重新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其中的文化传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及探究。
1 老腔艺术现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古时的华阴人创造了本土戏曲--华阴老腔,它是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境内。 一般有六到十位在中国众多传统艺术形式中,华阴老腔是一种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人员进行现场表演,唱歌高调,激动。张喜民和王振中两位老人都是主唱。 在表演艺术的过程中,表演人员往往穿当地平民服装,接近生活表演,有站立,蹲,坐等方式,时常用木头敲击桌子,起到像惊堂木一般的警示作用,以提高大家的注意力。老艺人们演唱的曲目主要根据三国、唐代的故事改变的,表演时高亢,挺胸抬头,和古代的军姿气质很像。尤其是在时期―很多文化受到了破坏,老腔艺术也遭受到了巨大的挫折,继承了数百年的老腔艺术,在群众中的影响逐渐减弱,只在少数人在传播;在现代的社会中,外地的人缺少对老腔文化的认知,而本地年轻人也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财富放弃了从事老腔艺术的传承。年轻人大多趋于对流行音乐的追捧,像华阴老腔的这种古老艺术,现在学的人少之又少,将来很可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有些曲目残存纸张已经破损,有些曲目从古代流传到现代已经失传,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华阴老腔的保护和推广方式的讨论
我国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进行的“民g文化保护工程”,其中就收录了就有非凡特殊艺术形式的华阴老腔。中央、省、市对文化遗产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包括资金拨付、场地租赁、时间安排等。华阴老腔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2.1 国家、省、市等对老腔文化采取的措施
国家、省、市、县等对老腔文化各个方面大力支持,资金拨付及时到位。
1. 物资的投入。艺人进行身体全面的检查,一旦有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保证他们的身体康健,全力支持他们收集各方面的素材,能够创作新剧本,免费提供场地进行排练及演出,发放文化学术研究津贴。
2.创造全国表演的方式。陕西省华阴市和国家有关部门、相关城市进行了合作,组织老腔艺人上台表演,传播华阴老腔文化,使广大群众受到耳濡目染,喜爱上这种文化,并传播老腔文化。
3.文化艺术社团的建立。08年9月,老腔文化保护中心成立了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共招收40余人。培训了一年,然后以这些学员为基础成立了艺术社,进行全国表演,由于普通大众没有见过这种表演形式,所以场场爆满,并进行了加场演出。老腔保护中心的新近编排录制的节目《关中古歌》曾荣获我国首届农民文艺舞台演出特等奖。
2.2 与影视、音乐等艺术融合表演
1. 2006年林兆华导演在演出的经典话剧《白鹿原》中首次加入了老腔表演艺术, 观众的内心里被原生态的老腔一下子砸中了,产生了非常大的轰动效应。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华阴老腔,新加坡、德国、加拿大都有老腔演出。世界为老腔艺术关上了窗,却打开了门。
2.老腔与电影艺术融合演出继话剧后,2012年上映的电影《白鹿原》,用老腔艺术的同时,也承担了叙述故事元素,正可谓是别出心裁。电影中两次出现了老腔艺术。一次是歌曲《将令一声震山川》;一次是歌曲《征东一场总是空》; 老腔艺人浑厚动人的唱腔配上浓厚历史韵味的曲词,对老腔审美表达的赞颂与共鸣,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情感认同。
3 启示与总结
保留到现在的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华阴老腔,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依然显示出了像春天的小草般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现在还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华阴老腔首先出现在华阴民间,然后通过春晚走向全国,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界中,老腔的演绎方式、内涵、曲目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如今艺术形式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相互间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老腔非常幸运地得以延续而不是像其他艺术慢慢的消亡。然而,在当前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大前提下,挑战与机遇并列存在是华阴老腔所必须面对的。
年轻人中少有人学习是老腔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者在老腔当地实地访问过程中了解到, 几位年龄都比较大的老腔艺人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其中最大的已经将近耄耋,年龄最小的都已年近半百。一直以来,年轻学习者非常少,如果这一情况持续进行下去,老腔艺术将会濒于消失。仅有四十人报名华山老腔艺术发展保护中心,五十岁左右的人占大多数,而且大都是没有任何文化艺术基础的,这使老腔艺人们悲喜交加。 “自己每次给孙子买玩具或者小零食的方法让其学习老腔艺术,保证艺术后代有人学习艺术,使艺术流传下去。在不久的将来还有人会这个技艺”。 老腔艺人张喜民说:“因为年轻的朋友们对各种歌曲更感兴趣,他们对周杰伦、蔡依林等比较熟悉,还有人把他们作为偶像崇拜。”这让他感慨万端。艺人们为了传承,必须虚心听从群众的反应,保证创造的曲目受到大家的欢迎。老腔在当今发展所遭受到的问题,一方面华阴老腔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了相互影响,相互都需要吸收对方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对文化的流传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华阴老腔在当展的机遇来自于当代流行文化的包容性。老腔由一个不知名的小戏走到相对繁荣的过程正说明当今人类的审美视角正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同时,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也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心理。现代都市拥有博大的胸怀,广阔的包容性,这其中就包括演出的形式、方式。同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人民政府一个人的事情,群众也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文化遗产只有政府在推广,群众不参与,群众不热爱、不去欣赏,这种艺术也有可能也传承不下去。华阴老腔也为其他文化传承树立了很好的实践探索的典范。
总而言之, 我们人类自身决定着像华阴老腔、京剧、黄梅戏等的古老艺术传承的未来命运。当然,在对于老腔形式如何改革创新和发展方面,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比方说,老腔原始特征和美学价值不应只为满足当今时代美学观点而改变其原本的艺术特色,这是变化了的艺术,所以, 我们要重视并研究对老腔艺术的理性创新以及革新的程度。比如老腔为了适应当今社会,进行了自我剖析,并吸收了其他文化中的精髓,进行了融合创新,受到人民的喜爱和追捧。时代在改变,艺术形式也应该随着人们鉴赏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与之适应,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立足于百家争鸣的文化领域中。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IJ].艺术教育,2011,07:86
“教科书级的中国摇滚乐”
现在只要谈起“华阴老腔”这四个字,人们不免要想起春晚上的谭维维和华阴县老腔艺人们。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像是窗外突起的惊雷,让观众们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巨大震撼,随后更是以27.71%的高得票率荣登了“我最喜爱的春晚歌舞类表演节目”榜首。在一片叫好声中当然也有人发出了“假唱”、“陕西话蹩脚”、“词不好”、“用力过猛”等质疑声,不过如同她的键盘手谢鸿飞所说:“对稀有民间艺术的保护,维维至少意识到也开始做,不管你喜不喜欢,行动永远比调侃批评更有意义。”
不过《华阴老腔一声喊》其实并不是为了春晚而创作的,它的首次亮相是在去年12月初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国之星》。在那里谭维维和老腔艺人们完成了摇滚与华阴老腔的第一次碰撞,那时它还不叫《华阴老腔一声喊》,而叫《给你一点颜色》。当时的谭维维是崔健战队的选手,他们的音乐一直坚持以摇滚为内核。一开始,谭维维想将摇滚和秦腔结合,那时的她对老腔还一点都不熟悉。但看了乐队制作人刘珈宁和飞飞给她推荐的电影《白鹿原》里的老腔唱段后,谭维维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决定要将华阴老腔这个小众的民间艺术搬上一个更大的舞台。
《中国之星》的演出当晚,谭维维和老腔艺人们同样技惊四座,现场一共300位观众投票,她以299票毫无悬念地拿下了当期冠军。崔健更高度称赞这次表演为“黄土给城市雾霾人口的震撼”、“教科书级的中国摇滚乐”,后来,歌曲的表演视频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被疯狂转发,它还成为英国诺丁汉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学素材。
如果说这次摇滚和老腔两种音乐形式的结合是一场冒险,那么谭维维不仅带着华阴老腔登上了山顶,还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动人的风景。
“我以前总想得第一”
谭维维最早被大家认识是在2006年的“超级女声”里。那时的她凭借高亢的歌声和靓丽的外形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了亚军。可是,谭维维之后的音乐路却没有比赛时那么一帆风顺。 那段时期,她一度拒绝参加公司为她安排的商演,却主动以低于商演多倍的价格参加了一部长达两年的音乐剧巡演,只想以此为精神依托使自己走出迷茫。谭维维连续发行了两张专辑,反响平平,后来开了酒吧,又赔了钱……她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清晰而合适的定位。
这一切从遇见高晓松时开始有了变化。起初,谭维维想要高晓松给自己的羌族歌曲《花夜》提提意见,高晓松听后对她说:“你做这个做不出来,我这个人特别不吝,你眼睛里已经没有那一抹蓝了,你已经变得很浮躁了。”话虽然直接、不中听,却一针见血。再后来,高晓松看到谭维维自己写的歌词,发现了她骨子里的摇滚气质,便决定帮助她撕掉原有的“乖巧”的标签,促使谭维维做自己――一个摇滚青年。
2010年,从与高晓松合作的专辑《谭某某》开始,谭维维便坚定了“摇滚文艺”的线路,但她真正开始以“摇滚女王”的形象走红却要从2015年参加《我是歌手》说起。在《我是歌手》中,大家不仅见识到了有强大的唱功、多变的可塑性和不懈的音乐追求的谭维维,更看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尘埃里的谦卑、低调的谭维维,而她也依托《我是歌手》、《蒙面歌王》和《中国之星》等现场节目被大众所认可。
相比摇滚乐,谭维维与民族音乐的渊源似乎更深。她的第一张专辑是2004年与涂惠源老师合作的现代民族美声音乐专辑《高原之心》,那时,她已经进行了将流行乐与民族音乐结合的尝试:《走进》是流行音乐与藏族音乐的结合,《阿娃兹古丽》是流行乐与维吾尔族音乐的结合,《乌兰巴托之夜》是流行乐结合蒙古族音乐……后来她与刘洲合作改编了更多少数民族音乐。所以,当谭维维与华阴老腔一同站在台上时,一点都不难理解。 在《中国之星》上,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一起演出《给你一点颜色》
“东方正儿八经的摇滚乐”
张喜民在《中国之星》的舞台上说:华阴老腔是我们东方正儿八经的摇滚乐。
据《华县志》记载,“华阴老腔”盛行于乾隆元年至十年,是陕西省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又名“老腔皮影”和“拍板调”,2006年便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在西汉时期,华阴县有个军事粮仓,漕运直通都城长安,为了统一船工的动作,大家便一边敲击船帮,一边喊号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老腔”,而敲船帮也成了后来舞台上令人惊讶的敲板凳。
传说在明代中期,有个叫孟儿的人,从湖北老河口来到泉店村卖唱,当地的张氏大户经常请他到家里说唱,张家弟子也耳濡目染,随后改进成为了张家的家戏。现在的张家正宗传承人为张全生,他们家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余个戏本,与谭维维合作的老腔艺人张喜民、张新民等便是“老腔正宗”张全生的儿子。华阴老腔唱起来有一种波澜壮阔的画面感,每一个音符都坚实强大――砸在地上有坑,砸在心里难忘。
看着华阴老腔艺人们弹起月琴、板胡,拍着板凳,唱着、喊着,谭维维汗毛竖立、心跳不止。第一次去华阴县采风时,看到村里很多人都会唱老腔,张喜民的大哥们表演时,乡亲们都会在旁边自然地和,谭维维十分感动:“他们的音乐是有着黄土地上生长的豪迈的,那个画面是非常震撼的。有人可能觉得‘摇滚’是喊所以觉得我们像,但在我看来摇滚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有着活生生的落地感和面对生活的自我救赎感。”
然而,同老腔艺人们的合作起初并不容易。因为习惯了自由,老艺术家们对规定的节奏掌握起来会有些许困难,合唱总是陷入僵局。磨合之后,大家决定在编曲中加入小镲这个乐器,它不是老腔的传统乐器,只是一个提醒老艺人们亮嗓子的工具。而在歌曲方面,考虑到老人们都上了年纪,记忆力远不如年轻人,谭维维没有对老腔的歌曲做出很大的改动,这也正是张喜民所希望的――“老腔不能胡改,老腔要像老腔”。经过多次的排练,月琴和贝斯合上了拍,板胡和键盘卡上了调,华阴老腔和摇滚乐终于完美得结合在了一起。
【关键词】华阴老腔;英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70-02
华阴老腔作为陕西地方戏曲之一,萌生于西汉华阴县卫峪乡双泉村一带,由最初纤夫与船夫的号子渐变为以篙击船的说唱表演,后演变成以惊木击板的老腔,唐宋时期,老腔开始以皮影戏为载体,成为独立的戏曲剧种,到了明清时期,老腔进入辉煌阶段,当时华阴县内活跃着10余个老腔戏班。但是,建国后,因为种种原因,华阴老腔开始没落,说唱表演一度终止。改革开放后,华阴市相关部门对老腔进行过搜集整理工作,但由于抢救保护措施力度不够,以致老腔濒临危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华阴老腔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意义
保护并传播华阴老腔。黄友义认为,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能走出多远、走出多少,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翻译工作的质量[1]。事实上,华阴老腔曾先后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演出,但观众大多是海外华侨,外国观众很少。除了不了解中国文化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华阴老腔表演语言是中文,确切地说是陕西方言,而目前并没有华阴老腔剧本被完整地译成英语,语言上的障碍极大地限制了华阴老腔的传播。因此,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华阴老腔英译研究,不仅能保护华阴老腔这一濒危文化遗产,而且能促进华阴老腔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高丝绸之路语境下陕西地区形象乃至国家形象。
扩大华阴老腔观众群。随着华阴老腔系统翻译研究的开展,从事翻译实践、教学的教师、学生、图书编辑乃至翻译界与图书出版界会逐渐广泛接触到华阴老腔,深层次地了解华阴老腔剧本故事、发展史、艺术特色以及承载的地域文化特色等。
丰富戏剧翻译实践。华阴老腔英译研究能丰富中国戏曲翻译实践活动,完善戏曲翻译理论,引起翻译界对濒危地方传统戏曲的关注,更好地推动我国濒危地方传统戏曲的英译推介。而且华阴老腔英译研究可以促使华阴老腔多语种翻译,进而让全世界更多的民族来分享和欣赏具有大西北色彩的传统戏曲形式,为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到应有的责任。
二、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现状
目前,国内外不少翻译家就京剧、昆曲、评剧、川剧、苏剧、黄梅戏等进行系统完善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代表人物如杨宪益和戴乃迭、汪榕培、Mulligan、Scott、Dolby等人。相比之下,华阴老腔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外翻译界的关注,除了在电影《白鹿原》里英文字幕里出现过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的英文翻译,目前并没有对华阴老腔说唱词进行系统的翻译实践及研究,华阴老腔英译研究亟待进行。
三、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原则
国内戏曲英译方面成就最大的应属杨宪益和戴乃迭、汪榕培等人。杨和戴认为,戏剧语言翻译须简明通俗,以便读者欣赏并理解其中文化[2]。汪榕培提出“传神达意”的戏曲英译翻译标准[3]。
国外一些学者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戏曲英译进了深入研究,提出一些翻译理念。Birch提出了元明戏剧英译时有关节奏因素的折中处理策略,来解决中国戏剧用语英译文演出的问题[4]。Crump认为,在元杂剧曲牌翻译时,应按原作节奏和句格来处理译文[5]。Wichmann以《凤还巢》为例,探讨了以演出为目的、由国外演员演出、并最大限度保留原作韵味的戏曲翻译问题[6]。国外的戏曲翻译大多提出归化译法,巩固了英语语言的霸权地位,不利于保持异国情调,甚至损害中国文化形象。
而笔者认为翻译目的论对于华阴老腔翻译更具指导意义。Hans 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7]。华阴老腔英译目的是为了帮助外国观众了解剧情发展,读懂剧本内容,促进华阴老腔在国外的传播及影响力,从而传播中国文化,而非用英文进行华阴老腔表演,所以本研究将华阴老腔英译目的定位为剧本可读性,而非表演性,译文对象为对华阴老腔感兴趣的外国观众。华阴老腔英译的终极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如果英译过程中一味使用归化翻译原则,迁就目标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而忽视华阴老腔文化特征,传播华阴老腔及中国文化的目的就实现不了。而另一方面,如果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而一味使用异化翻译原则,完全无视目标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那么译文将生涩难懂,保了形却失了神,会让目标语观众不知所云,最终也无法了解华阴老腔剧本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华阴老腔英译应遵循异化归化结合,力求达意传神,确保译文顺达。
四、华阴老腔说唱词英译难点
A阴老腔说唱词英译过程中,笔者发现华阴老腔英译存在以下困难:
韵律美难体现。华阴老腔最大的特点是格式化,说唱词大多押韵,具有内在的韵律美。常见句式为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如“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大小儿郎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便是七字句式,押an韵。再如“白绸子黑段子都闪贼光,长袍子短褂子都是衣裳,大麦面小麦面都能擀面,剩下个玉米面咱打搅团”便是十字句式,前两句押ang韵,后两句押an韵。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性,格律韵脚很难在翻译中体现。
修辞美难保留。华阴老腔常使用各种修辞方法来描绘事情,刻画人物,抒情达意,其中,比喻和对比的使用最是常见。要保留华阴老腔说唱词中的修辞,又要译文形音俱美,这对译者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质朴美难处理。口语化是华阴老腔的另一大特点,唱词贴近百姓生活,使用大量谚语和歇后语。如“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就成了华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犁沟就成了黄河。”口语化的说唱词以及承载的民俗文化让华阴老腔彰显着大西北黄土地的质朴之美,同时也给译者提出了难题。
古典美难传递。华阴老腔很多传统剧目皆源自中国古代,唱词中有很多文言骈句,极具古典美。如《罗成征南》中罗成的一段说白,“岂不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文言格式的说唱词本身对于译者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将其准确无误地译入目标语,同时传递出说唱词所体现的古典美,也为华阴老腔翻译制造了一定的难度。
五、结语
华阴老腔英译研究对于华阴老腔“走出去”起着桥梁作用,只有对华阴老腔进行英译研究,华阴老腔才能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像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一样,为更多的国外观众所了解,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发展翻译事业,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2008,(4):6-9.
[2]曹广涛.戏曲英译百年回顾与展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7):142-145.
[3]汪榕培.我和中国典籍英译[J].当代外语研究,2012,(5):1-4.
[4]Birch,Cyril.元明戏剧的翻译与移植:困难与可能性[A].微周等译.白之比较文学论文集[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72-87.
[5]Crump,J.I.Chinese Theater in the Days of Kublai Khan[M].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80. reprinted b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0:186-187.
【关键词】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就业质量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2008年12月,总理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座谈时说,政府必须把大学生的就业摆在首位。2010年2月27日总理在回答网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提问时说,我们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政府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2012年7月17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总理在会议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就业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可见,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今后一个相当长阶段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它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更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制约条件。现阶段抓就业工作还存在阶段性突击的状况,低年级基本没有涉及,大四开始突击,从效果来看,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就业如何从基础抓起,本文谈一些看法。
一、建设优良的学风是就业工作坚实的基础
(一)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
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求知欲,结合自身特点确立合理的学业生涯目标,是为了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就业工作则是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相关就业创业政策、社会人才的需求情况,帮助学生合理定位、树立正确择业观,全面提高个人职业能力。学风建设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就业工作就是要通过教育指导帮助把这些有用的人推荐到社会去发挥作用和接收检验,所以,学风建设目标和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学风建设与就业工作是相互作用的
当前,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因此更应该注重自身全面发展,而这就与学风建设密不可分;培育优良学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工作为学风建设的切人点,以培养就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指导学生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能在学生将来的就业中未雨绸缪。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是一个学校的教育成果体现,也是学风建设成果的重要呈现形式;较好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有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作保证,高素质的毕业生与优良学风的培育是分不开的。
(三)要充分认识并真正重视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
高校学生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氛围显得尤为重要。综合感觉,高校对学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四多四少”:诊断的多,开药的少;指责的多,指导的少;看表面多,深度思考少;片面认识多,综合分析少。对学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上到位,实践上缺位,有的岗位虽与学生密切相关,但认为学风建设事不关己,以至于学风建设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达到很高的目标。高校应把整体工作的兴奋点部分的迁移到学风建设方面,对一线辅导员工作多鼓励、多肯定、多指导,而不是边缘化;让辅导员的服务型劳动和教师的知识传授型劳动一样受到尊重。让辅导员和老师一样,在学校中不同领域享有独特的话语权。努力实现学工管理干部双路径以至多路径发展。学生的课堂应得到有效的管控,教师应该用严谨、严格和认真的习惯去带动和要求学生,课堂风气差,教师应该反思和担责。
(四)以培育优良学风打好就业基础,以就业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目标、对象等不断变化,对就业和学风建设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两项工作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当前学校的就业教育重视毕业生,忽视其他年级,没有形成全程教育体系。就业工作应依托学风建设,学风建设也应着眼就业需要。
(1)开展新生启蒙教育,明确学习目的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起着大学学习的“导航”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转变。主要应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新生对自己专业的了解不多,暂不能建立正确的目标与方向,需要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解读专业前景、学科特色、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树立正确可行的个人目标。
二是把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高校的就业工作应从阶段性工作转为全程性指导工作,新生入学后同时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培育优良学风,正确认识大学生活与职业选择、自身发展的关系,学会自我定位、合理选择,鼓励学生为不同层面的目标而努力。
(2)做好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引导工作
一是人文关怀。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本科生开设人文讲坛、励志讲坛。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陶冶、浸润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激励大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逆境与顺境,扎实地的规划人生之路。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将第一课堂知识与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竞赛、学术科研创新活动,选拔优秀人才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习各门课程的实际意义,开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台。
三是加强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是新时期学生就业的一种新的选择,是丰富就业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的新举措,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具有挑战性的发展舞台。加强创业教育,开办创业讲堂,邀请企业家、成功校友讲授创业知识及创业经验,逐步形成体系;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品质,应对创业过程中的一切困难,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3)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
一是就业能力培养。对毕业生开展求职礼仪、面试技巧、职业能力培养及责任意识培养等课程,开展就业困惑答疑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端正就业心态,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学习动力与针对性,从而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推进。
二是实现就业层次性、区域性平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更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和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分析当前整体就业需求、往届学生就业去向,本着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特别要强调低重心就业战略,从基层做起,经过有效的锻炼和储备,后发制人,实现自我价值。
二、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就业有着强力推动作用
用人单位除了看重专业的操作能力外,越来越重视应聘者的责任感、事业心、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提供可能。因此,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一)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殊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是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提升就业质量中有特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校园文化是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及制度规范有意无意地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形成的一种软规范。校园文化的诸多显性元素如校训、校徽、雕塑、校园建筑、典礼仪式和校园活动等都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体师生的行为。校园文化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的规范性有约束功能。
2.全面。校园文化包涵着学校的教育理念、顶层设计、办学方向、治学态度、教育环境、管理方式等,融合着物质、环境、精神内容,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含义,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价值观、人才观和对社会的态度。学校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学生产生全面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不是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层面的,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是立体的和综合的。
3.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特色,它是学校与学校的主要区别。不同的校园的历史不同,办学和教育实践过程不同,因而产生具有不同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特色体现在校园的各种文化建设阵地和建设路径上,也体现在学校制度、教学管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学生在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雨露的浸润和滋养下,认同并形成了校园文化的自觉,逐渐打上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印记。
4.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决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是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载体,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社会化。大学常被人们称为象牙塔,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有机体,大学必将和社会深入地融合、渗透,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是高校及其师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固定、滞后,不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完成“融入社会”这一任务。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师生社会化的载体和平台。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特殊场所,不仅是大学生学习求知的地方,还应成为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和提高实践本领的训练营。必须通过大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加参与社会竞争的经验,为走上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校园文化还有其他方面比如辐射、渗透等诸多功能。
(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的具体表现
1.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去企业就业已成为主流。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市场,就业期望偏高,一心想去大机关、大城市、大企业去挣大钱;这些不适当的就业定位使大学生就业的难上加难。良好的校园文化,会通过陶冶、凝聚等内化力量,给大学生以崇高的理想和奋进的目标,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有正确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贡献与索取、现实与未来等的关系,有正确的就业观和客观的就业定位。
2.能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在大学生就业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在面试中,用人单往往采用观察、谈话或考试的方式,主要对人文素养方面进行考察。在这里,人文素养甚至成为比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因素。在试用期间,虽然操作技术能力占有主导地位,但依然无法离开责任心、交际能力及个人德行等因素,许多大学生是因这些因素而被淘汰。校园文化则可通过讲座、导读、社团活动等方式,营造人文氛围,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人才,极大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3.能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大学毕业生初出茅庐,在就业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则会出现过度惶恐、自卑、压抑等情绪,也会出现逃避的现象,这些人格上的缺陷会影响他们顺利就业。校园文化则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美丽的校园、标志性建筑、校园雕塑、丰富的图书馆藏、知名的教授、良好的校风学风以及心理教育课程、校园广播、知识讲座,丰富多彩的文化能从思想、情操、精神、人格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陶冶和训练,能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提升自信和勇气。当巨大的压力来临时,他们能坚定和顽强,去战胜困难、消融压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工作。
4.为大学生多元化就业提供可能。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选择中容易目光短浅而僵化,不能以开阔的视野对待自己的职业选择,总是拘泥于传统的专业对口;或者除了专业优势之外,看不到自己还能胜任什么工作。一旦选择受阻,专业不但不能成为岗位选择的强项,反而成职业选择的制约。校园文化的异彩纷呈,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单调和不足,特别是一些创新社团、兴趣小组,素质拓展等使得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新意识,这样大学生能在职业选择中立足专业基础,统筹相关岗位,使多元化的就业成为可能。
三、结语
就业能力储备和就业素质的训练过程中,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是除专业学习之外的两条基本而重要的途径。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形成校风正、学风浓的局面,以及在学风建设中学生养成的自律、文明、规范、有序等,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思想、组织和纪律保障,而校园文化的渗透性使其润物无声地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容易引导学生对其学习和生活环境产生亲和、信赖及认同,形成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班风有积极的反推作用。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专业课堂以外的课堂,是两条特殊的教育渠道,能够取得专业课堂无法替代的特殊效果。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高标准的学习风气、学术风气时时体现着一种尊重科学、追求真知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这种精神长期感染和熏陶,能够使青年大学生人淡薄名利,渴求进步,虚心学习,实事求是,以开放的胸怀对待社会,以敏锐的目光洞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不仅是学生作为入职以前的雄厚的储备,也是提高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在职场上发展成长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夏玉钦.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5):137-139
[2]胡亚娥.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学风建设[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06)
[3]高长梅,吴玉红. 校园文化建设全书[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关键词】 老年病人 角色行为强化 心理特点 护理干预
1 临床资料
典型的患者角色强化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在65~85岁,职业为退休老人,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子女多的老人。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萎缩,冠心病等,这些病人有一共同点都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血糖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心脏功能也可以,但每天查房患者的表现都是不舒服,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发现患者角色适应不良,有角色行为强化的表现。患者角色行为强化的表现为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失望,自信心不足,情感幼稚,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但自己不做,凡事都依赖医护人员和家人,不敢下床活动,特别担心行走时会摔倒而致病情加重,仍然安心于已经适应的患者角色。
2 当前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2.1 失落和孤独 老年患者常因自己资历老、贡献大、经济好,现在闲呆着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性格就比较暴躁,顺从性较差,喜欢周围的人能尊重并恭顺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易激怒、好挑剔责备他人。而有的老年患者特别害怕孤独寂寞,由于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如果住院了,家人,儿女就会来看望照顾他,亲戚朋友就会来探望,他们认为自己才被重视了。
2.2 恐惧和焦虑 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器官功能下降,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慢性病长期吃药,治疗,在饮食、睡眠等各方面都不太好,从而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认为自己年龄也不小了,恐惧死亡的来临。
2.3 敏感和猜疑 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隐瞒病情,每次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时,就对自己的病产生疑心。
3 对老年患者角色强化的护理干预
3.1 尊重、理解、关爱老人 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啰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让患者相信护士。
3.2 鼓励和赞扬 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3.3 消除孤独情绪 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协助,多与他们交谈,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鼓励家人、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锻炼,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交友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永保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3.4 增加信任度 改善医护患关系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要讲究方式,对疾病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递的技巧。遇问三思、仔细斟酌,该解释的一定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给予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3.5 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应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使病人能有效地应对疾病,改变影响认知的心态和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帮助病人消除心理危机,解除疑虑,坚定信心,使病人主动接受和配合治疗。
3.6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子女要关心体贴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重视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吸烟、少喝酒、不偏食、食量适当。父慈子孝,会使老人感到温暖,家庭成员间和睦,才能使老人倍享天伦之乐。发挥社会支持系统,不断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指导老人过好晚年生活。老年人的具有良好的心理因素,才能积极地战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