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9:06
序论:在您撰写杨氏模量实验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信息融合;教学模型;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91-04
本人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做实验教师多年,这为信息融合教学模型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因条件有限,为检验新模型和传统模型的效果差异,我只选择了一个大学物理实验项目——《杨氏模量的测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运用信息融合教学模型和运用传统教学模型的实施效果。
1 《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的课程描述
1.1 课程开展说明
《杨氏模量的测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要求学生要有细心观察能力、独立操作仪器的能力和复杂数据处理的能力。这些都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开设的对学生要求的必须达到的能力目标,是一个工科类学生必修的实验项目。本学期《杨氏模量的测量》课开设的时间是:2013 年 3 月 8 号至 5 月 30 号,总共是 8 周 24节课。实验班级一个,人数43人,首先,我将该班分成4个组,实验项目和其他3个实验项目同时轮流进行,其中,两个组为实验组,运用信息融合教学模型,剩下两个组运用传统教学模型,主要以杨氏模量的测量为观测点。
1.2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实验组,采用了信息融合学习模型,来增强学生接受能力、操作能力,挖掘并激发学生的潜能[1]。首先,利用学院的网站资源,把《杨氏模量的测量》相关的仪器介绍,原理说明,操作流程已经实验注意事项的视频资料,放到网站上,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观看。同时,在网站上还有很多该实验的背景资料,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获取课外的扩展知识。平时,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现代通讯设施(微博、QQ等)进行互动,让他们随时讨论《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课程的相关问题,这样可以了解更多杨氏模量的测量方法及其前景应用的知识,把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从过去的传统课堂延伸到丰富多彩的课外,从而,也促使学生学习目的发生变化,不再是为了来修学分,应付考试。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2]。
2 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
2.1 《杨氏模量的测量》内容分析
在对《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课程的初步分析后,下面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说明,详见表1。
(2)学会《杨氏模量的测定》的仪器操作规范。
(3)理解《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的基本原理。
(4)通过拉伸法测杨氏模量,熟悉数据处理应用。\&课程分析\&学习本实验课程的学生,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在高中学习物理的基础各不相同,各自的学习能力及个性都存在差别,而且,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也有很大的差异,来自经济发达的地方明显比经济落后的地方的学生掌握的更多更好。但是,经过大一一个学年的学习,对于物理基础实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都有较大的提升,大部分同学对本实验的开展,障碍都不大 [3]。\&教学方式\&自学、课堂讲授、网络学习。\&学习活动\&预习并做预习报告、资料收集、讨论交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讲授、问题解决、思考作业等。\&学习资源 \&自编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教程》;视频资料;网络资料。\&]
2.2 《杨氏模量的测量》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信息融合教学模型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表 2 所示):
2.3 《杨氏模量的测量》活动设计
根据信息融合学习的理论基础,针对《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课程的内容,笔者对信息融合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具体设计详见图1 所示。
2.4 《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的学习支持
本实验的学习支持,主要是大学生物理实验中心的实践教学网和海量互联网资源。在课前,要求学生浏览学院实验中心的网站,并观看《杨氏模量的测量》的相关教学视频,同时,通过互联网,查阅实验相关的资料,了解本实验课程的大量背景知识。
在正式课堂教学时,老师先收取学生预习报告,并提问学生,检查是否达到要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实验原理做简要说明,然后对测量过程进行讲解,重点突出实验的注意事项,仪器调整的步骤,和关键环节;其次,跟踪学生实验过程,发现学生出现的误操作和不明白的地方,提供适当帮助。当然,教师要尽量少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杨氏模量的测量实验过程繁琐,步骤多,需要学生有耐心地学习与操作,鼓励学生,增前自信,相信自己能顺利把实验完成。
在课后,要求老师及时和同学们交流,这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运用QQ、微博和E-mail等形式与学生互动,利用这些工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实验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作业情况,还可以进行课后答疑等。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学习杨氏模量的测量的最新进展以及应用情况等[4]。
2.5 教学评价
《杨氏模量的测量》教学评价,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1)实验的预习情况。
2)实验过程,学生纪律,操作规范和数据收集合理性。
3)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数据处理是否正确。
4)实验效果分析。
3 实验的效果分析
在信息融合学习课程实施结束后,我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把实验组和传统组的学生对照分析,发现两组学生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别。
3.1学生对学习课程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我们发现,实验组学生对学习的课程满意度显著提高,说明信息融合学习模型的实施是有效的。传统组学生比较对照组后,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组学生对学习过的课程满意度无明显变化。
在实验课程结束后,采用自编的里克特量五点问卷对学生进行测量。主要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认可、研究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情况进行测查。
表3是实验组与传统组学生对课程实施后的满意度评估结果。实验组的总体评价为 3.68,显著超过平均水平,说明新方法的实施情况是非常有效的,但在创新能力条目上的得分为 2.12,略低于平均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的时间较短,课程实施只有 8 周时间,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或许课程实施时间的增强,可能会继续提高,而传统组的总体评价为2.53,显著低于平均水平,说明传统方法不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经过统计检验发现,实验组与传统组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差异非常显著[5]。
3.2 知识和操作能力有显著提高
实验组学生不但能够很好地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很好地完成作业,而且会利用互联网资源扩展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能够顺利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验操作能力有显著提高,明显达到了新教学模型实施之前的理想标准,而传统组学生在基础知识理解、扩大知识与实验能力方面的效果不理想[5]。
3.3自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自学方面,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指导学习在线学习,扩张了学习的时空范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访谈调查发现,实验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较高水平,说明实验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传统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3.4互相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显著
信息融合学习模型中互相协作学习能力是其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之一,学习效果的进步快慢,互相协作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促进手段,需要得到不断加强。调查说明,实验组学生的互相协作学习能力的总体水平较高;传统组学生的互相协作学习能力的总体存在不足,说明学生的这两方面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3.5 新教学模型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
在实验组中,学生对教学的各个方面比较认同,如:学习模式、总结归纳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研究能力,这从表3.1中的数据也可以反映出来,这几项指标均高于平均值。而在传统组中,从表3.1中反映各种指标均不理想,集中反映了传统教学模型认可度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6新教学模型实施后的实验成绩比较
总成绩=课前预习*20%+课堂表现*10%+实验报告*30%+期末考试*40%,其中期末考试是采用抽签的方式抽取一个实验,把整个实验过程完整地操作一遍。结果,实验组的总平均成绩是86.58,传统组的总平均成绩是74.31,经统计检验发现,实验组与传统组的期末总平均成绩存在差异,而且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信息融合学习模式比传统方式优越。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教育信息化助力当前教育变革: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36-40.
[2] Barohny Eun, Steven E Knotek. Reconceptualizing the Zone ofproximal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ird Voice.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8(10): 133-147.
[3]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 看信息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5-10.
[关键词]物理实验 应用型高校 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22-02
物理实验是教育部规定唯一单独面向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物理实验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实验知识,训练学生实验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主动探索的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爱护公共财产的道德品质,遵守操作规程、注重安全的科学习惯等,同时,也能为各专业实验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物理实验课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非常重要,但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应用型高校的物理实验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分析了应用型高校物理实验课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能够为物理实验的改革提供经验。
一、应用型高校物理实验课中出现的问题
(一)传统的课程系统适应不了科技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
从教学体系上看,以力、热、光、电的形式来安排实验课已经适应不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形势;从实验内容上看,一些验证性的、纯理论性的、与工程实践无关的实验课程依然在教授;从教师队伍上看,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较慢,教师对教学改革、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不高,教师对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需要不甚了解,这些都造成现有的课程系统不能及时升级,使其远落后于科技发展的速度。
(二)学生对物理实验不够重视
由于学生意识不到物理实验的作用,学习又带有功利性质,因此,对物理实验课就没有像专业课那样重视。不少学生认为物理实验课就是在重复前人和书本的内容,验证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实验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课前不预习,课堂上按部就班地遵照教科书进行实验操作,不做思考。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马上询问老师,而不是自己先自行判断分析,同学之间互相比照数据,对物理实验的不够重视表现在另一方面就是不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例如,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像姓名、班级、学号、实验日期等填写不完整;预习报告字迹不工整,内容完全照搬教材,数据处理不够规范等。一项实验成果通常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而实验报告的不认真完成却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不重视心态。
(三)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缺少做物理实验的意愿
这里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是指:一是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物理理论知识掌握不牢,二是指进入大学后学习的普通物理理论知识掌握不牢。而很多物理实验是以一定的物理理论知识为背景的。例如,“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实验是以杨氏模量这个概念为背景,学生如果不理解杨氏模量的知识,就无法很好完成这些实验,也就不可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自中学起,物理就给学生留下了难学的印象,加上基础薄弱,因此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少之又少,而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接触机会又很少,使得学生不自觉地将对物理理论的印象转移到了物理实验上,认为物理实验也是很难学的。这种畏难情绪造成了学生还未学习物理实验课程就缺少了做物理实验的意愿。
二、针对以上在应用型高校物理实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解决办法
(一)加强对学生、专业、学校、科技、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了解,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的针对性
第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要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第二,要对各专业进行调研,要了解各专业之中都有哪些方面渗透着物理知识;第三,要关注当今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即将应用到实践的高新科技;第四,要关注国内外各高校物理实验的发展,掌握物理实验教学的趋势;最后,要通过参加教师培训、学术交流会议等开阔眼界、提高自己。
(二)精心设计实验课程体系
改变原有的教学体系,将物理实验划分成“基础性实验”“综合与设计实验”“实践与创新实验”三个平台,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由浅入深,由被动到主动、由重复前人实验到自己设计实验、由单纯地做物理实验到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这种课程体系不但适应了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物理实验课,适应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
(三)加强对教材内容、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要精选那些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反映高科技发展、能够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容编入教材。将与工程实践完全无关、验证性、纯理论性实验进行改革,变为设计性、与实际相结合的实验。教材中知识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方式和方法。将理论型与应用型仪器在同一实验中并用,使二者优势互补;将演示实验与操作实验在同一课堂进行,既增加趣味性又易于学生理解;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科技馆等渠道,使学生较多地了解到前沿的技术。
(四)严格规范教学与管理
教师实验教学实行严明、具体的岗位责任制度,严格按照学生实验守则各项规定管理学生。实验时学生一律对号入座,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将仪器的保管落实到人头上。课堂中教师要认真、逐个地检查学生操作的真实情况,严把预习关、操作关和批改关。
(五)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内在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允许学生犯错误,可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较为自由选择余地的实验,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同时,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使学生对物理不再感到抽象、遥远。
三、结论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应用型高校的物理实验课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诸如传统的课程系统适应不了科技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学生对物理实验不够重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缺少做物理实验的意愿等。笔者经过多年教学研究,提出了解决办法:加强对学生、专业、学校、科技、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了解,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的针对性;精心设计实验课程体系,加强对教材内容、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严格规范教学与管理;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希望能够为物理实验的改革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文杰,田苗,杜三山.工科物理大实验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5):23-25.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反思;探索;创新
一、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实践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过去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我国20世纪的工作者起了重要作用,但进入21世纪后,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然而我们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由于长期受到教学理念、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没能审时度势对其加以调整,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的养成。具体表现如下:(1)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模式依然唱主角,严重阻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某些实验设备陈旧,内容落后,与时展脱节。(3)实验教学环境和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4)实验成绩评价方案缺乏科学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难以体现。
二、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探索
下面,结合我校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谈几点成功的体会。
1.与时俱进,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虽然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呼声已过多年,但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教师苦口婆心地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步骤、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盲目效仿,完全失去独立思维的真正支配权,更无创新能力可谈。时代在发展,科技在突飞猛进,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高瞻远瞩,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要通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富有时代性的理念导引下,才能不断研究、探索、改革、创新实验的教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否则理念不改变而大谈改革与创新,那只是一场空话。为了转变教师理念,我校先后派多名教师到实验教学改革成功的院校学习,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王金法教授等到我校做报告培训,对转变我校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2.加大新科技实验设备的投入,更新陈旧实验内容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有些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明显与时代脱节,不能满足时代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需求,此时教师必须果断决策,用新技术设备替换陈旧设备仪器,同时更新相应实验的内容。近几年,结合我校实际,与我院特色专业――电气与自动化专业教师合作,将传感器成功应用到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通过开尔文双电桥电路,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应用到测量金属丝杨氏模量的实验中,通过测量金属丝电阻的办法,测量金属丝杨氏模量,此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光杠杆放大原理测量杨氏模量存在的系统误差,还减少了测量的直接数据,克服了传递误差,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同时又把当前应用较广的传感器新技术应用于实验,拉近了学生与社会应用新技术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质。
3.拓展实验环境和实验内容,变单一为多元化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往往是三个固定――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实验。显然,这种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不相匹配,拓展实验环境、丰富实验内容、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也就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对此,我校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整合实验内容,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为基础性实验,即普通物理力、热、电、光等各部分的基本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第二类为综合性实验,实验的内容涉及本课程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主要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第三类为设计性实验,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并给出实验室所能够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器件等实验条件,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讨论并提出实验的具体方案、拟定实验步骤、选定仪器设备、独立完成操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实验结果等。这样,实验选择的灵活性,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利用计算机网络拓展实验环境,开放服务性实验室。通过校园网,建立专门的实验网站,学生做实验前,必须通过网络提前预习实验,完成预习思考题,对设计性实验写出设计方案,并通过网络提交,待老师审阅合格后方可参加实验操作。这样,不仅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受到课堂、课时的限制,将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很好的延伸,还调动了学生的独立科学思维,提高了具体实验操作的效率。
4.完善实验成绩评价方案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科学的实验成绩评价方案是学生完成实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指挥棒,我们在传统实验教学成绩评价基础上,除了关心其出勤、上课和实验报告外,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增加了课前预习的创新性评价、实验操作中的创新性评价、设计性实验设计方案独创性的评价等等。另外,还增加了最后的操作考核,考查所做实验的重点仪器或重要测量的部分实验操作,随机抽签,现场操作,教师对照评分标准现场打分,采取这种方式后,学生对待平时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也改变了以前个别学生做完实验后还不知仪器怎样使用的糟糕境地。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探索;创新
一、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高等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实践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并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过去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我国20世纪的工作者起了重要作用,但进入21世纪后,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然而我们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由于长期受到教学理念、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没能审时度势对其加以调整,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国内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比较
在国内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课程的开展往往是教师根据实验教材在实验室里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学生则照搬教师的讲解进行实验,很多情况下,学生做完实验后对诸如实验步骤为何这样确定、实验方法的依据何在等问题不甚明了。真正的实验课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包括主动寻求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步骤、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与反思,而这方面国内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却较少要求。在欧美发达国家,实验教学理论可以认为是一种合作学习理论,普通物理实验是一种探究式实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和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整合在大学物理课程之中的。如在MIT普通物理学课程中,学生按照3人一组进行分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并指导学生实验。
三、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探索
1、与时俱进,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虽然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呼声已过多年,但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教师苦口婆心地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步骤、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盲目效仿,完全失去独立思维的真正支配权,更无创新能力可谈。时代在发展,科技在突飞猛进,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高瞻远瞩,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要通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富有时代性的理念导引下,才能不断研究、探索、改革、创新实验的教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否则理念不改变而大谈改革与创新,那只是一场空话。
2、加大新科技实验设备的投入,更新陈旧实验内容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有些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明显与时代脱节,不能满足时代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需求,此时教师必须果断决策,用新技术设备替换陈旧设备仪器,同时更新相应实验的内容。如通过开尔文双电桥电路,将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应用到测量金属丝杨氏模量的实验中,通过测量金属丝电阻的办法,测量金属丝杨氏模量,此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光杠杆放大原理测量杨氏模量存在的系统误差,还减少了测量的直接数据,克服了传递误差,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同时又把当前应用较广的传感器新技术应于实验,拉近了学生与社会应用新技术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质。
3、拓展实验环境和实验内容,变单一为多元化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往往是三个固定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实验。显然,这种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不相匹配,拓展实验环境、丰富实验内容、加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也就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对此,我校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整合实验内容,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为基础性实验,即普通物理力、热、电、光等各部分的基本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第二类为综合性实验,实验的内容涉及本课程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主要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第三类为设计性实验,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并给出实验室所能够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器件等实验条件,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讨论并提出实验的具体方案、拟定实验步骤、选定仪器设备、独立完成操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实验结果等。这样,实验选择的灵活性,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利用计算机网络拓展实验环境,开放服务性实验室。通过校园网,建立专门的实验网站,学生做实验前,必须通过网络提前预习实验,完成预习思考题,对设计性实验写出设计方案,并通过网络提交,待老师审阅合格后方可参加实验操作。这样,不仅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受到课堂、课时的限制,将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很好的延伸,还调动了学生的独立科学思维,提高了具体实验操作的效率。
4、完善实验成绩评价方案
关键词:物理实验;竞赛方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44-02
一、引言
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它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大多数院校把物理实验当成一般的必修课程,按部就班地安排实验项目,批阅实验报告,最后根据实验报告成绩或加上部分考试成绩给出课程的总评分数。动手能力好、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成绩往往并不高,这就挫败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失去兴趣,敷衍了事。鉴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重要作用,一些院校已经在研究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目的就是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通过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得到真正地提高。举办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只有制定合理的、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竞赛方案才能真正发挥物理实验竞赛的作用。
二、国内竞赛情况概要
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已经于2010和201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成功举办两届。竞赛命题分为基础性物理实验和综合性、研究性物理实验两类。竞赛采用现场实验的形式进行比赛。北京市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从2008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提前公布题目。竞赛设四个题目:第一题指定一个测量内容,要求参赛队自己搭建实验平台进行测量;第二题为指定内容的、有应用价值的实验制作;第三题为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物理思想清晰,物理知识点明确的实验制作;第四题为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物理思想清晰、与实验相关的科研论文和教学论文。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已经举办了十三届,竞赛组委会提前公布指定竞赛题目,设基础和应用两个题。全国还有很多省市,例如湖北省、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等都在举办各省市的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很多开设物理实验课程的高校都在举办自己学校的物理实验竞赛或物理实验竞能竞赛、物理实验设计竞赛,名称虽然有所不同,但竞赛命题形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现场命题并操作实验,考察学生对不同物理实验手段理解掌握的水平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另一种是提前指定竞赛题目或开放式命题,最终以作品的水平评定成绩。
三、我校物理实验竞赛情况介绍
(一)第一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在2010年12月首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成功举办之际,校领导提议我校也应该自己组织一个实验竞赛,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高学生创新和协作能力。由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务处召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学院领导进行协商,并在2011年4月底下发了关于举办我校首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的通知。首届竞赛分为初赛、实验操作和答辩三个环节进行,报名与参赛均以组为单位,每组两人。初赛以笔试形式考查报名选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操作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考虑到是第一次举办竞赛,并参照我校现有仪器和条件,提出了以下几个参考题目:频率的测定和烧杯打击乐的形成,太阳能电池研究,自组迈克尔逊干涉仪研究空气折射率,空间频谱及空间滤波研究,全息照相的研究。选手也可以自选参赛题目。实验操作中要求两名选手团结协作,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仪器调试、数据测量、提交报告。
来自7个二级学院的176组352名同学报名参加了首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根据初赛成绩选拔60组选手进入实验阶段。经过两天的紧张比赛,评委根据选手的设计思想、实验操作和实验后的报告总结综合评分,选拔出30组选手成为本次竞赛的获奖选手。30组获奖选手中前14组参加了答辩,最终6组选手获得一等奖,8组选手获得二等奖,其他16组选手获得三等奖。
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刻苦努力、坚忍不拔、聪明睿智、大胆创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比赛期间也是学生功课最忙的一段时间,学生平时白天很少有时间,只能在周末、中午、晚上等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制备材料、实验练习。有的学生从下午下课一直到晚上实验楼锁门都在实验室钻研,甚至带着面包干粮到实验室。有些学生的想法非常新奇,具有大胆创新的思想,比如:有的同学利用声速测量仪上的压电陶瓷换能器,测量烧杯的共振频率;有的同学自己动手制作太阳能电池;有的同学应用所学的马律斯定律自制光强调节装置;有的同学灵活运用基础实验中学到的补偿原理,测量太阳能电池的电压特性等等。
(二)第二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总结第一届竞赛的经验,2012年我们又举办了第二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1~4人组成一个参赛队,报名同时提交物理实验竞赛参赛申请报告。竞赛项目及要求:(1)利用简单材料设计制作静电起电机,并演示与静电有关的现象。(2)应用物理原理进行实验制作。要求作品具有创新性、有实用价值。(3)对物理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进行改进,使操作更加便捷、测量更加精确;对物理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进行重新组合,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完成新的实验功能;基于物理实验中心现有实验项目,提出新的实验方法。
为了鼓励和帮助参赛选手,物理实验中心专门设置了一个学生科技活动室,并在学生科技活动室准备了各种元器件,各种工具原材料和实验中心多年来积攒的各种在物理实验课上不能成套利用的实验仪器,给参赛选手提供一个发挥潜能和创造力的空间,同时也营造出节约创新的氛围,推动和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来自七个理工科学院的247名同学报名参加了第二届物理实验竞赛,经过资料查阅、材料准备、作品制作、反复实验不断突破,选手们从暑假开始历经将近半年时间最终完成各自参赛作品。根据初赛展示答辩结果,评出三等奖10项,优秀奖20项。排名前六的选手进入决赛,经过进一步升级加工,六个队伍又进行一场决赛答辩。最后,白光干涉杨氏模量测量仪和感应起电机两个作品凭借新颖的设计,大胆的创新获得了一等奖。另外四队选手也表现出色获得了二等奖。竞赛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有的学生严谨认真、踏实努力;有的学生见解独到、思路新异;有的学生热爱科学、精益求精;有的学生乐观向上、永不言弃。本届竞赛学生制作了范式起电机、韦氏起电机、滴水起电机、新型杨氏模量测量仪、斯特林空气热机、新型静电场描绘仪、新型输液报警器、静电演示仪器、电磁演示仪器等十种作品。其中一等奖选手的作品“白光干涉杨氏模量测量仪”获得了评委老师和学校领导的一致认可,并已在申请专利。
四、结语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方式
中图分类号:N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60-02
作者简历:熊翠秀(1980—),女,云南祥云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子晶体
高校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开设了“大学物理”课,“大学物理实验”是与之对应的公共基础性实践课。“大学物理实验”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创新能力[1]。由于“大学物理实验”的环节比较多,每个学期都涉及不同专业的众多学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评定学生的成绩。各个学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不一,常用的考核方式有平时实验考核、笔试考核、实验操作考核、多元化考核[2]、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操作考试[3]、平时实验的考核+期中实验基本操作考核+期末考核[4]、考核多元化[5]和阶段化的考核方式[6]等。不同考核方式存在部分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各有利弊。笔者鉴借这些考核方式,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考核经验,探索提出个人认为适合本校的一种成绩评定方式。
1现行考核模式存在的不足
我校一向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工作,为了保障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尽可能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团结一致,努力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实验考核模式。关于实验考核模式,最初我校通过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成绩,但在期末考试中呈现诸多弊端。最终决定注重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其一,对实验项目教学任务的承担老师和指导方式进行调整。原来一个老师基本上承担一个行政班级的两个实验项目,并在两个相邻的实验室交错同批次指导两个实验项目,由于指导老师无法同时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导致在指导老师不在本实验室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比例的学生抄袭实验数据或根据他人的数据伪造实验数据的现象,但由于老师不在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做完了实验还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基本的实验仪器的现象,甚至老师觉得实验数据可疑的情况下,由于没有证据,导致在学生面前显得很被动,起不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甚至连最起码的诚信教育也达不到。也不能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
因此,后来调整为一个老师只承担一个行政班级的一个实验项目,相应的同一时段一个老师只指导一组学生的实验,这样一来,指导老师能有效督促学生的实验过程,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有效解决了部分问题。其二,实验成绩评定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评价调整为平时成绩的综合评定方式。由于注重学生实验过程,对于每个实验的成绩又由实验过程成绩(占40%)和实验报告成绩(占60%)两部分综合评价给出。上述这种实验教学组织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独立。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有学生反映“谁谁抄了他(或她)的实验报告,但最终成绩比他(或她)高”,也有人反映“谁谁平时不认真做实验,但得到了比较好的实验成绩”等。究其原因,由于指导老师无法督促实验报告撰写过程,出现了部分抄袭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往往抄袭成绩比较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成绩占的比例又比较大,因此出现了学生所反映的这些现象,造成成绩评定的不客观性和不公平性,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也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探索和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提出由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和自主实践考核成绩(占30%)综合评价的成绩评定方式。下述对该评定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2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自主实践成绩综合评定的成绩评定方式
2.1平时成绩的评定
以我校2015年下学期对某个专业16学时的“大学物理实验(1)”为例说明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16学时开设5个实验项目,分别为:示波器的使用、电子元器件的判别与测量、在气垫导轨上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观测和杨氏模量的测定(伸长法)。分别由5个不同的老师承担,对每个实验基本做到了1学生1小组独立完成实验,每大组学生不超过15个学生。对单个实验,指导老师从学生预习情况(占10%)、基本的动手能力(占30%)、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30%)、实验数据的准确程度(占20%)和完成实验之后整理仪器及搞实验室环境卫生的情况(占10%)给出实验的过程成绩,该成绩在学生结束实验时给出;指导老师再综合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结果的准确程度、分析问题的透彻程度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几个角度给出实验报告成绩;综合实验的过程成绩(占60%)和实验报告成绩(占40%),5位指导老师各自给出所承担实验项目的成绩;根据5个实验项目的难易程度和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综合评定给出实验的平时成绩。本文所举的上述5个实验项目中,“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观测”和“杨氏模量的测定(伸长法)”无论是仪器的调整还是具体的测量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观测”的测量过程中视觉很疲劳),数据处理也比另外3个实验项目复杂,可以说这两个实验项目基本上起到了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认为可以给这两个实验项目设置相对较高的平时成绩比例,基于此,设置上述各个实验项目成绩所占平时成绩的比例依次为:15%、15%、20%、25%和25%。
2.2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
目前,我校每上半年和下半年大概各有1000多学生和400多学生陆续进实验室做大学物理实验,一般情况下每个实验项目只能同时接纳15个学生实验,因此难以在短期内公平公正的进行操作考试;其次,我校很注重实验过程,在各个实验过程对每个实验给出了基本合理的过程成绩。因此,实验的期末考试仍然以理论考试为准,主要考核学生对已做实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在考试中统一给某一个实验的测量数据,让学生处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由于理论考试不能很好地体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期末考试成绩不应占过高的比例,笔者认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比较合理。
2.3自主实践考核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增加自主实践考核的思想,具体方案是:首先,由每个班的理论课老师给学生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现有的实验仪器;然后,实验室统一开放两周时间,在这两周内学生通过查询文献资料或书籍资料,自行确定实验项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自拟的实验项目可以是再现某一物理现象或测量某一物理量,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不能满足学生设计方案需求的情况下,允许及鼓励学生做仿真实验;最后,学生通过撰写科技报告,论述自己实验项目的实验原理及设计方案,并对自己的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合理评价,给出结果。该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每学生1个实验项目,俩俩之间不能有相同的情况,并且不能选本学期开设过的实验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能全方位考核学生,能有效体现出学生之间的差距,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有效促进教学效果,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考核方式,但由于《大学物理实验》本身是基础性实践课,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应过高,基于此,认为占总成绩的30%比较合理。
3结束语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而学生成绩的评定则是对学生对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总结,合理的考核模式和成绩评定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促进教学活动。本文的考核模式和成绩评定方式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给予更多肯定的评价,力争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给出合理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海金,刘义,孙文斌,等.大学物理实验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2012,25(1):75-77.
[2]赵云芳,罗积军,李育新,等.大学物理实验考核的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S2):154-156.
[3]朱红,王伟,原所佳.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108-111.
[4]徐雅琴,白靖文,徐宝荣.多元化化学实验考核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110-111.
[5]张春平,初建崇,胡慧.大学物理实验多元化考核方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23-225.
高校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开设了“大学物理”课,“大学物理实验”是与之对应的公共基础性实践课。“大学物理实验”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1]。由于“大学物理实验”的环节比较多,每个学期都涉及不同专业的众多学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评定学生的成绩。各个学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不一,常用的考核方式有平时实验考核、笔试考核、实验操作考核、多元化考核[2]、平时成绩+理论考试+操作考试[3]、平时实验的考核+期中实验基本操作考核+期末考核[4]、考核多元化[5]和阶段化的考核方式[6]等。不同考核方式存在部分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各有利弊。笔者鉴借这些考核方式,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考核经验,探索提出个人认为适合本校的一种成绩评定方式。
1现行考核模式存在的不足
我校一向重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工作,为了保障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目标,尽可能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团结一致,努力探索和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实验考核模式。关于实验考核模式,最初我校通过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成绩,但在期末考试中呈现诸多弊端。最终决定注重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其一,对实验项目教学任务的承担老师和指导方式进行调整。原来一个老师基本上承担一个行政班级的两个实验项目,并在两个相邻的实验室交错同批次指导两个实验项目,由于指导老师无法同时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实验室,导致在指导老师不在本实验室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比例的学生抄袭实验数据或根据他人的数据伪造实验数据的现象,但由于老师不在场不能及时发现这些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做完了实验还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基本的实验仪器的现象,甚至老师觉得实验数据可疑的情况下,由于没有证据,导致在学生面前显得很被动,起不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甚至连最起码的诚信教育也达不到。也不能合理的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因此,后来调整为一个老师只承担一个行政班级的一个实验项目,相应的同一时段一个老师只指导一组学生的实验,这样一来,指导老师能有效督促学生的实验过程,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有效解决了部分问题。其二,实验成绩评定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评价调整为平时成绩的综合评定方式。由于注重学生实验过程,对于每个实验的成绩又由实验过程成绩(占40%)和实验报告成绩(占60%)两部分综合评价给出。
上述这种实验教学组织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独立。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有学生反映“谁谁抄了他(或她)的实验报告,但最终成绩比他(或她)高”,也有人反映“谁谁平时不认真做实验,但得到了比较好的实验成绩”等。究其原因,由于指导老师无法督促实验报告撰写过程,出现了部分抄袭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往往抄袭成绩比较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成绩占的比例又比较大,因此出现了学生所反映的这些现象,造成成绩评定的不客观性和不公平性,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也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探索和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方式,提出由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和自主实践考核成绩(占30%)综合评价的成绩评定方式。下述对该评定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2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自主实践成绩综合评定的成绩评定方式
2.1 平时成绩的评定
以我校2015年下学期对某个专业16学时的“大学物理实验(1)”为例说明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16学时开设5个实验项目,分别为:示波器的使用、电子元器件的判别与测量、在气垫导轨上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观测和杨氏模量的测定(伸长法)。分别由5个不同的老师承担,对每个实验基本做到了1学生1小组独立完成实验,每大组学生不超过15个学生。对单个实验,指导老师从学生预习情况(占10%)、基本的动手能力(占30%)、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30%)、实验数据的准确程度(占20%)和完成实验之后整理仪器及搞实验室环境卫生的情况(占10%)给出实验的过程成绩,该成绩在学生结束实验时给出;指导老师再综合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及结果的准确程度、分析问题的透彻程度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几个角度给出实验报告成绩;综合实验的过程成绩(占60%)和实验报告成绩(占40%),5位指导老师各自给出所承担实验项目的成绩;根据5个实验项目的难易程度和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综合评定给出实验的平时成绩。本文所举的上述5个实验项目中,“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观测”和“杨氏模量的测定(伸长法)”无论是仪器的调整还是具体的测量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光的等厚干涉现象的观测”的测量过程中视觉很疲劳),数据处理也比另外3个实验项目复杂,可以说这两个实验项目基本上起到了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认为可以给这两个实验项目设置相对较高的平时成绩比例,基于此,设置上述各个实验项目成绩所占平时成绩的比例依次为:15%、15%、20%、25%和25%。
2.2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
目前,我校每上半年和下半年大概各有1000多学生和400多学生陆续进实验室做大学物理实验,一般情况下每个实验项目只能同时接纳15个学生实验,因此难以在短期内公平公正的进行操作考试;其次,我校很注重实验过程,在各个实验过程对每个实验给出了基本合理的过程成绩。因此,实验的期末考试仍然以理论考试为准,主要考核学生对已做实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在考试中统一给某一个实验的测量数据,让学生处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由于理论考试不能很好地体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期末考试成绩不应占过高的比例,笔者认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比较合理。
2.3自主实践考核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增加自主实践考核的思想,具体方案是:首先,由每个班的理论课老师给学生介绍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和现有的实验仪器;然后,实验室统一开放两周时间,在这两周内学生通过查询文献资料或书籍资料,自行确定实验项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自拟的实验项目可以是再现某一物理现象或测量某一物理量,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不能满足学生设计方案需求的情况下,允许及鼓励学生做仿真实验;最后,学生通过撰写科技报告,论述自己实验项目的实验原理及设计方案,并对自己的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合理评价,给出结果。
该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每学生1个实验项目,俩俩之间不能有相同的情况,并且不能选本学期开设过的实验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能全方位考核学生,能有效体现出学生之间的差距,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有效促进教学效果,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考核方式,但由于《大学物理实验》本身是基础性实践课,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不应过高,基于此,认为占总成绩的30%比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