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8:59
序论:在您撰写观沧海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人们加强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关注。中学语文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和教育事I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此,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八年级语文教材内容,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深化改革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语文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为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实现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从而满足新时期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采用的是大纲教案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这种生硬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也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
养。为此,迫切需要语文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较低
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现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学习兴趣低下。
2.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
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不懂得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1.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本上,而且需要教师改变原有完全遵从课本的教学模式,确定语文教学新思路,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将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实现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感性认识。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的欣赏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对《观沧海》的学习。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诗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有关观沧海的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的时候,教师向学生介绍曹操到沧海时他自己的状况,之后再借助诗歌的伴乐朗
诵,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诗歌的美妙境界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后,教师跳出诗歌本身的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境界,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拓展,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领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并对照反省,思考自己的胸襟如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欣赏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必要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课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入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害怕天黑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通过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思考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学生思考之后和周围的同学展开交流。在此之后,教师正式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
3.通过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开始注重合作、
探究的教学方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语文学习的重难点。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再别康桥》的学习中,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柳树”所代表的意向,通过合作交流丰富诗歌文化内涵。“柳”的谐音是“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杨柳代表的是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感,“杨柳”在《再别康桥》中的应用,结合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作者和新婚妻子依依不舍的情感。学生的自主化语文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此,在倡导语文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需要语文教育人员为学生营造交流合作的自由化语文课堂,在交流合作中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任重而道远。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师需要尽快适应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潘美君.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渤海大学,2015.
诗词五首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中学古代文学 师范院校古代文学教学 教学情景
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学生大多是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与实习过程中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懂得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意识到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高校师范生一走上中学讲台,却不知道该如何讲起。究其原因,应与师范院校教学的两个盲区有关:一是教学法中教师重视教学技能的训练,对中学的语文实际教学情景不够熟悉;二是相关科目的教师重视本科目知识点的讲析,对中学语文实际教学情景也很陌生。正是这两个盲点,造成了高校师范生面对中学教材无所适从的困境。鉴于此,笔者以古代文学为例,探讨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在师范院校古代文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元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要素。所谓课堂教学情景就是教师面对具体的学生,以教材、教学设备为辅助,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的课堂教学状况。因此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实习时,应该熟悉古代文学教学情景。要做到熟悉教学情景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日常教学中,要区别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差异性,提醒学生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这种教学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重点的处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学的篇目是为了佐证具体的知识点的,重在论证;中学的古代文学教学重在将古代语言翻译为现代汉语,同时渗透审美教育,还要对古文进行赏析。二是教学的对象不同:高校的学生是成年人,心智成熟,抽象思维能力强,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的积累,有自学的能力;中学的学生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文言文的积累还不够深,学习的依赖性相对较强。高校的古汉语教学教师要关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教学情景的差异,学生在日后走向中学课堂,具体面对中学的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时,才会心中有数。
二、高校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前要精选古文,教学时要设想中学古文教学情景,与中学的古文教学作好衔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创设中学教学情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选取中学课本与高校古代文学都讲到的古文名篇进行比较。这需要上做到三点:
一是根据古文名篇,提示学生区别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差异性。首先教师根据具体的古文,明确告诉学生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情景与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情景的不同。首先是教材处理的不同:高校古代文学选讲该名篇重在论证作家的作品思想与艺术风格;中学的古文名篇重在将古代语言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还要赏析古文,培养学生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想艺术的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对象的差异性:高校的学生是成年人,有一定古代文学功底,自学能力强,一般可以准确理解古文的语言,在教师的点拨下,完全能够消化和吸收相关的古文知识点;中学生接触古文名篇不多,对古文文意理解不透,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然而就中学生来讲,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不同的,因此编者得考虑该篇被安排在中学语文的哪一册,关注此学段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二是教师根据古文的具体篇目,引导学生创设中学文言文教学情景。首先,明确该篇目的教学要求。这需要做到两点:明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文言文和古诗词阅读能力的要求;明确该篇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次还要明确该篇目的体裁,根据体裁特点确定重、难点及选择教学方法。最后是根据该篇目所处的教学阶段,评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收能力。
教师在明确高校与中学教学的差异、中学教材要求、篇目体裁及中学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情景,采用切合中学教学要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小石潭记》,高校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学课本都有,教师在讲析此文前,先明确此文在古代文学课中的教学要求是理解柳宗元凄神寒骨的艺术特点,因此讲析该篇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艺术特点讲析;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明确中学文言文教学与古代文学的不同,并根据不同预设中学教学情景,并撰写教案:
第一步,引导学生查阅中学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由此看来,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重点应是在语言点的解读方面。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中学课文该篇所在单元的教学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2]。由以上二点确定教学的第一个重点就是采用串讲法疏通文义。串讲法是文言文语言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先讲字,再将词,再讲句,最后讲文,如同丝线串珠般的理解文意。第三步,明确本文的体裁为游记散文,确定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按照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分析该文的优美意境以及其后隐含的情感。第四步,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语言解读与游记散文的情感理解。本课在八年级下,就学生而言,自七年级接触文言文以来,已有三学期数十篇课堂内外文言文的积累。学生适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简单常见的字词、语法现象。
因此,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本文的常用字词、句式采用积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对较难的和初次遇到的知识点由教师讲解。由此确定基本的教案撰写思路:一是明确教学重点为理解的文章的语言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为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二是明确授课思路:先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用串讲法疏通文义,教师讲析较难的语言点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重点语句所描写的意境美及蕴含的作者的情感。随后可安排学生试讲,进一步感受古代文W在中学语文教学定的教学情景。
再如《观沧海》,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引用该诗是用来论证曹操诗歌苍劲悲凉的艺术风格;中学课本此诗的教学目的不同。新课标对古代诗词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1]。 观沧海的教学目的要求:“朗读应该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喜共悲,然后再作客观评价”[3]很显然诗歌的重点在该篇的审美价值。因此应该在串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广阔雄壮的意境以及该意境下作者广阔的胸襟与远大的志向。
当然,高校的古代文学课时也是有限的。为了保证高校古代文学正常的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古文的教学情景,培养师范生中学古代文学教学能力,教师也只有平时多研究高校和中学不同的教学理念,进行有关的教学实践,为学生布置有关古文名篇, 使师范生根据中学教材要求和学生基本情况预设中学教学情景,撰写教案,作为平时作业以便教师指导,提高师范生对中学古代文学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学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一、教师要首先完善自己――更新
1.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积累有利于教学的材料
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较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都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的教案和备课明显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2.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尽量将作品的思想感情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表现的主题,大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结合点,这就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并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学生一定会做得更好。
3.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利用更多的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4.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剖析自我,走出误区
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唯一正确的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根据文本寻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传承
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十分广泛,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为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发展。其次,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它是民族精神支柱。孔子的“克已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再次,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诵读文言文可以时时激越浓郁的情愫,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无限依恋,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时化作重振河山,再创辉煌的力量。
三、把握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诵读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精辟指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
新课标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体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是因为语文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它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所以要想让学生能浸润在作者的情感当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并再创自己的理解、欣赏境界,就必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得这一切,“诵读法”是无数前辈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强化体验的有效方法。诵读对于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均有裨益,诵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感。
同时,在把学生有效引入课文情境之后,不能熬米粥似的带领学生字字句句落实,剥夺掉他们浸润体验和培养语感能力的时间,而应不断地引领学生进入诵读的氛围。常用方法可以是自己大声自由诵读一遍(自我熟悉和感受时间),齐读一遍(校正错误读音时间),欣赏诵读一遍(借鉴诵读技巧和浅层的体悟时间),交流诵读一遍(互相借鉴和校正时间),自己自主诵读时间(提倡默读、吟诵、品味但不强求整体划一),展示诵读时间(尝试背诵的环节:如不算长的文言文,经过反复几遍之后,那些正处于最佳记忆年龄的学生们已变得很熟悉,这时,如让一起“背”,那些背得快的同学脸上就满写着自豪。同时由于允许不熟悉的学生可不时浏览书本,每个学生都不至于陷入“哑口无言”的境地。)通常情况下,这会用去一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这也要求老师不能在字词翻译上占用学生的时间,从而逼着老师精炼自己的内容与语言,还学生以自我体验空间。
四、重视多媒体的作用――创新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文言文教学能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使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为文言文教学所用。
国外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信息是他们获得所有信息94%,利用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听觉等,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例如,《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三峡》、《观潮》、《观沧海》可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还可以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兴趣化
不可否认,兴趣是促进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兴趣后,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简单来说实现教学内容兴趣化有以下几个办法:第一,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有效的联系起来。面对着学生熟知的问题,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者是看法,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解郁达夫先生《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抽出文章当中描绘江南冬天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提问,文中描绘的冬景和我们现在的冬景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如果让你进行描绘冬天的景色,你会怎样去描述?在这些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就会将自己记忆中冬天的景色和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并且会采用自身的语言将周围的景色有效的描绘出来。在这样过程当中学生既能通过对比,有效的提升自身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二,通过对文本背景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当中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感觉到厌烦,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古文难以理解所造成的。所以,在这个时候不仅需要教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更需要教师通过对于文本内容的拓展,在第一时间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故事是最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所以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就可以将背景资料或文中的典故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述辛弃疾先生戎马一生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到那个金戈铁马的岁月,使学生在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在去体会词当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第三,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兴趣。文本和文本之间是存在着一定联系的,通过对于不同文本之间的互相对比,就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先生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一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问:在你们阅读过的其它文章当中是怎样描绘秋天的?在这样的提问之后,学生就会充分的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到《观沧海》当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想到《枫桥夜泊》当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讲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先生的《沁园春・雪》当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怀,并且对于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塑造。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忙于做笔记,实际上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和有效教学所要求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为了让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得到良好的体现,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简单说来,目前适合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当中有关于赤壁的画面,使学生将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和实际的画面有效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的感觉到作者形容妙处。第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就要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时间。在对课文讲解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事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交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且说出自身的看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在互相讨论的过程当中,还能够有效的弥补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使学生能够对于文本知识有一个全面且客观的了解,对于自身的不足之处也能够更好的把握,并且进行改正。第三,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文本设计出相应表演活动。例如,在讲解《雷雨》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在学生进行登台表演之后,由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指出表演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更有效的体会到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将其精髓有效的体现出来。在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并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充分的展示出自身的长处,并且认识到自身的缺点,最终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教师讲解针对化
第一、首先,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善于与学生互动交流,把语文课讲课生动有趣,浅显易懂,让学生在45分钟内学到知识。其次,语文教师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从字、词、句、篇、章等五个环节都要认真精心准备,必须了解课文内容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涉猎到的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生字、生词都要亲自去查阅字典、词典、看到课文中的专业术语,最好向其他学科的教师请教,把课文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教学重点及难点。值得强调的是语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
第二、在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授课技巧,可以旁征博引,实现教学艺术化。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它以科学性为基础,为前提:以艺术性为先导,为手法;相畏相成,和谐一致。艺术性的载体运载着科学性,飞人学生稚嫩的心田,“使学生在知识的王国里啜饮知识甘露,在美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
以生动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第一次和学生接触,的确是非常关键的。第一堂课的开场白一定得精心设计,让其能达到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我曾引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导入语:语文是什么?是一笔好字,是庞中华;是一张铁嘴,是晏婴;是秦汉明月,是先秦诸子;是历史的见证,是司马迁;是壮美的山河,是李白;是对百姓的同情,是杜甫;是爱国的情怀,是岳飞;是开阔的胸怀,是苏轼;是田园的闲逸,是陶渊明;是对社会的解剖,是曹雪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 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读得多才能写得好,写是读的运用,读是写的基础。写真事、描真景、抒真情,写下丰富多彩的生活,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使文章情文并茂。爱好语文吧,同学们!他能使你腹满诗书,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历史,志存高远;他能使你心灵纯洁,感情丰富;他能使你聪明智慧,善思善辩;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笔下生彩。这样的开场白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语文兴趣呢?等到看学生的日记时,我心中就有底了。学生史志 雯写道:老师的几句开场白就让我更加喜欢上了语文,爱上了那绝妙的语言文字,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语文。赵飞写道:过去我一点也不喜欢语文,所以我的语文成绩不好,今天的语文课才上了几分钟,我就喜欢上了语文。
第三、采用倒叙手法,突出教学重点《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作者最忘怀的父亲的“背景”。但是,作者却不直接刻画父亲的背景,而是首先交代家境从而叙述勾留南京之时,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然后才用墨如泼,细致刻画父亲爬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景”,充分抒发父子深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墨守教材内容之成规,而是大胆调换了讲解顺序,即先与同学作仔细分析欣赏第6自然段关于父亲“背景”的刻画,努力做到精雕细刻,透辟入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启发者。因此,老师必须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在学生和教材之间铺路搭桥,把教材作为训练学生能力的范本,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和谐默契,同步前进,共同达到教学目标。这就是最理想教学。在课堂提倡采用,创造式提问。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教例]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可提问,皇帝举行赤身课体游行大典后,他想起那个天真而诚实的小孩的话,会怎公办?
教欧阳修的《卖油翁》,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
记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反对板书繁琐,形式主义;提倡简洁、醒目,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板书。好的板书,都是善于提炼的功夫的体现――篇课文,常常能用一个字或几个字统领起来。
教师认真备好了课,精心编制了教案,课堂教学就胸有成竹了。但是,课堂教学还有许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用教学艺术加以灵活处理,也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才的成长取决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人努力等因素,遗传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先天素质,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环境与教育却可以决定和促成人的成长。
第五、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我们认为的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是我一学期以来,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点滴体会,仅供大家对新教法作直一步的研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想获得什么呢?
结合预习,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会什么?
(2)你想学到什么?针对这两个问题谈谈你们的意见。
第六、启迪学生学会比较触类旁通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是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求同求异分析,这不仅有助于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增加课堂密度。
比如,散文《听潮》与诗歌《观沧海》,都是通过歌颂 大海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听潮》是文中有乐,“听”到了海潮奏出的“伟大乐章”,有落潮时舒缓的序曲,初潮时明快的奏鸣曲,时磅礴的战斗交响曲。从听觉角度描绘潮音的变化,顺次展现大海的温柔、娴静、粗犷、强悍,表现了大海的韵律美,使人如闻其声,表达了作者深情的倾诉和期待,人诗的情感。
总之,只要大家努力钻研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运用授课技巧,与学生有好相处,平时加强业务培训,多向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上好一堂初中语文也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主编
苏立康 李颖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年9月出版
2、《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3月出版
一、营造走近经典的环境文化
学校把书香校园建设纳入学校持续发展的议事日程,借助新教育实验的良好势头,在认真总结过去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制定了营造书香校园的新教育实验活动计划、组织机制等。学校投资数万元购买了新教育实验文库推荐的经典图书,充实了学校图书室、各楼层流动书箱、各班图书角。学校悬挂了“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诗文经典,打造诗意校园”、“人生因读书而精彩,生活因读书而充实”等充满睿智与聪慧的读书标语,表达了师生读书的信心与决心。为了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寄寓诗意,学校将格言牌匾布置在教室、过道、走廊上,把名人诗句运用到草坪、花圃的自我介绍牌上。学校橱窗、板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书香小报、名人名言、经典诵读征文、经典书法作品展、“小书虫”简介等,吸引学生、教师、家长驻足流连。学校建立了“小螺号”广播台,开设了每日一诗、名著推荐、美文欣赏等栏目,每周还播放一首由古代诗歌谱写的歌曲。诗歌、散文等经典作品,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让经典载着学生穿越历史,犹如在他们的心田播下美好的种子,使其终生受益。走进洋口小学,这里溢满书香,你仿佛在经典图书的殿堂中徜徉。
二、构造品赏经典的教研文化
为了切实推进新教育实验,引领全校师生以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学校注重经典诵读的教学研究,以此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首先,建立经典诵读的组织机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语文教师为成员的新教育实验研究组织。语文教研组长具体负责经典诵读的组织安排,确保说课、上课、评课正常运行。
其次,构建诵读经典的教学模式。学校为了打造经典诵读高效课堂,构建了经典诵读“四激”激趣、激疑、激活、激智的教学模式。此次活动以校本教材《大海的变化》一文中的《观沧海》和《春江花月夜》两首古诗为内容开展教学研讨。先由执教者在全体语文教师面前试讲,然后对他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确定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等。执教老师再重新设计教案,正式在学生面前将教师集体教学智慧形式丰富、充满活力的经典阅读课呈现给学生。
第三,开展诵读经典的同题磨课。教师利用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诵读的氛围,引导他们人情人境,将经典与图画、音乐有机结合。低年级老师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这样既增进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又促使他们背得快,记得牢;高年级老师还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对学生已熟练背诵的古诗还要求默写,并评选“诵读之星”予以鼓励。灵活的诵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经典诗文诵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突显诵读经典的活动文化
自从新教育实验启动后,学校搭建了诵读经典的活动平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做到课内外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促进了师生的发展,塑造了学校品牌形象。
1.“三板块”诵读活动:
板块一:学生阅读。学校统一安排阅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古代诗歌作品,并要求他们记好读书摘录卡。通过阅读,让童心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板块二:教师阅读。学校运用制定计划自主读、交流共享展示读、合作探究深入读、撰写体会实践读、网络推荐共同读、聘请专家引领读、评估导向激励读等形式诵读经典,提升了教师的理念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板块三:亲子共读。学校要求星期日、节假日开展“一日三读”活动,即晨读古诗、午读经典、亲子共读,从选书一直到读后交流,形成一个“选书——读书
聊书——再选书——再读书……”立体循环的过程。家长与孩子一块享受阅读的快乐,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
2.中队主题诵读活动:学校各中队以“诵读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化”为主题,以学校“一月一节”活动为契机,开展读经典、说经典、唱经典、演经典等主题中队活动。活动开启了学生心灵之窗,增强了读书活动的效果。
3.“晨诵、午读、暮省”诵读活动:新教育提倡每一个学生养成“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幸福的、完整的、有效的生活方式。每天早晨、中午行政人员轮流巡查各班学生的阅读情况,每月学校举办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使诵读经典活动正常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