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03 13:20:36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行政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行政管理论文

第1篇

总体来看,在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中,目前的这种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环境管理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于保障西部生态环境,促进西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曾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方面的问题

首先,环保行政部门存在重叠、交叉设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机构改革不彻底而遗留的负面效应。由于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而在这种改革过程中一般只注意对新机构的授权,而没有顾及或没来得及对原有机构及其相关职能的撤销或合并,于是就发生了某些管理机构相重叠的现象。另外,在权力配置方面出现了权限设置混乱的现象。我国目前环境立法中关于部门之间职责范围的规定是很不清晰的,尤其是关于部门之间如何开展协作的规定更是语焉不详,使得行政自由裁量空间过大。而行政主体出于本部门利益的不正当考虑,对于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的地方,不同部门对有利可图的事务竞相主张管辖权,而对于不利的事物则主张没有管辖权,当缺乏上级权威部门进行协调的时候,执法部门之间往往出现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严重影响法律的执行。[2]

(二)环保执法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在进行环保执法时肯定需要大量的环保执法人员,然而在我国西部某些省份的环保执法人员是严重缺少的。根据调查研究,四川省环境监察总队有30多个人,而实际却需要120到150人,缺口很大,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四川省竟然还有16个县仍没有环保局。在我国西部不仅面临着执法人员的严重不够,而且环保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不容乐观的。例如,据调查了解到,在陕西省环保局法规处的5个工作人员中没有一个是法律专业毕业的或者是曾经进修学习过法律知识。[3]

(三)环保部门在财政上对政府的严重依赖

根据我国现有的财政体制,我国基层环保部门的工资和福利都是由各地政府提供的,总体看来,基层环保部门的经费长期以来一直呈现出一种较为紧张的状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一批批高污染企业纷纷被默许诞生,因为这些企业一般都是本地的纳税大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保护,虽然这些污染企业是环保执法部门的执法对象,但是因为基层环保部门在财政上严重依赖当地政府,其自身地位不独立,所以环保部门在执法时也不得不看本地政府的脸色行事了。由于政府依赖企业,环保部门依赖政府,所以试想一下,在西部经济整体水平发展不足的情况下,要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对自身投入的经费为代价,要求环保部门去严格执法消除一切污染现象,着实是有些难度。

(四)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职权运行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一种横向的各部门并立的所谓“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环保行政管理体制没有实现统一监督管理的局面,分部门管理职权重叠交叉,管理部门错位等多种弊端而严重影响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的情况,但另一方面,我国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即没有设置对这些部门冲突与矛盾进行有效协调的权威性部门或机构。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协调的经验,但是却也不够成熟更没有得到推广。[4]

(五)政府政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西部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并不富裕,很多地方政府还在苦苦为走出“吃饭财政”、“工资财政”而努力奋斗。在这种大的环境与背景之下,GDP的增长遂成为了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在面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时,如果严格贯彻执行环保计划的各项指标,必然会关停大量企业,这显然会影响到GDP的增长。理性的人会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官员也当然不会例外。地方官员一般在地方任职也就是几年,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尽一切可能推进GDP的增长在短期内效果显著,而环保计划的实施见效时间较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又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经济效益。所以,地方官员使尽浑身解数发展GDP成为了必然,环保计划的诸多指标未能如期完成也成为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二、完善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的建议解决上文指出的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行政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设置环保行政管理机构,合理划分行政机构管理权限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从各部门分工管理逐步变为统一监督管理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这种转化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因素导致了环保行政部门的重叠、交叉设置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环保行政管理机构时,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在设立新机构时能及时对原机构撤销或者合并。另外,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环保任务严重而环保执法人员却严重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考虑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力量,加强村委会与居委会的建设,壮大我国西部地区环保执法力量。“九龙”治水最后却也没有把水的问题解决就是对行政管理机构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后果的生动体现,所以对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要进行科学的分工,并清晰其权限范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可以根据部门的性质来进行抉择,因为不同性质的部门主要只能从事与其性质相适应的工作。另外也要讲究效率以及考虑到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加强西部环保执法的队伍建设,保障环保事业的执法力量

一项事业能够合理有序的推进,不仅需要良好的制度,因为这是基础,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践行,因为这是关键。我国的环保事业也不例外,在进行我国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西部环保行政管理机构的广大执法人员数量是否充足、素质的高低就是这项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之处。所以,首先应该增加环保行政人员编制,扩充环保执法队伍,严格把关环保行政人员的产生方式,例如,在每年的环保公务员招考时,可以提高考生的报考条件,对报考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进行限制,这样在一定层面上就可以保证被录取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不仅如此,还需要依法加强对环境行政执法人员的环境科学基础教育、环境法律法规教育,现代管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等岗位业务培训,以提高环境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三)建立独立的财政体制,提高环保部门的权威性

在每年的政府报告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得到的经费基本上是最少的,这个问题几乎每个省市都存在。所以目前我国环保财政不独立,每年环境保护的经费短缺的问题就成为了制约我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改革现行的体制,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地方政府从目前的“准企业”状态还原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政府和福利政府,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管理体制,把目前“分灶吃饭”、“自主创收”的财政体制,转变成“先集中、后返还”、“收支两条线”的体制。在环保这一块,可以在提高财政预算的同时,能够增加各种费用的返还比例,比如说,对于排污费的比例可以从20%增到30%。

(四)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保障行政管理机构职权的顺利运行

西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是保障行政管理机构职权的顺利运行、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以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所以应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跨部门、高规格的环境管理协调机构,这样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开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部门之间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也可以妥善的进行协调与解决。另外,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实行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并接受社会监督;各级环保部门建立与环境保护监督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决策能力,以减少开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5]

(五)对西部地方官员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

第2篇

在农业科研院所中,院级、所级和其他部门一般都设有行政管理机构,负责院所日常事务及统筹联结工作,其岗位具有特殊性、利益性、多元性,势必要求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为人诚信、为事谨慎、为作于勤等方面来不断提升自我管理素养。

1.诚信是为人之本

行政管理工作错综复杂,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承担责任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是建立在相互诚信的基础上。同事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创造一个诚实守信的办公环境,能在错误面前敢于承担,诚实面对,相互扶助,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些谎言、逃避、推卸责任等有悖于诚信为本原则的行为,只会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后果。

2.谨慎是不变的法则

行政管理岗位事无巨细,小到会议安排、文件、打印复印、材料递送,大到拟定各类方案供领导决策等,都是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范畴。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慎言慎行,应对每件任务都应以谨慎立足,每项工作都应付以十分的专注,遇到难题则主动寻找解决方案,以谨慎细致的态度努力将业务做到极致。

3.业精于勤是途径

农业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单调乏味、操作琐碎、重复性高、程序性强等特点,并且有项目参与难、成果产出少、评价制度不完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等问题,是典型的服务奉献职业。随着农业科研院所的不断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现象。如何跟上发展的需求,克服“职业倦怠”,所谓“业精于勤”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好的态度是做好事情的第一步,是前提。“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讲的也是态度。行政管理人员应端正工作态度,接受和发现“职业倦怠”早期信号,适当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学会自我欣赏、自我完善和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与创造力。

二、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是方法

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中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内外兼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工作的需求。内,即本,也就是说我们所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内在的东西;外,即表,也就是说一些通过行动来表现的东西。

1.注重内心的修炼行政管理人员

在我院所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日常工作是为领导、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地位特殊、角色复杂,要求与所在机构荣辱苦乐融为一体。良好的心态管理有利于个体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帮助个体整理出清晰的思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不追逐于眼前的利益,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赋予本体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和一击即中的魄力。而良好的情绪管理有利于群体的协作,办公室是日常行政工作运转的枢纽,其服务、协调、管理工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要为领导和科研人员服务,还要与其它职能部门、各研究室进行协调沟通,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习他人和自我学习,担任好协调沟通的角色,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推进院所的和谐发展。换位思考是珍贵品质。行政管理岗位作为一个服务岗位,要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利用多元化的思维和特殊的观察角度去全面地判断某人某事,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元素,更新、完善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不要让“自我增强特性”束缚了意识,容易使产生片面、极端的不良影响。换位思考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是非常宝贵的品质,这才能自觉地站在领导的立场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与领导意见保持一致,辅助领导决策的,侧重服务管理;才能真正了解科研人员的内心需求,为科研人员提供耐心、细致的解答与帮助,做到出色管理、贴心服务。与人为善,处事泰然,善待得失,时常保持心存感激以及豁达包容的心态。松下幸之助说:“以温柔、宽厚之心待人,让彼此都能开朗愉快地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事。”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对方、秉公办事、谦虚谨慎、以诚待人,以待人丰、自奉薄、责己厚、责人薄来给自己提出高要求,持续“修炼”,提高自我,努力营造和睦、互助的办公环境。学习他人和自我学习。向他人学习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向他人学习获取新的信息,尤其是接纳和欣赏差异性,积极向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此外,自我学习也是一门学问,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或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常进行自省与反思。自省是提升自我的核心方法,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像浮现出来,藉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在行动中反思,并从中发现问题。

2.注重知识的学习与提升

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业务水平是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这个知识膨胀的时代,作为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注重知识的补充和扩展,势必被社会淘汰。顺应时展的需求,对本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的学习更新,是提升自己,应对错综复杂的工作,做好领导得力助手的法宝。一要深入学习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导向和最新农业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便捷贴心的服务;二是提高业务能力。许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本身专业可能与之毫不相关,所以必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同时要善于与同行交流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注重专业外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体现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这些能力的提高使自己有信心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另外,还要求拓展其他各种技能,学习广博的知识,比如,摄影及照片处理技术、电子信息化技术、外语能力、心理学、礼仪学等,针对工作特点重点学习,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为领导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3.注重职业规划的方向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正确地认识自我,坚持目标,坚守信念。不要追逐于眼前的利益,不要纠结于一时的得失,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作风,重视内外兼修,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和一个短期的工作计划,本着大方向不改变、适时微调的原则,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总结

第3篇

在农业科研院所中,院级、所级和其他部门一般都设有行政管理机构,负责院所日常事务及统筹联结工作,其岗位具有特殊性、利益性、多元性,势必要求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为人诚信、为事谨慎、为作于勤等方面来不断提升自我管理素养。

1.诚信是为人之本

行政管理工作错综复杂,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承担责任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是建立在相互诚信的基础上。同事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创造一个诚实守信的办公环境,能在错误面前敢于承担,诚实面对,相互扶助,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途径。那些谎言、逃避、推卸责任等有悖于诚信为本原则的行为,只会导致更严重的不良后果。

2.谨慎是不变的法则

行政管理岗位事无巨细,小到会议安排、文件、打印复印、材料递送,大到拟定各类方案供领导决策等,都是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范畴。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慎言慎行,应对每件任务都应以谨慎立足,每项工作都应付以十分的专注,遇到难题则主动寻找解决方案,以谨慎细致的态度努力将业务做到极致。

3.业精于勤是途径

农业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单调乏味、操作琐碎、重复性高、程序性强等特点,并且有项目参与难、成果产出少、评价制度不完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等问题,是典型的服务奉献职业。随着农业科研院所的不断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现象。如何跟上发展的需求,克服“职业倦怠”,所谓“业精于勤”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好的态度是做好事情的第一步,是前提。“认真可以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讲的也是态度。行政管理人员应端正工作态度,接受和发现“职业倦怠”早期信号,适当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学会自我欣赏、自我完善和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与创造力。

二、提升自我学习能力是方法

现代行政管理体系中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行政管理人员只有内外兼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工作的需求。内,即本,也就是说我们所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内在的东西;外,即表,也就是说一些通过行动来表现的东西。

1.注重内心的修炼

行政管理人员在我院所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日常工作是为领导、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地位特殊、角色复杂,要求与所在机构荣辱苦乐融为一体。良好的心态管理有利于个体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帮助个体整理出清晰的思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不追逐于眼前的利益,不纠结于一时的得失,赋予本体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和一击即中的魄力。而良好的情绪管理有利于群体的协作,办公室是日常行政工作运转的枢纽,其服务、协调、管理工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要为领导和科研人员服务,还要与其它职能部门、各研究室进行协调沟通,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习他人和自我学习,担任好协调沟通的角色,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推进院所的和谐发展。换位思考是珍贵品质。行政管理岗位作为一个服务岗位,要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利用多元化的思维和特殊的观察角度去全面地判断某人某事,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元素,更新、完善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不要让“自我增强特性”束缚了意识,容易使产生片面、极端的不良影响。换位思考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是非常宝贵的品质,这才能自觉地站在领导的立场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与领导意见保持一致,辅助领导决策的,侧重服务管理;才能真正了解科研人员的内心需求,为科研人员提供耐心、细致的解答与帮助,做到出色管理、贴心服务。与人为善,处事泰然,善待得失,时常保持心存感激以及豁达包容的心态。松下幸之助说:“以温柔、宽厚之心待人,让彼此都能开朗愉快地生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事。”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对方、秉公办事、谦虚谨慎、以诚待人,以待人丰、自奉薄、责己厚、责人薄来给自己提出高要求,持续“修炼”,提高自我,努力营造和睦、互助的办公环境。学习他人和自我学习。向他人学习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向他人学习获取新的信息,尤其是接纳和欣赏差异性,积极向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此外,自我学习也是一门学问,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或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常进行自省与反思。自省是提升自我的核心方法,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像浮现出来,藉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在行动中反思,并从中发现问题。

2.注重知识的学习与提升

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业务水平是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这个知识膨胀的时代,作为农业科研院所行政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注重知识的补充和扩展,势必被社会淘汰。顺应时展的需求,对本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的学习更新,是提升自己,应对错综复杂的工作,做好领导得力助手的法宝。一要深入学习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导向和最新农业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便捷贴心的服务;二是提高业务能力。许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本身专业可能与之毫不相关,所以必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同时要善于与同行交流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注重专业外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体现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这些能力的提高使自己有信心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另外,还要求拓展其他各种技能,学习广博的知识,比如,摄影及照片处理技术、电子信息化技术、外语能力、心理学、礼仪学等,针对工作特点重点学习,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为领导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

3.注重职业规划的方向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正确地认识自我,坚持目标,坚守信念。不要追逐于眼前的利益,不要纠结于一时的得失,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作风,重视内外兼修,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和一个短期的工作计划,本着大方向不改变、适时微调的原则,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总结

第4篇

(1)在种植业结构中:①粮饲不分粮食既作口粮;又作饲料,不仅既不经济,又不科学;而且增加了对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妨碍养殖业的发展,甚至会抑制农产品质量的提高。②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当前,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出现“卖难”,除了流通渠道方面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出现了相对过剩。档次低、质量差的农产品如早稻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品种不对路的农产品.如桔子出现了大规模“卖难”。当然,这些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只是结构性、局部性的。总体来看,农产品的品种平衡仍是有余有缺,农产品的品质结构仍然呈现出品质,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不高、高档产品缺乏的特征。市场畅销的优质品种、优质产品中,品种更新赶不上品种退化;产品加工处理薄弱,等等。

(2)在养殖业(包括畜牧业、渔业等)结构中:①养殖业长期依附于种植业,缺乏独立化的格局未能根本改变,导致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管理方式难以改善,生产规模难以稳定扩大,产品质量难以稳定提高。②对养殖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不充分,主要局限于食品类,而对蕴藏着巨大效益潜力的非食品类养殖产品的开发利用则严重不足。③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对节粮型的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④渔业生产也有个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在农林牧渔业结构中:林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长期难以根本改观。改革以来在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中,林业的比重虽然一度有所提高,但其后又逐年下降。林业的比重1978年为3.4%,1997年仍然维持在这一水平。林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林业的发展是农业稳定增长的保证,林业发展的滞后影响的不仅仅是林业自身。

2.农业结构变革中的问题

(1)市场信息不灵,导致决策选择失误。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具有即时性,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价格失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调整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小规模兼业农户对于价格走势和市场潜力的反映较为迟钝,其经营结构的调整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模仿和从众倾向。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往往导致农业结构的调整此时一哄而起、彼时一涌而下的结局。甚至出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按排生产,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生产什么就赔钱的矛盾格局。从而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和调整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2)行政干预多、示范引导少,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难以转化为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积极参与的过程。

(3)由于农村中介组织发展不足,农业结构凋整缺乏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持。

(4)政府对乡镇企业发展支持硬,对农业结构调整支持软,农业结构调整得不到税收、信贷、政策等方面的有效配合。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第5篇

1.管理机构的同构设置,束缚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农业是一个高度依赖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的产业,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十分有必要按农业资源的禀赋特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带。但是,从省到市、县的地方农业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上基本与中央一致,职能高度同构。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地方主导产业的形成,也不利于地方专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客观上也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利于农业区划特别是特色产业带的形成。

2.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影响了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然而,千家万户的小农分散经营面对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挑战,暴露出规模小、效率低、竞争力弱的严重缺陷。同时,政府对农民的技术、信息和市场服务也难以到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主要是连结农户和市场的中介组织发育滞后,使得农业的市场主体缺位。这种局面既不利于形成国内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大市场,也不利于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

二、农业管理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步深入,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应随之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对农业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做到农业行政事务有的放矢,以适应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完善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要在转变传统观念、建立健全法制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管理技术的创新。

1.农业行政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农业部门首要做的就是管理理念的创新。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身来讲,政府行政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就会表现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塑造服务型农业行政理念是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创新与发展的要求与必然趋势。其次,面对市场经济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要求农业行政部门不断更新观念,迅速面对现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方法与途径。更应树立开放理念,将所掌握的公共信息向广大农民开放,全面推行“阳光政务”。

2.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创新

在农业行政管理理念创新的同时,更应注重管理体系的创新。在职能的优化上,应根据农业发展的需求重新定位,准确界定管理部门的职权与职责。应着力于建立、完善和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一是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制度和市场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市场服务职能,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营造和维护公平与法治统一的良好的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二是改进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自觉运用财税、货币、产业政策以及通过价格、利率、汇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来调控农村经济运行。三是培育和健全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并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如建立各种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竟争力。四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领域和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作用,如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增加农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总之,要促进政府农业行政职能由全能向有限,由管制向服务,由划浆到掌舵的转变,促进部分农业行政职能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从组织结构上来说,农业内部各产业,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农业生产的投入与扶持、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厂、农产品的加工与运销、食品的安全与国内低频市场的开发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我国农产品产业链人为割裂,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严重脱节,管理职能分散的体制安排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我国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政府的农业管理体制,尽快将各部门涉农机构撤消或合并,对现有的涉及农业管理有关部委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农业管理职能进行重新组合,组建新的综合统一的农业部门,确保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和农村发展等整个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和协调。

3.实现管理技术创新,构建农业“电子政府”

第6篇

信贷管理部门成立以后,针对农发行办贷管贷制度陈旧,信贷基础管理薄弱的现状,先后出台十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建章立制百余件,内容包括信贷政策、评级授信、审查审议、作业监督、资金支付、监测分析、系统操作等,基本覆盖了贷款业务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银行要求和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一是连续7年信贷政策指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农发行业务特点,明确业务边界,指明信贷投向,确定重点支持、优先支持、择优支持的领域,制定限制和退出政策。指引的对于各级行把好投向关,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促进“两轮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出台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吸收借鉴现代银行内部评级方法和模型,建立了十余套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农发行业务特点,针对“三类客户”和“六个分项”实行“区别对待、分别管理”。累计进行客户评级17.5万户/次,客户授信14.5万户/次,对于强化客户准入管理,提高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三是出台信贷审查管理办法,为实现审贷分离和前后台制约提供了制度依据。制定信贷审查标准化指引,明确审查要素和审查材料的标准及要求,加强了信贷审查基础工作,提升了信贷审查的精细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水平。总省行信贷管理部门累计审查各类业务4.4万余笔,其中对3.9万笔贷款提示风险8.1万余项,充分发挥了审查把关作用。四是制定贷款审查委员会工作规则,规范信贷审查审议工作程序,实现了审议工作的标准化。总省行累计审议项目4.4万个,涉及金额4.1万亿元,其中否决项目699个,涉及金额310亿元。

借鉴现代银行先进经验,建立独立审查官制度,对有权审批人起到了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信贷审批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五是出台信贷作业监督管理办法,启动对审批后支付前前提条件落实、合同签约、资金支付等环节的审核监督,累计对4.9万个项目进行了6.1万余笔贷前条件落实监督,对资本金不到位、土地指标不落实、担保手续不完善等问题下达整改意见3万余条,涉及金额1.3万亿元,充分发挥了贷款发放前的最后风险把关作用。制定信贷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加强资金支付管理,确保了资金合规支付使用。六是建立信贷监测分析和风险排查制度,依托CM2006等系统平台,搭建起常规监测、重点监测、专项监测相结合的信贷监测体系,建立了前后台、上下级行联合共管的常态化监测工作机制。累计排查贷款客户7.9万户,退出4825户,收回贷款387亿元;累计向行领导提交监测分析报告上百个,向相关部门提交风险提示数百份,提示风险数千条,发挥了对信贷资金运行和办贷管贷基础管理的监测预警作用。

二、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2005年3月,总行党委做出引进工商银行CM2002系统的重大决策。由总行信贷管理部牵头组织,在工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行上下共同努力,改造后的农发行信贷管理系统(CM2006)于2007年9月正式上线,使农发行信贷业务一举摆脱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零的突破。2010年8月,针对CM2006系统不完全适应农发行业务特点等问题,总行信贷管理部又牵头启动对系统的全面升级改造,新增作业监督等九大模块,以及无纸化办贷等19项重要功能,于2012年9月全面上线运行,使系统对农发行信贷业务的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4月全面启动无纸化办贷,实现从贷款受理到贷款发放的全流程无纸化。通过与工行的全面战略合作,农发行在高起点上完成了现代银行信贷信息科技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提升了农发行办贷管贷、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水平。除CM2006系统外,信贷管理部门认真做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监会风险客户统计系统、银税系统、国土资源系统等的对接及应用工作,使农发行信贷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三、按现代银行要求,建设信贷管理人才队伍

截至2013年6月末,总、省、地三级行信贷管理条线从业人员共约150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8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信贷管理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队伍视为农发行信贷管理事业的“第一要素”,坚持用现代银行信贷文化塑造人,用现代银行专业知识武装人,用现代银行激励机制引导人,努力建设一支符合现代银行要求的人才队伍。一是着力培育现代银行信贷文化,不断丰富信贷管理专业文化理念内涵,使信贷管理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改革意识,将合规办贷管贷与风险防控理念贯穿业务始终。二是大力加强现代银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卫星视频系统、行校联合办学和现场培训、在岗培训等方式,累计举办培训班3000余个,培训人员达25万人次,信贷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三是不断完善现代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条线考核评价方案,每年评选“信贷管理优秀单位”,同时对出现违规操作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引导各级机构和各级人员切实履行自身职能,提高内部执行力。经过不懈努力,一支技术精干、作风过硬、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信贷管理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四、总结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对策

 

一、前言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完善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农村人口养老问题紧密相连。考虑到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加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大背景, 面向大多数人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如何在新时期防范风险、防止农村老年贫困、调节农村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就必然持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政策议题。

二、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不完全成功的。

1.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法律法规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特别是对养老保险金流失和挪用等行为,未规定有效的惩罚措施。目前农村社保基金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相当严重。正是这种不稳定的制度和屡见不鲜的违规行为挫伤农民投保积极性,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困难重重。

2.自给来源少,吸引力不足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集体补助不到位或数额少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或只在部分地方或人身上得到体现;国家政策扶持,仅限于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除此,再无其他的扶持政策;地方财政,除经办机构费用,也没有其他扶持政策。在缺乏强制性的情况下,仅靠这些政策,难以发挥吸引作用。

3.基金增长慢,难以为继

基金增长速度跟不上养老金发放的增长速速,出现负增长。农保基金增值方式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国家债券利率和银行存款率都很高,因而给农民承诺的保险给付率也高达12%,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债券和银行存款利率多次下调,致使基金增值缓慢。加上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农保基金入不敷出,出现负增长。

三、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养老将呈现出新的格局:新型的家庭养老将居主体地位,社会养老保险将得到新的强化,从而与其他养老保障制度一起共同为农民养老建立一道比较可靠的屏障。

1.加快法制建设,真正体现公平与效率

市场经济本身是法制经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实施。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根据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财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尽快制定并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对资金来源、运用方向、增值渠道甚至保障标准、收支程序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规范其操作行为,以法制的形式将这项合法权利确定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扶持力度

社会化养老的主体是社会,是以社会运作的方式实现的。而能够代表社会。管理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在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强调个人应承担义务是对的,但不能以此为理由推卸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针对目前集体补助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应当考虑如何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3.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再造土地的保障能力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和养老的优良传统,这为家庭养老制度的实行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现阶段,由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原因,农民养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保障的主要形式。政府可以从制度上鼓励农村家庭养老。

四、结语

从农村和整个国家现代化长远角度看,建立农民养老制度是对农民利益最有效,最全面的保护。严峻的人口发展现实、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以及有限的可供学习的国外经验, 都迫使中国不得不用创新的思路、战略的眼光来审视和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乃至整个社会保障制度, 走出一条城乡之间相对独立而又良性互动的、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之路。希望本文能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近一步完善,有所启示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桂世勋.关于探索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的思考[J] .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8 (7) .

[2]乐章.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向[J] . 中国人口科学,2004 , (5) .

[3]俞仁龙.浙江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可行性分析[J] .嘉兴学院学报,2005 , (4) .

[4]王德文.我国已经具备条件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制[J] . 经济要参, 2006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