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7:14
序论:在您撰写戏曲文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国的戏曲可谓流芳千古,历史悠久了,而且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全国许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且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情。不信?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戏曲文化瑰宝,享受它独特的美吧!
中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是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更是惊人:可以以万数计!我们知道许多剧种很多剧种都是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我们知道的比较有名的剧种:如京剧,越剧,吉剧等等。而且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戏剧不同,它有自以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表演体系,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吧:“生”是除大花脸与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统称,里外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统称,分: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是指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净”又分以唱工及以工为主的花脸;“丑”扮演喜剧角色。
怎样?看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有趣呢?其实还有很多呢!我国戏曲主要戏曲有:昆剧,京剧,黄梅戏这三派。二京剧又分:梅派,程派,苟派,尚派,这四派。而且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这京剧人物脸谱是十分微妙的,在演员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此人的性格与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一大特点,它的作用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简单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英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而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存了这一点。
看了上面的介绍感觉不错吧!中国的戏曲文化就是这么精彩,要一点一点讲十天十夜都说不完呢!希望未来的我们能继续发扬它哦!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二、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
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四、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平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着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1)创作技巧的创新。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任务。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是思维创新的具体落实与有效载体具体而言的,戏曲音乐创作技巧的创新,主要可以从旋律的创新、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
(2)唱腔旋律的创新。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而旋律又是唱腔的灵魂,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塑造出感人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体表现在旋律因素的创新、板式的创新、流派的创新等方面。在戏曲音乐中,唱腔音乐的创新是戏曲音乐创作的关键。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旋律的创新、拖腔的创新、板式与节奏的创新、调式与调性的创新、板式结构布局的创新、各行当之间不同唱腔互相转换的创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乐器的创新,等等。
事实上,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唱腔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所以,要想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田同旭.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学学报,2007,(9).
[3]赵宇.戏曲音乐发展初探.2008.
[4]吴洪涛.加强戏曲音乐在我国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9).
[5]徐亚娟,辛琳.戏曲音乐的创新.剧作家,2007,(2)
一、戏曲脸谱艺术的现状
虽然戏曲脸谱文化源远流长,脸谱造型发展独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戏曲逐渐被新的娱乐方式所代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戏剧院也没以前那么盛行,因而脸谱文化也逐渐消逝,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如今的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加强,回归传统成为时代的潮流,因此,戏曲脸谱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再次掀起了浪潮,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文化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保护戏曲脸谱不受到其它娱乐的冲击,再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戏曲脸谱文化似乎又要出现在大街小巷,创造新的辉煌。为了将戏曲脸谱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当前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用脸谱符号包装的商品,设计者正是为了将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另一种别样的风格。但是,在这些带有脸谱的设计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直接应用了脸谱的原本造型,生搬硬套的将脸谱移到了设计当中。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设计者急功近利,只是单一的想到了脸谱是传统文化,想以此吸引大众的眼球,却没有思考其文化内涵,应用的意义何在,能起到哪些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第二,缺乏创新,设计者没有创新意识,思维闭塞,将产品设计的很古板,没有抓住当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受到现代大众的喜爱;第三,现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明显较低,因而设计出的作品缺乏活力,不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产品的特征,难以保持生命力。所以,这些现象足可以说明脸谱文化隐藏着很深的艺术价值,所以,深度开发戏曲脸谱的艺术潜能势在必行。
二、戏曲脸谱艺术文化的传承
要想将脸谱文化很好的发展并继承下去,关键的就是对其进行再创造,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脸谱文化充满活力。所以,要想发展和传承戏曲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是要保留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脸谱是其中的必要元素之一,所以,要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工作。其次不同阶段的人群消费程度不同,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材质制作出各个层次的脸谱供人们选择。再次,不管作品的材质和设计是好是坏,都要做出品牌,所以产品的包装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提高产品的文化品味。第二是艺术创新。要传承脸谱文化,就需要承古衔今,开拓视野、打开思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这样才能受到大众的喜欢,更好的发展脸谱艺术文化。首先,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渗入脸谱文化,当脸谱形象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出现时,必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对脸谱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脸谱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元素,根据时展,可以将脸谱应用到各领域中,比如用在汽车上、家具上或者作为壁纸装饰房屋等,不仅新颖独特,还能展现民族文化。戏曲脸谱文化是先辈们留下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上,恰当的融入现代艺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戏曲脸谱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
作为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的女婿,张辉说这话绝不是客套。江东这座小城,从来就不是戏曲文化的荒滩沙漠,是一片你方唱罢我便登场的戏曲热土。在中国戏剧史上留有一页的“小小剧社”在这里诞生,享有“影帝”之称的赵丹和“小小剧社”的伙伴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从这里走出去。杨梦石先生主编的《南通与中国电影》这本书比砖头还厚,里面介绍的南通影人可谓洋洋大观,足见南通影视和戏剧人才济济。
低调一点的话,我们还是不要去追溯或考证戏曲的历史,因为你无论怎样漫不经心,都会发现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大家,跟南通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在这里土生土长,就是受这里“南风北韵”文化的熏陶而“自学成才”。远了咱就不说,就说说400年前的那段历史,至少有三个人的名字跟南通密不可分:一个叫李渔,一个叫冒襄,一个叫柳敬亭。
三个名字,三种类型。
一种类型以李渔为代表,祖籍不在南通,却在南通成才。李渔从小跟父亲自浙江兰溪迁至如皋石庄做药材生意,他在高沙土地区接受了基础教育和形成基本的世界观、艺术观后,于23岁那年才离开南通。李渔后来成为戏曲巨匠,与屈原、杜甫、坡等并列为中国二十一大文星,被称为中国的乔叟和莫里哀。
一种类型以冒襄为代表,在南通出生、受教育,游学之后归隐故里。冒襄是明末“四公子”之一,清兵入关后,绝意仕途,以遗民逸老自居而归隐如城专心诗文创作、文人雅集和戏曲家班演出。冒氏家班活动频繁,时人评价说其表演对文人加深戏曲寓意的理解,促进戏曲的传播,提高伶人技艺,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还有一种类型是以柳敬亭为代表,祖籍南通,出生异乡,四海游历,终成大家。柳敬亭祖籍在通州二甲余西场,出生在泰州,本姓曹,从艺后改姓柳,江湖人称“柳麻子”。柳敬亭在戏曲史上谱写了两个中国第一,一是生前生后有近百位作家、词人、诗人为他写传记或文章,称颂他的评话艺术;一是被奉为说书界的祖师爷,是四百年来名气最大的说书家。
及至现当代,南通的戏曲文化氛围愈加浓厚,戏院、戏班、名伶、名票……风起云涌,风生水起。张謇先生不仅爱看戏,更重视戏曲教育,创办伶工学社,先延聘梅兰芳来当社长,未果;继而聘到请欧阳予倩来南通。这一举措,开创了中国戏曲教育之先河。欧阳予倩终身致力于戏剧教育,是近代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借鉴西方戏剧理论,欧阳予倩对传统京剧进行改良,借助伶工学社这平台,实现他京剧改革的夙愿,这一理念,与张謇先生通过戏曲改革和戏曲教育来改良社会的理想相合拍。不久,欧阳先生建议张謇创办学社的实验剧场,张謇先生给剧场定名为“更俗”,取除旧布新,移风易俗之意。剧场落成之际,特邀请梅兰芳与欧阳予倩联袂演出。张謇在更俗剧场建“梅欧阁”,亲自撰联“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 以记其盛。南通的戏曲运动登上新的高峰。
南通的戏曲文化,有着深厚的滋生土壤,各地的剧社、票房、俱乐部、沙龙,为戏曲文化提供了扎实基础。如东是著名的京剧之乡,这里曾经出现过京剧名人王鸿寿、李斐叔,以及从“草台班子”走出来的众多名角。在全国和江苏省京剧票友大赛上,颜百庆、鲍晓华、郭必安、汪春燕、张亚飞、张秀林、万冬梅等脱颖而出,近四十位京剧爱好者被收录入《中国当代京剧票友大典》。要说到群众文化,通州石港镇是一座绕不过的大山。这个千年古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京剧)之乡”。这里,家家钟爱“西皮”“二黄”腔,人人能哼“四平”“高拨子”调。石港是古盐场,盐商云集,商业繁荣,民间戏曲活动兴矣。起初由庙会开始,每年5月13日关老爷生日、5月18日都天菩萨生日,远近戏班艺人风雨无阻齐集石港都天庙,敬拜梨园始祖老郎神,同时奉上各班看家戏,每到此时,石港万人空巷,聚集庙会,观看演戏。所以说,石港人唱戏演戏,那是帽子没了边――顶好。
此外,如皋白蒲,海门天补,崇川区戏剧沙龙、盆景园俱乐部,都各自拥有大量戏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海门补天戏剧社,本着为戏剧补天的宗旨,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民间文化和戏曲艺术,自办《补天剧苑》社刊,邀请名家讲座和示范表演,开展实验演出,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现任社长张垣老师还出版了《戏苑女娲乐补天》《我嫁给了越剧》《美善天地》三本专著。28年来,补天剧苑活动不辍,坚守住弘扬民族戏曲文化的阵地。
挂一漏万,晒晒家底,并不是想炫耀什么,只是感受一下张辉自称赴通赶考那当时的心境。
我的新闻良师益友蒋德才生前曾向我回忆他父亲当年承租原资生铁厂厂房兴办银光大戏院的琐事,当时我很诧异:知道更俗剧场,知道赵丹父亲创办新新戏院,就没听说过银光大戏院。我有点脸红,唉,还是孤陋寡闻啊!后来,有机会去纸厂,在恢弘如教堂的车间旁经过,依然没想到,这里早先就是银光大戏院,更没想到,这个砖木结构的戏院历经近百年的沧桑变迁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
关键词:赣鄱;戏曲;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49-01
赣鄱地区是我国古代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产生了汤显祖这样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伟人。赣鄱古代的戏曲文化,为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
早在唐代,吉州永新就出了一个著名女歌唱家许和子,一时倾倒朝野,玄宗称“此女歌直千金”。元代,元杂剧盛行全国,作家和演员多为北方人,南人多不习之。但赣鄱大地却出了几个较有名气的元曲作家。如刘时中、周德清、赵善庆等。
刘时中(约1310―1354),南昌人,元代散曲家,两套散曲作品《端正好・上高监司》,一扫曲坛吟风弄月、离愁别恨的旧习,直接以创作来评议当时现实政治的重大问题,这在元散曲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周德清(1277―1365),高安人,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和戏曲作家,著名的《中原音韵》一书的作者。《中原音韵》成书后,戏曲家便依据它来作曲,演员也依据它来正音咬字,对我国戏曲的用韵起了很好的规范作用。该书虽为戏曲而作,其贡献却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因为它实际上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奠定了基础,因此音韵学家赵荫棠称之为“国音的鼻祖”。
赵善庆,乐平人,元末民间杂剧作家,对弋阳腔连台本戏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所著《孙武子教女兵》等杂剧八种。
到了明代,赣鄱戏曲文化进入繁荣阶段,在声腔剧种和作家作品两个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声腔剧种方面,弋阳腔和采茶调是赣鄱戏曲艺术家的两大创造,昆山腔也有赣鄱艺术家的一份功劳。在明中叶以后的南戏舞台上,出现了诸多的声腔激烈竞争的繁荣局面,戏曲史上并称为“南戏系统四大声腔”,而弋阳腔和昆山腔又是其中影响最大、历时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两大声腔。
在明代声腔剧种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魏良辅很值得一提。魏良辅,豫章(南昌)人,明代戏曲音乐家,具有良好的文学词曲修养,娴通音律和唱曲艺术,熟谙当时流行的南北曲多种声腔。他经过长期的苦心钻研,对昆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改革后的昆山腔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优点,曲调徐舒宛转,有“水磨腔”之称,伴奏乐器突破南曲只用弦索、鼓板的局限,兼用笛、箫、笙和琵琶等,表演上注重优美动作,舞蹈性强,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舞台艺术上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对许多剧种影响深远。魏良辅也被曲坛尊为“曲圣”和“昆腔鼻祖”。
采茶戏与秧歌戏是中国南北两大民间戏曲,采茶戏至今仍在江南各省城乡普遍流行。赣南安远的九龙茶乡是采茶调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明代,九龙山的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以后又增加开茶山、炒茶、卖茶、盘茶等内容,成为采茶戏的雏形。后来,不断增加表演其他劳动生活内容,形成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或一生、一旦、一丑的演出体制,俗称二小戏或三小戏,演唱形式也逐渐发展,以一唱众和为基础,加以轮唱、对唱等形式,采茶戏就算基本定形了。解放后,采茶戏获得很大发展,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传统剧目《茶童戏主》及新编剧目《怎么谈不拢》被拍成戏曲艺术片,而以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润色加工的歌曲则流传更广,很受欢迎,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送郎当”;“麻窝草鞋一双双"、“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小小竹排江中流”、“映山红”,电影《地道战》里的“思想闪金光”,以及唱片“井冈山上太阳红"、“井冈山下种南瓜”、“请茶歌”、“为咱亲人补军装”等等。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是赣鄱古代重要的戏剧作家作品,是赣鄱人民的骄傲。汤显祖,临川人,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一生耿介傲世、不结交权贵、不附庸名流。写出了著名的“临川四梦”,成为继关汉卿之后我国戏曲史上的又一伟人,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能成为一个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杰出的戏剧家,写出千古不朽的作品《牡丹亭》,决不是偶然的现象。汤显祖从小就受到当时先进思想的熏陶,长大后自觉接受王学左派的思想影响,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戏剧创作中所表现的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政治上,他不受权相的拉拢,也不怕他们的打击报复,而与当时讲究厉行气节、抨击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接近。在文艺界,他和进步的文艺家徐渭及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站在一边,提倡性灵而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思潮。他认为:“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言状。”对于阵容强大的戏曲创作流派“吴江派''的非议,汤显祖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以汤显祖及其后来的追随者们合成的所谓“临川派”,思想和艺术成就都要远远胜过吴江派。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主要是“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传奇剧本,而“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汤显祖一生最自负的作品,也是他为世所公认的代表作,如一颗璀灿的明珠,出现在明代曲坛之上,而其光彩,永远照耀在中国戏曲史和世界戏剧史上。《牡丹亭》继承和发展了《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进步主题,把批判的锋芒对准虚伪的封建道学,对准当时对妇女身心健康戕害最烈的封建礼教,所以《牡丹亭》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特别是许多女子身有同感,为之动容,认为说出了自己想说而不能说、说不出的话,有的竟然为此伤心而绝,可见其思想成就上的巨大感召力。《牡丹亭》在艺术上也有突出成就,在继承《西厢记》一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语言文辞的典雅清丽等诸方面都为论者所赞许称道。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岩成秀夫在他们的著作中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东方莎士比亚”、“东方曲坛伟人”等荣称便出自青木正儿之口。解放后,汤显祖的成就和贡献受到高度的重视,出版了《汤显祖戏曲集》《汤显祖诗文集》《汤显祖研究论文集》,在他的家乡临川重修了墓、祠,新建了汤显祖纪念馆、牡丹亭、玉茗堂影剧院等。
除了汤显祖,明清两代赣鄱地区著名的戏剧作家和戏剧活动家还有如朱权、谭纶、郑之文、蒋士铨等。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为宁王,永乐元年改封在南昌,在南昌生活了45年,其子孙后代也就成了赣鄱人,举世闻名的山人朱耷便是他九世孙。他对戏曲的最大贡献在于亲自校订北曲曲谱,完成了《太和正音谱》一书。这部曲谱是现存唯一的最古的北杂剧曲谱,成了后人填制北曲的准绳,对北曲的规范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此外,书中还保存了许多戏曲史料及戏曲理论,在戏剧研究上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谭纶,宜黄县人,明代爱国军事将领、戏曲活动家。谭纶是汤显祖的友人,一生除治兵外,酷爱戏曲,在军中设立戏班,随军征战演出。他欣赏海盐腔,便将海盐腔戏班带回家乡宜黄,传授给家乡子弟,并很快扩散到赣东、赣中及南昌各地,发展到三十多个专业戏班,近千名唱海盐腔的艺人散布到赣鄱各地,对赣鄱戏曲的繁荣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汤显祖采用海盐腔演出了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标志着海盐腔在江西的鼎盛阶段,而谭纶于此有首功。
郑之文,南城人,明中叶戏曲家,以塑造女性典型见长,有《旗亭记》等传奇三种传世,汤显祖为《旗亭记》题词称:“立侠节于闺阁嫌疑之间,完大义于山河乱绝之际”,是一部“南北交参,才情并越”的杰作。
一、戏曲脸谱艺术的现状
虽然戏曲脸谱文化源远流长,脸谱造型发展独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戏曲逐渐被新的娱乐方式所代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戏剧院也没以前那么盛行,因而脸谱文化也逐渐消逝,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如今的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加强,回归传统成为时代的潮流,因此,戏曲脸谱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再次掀起了浪潮,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文化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保护戏曲脸谱不受到其它娱乐的冲击,再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戏曲脸谱文化似乎又要出现在大街小巷,创造新的辉煌。为了将戏曲脸谱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当前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用脸谱符号包装的商品,设计者正是为了将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另一种别样的风格。但是,在这些带有脸谱的设计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直接应用了脸谱的原本造型,生搬硬套的将脸谱移到了设计当中。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设计者急功近利,只是单一的想到了脸谱是传统文化,想以此吸引大众的眼球,却没有思考其文化内涵,应用的意义何在,能起到哪些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第二,缺乏创新,设计者没有创新意识,思维闭塞,将产品设计的很古板,没有抓住当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受到现代大众的喜爱;第三,现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明显较低,因而设计出的作品缺乏活力,不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产品的特征,难以保持生命力。所以,这些现象足可以说明脸谱文化隐藏着很深的艺术价值,所以,深度开发戏曲脸谱的艺术潜能势在必行。
二、戏曲脸谱艺术文化的传承
要想将脸谱文化很好的发展并继承下去,关键的就是对其进行再创造,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脸谱文化充满活力。所以,要想发展和传承戏曲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是要保留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脸谱是其中的必要元素之一,所以,要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工作。其次不同阶段的人群消费程度不同,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材质制作出各个层次的脸谱供人们选择。再次,不管作品的材质和设计是好是坏,都要做出品牌,所以产品的包装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提高产品的文化品味。第二是艺术创新。要传承脸谱文化,就需要承古衔今,开拓视野、打开思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这样才能受到大众的喜欢,更好的发展脸谱艺术文化。首先,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渗入脸谱文化,当脸谱形象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出现时,必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对脸谱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脸谱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元素,根据时展,可以将脸谱应用到各领域中,比如用在汽车上、家具上或者作为壁纸装饰房屋等,不仅新颖独特,还能展现民族文化。戏曲脸谱文化是先辈们留下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上,恰当的融入现代艺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戏曲脸谱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
基于戏曲长期得以存活并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其独特性的理解,传承、发展及保护戏曲文化应遵循以下措施和原则。戏曲是一门独特的意识形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吸收各种文化元素,许多艺术形态对其形成、发展起到了促进、推动作用。不论哪种意识形态的发展、突破和其的到来,都是在其他相关艺术的影响、触动和刺激下形成的。在这些艺术形态的影响下,戏曲得以生存、发展和繁荣,他们就像戏曲生命体中的不同种类的细胞,决定着戏曲的新陈代谢和生命结构的构成,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所以,要对传统戏曲加以保护,就应该对相关的艺术系统进行综合保护。分门别类到各个角度,如:人才资源的角度,就包括对音、舞、美、编、导、演等各类人才共同保护。戏曲的发展和生存不仅和这些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戏曲是否能够立足,与人们的接受程度、消费习惯、文化欣赏角度都有关系。
当今戏曲之所以与观众疏离,与近年来人们对新兴的文化消费观念的偏好有关。一些地方本土文化的流失,如乡音、乡调、民风、民俗的式微、甚至失传,都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致命的打击,造成许多方言失传,导致许多采用方言表演的戏曲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更别说振兴和发扬了。再从社会环境来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戏曲得以生存的根本。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不同地方的戏种齐聚上海并且获得突破性的发展,这种现象与上海移民社会的形成、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保护戏剧本身,应对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加以整体保护,使之不至于游离于生态文化之外,成为无本之木而最终枯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有曲艺、舞蹈、音乐、美术、手工、杂技与竞技等艺术门类,这些非物质文化就像九连环的每一节,环环相扣,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应该对其进行整体、全面的保护,这样更有利于保持戏曲综合体的鲜活生命。
与此同时,戏曲的创作与演出,涉及到技术、人才、资源、观众、中介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由这些环节构成的整体,只有加强这些环节的共同建设,完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戏曲演出的顺利进行,使戏曲得以生存、发展、繁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因此,在保护地方方言、地域文化乃至传统文化,营造不同艺术形式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文化氛围,提高人们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借助时尚媒体等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宣传,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促进性措施。
只有多层次、全方面的整体保护,才能使戏曲艺术的生存环境得以优化,达到传承和保护戏曲文化的目的。传统戏曲文化的开发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的掌握戏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生存的基本状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应联合社会各方之力,对戏曲进行保护,使戏曲艺术得以生存并延续,在开发、利用中焕发生机,使之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和当今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