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4:56:52
序论:在您撰写医院扶贫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工作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绩
2010年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工作,克服各种困难,负重奋进,勇于创新,扎实推进,努力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总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1.1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速度效益同步增长
2010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加值突破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6%;乡镇企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共安置人员260万人,同比增长2.3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劳动者报酬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据测算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36%来自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达到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8%;出口产品交货值30.5亿元,比上年增长20%。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1.2转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式,销售收入实现新突破
近五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每年都以15%的速度递增,成为最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同时涌现一批带头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4户,省级龙头企业356户,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品种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提升,逐步形成了玉米、大豆、畜产品、特产品等龙型加工企业群,这些各具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已储备规模以上项目358个,有些重点项目已上马投产,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赖氨酸销售占据世界市场的70%;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牛肉出口量占全国的50%。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粮食、畜禽和特产品加工品种从不足100个发展到3000多个。我省已有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20个,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13个,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销售收入都在10亿元以上。
1.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是我省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开拓的新领域,休闲旅游农业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推进了城乡互动,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满足新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村容村貌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从整体看,与发达地区比,我省休闲旅游农业还处在自我发展的起步阶段。为了把这一新兴产业抓出成效,我们召开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工作会议,明确了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推动了我省休闲旅游快速高效发展。目前全省现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2720户,规模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已达58个,休闲农庄1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20个,农家乐1500户,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6.5万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多亿元。
1.4积极稳步推进,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系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了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阶段,发展势头不断增强,发展环境越来越好。在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若干意见》的基础上,2010年我们协调有关部门起草了《吉林省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以省政府文件下发各地,有效的解决了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难题。与此同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经验,结合我省实际,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征求并采纳省发改委等16个部门意见的同时,又征求了9个市(州)、长白山管委会,19个县(市、区)和30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意见,并与有关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形成《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尽早出台实施。
1.5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构建交流合作平台
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对外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几年来,我们先后组织100多家企业1000多个产品参加农业部举办的东西合作贸易博览会,同时组织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部门负责人和企业家带项目、带技术,赴广东、浙江、江苏、贵州、广西和北京等省(市)考察交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寻求合作方式。在此基础上,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组织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美国国际天然及有机食品博览会和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有机食品博览会,在宣传推介我省农产品的同时,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国际农产品市场,与部分国家客商建立了联系,与国外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为我省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一定基础。为了加强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的对外交流水平,我们在对乡镇企业协会进行换届的同时成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充实了省级协会的领导力量,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了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2010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引进资金425亿元,引进技术项目615个,是我们招商引资取得实质效果的一年。
1.6稳步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通过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调动了各级政府抓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工作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成效。考核评定在以往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完善了考核方式方法,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通过一个“杯”,统筹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促进“五个体系”建设,第一是特优新产品开发体系建设;第二是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第三是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第四是企业家队伍体系建设;第五是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抓创业促就业,全面开展乡镇企业“创业杯”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发展。5年来我们积极协调落实乡镇企业扶持资金7400万元,共扶持项目343个。专项资金的落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投资额的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相当于近五年来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投资额的总和。
1.7搞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蓝色证书”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通过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经费,省与各市(州)、县(市、区)培训和鉴定经费按2∶1的原则来掌握,调动了各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投入的积极性,形成了全省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去年已完成“蓝色证书”培训任务6500人,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6400人,5年来我们已完成“蓝色证书”培训65500多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64890多人,农产品加工业预警体系今年将投入使用,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先进行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区)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基础建设工作,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粮食主产区和城市郊区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培训示范基地,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培训各种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用技术人才。
1.8构建产学研联结平台,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实现新突破
积极参与了农业部适用技术推广与对接活动,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自身资源,建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机制。在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我省9个专业分中心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建设,目前我省已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22个,新评选科技创新示范企业45户,有3个专业分中心得到了国家近100万元资金的扶持。同时组织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省乡镇企业协会常务理事、理事参加了由中国农科院、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举办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论坛和技术对接活动,邀请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张天佐局长、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王守聪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甘士明会长等领导和专家亲临我省进行培训指导。
2.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客观地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难度有所增大。同时,我省农村二、三产业还存在自身发展不足的问题,一是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二、三产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一些企业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家族式管理的企业仍占较大比重;三是产业结构不优,传统产业比重过高,三产业发育滞后。在产品结构上,一般性产品、初级产品多,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多,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少;在企业结构上,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存在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深刻认识抓好农村二、三产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认准发展路子不改变,紧紧把握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我们要在全面完成了“十一五”任务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各项指标,全力促进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快速高效发展。2011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自主创新、转变方式;突出特色、培育品牌;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强化职能、搞好服务,全力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完成“1151”工程,即:到2015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5000亿元,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建设完善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示范区)5个,打造五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建设10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其中20%进入国家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行列。
2011年主要工作目标是: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同比增长18%以上;实缴税金突破11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从业人员保持在260万人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其中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明显加快;抵御风险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主导产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为了全面推动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全力实施“六大战略”措施,重点抓好“1151”工程建设,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高效发展。把大力推进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今年和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的重点任务。
2.1实施“主导产业推进战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要求,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力度,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今年和今后5年,在全省实施“1151”工程的过程中,认真抓好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百强示范企业建设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协调,争取尽早出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在安排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上,继续向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和百强示范企业倾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项目,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一定规模、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吸纳农民就业和增收作用明显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四是大力实施特色品牌带动战略,重点打造和重点培育名牌产品。对众多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品牌向名牌转化,将做大品牌战略和做强龙头企业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一批大中型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有规模、有市场、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企业,实行重点培育、扶持和推进。五是谋划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项目,在已有省级项目库的基础上,各地要根据实际,增加新兴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后劲。
2.2实施“传统产业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优化升级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我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振兴政策,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国家的有关政策,加快推进全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今年和今后5年,在全省实施“1151”工程过程中,整合资源,培育创建农村二、三产业百户企业集团,推进有关企业上市融资。二是有关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将根据新的形势,结合“1151”工程增加两项新内容,一个是扶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项目;另一个是科技创新项目。三是继续开展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创业杯”竞赛活动。完善考核方式方法,确保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
2.3实施“新兴产业开拓战略”,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提升
在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科学规划。要在搞好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从规划入手,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实施“1151”工程过程中,把规划建设5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示范区),打造5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和10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作为重点,以点代面,协调发展。二是创造环境。要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根据《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精神,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完善服务。要加大工作力度,把服务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初期阶段,重视创业辅导和教育培训,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突出在行业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推广上加强服务。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开展好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星级评选工作,全力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四是创新机制。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仅要把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把每个链条上的经营者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休闲旅游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
2.4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对外交流合作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农业部东西合作工程,探索企业间技术合作、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新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开展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农业对外招商引资、招贤引智工作,在省级项目库中精心筛选,推出一批项目,面向国内外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由单一开拓传统市场,向开拓新兴市场转变,全面开展农村二、三产业对外交流合作活动。在对外发展上,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参加在美国、法国巴黎和德国克隆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开拓欧美等新兴市场,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协作能力。在对内合作上,针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民营资本向北流动的新情况,积极构建南资北移通道,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到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招贤引智,促进交流合作。
2.5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经费,今后省与市(州)、县(市、区)培训和鉴定经费仍按2∶1的原则来掌握,分层次搞好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系统职工和企业家的培训工作。一是继续扎实推进“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逐步将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开,培训更多的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管理人员和职工,2011要年完成蓝色证书培训任务1万人以上。二是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依托现有的培训资源,围绕粮油、特产品、畜产品行业的需求,开展好重点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农业部的有关要求,推动企业开展“技工工程”提升行动,认真抓好高级工及技师的培训与鉴定工作,2011年全省要完成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任务1万人以上。同时要搞好农产品加工业预警体系建设,并且进一步完善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区)职业技能鉴定站基础工作。
一、指导思想
2011年,我们要在市委、市人大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力抓好产业扶贫、基础扶贫、劳务扶贫、科教扶贫和村级组织的战斗力提升等五项工作,扎实开展扶贫工作,为使西卫村早日脱贫、向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方向稳步迈进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安排
(一)村级组织建设
1、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养发展党员2名。
2、切实配合村两委班子,培养好科技和流通带头人。
(二)调整产业结构
1、扩大种植优质核桃种苗300亩,完成三年工作计划,使栽植的核桃林达到1000亩。
2、帮助村民推进劳务输出,扎实推进产业扶贫。
3、积极发展新产业,完善新机制,使农民进一步增收。
(三)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村中现有的4口机井的变压器防盗损工作,计划在变压器周围打围墙防护,投资60000元。
2、硬化村中学至公路长500米、宽3米、共计1500平方米的水泥路,投资10.5万元。
(四)科教兴农
从汾阳农科所聘请技术员来村中进行科教培训,具体指导村民培育优质种子,以及核桃树的嫁接和管理。
1、号召机关党员联系驻村特困户10户,因势利导扶贫。
2、组织村中劳动力转移,全年劳务输出达到40人。
(五)医疗卫生
从汾阳市医院联络专家,在村中举行义诊,造福村民。
(六)精神文明建设
1、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保持县级以上文明村。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开展慈善救助及帮扶工作。严格按照慈善救助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截至目前,共救助171人,其中救助困难家庭28人,救助资金110000元,疫情期间集中供养农村特困人员143人,生活补助费42900元;帮扶贫困户(村)41000元,慈善救助贫困大学生10人30000元;共计:223900元。
2.开展疫情防控捐赠款物工作。自1月31日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接受社会捐赠款物公告以来,各辖区企业、各街道、发展区积极动员,不断有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奉献爱心,捐赠善款。截止目前,共捐赠资金896520.31元,其中拨付给区人民医院6.14万元、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定向捐赠区街道办事处用于疫情防控款5万元,其他捐款全部汇集给市慈善总会,统一捐赠给湖北疫情地区。捐赠物资84消毒液1吨。
3、组织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活动。协调各分会组织辖区内的白内障患者到眼科医院进行病情检查,并对11名患者进行了手术。为他们解除了病痛,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4、开展企业、个人捐款并签定三方定向协议。全区88家企业(个人)组织定向捐赠款1341000元,用于各街道对困难家庭救助及村内设施建设。
二、明年工作计划
1、继续开展慈善救助工作;
2、做好9月5日“慈善宣传日”工作;
3、继续开展慈善捐赠,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捐赠工作;
2019年第一季度,医院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卫健委的领导下,以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为中心,不断加强医院管理,在全院职工共同努力下,积极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目标。
一、医院业务数据
第一季度,医疗业务收入2254.91万元,门诊总诊疗4.82万人次,住院人数3588人次。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情况
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稳步提高医疗水平。医院认真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分级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等医疗管理核心制度和《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医疗法律法规,强化院前急救服务,畅通急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的及时救治。各职能科室与各科室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质量二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质量管理作用。
2、持续做好贫困患者就医工作。医院加强贫困人口白内障免费救治宣传工作,在院内显示屏宣传白内障免费政策,第一季度免费做白内障手术2人。第一季度累计实施“一站式”就医结算人次200余人,累计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人次300余人,累计免收住院押金金额6万元。
3、完成体检中心验收。3月份,市卫健委组织专家到我院对体检科进行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医院领导对体检中心基本情况的汇报,实地对体检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流程、院感管理、放射防护、设备资质、设备仪器计量检测、体检环境及科室设置、人员培训等方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审查。
三、第二季度工作计划
1、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我院将严格按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按要求配置基础设施及人员,改善社区居民的卫生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完成肌骨超声、盆底治疗仪、动态DR平板X光机、阴道镜、一拖八母婴监护仪设备招标工作;
一、督战核查工作内容
(一)召开一次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再次核查核实有关情况。
1.通过座谈,进一步逐级压实责任,了解相关单位负责人对健康扶贫工作掌握程度。
2.核对包保县贫困人口及贫困人口在每个乡镇的分布是否与健康扶贫APP一致。
3.核对行政村与村卫生室建设情况,准确掌握未建村卫生室的行政村名单(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可不设村卫生室,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行政村搬迁或撤销情况)。
4.核对村卫生室村医情况,准确掌握缺少常驻村医的村卫生室名单,指导各地做好上级医院下派与邻村代管工作。
5.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是否能够开展基本医疗。
6.向县级行政部门核查(到现场与村医本人核查),2019年与2020年第一季度村卫生室运行经费和村医补助落实情况。比较与村医本人核查情况是否一致。
7.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与设备配置项目进展情况,6月底前要全部完成。
(二)现场暗访。
1.遍访所有的贫困村。核查村卫生室建设情况与贫困人口医疗服务措施(服务“111”等)落实情况。其中,3个左右的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普查)。
2.遍访所有未建村卫生室的行政村。核查未建村卫生室是否符合规定(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可不设村卫生室,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行政村搬迁或撤销情况),乡镇卫生院所在地行政村贫困人口是否知道去乡镇卫生院看病,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的行政村贫困人口是否知晓合建村卫生室及村医,行政村搬迁或撤销辖区居民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卫是否落实到相应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查未建村卫生室行政村贫困人口是贫困人口医疗服务措施(服务“111”等)落实情况。
3.完成县级医疗机构核查工作。
(三)6月底前,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必须全覆盖,市级层面要核查既往发现问题的地方。要统筹做好安排,根据包保县(市、区)实际确定计划。
二、相关注意事项
(一)到行政村时,在到村委会了解具体情况,要与村委会核查失联人员与常年不在县域内人员情况。
(二)要重点对因病致贫户、因残致贫户开展入户核查。是否有贫困患者或贫困残疾人因未确诊等原因未落实“一人一策”。
(三)采取普查的方式开展贫困户入户暗访,即以村为单位覆盖所有贫困户。国家检查多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健康扶贫工作是否精准。
(四)要将现场核实情况与纸质版材料、健康扶贫APP信息系统进行比对,进一步推动精准到人到病与精细化管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三、关于组织形式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组织开展包保暗访工作。确保包保暗访全覆盖、无死角,确保消除盲区死角,解决短板弱项。
(一)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委包保科室提前调取包保县(市、区)有关基础材料,会同包保单位根据贫困人口数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等,合理制定工作计划。
(二)对工作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减少暗访频次,对任务较重地区,要加大暗访力度。
(三)参照国家检查模式,兼顾普查与抽查。普查是以村为单位覆盖所有贫困户,检查是否做到“不落一人”(除死亡、失联、常年不在县域内3种情况(村委会证明),均纳入管理,要有家医签约文书和健康档案,所有患者要有“一人一策”;同步核查与健康扶贫APP信息是否一致);要有重点地组织抽查,以点代面,查找问题,帮助基层改进工作。
(四)要组织调度好人员力量,根据当次暗访目标,既可以组织大队伍开展普查,也可以组成小分队开展抽查。
(五)关于进度要求,6月底前,要确保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再次全覆盖,贫困人口暗访比例由各包保科室根据包保县(市、区)贫困人口数量、可抽调工作人员数量等研究确定。
为贯彻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落实健康扶贫各项政策,加快提升贫困乡镇卫生院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格局。根据《河南省卫生计生委、河南省扶贫办关于印发贫困县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等额对调”式支援帮扶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镇平县卫生计生委、镇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镇平县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等额对调”式支援帮扶实施方案》,现就开展“等额对调”式支援帮扶工作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县卫计委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卫计委主任为组长,业务副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镇平县卫生计生委、镇平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镇平县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等额对调”式支援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团结协作,勤奋工作
依据方案计划,2018年7月—2019年7月县卫计委安排4家县直医疗机构向6家乡镇卫生院下派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身体健康,能够指导受援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的医疗、管理、医技等业务骨干人员 12人。派驻医务人员在6家乡镇卫生院内开展临床查房、临床教学、会诊、技术培训、手术示教、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等,指导6家乡镇卫生院医师开展疑难危重病症诊疗。
根据6家乡镇卫生院的医院管理和临床实际工作需要,选择12名医护人员上派到县直4家医疗机构进行学习实践。对6家乡镇卫生院的上派人员,采取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以临床实践为主的方式,重点培训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操作规范等业务技能。
三、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通过“等额对调”式支援帮扶,我县县直医疗单位与6家乡镇卫生院结成了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6家乡镇卫生院在医院管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控制、基础设施、学科建设、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等额对调”式支援帮扶累计诊治门诊病人15229人,收治住院病人1552人,开展或参与外科手术173台,主持或参与病案讨论197次,开展或参加讲座及培训208次,帮建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3个,从而大大提高了6家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技术水平。
立足实际 共谋发展***医院开创扶贫新天地
***医院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按照“到村入户、整村推进”的原则,狠抓项目落实,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扶贫工作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取得显著成效。
一、明确重点,深入调查,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该院坚持把农民脱贫致富作为一个难题来解,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下决心下大力去完成。首先调查致贫原因,把它作为破解难题的着手点。经调查分析,全村农民致贫的原因主要有:想发展缺少资金缺信息缺技术,难以启动发展项目而贫困;仅靠种点责任田家庭收入单一而贫困;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和缺少有效的市场服务而难以脱贫。在查明了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该院主要领导和驻村扶贫队员在摸清农民致贫原因后,把该村贫困户的基本家庭情况,贫困原因等一一立卡建档,写出调查报告,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二、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带领农民致富相结合。
农村基层组织是关系农村发展的重要组织堡垒,起承上启下,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领头雁”,实现“选准一个人,带领一群人,致富一个村”。把那些既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的“农村能人”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上。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村干部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提升自己,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转变工作职能。年初,通过自筹资金50多万元投放到村两家濒临倒闭的民营企业,为其购置先进生产设备,政策资金上的扶持,技术上的支持。很快,企业运转良好,现已安排25人就业,职工人均月收入600多元。在两家民营企业的带动下促进该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促脱贫。
该院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切实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改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推进村容村貌的发展。
1、兴建沟渠,优化环境,促进农田增产增收。针对芦墩村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加上水库和沟渠年久失修,遇上旱灾群众只能“干瞪眼”,院长张以滔在实地考察后,同村委制订出台了“清淤沟渠”的方案。工程完工后,彻底改变了贫困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芦墩村近一千多亩农田得以灌溉,既提升了该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改变了“靠天吃饭”为“靠水利工程吃饭”的局面。受益农田面积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粮食亩产量增加近一倍,人均增收250元,家庭收入明显提高,贫困人口由原来的276人减少到222人,村民收入由原来的1860元增加到2230元,群众的生活也越过越甜美。与此同时,还建起了文化活动室,丰富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