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3 07:31:36
序论:在您撰写生理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英文名称: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生理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371-0874
国内刊号:31-1352/Q
邮发代号:4-15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2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生理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27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生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中英文兼登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生理学和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实验技术及以本人研究工作为主的综述。该刊的前身是《中国生理学杂志》,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生理学学术期刊。从1953年起,改名为《生理学报》。该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所刊登的论文中,获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和基金资助的论文占70%以上,全面反映了中国生理学界在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
我还记得那时有一对热恋之中的德国学生到我家来做客,我当时请了很多朋友一起来看我与俞霖刚刚去了嘉峪关拍回来的幻灯片,他们俩在看幻灯的时候一直经常地互相抚摸,时不时的还要接吻,结果我们的同学都会用中文小声议论说怎么他们那么没有规矩,那么迫不及待。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自己太保守了,好像是从一个太闭塞的地方来到了非常开放的西方大都市。
西方人觉得身体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西方不管是恋人之间,亲人之间,夫妻之间,包括老人和孩子,甚至和动物,他们都会花很多的时间用在抚摸或一些亲密的举动上面。比如说那些养宠物的人,他可以一晚上在看电视的时候,同时在抚摸他的宠物的身体。特别是对孩子和老人,他们觉得更加需要,而年纪越大的人越有那种皮肤饥饿,但很容易被忽视,所以他们见到老人会有意识地表示关爱,去抚摸他们。
我的一个女友,她的女儿十五六岁,有一次她对我抱怨,女儿新近的男朋友是个朋客,总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所以她的枕套总要用漂白洗衣液去洗,这令她非常烦恼。她的女儿去男朋友家住的时候,她又会嘱咐她不要忘记带,而且是那样堂而皇之地当着我们客人的面说。在他们看来,让孩子多知道一些性的知识,比让他们糊里糊涂再去打胎受皮肉之苦要好。他们中学的课程里,一定也少不了性方面的生理卫生知识。
对于和性有关的词,西方人也不是特别避讳,不像在中国经常会很曲折地表达这方面的意思。我在德国写博士论文时,在州立图书馆里看到一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有关的词的博士论文,“”会用许多不同的隐晦的曲折的说法来表达,比如“云雨”之类,西方人会觉得奇怪,怎么可以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来讲这么一件天底下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我想这是因为中国人不愿意直接讲“”这个词。
在西方,他们对这些直接的词并不避讳,在谈话中往往很大方地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比如初到德国时有一次我的一位女作家朋友说,她需要男人不是为了性而是为了爱,她的不需要一个男人来帮助她,因为她有一双健康的手。她是在我们的餐桌上这样说的,当时我为她的直率和开放感到震惊,这可能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吧。
周国平说,尼采特别强调艺术和性的关系,他提出一个概念叫“艺术生理学”,他说艺术家都是生命本能特别强健的人,更直接地说,就是旺盛的人,但是他认为,这种力量不应该消耗掉,一定程度上的节制是必要的,他称之为艺术家的经济学。尼采举拉斐尔的例子,他说从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拉斐尔是一个极其旺盛的人。
关键词生理学双语教学体会
ThoughtsandexperienceofbilingualeducationinphysiologyCHISumin,LIUYali,HUYuzhen,PEIJianming(De-partmentofPhysiology,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
AbstractBilingualprelectionhasbeenmoreandmoreconcerned.inthecurrentsituation.Consideringthechar-acteristicandtaskofteachinginphysiology,theauthormainlydiscussedthenecessity,theexperienceaswellastheproblemsanditssolvingmethodsinbilingualeducation.
KeywordsPhysiology;Bilingualeducation;Experience
由于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英文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在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已日益明显。各种医学的前沿知识、最新应用等也主要是用英语的,所以“双语教学”能够较好地帮助医学生掌握各学科的专业医学术语以及本专业的最新进展,有助于深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此,国家教育部已经把英语教学提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在大学本科教育中,除了公共英语教学以外,还提出应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双语课程建设,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专业课程中开设5%~10%双语课程教学。随着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各大高校已逐步将双语教学应用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但是在教学效果上,双语教学必然会受到很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教师在双语课上要同时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完成学科本身的教学任务,二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来讲解学科知识。理想的效果是使两者叠加,但有时却会顾此失彼。医学生虽然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但由于缺乏专业医学英语的应用训练,而且多年来已习惯于母语教学,要适应英语描述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生理学教研室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精神,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保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已经在两年前就逐步开展了10%比例的双语教学工作,这种教与学双方的英语基础及教学配合,对教学效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带给我们对搞好生理学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1提高认识,明确目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双语教学的目的,目的明确才不会迷失方向,这是探讨双语教学问题的基础。引入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可使同学们熟悉和加深对生理学英文专用名词和术语的印象;另一方面,努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让学生们在学习生理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更多的英文语言环境的熏陶,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加强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为将来能真正地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上课时采用英文板书或英文字幕的多媒体课件与中英文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用英文讲课的基础上,用汉语去讲解一些医学专业英语单词、难点,让同学们在英语课以外的专业课上也能听到英语。课程设计的初衷是要营造一种医学英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熟悉医学英语。但具体来说,医学英语的句法文法一般比较简单,其难点在于大量的医学英语单词的拼写和发音。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教学生熟悉和掌握生理学单词,而不是教英语。有人以为用英语来上课就叫做双语教学,这是片面的。其实通过朗读书写重要的专业单词,已经达到教学目的。作者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过多地教授大段的英语原文,其教学效果并不好。这与国内的某些调查分析结果有共同之处。
2充分准备,因材施教
作为教学活动的受体,学生的实际语言状况是影响双语教学的最基本的因素。现阶段多数学生很少接触过生理学的专业英语,而且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公共英语的听力都没有过关,听医学英语更是如听天书。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发现有的学生干脆放弃听课。所以,老师在授课以前应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以学生的英语水平决定医学英语内容的比重及讲授方式是以英语还是汉语。
授课之前,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对讲授的课程内容做好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的充分准备。备课时在每一章节先根据专业内容准备相关的专业词汇,从中挑选几个便于理解本章内容的基本专业词汇,以备在课堂上反复口述。平均每堂课专业词汇数量不宜超过10个,同时每个章节都准备几个典型的专业描述语句,并提前将授课内容和重要而常用的医学英语词汇整理下发给学生,方便学生的提前预习。在开始讲课时,这些典型的专业词汇和句型可用中英文穿插讲述,待学生听懂后即可全用英语反复口述,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即学会典型专业语句的描述。
另外,每章节都准备一个英语小结和相应的思考题,在对本章专业内容进行概括时,尽量将典型的专业词汇、语句融汇其中,便于同学课后复习巩固。在定期印发专业词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建立网上双语论坛或课外专业英语讲座,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思考、记忆、提问和回答,在不知不觉的教育引导中,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增强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
目前我校医学生有五年制、七年制之分,他们的英语水平有高有低,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强有弱。因此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分别制定七年制学生和五年制学生的双语教学大纲和考评标准,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灵活多样,形式不拘
现在的双语教学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同学校不同教师选材不一,教授方式不一,考核形式不一。国家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要求双语教学以何种方式进行,达到何种目标,因而不能有效地发挥双语教学的真正作用。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是以母语作媒介进行教学的大纲,只有以母语教学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母语表达及接受能力都大大高于他们的外语能力。
从受教育起,学生的语言背景都是母语,并由此建立起理解方式和思维习惯。双语教学开创了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授课和学习方式,其中还包含着各学科特殊的专业表达。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专业词汇量与专业描述方式无疑是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就可能影响学习者学科目标的达成。对此,作者认为在教学中英语应用可以由少到多,使用比率逐渐增大。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切换中英文,缓解学习者的语言思维压力,使其逐渐适应,以达到学科目的和语言目的的协调统一。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还是教授生理学的专业知识而不是英语。采用以外语描述为主,以母语讲述为辅的形式教学,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外语的学科知识内容。开始讲述时,首先通过清晰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通过适当的母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尤其是每章节中的重点专业词汇和典型专业语句,以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使外语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有新收获。另外,学生理解容易的部分,则加大英语讲述的成分;学生理解困难的部分,则适当地用汉语补充解释。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目前双语教学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渗透式双语教学,即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逐步渗透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入英语教学成分,主要是专业词汇和典型专业语句。第二层次,穿插式双语教学,即有意识地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并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层次,完全式双语教学,即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应占总课时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并能熟练运用。逐渐扩大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比例,最后达到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目标。
4教学互动,提高兴趣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关键,作为正处于探索阶段的双语教学,其教学方法的作用更为明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英语语言应该精炼简洁,板书时重要的英语词汇要加注中文,以确保学生掌握英语和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应尽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授课,对各种生理现象、生理功能的阐述,可应用丰富的多媒体手段,甚至用身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为增加了专业英语词汇和语句的描述讲解,必然多占用部分专业知识的讲解时间;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双语教学的各种方式可以方便地体现出来,既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节约了教学时间,保证了中英文穿插的学习质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教师的讲解以外,更要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双语教学的效果。在讲解过程中要适时地穿插一些基础知识的提问,开始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单词回答问题,以促使他们在课堂上即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然后逐步扩展为简单的专业描述语句。另外,每一部分内容留1~2个小问题作为课后作业,使学生充分练习和适应英语专业描述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既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又给他们提供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的锻炼机会。
双语课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减轻学生的压力感和紧张感。这是由于学生长期的中文思维要一下子转变过来有点困难;另外,传统外语教学使学生在听、说方面缺少锻炼。针对这种情况,除了提高教师自身口语表述能力外,在课堂上要尽量营造轻松、幽默、热烈的气氛,以提高互动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大部分同学对英语讲解的接受能力和用英语表达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会明显提高。
5认真思考,扬长避短
目前,在我国双语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正确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生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教学大纲要求教师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向学生传授生理学专业知识,在一学期内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即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生理学。教师和学生的母语表达及接受能力都强于他们的外语能力,再加上不同学生的英语能力差别较大,有的学生英语听力比较差,完全无法听懂医学英语,上课时如听天书,对这部分学生双语教学的意义完全无法体现,甚至达不到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因此,过多的英语讲解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造成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下降,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对基础医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搞好双语教学,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将双语教学目的从以往的英语应试转变到英语应用上来;二是将双语教学安排从考虑英语语言点转变到考虑专业知识点为主上来;三是将双语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授课灌输知识为主转变到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注重研究方法、提出问题上来。同时,要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受学”观念。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要自觉克服畏难情绪,课前进行充分预习,找出疑难点,并在课中仔细寻找解答,课后也要加强对一些关键知识点的复习,从而循序渐进,在培养对双语学习的兴趣中,养成用英语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通过学以致用真正巩固双语教学的成果。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现阶段在我国要求老师用地道英语上课有较大难度。我们所说的与英语“亲密接触”,应该是接触比较地道的英语词句,而不是接触通过汉语思维讲出来的“中国式英语”。假如学生经常接触的是“中国式英语”,久而久之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养成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语言行为,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英语水平的真正提高。所以,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教师应该通过包括自学、出国进修等方式提高英语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作出努力。
总之,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有其积极的一面,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定找到一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方式,使我们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吴琼,章彦英.中国教育与教学,2003,2(11):50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科学研究;教学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生长环境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利用植物生产的所有事业中。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即上承基础知识下启专业课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构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既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又要使学生构建专业课学习中关于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框架。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忽视对本科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科学研究是对知识的探索,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播,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研融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农林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在剖析传统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分析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几点科研型教学的措施供同行参考。
1植物生理学的传统教学
目前,农林类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学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植物生理学教材添加了新内容、新发现,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安排的教学课时却越来越少。例如理论课教学增加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C4途径的新发现以及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等内容。然而,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时由原来的6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0学时,实验课也由原来的13个实验精简为现在的8个实验。课时的减少就会造成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难点讲得不够详细,还会造成一些最新发现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前沿知识,就会造成知识陈旧,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其次,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一般都会与课程实验相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重难点。但是课程实验一般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常规性验证实验,具有比较清晰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的讲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另外,教师队伍建设处于新老交替过程。福建农林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多以新教师为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需要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这些均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新教师的成长,避免教师队伍断层的出现。
2结合科研的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实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植物生理学的内容不断有新的研究发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最新科研动态,及时补充最新内容到教学实践中,因此,科研进展融入教学中尤为重要。其次,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植物生理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成为一种重要的、主流的教学观念[1]。最后,在农林类高等院校中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考核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科研能动性,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促进学生科研的顺利进行,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3开展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措施
3.1科研新动态融入教学内容。植物生理学内容更新很快,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不可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到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情况下,精简学生容易理解内容,删除与《生物化学》《植物学》等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补充最新的科研动态,如增补“植物光合固碳与农田碳循环”“植物蓝光受体与光形态建成”等前沿研究发现[2]。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向学生介绍科研进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新思路和新想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氛围。此外,植物生理学近年来融入了很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研究越来越深入。为了更好地理解植物生理学的内容,农林类院校应该在开设植物生理学课程之前或同一时间进行《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为了保持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同步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补充植物生理学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在课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与学科相关的科研学术报告,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也可指导学生查阅并整理相关的学术文献,在课堂或课后进行讨论,加深和巩固对前沿知识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为进入后续的研究生学习或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3.2科研转变教学方法《植物生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教材内的知识和概念传授给学生,更要把植物生理学的科研新动态介绍给学生,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介绍给学生。在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方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章节时,理论联系实际讲解粮食储存条件与蔬菜水果保鲜等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呼吸作用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应用,启发学生利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读书指导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等材料以获取和掌握知识。在植物生理学与农业应用章节,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取并消化理解相关知识[3]。第三,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加深理解与消化。关于植物激素作用、开花调控、逆境生理等章节内容,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小组并列出讨论大纲,布置查阅文献以及收集资料的任务,最后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各小组的成果并加以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新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植物叶绿素的提取与观察的实验获得光合色素的结构与性质等知识。理论的学习就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进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比如在学到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性生理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走进田间,走进滩涂,去看一下当地植物的生长情况,以便更好的理解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加入了一定的科研元素,使学生对科研产生好奇,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3.3实验教学转为科研课题研究。在农林类高校教育中,生物学类专业的培养离不开实验课程的开设。学生通过实验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但是现行的教学体系中,《植物生理学》的课程实验大多为比较成熟的验证性实验,学生无需自己设计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研究中来[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验室条件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分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上网查阅资料,交流实验设计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5]。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的科研课题,突破传统的实验材料的限制,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选择实验材料,这样既可以探讨当地植物的生理变化规律,又可以发现不同时间植物生理特性。与此同时,学生在开展科研课题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实验室的相关仪器的操作,学习并掌握实验技能,还可以,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在学期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与研究发现,然后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并提交一份课程论文。这种将课程实验转变为科研课题研究方式的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多种植物生理相关的实验方法与技能,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分析数据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3.4科研纳入总评考核。既然我们探讨科研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就应该在课程综合评价考核中增加学生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的评价。课程总评考核成绩=课程作业(10%)+课堂表现(10%)+课程理论考试(60%)+课程论文(20%)。课堂表现的分值,包括课堂提问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的课堂状态就是良好的师生互动,这样不仅仅有利于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可以在活跃的课堂气下训练学生思考、质疑能力,表达看法与见解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评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科研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6]。其次是增加课程论文的评价值。学生的课程论文可以从论文格式、论文写作水平、论文的新颖点以及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潜力。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可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记入总评考核中。总评考核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结语
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植物生理学教学探索的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前沿新动态,根据每章节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同时结合探究式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适应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条件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术杰.高校《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6):108-110.
[2]郑炳松,金松恒,吴家森,等.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2.
[3]张立军,樊金娟,汪澈,等.农科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6(6):57-58.
[4]王兴安,邱念伟,马宗琪.改革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1):121-124.
[5]吕金印,唐燕,张立新,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植物生理学教学并轨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4):65-68.
摘 要:运动生理学是体育院校应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重理论与轻实践、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因此本文提出了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运动生理学教学质量的一些措施,为运动生理学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 教学: 教学质量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知识体系完整、结构严谨的生命科学,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在大众健身和运动训练的指导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
运动生理学基本原理如何在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 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是运动生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敬请各位同仁借鉴。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目前运动生理学的教材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基础篇基础理论篇幅较大,偏向理论, 深度较深,同时基础篇与应用篇两者衔接不紧密,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阻力。近年来由于全国各高校不断扩招,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尤其体育专业生文化课水平的下滑更为严重,因此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与学生文化水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烈, 因此根据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订教学大纲,在基础篇教学中要简化学生不易接受的一些复杂的生理学机制,按学生的文化水准降低内容难度,尽可能增大应用篇的教学时数,用浅显易懂道理说明,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优化教学内容,为我们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二、融入多种教学方式
随着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体育院校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亦有弊。运动生理学教师由于课件制作能力不足,往往会用别人的成品课件,又因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如果一层不变终将导致无法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教学工作,应将把传统的教学优势与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融合在一起,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所以教学中应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2]。
另外在运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发挥微信平台的作用,它将提供一个无法比拟的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前将做好的微信视频和上课相关的内容于微信平台上,让学生课前做好对课堂内容的了解,从而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而且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那些抽象内容, 将教材中许多晦涩的文字内容转换成集声、图、频信号为一体的生动逼真的教学效果。具备超过传统教学的优越性,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3]。
有研究表明, 角色转换教学法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而且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运用角色转换教学法能够显著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团体合作精神、语言的沟通表达能力,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学生层面出发,教探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有利于督促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4]。
PBL教学法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5〕,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材内容的反映比较直观形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培养了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这符合当前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设立实验课程的必要性
运动生理学和生理学一样,很多知识是经过实验获得的,实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使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以验证和消化。因为体育专业学生平时的术科训练任务较重,因此课堂上容易疲劳,出现开小差、玩手机,聊天或睡眠、走神等现象,所以采用目前的教师仍唱主角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又因内容深而枯燥,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目前上实验课的目的有些只是应付教学工作量,没有对学生认真负责。这些现象造成的原因大致是学校整体的教学环境没有使教师和学生重视上实验课,另外长期以来,运动训练一直是体育专业教学的重点,故轻视了理论的学习[6]。因此建立合理的实验课程相当重要。
例如基础篇中选择制作大鼠在体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通过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骨骼肌的单收缩和强直收缩,通过实验可以明确阈刺激、阈上刺激的概念、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特点,这样可以为充分理解肌肉收缩的原理奠定一定的基础。应用篇中涉及有氧、无氧工作能力测定方法比如最大摄氧量的测定,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进行实验室测定。条件不成熟则采用间接测定办法,学生将会对这些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改进考核方法
考试成绩是评价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应该从教师和学生双重角度进行分析,查找问题所在,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基于该学科的重要性,目前考试的成绩平时占50%、期末占50%,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占10%、平时作业占20%、出勤占70% 。由于体育生参加多种比赛,有时稍微松懈就会缺课,所以出勤所占的比例较高。期末闭卷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 ,以及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叙述题等。因力求加大平时学习力度,教师应在课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与课堂相关的书籍材料或者网页有关资料,这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达到互动,学生提出质疑然后分组多次讨论,直至问题的解决。通过平时每次课后单元练习对学生的学习起减负作用。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总结每一章节的重要内容,将此理论应用于体育实践中,起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外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也随时提问,这样可以不断督促学生平时重视该学科的学习。通过实验把课堂中晦涩难懂的生理学机制进行再次消化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五、保持与多学科的联系 促进该学科的发展
相互联系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运动解剖学是运动生理学的基础,运动生理学作为体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它同时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损伤等其它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
运动解剖学主要是讲解系统和组织器官的结构以及体育运动对各系统的影响,而运动生理学则着重揭示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各系统与运动的关系以及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在讲授运动生理学知识的同时,先回顾一下解剖学的内容,如讲解呼吸机能这一章节时,应该先温习解剖学的呼吸系统的内容,这样学生会顺理成章地从结构联想到功能。对于呼吸过程和呼吸机能的调节机制就会迎刃而解。器官和功能相互结合,则必然会促进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可加深理解呼吸系统与运动的关系,为学习应用篇打下基础。
总之要提高运动生理学的教学效果,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融入多种教学方式。正确合理设立实验课程,加速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与大众体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改进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保持与多学科的联系,促进该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夏书,张继成.浅谈高校体育院系运动生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利弊[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3,34(5):89-90.
[3]徐芝芳.基于微信的案例教学法在运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校体育学.2015,5(23):100-102.
[4]王冬梅,张金铭,刘海斌,王荣梅.角色转换教学法在运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 (11):114-115.
[5]田茂友,刘文全.PBL在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取舍[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 (1):48-49.
[6]马延超.我国高校运动生理学教材建设现状与设想[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5):172-175.
关键词:中医生理学;内容;特点;渊源
医学属于实践科学,以生命为其研究目的,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通过解剖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之后,并没有沿着“解剖”的路线发展出与其相对应的生理学,而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战国时期“方士”的影响下,与古代“天人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以“气化学说”为学术特点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界曾对中医生理学的学科构建作出努力,但最终因无法对解剖形体作出合理解释而失败,以至民国时期,中医界人士也开始怀疑和批判中医“生理学”的合理性。通过了解中医“生理学”的学术沿革,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医学解剖形体与气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完善中医生理学的理论体系。
1中医学术特点的衍变
目前,有关中医学理论起源的问题,大多认为可远溯夏、商、周三代,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建立。战国至秦汉,国家完成了统一,“诸子思想”“百家文化”逐渐融并,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与完善。《黄帝内经》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书的,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都是在该书基础上发展建立的。因此,《黄帝内经》一直被看做中医基础理论建立的标志。
1.1中医生理学的内容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功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1]。《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内容,多散见于各个篇章,不成系统,但涉及面非常广泛,内容大体包括:①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变化机制,如以“天癸”为中心的男女七八节律;②人体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特点及其机制,如根据气血的盛衰和形体的变化总结出以“十岁”为基数的“好走”“好趋”“好步”“好卧”等生理特点(《灵枢?天年》);③饮食的消化吸收、物质代谢及呼吸机制;④人体气血运行的日节律(营卫的循行)、月节律(气血与月之阴晴圆缺的关系)、季节律(五脏主时规律)及精神活动与形气盛衰的关系、形体与气化的关系等有关人体生理的多方面内容。因此,有人把《黄帝内经》看作中医生理学的古典巨著[2]。虽然中医生理学的学科建设在民国至建国前后作出了尝试,但由于中医界自唐宋以来对解剖形体的忽视,始终没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医生理学理论体系;而中医藏象学和中医基础理论都没有对脏腑实质等形体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因此均不能取代中医生理学的意义。
1.2中医生理学的理论特点《黄帝内经》有关人体生理学内容的特点为注重“气化”,即人体生命活动是在“气化”作用下完成的。“气化”的结果,通过颜色、气味、功能、形体变化等形式在“形体”上表现出来,重视“形神并重”或“形气并重”。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保留了汉代遗风,在医学上仍有《黄帝内经》的学术特点,只不过对生理基础的态度,已不能与汉代同日而语。首先,人们对形体解剖的认识逐渐淡化;其次,方剂学的发展也导致对医学理论的探讨从生理转向了病理和临床。受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及《伤寒杂病论》的广泛流传,宋代以后医家出现了“重病理”和“重气化,轻形迹”的医学观念。《伤寒论》是历代医家推崇的中医临床著作,其重要内容正如恽铁樵所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可以说“六经”是打开《伤寒论》理、法、方、药一体性的钥匙。晋唐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多从运气、病理、方法论等角度立论,从人体生理学角度解读六经的少之又少。试看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一书所参考的书籍———《素问》《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所研讨的内容———五运脏腑、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等,可以推知张仲景掌握的医学内容涉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诊疗等多方面;而其所讲的六经,不会限于多数医家所认为的诸如经络、六气甚或辨证方法等。如果站在人体生理的角度看六经,可以说三阴三阳理论是在“形体”与“气化”基础上,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即“藏象系统是由五脏结构性器官按六经脏腑经络三级阴阳规律组成,内合脏腑,外应五行阴阳,六气标本是其属性”[3]。宋代以后中医学的变革,除了唐代方书盛行引发“不重辨证”的时代影响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宋儒的发展和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对中医生理学最为明显的影响就是“命门学说”。以儒家为中心,旁采佛、道两家融会而成的宋明理学,针对宇宙的本原问题,产生了“理”与“气”的争论;而“命门学说”即是明代医家对生命“本原”或“原始主宰”思考的结果。但是与理学家一样,主张“命门为人身之大主”的医家都是在“有形世界”纠缠,一直没有进入“无形之道”的境界。因此,由《黄帝内经》建立起的中医生理系统,并没有因为“命门学说”有所动摇。此外,北宋张元素的《医学启源》,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以五脏为单位划为五大系统,开启了后世部分医家著书立说的基本模式。近现代“中医藏象学”“中医基础理论”及部分医家的“中医生理学”等教科书,大都为此模式。但张元素并非首创,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可以看作该模式的雏形。严格说来,这种模式是以“气化”为中心的中医“解剖学”,仍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中医生理学系统,并且忽略了脏腑实质和解剖形体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等问题。其他如李杲的“脾胃论”、朱震亨的“相火论”及其他医家对脾肾关系的论说等,基本都属于对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某个部分或个别单位的功能的发挥。综上所述,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其学术特点也因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差异而有所衍变。中医生理学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包含了“形体”与“气化”两部分内容,对生命的全过程及生命活动的具体机制都有详细的描述,但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唐宋以后,众医家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充实了中医生理学的内容,但对“形体”认识的不足,影响了后世对中医理论的准确理解。直到今天,中医的“形体”仍是阻碍中医学发展的首要问题。
2中医“生理学”的渊源
清代考据之学的兴起,影响了医学界对经典的回顾[4]。部分医家并不满足于仅对理论进行解读,更在日常生活中认真体察阴阳的变化,感悟医学的真谛,对人体的生理基础进行深入思考。明代肖京在《轩岐救正论》中总结了中医学“气化”特点。清代以张志聪为代表的“钱塘医派”,不仅发展了中医学的“气化论”,同时对阴阳的变化、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之道、经络对“形体”与“气化”的沟通等生理基础性问题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此后陈修园、唐宗海等多尊崇该学派的“气化”思想。另外,乾隆年间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的前半部分,也可视为以“气化为中心”的生理学内容。此后,西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中医界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反思。尤其是以后,西医“生理学”书籍由日本传入中国,更加促进了中医生理学的学科建设。
2.1生理学的概念“生理”一词,中国古已有之,但并不具备医学意义。医学上的“生理”在光绪年间已经出现,如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1896年)载有“生理门”,严复在1898年题为“西学门径功用”的演讲中提到“生理之学”,1907年出现了中国人自己编著的人体生理学著作《生理学课本》。该时期“生理学”实由日本传入,“斋田氏、高桥氏之《生理学》流传坊肆”。在此之前,“欧美新说东渐,通行之生理学为全体新论、全体阐微、全体通考等”[5]。此后,“生理学”作为学科名称逐渐在中国医学界确立,中医界相关著作也相继问世。西医入华之前,中医学界多用“医理”“理”“道”“医道”等概念来概括包括养生、生理、病理、诊疗、处方、用药等有关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内容,与现代医学生理学意义相近的名词是“内景”,但其内容主要介绍各脏器的位置、不同部位的名称及饮食的代谢过程,是人体生理的小部分内容。实际上,中医学对中医生理学的认识,受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
2.2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医生理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与中国文化有密切关系。秦汉是诸子思想相互融合与各家学说逐渐统一的时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在此背景下日渐完善,《黄帝内经》是其代表作。中国文化向来被认为源于“伏羲画卦”,至黄帝时期进入“初期集成”,中国原始科学文化也在此时建立。尧舜时期,不仅继承了早期的“科学”,同时发展了“人文”,大家所熟知的“天人合一”观念,便是“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6]。因此,属于实践科学范畴的中医学,具备人文哲学属性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医学属于生命科学,从考古发现和现有资料记载来看,在其理论建立之初,已经对形体解剖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7];而中医学之所以没有发展出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解剖学”,除了中医学对“形体”的认识与现代医学不同之外,与其带有人文特点的“气化”思想有关,这并不代表中医学轻视“解剖”。后世医家对“形体”的冷漠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医学的理论包含形体与气化两部分内容,而气化理论则与形体解剖并列存在,而非形体的附庸。因此,“形气并重”成为秦汉之前中医学最大的理论特点,这也是中医生理学的重要内容。该时期中医生理学最主要的任务是为养生修炼和临床诊疗作理论指导,与后世医界只重临床有很大差别。清末汇通医家,都“主张以中医理论为本位参合中西医学,达到形理或形气兼备的理想目标”[8]。这与中医生理学“形气并重”的特点不无关系。建国以后,伴随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西医基础理论,即中西医生理学的结合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目标[9]。
参考文献:
[1]袁媛.近代生理学在中国:1851~1926[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36.
[2]闪增郁,张智,陈燕萍,等.《内经》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生理学基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888.
[3]许济泽.六经藏象系统揭秘[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3.
[4]李经纬,张志斌.中医学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574.
[5]张如青,黄瑛.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生理学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
[6]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四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45-154.
[7]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44.
[8]张如青,黄瑛.近代国医名家珍藏传薪讲稿:生理补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8.
生理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基础理论模块(绪论、细胞基本功能)和器官系统模块(如血液循环、呼吸等)。虽然每个部分独立成章,但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例如稳态是生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核心概念,属于基础理论模块,而器官系统模块的学习中,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主要围绕稳态进行,因此稳态也就贯穿了整个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体内各个系统尽管都具有特殊的作用,但其作用必须在其他系统功能的配合下才能实现,如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在血液和循环以及神经系统等功能的配合下完成的。因此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前后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整体机体的功能并进一步探讨整体生命的本质。
2生理学与其他医学课程的联系
生理学在医学课程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医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为学习生理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生理学又为进一步学好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3]。因此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生理学与其他医学课程进行联系,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生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功能,而有关结构的知识是认识和理解功能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树立结构决定功能的概念。所以在学习生理学时,要复习相关课程的知识。例如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主要是由于它的基本结构肾单位所决定的,因此在学习排泄时,先带领学生复习肾脏的宏观结构(人体解剖学知识)和微观结构(组织胚胎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肾脏的功能和形成整体意义的知识结构。
3生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可及时、恰当地结合生理学内容寻找与日常生活知识联系的切入,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生理学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刺激三要素时,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打针要“二快一慢”;讲解机体散热方式时,讲解在冬天、夏天分别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以协助人体保持体温与促进人体散热的原因。联系日常生活有助于丰富生理学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他们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例,让他们清楚认识到生理学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
4生理学与临床案例的联系
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联系日常生活实例还要结合临床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神经-肌肉接头时联系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学习尿生成的调节时讲解糖尿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联系临床病例突出生理学的临床实用性,加深学生对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兴趣。生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案例的结合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只有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才能理解机体在疾病状态所发生的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联系临床案例,使生理学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素质、临床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