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5:20
序论:在您撰写七年级下册数学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执教:六年级(601)班 潘志坚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一、分析本班情况
本学期,二年级人数35人,来自不同层次的农村孩子,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 积极向老师们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教学。
二、工作收获体会
1.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了详细的记录,每一课做到“有备而来”,并制作了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作出总结,写课后记,并认真收集各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上课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尽量多,同时照顾各个层次的学习能力,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它教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上积极征求其他教师的建议,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们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常常收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批改作业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进行透彻析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后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更重要的是思想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它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求之欲和上进心,从而自觉把身心投入到其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了,使学习成为他样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样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补缺。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正整数又叫自然数。
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点,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这类在初三会出现)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
2、算术平方根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0)
;注意的双重非负性:
-(
3、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写做的形式,其中,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6、实数混合运算时,对于运算顺序有什么规定?
实数混合运算时,将运算分为三级,加减为一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乘方为三级运算。同级运算时,从左到右依次进行;不是同级的混合运算,先算乘方,再算乘除,而后才算加减;运算中如有括号时,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进行。
7、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就什么?
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可用两种方式来表述:第一,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第二,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商都是零。
8、什么叫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
相同因数相乘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相同因数的个数叫指数,这个因数叫底数。记作:
an
9、有理数乘方运算的法则是什么?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零的任何正整数幂都是零。
10、加括号和去括号时各项的符号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去(加)括号时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加)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的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加)括号后式子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式子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知识点归纳
一、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解不等式: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说明:
①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是随着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②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例:
1.已知不等式3x-a≤0的正整数解恰是1,2,3,则a的取值范围是
。
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
3.不等式组的整数解为
。
4.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a-1)x
。
5.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为,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6.当
时,代数式的值不大于零
7.若
0(用“>”“=”或“”号填空)
8.不等式>1,的正整数解是
9. 不等式>的解集为
10.若>>,则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11.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
12.有解集2
(写出一个即可)
13.一罐饮料净重约为300g,罐上注有“蛋白质含量”其中蛋白质
的含量为
_____
g
14.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则的取值范围是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重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例: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6分)
1、a>b,得a+m>b+m
(
)
2、由a>3,得a>
(
)
3、x
=
2是不等式x+3>4的解
(
)
4、由->-1,得->-a
(
)
5、如果a>b,c<0,则ac2>bc2
(
)
6、如果a<b<0,则<1
(
)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34分)
1、若a<b,用“>”号或“<”号填空:a-5
b-5;
-
-;-1+2a
-1+2b;6-a
6-b;
2、x与3的和不小于-6,用不等式表示为
;
3、当x
时,代数式2x-3的值是正数;
4、代数式+2x的不大于8-的值,那么x的正整数解是
;
5、如果x-7<-5,则x
;如果->0,那么x
;
6、不等式ax>b的解集是x<,则a的取值范围是
;
7、一个长方形的长为x米,宽为50米,如果它的周长不小于280米,那么x应满足的不等式为
;
8、点A(-5,y1)、B(-2,y2)都在直线y
=
-2x上,则y1与y2的关系是
;
9、如果一次函数y
=(2-m)x+m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
;
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难点)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例:
一、选择题
1.下列不等式组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是(
)
A.
B.
C.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等式组的解集是5
B.的解集是-3
C.的解集是x=2
D.的解集是x≠3
3.不等式组的最小整数解为(
)
A.-1
B.0
C.1
D.4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2x-6,x-5)在第四象限,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3
B.-3
C.-5
D.-5
5.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
A.x>2
B.x
C.2
D.无解
二、填空题
6.若不等式组有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7.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2,3和a,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8.将一筐橘子分给若干个儿童,如果每人分4个橘子,则剩下9个橘子;如果每人分6个橘子,则最后一个儿童分得的橘子数将少于3个,由以上可推出,共有_____个儿童,分_____个橘子.
9.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1
三、解答题
10.解不等式组
11.若不等式组无解,求m的取值范围.
12.为节约用电,某学校于本学期初制定了详细的用电计划.如果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用2度电,那么本学期用电量将会超过2530度;如果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了2度电,那么本学期用电量将会不超过2200度.若本学期的在校时间按110天计算,那么学校每天计划用电量在什么范围内?
易错点分析:
易错点1:误认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公共部分”就是两个数之间的部分.
例1
解不等式组
错解:由①,得x>1,由②,得x<-2,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1.
错因剖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此题错在对“公共部分”的理解上,误认为两个数之间的部分为“公共部分”(即解集).实际上,这两部分没有“公共部分”,也就是说此不等式组无解,而所谓“公共部分”的解是指“两线重叠”的部分.此外,有些同学可能会受到解题顺序的影响,把解集表示成1<x<-2或-2<x>1等,这些都是错误的.
正解:由①,得x>1.由②,得x<-2,所以此不等式组无解.
易错点2:误认为“同向解集哪个表示范围大就取哪个”.
例2解不等式组
错解:解不等式①,得x>-.解不等式②,得x>5.由于x>-的范围较大,所以不
等式组的解集为x>-.
错因剖析:本例错解中,由于对不等式组的解集理解得不深刻,在根据两个解集的范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形成错误的认识.其实在求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可归纳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设a<b),
①
②
③
④
利用数可确定它们的解集分别为
①x>b,②x<a,③a<x<b,④空集.也可以用下面的口诀来帮助记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取,大大小小取不了(空集)”.
正解:解不等式①,得x>-.解不等式②,得x>5.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5.
易错点3:混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例3
解不等式组
错解:由①+②,得2x≤14,即x≤7,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7.
错因剖析:本例错在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混淆,误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加减消元法用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产生此类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区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不同点,(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两个方程不是单独存在的;(2)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可归纳为“独立解,集中到”,即独立地解不等式组中的每一个不等式组中的每一个不等式,在解的过程中,各不等式彼此不发生关系,“组”的作用在最后,即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都要求出来后,再利用数轴从“公共部分”的角度去求“组”的解集.
正解:由不等式①,得x≥-17,即x≥-.
由不等式②,得x≤-3,即
x≤-.
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
易错点4:在去分母时,漏乘常数项.
例4
解不等式组
错解:由①,得x<2.在x-21+2≥-x的两边同乘2,得x-1+2≥-2x.于是有x≥-,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
错因剖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需要先求出每一个不等式的解,最后找出它们的公共部分.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一定要使用同解变形,不然就容易出错.本例的解答过程中没有掌握不等式的运算性质,在去分母时漏乘了中间的一项.此外,还要注意在表示“大小小大中间取”这类不等式的解集时应按一般顺序,把小的那个数放在前面,大的那个数放在后面,用“<”连接.
正解:由①,得x<2.在+2≥-x的两边同乘2,得x-1+4≥-2x.于是有x≥-1,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2.
易错点5:忽视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的数的符号,导致不等式方向出错.
例5
解关于x的不等式(-a)x>1-2a.
错解:去分母,得(1-2a)x>2(1-2a).将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1-2a),得x>2.
错因剖析: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时,如果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的数是含字母的式子,应注意讨论含字母的式子的符号.本例中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的(1-2a),在不确定取值符号的情况下进行约分,所以出错.
正解:将不等式变形,得(1-2a)x>2(1-2a).
(1)当1-2a>0时,即a<时,x>2;
(2)当1-2a=0时,即a=时,不等式无解;
(3)当1-2a<0时,即a>时,x<2.
例6
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2a-b)x+a-5b>0的解集是x<,则关于x的不等式ax>b的解集是_________.
错解:因为不等式(2a-b)x+a-5b>0的解集是x<,所以=,则有
解得从而知ax>b的解集是x>.
错因剖析:本题错因有两个,一是忽视了原不等式的不等号方向与解集的不等号方向正好相反;二是对含有字母系数的不等式没有根据解集的情况确定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所以在解题时错误得出解得从而错误得到ax>b的解集是x>.
正解:由不等式(2a-b)x+a-5b>0的解集是x<,得解得所以ax>b的解集是x<.
易错点6:寻找待定字母的取值范围时易漏特殊情况.
例7
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错解:由得又因为不等式组无解,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a>3.
错因剖析:由已知不等式的解集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可按“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取,大大小小取不了”的基本规律求解,但当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而求不等式的解集中待定字母取值范围时则不能完全套用此规律,还应考虑特例,即a=3,有x≤3及
x>3,而此时不等式组也是无解的.因此,本题错在没有考虑待定字母的取值范围的特殊情况.
正解:由得又因为不等式组无解,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a≥3.
例8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共有5个,则
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错解:由解得又因为原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共有5个,所以a≤x<2,这
5个整数解为-3,-2,-1,0,1,从而有a≤-3(或a=-3).
错因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是否会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含有待定字母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特解.上述解法错在忽视a≤x<2中有5个整数解时,a虽不唯一,但也有一定的限制,a的取值范围在-3与-4之间,其中包括-3,但不应包括-4,所以错解在确定
a的取值范围时扩大了解的范围.
正解:由解得又因为原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共有5个,所以a≤x<2.又知这5个整数解为-3,-2,-1,0,1.故a的取值范围是-4<a≤-3.
总之,对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问题,我们要深刻领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础知识,熟悉这6个易错点,牢固地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和步骤,从而远离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错误深渊.
中考考点解读:
1.
(2012山东滨州3分)不等式的解集是【
】
A.
B.
C.
D.空集
【答案】A。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无解)。因此,
解得,解得。按同大取大,得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故选A。
2.
(2012山东滨州3分)李明同学早上骑自行车上学,中途因道路施工步行一段路,到学校共用时15分钟.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250米/分钟,步行的平均速度是80米/分钟.他家离学校的距离是2900米.如
果他骑车和步行的时间分别为分钟,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答案】D。
【考点】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李明同学骑车和步行的时间分别为分钟,由题意得:
李明同学到学校共用时15分钟,所以得方程:。
李明同学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250米/分钟,分钟骑了250米;步行的平均速度是80米/分钟,分钟走了80米。他家离学校的距离是2900米,所以得方程:。
故选D。
3.
(2012山东德州3分)已知,则a+b等于【
】
A.3
B.
C.2
D.1
【答案】A。
【考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分析】两式相加即可得出4a+4b=12,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即可得出答案:a+b=3。故选A。
4.
(2012山东东营3分)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1
B.
k≤1
C.
k>1
D.
k
【答案】D。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和根的判别式。
【分析】当k=1时,原方程不成立,故k≠1,
当k≠1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此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解得:k≤1。
综上k的取值范围是k<1。故选D。
5.
(2012山东菏泽3分)已知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则的算术平方根为【
】
A.±2
B.
C.2
D.
4
【答案】C。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代数式的值,算术平方根。
【分析】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得。
。即的算术平方根为2。故选C。
6.
(2012山东莱芜3分)对于非零的实数a、b,规定ab=-.若2(2x-1)=1,则x=【
】
A.
B.
C.
D.-
【答案】A。
【考点】新定义,解分式方程。
【分析】ab=-,2(2x-1)=1,2(2x-1)=。
。
检验,合适。故选A。
7.
(2012山东莱芜3分)已知m、n是方程x2+2x+1=0的两根,则代数式的值为【
】
A.9
B.±3
C.3
D.5
【答案】C。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代数式的值。
【分析】m、n是方程x2+2x+1=0的两根,m+n=,mn=1。
。故选C。
8.
(2012山东临沂3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此方程可变形为【
】
A.
B.
C.
D.
【答案】D。
【考点】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故选D。
9.
(2012山东临沂3分)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无解)。因此,。
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的方法: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向右画;<,≤向左画),数轴上的点把数轴分成若干段,如果数轴的某一段上面表示解集的线的条数与不等式的个数一样,那么这段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几个就要几个。在表示解集时“≥”,“≤”要用实心圆点表示;“<”,“>”要用空心圆点表示。因此,在数轴上表示为:
故选A。
10.
(2012山东临沂3分)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是
,则的值是【
】
A.5
B.3
C.2
D.1
【答案】D。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代数式的值。
【分析】方程组的解是,。
。故选D。
11.
(2012山东日照4分)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且k≠2
(B)k≥且k≠2
(C)
k
>且k≠2
(D)k≥且k≠2
【答案】C。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分析】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k-2≠0,即k≠2。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
(2k+1)2-4(k-2)2>0,即(2k+1-2k+4)(2k+1+2k-4)>0,
5(4k-3)>0,k>。
k的取值范围是k>且k≠2。故选C。
12.
(2012山东日照4分)某校学生志愿服务小组在“学雷锋”活动中购买了一批牛奶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如果分给每位老人4盒牛奶,那么剩下28盒牛奶;如果分给每位老人5盒牛奶,那么最后一位老人分得的牛奶不足4盒,但至少1盒.则这个敬老院的老人最少有【
】
(A)29人
(B)30人
(C)31人
(D)32人
【答案】B。
【考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分析】设这个敬老院的老人有x人,则有牛奶(4x+28)盒,根据关键语句“如果分给每位老人5盒牛奶,那么最后一位老人分得的牛奶不足4盒,但至少1盒”可得不等式组:
,
解得:29<x≤32。
x为整数,x最少为30。故选B。
13.
(2012山东泰安3分)将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无解)。因此,
,由①得,>3;由②得,≤4。
其解集为:3<≤4。
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的方法: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向右画;<,≤向左画),数轴上的点把数轴分成若干段,如果数轴的某一段上面表示解集的线的条数与不等式的个数一样,那么这段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几个就要几个。在表示解集时“≥”,“≤”要用实心圆点表示;“<”,“>”要用空心圆点表示。因此,
3<≤4在数轴上表示为:
故选C。
14.
(2012山东潍坊3分)不等式组的解等于【
】.
A.
1
B.
x>1
C.
x
D.
x2
【答案】A。
【考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无解)。因此,
解2x+3>5得,x>1;解3x-2<4得,x<2,此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x<2。故选A。
15.
(2012山东潍坊3分)下图是某月的日历表,在此日历表上可以用一个矩形圈出3×3个位置相邻的9个数(如6,7,8,l3,14,l5,20,21,22).若圈出的9个数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积为192,则这9个数的和为【
】.
A.32
B.126
C.135
D.144
【答案】D。
【考点】分类归纳(数字的变化类),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分析】由日历表可知,圈出的9个数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总为16,又已知最大数与最小数的积为192,所以设最大数为x,则最小数为x-16。
x(x-16)=192,解得x=24或x=-8(负数舍去)。
最大数为24,最小数为8。
圈出的9个数为8,9,10,15,16,17,22,23,24。和为144。故选D。
第8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整式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
am
·
an
=
a
m
+
n(m、n都是正整数)
幂的乘方:
(am)n
=
a
m
n(m、n都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ab)n
=
a
n
b
n(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的除法:
a
m
÷
a
n
=
a
m
-
n(a
≠
,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
零指数幂:a0
=
1(a
≠
)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利用运算律和上面的运算性质解答)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a+b)(a-b)=
a2
-
b2
完全平方公式:(a+b)2
=
a2
+
2ab
+
b2
(a-b)2
=
a2
-
2ab
+
b2
添括号法则:a+b+c
=
a+(b+c)
a-b-c
=
a
-
(b+c)
举例:a-b+c
=
a
-
(b-c)
因式分解(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
式子的变形:这个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
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1、提公因式法(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
2、公式法(3个乘法公式左右互换)
3、十字相乘法(补充)
分式
9.1
分式:A/B。(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B
≠
0分式才有意义。)
分式的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约分、最简分式、通分、最简公分母。
9.2
分式的运算
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的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整数指数幂: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a-n
=
1/an
,
a≠0)。
归结:
am
·
an
=
a
m
+
n(m、n是整数)
(am)n
=
a
m
n(m、n是整数)
(ab)n
=
a
n
b
n(n是整数)
备注: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通常先分解因式,再约分。
9.3
分式方程
概念: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
最简公分母不为0是分式方程的解;
步骤:分式方程
整式方程
X
=
a
最简公分母为0
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去分母
解整式方程
检验
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精讲
1.
相交线
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有两种情况:
相交:如图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其中以O为顶点共有4个角:
1,2,3,4;
邻补角:其中1和2有一条公共边,且他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像1和2这样的角我们称他们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1和3有一个公共的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1和2互补,2和3互补,因为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1=3。
所以,对顶角相等
例题:
1.如图,31=23,求1,2,3,4的度数。
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O,且,,则_______,__________。
垂直: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所示,图中ABCD,垂足为O。垂直的两条直线共形成四个直角,每个直角都是90。
例题:
如图,ABCD,垂足为O,EF经过点O,1=26,求EOD,2,3的度数。
垂线相关的基本性质:
(1)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
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题:假设你在游泳池中的P点游泳,AC是泳池的岸,如果此时你的腿抽筋了,你会选择那条路线游向岸边?为什么?
2.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如上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a//b
3.同一个平面中的三条直线关系:
三条直线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关系有4中情况:有一个交点,有两个交点,有三个交点,没有交点。
(1)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个点,如图所示,以交点为顶点形成各个角,可以用角的相关知识解决;
例题:
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O点,DOB是它的余角的两倍,AOE=2DOF,且有OGOA,求EOG的度数。
(2)有两个交点:(这种情况必然是两条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图所示,直线AB,CD平行,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这三条直线形成了两个顶点,围绕两个顶点的8个角之间有三种特殊关系:
*同位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的同侧,在第三条直线EF的同旁(即位置相同),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之间,在第三条直线EF的两旁(即位置交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它们在直线AB,CD之间,在第三条直线EF的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指出上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如下关系:
两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如上图,指出相等的各角和互补的角。
例题:
1.如图,已知1+2=180,3=180,求4的度数。
2.如图所示,AB//CD,A=135,E=80。求CDE的度数。
平行线判定定理:
两条直线平行,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有如上所说的性质;那么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否能证明这两条直线平行呢?答案是可以的。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判定定理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只要满足1=2(或者3=4;5=7;6=8),就可以说AB//CD
平行线判定定理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只要满足6=2(或者5=4),就可以说AB//CD
平行线判定定理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只要满足5+2=180(或者6+4=180),就可以说AB//CD
平行线判定定理4: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两条直线平行
这是两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时的一种特殊情况,由上图中1=2=90就可以得到。
平行线判定定理5:两条直线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直线,两条直线平行
例题:
1.已知:AB//CD,BD平分,DB平分,求证:DA//BC
2.已知:AF、BD、CE都为直线,B在直线AC上,E在直线DF上,且,,求证:。
(3)有三个交点
当三条直线两两相交时,共形成三个交点,12个角,这是三条直线相交的一般情况。如下图所示:
你能指出其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吗?
三个交点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个交点直线的线段可以看成是三角形的三条边。
(4)没有交点:
这种情况下,三条直线都平行,如下图所示:
即a//b//c。这也是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位置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况。
例题:
如图,CD∥AB,∠DCB=70°,∠CBF=20°,∠EFB=130°,问直线EF与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一.选择题:
1.
如图,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
是同位角
B.
是内错角
C.
是同旁内角
D.
是内错角
2.
如图,图中同旁内角的对数是(
)
A.
2对
B.
3对
C.
4对
D.
5对
3.
如图,能与构成同位角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
如图,图中的内错角的对数是(
)
A.
2对
B.
3对
C.
4对
D.
5对
5.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那么这两个角是(
)
A.
B.
都是
C.
或
D.
以上都不对
二.填空
1.
已知:如图,。求证:。
证明:(
)
(
)
(
)
(
)
2.
已知:如图,COD是直线,。求证:A、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证明:COD是一条直线(
)
___________(
)
(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三.解答题
1.如图,已知:AB//CD,求证:B+D+BED=(至少用三种方法)
2.已知:如图,E、F分别是AB和CD上的点,DE、AF分别交BC于G、H,A=D,1=2,求证:B=C。
3.已知:如图,,且B、C、D在一条直线求证:
4.已知:如图,,DE平分,BF平分,且。
求证:
5.已知:如图,。
求证:
6.已知:如图,。
求证:
相交线与平行线
10.1
相交线
邻补角、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直线与直线互相垂直,记作。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0.2
平行线及其判定
10.2.1
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当直线与直线不相交时,我们就说直线与直线互相平行,记作.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如果,,那么.
10.2.2
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0.3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0.4
平移
相
交
线
平行公理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两条直线
相交
垂线及其性质
邻补角、
对顶角
点到直线的距离
对顶角相等
平移
判定
性质
平
【关键词】观察;探索;分析;归纳;总结;掌握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学会从具体、特殊的数学事实中探究出其存在的规律,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学生养成探索规律和发现新知识的行为习惯,人民教育出版出版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本)编写有以下的规律探索题目:
图1
1.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人教版)第73页数学活动1:如图1所示,用火柴棍拼成一排由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如果图形中含有2、3或4个三角形,分别需要多少根火柴棍? 如果图形中含有n个三角形,
2. 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人教版)第84页习题7.3第1题:画出六边形的全部对角线。(拓展思维:如果是n边形,全部共有多少条对角线?)
3.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28页习题22.1第7题: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有多少人参加聚会?
4.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48页习题22.3第6题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进行两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饿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探索规律数学题会给学生带来困惑,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和列表),从简易开始,逐渐递增,认真观察,寻找常量和变量,探索变量变化的规律,并归纳总结解探索规律数学题的一般步骤和解题思路。以上1-4题应列表如下(表1):
表1
个数1234567…n
火柴数33+2×13+2×23+2×33+2×43+2×53+2×6…3+2n
边数45678…n
对角线数22+32+3+42+3+4+52+3+4+5+6…2+3+…+(n-2)=0.5n (n-3)
人数23456…n
次数11+21+2+31+2+3+41+2+3+4+5…1+2+3+…+(n-1)=0.5n(n-1)
队数23456…n
场数22+42+4+6=2(1+2+3)2(1+2+3+4)2(1+2+3+4+5)…2(1+2+…+n-1)=n(n-1)
一、平移的性质归纳
通过几何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是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 ,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 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 , 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教材中《平移》这个内容,恰恰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过程,与数学科的严谨性相违背,应当及时更正,让学生真正体会几何内容的研究过程。教材的第 28 页:归纳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这是对平移的性质的总结,第 2 点中的“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不够全面。如下图: ABC 沿射线 AB 的方向平移 5cm 后,得到 A′ B′ C′。其中连接对应点 A、A′与 B、B′的线段 AA′与 BB′不是平行的位置关系,而是在同一直线上。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不止这两种。“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的位置关系,应归结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因此,应改为“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二、“各”与“分别”的区别
教材的第 101 页:例 4、2 台大收割机和 5 台小收割机均工作 2 小时共收割小麦 3.6 公顷 ,3 台大收割机和 2 台小收割机均工作 5 小时共收割小麦 8 公顷 .1 台大收割机和 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解 : 设 1 台大收割机和 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各收割小麦 x公顷和 y 公顷。在《现在汉语字典》中,“各”的解释为:副词,表示不止一人或一物同时做某事或同有某种属性。“分别”的解释为:分头。其中,“各”侧重于“同”,而“分别”侧重于“不同”。本题问了两个未知数 , 在问题中“各”应为副词,表示两个未知数是平等关系 , 可以用“各”这个词来表达。但是在设的时候 , 它们要用不同的未知数 x、y 来表示,就要用“分别”这个词来表达。此题的设应改为:“设 1 台大收割机和 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分别收割小麦 x 公顷和 y 公顷”,或改为“设 1 台大收割机每小时收割小麦 x 公顷,1 台小收割机每小时收割小麦 y公顷”。并且,在教材第105页“探究1”,分析的设也有类似的问题。应改为“设每只大牛和每只小牛 1 天分别约用饲料 xkg和 ykg”或改为“设每只大牛 1 天约用饲料 xkg, 每只小牛 1天约用饲料 ykg”。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常见方式。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去研究一个课题项目,学生围绕这个项目自己去搜集资料、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去验证答案,当学生研究完一个项目之后,自己就能理解与这个项目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可以由学生一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几个人组成团体共同完成。
一、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给学生指定学习的目标,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初中数学的教学有一些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知识。比如一元一次方程式、二元一次方程式等。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抽象的思维能力较弱,如果让学生去学习直观的、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会感觉很有兴趣,而如果让学生去学习抽象的、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知识,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又很困难。因为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如果要求学生去学习太困难的知识,学生就要求教师解决自己学习困难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让自己轻松学会知识,学生就不主动学习这些知识。
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则是教师给予学生一个课题,学生要围绕这个课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传统被动的“等饭吃”的方法不能让学生解决课题,学生得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自己思考和实践中,思维能力就会被培养起来。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式时,由于方程式的变量增加为两个,学生学习就感觉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突破常规方式,从让学生大量解题转为让学生自己去找解题规律当作课后习题,学生就先自己去寻找方程应用的范围、寻找方程解题的一般规律、自己总结得到答案的方法。学生在筛选范围、分析比较、观察总结中自己就培养出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套方法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当学生自己掌握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时,面对数学难题时他们就会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去解答。
二、让学生增加生活实践的能力
数学这门科学的建立是来源于生活。比如人们在算帐的时候找出一套算帐的方法,人们在计算一块土地长宽的时候找到计算的方法,人们把这些计算的方法和规律总结出来,得到一套系统的知识就是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重视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和规则却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产生误解,认为数学知识和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因为自己必须要掌握这门知识所以才去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使用研究式的学习模式能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自己学习的知识要应用到生活中的意义。比如在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据在我们周围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的课题如下:给5000元钱,去哪家银行,用怎样的方式存款收益最高。学生通过自己去调查各家银行的利率、自己分析比较各种存款的方法,就知道学习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有怎样的意义。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学习数学有更大的兴趣,而且掌握更多生活知识他们变得更加爱生活。
三、让学生融入团队合作中
在数学的学习中,有些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共同研究、互相启发、共同解决。但是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得与人相处和沟通,也不能理解什么是团队精神。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们永远不能学会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只是缺少很多机会。研究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提供给学生机会,在研究式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因为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慢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大局为重,慢慢学生就能融入到团队的合作中,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研究数学课题的关键能力,它决定学生是否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比如在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理和平方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共同研究勾股定律的论证方法,并要详细记录论证的过程。学生在共同研究中,他们一起测量数据、一起用各种方法拼接图形、一起计算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脑子灵活,总能想出更多的图形拼凑方法;有的学生很擅长整理记录,他们能把求证的过程整理得很有条理。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把精神集中到共同研究课题上而放下过去彼此的成见,等到研究课题完成时,他们通过相处不仅加深感情,而且同学之间能彼此欣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时,不仅学习态度被动,而且思维方式呆板,同时他们掌握的能力极其单一,因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学生往往都成为只会做题的“书呆子”。而采用研究式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在研究数学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的理解课本中的概念知识,而且能全方位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使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到给学生研究的项目课题必须是学生结合旧的知识和现在学习的新的知识,经过努力研究就能得到成果的难易适度的课题,如果难易度不合适,学生可能会觉得项目太简单而不必深入思考,或者觉得怎样研究也得不到成果索性消极对待。
【参考文献】
[1]吕林海,王智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实施模式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4(02)
[2]张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03)
[3]何华兴.把握数学发现方法 提高数学创新能力[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4]李东斌,董晓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3(02)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7章:三角形;
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第一周5.1相交线
第二周5.2平行线
第三周5.3平行线性质5.4平移
第四周数学活动,小结与单元检测活动
第五周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第六周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多边形及其内角
第七周7.4镶嵌活动小结期中考试
第八周8.1二元一次方程组8.2消元五
第九周8.3再探实际问题和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一周9.1不等式9.2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十二周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9.4课题学习
第十三周小结与检测
第十四周10.1统计调查
第十五周10.2直方图10.3课题学习
第十六周进行复习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册书的6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第九章。这6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一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后章五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材编排有如下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2.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4.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书突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以及类比的方法.
重点训练项目是:通过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初步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推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与求法,实数的概念及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法与应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法与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二、学生学情:
本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本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本学期要切实采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要求:
如下表: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第八节自习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学困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学生基本情况:
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况严重,纪律涣散,意志力薄弱,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便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我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习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教学目标要求
期中授完第九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教学起止时间章节
1—8周201x.3.1—14.24第一章1.1—第三章3.6
9周4.25—5.1期中考试
10—17周5.2—6.26第十章10.1—第十二章12.3
18—19周6.27—7.10期末复习考试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从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成绩来看,本班优秀率有突破10人,算是达到预期目标,但及格率只达到43%多,与预期尚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仅管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努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基础知识的不扎实成为制约他们学习的瓶颈,造成班级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根本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能力。通过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同时,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50%。
四、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主要学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发现的快乐。
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开展分层教学模式,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
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六、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6节课,本学期总共有20周,共有课时120课时。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4课时
5.1相交线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3平行线的性质
5.4平移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六章直角平面坐标系7课时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小结、复习2课时
第七章三角形9课时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7.4课题学习镶嵌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八章图形认识初步12课时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4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
小结、复习2课时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1课时
9.1不等式
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
小结、复习2课时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9课时
10.1统计调查
10.2直方图
10.3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小结、复习2课时
其中每小章节后有一节作业讲解课、总结复习课,大概需要30到40课时。具体安排以实际为准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怎样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准确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条件和特征,平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平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四章多项式的运算
本章主要要求了解多项式的的有关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以及乘法公式。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重点:对于每个概念的正确理解,以及各项法则的正确、灵活的应用。
难点:探索各项法则的形成原因。
第五章轴对称图形
本章主要体会对称之美,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习,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重点: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几何规律。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本章紧扣数据,抓住概念本质,紧密联系实际对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极差、方差的概念进行阐述。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形成结论的教学方法。
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计算及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理解极差、方差的有关概念与意义;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分析。
难点:能联系实际问题,利用数字特征分析数据组的统计特性,并对不同数据组的性质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三、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四.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4)课后复习习惯。
8、改进阶段考试形式,改进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対基础知识技能“推迟判断”,让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二~三周: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四~八周: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
第九~十周:多项式的运算
第十一~十四周:轴对称图形
第十五~十六周:数据的分析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