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特级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5:35:01

序论:在您撰写特级教师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特级教师论文

第1篇

建立特教教师定期培训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特教教师信息能力提升的常态化。在培训中,应当根据特殊教育和残疾人学员的实际情况,侧重于指导特教教师利用信息教学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残疾人群体生理缺陷代偿功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制度。(1)合理分配培训资金额度,为信息技术相关培训提供充足稳定的经费支持。(2)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内部教学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特教教师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后期应用过程中多注意设备的定期保养和维护,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并指导特教教师正确地使用教学设备。(3)购买使用正版软件。目前在各级学校中,很多特教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盗版软件来制作课件,正是由于教师没有任何版权意识,造成了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稳定和技术故障的现状。

2.切实推进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在完善一系列特教教师信息能力建设制度基础以外,还应当通过推进各类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将特教教师信息能力培养和提高纳入整体工作规划之中,充分发挥出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为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在推进各级学校内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尽快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模式,设立信息教学技术使用标准来指导特教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教学技术,并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规范授课方式及有效应用信息教学技术的能力,并对解决现阶段特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时长比例不协调、残疾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信息较为困难的问题起到补充作用。

3.全面优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第2篇

程翔,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全国青语会会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课堂教学艺术、教材建设、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等方面都取得过突出的成绩。对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的特别之处进行研究,会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特级教师”是1956年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具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的评定对象是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盲聋哑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教学研究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特级教师多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教材、教法有熟练的技能并能够具体灵活地加以运用,对学生和所教学科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悟,与广大教师有共同的语言和切身感受。由此可见,“特级教师”是教师职业的一种荣誉称号。

鉴于此,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和研究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之“特”。

一、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审视语文

“语文老师要浸泡在一种文化之中,要‘语文式’地栖居着,周围的生活都是文化,都是语文。”“语文就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给学生奠定一个文化的底子,汉语文教育就是从汉语言和汉字的角度为学生奠定汉文化的底子。汉文化是中国人的母乳。”[1]程翔既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演绎现代语文教育的前世今生。

高中语文练习中有短文《愚公谷》,出自《说苑・政理》,程翔发现提供的译文有误,就找来《说苑》的相关材料核实。“谁知,这竟然激发了我对《说苑》的浓厚兴趣。我了解到大陆学界对此书的研究‘简直就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于是决定将此书全文注释、翻译,并加点评。”2009年9月,程翔近百万字的学术著作《说苑译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进入古典文献领域,对于中学教师和文献研究者来说可能都是一次“意外”,但是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却是一次重要收获。语文在程翔这里,多了一个观察的视角,他是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审视语文。

程翔说,新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向着学者型教师的方向迈进,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是“文化人”,而学者也是“文化人”的构成要素。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语文教学的春水,语文教学的春水就是成为一个文化人,具备一个文化人的基本素养。”“我做《说苑译注》,前后5年多时间,读了很多古书,这是个学习的过程,是文化素养提升的过程。”

《说苑译注》是程翔的第七本专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意味着他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的语文教师应该对传统文化有广泛、深入的涉猎,对传统文化起到传播作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能不断地创新”,这是程翔心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当然,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达到的,但应该有这个目标。“只有真正成为一个文化人,才能从原来的仰视传统转变为平视或俯视传统。朱熹有一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斗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为什么枉费推移力呢?因为你在仰视它,没有看清楚它的整体面貌。”

“对于国学,或者传统文化,我确实很钟爱。我觉得一个中国语文老师,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甚至研究。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你才有资格说是教母语的。对于传统文化,第一要了解它的基本内容,了解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第二要对传统文化精神有基本了解。”除了《说苑译注》之外,程翔还注译过《论语》等文学经典,“如果老师对这些经典有了了解,他本身就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底子,有独立人格、热爱自己的国家。有了这个,才可能去影响学生。”[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去教语文,视野就不一样了。教苏轼的《赤壁赋》,一般的讲法是,就文本来教,疏通文字,交作背景,指出苏轼的豁达等。而程翔对课文的处理,则回归到了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之路的角度来教。苏轼在皇帝身边,深得皇帝的欣赏,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出现人生的重大转折。怎样面对这种转折?程翔先讲起历史上著名文人在这种人生关头的选择。比如,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被贬之后,“大发牢骚”,写下《离骚》,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痛哭流涕”,岸上一曲琵琶,引来“江州司马青衫湿”。可以说,在苏轼之前,文人们面对仕途转折、人生落魄,往往在心灵上都化不开。程翔认为,“坡把儒、释、道三家打通了,冲破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心灵枷锁真正走向了心灵的解放。”程翔自觉地继承着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并把它呈现给自己的学生。

二、基于学者精神做语文教育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学者的天职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教师和学者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要教育学生,培养下一代,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责任之重大,毋庸赘言。学者则担负着探索发现、繁荣学术、活跃思想的重任。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那自然是奇才俊杰。”[3]在现实中,“应试教育掩盖了教育的本质,学生和老师的功利思想都很明显,老师显得很浮躁。”程翔说,“过去的中学老师不是这样的。比如朱自清,既是教师又是学者、作家,把三者结合得很好,在中学教书的时候,他已经在古代文学研究、散文写作方面很有影响了。鲁迅、叶圣陶、夏尊、俞平伯等也是这样,而今天的中学教师,能把这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人,几乎没有。”原来,程翔心里想的完全是一个几乎中断了的现代中学语文教师的传统。

朱自清这位“前辈”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程翔的语文教学,程翔也时刻以朱自清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程翔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泰安六中工作,第一堂语文课讲的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生动的朗读、细致的分析和恰当的引用,深受学生的喜欢,也使程翔在第一堂课就牢牢地站稳了讲台。1988年的秋季,程翔执教的第六个年头,山东省第二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在济宁市拉开帷幕,程翔参赛的课程便是《荷塘月色》。为了讲好这一课,他看遍了学校馆藏所有关于《荷塘月色》的资料,他曾写信向《朱自清研究资料汇编》的主编朱金顺先生、北京大学的季镇淮先生请教,两位先生都回了信。他还曾经打电话向华东师大的朱自清研究专家陈孝全先生请教。后来,他偶然在书摊上看到了陈孝全先生著的《朱自清传》,当时他身无分文,妻子说,离娘家近,去家里拿吧,程翔却留下手表抵押,然后去岳父家拿钱换回手表。那次比赛,程翔获得了综合一等奖和讲课单项的第一名。

朱自清对程翔的影响,不仅仅是“机缘巧合”,让程翔凭借讲授他的作品获了省里的大奖,让当代语文界对他刮目相看,奠定了一位地方语文教师走向全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同为语文教师,朱自清的某些思想和做法内化成了程翔的追求。在近代语文教学的精神谱系中,朱自清等人代表的语文教学传统,成为程翔自觉的追求。“一个中学教师如果对自己要求高的话,首先要做好中学教师工作,能把课教好,让学生喜欢他、爱戴他;其次,他能领导一方学校,使学校能够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育杰出人才,如果他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称他为教育家;再其次,他应该有学者的风采,具备学者的素养,有自己的学术阵地;最后,他要有一点儿文学创作,特别是对语文教师来说。”自1994年起,程翔的《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播种爱心》《语文人生》《课堂阅读教学论》《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和《说苑译注》共7部专著相继问世。

三、重塑人格金身,升腾学生心中红日

(一)文化凝聚的“我的太阳”

程翔说:“我有一个观点,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如果能够拥有自己心中的太阳,他就会用之去照耀别人,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不依赖别人。”他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教师心中首先要有太阳。”程翔对这个问题思考了许久。“这个太阳就是对传统文化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于整个人类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发扬。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底子,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作为文化人的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来。”任何学科都要使学生身体健康、能力发展,但路径不一样。语文学科选择的就是母语的角度。

1.一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程翔在执教《最后的一课》时,告诉学生,“汉语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外来文化有强大的包容力,非常值得我们骄傲。我们所使的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要敬畏我们的汉字。”

2.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包括升学考试。

3.在情感、精神、心灵层面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程翔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在这三个方面做好了,他就完成了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

(二)文化谱写的“我的太阳”

程翔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他是在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主要教育观点――“熏陶感染塑心灵”的基础上实践语文人格教育的。他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项灵魂工程,语文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丰富学生、塑造学生为中心来实施,这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格教育的关键。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实践的等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能力和外显为行动能力,其核心是人格的发展。语文能力无非是吸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综合能力,培养这两种能力,最终是为了合理地构建起人完备的思维认知体系和健康人格。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先决条件是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程翔认为教师的平等观念是基础,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充分尊重学生富有创建性的言行,保护学生思维中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以人为本,重视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崇尚价值理性是程翔的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精髓。

(三)文化塑造的“我的太阳”

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关键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程翔围绕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从而探索出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1.活用美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格。程翔的课堂设计,更多的是按照美的规律组织教学,“求美”是程翔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他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以美涵盖语文课堂教学,讲究情感美、结构美、变化美、板书美和教态美。在以求美的课堂教学中,程翔认为最关键是语言美,语文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学语言是否具有成熟的美。程翔的教学语言呈现出准确、凝炼、生动及多姿的特征,他总是能够根据课堂特点灵活运用,从而富于变化,或热情奔放,一泻千里;或婉约清丽,恬美轻柔;或低回伤感,如泣如诉。

2.活用情感教学塑造学生的人格。程翔善于以真情实感的尽情挥洒来展示真实的自我,他从不掩饰他对语文课堂的醉心和痴迷,他把语文课堂当作流露真情实感的场所。他领着学生深入作品的境界,有时与学生开怀大笑;有时与学生扼腕感叹;有时与学生齐声恸哭。随着作品情感的发展变化,他的课堂语言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急越,时而柔缓。他的人格魅力最终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他说:“我最痴情的还是‘祖国’二字,我把祖国看得高于一切。我从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中深刻体会到,只有热爱祖国才会有真正的人生价值。我曾在梦中为祖国的贫穷落后泪水纵横,浸透枕巾”。[4]

3.活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格。程翔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启学生的思维闸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比较和思辨中求索,在启导和思考中获取,目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他认为语文教师的使命是让学生聪明起来。程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他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应当以课堂提问为主线,让提问成为牵引课堂教学的线索。

4.借助文化熏陶涵养学生人格。程翔崇尚语文教学的价值理性,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的维度审视语文教学,密切语文教学和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大课堂,小社会”的特色。程翔特别注重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文化价值,通过朗诵、揣摩、品味等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善于通过将中学语文教材中上百个人物形象进行归类、比较、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从璀璨的人物星河中寻找民族精神的印记,将课文之美和教师之情融为一体来培养、构筑学生的精神底子。

程翔老师有两个口号:“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这两个口号道出了程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职业追求,那就是踏踏实实做学问,努力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用情感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像程翔那样,保持一份“学者精神”,这样教育的文明之光才会照亮校园里千万颗可爱的心灵。

注释:

[1]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程翔.程翔与语文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程翔.教师与学者[J].教育科学论坛,2009(01).

第3篇

本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克拉玛依市、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石河子市共13个地州市的1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合计发放问卷354份,回收354份,回收率100.0%;剔除未作答题目占1/4以上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90.4%。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为:男74人(23.1%)、女246人(76.9%);汉族223(69.7%),少数民族97(30.3%);任教学段在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的人数分别为22(6.9%)、181(56.6%)、84(26.2%)、33(10.3%)。2.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使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新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填空题,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教师学历教育情况,第三部分是教师非学历教育情况。其中,第一部分共有10个项目,主要包括:性别、民族、年龄、教龄、特教教龄、单位性质、单位所在地区、编制、职称和所教年级;第二部分共有6个项目,主要包括:初始学历级别、专业、毕业院校类别,当前学历级别、专业、毕业院校类别;第三部分共有7个项目,主要包括:培训级别、次数、内容、效果、问题、影响与需求。问卷调查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接受过培训的主试主持实施。为了保证作答的真实性,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并当场收回问卷。使用自编访谈问卷对新疆1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共有60余名特教教师参加了访谈,内容包括特教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内容、次数、级别、成效、影响因素及培训需求等。访谈所得信息依据问卷结构进行归类,在后续分析问卷结果时参考访谈内容进行一些补充说明。

2研究结果

2.1特殊教育教师的年龄、教龄和特教教龄现状

经统计分析,发现在四个年龄段中,人数最多、比例最大是30岁及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数达到124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的38.8%。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比例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见表1)。对教龄和特教教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龄、特教教龄在5年以下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数最多、比例最大,分别有100人和150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总数的31.3%和48.4%,教龄、特教教龄在11-20年以下的教师人数及比例次之。特教教龄在6-10年、11-20年、≥21年段的教师比例均低于教龄在这三个段的教师比例,但特教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比例却远远高于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两者的差异达到17.1个百分点(见表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年龄、教龄和特教教龄的现状表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偏向年轻化,有相当比例的特教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岗而来,这既显示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也昭示着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艰巨性。

2.2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教育

经统计分析,发现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初始学历以高中及中专为主,这一学历的教师有129人,占本次调查有效样本总数的40.3%;因高学历教师人数较少,在统计分析时将硕士学位教师与本科学历教师合并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这部分教师仅有82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25.63%,其中硕士学位的教师无一人。为检验初始学历教师与当前学历教师人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进行了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McNemar变化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Z=-12.367,P<0.001,这说明教师们都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检验每种学历教育的人数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进一步分别对两种学历中的人数进行了检验。通过对初始学历的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χ2(2)=10.43,P<0.01),发现三种学历结构的人数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高中、中专与大专学历教师人数显著高于本科学历教师。对当前学历的教师人数分布进行卡方检验(χ2(2)=201.08,P<0.001),结果发现三种学历教师人数也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及以上人数要显著高于大专、高中、中专学历人数,具体表现为: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变成了以本科学历为主,这一学历的教师有218人,占有效样本的68.1%,和初始学历时的本科学历教师比例(25.63%)相比提高了近43个百分点;专科学历的教师比例(86人,26.88%)和初始学历时的专科学历教师比例(109人,34.06%)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高中及中专学历教师比例(15人,4.69%)和初始学历时的高中及中专学历教师比例(40.3%)相比下降了近36个百分点,硕士学位教师有1名,实现了零的突破(见表3)。本研究样本中,获得学历提升的特殊教育教师共有187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8.44%,超过了一半。对不同学历特殊教育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高中及中专学历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人数最多、比例最高,有114人,达到84.4%;大专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人数和比例次之,有73人,达到67.0%,本科层次的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比例为零(见表4)。通过对初始学历与教师接受学历提升进行相关分析(r=0.602,P<0.001),结果发现初始学历与教师接受学历提升呈显著正相关,即学历越低越接受学历提升教育。在专业类型上,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初始学历专业同当前学历专业存在着显著差异。初始学历专业为普通教育类、特殊教育类和非师范类的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分别为58.6%(188人)、20.1%(64人)、21.2%(68人),其中教师人数最集中的前五位专业分别是特殊教育(53人,16.7%)、中文(36人,11.2%)、学前教育(21人,6.5%)、信息技术(18人,5.5%)和医学(16人,5.0%)。在接受学历教育、取得当前学历后,教师的专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当前学历专业为普通教育类、特殊教育类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教师比例变为77.2%(247人)、7.1%(23人)和15.6%(50人),教师人数在前五位的专业变成了中文(94人,29.5%)、特殊教育(24人,7.6%)、小学教育(16人,5.0%)、数学(14人,4.4%)和医学(14人,4.4%),普通教育类学历专业(尤其是中文专业)的教师比例大幅提高,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比例下降了9个百分点。

2.3特殊教育教师的非学历教育

表5数据显示,本研究样本中,绝大多数的教师(271人,84.69%)都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其中,接受过1-2次教育的教师人数最多,有167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52.19%,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教师还有49人,占有效样本总数的15.31%。特殊教育教龄也与教师的非学历教育次数呈显著正相关(r=0.285,P<0.001),教龄越长接受的非学历教育的次数越多。我们具体分析发现:特教教龄在5年及以下的教师未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比例最高,占这部分教师的五分之一,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次数也以1-2次为主(93人,占这部分教师的60%);特教教龄在6年及以上的教师接受3-5及5次以上特殊教育专业非学历教育的机会要更多一些(见表5)。经统计分析,发现本研究样本中,接受过自治区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最高(55.3%),接受过国家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次之(20.3%),接受过校级、市级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都比较低,分别为13.8%、10.6%(见表6)。对非学历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教师(229人次,占被调查有效样本的71.6%)接受的是特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接受特殊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的教师有130人次,占被调查有效样本的40.6%。本研究有效样本中,认为自己在非学历教育中收获很多的教师比例最高(205人,64.0%),有24.7%的特教教师认为非学历教育效果一般,有10%的教师感觉所接受非学历教育对自己帮助有限或不明显,还有1.3%的教师反映所接受非学历教育对自己没有帮助(见表7)。对非学历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被特教教师排在前四位的问题是:“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不紧密”(192人次,60.0%)、“教育方法偏重于单向灌输、忽视学员的感受和体验”(135人次,42.19%)、“培训次数太少”(124人次,38.75%)和“培训计划一刀切”(81人次,25.31%)(见图1)。还有少量教师认为“培训次数太多(11人次,0.03%)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制约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缺乏专业指导”(222人次,69.4%)、“缺乏经费保障”(166人次,51.9%)、“没有充足的时间”(125人次,39.1%)、“缺乏良好的环境”(102人次,31.9%)、“其它”(10人次,3.1%)。在未来的非学历教育中,特殊教育教师最迫切希望学习的前五项内容分别为:特殊儿童心理辅导(197人次,61.6%)、康复知识技能(188人次,58.8%)、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经验(153人次,47.8%)、现代教育技术(120人次,37.5%)、学习学生管理的理论与经验(118人次,36.88%),特殊教育前沿理论(112人次,35.0%)、国外特殊教育形势与动态(85人次,26.6%)和特教研究方法(67人次,20.9%)排在第六、七、八位(见图2)。

3讨论

3.1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总体成效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通过学历教育,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总体资格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先天不足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已由当初的以高中和中师为主(40.31%)转变为目前的以本科为主(68.13%),这一比例和北京市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73.1%)[9]相比虽然还低5个百分点,但和全国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58.4%)[10]相比却已高出近十个百分点。从专业化水平来看,通过非学历教育,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特殊教育专业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而言虽然比较年轻,而且有大量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转岗过来,但84.69%的教师都接受过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该比例已基本接近全国接受过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比例(90%)[11]。从非学历教育的级别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所接受的非学历教育层次比较高,主要是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培训。其中:接受过国家级培训的教师占到20.3%,超过五分之一,接受自治区级培训的教师占到55.3%,超过一半,这两部分教师加起来比例达到75.6%,该比例远超过全国接受过省级和国家级培训的特殊教育教师比例(15.2%)[1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级别比较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新疆充分利用了国家和地方教师继续教育的大平台,尤其是“国培计划”对中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政策和对紧缺薄弱学科的倾斜政策[13],二是新疆自治区出台并实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专项规划,搭建起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专有平台[14]。这表明,国家及新疆自治区政府“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促进了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说,国家和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统筹、指导和实施责任,对于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价值。

3.2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奋进背后的省思

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同学历教师获得学历提升的情况有很大差异,显示出初始学历低的教师比初始学历高的教师学历提升比例大的趋势,其中初始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学历提升的比例低到零,致使新疆硕士学位特殊教育教师只有1人,比例仅为0.3%,该比例远低于全国硕士及以上学历特殊教育教师比例(5.0%)[15]。新疆本科学历特殊教育教师的高比例与硕士学位以上特殊教育教师的低比例之间的悬殊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学历教育奋进的成效,可能更多地源于教师资格达标硬性要求下教师出于对“外炼”的职业资格功利的考虑,但教师“内修品格”的意识却并未被唤醒与激活[16],这显示出学历补偿时代后,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缺乏状态下,新疆特殊教育面临教师发展和完善自我的专业自主发展困境。从学历教育的专业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存在着专业发展的迷思。新疆特殊教育教师中,初始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本来就比较低,只有16.7%,该比例几乎是全国初始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31.9%)的一半,在经过学历提升后,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矛盾更加严峻,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降到了7.6%,此比例几乎是全国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比例(21.8%)[17]的三分之一。特殊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是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领域,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引进非师范类及普通教育专业教师来缓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与师资短缺的矛盾本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选择普通教育专业以弥补职前培养无法涉及的某些缺憾和空白点,也在情理之中,但新疆特殊教育教师当前学历专业为特殊教育的比例低至7.6%,这不得不让人产生一种迷思,即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特殊教育教师又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探究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产生迷思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新疆特殊教育基础薄弱,特殊教育管理理念与实践存在普教化倾向[18];二是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资格证书制度迟迟未出台,无法规范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19]。从非学历教育的次数来看,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非学历教育,但还有15.31%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同时,接受过非学历教育的教师所接受的培训次数也偏少,超过一半(52.19%)的教师都只培训了1-2次,接受过5次以上培训的教师比例很小,只有10.94%,该比例远低于全国接受过5次以上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比例(46%)[20]。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次数偏少与地(州、市)和特殊教育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缺失有关,参加过校级和市级培训的教师加起来才仅有24.4%。国家及自治区级政府在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中是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及自治区级政府应该并能够包办一切,期望国家和自治区解决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好愿景,却并不切合实际。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会面临大量的经常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不可能依靠一两次的集中培训解决完,需要即时指导。同时,特殊儿童自身的复杂性也使“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最能够诊断出来,……也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21]。此外,忽略地(州、市)及特殊教育学校自己本身的主体作用,也会削弱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的效益。在实地调查和访谈中就发现,部分地州市级政府由于缺乏对特殊教育的责任意识,没有将教师培训与学校建设统筹安排部署,致使多所学校错失了自治区级培训机会。还有部分学校在派出参训教师时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不按要求选派教师,使有些教师过度培训,而有些教师又一直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因此,校本培训和市级培训的主体地位不应也不可偏废。

3.3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反思

质量和效益是继续教育的生命线,是继续教育研究领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尽管绝大多数的老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总体效果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为收获很大的教师比例达到64%,但我们也应看到,还有36%的教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效果持中立甚至是消极的态度,此外,有69.5%的教师依然认为目前自身专业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专业指导。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级别相对于全国而言比较高,但即便如此,依然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老师对非学历教育的效果不甚满意,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老师依然感觉当前缺乏专业指导。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还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种落差的产生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粗放式教育模式削弱了教育的针对性。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具有较大差异,这和田寅生等人对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2]。特殊教育教师需求的多元化是源于教师作为培训对象本身所带有的变量(背景变量、发展变量和环境变量)[23]的多样化。新疆开展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时,采取的是全国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的通用模式,即综合性、不分类的方式[24],无法顾及对象变量不同所带来的需求差异,从最初的不分专业的“大一统”特殊教育培训到后来的分专业培训,都属于粗放式培训,在一个培训班中,有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职业发展水平和不同民族的教师。教师之间存在太大的异质性,但大家却把解决差异的希望都寄托于培训本身,这就让培训承载着不能承受之重的社会期待,其最终结果必然是部分教师认为培训计划一刀切、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不佳。二是“知与行”的分离削弱了教育的实践性。从调查结果来看,在非学历教育内容中,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居于主体,占了71.6%,实践技能占了40.6%。但在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中,特殊教育理论类内容却被教师们排在了后几位(“特殊教育前沿理论”和“国外特殊教育形势与动态”分别排在第六和第七位),排在前五位的“学习特殊儿童心理辅导”“康复知识技能”“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经验”“学生管理的理论与经验”和“现代教育技术”基本上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从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有60.0%教师认为培训“结合教学不紧密”,有42.19%教师认为理论培训者“单向灌输、忽视学员的感受和体验。这表明,在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教育中,继续教育供给和需求存在着不相适应性,培训者与参训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目标期待与路径选择,培训者似乎看到了未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参训者则希望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研究结果也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在教师教育实践行为中处于一种无力与日趋祛魅的尴尬境地,参训者对于培训者的“话语霸权”和自身的“失语”非常不满,对争取“话语权”充满了渴望。在特殊教育教师非学历培训需求中,特殊教育理论走弱现象的产生与它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较量、博弈密切相关,在这场博弈中,特殊教育理论的失利,看似与哈贝马斯所论述的“工具理性”[25]的追求并无二致,但却也是源于教育实践者面对特殊儿童问题越来越复杂时无力、焦虑、困惑、挫折与挣扎的迫切诉求,同时也源自于教育实践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社会对特殊教育工作效率的执着追求。因此,再次追问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这一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26],探寻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鸿沟的路径,促进“知与行”的有效结合,便成为当今特殊教育培训者不能不面对、不能不思考并且不能不去探索的现实问题。

4建议

4.1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环境

OECD认为,教师职业的持续更新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促成教育改革的关键[27]。而和根据社会变迁呼吁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的道德感召方式相比,政策因素能够更加持久和稳定地影响教师的继续教育选择[28]。因此,要使继续教育从理念呼吁层面转向行动、实践层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国家的高度来规范和管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从公共政策层面不断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环境,保障和激励特殊教育教师有效地进行继续教育。当然,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政策不应是一个独立的政策,它应该配以内在一致的、综合的、持续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因此,要使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有效运行,就应着力设计系统化的特殊教育教师政策,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资格证书制度、津贴制度等,这种制度要关注“职业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进行“生命关怀”,要体现出“人们对特教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个从业者,在社会及职业系统中的价值定位与认同。即,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外在的资源占有、报酬分配及精神上的自我体验等是相辅相成的”[29]。

4.2搭建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平台

虽然制度的激励应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激励,但由于制度建设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根基,这就使得制度建设本身变得异常复杂。制度的复杂性决定了要形成普遍适用的促进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制度,还需要很长时间[30]。在普遍适用的制度基础还比较缺乏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内部微观环境就成为宏观政策的良好替代。因此,学校能否搭建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就成为影响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关键因素。而这种平台能否搭建起来,又取决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对教学和行政的领导力,即能否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用科学的、人本化的评价和奖惩分明的组织管理把学校创建成“学习型组织”,使教师感受到专业发展的适度压力和动力,从而把继续教育作为自身工作与生活的诉求。在校本研修越来越成为普遍诉求的情况下,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对教学和行政的领导力便成为提升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前提。

4.3构建基于教师需求和学习导向的参与式学习方式

第4篇

本文作者:姜波刘金凤工作单位:广东商学院

在民办高校所走过的三十多年的历史征程中,应该从整体上来讲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无论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师德建设方面都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的。尤其是在师德建设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视生如子、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实敬业,他们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急需解决的问题,表现出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所存在的固有特点,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受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使部分思政课教师道德出现了滑坡。例如,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滚滚狂潮以及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撞击,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整个社会的道德出现许多新变化,使人们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例如,小悦悦事件中人心的冷漠,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怕被诬陷等等,当然社会上的这些不健康、不文明、不道德的恶习也在冲击着宁静的高校校园,使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出现了退化,甚至滋生了一些不良倾向,严重地影响了思政课对学生的教育。例如,有的思政课教师过度关注自身利益,而把教师工作就只视为一种稳定的谋生手段,从而淡化了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有的不安心做教师,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而是过多地抱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想得过且过,敬业精神急需加强;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顾完成教学任务,不敢大胆地管理课堂纪律,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地位、权益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障,所以导致部分教师缺乏安全感。虽然法律规定了“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但是事实上,一般的民办高校仅仅为教职工交纳了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而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不给教师缴纳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有些学校甚至限制教职工的种种权利,如限制考研、考博、职称评定等,即使有些人评上了职称,但也得不到聘任,教师基本没有申诉权。而且民办高校“以学生为上帝”,这就使学生对师资的期望变成挑剔。教师好不好,行不行,不是依靠专家、同行的评价,而是主要看学生的评教。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对教师不满意就主动要求调换教师的比例远远超过公办高校,同时课时量又大,超负荷运转,使很多教师身心疲惫。有些学校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师德制度的建设却是非常滞后的。制度缺失和制度建设滞后是导致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问题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首先,培训机制不健全。当前,有一部分民办高校正处于盲目的扩张时期,因而对教师只是重利用,却不重培养,其中也包括师德方面的素养。这种态度使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师德培训上大多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例如,在组织新教师培训上,过多的就是强调对学校的认可度,忽略了对其进行教师师德、素养方面的培训。当然虽有一些院校也制定了师德建设规章制度,但大多数都是脱离现实,或者难以实施、操作。其次,评价机制不科学。目前,许多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师德评价方面还只是流于形式,内容也比较空泛。师德并没有真正成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在晋升职称、工资调整时,学校多是凭借其科研成果、课时数等硬件,并没有把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同行评教进行一起量化,所以在这种导向下,势必会造成一些思政课教师师德观念淡薄。再次,激励机制不明确。当前,一些民办高校缺乏对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措施。很多学校,包括公办院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地位认可度是低于专业课教师的,认为只有专业课才是本学校重要的品牌特色,而忽视了“两课”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措施也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的,这样就会严重地抑制了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奋发积极性。

解决问题新举措虽然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有其特殊的问题与特点,但是也存在着它本身固有的规律,我们一定要把握其规律,探索建立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是具有其外在性的,是可以测评的,所以应构建多层次的监督体系。首先建立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四位一体的师德监督网络。通过院系领导听课或调研,教学督导委员会不定期地抽查听课,本院系教师互评,学生每学期对教师进行综合测评,学生家长反映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个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状况。其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在学校校园网上建立“师德监督网站”,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行为状况进行公开评价,也鼓励教职工之间互相进行监督与评价,督促每个思政课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最后通过教育使教师由职业道德的他律转化为职业道德的自律,由师德规范的外在要求、外在规范与约束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要求、内在规范与约束。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是具有示范性的,这样应该大力宣传、报道那些在实际工作中教书育人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又要注意发现培育身边的教书育人典型。身边的典型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作用,要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不仅包括精神层面的奖励也应该包括物质层面的奖励,例如对师德高尚者在职务评聘、晋级晋职、进修深造等方面应优先考虑。而对于那些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者,要予以严重处分,使校园的师德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净化。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是具有可塑性的,所以应培养教师的自律意识。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的,对于大是大非、善恶美丑还是清醒、了解的,所以应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培养每一名教师的自律意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提高。21世纪,科技和人力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个时代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与人才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依靠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春蚕”,这是教师奉献精神的写照。笔者认为作为21世纪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能够照亮别人,自己也要学会使自己永远灿烂,这样能使我们传统的道德美德永恒地得到传承下去。

第5篇

关键词:初级中学;教育技术;特色;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71-01

1.建设有班级特色的校园文化

1.1 新生入学的第一堂德育活动课:理想信念教育——把自己当作人才来培养。

活动目的:从今天起,树立“把自己当作人才来培养”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过程:学生将自己装扮成自己心目中的人才,接受全体同学的采访,畅谈理想。

活动小结:“天生之人必有材,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将来,我只是小小生意人中的一个,我定是乡里口碑最好的一个,最受顾客欢迎的一个。哪怕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也是家乡里最优秀的农民一个。哪怕我就是一名清洁工人,我也一定是工作最出色的一个……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积累每一次失败,创造每一次成功,沉淀每一次智慧,让自己具备“人才”的品质。

当然,这一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是一节活动课就结束,还要渗透到班主任的实际育人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1.2 特别的班规,特别的班魂。很多有经验的班主任都认为,班规应具体切实可行。我不敢苟同,我们也曾经是学生,对学校班级的很多条条框框很不耐烦,具体操作琐屑。我曾经和学生一起拟定班规,让学生当做练字一样来熟悉,结果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班规有了畏惧的心理。了解了儒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我就思考,我们能不能拟一个简单好记易操作的班规,让孩子们记住一辈子,影响他们一辈子呢!我们教学的301班,班规是与众不同的。而且一用就是三年。简称“三个不做,六个特别,”这八个字成为了301班的班魂。

①伤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做;②损害班级名誉的事——不做;③不利于国家的事——不做;④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⑤特别会学习,特别能吃苦;⑥特别有志向,特别有作为。

这特殊的“三个不做,六个特别”是作为“把学生当作人才来培养”的班级管理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学生“把自己当作人才来磨练”不灭的力量源泉。说也奇怪,就这个班规,让301班连续三年成为学校的优秀班级。有位领导表扬说,谢老师带班,那是教化无痕的境界,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质是别班同学所不能比的。

1.3 与别班不同的教室布置。农村的孩子大多不富裕,教室里没有华美的装置,但整体效果简约、朴素大方。窗帘选用的是一般的布料绿叶红枫,风格热情典雅,学生非常爱惜,连怎么绑都统一位置同一花样。学习园地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园地,如果不是手抄报比赛,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半个月出版一次。图书角的策划别具一格,图书目录,借还登记都在上边,人人争看经典名著,学习气氛浓厚。还有英语角、美文自己写栏目。墙上的标语主旨明确,“做人,做好人,做个积极进取的人”、“求真、向善、尚美”、“把自己当作人才来磨炼”等标语更替使用。中考动员的标语是特别的:(教室前墙)直面中考,竭尽全力, (教室后墙)会学习,能吃苦,有毅力,有志向。还有名人名言的布置……教室布置体现了师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与“三个不做,六个特别”相得益彰,互为表里。

2.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2.1 争取每人每一阶段都有事做,有收获,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关于这一点主要运用到了美国教育家丁·布罗非激励学生学习的二十四条教学策略同时借鉴了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有效利用各种课堂学习和班会活动,把课堂组织和安排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包括鼓励学生、耐心地帮助他们乐于学习而不必担心犯错误会导致批评等内容,“跳一跳够得着”,通过保持成功的期望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一策略的一些做法有:

①初一年级,我们实行竞选班干制,每学期两次,让农村学校中的优秀孩子脱颖而出,让一部分人先“优”起来。②初二年级,我们实行各项工作承包责任制。学生能做,有收获,培养责任意识。③初三年级,我们实行值日班长主持班会活动制度。一年下来,每位学生都至少当了一回主持人,更深刻的体验到张扬个性、合作交流、磨炼自己的快乐,沉淀着成长的智慧。

2.2 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上诗歌欣赏课。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科知识底蕴日益厚实。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当老师,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掘学生的潜能。我是语文教师,我除了开展语文活动如讲故事、演讲、表演课本剧、诗歌美文朗诵等活动之外,还尝试让学生上诗歌欣赏课。卢老师也利用化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当老师。这一效果明显,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提前一个月就通过竞争领取了上课任务,开始研究性学习:备课、查找资料、设计讲解的问题……上课时向师生展示了自己研究学习、自主探究的成果,享受到受尊重的感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试想,一个学生的成长有这样的经历,无论什么时候回想起来都是一件兴奋不已的事情。

第6篇

语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的锤炼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源自他们有优化课堂语言的意识,这是促使语言风格的形成最为关键的。其次是语言材料的积累,特级教师的课堂语言规范,表达得体皆符合语法逻辑,表达精炼、流畅。于老师追求细致周全的教学内容,把课堂上要讲的每句话记录来,修改熟记,再口语化。几十年的学习和积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余老师的语言锤炼源自他教学板块的设计之美,要求语言另辟蹊径、新颖独到,板块设计才会更加精炼,从不同角度来讲解知识,给人全新的感受。李老师的语言锤炼首先是独自揣摩和探索,逐步形成独自的课堂语言风格,最终形成自己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在语言锤炼中注意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针对性,同时还体现了语言的趣味性、启发性和审美性特点。特级教师在锤炼自己语言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知识修养等因素,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二、博览群书,丰富语言表达

博览群书在语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风格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的锤炼须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四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拓宽知识的广度,丰富课堂语言表达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于老师在学生时代就爱阅读,她爱杜甫的诗和辛稼轩的词,深感他们忠于国家和民族。工作中广泛阅读中外母语教育类书籍,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这些阅读的作品对她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充满人性的光芒和豪迈的激情对丰富她的表达不言而喻。李老师曾经是个文学青年,把自己文学梦引入教育,与学生共同创作,记录了生动的教育故事。李老师酷爱文学,好读书,读好书,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从读书中领悟到民主的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思想对语言的影响也是积极的。魏老师曾经说过,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四位特级教师通过广泛地阅读与丰富表达密切联系,而且成正相关。首先,通过阅读把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起来,形成一个“组块”,分门别类,到用时随机提取。其次,通过大量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阅读可以丰富自身表达,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课堂语言才会逐步形成独自的风格。

三、善于反思,提炼语言精髓

教育教学的反思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生成,而教学反思正是这种语言生成的有效途径,反思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勤于笔耕。于老师“勤于学习”和“勇于实践”这两根支柱聚焦在“反思”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这种反思不仅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有教学语言的反思,如何不断改进,使语言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余老师提出,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就是提炼的能力。提炼教学、提炼生活,将“提炼”用于观察、用于研究,去粗取精,常提常新。他创造了“教例品评”的写作体例,又创造了散文式“别出心裁读课文”的写作体例,用清新、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论文写作。李老师提出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反思课堂的驾驭和生成,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不仅要想,更要不停地实践。在实践中探寻,在探寻中创新。魏老师基于解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提出具有趣味性的“画语文知识树”和教学思路明晰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等创新教学理念,这也是善于反思,践于研究所形成的。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界,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统计学》授课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闫晓波。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建设问题[J].北方经贸,2002,(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