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4:46
序论:在您撰写数据分析实训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数据分析模型 管理学课程群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56-01
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20世纪至21世纪初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管理学课程群,是包括《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沟通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集合,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其共同点在于通过管理现象、挖掘其中各要素的关联性,进而总结管理规律,做出管理决策。也就是说,通过管理学课程群的训练,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利用既有数据和模型,分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发掘特定情境下管理特征、支持企业决策的能力。由此,对数据的分析、解读能力,无论对管理学学科的发展,还是提高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无疑意义重大。
一、当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存在的不足
作为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双重特性的管理学课程群,在实际教学中明显地表现出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介绍、轻分析”;“重西方、轻中国”。
(一)“重理论、轻实践”。概念解析、理论介绍和案例教学构成了目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主体,教学组织过程单一,主要表现为“讲述概念――介绍理论――案例分析”。教学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进而运用该理论分析案例,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手段检验管理理论是否适用,以及从管理现象中挖掘管理方法、提炼咨询建议的能力。而这正是企业管理实践中需要的核心能力。
(二)“重西方、轻本土”。“重西方、轻本土”,同时“重介绍、轻分析”是目前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另一不足。作为“舶来”的管理学学科群,经典管理理论和最新研究动态均建构在西方国情和人文实际基础之上。对于传播的这些西方知识,倘若未经“检验”一味接受,必将导致理论和现实的脱节,会出现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情况,“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导航”更无从谈起。“检验”的实质是西方理论本土化的过程,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必须对西方理论进行审视,从其中吸取营养、获取能量,将其本土化后再指导管理实践。然而,当前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重视介绍管理现象,而轻视通过变量分析深入挖掘管理现象内在的关系和逻辑,从而容易使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视西方经验和理论,忽视将管理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关键是缺乏对“中国情境”的解读能力。
二、开展基于数据分析模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应对上述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通过中国情境下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则是根本途径。这是因为:
第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呈现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等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方法、手段受到极大地挑战,谁具备整理、分析“大数据”的能力,谁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企业、为个人创造价值。正因为如此,目前具有数据分析能力的毕业生日益受到各类企业的青睐。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更强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二,就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现象的分析日益受到重视。管理学也是如此,应摒弃全盘“西方主义”、“拿来主义”的态度,应重视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经验、管理规律的探寻。由此,基于数据分析的对“中国情境”的挖掘、以及“中国情境”下管理的创新是管理学教师实验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内容设计
(一)基础数据库资源建设模块。基础数据库资源是管理学课程群实验教学的前提。
第一,设计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包含若干中国企业管理的案例,可称之为“实训订单”,“实训订单”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管理环境、企业战略、企业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营销、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等。这些“订单”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所依赖的数据库。“实训订单”的数据,既可以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对外披露数据,也可以是走访调研取得的一手数据。
第二,建设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的数据分析系统。这里的数据分析系统不是一个单一的数据处理软件或应用系统,而是一个致力于将目前主流的数据分析工具SPSS、Eviews、STATA等根据各自处理数据的优势集合而成的综合化系统,是一个根据具体的管理问题,寻找一种与之相匹配的分析模型的过程。例如,带有时间序列的企业人力资源预测,建议采用Eviews 6.0中的ARIMA分析模型,利用无时间的截面数据分析变量相关性时,建议采用SPSS 20.0中的方差分析等。目的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模型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模块
第一,根据已有的管理问题数据分析“实训订单”,寻找一种与之匹配的分析模型。如前文所述,对于一个特定问题,尽可能要找到一种满意的与之相匹配的分析模型,以提高管理咨询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这是企业管理咨询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
第二,将“实训订单”和具体的分析过程按照教材建设的思路形成并完善,以供后期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参考使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管理学课程群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础训练阶段。这个阶段重点教师向学生讲授数据模型的分析方法、步骤、检验过程、适用环境等,以及如何从“实训订单”中提炼合理的“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即案例分析模型的建构。
第二阶段是案例分析阶段。这一个阶段的重点是将学生从暗示型案例分析提升到无边界案例,让学生在一个没有明确问题导向的案例中寻找突破口,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识别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综合提升阶段,增加管理问题的复杂性,激发他们尝试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模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合作的方式,从依赖辅导逐渐转变为独立设计,实现综合应用能力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课程群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也利用信息系统转变为利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商业模式创新[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以及实践能力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专业建设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课程体系来主动迎合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3]。
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作为一门由管理学基础理论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学科[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是运用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进行信息的设计开发,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信息开发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其中,数据分析能力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数据加以挖掘和分析,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5],对学生未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始推动课程群建设,明确专业定位,减少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6-7]。由于专业的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对课程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8-9]。
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往届毕业生以及相应实习企业的调研,发现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弱,面对实际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需求,往往是“纸上谈兵”,而无法独立自主解决。因此,本文依托信管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在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该平台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为目标,整合了教学团队,软件平台和企业等资源,分别形成了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实践课程资源平台、专业实验室平台、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四大实践平台,帮助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和实验软件平台建设项目出发,项目组一方面调查了2011年-2015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学生的主要就业行业、岗位、能力需求等,同时对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另一方面,项目组调研了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情况,了解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进展与成效。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系统调研,项目组充分意识到我院现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迫切需要加强建设,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比较分析了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少数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他们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中可有可无的辅助。所以,在教学工程中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学生认为实验课程相比课堂理论知识无关紧要,造成了实验课的缺勤较多;二是实验课在考核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不够重视;三是教师相对于理论课对实验课的要求不高,造成实验课课堂纪律涣散。这些现象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支撑理论教学,不仅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不牢,而且实践操作能力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二,软件平台对理论课程教学的支撑不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较多,而且要求的软件也种類繁杂,而该专业所拥有的软件不足,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定位未能与课程密切联系而造成的软件平台对专业课程教学缺少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未能与其专业理论课程完全对应,造成理论课程与实践内容结合度不够。
第三,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颖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层次不高,硬件设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多元、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同时,有很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原来的方式,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更新。例如:关于数据挖掘的实践教学还是学生在学习各种数据挖掘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给定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等实践的练习。实践内容不够新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不够前沿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四,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度不高。根据毕业生的反馈调查反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6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系统实施、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等岗位,这些工作均需要学生掌握最新的IT技术应用和管理知识。同时,学生普遍反映数据处理能力和系统实现能力需要加强。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产教协同”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将基础教学与企业实践相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体系
为了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内容与联系,我们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衔接设计和集成,进一步划分为相互支撑的三个课程群: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数据分析与优化决策与电子商务运营。“信息系统设计实现”核心课程群定位于信息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知识的培养,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ERP原理与应用》四门专业课以及《专业教学实习》;“电子商务运营”核心课程群定位于管理决策在商业管理应用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战略与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四门专业课;“数据分析与决策”核心课程群定位于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方面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商务智能》、《R语言与数据分析》和《python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五门专业课以及《数据分析实训》。
通过对已有的信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依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我们构建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配套完善、实战训练、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三部分:“课程主导、软件协同”的课程教学软件平台,“配套完善”的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实战训练”的专业实验室平台,“需求驱动、综合应用”的校外实习基地平台。
3.1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
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建设是在课程群建设和已有软件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教学软件建设,形成满足课程群教学的软件平台。首先要保证信管专业教学各个课程群的软件配备。其次是为教学提供合理配套的最新软件工具,避免使用过时的教学软件,使用最新最为实用的软件,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轨,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里面确定了三项实训科目:《建模与系统应用实训》《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训》和《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通过这三项实训内容,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将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训中检验,看自身是否已经掌握,并且在实训中补充自己课程知识中忽略的知识点。通过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系统建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训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論知识的学习。
3.2实践课程资源平台建设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在构建课程教学软件平台基础上,我们完善实践课程与资源建设,发挥软件实验室的作用,更好支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完成了“信息系统设计实现”课程群的课程案例集“决策支持系统案例集”和“电子商务运营”课程群的课程案例库“社交商务案例集”,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课程群的大数据分析数据集“大数据分析数据集”。这些案例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应用,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修改完善。
其次,我们完成了《数据清洗与可视化实验手册》、《GAMS软件实践应用手册》等实践教学指导书。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完善教学指导体系。
3.3专业实验室平台建设
专业实验室平台主要是为信管专业学生构建科研实训平台与实战环境,这主要是弥补传统的专业实验课内容设计较为单一、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且较为脱离企业实际需求的不足[10]。
因此,为了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形成数据分析思维,我们指导学生如何从数据采集、清洗到数据挖掘多个方面来锻炼,从而让他们可以具备足够的能力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的需要。首先,我们建设了大数据实践教学软件实验室,构建大数据实训科研平台,从企业引进先进的软硬件平台,以及相关数据和项目案例,为学生搭建起接近企业真实应用的大数据实战环境,让学生有机会理解企业业务需求和数据分析,通过实战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其次,我们结合实践课程资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团队合作,完成相关的实验项目。最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与学院的实验教师一起组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每门课都有相应的实验指导老师负责进行上课,同时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培训实验指导老师,并以客座教授来引入企业导师加强实验指导的师资力量。
3.4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企业和高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共享高校的人才和相关的研究设备,高校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并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上海汉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鹏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九派(武汉)全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实习基地,在校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不仅了解了企业的环境和项目情况,而且在参与项目的工程中熟悉了项目规划、设计到研发实施的整个流程。学生通过在实习训练基地实习,学习了实际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并通过在校学习弥补与实际工作中的差距,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成为一个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双过硬”的人才。同时,在学生的实训过程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师也加强了与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性人才。
4所取得的成效
我们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放、共享、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满足了专业实训的需要。该平台良好地支撑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力地促进了该专业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四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1)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学生对于信息系统实现完整程度有了明显的进步,数据分析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在毕业设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更多学生以数据分析作为论文选题,论文质量很高,多篇论文获得校级、湖北省优秀论文。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申请各类别的大学生科研计划、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获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在数学模型竞赛和数据分析竞赛中学生参与度和获奖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2018年仅有3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这两个方面获得省部级奖项,在2019年有20余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的奖项,其中3项国际级获奖。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更好地走进企业内部,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进一步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中的任务。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无论是就业的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学术领航”活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科研能力,从理论与科研结合方面来更好地提升了实践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保研情况,基本上报送到985高校继续深造。
5总结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一、引言
一方面,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增速分别为7.7%、7.7%,到近两年保持在7%左右,这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阶段。另一方面,IT产业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经历了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的国家GDP增长速度的三倍,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进一步增强,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IT产业占全国工业比重达到12.3%,占GDP的9.1%,成为第一大产业。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因此,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培养并且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显得非常重要。
二、当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认为,计算机信息管理是计算机科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技术和企业管理相关领域知识,毕业后可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维护等工作,可通过数据管理与分析等技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减速转型,相关企业对信息系统(如ERP)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在萎缩,而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信息产业的深入发展,海量数据已经成为可利用、有价值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对企业的数据资源,尤其是巨量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价值,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日益重要,需求日益旺盛。因此,当下应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着手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进行调整与改革,培养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适应IT行业尤其是大数据领域发展趋势的信息化高技能人才。
三、新形势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下面以我院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中所做的探索与研究为例,进行总结。
1.校企合作是当前专业建设形成特色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互利共赢”合作模式。我们的思路是校企合作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企业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分析信息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企业信息化实际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根据工作岗位知识、能力、技能要求确定课程内容,以掌握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实施、维护等技能为核心内容开展训练。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多种模式开展与企业实境紧密结合的情境教学;同时将企业文化、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交替进行,校内主要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带薪顶岗实习,在真实企业环境下开展职业综合素质养成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
2.面向企业信息化、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岗
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我们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核心能力分解为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ERP应用与维护能力、网络基础应用能力、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能力,对照这些核心能力,建立相应课程模块。为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对应开设的主干课程如下。(1)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数据分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2)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SQLServer企业级数据库技术、MySQL数据库技术;(3)ERP应用与维护能力:企业经营管理、基础会计学、ERP原理应用与实训;(4)网络基础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基础、Linux操作系统;(5)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能力:SPSS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基础、大数据分析项目。课程设置中突出实践性,实践实训学时占全部课程的百分比约为80%左右,能够体现出专业的特色,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的。
3.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将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请进课堂,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岗位需求和文化,按照“课堂学习——课程实训——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组织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使学生掌握企业一线岗位需求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4.教学资源建设
以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着力做好核心课程资源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将企业项目根据工作流程,序化为一组可在课堂上分步实施的实训任务,通过实训任务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师将项目实训完成过程录制成MOOC视频,放到学院MOOC平台,学生可以通过PC浏览器或手机APP学习。在MOOC平台上,为每门课建设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视频、课件、案例、作业、题库等在内的课程资源,使MOOC平台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互动的线上平台。MOOC平台可以辅助教学与课程考核,将教师尽量从这些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用于课程资源建设,用于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中。
5.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专业特色建设的根本保证
加强师资队伍培养,鼓励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带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校课堂,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兴趣小组校外指导老师,将专业教师、企业讲师和优秀学生组成团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积极承接各类企业项目,通过竞赛、项目锻炼教师和学生。
6.不断完善专业实践实训条件
高职毕业生的特点是职业技能高,而这与学生在专业的职业化实践环境中不断训练是分不开的。为此,我们对专业现有的信息管理实训室进行改造,为实训室配备一台高性能计算机作为ERP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满足ERP专业方向建设改革需要。同时,新建一个数据分析与大数据实训室,配置高性能服务器和PC机,利用云计算Docker虚拟化技术搭建实训教学系统,选用主流计算框架与分析模型,将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企业级项目中,将理论知识、实训教学与项目实践融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项目实践能力。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IT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只有深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深化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才能不负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重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管莹.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4):20-22.
关键词:问卷;职业技能鉴定;实践操作
0.前言
目前江西省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指导与监控下,对学生进行着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笔者本次参与了某高职院校的一次等级为四级的加工中心操作工和工具钳工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切身体会到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笔者对参加加工中心操作工和工具钳工等若干个技能鉴定工种的同学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发现技能鉴定过程中确实存在问题急需总结与反思,并给予解决。
1.问卷结果及其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形式共10道单选题,共有100个同学参与问卷调答,以下为这些学生的问卷调查答案及数据分析结果:
1、您对本次理论课的指导感觉如何?A、满意(58)B、良好(24)C、一般(13)D、较差(5)。重点数据分析:满意和良好的比例占到82%。
2、您认为本次技能鉴定实践培训教师对学生授课的态度如何?A、负责(61) B、一般(26) C、不负责(13)。重点数据分析:不负责的比例占到13%。
3、您认为技能鉴定过程中教师讲授的实践内容是否充实实用?A、是(75)B、一般(19)C、否(6)。重点数据分析:一般的比例占到19%。
4、您觉得这次技能实训的时间是否充足?A、是(45)B、一般(20)C、否(35)。重点数据分析:是的比例仅占到45%。
5、实训场所各工种的操作机床及设备数量和质量是否满足培训要求?A、是(50)B、一般(23)C、否(27)。数据分析:否的比例占到27%。
6、实训过程教师安排实践练习的内容是否合理?A、是(78)B、一般(16)C、否(6)。重点数据分析:是的比例仅占到78%。
7、您觉得本次技能实训对您的实践技能有很大的提高吗?A、有(67)B、有一些(23)C、没有(10)。重点数据分析:有和有一些的比例占90%。
8、理论考试考核严格吗?A、严格(86)B、一般(13)C、不严格(1)。重点数据分析:严格比例占到86%。
9、实践考试考核严格吗?A、严格(56)B、一般(12)C、不严格(32)。
重点数据分析:严格比例仅占到56%。
10、您觉得这样的技能实训有开展的必要吗?A、有(70)B、可有可无(23)C、没有(7)。重点数据分析:有的比例占到70%。
该份问卷基本涵盖了技能鉴定教学过程中必备的基本要素。问卷调查中的十道题目中只有第一、三、七和八、这四道题的数据让人感觉比较欣慰,但其余六道题的数据结果显示技能鉴定中存在主要问题。可简概为:1)、技能鉴定的质量不高;2)、技能鉴定培训教师对学生授课的态度应更负责谨慎;3)、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讲授内容的实用性需进一步拓展;4)、实践过程中设备的操作安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在时间和次数的布置方面更加科学;5)、实训中心培训及鉴定设备的资源不满足人数需求;6)、技能鉴定安排的时间太短。
2.问题剖析
2.1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讲授偏少
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实践课和电脑模拟课上讲授的内容太少,理论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涉及甚少。在实践阶段用近五周的时间仅基本掌握数控机床少许简单操作,如操作面板的实践操作;利用机床能进行内、外轮廓、平面、钻孔等简单的加工,其它更多的知识点并未涉及,书上很多理论不能实践操作,使知识点仍处于抽象阶段,得不到很好的实践消化。
2.2对技能鉴定授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力度不够
对授课教师的指导内容的考核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可能没有认真规划技能鉴定期间的授课内容,授课内容深度不够,而且每天所教的内容不够饱满。有学生反映,教师准时来到实训基地,但未必准时上课,出现 “出工不出力”的现象,这很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授课内容知识应用的拓展性不强,很多学生希望能把更多的理论知识点串联起来,以更好理解所学的知识,鉴于该情况,学校教务处应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质量必然提高。
2.3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验比较缺乏,培训时间短
经过几年“双证制”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方面已积累了些经验,但在职业技能鉴定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与国家标准还是有一定差距。在传统职业工种鉴定上主要反映在工量具的使用不规范、对工件的精度要求不高、过分强调学生的针对性训练、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脱节等方面。有些高职院校过分考虑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成本及赢利性,人为地减少技能培训时间,缩减成本,造成学生仅在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某些方面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在培训时间方面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2.4 技能鉴定中心设备资源不足
学校实训中心过分考虑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成本,但职业技能鉴定的实践条件却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也不及时筹措资金添置相关设备。比如:有的技能鉴定中心数控机床及电脑的数量严重不足,目前能进行教学使用的数控机床只有三台,而数控机床软件模拟电脑不足三十台,这对于四、五十个学员来讲确实少了。
3.对策
3.1补充实训设备,科学安排实践教学
职业技能鉴定是让学生尽可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各种实践操作技能,如果电脑和数控机床数量比较充足,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机床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就能理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来学习和操作,那效果将会非常显著。另外,针对实训中心硬件设备数量少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人数制定合理的培训机制,比如把这些学生分成上、下午各一批,每批一半的学生进行电脑模拟操作,另一半进行机床实践,这就可以充分利用现场设备,效果肯定比把所有学生在一批强。
3.2提升学生素质,严格执行教学考勤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扩招力度的加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素质还是比较低下。他们自身学习态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是影响技能鉴定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次问卷调查中有学生承认自己确实存在问题,一些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小说,没有精力和心思学习,这也是目前大学生中较普遍的现象。
教师对学生的考勤不严,刚开始前二周会考勤,后面就少考勤,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你来不来无所谓”。这为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找到理由。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考勤严格,如果考勤不合格将直接取消考试资格。
3.3消除鉴定过程存在随意性状况
一是部分考评人员不具备国家规定的考评人员任职条件,没有取得相应职业工种的考评员资格证;二是不按国家规定使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有的是一套考卷,多场考试重复使用,造成漏题现象,有的甚至擅自修改试题,让平时不来的学生也可轻易通过考试。三是考务管理不规范,考试组织、阅卷评分、证书核发等方面未有明确规程[1]。
3.4提高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与监管力度
目前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正式编制人员三十多人,主要忙于职业技能试题库的建设、新职业工种鉴定市场的开发等工作,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到高职院校进行具体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工作[2]。另外,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缺乏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科学研究,致使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大,使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下降,削弱了证书的权威性[3]。
3.5 健全管理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一项涉及全院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工作.高职院校应将其纳人学院教学工作的范围,确立其应有的地位,并成为教学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高职院校应设置专门机构,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培训、鉴定工作的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进行全程监控。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实情制定整套切实可行各项规章制度,从鉴定队伍、考核条件、测评方式、鉴定结果、证书管理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并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4.结语
本文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其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细致分析,重点从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点,技能鉴定授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力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验,培训时间短以及技能鉴定中心设备资源,实训中心培训及鉴定设备资源,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与监管及学生自身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这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改进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可作为其它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代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6:34-36。
关键词:化学;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及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1.问卷调查说明
本研究面向10所本科院校的化学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及作用、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设备、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实验室条件及管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500份,收回492份,发放教师问卷100份,收回95份。有效问卷570份,有效率为97.1%。
2.数据分析
(1)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及作用
91.7%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很重要”;78%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课程对实践技能水平提高作用“一般”或“没有作用”。35%的教师认为“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
从数据分析看出,当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但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上存在较大偏差。
(2)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手段
55.4%的学生认为实践“学时少,内容编排不合理”;45%的学生认为“实训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技能训练需要”。70%的教师认为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应用“严重脱节”;68%的教师认为训练“设备落后”。
从数据分析看出,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设备数量不足、技术落后、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
(3)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60%的教师年龄“45岁以上”;35%的教师为实践教学“专职人员”;30%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10年以上”;20%的教师具有“工程师”职称。
由从数据分析看出,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历偏低、人员年龄偏大、具有工程师职称人员少、长期从事本工作人员少、流动性较大、兼职人员较多。
(4)实验室条件及管理
80%的学生认为实验室对学生自主研究支持“较差”;70%的学生认为实验室开放“时间短”。70%的教师认为在实验室完成自主研究的“条件不具备”;85%的教师认为全天候服务学生“人员严重不足”。
从数据分析看出,高校实践教学设备、师资、管理等存在不足。
(5)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0%的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一个月以上”;15%的学生认为实习指导教师对企业流程及工艺“非常熟悉”。20%的教师与校外基地“有横向研究课题”。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存在联系不深入、学生进入驻时间短等问题。
二、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1.充实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应用型应化专业人才能力体现在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实践教学应合理设置验证性实验与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有机结合教师科研、企业需求、学生创新等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形成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实践教学链,通过环环相扣,达到层层提高的目的。
2.“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本条件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一是聘请企业专家、技术研究人员,加强实际问题的解决及实践经验的传授。二是高校教师进驻企业,从事生产实践、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工作,更新知识结构,增加实践经验。
3.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机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场所。其教学内容要统筹好基础实验与拓展创新性实验、校内与校外基地衔接等内容,在管理上要在开放、教学、自主实验等环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校外实践基地在适应社会需要能力培养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优势,与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制定大纲及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训、实习有章可依,质量可控。同时,通过与企业共同研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柏杨,彭游,帅敏.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做实校企合作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12):180-183.
[2]张其志.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刍议[N].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1).
[3]陈丽梅,袁明月,闫毅,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链”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7(7):62-64.
[4]Chan, Yuen, Fooka. Best practices of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 united states: a case study[N].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46).
关键词关键词:实训平台;ER图;数据库
DOIDOI:10.11907/rjdk.162085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10803
0 引言
会计专业在职业教育中是热门专业之一,理论性和实务性并重的特点吸引着广大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会计是一门技能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由于企业会计岗位工作内容涉及企业财务机密,一般不愿意或有限制地接收实习学生,因此企业实习无法达到会计教学的目标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实训已从纯手工操作转向手工和计算机辅助,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一个模拟会计凭证填制操作的实训平台成为可能。使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会计实训中的各种操作和业务流程,使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和会计业务流程,满足会计实训教学需求[1]。
1 系统需求分析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教学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指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所涉及的会计工作事项性质进行判断的基础上,使用规范的会计方法收集、分析和处理经济信息的能力[2]。在会计工作岗位中,会计凭证填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企业与其它企业或者机构的经济业务往来中,需要填制大量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按一定格式编制的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书面证明。
会计凭证有两大类[3]: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按照编制程序和用途进行分类);原始凭证又称为单据,常见的有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和进账单等,是经济业务发生之时填制的原始书面证明。记账凭证又称为记账凭单,常见的有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等,是以原始凭证为基础按照经济业务的事项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会计凭证实训平台主要是围绕在会计岗位中常见的各种凭证单据填制的实训,同时兼具课题教学、学生自学、学生自己训练、互动交流、课题评价、成绩数据综合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在对多所高职、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师生对该实训平台的需求。
1.1 学生需求描述
观看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和微课;
练习系统中的实训案例;
随时记录笔记;
实时与同学和教师沟通;
进行章节理论知识测试。
1.2 教师功能需求描述
管理多媒体课件、添加微课供学生课前学习和预习;管理课前预习任务和课后作业;
管理理论测试题目和实训案例供学生测试和练习;
管理学生账号数据。
1.3 教师数据分析需求描述
对学生的练习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找到学生掌握薄弱的环节;对学生实训的错误数据进行分析,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2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依据系统需求分析结果,将会计凭证实训平台划分为10个功能模块,系统总体功能设计如图1所示。
(1)公司信息管理模块。学生自主注册公司名称,填写公司的基本信息资料,比如填写法人、财务主管、会计、出纳、公司地址、电话、开户行及账户等信息。同时选择与本公司有业务关联的公司;公司基本信息设置将为后续会计凭证的填制实训提供基础。
(2)基础知识学习模块。该部分是会计和凭证填制基础知识学习模块,教师可以添加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Flas等供学生在线学习。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实训平台学习基础知识,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在平台中留言和讨论[4]。
(3)微课学习模块。教师在该模块中提供大量不同主题的微课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前学习,也可以在课中学习。学生也可以上传优质的微课资源,经教师审核后可展示在实训平台上。
(4)原始凭证实训模块。原始凭证实训模块是系统中的核心模块之一,会计业务中的原始凭证实训位于该模块中,教师课前将实训案例内容添加到系统中,学生在学习后可以自行练习,也可以作为课题练习进行测试。
(5)记账凭证实训模块。记账凭证是以原始凭证为基础按照经济业务的事项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在实训时,必须将前置原始凭证实训完成,才可开始记账凭证的实训。
(6)互动与交流模块。互动交流区域提供会计论坛BBS链接、师生交流BBS、学生课题表现评价表和微信公众号等业务功能。
(7)学习效果评价模块。主要分为理论知识综合测试、综合实训测试、金额日期写法测试、课堂开放式测试等,适用于教学过程中不同时段的教学评价。
(8)实训数据分析模块。教师可以查看并分析学生理论测试和实训案例练习的成绩和错误详情,可针对具体知识点,通过数据分析可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9)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分为教师管理功能和学生管理功能,依据登陆账号自动识别学生或者教师身份,并显示或者隐藏相应的功能项。学生管理模块具有登陆口令修改、我的学习记录查询、云笔记等功能。教师管理模块具有实训案例管理、实训成绩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开放式评价题库编辑等功能。
(10)帮助与链接模块。包括软件使用的帮助文档,另外提供了校网站主页、教育局网站、精品课程网站、会计资源网站等链接。
3 系统流程设计
系统功能确定后,根据教学流程、企业经济业务流程设计系统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1)系统登录。基于SOA思想设计,支持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接入。在用户名与口令验证阶段,3次验证失败退出系统。验证成功后,依据登录身份(管理员、教师、学生)自动载入相应页面。
(2)建立公司及确立业务活动。用户第一次登录系统后,需要设定自己实训用的公司基本信息,并根据实训需要配置相应的业务活动模块。凭证实训环节将会按照设定的业务模块逻辑顺序进行。
(3)基础知识学习及微课学习模块。教师在课前将多媒体课件和微课放置在实训平台上,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学习凭证填制知识。
(4)凭证填制实训。学生根据公司业务案例填制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单据填制对应的记账凭证。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填制依据业务流程有先后顺序,完成原始凭证填制后才可以填制相应的记账凭证。凭证填制实训中,学生根据具体的实训案例要求,在实训界面填制数据或者盖章,填制结束后提交实训数据,可即时获得实训分数及错误详情。
(5)学习评价与实训数据分析。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需要进行课堂测试或阶段性测试,测试详细数据将汇入至数据库。教师利用平台中的成绩分析功能,分析出学生对某一个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图表的方式呈现,有助于教师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5]。
4 数据库设计
本项目使用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进行数据库设计[6]。在会计凭证实训平台中涉及的实体包括用户实体、理论试题实体、实训案例实体、公司实体、学生成绩实体、笔记内容实体等。系统整体ER关系如图3所示。
5 结语
本文设计的会计凭证实训平台实现了将课前预习、课堂实训教学、教学评价等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可自由安排课前、课后教学环节,不再单一受制于课堂教学;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实训室条件,降低实践成本,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7]。会计凭证实训平台几乎涵盖企业会计凭证填制的所有方面,同时又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基本能满足高职会计凭证实训教学的目的[8]。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及时间的限制,会计实训平台尚有一些功能没有完全实现,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同时其在系统性能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案例实训中成绩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与改进。数据分析的科学性要看实训效果,要通过对2~3届学生进行分析,再结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南娜茜.高校会计实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2] 杨炎冰.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4):128129.
[3]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4] 魏培新.浩天财税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大学,2013.
[5] 林怡.高校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1):8992.
[6] 凡高娟,侯彦娥,张倩.基于有向图的数据流图的ER模型构建方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4(6):1216.
电子商务领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所需要人才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这要求高校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商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因此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理论与实务知识,还要学生能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与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为了全面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在总结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及其他兄弟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的深入了解,结合该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总结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实践教学对岗位所需能力的培养不足。目前,很多实践实验教学课,授课老师的授课方式类似于理论课程的教学,老师讲授的时间比较多,而且很多授课教师自身由于没有实践的经历,很难根据当前电子商务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来设计实验内容,因而学生缺乏电子商务技能的训练问题比较突出。
1.2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偏少。大部分理论课程老师都没有电子商务方面的实践经历,因而在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往往是比较注重对知识点的讲授,更多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没有考虑到所讲授的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岗位工作中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实践课老师也没有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需要把哪些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使得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就比较差。近年来,虽然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但实践课程的比例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低。
1.3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缺乏。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大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而很多本科院校历来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建立比较好的实验实训室,实验室的设备陈旧,实验实训软件较少,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应用。
1.4校外实践基地空有其名,学生去校外进行实践的机会缺乏。为了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很多院校与企业签订了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希望解决学生的实践问题,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只是停留在协议上,由于经费、管理等种种原因,大部分学生没有去实际公司实践,根本不了解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情况。
2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调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六大技能(基础技能、商务技能、网站建设技能、网络营销技能、数据分析技能和网络创新创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内容的递进式不间断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学期,邀请电商企业代表与学生互动交流,使刚进校学生初步接触电子商务,通过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的兴趣,初步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第二学期,学完《电子商务概论》后,与之配套的安排电子商务模拟实训,通过模拟实训是学生对电子商务模式及其流程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另外安排计算机基础实践使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技能,具备信息文案的编辑技能。第三学期,除了《VB程序设计》课程实验、还安排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践课程,为后续网站设计与开发打下基础。在期末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VB语言课程设计》。在实习基地,来自IT企业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从基地实际完成的工程项目中结合课程内容抽取部分模块对学生进行项目开发指导,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程序设计的规范性。第四学期,数据库与动态网站开发,使学生具备一套网站开发和设计的完备技能。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增强未来就业能力。在期末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网站开发课程设计》。在实习基地,来自IT企业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从基地实际完成的工程项目中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站开发指导,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网站开发能力。第五学期,网络营销实践与美工平面设计,使学生掌握网络营销各项基本技能及美工平面设计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期末分批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网络营销课程设计》或《美工及平面设计课程设计》。第六学期,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大多数从事电子商务领域的毕业生认为数据分析对工作帮助以及未来的提升帮助很大,开设SPSS数据统计分析将能提升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技能。移动商务实践课程将使学生跟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扩展学生的就业空间。第七学期,跨专业综合实训与网商创业实训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可以通过校企联动面向毕业生提供仿真和真实项目,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第八学期,定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定岗实习锻炼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
3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必须使得实践教学有效实施,让学生达到预期的实践能力提升的目的。
3.1明确岗位主要能力要求,科学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目的必须明确,要在对电子商务核心岗位群及岗位主要能力的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来设计实践课程。
3.2科学设计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实践能力培养的提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注意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实践能力真正能够提升。
3.3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好校内实验室。校内实验实训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之一,为此,学院要加大实践经费的投入,购置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的模拟实践环境。
3.4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校外实践基地真正成为学生实践锻炼的场所。学校和企业要改变观念,校外实践基地是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场所,因此,校外实践基地要真正做深做细,让学生真正的在岗位工作,这样才能实现多赢。
3.5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针对当前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大多数从学校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同时也可聘请企业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老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