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生态扶贫范文

时间:2023-03-08 15:34:41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扶贫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生态扶贫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促进边远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乡镇为主、群众自愿、政策帮扶。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帮扶,充分调动农户搬迁的积极性,妥善处理好安置地迁入群众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不搞行政命令。

生态扶贫移民搬迁的基本原则是:自愿搬迁,科学安置,整合资源,有序推进。对需要实施生态扶贫移民的地方,坚持以自然村或聚居点为单位,引导整体搬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安置方式采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有条件的乡镇规划建设移民新村或移民公寓,实施集中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山区农民自行购房或投靠亲友,向城镇转移;“三无人员”可由乡镇安排到敬老院。

三、范围和对象

生态扶贫移民实施范围包括北山、福临、开慧、白沙、金井、双江、高桥等7个乡镇。主要对象是:自然环境恶劣、生产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和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群众。

(一)水库周边地区,生产资料匮乏或发展生产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利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及水源涵养的农户;

(二)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子女就学难,通讯、供电等基本生活条件恶劣的农户;

(三)政府列入自然生态保护(无人)区规划范围内的农户。

具体对象由县人民政府审定。

四、资金补助

县人民政府对生态扶贫移民按5万元/人的标准进行补助,各乡镇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等具体情况确定不同安置方式,可集中用于移民新村或移民公寓建设,也可根据移民意愿补助到户。对于建房特困户,可由民政部门另外给予扶助。

五、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县生态扶贫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全县生态扶贫移民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办,具体负责全县生态扶贫移民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扶贫移民工作;根据任务大小,或设立专门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是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的实施主体,要根据全县生态扶贫移民规划制定本区域生态扶贫移民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确保生态扶贫移民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六、有关要求

(1)规范操作程序。要切实做好生态扶贫移民的宣传发动工作,严格把好移民对象的申报关、审核关,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科学选定安置点。实施生态扶贫移民的农户,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供全户的户籍证明和户主身份证复印件,经所在村村委会、乡镇政府和县农办逐级审核,张榜公示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县政府批准后,农户再与乡镇签订退宅还耕(还林)、经济补助等有关协议。生态扶贫农户搬迁后户口可以迁入安置地,也可办理农转非;不再保留原有房屋和宅基地,实施退宅还耕(还林)。

第2篇

较大。

为了打破“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发展困局,贵州省将扶贫开发列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向贫困发起了猛攻。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是贵州的南大门,苗岭横贯,“两江”流经,肩负着“保生态”和“促发展”的双重使命。在贵州省这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中,黔南州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有效地将“生态”与“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用生态的“长腿”,迈出了脱贫致富的大步。

巧用政策红利,保生态促扶贫

黔南喀斯特发育的独特性,孕育出峡谷风光和高原风貌交相辉映,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但同时也带来了守住生态底线的压力。在挑战面前,黔南州充分利用选聘生态护林员、定点帮扶扶贫、生态补偿等林业政策,破解了群众坐拥绿色银行而饱受贫穷之苦的难题。

夏季的黔南州山峦叠翠,骄阳下,荔波县小七孔镇的护林员何可彪正巡护着自己负责的那片林区。在他管辖的林区内,他需要协助执法机构调查涉林案件,遏制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和火灾事故的发生,宣传护林防火、保护生态……“我每周需要巡护自己的责任林区三次以上,在防火期,只要是太阳天,我必须确保一天巡视一次。”

在黔南州,像何可彪这样的护林员还有数千名。护林员的设立不仅保障了黔南州的林业生态安全,更成为消除经济贫困的重要手段。“我们选聘的护林员全部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每年能得到近万元的补助,直接增加了参与者的家庭经济收入。”黔南州林业局副局长向其红告诉记者。

据统计,2016年,黔南州通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现0.72万户2.8万余人精准脱贫,在黔南脱贫攻坚行动中,护林员这个岗位已被赋予新的

意义。

山区是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的聚集区。据国家林业局调查显示,我国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为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富穷山破穷局”,自“八七扶贫攻坚”开始,按照国务院扶贫办部署,国家林业局主抓黔桂九万大山地区19个县的定点扶贫。

2016年,黔南州独山、荔波两县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定点帮扶,共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扶贫资金16.03亿元,新一轮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项目资金1.53亿元以及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3700余

万元。

黔南州及时、准确、足额地兑现这些补助资金,2016年完成10554.5万元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惠及贫困户48022户175256人,贫困户从中获得补偿资金1867.16万元;完成9061.2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兑现,惠及贫困户28379户101239人,贫困户从中获得补助资金1537.6万元。

“定点帮扶期间,我们加强与群众脱贫致富有密切联系的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极大地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的F状,增加了林农的政策性收入。”向其红欣喜地说。

黔南州将政策扶贫作用发挥最大化,既让贫困群众收入了真金白银,又让呵护绿色、守护生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实现双赢。

“‘生态治州,幸福黔南’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到2016年底,我州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9万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贫困面广、程度深,是多年扶贫攻坚未啃下的硬骨头,这些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山,其他扶贫措施难以覆盖。因此,生态扶贫攻坚任务极其艰巨。”黔南州政府副州长黎燕萍坦言。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富穷山破穷局”,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政策扶贫红利,发出生态补偿脱贫最强音。黔南州将继续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资金投入,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积极争取退耕还林任务,及时帮助贫困户将所有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坡耕地全部种上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大力争取工程项目投入,统筹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今后增收打好基础,并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建设,促进贫困农户就业增收。

培育金山银山,助推脱贫增收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长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花季,从贵阳机场到黔南州贵定县,从山脚到山顶,粉红色的刺梨花漫山遍野地绽放着,繁花似锦,灿若云霞。

望着自家地里开得正艳的刺梨花,贵定县昌明镇火炬村村民彭吉英乐得合不拢嘴。“我以前是个贫困户,家里有两个孩子,负担重。为了贴补家用,抱着试试的心态,2011年我开始种植刺梨。到2015年,我那3.7亩刺梨光卖鲜果就能收入4.3万元,没想到这小小刺梨的效益居然是传统农业种植的10倍。”

彭吉英所在的火炬村,原属一类贫困村,2010年,火炬村全村农户开始种植刺梨,现全村种有刺梨3000余亩,每户种植刺梨均在3亩以上,2015年全村刺梨鲜果销售收入就达1000余万元,加上刺梨苗木销售,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刺梨种植专业村,通过刺梨种植实现了产业脱贫、生态脱贫。

在黔南州,像火炬村这样,通过种植刺梨脱贫致富的示范村比比皆是。黔南的“人工种植刺梨”,已成为山区老百姓“点绿成金”的经典案例。

贵州是民间利用刺梨资源最早的省份,黔南是贵州刺梨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刺梨资源,拥有响亮的民族文化品牌,刺梨产业成为黔南践行“生态美、百姓富”发展理念的首选生态扶贫产业。

向其红介绍,近几年,黔南州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等项目,大规模发展刺梨产业,黔南州有刺梨种植农户约20万户,其中一半以上为贫困农户种植。在林业脱贫人口中,通过刺梨产业实现脱贫的就达到10万人。

小刺梨在林业扶贫中发挥了大作用,谱写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茶产业是黔南州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重大成果,也是黔南农业“接二连三”的典范,为黔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到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比翼双飞。

在贵定县云雾镇营上村,一坡坡油绿的茶树长势喜人,满山青绿中隐约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苗族村民正背着竹篓,弯着腰采茶。

“从前这里可都是荒山哪,我们这些村民也都穷得叮当响。现在好了,都种上了茶树,我已经在这种茶五六年了,现在光靠采摘茶叶,一天就能挣100多元。”陈大娘高兴地说。

贵定茶叶产业化管理办公室主任杨芹介绍,云雾贡茶是贵定县的一张生态名片,全县人均茶园面积有1亩以上,目前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3.58万亩。茶园从种植管护到采摘加工,各环节都能带动农户增收。“这满山的茶叶可都是‘绿色金子’啊,就拿采茶来说,熟练采茶工一天能采80斤,每斤4元,一天就有三百多元收入,目前我们这种茶的茶农都脱贫了。茶园按每亩900 株茶,每公斤干茶按600元计算,一年就有2.7 万元的收入。”

除了贵定县,黔南州都匀市同样将荒山变成了美丽的茶园。

史料记载,都匀的“鱼钩茶”在明清时期曾经作为皇家贡茶。1915年,“鱼钩茶”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优胜奖。198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56年被主席亲笔赐名为“都匀毛尖茶”。“都匀毛尖”被赋予了“引领黔茶出山”的使命,成为贵州绿茶的领军品牌。

2002年以来,都匀市充分发挥都匀毛尖茶的品牌优势,将发展茶产业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把茶园打造成“茶旅一体化”的旅游区,带动了3万多户10余万群众投身种茶大军,全市近90%的行政村种上了

茶叶。

“2005年,我获得退耕还茶项目支持种植茶叶24.17亩。如今,我合作社茶园的面积已从当初的400亩发展到5000多亩,入股社员发展到346人。2016年,我们社的毛收入达到2500万元,每个社员能分红近4万元呢。你看到的这满山的茶树,可都是一棵棵‘摇钱树’啊!”都匀螺丝壳河头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光辉激动地说。

截至2015年,都蚴胁柙懊婊达到33.15万亩,总产量4310吨,综合产值12亿元。全市规模茶叶企业5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遍布全市所有产茶乡镇办事处。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0余万人,茶农年人均收入达1万余元。发展茶产业以来,全市1万余户贫困农户通过茶叶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

茶产业让山区群众走上了一条稳定的致富路。通过发展企业精深加工,拉长了茶的产业链,提高了茶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利用茶园片区旖旎秀丽的风光,开发以茶为载体的高端休闲养生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茶树属于深根性树种,能较好地固定土壤,种植密集成片,还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保持水土。茶产业已经成为贵定、都匀乃至黔南的一大支柱产业,为黔南州维护‘两江’生态屏障和脱贫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黔南州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重点和亮点。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指导,黔南州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刺梨、茶叶、特色经果林、木本中药材、木本油料林等产业,2016年共计完成特色经济林种植40余万亩,可覆盖贫困户5万余户20余万贫困人口。

在荔波县驾欧乡联山湾村,村民蒙利磊正忙着招呼客人。这十年,通过旅游带动,他经营的农家乐越办越红火,每到旺季一天可接待10多桌游客,最多的一天能收入6万元,从前靠着一头老黄牛和一把犁,一年辛苦到头生产的粮食只够吃半年的生活早已大变样。

“我们村原来只是个紧靠着大、小七孔旅游线路的普通布依山寨。10年前村民自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经过发展,如今的村子已经成了休闲度假旅游区。” 蒙利磊说,“来大、小七孔旅游的人,说我们村也是一道风景,得来看看。”

近年来,黔南州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常态,以改革举措打造旅游升级版,发展全域旅游引领脱贫、推进共富,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林地、林木等森林资源是山区老百姓的重要生产资料。“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林业,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可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改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

2016年,黔南州林业产值增加到了203.56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07.5%,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达40%左右。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黔南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民众富的山区特色产业化扶贫之路。

实施易地搬迁,走上致富道路

40多岁的谢永光有三个家,第一个是原始的“山顶”,第二个是贫苦的“山脚”,第三个是让他发家致富的拉片移民新村。

“以打猎为生,挣不到钱,生活没奔头……这就是我在前两个家的生活。”回想起过去艰难的日子,谢永光的脸上仍会露出苦相。“现在好了,我搬到拉片移民新村后,不仅住上了楼房,钱也越挣越多,生活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谢永光笑得很灿烂。

瑶山瑶族乡是贵州省极度贫困的“三山”地区之一,解放前,世代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白裤瑶先民,一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生活,以狩猎为生,居无定所,大多数人住的是山洞。

为嚼碎瑶山瑶族乡这块扶贫脱贫工作难啃的“硬骨头”,2012年以来,以实施国家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工程为契机,瑶山乡先后实施了四期生态移民。生态移民后,村民用上了电磁炉、电饭锅等电气设备,并享受了退耕还林补助金。

如今的谢永光算得上是瑶山乡拉片移民新村年收入最高的人家,已成为瑶族同胞中通过生态移民发家致富的典型代表。但“独富不如众富”,作为村支部书记,谢永光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拉片村紧邻大小七孔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又是一个以瑶族为主体,布依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青山绿水、民族风情一应俱全,于是谢永光将目光放在了开发民族旅游、乡村旅游上。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拉片村不断挖掘和打造瑶族文化,逐步将移民村打造成了著名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在谢永光的带领下,拉片村还鼓励并扶持有条件的瑶族农户创办农家旅馆、农家乐接待等旅游服务业,通过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让一、二产业为旅游餐桌经济服务,同时为“千户瑶寨”提供就业支持。

目前,瑶山乡已有1600人左右的瑶族青壮年劳力从传统农业中分流出来,一部分人事旅游服务业(含表演、农家接待、旅游商品加工和销售等),一部分从事特色种养业(蔬菜种植、瑶山鸡养殖、瑶山猪养殖等),一部分外出务工。

同时,谢永光还带领群众制作销售瑶族花腰带、陀螺、瑶族服饰、草凳、沙箩等瑶族旅游工艺品(特色旅游商品)。目前在瑶山古寨景区从事工艺品制作或销售的有30多家,年收入均达5万元。

瑶山乡的变迁,是黔南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百姓搬出穷窝,让生态得到静养的一个缩影。在黔南,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像瑶山乡村民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拔掉了“穷根”,实现了他们的致富梦。

“我们结合小城镇建设、扶贫项目、移民搬迁项目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对居住在深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潜力不大,并且会对天然林生态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的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搬迁,以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黎燕萍告诉记者。

“十三五”期间,黔南州规划搬迁23.66万人,其中,搬迁贫困人口18.58万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0%;整组整寨搬迁2.15万户8.91万人,占全州搬迁总人口的40%;麻山、山、月亮山“三山”地区搬迁3.6万人,占三山地区贫困人口的50%。

第3篇

——生态扶贫攻坚战纪实

【解说】东西两山常绿,一川湫水常流,青山碧水交融,蓝天白云相伴。这样一幅美好而生动的画面是临县65万人民群众长久以来的夙愿。临县是贫困大县,也是生态极度脆弱大县,是全市和全省脱贫攻坚和生态修复的主战场。进入“十三五”,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临县全县上下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积极探索破解生态脱贫新路子,举全县之力打好生态扶贫攻坚战。

2017年,临县造林任务33.1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任务29.65万亩,生态脆弱区造林1.96万亩,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造林9000亩,天保工程造林2000亩,特色经济林4000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28万亩,造林绿化任务十分繁重。截止目前,全县已投入造林专业合作社258个,投入劳力9154人,其中,贫困劳力5673人,完成造林任务23万亩,完成造林栽植任务14.3万亩;完成省县乡通道绿化156公里,栽植苗木55万余株。如今的临州大地,春季造林如火如荼,重点工程成效初显,“六个到位”推动全县生态扶贫工作有序推进。

【字幕】思想认识到位

临县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任务如此繁重,省市领导高度关注,多次调研督查指导。临县成立了造林绿化工程领导组,3月12日举行了全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春季造林启动仪式,召开了全县春季造林安排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造林绿化工作,对目标任务、责任落实、操作要领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县政府出台了《临县生态脱贫工程行动计划》。全县自上而下,层层传导压力,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了统筹治山治水、协调增绿增收的总基调,为春季造林绿化提供了坚强保障。

县四大班子领导亲力亲为,干部群众全民皆兵,临县漫山遍野摆战场,报纸电视网站立体宣传,营造了植树造林强大声势,形成全县上下积极支持、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

【字幕】科学谋划到位

生态建设,规划先行。为了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建设,临县邀请山西大手园林绿化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承担全县造林规划设计,由省造林局督导人员牵头,利用最新研发的山西造林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了首批16万亩退耕还林任务于3月底完成了作业设计,确保了清明前后全县造林大面积开工。目前全县已完成造林作业设计25万亩,保证了任务及时落地,造林行动全面铺开。

结合全年绿化任务,临县规划了生态造林“123456”重点工程,全力实施“2833”工程任务,重点工程即核心美化一座城,突出绿化两条线,综合治理三个点,提档升级四大片,景观建设五个口,提质增效六个园;全面完成28万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和33万亩造林绿化工程。

【同期】临县林业局局长冯清照:科学美化一座城,指县城绿化美化;打造森林县城;突出绿化两条线,对县域境内132公里第一山脊线进行造林绿化,打造绿色通道、景观大道;综合治理三个村,将白文镇曜头、城庄镇城庄、林家坪镇南圪垛三个山体、村庄进行造林绿化;为全县森林村庄建设做出示范;提档升级四大片,建设白文李家湾、庙坪、县城东山、城南玉露香水果经济林生态修复、经济型林业四大片区,打造精品样板;景观建设五个口,高标准绿化县域境内的五个高速出入口;科学规划六个园,指三个红枣精品示范园、两个核桃精品示范园、一个仁用杏精品示范园,为全县经济林标准化管理提供示范。

【字幕】机制创新到位

今年临县各类造林任务达33.11万亩,造林任务之大前所未有。工程实施过程中,临县将造林任务全部安排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共办理造林合作社286家,入社成员13000人,贫困劳力11400人,占80%以上,居全省之首。为加强造林合作社管理,我们出台了《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造林项目议标办法》《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2017年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方案》等。在工程实施中,合作社贫困人员参加工程达到了入社成员的60%以上。对合作社参加造林施工的贫困劳力实行“日记录、旬汇总”报告制度,推行“施工管理台账”,保证了贫困劳力造林施工精准管理;对贫困劳力的劳务收入采取“一卡通”支付,依据施工台账,保证贫困劳力劳务收入精准兑现,让贫困户真正通过参与生态绿化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通过全年造林绿化建设,通过全年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参与造林的贫困劳力年平均收入达7000元以上。

【同期】:专业造林合作社负责人:“一个三口之家的贫困户,家庭中1名劳力参与造林,年人均收入可达4200元。通过生态扶贫,可增加群众六方面的收入,一是增加了育苗收入,二是增加了栽树劳务收入,三是获得了国家生态补偿,四是增加了林地管护收入,五是可以参与造林合作社利润分红,六是还可获得退耕还林、林权流转等其他不同类型的收入。”

【字幕】工程管理到位。

按照“面积做实、密度做够、质量做优”的总体要求,工程建设全部实行了监理制,聘请8 家造林绿化监理公司划片对全县工程进行监理为保证工程质量,实行了县、乡(镇)、社三级管理,县林业局领导包片包重点工程,林业局技术人员全部包乡镇,各乡镇明确一名分管领导负责造林绿化,每个合作社都安排一名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技术指导。三月上旬优先启动了东山生态绿化、李家湾生态修复、曜头、城庄、南圪垛三个重点村山体、村庄绿化工程和太佳东段、岢临高速临县段等重点工程,以点带面,高压推动,初见成效。县政府办发出通知,要求对春季植树造林进度每日一报。通过工程监理、层层监管、报告通报,有效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全县造林绿化工作做到了重点工程精细指导、模式引领、点上出彩,全局工作科学布局、典型示范、面上开花。

【字幕】融资配套到位

为了保证重点工程建设水平,除上级项目资金外,全县今年用于造林绿化的融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已达2000万元,用于白文镇杨家崖、李家湾、曜头和城庄镇贫困村片区绿化、移民点绿化和车赶乡张家山、克虎镇薛家圪垛、临泉镇郭家岔等贫困村资产性收益试点示范工程。其余部分正在通过“临县生态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积极融资。

【字幕】政策兑现到位。

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政府诚信,事关新退耕任务落地。临县首批下达任务16万亩,政策补偿资金8000万元。目前全县完成资金兑现面积15.1万亩,兑现资金7549.85万元,占到计划的94.4%。涉及全县19个乡镇202个村庄30482农户100119口人,其中贫困户10845户28890口人,贫困户户均补偿2989元,人均补偿1122元,资金兑现位于全省前列,为第二批退耕造林任务落地起了积极作用。

第4篇

横亘重庆东南部及黔、湘、鄂等省的武陵山脉,就是传奇发生之地。

1600年后,同样在渝东南群峰下,一个新的传奇再次展开。

传奇前方,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桃花源”。

破“咒”之战

为了得到耕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这些地方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013年,晏大平48岁。辛苦了半辈子,他只给家里攒下一间40平方米的破屋。

他的家,位于彭水县润溪乡樱桃村,海拔1300米。

对家乡的生活,晏大平用一个字形容:“苦。”

“山上土松,雨水一冲,就露出白花花的岩层。”

“山上地少,忙一年就能混个肚饱。”

…………

瞧着儿子一天天成年,晏大平更闹心了:“住在这穷乡僻壤,儿子啷个讨媳妇?”

无奈之下,他只能和妻子到城里建筑工地打工。

环顾渝东南一区五县,大量人口居住在武陵山高海拔地区,形成了连片贫困带。

当地有“顺口溜”道:“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

渝东南的“穷根”何在?

就以樱桃村为例。这个村子的历史,可以回溯到湖广填四川时代――300年间,村民们刀耕火种、开荒犁田,透支了本不厚实的资源承载能力;同时,由于山高路远,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更加剧了当地贫困。

于是,一个贫困“魔咒”形成――当地有“顺口溜”道:“越努力开荒,越饿得心慌。”

如何破“咒”?

“只有当发展模式选择不当时,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才成为一对矛盾。”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说,如果转变发展观念,用生态环保的眼光看待发展,不但不会阻碍发展,反而能发现经济新增长点,做到两者和谐统一。

这样的和谐统一,正是渝东南的目标。

2013年9月,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武隆六区县被划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该区域功能定位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

“魔咒”当前,渝东南如何破冰前行?

市委、市政府指明了方向:面上保护、点上开发,适度发展、特色发展。

“点”的突击

人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学会顺从自然。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

以前,张世强穿衣服从不挑颜色:“因为一进车间,粉尘就会把你染成灰色。”

张世强在秀山县锰工业的“头牌”企业嘉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

“天天当‘吸尘器’,迟早生病。”张世强说,由于水污染和锰尘污染,经常有村民来堵厂门。

锰工业一度占秀山GDP的80%。可是,由于长期粗放式生产,锰工业污染了环境,也透支了资源。

为争夺GDP,渝东南曾对工业项目来者不拒。结果,环境受损,当地的贫困面貌却没能扭转――2013年,渝东南人均GDP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57.5%。

“五大功能区域战略提出,渝东南要‘点上开发’――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在环境可承受前提下,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勇说。

具体到工业方面,就是围绕城镇规划区、开发区、工业园区、交通枢纽、能源基地、旅游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特色农业基地等“点”,淘汰和提升落后产能,引进集约型新兴工业。

秀山锰工业,就在“淘汰和提升”之列。

2014年3月24日,“2013年重庆中小企业创新50强”名单公布――嘉源矿业榜上有名。

近年来,秀山重拳整顿锰工业,并通过引产入园、技术升级等方式“去粗存精”――嘉源矿业也升级了环保技术,成为当地传统工业转型模范。

与此同时,集约型工业也开始在“点”上集聚。

2014年3月的一天,黔江区正阳工业园区。

新平整出来的工地上,车间和大楼不断长高。

“雨润200万吨肉食品深加工、朵朵润尔、黔烽物流、乡乡通医药物流……今年,一大批项目同时开工。”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友才掐指说道。

按照功能定位,作为“渝东南重点开发区”的黔江,将“发展适宜产业,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

而集聚黔江90%工业的正阳,就是未来黔江工业开发的“支点”。

2013年,通过退城入园、定向引资等方式,汽车摩托车配套、新材料、现代物流等集约型工业云集正阳,实现产值140.02亿元。

“以定位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比较优势就随之凸显。”重庆产业经济专家廖元和说,秀山的农机和现代物流,武隆的铝土矿深加工,彭水的清洁能源,酉阳的铅锌矿深加工,石柱的高品质石英矿和高端电子玻璃,黔江的卷烟、食品、木业……未来,这些集聚于“点”的产业,都可能成为一方脱贫致富的支柱。

“面”的恢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要想生活好,除非把山搬倒。”2014年以前,晏大平常听乡亲们这样抱怨。

他做梦也想不到,山没有搬,人搬了。

“搬下山,水、电、气三通,坐车到县城就40分钟!”一年前,乡干部送来一个消息。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晏大平心里一亮。

一部堪称“当代愚公”的空间重组史诗,在晏大平面前徐徐展开。

渝东南群山,素有“重庆绿肺”美称――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9.4%,大批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分布其间。

同样是这片山,也是不少贫困群众的家园。

“生态、生活、生产三大空间相交叠,会导致环境危机和人口贫困,造成‘双输’。”西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邓洪平说。

如何扭输为赢?空间重组。

“按照‘面上保护’战略,通过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易地扶贫、农村环境治理等方式,引导符合条件的人口自愿下山和合理集聚,有助于大自然恢复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也能改善高山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空间,赋予其更好的脱贫条件。”市扶贫办法规处处长景波说。

通过空间重组,数以万计的贫困群众走下大山,奔向幸福――

酉阳县木叶乡,胡秀英一家搬出原始森林,住进了崭新的小洋楼。

黔江区五里乡,贫困户彭内江搬下山,也告别了水、电、路“三不通”历史。

秀山县孝溪乡,七旬老汉张国富乔迁新村,下雨天再也不湿脚了。

…………

人口“向下”,林业和环保力量竞相“向上”。

向上干嘛?恢复生态功能。

2014年端午节,网友“风行天下”赴武隆旅行。

来到土坎镇,他仰望群山,只见绿树入云天。

“远山一隅,竟有桃源。”“风行天下”在微信中赞叹。

“以前,山上住人,基础设施配套却难跟上,结果不少村子污水横流、垃圾乱丢。”武隆县一位干部说,“通过生态扶贫搬迁和农村环境治理,人和环境的矛盾大大缓解。”

2013年,武隆完成了14个贫困村的整村脱贫任务,1.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同时,完成营造林21万亩,成为全国首批林业信息化示范县。

数字背后,“双赢”效应显现。

晏大平也成了生态搬迁户,搬家那天,晏大平既喜又忧。

喜的是:“搬出穷山沟了。”

忧的是:“以后怎么糊口?”

“绿金”时代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张维屏《己亥杂诗(其五)》

2014年5月,石柱县冷水镇八龙村。

莼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慧,又开始到水田“泡脚”。

“5月是莼菜收获季。”潘慧说,“今年行情好――莼菜每斤市价4元左右,每亩收益能达到8000元。”

近年来,石柱县围绕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助农增收的完整产业链――当地乡亲有“顺口溜”:“山上种连苦也甜,山下摘莼销日本,家中待客乐淘淘,一年到头钱不少。”

在限制了粗放型工业、重组了三大空间之后,渝东南如何着力发展?

“生态,就是渝东南的比较优势。”林勇说。

如何发挥比较优势?

“围绕定位,激活资源,配套产业。”有学者支招。

仿佛春风催绿树,群山间沉睡的资源醒了。

酉阳把旅游业作为未来支柱,其他产业都围绕旅游布局,产业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秀山将“药都”作为理想,以37万亩中药材基地为后盾,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

武隆的旅游已经成为全县主导产业,未来将打造“中国武隆公园”。

彭水将着力打造阿依河、乌江画廊、摩围山、郁山古镇“四大特色旅游区”,同时做大做强“烟、芋、薯、畜、林”五大主导产业。

…………

晏大平的家,就位于摩围山景区。

今年农历除夕夜,樱桃村三组。

新年钟声响起前,晏大平来到屋外。

面前,黑黢黢的河谷对面,一条陡峭山梁横亘河谷――那是他以前的家。

身后,一栋小洋楼赫然耸立,白墙、黑瓦、红窗,屋檐下还挂着三百斤腊肉――这是他今天的家。

第5篇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实施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这是扶贫开发的思路创新。广西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岩溶区土地面积800万h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2%,涉及10个市、77个县(区)、779个乡镇(林场);石漠化土地面积233.33多万hm2,集中分布在珠江上中游的红水河、南盘江、左江、右江流域。广西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石漠化地区面临着生态恶化与贫困交织的发展难题,是全区生态建设和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石漠化原因,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将扶贫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的扶贫方式,是实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的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可持续脱贫的客观要求。如何巩固扶贫成果、杜绝返贫现象,是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必须重点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可持续脱贫战略因此应运而生。实施生态扶贫,通过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减轻贫困地区的环境负荷,打破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通过增加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供给,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脱贫。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是广西扶贫实践的成功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广西也在特定的环境下开始扶贫实践的探索,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发展生态经济,将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态环境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取得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要在总结借鉴这一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实现保护生态和扶贫开发双赢。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应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方向,坚持资源永续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扶贫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巩固环境脆弱地区的扶贫效益。一要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各种手段,加强生态环境管理,限制贫困地区人口损害生态环境的活动。限制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引导人们的亲生态行为,减少人们生产生活对环境的排放。二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有关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以封育保护为主的生态自我修复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村屯绿化,增加森林植被,进一步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构建林区立体复合生产模式。这几年,广西各地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取得的成效,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完全可以实现共赢。一要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利用林下具有的空气新鲜、遮阴避阳、气温均衡、场所空旷自由和可采食的青草、树叶、果籽、昆虫等丰富的优势,养殖优质畜禽。同时畜禽入林既捕食害虫,又制造有机肥,反哺林木生长,能解决广西农村人畜混居问题,整洁美化村容村貌。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广西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相当于全区耕地总面积1.5倍,目前林下养殖仅占一部分,发展林下种植有很大空间,前景可期。广西的石山地区历来有“中草药仓库”的美称,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铁皮石斛、灵芝等名贵中草药,其收入相当可观,是一种有高效扶贫效应的生态经济,可进一步推广。

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和扶持环保型产业和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原理设计的一种生态经济形式,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首要任务是培育符合地方优势的生态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坚决执行国家规定的关于生态产业和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结合广西实际出台一系列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在立项环节、建设和生产环节和消费流通环节等方面给予支持,使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迅速形成气候。选定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产业和区域作为示范点,选取一批带动作用强、具有发展潜力的生态型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建设。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超常规举措,立足我镇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切实加大对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推动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扶贫工作,拓宽社会力量扶贫渠道,形成社会合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保护修复家乡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协调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生态扶贫工作全过程。结合贫困地区实际,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地方特色、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生态扶贫工作思路,统筹推进脱贫攻圣与绿色发展。

坚持精准施策、重点突破。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坚持市县抓落实、镇村抓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生态扶贫政策措施,精确瞄准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对我镇1个贫困村重点扶持,确保生态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二、生态扶贫工作目标

到2020年,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态保护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探索组建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劳动贫困人口增收。

三、通过多种途径助力贫困人口脱贫

(一)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推广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村民自建等模式,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政府投资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吸纳一定比例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二程建设,支付贫困人口合理的劳务报酬,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二)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得到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文持设立护林员等工作岗位,让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贫困人口参加生态管护工作,实现家门口脱贫,在贫困区域万的自然保护区等,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服务和管理。在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的同时,精准带动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三)通过生态产业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月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结合现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林产业、特色种养业等生态产业,通过二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劳动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增加资产收益,招宽贫困人口

增收渠道,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四)通过生态保护补偿等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等补助资金,优先支持有需求、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使贫困人口获得补助收入。

四、各项任务措施

(一)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各类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因地区倾斜。组织动员贫困人口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高贫困人口受益程度。

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调整本镇25度以上陡坡耕地基本农田保有指标,积极争取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支持,优先扶持有需求的村,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贫团人口。在树种、草种选择上,指导贫困户发展具有较好经济效益且适应当地种植条件的经济林种、草种,促使贫困户得到长期稳定收益,巩固脱贫成果。确保2020年底前,贫困村符合现行退耕政策且有退耕意愿的耕地全部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镇林业站、镇国土所)

2.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加大黑土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对纳入相关规划的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因村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侵蚀沟综合治理,通过修筑谷坊、沟头防护、载排水沟及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初步遏制侵蚀沟道下切扩张,防治水土流失,逐步减少入河泥沙,保护现有土地资源,使农业生产条件和区域生态环境趋向改善。(镇水利所)

(二)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

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态补偿收益程度。

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机制。建立健全各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调动森林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国家、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攻策,推动补偿标准更加科学合理。(镇林业站、镇财政所)

(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依托和发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票成优势,在相关规划的引领下,选择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支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争项国家级特优区评定时,对脱贫攻坚任务重、带动农民增收效吴突出的村适当倾斜。拓宽我镇投融资渠道,落实资金整合政策,强化金融保险服务,着力提高特色产业抗风险能力。培育壮大生态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入股分红、订单帮扶、合作经营、劳动就业等多种形式,建立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三体与贫困人口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

1.发展生态旅游业。健全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衔接机制,加大生态旅游扶贫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依法加强自然保护区、公园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

下,积极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生态观光园、生态公园、休闲度假村、健康养生、居家养老、文化创意、农耕体验、采摘园等,扩大与生态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镇林业站、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镇扶贫办)

2.发展特色林产业、林下养殖业。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积极培育草食养殖业和特色水户养殖业,推进种养结合、农林复合经营,促进生态循环发展。全县林业生态产业重点推进优质水果、林下资源与山珍食品三大产业标准化基地创建。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参与特色种养业、特色林业的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镇林业站、镇畜牧站、镇扶贫办)

(四)创新对贫困地区的支持方式

1.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推进森林资源有序流转,推广经济林太所有权、林地经管权等新型权权抵甲贷款改革,拓宽贫因人口增收渠道。推进贫困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将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土地资源、集体所有森林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贫因村资户股份化、土地使用权反双化,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镇林业站、镇扶贫办、镇农经站)

2.推广生态脱贫成功样板。积吸探索通过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乡村建设带动贫因人口精准脱贫增收的模式,研究生态脱贫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多业增收等措施和政策,及时总结提炼好的经验模式,打造生态脱贫样板,积极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在脱贫攻坚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镇扶贫办、镇林业站、镇农科站)

3.规范管理生态管护岗位。研究制定生态管护员制度,规范生态管护员的选聘程序、管护范围、工作职责、权利义务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生态资源管护能力。加强生态管护员选聘工作落实,扎实开展生态管护员申报材料、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审核评定,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生态管护员管护能力和专业水平。优先招聘贫困人员为生态资源管护员,使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回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镇林业局、镇农经站)

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层层落实责任

按照国家要求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村、各站所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统筹做好推进生态扶贫各项工作。(各村、各站办所)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站办所要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县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和省级资金向贫困人口的倾斜政策,统筹整合各渠道资金,切实把生态扶贫作为优先保障的重点,资金投向贫困衬倾斜。加强扶贫项目组织申报实施的指导和服务,严格选,及时报送或审批。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谟划项目,做好前期工作,规范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撬动更多资源投向生态扶贫。要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扶贫任务,在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惠民项目、涉农资金整合、财政转移支付、金融投入、资本市场、保险机构、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镇财政所、镇国土所、镇林业站、镇水利所、镇扶贫办)

(三)加强技术培训

积极组织技术专家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精准帮扶活动,加大对生态产业经营大户、合作社和企业的技术指导,培养一批活跃在贫困人口身边的“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和技术能手。加大对基层生态扶贫工作人员和贫困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生态扶贫工作人员的能耐,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市场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镇扶贫办、镇林业局)

第7篇

塔塔尔仓村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县委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系列要求,严格按照生态扶贫承担的任务,狠抓落实,将我村涉及重点工程与生态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完成以下工作:

1、扎实开展生态林建设。佰什坎特镇人民政府在我村实施的生态林项目建设,广泛动员农户积极参与,实现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有效实现长期荒废土地科学合理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打造特色林果业种植。2、把核桃、巴旦木产业坐实做细。我村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依托全村的林果业种植,全村的1734亩耕地中均种植有核桃、巴旦木。如何做好核桃产业,我村在提质增效和核桃嫁接上狠下功夫,全力为实现核桃品质优良,高产高效的核桃经济蓄力。2018年实现林果业提质增效全覆盖.3、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纳入工作。2019年,我村积极摸排全村符合纳入退耕还林地块,积极申请县林业局进行实地测量定点。目前退耕还林项目正在申请当中。

下一步,我村将严格落实相关政策,积极做好本村生态扶贫相关工作,全力实现本村生态扶贫工作扎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