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机制创新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3-08 15:34:26

序论:在您撰写机制创新工作要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机制创新工作要点

第1篇

一、以承载更多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为导向,着力打造“131”国家级重大平台

1.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一区十四园”协同发展格局。加快搭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等平台。丹阳市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建成测试评价实验中心;句容市高新技术创业园完成二期主体工程;扬中市建设智能成套电气试验检测等3个平台;京口区大禹山创意新社区招引企业100家以上;新区新建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孵化创新企业10家。

2.加快建设国家高新区。高新区创建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加快科技创新一条街建设,建成科技大厦等载体,完善高新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功能;加快知识城建设,搭建数字出版技术等3个公共服务平台,吸引30家企业入驻。扬中加快建设省级高新区,丹阳、句容和丹徒争创省级高新区。

3.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高标准编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加快核心区建设,推进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句容分院、“丘陵农业星创天地”创业平台、大学生农业科技创业园、农业科普展销中心等园区平台建设,争取入园企业超10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不断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4.加快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编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推动生态文明、智慧城市、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创新型乡镇开展宜居、绿色、低碳城镇综合技术集成与科技示范,实施世业镇省级小城镇建设等示范工程。

5.加快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构建知识产权培训—创造—运用—托管服务链条,加快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中心、专利运营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培训基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基地以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以培育创新型集群为途径,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6.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强化“梯度培育、差异扶持、集群发展”思路,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促进科技型企业“小升高”,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0家,全市拥有研发机构企业所占比重达40%。

7.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组织实施60个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9%。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编制“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九大产业技术路线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

8.培育创新型人才集群。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国际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国际化。实施金山英才计划,进一步发挥高层次领军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举办科技企业家培训班,提升企业家的科技创新意识和企业创新能力。组织“‘’专家行”等活动,搭建人才服务经济发展的桥梁。

三、以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主线,着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9.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协调推进区域知识产权试点与管理,推进辖市(区)开展知识产权强省区域示范工作,丹阳市、句容市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等区域示范试点工作。实施全市专利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专项行动,强化“千企”订单式培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全覆盖、大中型企业专利全覆盖,力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件。组织实施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等项目,推动领军型企业成为专利密集型企业。

10.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较上一年度增长20%。支持地方围绕特种船舶和海工配套、智能电气等特色主导产业,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积极创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开展省贯标示范创建,加快国家标准贯彻实施。

1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双打”和“护航”专利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侵权行为。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专利权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开展展会知识产权维权,规范知识产权产品市场。创建中国丹阳(眼镜)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畅通维权绿色通道。深化专利维权托管服务,建强专利维权专家顾问团队。推进专利保险工作,保障企业创新发展。

12.推进知识产权国际化。加快实施知识产权“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联系合作,建设中瑞国际技术(知识产权)转移中心、中瑞生态产业园涉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大学举办“三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鼓励外向型企业申报国外专利。

四、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为要点,着力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13.推进与在地高校合作。围绕高校科研单位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强化产学研无缝对接。举办在地高校与市产学研合作对接会,设立高校合作专项,鼓励高校科技成果在市转化。组织开展“双百”、科技镇长团等专题产学研活动36场,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鼓励各辖市区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

14.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化。组团参加美国亚太商业展望(APBO)会议。组团赴俄罗斯、乌克兰、日本等国家开展航空航天、船舶海工、农业智能养殖等领域的洽谈合作。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建设中国—乌克兰()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跨国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组织参加第五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支持企业建设海外研发中心,推进企业创新国际化。

15.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依托三个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大力集聚吸纳科技人才、金融资本等资源。加快省船舶及海工关键配套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做强“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加快省智能电气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华北电力大学扬中智能电气研究院”创成省级重大创新载体;加快省航空配套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建成材料性能测试分析中心、投融资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企业10家。

五、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16.优化创新孵化生态体系。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培育众创空间、众创集聚区示范标杆,力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10家。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体系,加快建设一站式科技服务中心。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举办创业沙龙、创客大赛等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17.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援助中心、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和发展研发服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专业和综合服务机构,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市科技服务软实力。力争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125亿元。

18.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深入推进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试验区建设,不断扩大科技金融融资规模,全年帮助科技型企业融资超6亿元。继续推广“苏科贷”“镇科通”“镇保贷”“镇知贷”“镇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吸纳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我市科技型企业或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科技企业上市培育,推动科技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或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

六、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9.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改进项目指南征集方式,实施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在采用无偿拨款、后补助、科技奖励等支持方式的同时,继续扩大科技贷款、股权投资等资助方式的比例。修订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完善市级科研信用体系。

20.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与省科技厅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会商。建立市科技局与辖市(区)、百亿企业、在地高校、医疗集团的联系协调机制,共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成立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21.落实先行先试相关政策。鼓励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在新型研发机构、区域协同创新、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索,争取1条以上政策开展先行先试。筹建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采取合同研发、项目经理等市场化运行机制,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

七、以从严治党为遵循,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第2篇

一、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

领导班子是广播电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践者,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改变观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人,因此,改变人们的理念是思想政治工作走向创新之路的推动力。把握好人们的思想脉搏,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创新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有正确的引导,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施压给别人。二要注重人们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思维。三要尊重个人的思维观念,不能剥夺人们的参与权与知情权等,在正确的教育下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人们的工作激情,从而让人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

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遵循和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保证和动力。一是结合实际,改进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把有限的人力资源用好用活。二是实行责任分配制度,将工作每个环节的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分工合作,相互督促。三是建立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来督促所有人员积极工作,不断创新,从机制上和制度上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建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是保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的有效措施。四是建立公平的奖罚机制,表扬中要注重经验总结和先进典型的树立,批评中要注重错误总结,通过建立奖惩机制,达到及时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推动整体前进的目标。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要善于把握思想教育对象的特点,确保思想教育效果。由于人们的思想活动个性不同,有其独立性以及差异性,因此,在思想教育活动中要尊重这种差异性,把握好对象思想的特点,开展有层次、多样化的思想教育活动。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群众,走进生活。在实际工作内容中要注意发挥导向作用,使教育活性中的素材生动化、生活化,从而使教育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同时,思想教育活动不仅要着眼于人们的思想教育,还要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群众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得到关注。同时,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持久性工程,需要我们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让人们时刻感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

四、县级电视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县级电视台的经营和发展受到了冲击和制约,有线网络电视和电视台的分离对县级电视台的发展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县级电视台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主要收入来自广告经营和有线电视经营,有线电视分离后不再分担电视台的运营费用,这使得很多县级台的经费支出大都存在缺口,人员工资受到制约,这很容易造成县级电视台人心浮动,工作积极性不高。这种情况下,在县级电视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每个政工干部既要适应新形势,又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等知识。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给自己“加油”、“充电”,才能游刃有余,胜任工作。在某些娱乐性节目中,工作人员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后,就不会为了一味追求收视率而采用一些低俗的内容,而是在娱乐节目中教会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会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县级电视台解放思想渡过难关。基层政工干部要善于团结人,善于协调工作,还要善于调动班子成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发挥集体智慧和整体功能,下活一盘棋。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凝聚人心,使大家团结一心献言献策,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困难时期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主导自己的行动,多方学习考察,注重与各种新媒体融合借力,比如建设县级电视台自己的网络电视台,让观众通过网络也可以收看到电视上播出的相关节目。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开拓新的创收渠道,发扬不怕吃苦,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县级电视台渡过难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3篇

根据官方的说法,雄安新区的设立首先是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加快构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新区还可以起到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这些目标可以说是对不合理存量结构的调整,但新区自身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和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形象的比喻,就是打造一个体制机制创新的科技创新基地,类似美国的硅谷。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先后在三个不同的时点设立了相应的特区:第一个时点是1980年代深圳特区的成立,它的使命是中国融入世界的窗口和桥梁;第二个时点是1992年浦东新区的成立,浦东新区是综合改革试点,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金融发展和国际化;现在设立雄安新区,是承担为中国经济转型寻找出路的任务,探索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在经济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常态,旧的发展模式已经积累了太多结构性的矛盾,不仅逐渐产生和增加经济风险,还阻碍经济可持续的增长。中国急需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防止经济停滞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实现国家崛起的目标。

因此,中国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转变。创新首先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为科技的创新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此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但是,经历几十年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体制内以及整个社会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思维、行为模式以及利益格局,这些增加了存量改革的难度并影响了改革的进度。在这样一个旧体制基础上创新,必须首先对体制进行大的手术,然后才有可能刺激科技创新。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在调整过程中,增长动力不断衰竭,风险积累会越来越大。

所以,破解发展难题,必须厚植发展优势。将存量中的一些优质资源移植到一个新的体制机制平台,可能会更快地产生化学反应,起到通过创新引领发展的作用。因此,雄安新区就承担这样的任务,在几乎是一张白纸的地方,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筹建一个新区,这个新区必须在体制与机制上与当前的城市截然不同,然后吸引从事创新事业的科研机构、企业与人才流入,激发创新活力,从体制与技术两方面为中国广大的存量部门提供经验和引导。

为什么必须通过建设新区才能完成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这个重任呢?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央集权模式分布的,在这种等级制下,优质资源过度向中心城市聚集,比如全国的优质资源集中于首都,而各省的资源主要集中于省会等等。

当前,这些中心城市因为资源过于集中,吸引了过多人口流入,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以及越来越低的效率,大都染上了大城市病。而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大城市房价不断创出新高,增加了人才流入的门槛,甚至会导致一些人才的流逝。过高的房价会造成年轻人才的分流作用,过高的成本也会削弱大城市优质资源的优化组合,而二三线城市并不能为分流的人才提供施展的平台与空间,因为与一线城市相比,中小城市更加缺乏自由的空间。

将中心城市的一些优质资源剥离出来,放置于一个机制创新的新区,而且这个新区不允许地产炒作,实行新的地产发展模式,以降低流入人才的生活压力,不被住房所累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这就是雄安新区建设的目标与承担的任务。这涉及到了存量资源的调整,从首都这样的大城市向新区分流,但是,新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体制创新,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新的增量,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并起到引领作用。

这可能与深圳、浦东不太相同。深圳与浦东是“平地起高楼”,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企业、人才,都是通过其体制性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业者,是真正的增量。而雄安新区是迁移概念,即将北京存量资源中的一部分整体迁移到雄安。那么,一个主要的挑战是,如果将一些植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新的家园,这些植物可能依然是原来的样子,而无法进化,除非有新的生长环境。因此,雄安新区成功的基础是体制改革,体制创新。

从体制创新这个角度看,中国大部分主要城市都已经建立了新区,所以,不用像北京这样筹建雄安新区,但这些新区可以像雄安新区一样,推动体制创新,同样可以起到创新引领作用。国家发改委日前了《2017年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要点》,对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18个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提出了要求和部署,要求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探索,多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探讨

继续教育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继续教育,办好开放大学,这是继续教育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坚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将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主题,为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指明方向。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教育质量年”,加强依法治教,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推动灵活学习,指导开放大学办学体制建设;完善社区教育,推动居民社会评价机制建设;重视培训创新,推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建设,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重要路径。

一、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内涵剖析和价值功能阐释

(一)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内涵剖析

体制是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结合体,强调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权力配置的中心地位;机制是系统的内在表现方式,强调的是系统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1]。具体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而言,继续教育体制是指国家和政府基于促进国内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而确定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机构设置,如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继续教育办学体制等;继续教育机制是指继续教育系统内外主体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如继续教育教学社会评价机制、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继续教育机制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是“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借鉴国内外有关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经验,借助“互联网+”发展机遇,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丰富教育资源,创新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健康持续长期稳定发展的体制机制,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体素质、实现社会和谐,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继续教育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价值功能阐释

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同,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教育发展阶段,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整体素质的差异,各国继续教育侧重的对象和重点各不相同,方式方法手段也不同。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的特定历史阶段,创新继续教育体制的重心在于加强依法治教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创新开放教育办学体制,强调权力配置和规范管理的法治轨道,现阶段的重心在于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创新继续教育机制的中心在于继续教育实施效果的监督与评价、价值与功能检验,强调继续教育投入与产出、效果与改进的价值功能,现阶段的重心在于实行管办评分离的社会评价机制[2]。无论是继续教育体制创新还是机制完善,都是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互相作用,共同推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长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变革的背景

(一)“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变革迎来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到来,把终身学习的理念传播到新世界。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国情而言,这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网络进入千家万户的是信息爆炸式渗透,QQ、微信已经渗透进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知识的传递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出现带来教育信息化,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基本特征,对于建立和完善覆盖广大城乡的终身教育网络,突破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加速知识的传递,拓展学习的内涵。创新继续教育发展变革,必将为各级各类学习者提供适用的学习资源和便捷、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3],丰富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涵,推进国民终身教育的理念的传播和渗透,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创新发展变革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技术全面融入继续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与之相伴的是普通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高校本科生就业困境重重、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减少等诸多社会现象。就业压力带来沉重的生存危机,日常工作和加班占用劳动者的绝大多数时间,使得普通社会个体通过系统的继续教育方式获取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受到很大限制。常见的继续教育模式仍然以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函授、业余等学历教育为主,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每况愈下。由于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落后、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高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缺失[4],基于社会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继续教育仍侧重学历继续教育,以拿到学历证书作为教育的评价标准,忽视非学历继续教育,功利主义倾向明显,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重视城镇社区继续教育,忽视农村新农民教育培训,广大农村地区新型农民继续教育的县级地方教育财政投入主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5],严重阻碍广大农村地方的继续教育推进与创新。

三、“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制约传统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对传统教育的生源和就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普通高校的成人脱产学生大幅减少,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函授等新的继续教育形式大量涌现,而在新的“互联网+”平台上如何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创新工程。互联网缩短知识和技能传播的时空距离,使得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个体能够通过更加便捷的渠道获取知识成为可能。“互联网+”削弱传统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的权力支配地位,学习者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是很显然,现代继续教育并非是杂乱无序的个人自我学习,具体应该采取何种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如何借助互联网络平台开展系统、有效的继续教育,如果对继续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学习者和管理者之间通过何种纽带形成固定的学习关系,已经成为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办学体制的忽视削弱老龄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

办学对象中的主体遗漏和缺失是办学体制不健全的重要表现。老龄人口的继续教育办学体制是我国现代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对于老年人群体如何推进继续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毋庸讳言的是,目前城镇老龄人口的继续教育管理明显走在农村老龄人口的前面,老年大学的办学形式也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更加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相比较而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农村地区更多地体现为手机的普及,然而基于“互联网+”的其他继续教育功能却依旧停滞不前。面对日益加重的老龄化社会问题,国家出台各项老龄社会政策方针,很显然,必须依托于接受过继续教育、具备一定知识理解能力的社会个体方能更好地落到实处。现实情况是,广大农村的留守老人基本社会保障都缺失,近年来不断曝光的农村留守老人自杀问题已经给社会敲响警钟,更何谈面向农村老人的继续教育。

(三)评价机制的不足影响居民市民化的转变进程

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继续教育推进的实际效果,是继续教育评价机制的核心和关键,是对继续教育功能实现与否的衡量标准。目前,全民终身教育理念已经伴随着城乡一体进程的推进在城镇社区广泛地渗透,城镇社区的继续教育培训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型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互联网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丰富城市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和知识储备,形式多样化,且内容涉及面较广。但是继续教育的实际效用不是仅从表面的活动数量来衡量的,从教育效益理论的角度来评述继续教育的产出,就要构建系统的继续教育评价机制,而其中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教育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现有的继续教育活动是否有效地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否有效地推动城镇居民市民化的进程,是否有效地提升整体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基本素质。仅仅流于形式的花哨活动,应付各级检查的样板工程,只是虚幻表象,对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四)发展机制的缺失阻碍新型农民群体的成长可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新旧农民工的自然更替,传统的以清除文盲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教育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需求。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量的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外出打工,农村职业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停滞不前,没有为新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尽管手机和网络已经在城乡普及,为青壮年农民接触新闻资讯提供方便快捷的途径,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育,究竟应该如何推进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仍是未解困局。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停滞不前,农村继续教育系统内外各实体之间互相遏制,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业从业人口日益贫乏的现实语境下,缺乏针对农民的继续教育平台和资源,制约阻碍新型农民群体的成长。

四、“互联网+”时代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主要路径

(一)加强依法治教,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依法治教,管办评分离”[6]。加强依法治教,具体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即必须形成完备的继续教育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继续教育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继续教育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继续教育法治保障体系。系统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依法治教,推进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既是创新和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继续教育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可靠保障。加强依法治教,必须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提高继续教育依法治教意识,转变继续教育管理理念,按照“十三五”规划的统筹规划,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升继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创新管理路径,通过法律的手段推动继续教育体制创新。新阶段创新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加强依法治教,就必须进一步推进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建设,通过立法规定继续教育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构建以继续教育权力配置为中心,以继续教育结构、功能、运行为主体的继续教育体制,形成适应时展的继续教育法律规范体系,出台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措施,双管齐下,形成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法治实现路径。

(二)推动灵活学习,指导开放大学办学体制建设

继续教育办学机制和教学模式是继续教育的存在方式。高校是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而开放大学则是推动社会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最重要实施者和操作载体。依托“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平台,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继续教育体制建设必须推进开放大学办学体制创新与改革,立足日益严峻老龄社会的国情,发挥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建立适应成人的灵活的学习制度。根据《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目前应尽快并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互联网+”语境下的继续教育发展树立目标,明确方向,提供思路,指引发展,最终建成建立开放型、交融型和联合式的继续教育网络。新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必须体现“互联网+”的时代精神,更加体现教育公平,更加倾向灵活互动,更加强调资源开放,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更加关注转型发展。现阶段,创新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推进开展学分银行试点工作,是发挥互联网优势的重要举措。各地区要适应人口流动变化时代特点,推动灵活学习,增加非学历继续教育内容,制定出台指导学分互认和转换制度建设的框架性文件,开展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试点,全面打造互联网时代的老年学习平台,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完善社区教育,推动居民社会评价机制建设

社区继续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物质基础不断积累,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日趋丰富,城镇社区已经具备相对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平台和场所,精神产品的提供成为社区职能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互联网技术推进社区居民继续教育更加快速地发展,部分地方社区建立社会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教育“三社”互动的发展机制[7],创造有利条件,为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辅导、学习公平、学习评价等均提供充分、便捷的平台。现阶段,创新和完善社区继续教育体制,必须推动社区居民继续教育评价机制建设。首先,社区应及时出台适应本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统领社区范围内的长期继续教育工作,确立社区继续教育评价机制的前提。慕课、微课课程的出现,为社区居民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如果街道社区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及时出台相应的社区继续教育指导性规范,必将推动社区继续教育有序、有效地发展,并服务于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测评工作,指导社区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开展相应的活动,必须通过考核评价机制予以衡量评判,构建符合市情特点的社区教育评价考核机制,据此不断完善进步,改革创新。最后,通过持续宣传活动,利用QQ、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投票,选取典型案例,公开透明,树立榜样,丰富社区继续教育活动的居民社会评价机制,引领社区居民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将城镇社区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四)重视培训创新,推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

建设“互联网+教育”既是教育本身变革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8]。深化继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就必须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推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农民增收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劳动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体现在受教育者社会活动能力的增长程度上,尤其体现在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敬业精神的形成上[9]。农民继续教育发展机制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型农民成长、提高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要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作。创新农民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包括农民创业技能教育机制、农业技术实施应用配套机制、农民教育培训实践效果监督机制、农民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等。首先,应打造专门面向农民的创业技能平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推送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课程,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制订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当地农民进行学习;其次,要借助网络技术平台,及时对农民技术实施与创业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进行辅导解答,强化继续教育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和实际效能,为农民增收提供现实的技术支持;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培训实施推广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数据搜集整理,综合统计,持续跟踪调研,检验教育培训对农民增收创新能力的实际价值;最后,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拓展高校继续教育模式,搭建农民继续教育系统内外各实体之间互动平台,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农民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加强智力支持、资金保证、技术援助、共建协作,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当地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创新。

作者:周德军 单位: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绵涛,康翠萍.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10(7):69-72.

[2]蒋海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管办评分离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9):58-60.

[3]王振杰.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75-179.

[4]杨学祥,张魁元,侯建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创新———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为例[J].继续教育,2016(1):3-6.

[5]靳卫东,徐银良.“以县为主”体制和“新机制”的农村教育财政投入改革绩效评价[J].当代财经,2015(12):33-45.

[6]万嵩.我国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多元径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4(6):8-12.

[7]余善云.完善体制机制助推重庆社区教育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5-38.

第5篇

会议总结了2011年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作,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达到83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5%;实现增加值2142.7亿元,高于同期工业增速3.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14.2%。合芜蚌试验区带动强劲,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284.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3.4%。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有力推进,全省通过国家备案审批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335家,达到全省规上企业的12.3%。火炬计划工作迎来新机遇,芜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型产业集群获得科技部批复。园区工作打开新局面,出台了《安徽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办法》和《安徽省创新型园区评价表彰办法(试行)》,首批创新型园区获省政府表彰。争取国家项目取得新进展,推荐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项目入库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基金争取国家资金1.671亿元,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10位。高新领域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实现突破,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组建。

会议提出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作要点,将贯彻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会议和即将召开的全省科技工作会精神,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聚焦试验区建设,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重点突破、集群发展”,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为主线,通过规划引导、载体支撑、项目带动、政策激励,力争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合芜蚌试验区产值突破60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合芜蚌试验区新增220家。

任鸣在讲话中指出,2011年,全省科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为经济结构调整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合芜蚌试验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下,全省上下形成“争先恐后、比学赶超”的创新氛围。任鸣强调,2012年,要在三个方面进一步聚焦集力,为安徽创新崛起、转型升级作出新贡献。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要立足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锁定有限目标,主动作为,重点突破。要围绕主导产业的首位产业,凝炼共性关键性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取得一批技术、专利、标准和新产品的成果。要继续培育主导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个在主导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相对集中,拥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在主导产业上大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组织的探索,采取股份制形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不断派生产业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成产业的竞争优势;要多种形式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二是聚集重点项目,强化产业技术的供给能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产业中的广泛深入应用,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增强项目的储备,提高项目的入库率;认真组织项目申报,签订项目合同,加强项目绩效宣传。三是聚集县域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县级科技工作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抓好一批园区、一批企业、一批项目、一批服务机构。任鸣最后希望,科技战线的同志要广交企业、部门、专家、中介服务机构及金融界朋友,强化政策和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争先进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打破惯性思维,创新工作思路。

会上,芜湖、马鞍山、黄山、铜陵等市及合肥高新区有关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本地区特色工作经验。与会同志还围绕如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工作等进行座谈发言。

第6篇

一、基本思路

立足推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内涵深化和外延扩展,切实以成果整理利用推动技术深化普及,把果园、菜地化验、示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增产、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坚持以普及行动为抓手,以服务生产、服务农民、深入推进科学施肥为中心任务,以技术推广普及为重点,实现工作重心由室内(化验室)向室外(田间)转移、由项目实施向生产指导转变、由试点示范向“整建制”推进转换,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切实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不断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努力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二、目标任务

根据国家和省、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要求,年我区计划免费为4.8万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推广面积25万亩,项目示范区亩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

主要目标任务是:按照“三年一轮回”采土测土要求,安排部分周期性土样采集、肥效示范。一是“整建制”推进有突破。60个以上的村实现整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1个镇实现整镇推进。二是实施范围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村级示范片、信息上墙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0%以上。三是示范带动增强。为粮棉油高产创建和果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区、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全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服务,力求每户有一个明白人,每村至少扶持1个科技示范户、1个20亩以上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点。在行政村建立固定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公告专栏,肥料配方、肥料供求信息、施肥技术指导方案等,建立1-2个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模式机制创新。因地制宜探索按方配肥供肥、配方肥连锁供应、指导农民按方施肥以及“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模式。开展数字化、智能化配肥供肥服务,引导农民施用掺混式配方肥、按方施肥。五是技术成果集成。继续做好土壤肥力定位监测和测土配方施肥肥效监测,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不断验证并更新大宗粮食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探讨建立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完成耕地养分分等定级和县域主要作物肥料利用率测算。

三、资金安排与补贴环节

年,安排我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20万元,补贴资金主要用田间示范展示、技术指导、培训宣传、配方制定、配肥供肥服务、土样采集与化验、效果评价等。

四、技术路线及工作要点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协调、创新发展”的原则,按照整村、整镇等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的总体要求,年工作要点是强化果蔬技术示范、成果应用和技术普及,着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

主要是完成肥料利用率补充试验,侧重果蔬等高效作物采样测试与试验示范,强化科学施肥技术普及力度,探索整村、整镇等整建制推进的有效模式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科学施肥指标体系,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

(一)开展“整建制”推进。与高产创建、标准园创建、专业合作社、“三品基地”结合,开展整村、整镇等整建制推进试点,探索整建制推进有效模式和工作机制,建立1-2统测统配示范区,总结形成一套整建制推进运作模式。

(二)狠抓“配方肥”下地。要健全招标制度,公开、公平选择供肥企业,统筹企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完善供肥模式,健全供肥网点,规范标示,实现配方肥直供到村。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品”基地合作,积极探索“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的服务模式。

(三)强化“示范片”到村。继续实施“百千万”示范工程,建立1-2个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区,同时扩大村级示范片建设规模。并做到“四有”,即有包片指导专家、有科技示范户、有示范对比田、有醒目标示牌,其中标牌建设严格按照土肥字〔〕3号文件要求执行。

(四)推动“培训班”进田。千方百计推进科学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充分结合村级示范片建设,积极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和现场观摩活动,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田间巡回指导和现场指导服务,加强田间实际操作技能和肥水管理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技术水平。加强对基层肥料经销商、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五)促进“建议卡”上墙。在“村村通”信息栏、村委会、肥料经销网点等场所,及时张贴测土信息和施肥方案,公开技术服务人员电话和质量监督电话,方便农民了解掌握科学施肥知识,直接“按方”购肥施肥。

(六)完善“基础工作”支撑。继续开展土壤养分定位监测、墒情监测和农户施肥调查。结合实际安排土样、水样和植株样品采集,免费接受农民主动送样测试,满足农民个性化测土服务需求。实行县域周期性测土,每年原点周期性采集分析耕层土样300个以上,对100个以上农户进行施肥情况调查。

五、组织管理与项目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合力推进。区政府继续成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人员配置、项目管理、监督检查、资金监管等。技术小组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和巡回技术指导。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保证项目实施所需的人员、财力和物力。加强组织协调,区农业、财政部门要搞好沟通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创新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整村整镇等整建制实施。

(二)稳定专业队伍,提高业务水平。区土肥技术推广部门土肥专业技术人员应保持在5名以上,对化验、数据管理等专业性强的岗位,不得随意调整。要支持区级技术人员参加省部级有关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服务能力;要建成一个标准化试验室,构建镇村技术咨询和配方肥供应网络,为全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第7篇

工会工作油田企业方法

新形势下,全面理解和把握油田“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深刻认识抓住和用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油田企业工会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的职能作用,对于做深、做细、做实、做新企业工会工作,使工会在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定发展大局中真正实现有所作为,至关重要,影响深远。

一、健全机制,履行工会维权职责展现新作为

1.健全职工利益协调机制

要加强源头参与和宏观维护,完善定期向党委汇报制度、工会与行政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通过政策法规和制度安排,从整体上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坚持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着重抓好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要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厂务、事务公开,推广职工代表巡视制和票决制,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企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健全职工诉求表达机制

要拓宽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民主参与渠道,积极通过议案提案反映职工愿望和诉求,表达工会的主张。要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及时掌握、深入分析职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会组织的政策建议,主动向企业党委报告、向企业行政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要求,代表职工督促企业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加强职工的民主法制教育,引导职工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和社会和谐。

3.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定期分析职工队伍状况、劳动关系矛盾状况,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增强调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健全完善以工会为主导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发挥基层工会调解组织作用,把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努力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4.健全职工权益保障机制

要将维护职工经济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工会作用,深入开展企业内部影响稳定问题的排查工作,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平等协商工作,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要保障职工学习权、发展权,使职工接受培训、增强素质,做体面劳动的践行者;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做企业发展的促进者;顾全大局、维护稳定,做和谐企业的建设者。要加强企业劳动保护工作,切实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实现企业和谐。

5.健全困难职工帮扶机制

要依托企业、依靠职工,建立企业内部职工互助帮困制度,筹集帮困互助资金,增强职工抵御困难和灾变的能力。要在深入开展企业“爱心救助帮扶工程”和“金秋助学”等行之有效救助活动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增强帮扶实力和优化创业环境上来。

二、探索经验,指导工会科学实践形成新方法

1.完善规章制度,推进工会工作规范化

强化制度保障是推进工会工作规范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重要方法。推进工会工作规范化,就是要坚持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做到工作目标明确、工作内容具体、工作流程规范。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提高企业工会领导班子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行使好对工会重大问题、重大活动、重大事项、重大经费开支的审议权、决策权。要推动制度创新,科学规划制度创新的内容、步骤、方式,使工会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有效协调,使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等程序环环相扣。要完善目标考核,突出对组织建设和各项活动的考核,加强对工作要点完成情况的日常监测,确保常规工作不丢分,特色工作叫得响。要强化制度的执行。把违反制度应承担的责任和后果具体化、公开化,减少工作执行中的“信号衰减”,保证制度管得住、用得好,确保工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坚持群众路线,推进工会工作群众化

要坚持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做到工作贴近职工群众,工作依靠职工群众,所设计的活动能够吸引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得到认可和支持。要深入研究职工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趋势、新特点,创新联系职工群众的活动载体,畅通联系职工群众的渠道,完善服务职工群众的方式,更加密切地联系职工、更加深入地动员职工、更加广泛地组织职工、更加切实地服务职工。要问政于职工、问策于职工、问需于职工,多从职工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多从职工群众立场谋划工作,多从职工群众需求开展活动。

3.坚持多向联合,推进工会工作多样化

工会工作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不能“演独角戏”、“跳独舞”,更不能“自演自夸”,要打破封闭独立的运作模式,走出工会看工会、走出工会干工作,坚持开门办会,加强与党政部门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沟通协作,一家牵头当主角,多家协助当配角,一家策划活动,多家充实完善方案,一家总结经验,多家共享成果,整合社会资源,巧借外力提升工作的影响力。

三、激发活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

要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围绕提高工会干部“五种能力”目标,大力推进工会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制定工会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实行分级分类培训,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能力。同时,要推动工会干部的交流和轮岗,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鼓励干事业、争一流的良好氛围。要关心和爱护各级工会干部,满腔热忱地帮助基层工会干部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倾听他们的合理诉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