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5 09:05:52
序论:在您撰写直升机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试验条件
(1)水泥池:试验基地面积26亩,共建有水泥池495口,包括亲虫培育池34口,幼虫培育池28口,每口水泥池长8米、宽4米、高30厘米,每相邻的33口水泥池组成一排,共有15排。水泥池周围搭有简易钢架大棚,大棚上可盖薄膜。水泥池进出水均经筛绢网过滤,养殖用水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蓄水沉淀池:蓄水沉淀池2口,面积共20亩。
(3)亲虫:选购山东野生沙蚕亲虫,要求个体完整、反应灵敏。
(4)饲料:分两种,粉料(以硅藻粉为主)及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
2.生产管理
(1)前期准备:水泥池刚建成时,放满水,浸泡1~2个月,使其碱性消失。育苗前,用30克/米3的生石灰彻底消毒蓄水池、供水管道、亲虫培育池、幼虫培育池。
(2)亲虫强化培养:2013年11月25日从山东引进野生亲虫(共8箱,13.5千克/箱)进行强化培养。亲虫培育池泥床厚度15厘米,进水没泥3厘米。亲虫强化培养需3~4个月,强化培养水温保持在10℃以上。
(3)人工繁殖:当亲体性腺成熟时挑选体色鲜艳、无机械伤、活力强、性腺饱满的亲虫放入塑料桶内进行人工繁殖。桶的体积为1米3,一只桶内放21条亲虫,亲虫雌雄比例为2∶1,并加入适量海水诱导产卵和排精。桶内水每12小时换一次,共换两次,36小时后幼虫孵出。孵化过程中注意充气,以免受精卵下沉,造成缺氧死亡。幼体出膜后投放到幼虫培育池继续培育。
(4)幼虫培育:幼虫培育期泥床厚度5厘米,进水没泥15厘米。
(5)成虫养成:幼虫经过1个月培育、规格达到1~2厘米时,把幼虫连虫带泥轻轻撒入成虫养殖池,每口养殖池投放幼虫7万尾。成虫养殖期泥床厚度15厘米,进水没泥3厘米,当气温高于33℃时,进水没泥5厘米。
(6)日常管理:水质管理。整个养殖过程中都要严格控制水质,避免遭到原生动物的入侵,所用海水在进入水泥池之前都先进行24小时沉淀。人工繁殖及幼虫培育阶段,通过覆盖薄膜的方法,使水温保持在10℃以上。成虫养成期要经常干露晒滩,以达到促进底面残饵氧化分解和底栖藻类繁衍增殖的目的。增氧。在受精卵孵化至幼虫转为底栖匍匐生活这段时间内,要注意充气增氧,以免造成缺氧死亡。模拟海区涨落潮。在幼虫培育期,幼虫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开始转为底栖匍匐生活,此后,每天模拟海区涨落潮2次,进水没泥15厘米,保持2小时后排干。在成虫养成期,每天模拟海区涨落潮1次,进水淹没泥床后,保持1小时后排干。投饲管理。亲虫强化培养期间,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一般每天投喂两次,日投喂量1千克/池。幼虫在转入底栖匍匐生活后开始投喂硅藻粉,选择在水排干后开始喂料,每天投喂一次,日投喂量60~150克/池。养成期间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每天投喂两次,日投喂量2~3千克/池。巡塘。每天早晚巡池,发现敌害生物(如蟹类、螺类等)立即清除,定期记录水质、饵料消耗、沙蚕生长状况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
(7)收成:7月中旬开始,当沙蚕规格达到800尾/千克即可上市,成虫采收采用捕大留小、多次轮捕的方法。采用人工扒泥获得成虫方法进行收获。根据要求,将采收的成虫进行筛选,不符合规格要求的放回池中继续养殖,符合规格要求的进行包装出口。每次收捕后,须将泥床重新铺平,以利于剩下成虫的继续生长。
二、分析与讨论
1.沙蚕规模化生态养殖,水质处理至关重要。为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抑制敌害生物与病害的入侵繁殖,确保沙蚕良好安全的生长环境,首先,必须对育苗及养殖用水实行24小时沉淀砂滤、消毒后方可使用;其次,对亲虫培育池、幼虫培育池、使用工具和场地必须进行全面清洗消毒。
2.养成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沙蚕数量的变动,将过于密集区疏散到非密集区。
3.从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来看,4月中旬幼虫进入养成池,一般经过3个月左右的养成管理就可达到上市规格,成虫采收采用捕大留小、多次轮捕的方法,几次采收后可再补充一些幼苗进行第二茬养殖。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与进出口国,因此,在生猪养殖行业,我国在世界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着重论述生猪的养殖技术,旨在加强生猪养殖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更好地为养殖户朋友服务。
2生猪养殖技术
2.1对养殖环境作出改善
首先,要对猪圈周围的环境作出改善,既要适当的考虑到猪圈内的阳光照射问题,又要大幅度地减少夏季阳光直射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此给出的建议是,夏季,可以在猪圈周围合理种植一些阴凉、可遮蔽的植物;冬季,可以采用现今广泛流行的大棚等技术,同时及时打扫猪圈内的卫生,及时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以及清洗身体等活动。特别注意猪出圈的时候对猪圈内的粪便进行清理,避免细菌滋长,影响生猪的生长环境。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起环境因素帮助生猪养殖达到最佳水平。
2.2加大养殖密度
从养殖密度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养殖密度越大越好。养殖密度越高,猪在吃饱之后的活动空间会被极度压缩,因此生猪通常会选择休息睡觉,吃完就睡的生猪更加容易长肉。这样做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节省出大幅度的建猪圈的费用,同时,能够加快生猪的养成速度,最快程度的帮助养殖户朋友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养殖密度也不能过大,一旦养殖密度过大,出现疫情后会难以控制,给养殖户朋友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
2.3养殖终点的选择
对于生猪来说,一般的养殖户通行的做法是在养殖到200斤左右即宰杀。在生猪的体重达到200斤左右后,其体重增长曲线逐渐趋于缓和,而且其增长的多为肥肉,性价比比较低,在市场上没有一个好的行情。在生猪养殖到200斤之前,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而200斤左右作为养殖终点是最为合适的,也是现今市场上公认的养殖终点,不同品种的猪可能其养殖终点略有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大。
2.4对于猪仔的选择
生猪的生长情况一方面取决于养猪户给予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仔猪的品种。一般来说,杂交代数越多,其猪仔品质越高,因此,养殖户对猪仔进行选择时,要注意那些品质优良、多代杂交、广受好评的品种。
2.5对饲料以及防疫方面的控制
对于生猪的养殖来说,饲料一直是占的比重较大的一块,在生猪养殖的不同时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饲料的组成进行一定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营养的控制,不能出现某一元素的投放量很多而另一元素投放量很少,这样会造成生猪生长的不均衡。在此,笔者推荐全价料,这是目前我国生猪饲养行业的大势所趋,也是经受了实践的考验的。同时,要对生猪的防疫作出重点的监控,首先要按照检疫规定接种疫苗,接着对一些疾病做一些基本检查,另一方面,对猪的身体表面以及肠道内的寄生虫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寄生虫的检查往往在初期便能够帮助养殖户朋友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及流行。
2.6饲养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对于猪仔的环境控制要合理,对于猪龄为一周内的猪仔,要为其保持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同时,可以定期使用红外线或者紫外线灯对猪圈内进行消毒,确保其健康成长。其次,一般猪仔在哺乳阶段的吸奶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人工的帮助。接着要做的便是注射补铁剂以及对猪仔进行过仔并窝处理,对每头猪仔的补铁剂的注射量也要作出控制,根据现行的科学成果,一般注射一次补铁剂其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00毫克左右为宜。同时,根据母猪的母乳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猪仔,将母猪的母乳最大化利用。一般来说,在猪仔出生一周内就需要学会饮水与饮食,在猪龄为半个月后即可开食,断奶的时间点选择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为宜。同时注意对猪圈内的卫生进行消毒,切记要对仔猪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切实防止猪瘟这一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在对猪仔的管理方面,需要根据每头猪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管理。例如,根据猪的品种、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力等情况,作出分组,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饲养管理计划作出调整。一般来说,将每组里分15头猪左右为最佳密度。在分组之后,要对猪进行“调教”,以便于对其日常行为作出控制。例如,控制其在固定的地方饮水、饮食以及排泄,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能够方便打扫卫生。其次,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猪的排泄情况,因为一般的疾病都会在粪便中有所反映。同时,对于猪的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情况也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评估、了解,如果发现可能爆发疫情的可能要及时向卫生检疫部门报告。
3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技术,具有投资少、产量多的优点,在农业种植领域中广泛应用生物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农作物产量减少资金投入,也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并且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生物技术对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可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2农业种植领域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领域中,即通过将某一农作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另一农作物上,以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产品质量的目的。转基因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某一农作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并重新组合,最终将其导入到生物体内,其中,目的基因的提取是转基因技术的核心,据调查了解,当前农业种植中应用最多的生物技术则属于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对农业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种植领域中,常用的基因有种子贮藏蛋白质基因、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等,由于植物中提取的目的基因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提取植物中的目的基因,并将其转移到另一农作物上,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也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因此,转基因技术应用在农业种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生物技术的不断研究,转基因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规模也会逐渐扩大,据资料表明,当前转基因类植物的种植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利用转基因技术种植的植物面积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此之外,在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最为突出的则属于杂交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比,其操作更为简单,在农业种植实践中,杂交育种技术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培养主要工作原理是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利用人工诱导的组织培养技术,这就要求植物细胞需要处于无菌的状态下,才能确保植物细胞得到良好的发育,最终生长成完整的植株。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中,既可以加快植物繁殖的速度,也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内培育出满足符合当地农作物生长优良品种,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病毒对农作物幼苗的侵害,因此,针对组织培养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在今后的农业种植中,应大力推广和运用组织培养技术,但是,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植物组织培育中,培育植物的阳光温度、湿度等应满足植物组织培育的条件,并且培养基组成结构、pH值等化学条件也应符合标准要求,有效控制外界因素对植物组织培育的影响,为植物组织培养发育提供优质的条件,并且在初代培养外植体过程中应做好外植体褐变处理工作,由于外植体在接种过程中容易发生褐变现象,然而,褐变现象的出现将会影响植物外植体的培育,所以,做好褐变处理工作,以保证植物培养工作顺利进行。
3结语
1.场址选择。(1)场址选择。应符合GB/T17824.1标准要求,应远离河道及水源地,地形整齐开阔,地势较高、干燥、平坦或有缓坡,坡度在25°以内,背风向阳,土壤贫瘠,有足够的面积,周围有较大面积的森林、竹林或天然草场以及种植业配套用地。(2)占地面积确定。生产区占地面积应按每头繁殖母猪40~50平方米或每头上市商品猪3.12~3.9平方米计划,生活区、行政区另行规划。(3)养猪规模确定。生态养猪应体现种养结合,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养猪场规模应根据周围种植业园地能消纳多少粪污量来确定,应按照每公顷耕地承载2.2~8.8头母猪或10.5~45头肥猪来确定。猪场规模应控制在2000头以内。
2.猪场环境。(1)空气质量。猪场周围大气质量应符合NY/T391标准规定。(2)土壤质量。土壤越贫瘠越适宜于建设猪场,土壤质量应符合NY/T391标准规定。(3)水源质量。应有充足的水源,应按每100头基础母猪日需水量20吨来计算,炎热和干燥地区的供水量应增加25%。水质应符合NY/T391标准的要求。
3.猪场规划布局。(1)猪场布局。应符合GB/T17824.1标准要求。(2)猪场建设要求。水电供应、设施设备应符合GB/T17824.1标准要求。(3)猪舍应有内吸对流式排浊设施。舍内无污浊空气滞留死角,相对通风面积应在90%以上;能满足正常光照的100°以上的光入射角,有保持猪不喝8℃以下冷水的设施或措施,有避免雨水、粪水交融的排污系统。
4.猪场绿化要求。生态养猪场应做好绿化工作,猪场内道路应硬化。猪舍间距应在8~15米,舍外栽植红椿、泡桐等高大落叶乔木,不宜种植有毒、有刺、飞絮的植物。应种植牧草、饲料作物或花草。
5.沼气设施及厌氧池。生态养猪场应修建沼气池。对于沼气池容积较小的猪场应修建厌氧池处理多余的污水,池内养殖水产品或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污水。
6.化尸池。在猪场内偏僻处或场外修建化尸池。化尸池容积应根据养殖规模的大小建设。没有修建化尸池或化尸池容量小的猪场,应在场外设深埋地。尸坑的长、宽能容纳尸体侧卧为度,深度应在2米以上。7.运动场。有条件的猪场应建运动场,面积应为圈舍面积的2倍以上;有条件的猪场应利用林地、竹林、草地建放牧场,规模为每100头猪不少于1200平方米,并种植白三叶等耐踩踏的牧草。
二、生态养殖技术
1.饲养管理。(1)保育期饲养管理。断奶仔猪原圈饲养或整窝移到保育舍饲养。饲喂生态环保仔猪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日喂3次,自由采食。保育期饲养35天,保育期成活率应在95%以上。(2)去势。瘦肉型或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瘦肉型育肥母猪可不去势,育肥公猪在10日龄左右去势。(3)驱虫。应在8周龄和体重达到50千克时各驱虫一次。(4)调教。对保育仔猪及时调教养成吃食、睡觉、排便三定位的习惯,建立起群居秩序。保育期结束进入放养育肥期,应对猪群进行呼唤训练,用语言或吹哨、敲打铁盆的声音等方法呼唤放牧的猪群回猪舍采食、饮水。(5)放牧。有条件的猪场应建运动场或放牧地,夏季在早晚,冬季在中午让猪群运动或放牧。(6)圈舍卫生。猪舍、运动场、放牧地应定期清扫消毒,保持清洁干净卫生。(7)饲料要求。采用直线育肥,全进全出饲养工艺,每天给料3次。土种猪,土杂猪,土洋二元、三元杂交猪可在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青绿饲料,精青最高比例可达到1∶1,自由采食,不限饲。生产生态富硒肉猪应在出栏前30天全部饲喂天然富硒青绿饲料(硒含量为0.02~0.40毫克/千克)和天然富硒配合饲料(硒含量为0.10~0.30毫克/千克)。(8)饮水。最好采用自动饮水器自由饮水。(9)动物福利。生态养殖肉猪禁止断齿断尾,并为猪提供青绿饲料、生态环保配合饲料、运动场、放牧地。
2.育肥猪保健。生态养殖肉猪应采用绿色健康养殖模式。
3.疫病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对常见病优先采用生物、物理、中草药防治方法,并收集民间验方推广应用,降低防治成本,避免药残。对于非采用常规兽药治疗不可的育肥猪则不能作为生态养猪,应分开饲养。兽药使用按NY/T472标准执行。
4.档案管理。应做好引种,配种,产仔,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消毒,免疫,诊疗,防疫监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销售等档案记录工作,所有档案应在肉猪出售后保留2年以上。
三、生态养殖污染物减排技术
1.污水的减排。采用干清粪工艺有效减少污水排量,用沼液冲洗圈舍有效减少污水产生与排量,采用发酵床养猪避免污水产生,修建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
2.温室气体减排。合理搭配日粮,降低单个猪甲烷排放量,减少粪便中水分含量。猪粪处理从液态改为固态,增大粪便与氧的接触,防止粪便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建沼气池保证沼气安全燃烧利用。粪污处理氧化塘的深度不超过1米,缩短粪污贮留时间。好氧处理沼渣,在做肥料施用时保证不产生甲烷。
3.臭气减排。(1)科学合理配制日粮,并精准用量不浪费。(2)在日粮中添加微生物制品和益生素产品等。(3)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脱臭。化学吸收法:在猪舍内安装化学吸收脱臭设施,吸收剂用苛性钠、次氯酸钠、硫酸、盐酸、亚硫酸钠等。电净化法:在猪舍上方安装电极系统,放电产生臭氧和高能荷电粒子对酪酸、吲哚、硫醇、粪臭素等进行分解。(4)采用生物方法脱臭。在猪舍外安装脱臭塔,将猪舍空气抽入脱臭塔,添加脱臭药剂,在常温常压下利用微生物将气流中产生气味的物质转化成简单的无味物质进行脱臭。(5)在圈舍内施用木醋酸、樟脑、桉油等植物精油以及种植物的萃取挥发物。(6)采取加强通风、及时清理粪尿、饲料颗粒化,减少饲料浪费和猪场绿化等措施减少臭气产生。
4.氮的减排。添加氨基酸或寡肽,配制氨基酸平衡,粗蛋白质含量比饲养标准下降2~3个百分点,低粗蛋白质高能量日粮。
5.磷的减排。在日粮中尽量多添加小麦、麸皮、黑小麦、大麦和燕麦等含较高活性植酸酶的饲料原料。
6.微量元素的减排。禁止在日粮中添加高铁、高铜、高锌制剂;在日粮中添加蛋氨酸锌、赖氨酸铜、蛋氨酸锰、蛋氨酸铁、甘氨酸铁、蛋氨酸铜、蛋氨酸铬、赖氨酸锌等有机态微量元素产品,替代无机微量元素。
四、无害化处理技术
1.粪便无害化处理。粪便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理按NY/T1168标准执行;处理后的堆肥、上清液、沉淀物卫生学指标按NY/T1168标准执行;处理后的上清液作为农田灌溉用水时,应符合GB5084的规定;处理后的污水直接排放时,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利用无害化处理后的猪粪便生产商品化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必须分别符合NY525和GB18877的规定;粪便处理场场区臭气浓度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并做好防蝇、防鼠工作;猪粪粪肥的安全使用按NY/T1334标准执行。
2.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需要淘汰、扑杀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浸出物撒播的方法进行扑杀。确认为炭疽、伪狂犬病等传染病的病猪整个尸体应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销毁处理。
将杂草、粉碎的作物秸秆、树叶等有机物质和富含有机质的土杂肥,在耕翻前施在底层。耕翻后,将易风化的大石块堆成约60cm宽的条带,放在地里,也可事先在堆石块的条带下铺1层厚的作物秸秆,任其风化。将细碎的砂土
起垄,垄距较窄,一般在70~80cm,结合起垄,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
2选择商品性好的品种
随着超级大市场的开发和运输业的发展,花生生产已由单纯的油料作物,变成了鲜果、干果、油料等多种商品化的作物,鲜食花生果在各级城市中已有相当大的市场。新开垦地病虫害较少,花生果色泽好,作鲜果或干的皮果,商品性好。因为砂石较多,不利于晚熟品种的生长,因此选用早熟花生,既有利于早熟上市,又适于早熟花生的土壤结构。早熟品种有花育16号、花育17号、花育22号和丰花1号等。
3增施肥料
根据需肥量,一般施入优质有机肥45t/hm2,尿素150~195kg/hm2,过磷酸钙525~750kg/hm2,硫酸钾180~240kg/hm2,硼肥30kg/hm2,铁肥15kg/hm2。但新垦地有机质含量很低,应尽量多施有机肥,绝大多数有机肥或作物秸秆结合冬前深耕整地时施入,化肥和少量优质有机肥结合起垄施入。
4播种
因石块较多,地面很难整平,必须先播种后覆膜,每垄只播1行,穴距18~22cm,每穴3粒。为保证密度,可先从中间开1条沟,如果墒情不好,可顺沟浇水,渗下水后点播,保证株距在20cm左右,可在2株之间撒施辛硫磷毒土或药剂拌种。
5覆膜
因新开垦地砂石量大,有机质含量少,易跑水漏肥。因此,覆膜的作用尤为重要,有利于保持水分,促进土壤中腐殖质的分解和无机化反应,使花生生长旺盛。应选择厚度大,弹性、透光性好,宽度为850~900mm的配色膜为宜。在操作过程中,应慎防砂石划破地膜。覆膜后,在垄中央,即种子的上方覆1层厚度1.0~1.5cm的细沙土,以确保秧苗能自行破膜出土。
6田间管理
如有少量未覆膜上土者,发现膜下已出苗,应及时破膜放苗。荒地上最容易生长苍耳子,用乙草胺除草剂一般除不去。苍耳子比花生出苗晚,如出苗后破膜除草,将会导致大面积地膜被破坏。5月上旬至中旬,等苍耳子基本出齐苗后,在地膜上再及时覆盖1层较厚的砂土,可闷杀苍耳子苗;如果取土不方便,可覆盖1层树叶或作物秸秆等,基本可消灭苍耳子等杂草。新垦地有机质少、砂石多,易跑水跑肥,干旱严重。为保持肥水和增加有机质,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在雨季来临前,在垄沟底铺1层作物秸秆,6月中下旬刚收获粉碎的小麦秸秆最适宜铺垄沟。作物秸秆的作用是:除掉沟底的杂草;隔断地面水分的蒸发;雨季来临时,可以吸附一部分水分,防止水分过度渗漏和蒸发,保持水土;7~8月气温高,作物秸秆腐烂,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了改良土壤的目的。7病虫害防治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作物品种布局的改变,经济作物种类和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保护地蔬菜、瓜果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扩大了虫源田、媒介田。随着养殖业迅猛发展,家畜、家禽粪肥使用量大幅度增加,未经发酵腐熟的家畜、家禽粪肥和直接还田的作物秸秆为蛴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为害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近几年来,蛴螬的蔓延面积越来越广,对花生、甘薯、土豆的质量和产量影响越来越严重。蛴螬整地播种期的防治,以土壤药剂处理为主,禁用呋喃丹、涕灭威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可用10%毒死蜱22.5kg/hm2或吡虫啉375g/hm2,拌细沙土450kg随犁撒施于犁沟中。可选用50%辛硫磷50mL加水5kg拌花生种50kg,亦可用防治病虫害的几种农药混合而成的种衣剂拌种。在7月上中旬,金龟甲盛期和低龄幼虫期及时施药防治,将药液拌沙土或对水灌墩。新垦地里虽然越冬成虫很少,但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金龟甲成虫盛发期,周围地块中若有大量发生,必然蔓延过来。为有效减少虫源,诱杀蔓延过来的成虫是保证当季和翌年不受害的当务之急。可采用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亦可于傍晚在田间放置浸有40%氧化乐果乳油的榆树或杨梅鲜枝叶,每天更换1次。
8及时收获
新垦地病虫害较少,土质瘠薄,花生易早熟。生育后期,当花生植株中下部叶片变黄脱落,约50%以上荚果成熟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收刨鲜果上市。待80%以上荚果成熟时,应及时收刨。特别是生育后期,久旱逢雨或降水偏多,应收刨晾晒,保证皮果色泽鲜亮,进一步提高砂地皮果特有的商品性,从而取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养殖户首先采用有机垫料填满猪舍的地底下方,并且对其及时进行翻埋,从而使得猪的粪便以及污水等通过有效发酵而分解,进而达到零排放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猪养殖对水资源与农田的污染系数。另外,还需要保证猪舍的干净、通风正常等相关问题,以保障猪舍环境舒适、卫生,进而为猪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大大提高了畜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饲养原料的来源
养殖户需要建立完善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并且从自身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获取天然食物,然后将这些天然食物投喂给猪,从而使得猪通过摄取天然食物而提高自身的营养健康价值,进而为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另外,畜牧养殖者需要在生态猪饲养原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与维生素,以提高生态猪的免疫能力与抗病能力,进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产量,为畜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3生产加工过程分析
生态猪生产加工过程对整个养殖过程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对生态猪的生产以及流通等过程建立完善的追踪体系,例如:其包装、贮藏以及运输等过程进行全面跟踪,从而保障动物类食品的健康、安全,进而有效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继而为市场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4饮用水投放措施
生态猪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且饮水具有提高动物猪抵抗疾病能力的作用,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给予足够的水,并且在水中投放适量的抗生素与食盐。所给予的水应确保干净,从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健康成长,其中,食盐本身具有着较强的杀菌作用,故在饮用水中投放适量的食盐对动物猪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疫病防治工作
一般情况下,养殖户除了给予猪绿色健康饮食、舒适居住环境以外,还需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这是由于疫病不仅大大降低了生态猪的自身价值以及标准,而且还严重损害了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做好相关疫病的防治工作。当发现动物猪出现异常时,需要及时联系兽医对其进行诊断,并且做好健康猪的隔离处理工作,同时,还需要对其他健康猪进行疫苗注射,以实现预防和控制疫病扩散的目的,为生态猪的产品质量以及其价值提供有力保障。
6结语
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为实验研究类课题,每一个实验都需要多种仪器、生化试剂和其他耗材,特别是分子生物学试剂,价格非常昂贵。对于一些刚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生物院系,教学资源会相对不足,如实验场地不够、仪器设备不全、少药品等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对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经费的拨付是通过折算成课时(每位按28学时)以课时酬金的形式拨给指导教师。但许多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经费的投入非常低,如有的高校生平均经费只有100元[3]。因此,大部分经费只能从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中拨付。加上大多数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其研究结果发表的价值不大。因此,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考虑,部分指导教师不太情愿投入过多的经费,而这反过来又会严重影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2提高南华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2.1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许多综合性大学生物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超过了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应在本科阶段即开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可以考虑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将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时间安排提前,在大三甚至大二时学生即可以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郑增娟等对某医学院校本科生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42.6%受调查的学生都希望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提前至大三[4]。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创新性和探索性较高的课题,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我校药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已开展了尝试,在新生入校起,所有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就实行导师制,一般每位导师指导2-4名本科生。这样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进入导师的实验室,有充足的时间来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及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选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责任感的教师承担论文的指导
要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细则来实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制度化[5]。指导教师应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勤勉严谨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对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意义。同时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学术道德和品行操守对学生会有深刻的影响。
2.3全程监控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管理为保障[6]。从任务书的下达、相关文献的查阅和论文的准备、开题、实施、中期检查、论文撰写阶段教师均要全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学校教务部门应制定论文开题与中期检查制度,全程监控论文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学校还应为学生建立完整的论文档案,如学生的任务书、开提报告、实验记录、论文等。指导教师在论文全程中的指导和监督是指强调指导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而不是布置任务似的指导,否则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于指导教师,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规范论文写作、严格答辩程序、客观评定成绩
论文写作要按正式期刊的发表要求来规范,从科学术语、文献引用、标点符号使用、图表绘制、图表说明等方面都应规范化。学校从2012年起实行本科毕业论文制度,规定重复率在30%以上的必须修改后才能参加答辩,重复率在60%以上的推迟一年答辩。对答辩过程应严格监督,如采取的教研室小组答辩、院级公开答辩和校级公开答辩三种形式是一种较好的尝试。小组答辩以教研室为单位分组进行,导师一概回避,互相答辩对方评委的学生,严格规定答辩程序和时间(如学校规定陈述和答辩时间必须控制在15min左右)。成绩的评定应采用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最好是能量化的指标,如从论文的创新性、理论知识的掌握、论文工作量、实验结果、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给出具体评分标准,成绩评定的主体可采用指导老师、论文评阅教师、答辩评委三级评分相结合。随机抽取30%左右参加院级公开答辩,被评为优秀的再参加校级公开答辩。这样能有效地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最终质量进行监控。
2.5建立本科毕业论文的激励制度,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应建立完善的本科毕业论文激励制度,如学生的毕业论文公开发表在学术刊物上、获得了某些等级的奖励与表彰、获得了国家专利等,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通过物质鼓励或以增加综合素质测评绩点、评优、评先、评奖学金、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等形式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2.6加大本科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