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等学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5:34:16

序论:在您撰写高等学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等学校论文

第1篇

(一)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由于高等学校钢琴教师仍是稀缺人才,主要资源是音乐院校的毕业生,教学能力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方面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效仿他们所接受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全新素质教学体系。

(二)教学忽视学生学习和实际的结合。高等学校的钢琴教学仍然注重的是学生弹奏技能的培训,学生只会重视节奏,音高的准确,忽视了对乐曲的表现风格和音乐内涵的理解。有很多学生的弹奏技艺很高超,但是他们无法在实际教学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三)基本功不扎实,学习方法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钢琴教育方面逐步得到了普及,随之产生不利因素是高起点,难度大,往往忽视了对基本功的巩固,导致了实际水平达不到演奏的程度。学习方法过于单一,高等学校钢琴教育的主要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集体授课,单纯的练习教材上固定的乐曲技巧,缺乏实践性。

二、高等学校钢琴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改变传统落后教学理念,丰富授课内容。随着教育事业局面的不断更新,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钢琴教学是一门集聚艺术的课程,因此要寻求一些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的精英来帮助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素质。丰富教师授课的内容,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对钢琴的学习产生了事半功效的效果,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

(二)科学的钢琴实践教学。我国高等学校的钢琴教育应该把钢琴技能的培养进行合理的理论实践指导,实践教学是钢琴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欣赏名曲的机会,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活力。钢琴的基本技能的练习要和钢琴的伴奏独奏能力共同培养。为了避免枯燥的练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经典乐章等。

(三)拓宽学习渠道,注重多元化教育。科技和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钢琴的学习增加了许多途径,教学可以充分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等媒体的信息,不但能为钢琴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与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找出更多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国内外知名的钢琴网站,及时有效的关注网站有关钢琴信息的最新动态,和其他钢琴学者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其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钢琴比赛,在比赛中增强自身实践技能,同时还能接受新鲜事物,一举多得。注重多元化教育,高等学校的钢琴教育还应该增加文化素养的培训,学生具有很强的文化感知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除了学习本土文化,还应多引入外国的钢琴作品,让学生开阔钢琴文化视野的同时提升多元的文化教养,提高高等学校钢琴教育水准和学习质量。

三、总结

第2篇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历来是重视教学内容的学科化与科学性,而忽视了教学方法尤其是教学组织形式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契合性。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不够导致了以下一系列后果。首先,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讲授比例过高。理论教学是传授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也是每一个学科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和根本,然而,单纯的理论教学,尤其是单纯的教师讲授,仅仅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会极大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学习到的是支离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学科整体的认知,从而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心理学的意义。其次,心理学虽然在教学形式上偏重理论教学,但同样不能忽视实践的作用,否则,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不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容易造成学生喜欢心理学而不喜欢心理学课程。这样既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也无法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学习和记忆理论知识,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性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降低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及掌握必要的与自身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心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赋予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应对现实社会的挑战。

2.改善教材和课程。心理学教材的选择应该尽可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课程设计层面,将心理学课程教学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团队活动与分析、心理测试与实践调查等多个封面,最大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将理论讲述当作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灵活变更或者添加教学内容,并注意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注意教学氛围的预设与教学情境的再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地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群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先着眼于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再传授学生们心理学知识。因此,教学重点将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心理学理论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穿插启发式教学、心理学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率。

4.改善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在保证理论知识教授完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开展丰富的理论实践活动。这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开展自我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在小组学习中,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沟通与交流,最大程度地发挥各成员的创造性,共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运用心理学知识应对现实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5.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在学生的学习评价过程中,要改革传统教学评价中以试卷考试方式为评价唯一标准,这样的考试方式标准过于单一,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因此,将多种评价标准为一体,实施多元化的、综合性的、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以学生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为重要标准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到学习成绩的评定中,要突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成绩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表现方面,教师应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和课堂参与度给予分数;试卷考试方面,可以在标准化试题之外加入一定比例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题型;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可以依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条件具备的学校可以采取课外实践等,条件不足的也可以采用课堂模拟等方式考查学生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第3篇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内涵指的是各个高等学校依据既定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上对各个部门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的主体是指由谁执行审计的问题,可以有独立的具有法定资格的审计机构和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两种审计机构。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客体是高等学校的各个部门、资金、项目以及相关政策等。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高等学校良好健康的发展。结合以上这些我们可以将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定义为:国家指定的审计机关或者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其自身发展管理的需要,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人们在这一领域的共同认知标准,对高等学校所属的专业学院、高校内部的各个行政管理机构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独立的一系列的考量、评价、分析和考察,以确保高等学校能够对学校自身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得到最优化管理,明确高等学校各个行政职能部门及广大教职员工的经济责任,最后做出审计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一种监督管理活动。

二、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的现状

1、各高等学校在经费使用效益低下。在购置资产方面,缺乏统一规划,重复购买,设备利用率低,有一些资产长期闲置,最终损坏,报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是没有长远规划,有些设计不合理,往往会出现建了拆,拆了再建的情况;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盲目的贷款,导致利息费用增加,从而使财政困难。

2、绩效审计大多保持在事后审计上,很少在经济活动开始时就参与进来,也没有在经济活动事中进行控制,忽视了对管理和效益的审计;不能对违反纪律的行为采取应有的防范措施;资金使用的过程得不到有效监管,只能在事后发表评论,对于过程中的资金浪费不能有效制止,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依据。

3、缺少规范的审计程序。系统的理论指导审计程序不足,自发状态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实践中带有盲目性,审计结果难以客观,因此缺乏约束力,甚至完全是走形式,影响绩效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4、缺乏系统的审计评价标准和完善的评价体系。由于在高等学校中被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每个审计涉及的数据、环节、事项、范围很广,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自身的特殊性,目前我国的相关部门也还没有制定权威的统一的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所以目前还很难形成统一的绩效审计工作规范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三、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相关性原则

为了满足绩效审计评价的使用需求,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所有使用者的不同雪球,另外还要考虑指标的构成形式。首先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绩效审计评价系统指标在构建过程中就要考虑多方面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其次从指标的形式来看,一些指标存在片面性,因此,如果要选择绩效审计评价系统指标的话,要特别关注那些同时能反映不同学校独特情况又能反映所有学校管理共同特性的重要指标,简而言之,就是构建的指标需要充分的满足各方面使用者的需求。

2、可行性原则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使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时候一些数据需要从财务资料以及会计核算数据中获得,所以设计评价指标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来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同时在现实中也要考虑可行性与实用性,最终增加绩效审计指标在应用中的可操作性。

3、多样性原则

对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范围很广,主要体现在物力、人力、财力等多个方面,近些年在高等学校资金来源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不管是从资源的利用,还是从成本的控制等方面不同的部门都有涉及,从这个现象来说,绩效审计也体现在了多个层面,所以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多样性,并且还需要具有角度深、层次多、范围广等特性。

4、整体优化原则

由于评价指标还处在研究阶段,所以评价指标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将评价研究与评价实际工作相结合,要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并且进行反复的验证才能完成,这些还需要在管理学、经济学以及财务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分析客观现象的数据表现,另外,由于评价体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是一个有着多变量输出的系统,对各项管理的多个目标有决策依据,所以不能单一的指标进行评价,这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应该建立一套相互联系并且又各有侧重点的指标群,这样才能反映高等学校的总体绩效水平。但是指标又不宜过多,以免出现评价指标过多失去评价的重点的情况。

5、可比性原则

制定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如果成熟的话,应该会在各个高等院校普遍使用,所以指标的选择就需要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实用性。就同一指标来说,应该能在各个时期实现自身的纵向比较;就同一时期来说,可实现各项指在不同高等学校的横向比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各个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进行评价后做出相互比较,才能使它的意义更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在制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和通用性,并且要设立一定的标准,这样才能进行量化的比较。

6、动态完善原则

学校所处的时期不同,对学校所提出的要求也不同,所以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是工作时一项动态工作,需要长期不断完善。绩效的评价需要充分的考虑到评价的趋势性,从时间上来说,在绩效审计评价过程中如果仅关注某一特定时期的评价结果,就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的影响,评价的结果也无法客观的反映应有的绩效,从而会导致失去评价的意义。所以要坚持动态完善原则,根据新的规章制度的变化,逐年修订相关指标,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各高等学校的总体水平。

四、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是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在国家宏观调控的监督下,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绩效审计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衡量。虽然目前在我国对绩效审计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规定,但这并不是说绩效审计是没有意义的,是不重要的。如果能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中能够明确提出要进行绩效审计,这就能使的绩效审计在各单位开展时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为审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绩效审计经过国外一些实践证明,对于很多单位来说是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随着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将会陆续被制定。而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机构,它为社会提供了很多人才,同样也是被审计的重点,这是对高等学校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高等学校进行良性发展。所以与高等学校特点想关联的绩效审计标准体系也将被制定,这样也为构建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

2、明确的目标和对象

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具体的目标和对象,绩效审计的工作也是如此,在做这项工作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的目标,绩效审计的对象是谁。英国审计署在《绩效审计手册》中将绩效审计目标定义为:“通过绩效审计,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绩效审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绩效。”所以绩效审计又可以被称为“目标导向性审计”,就是说制定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必须紧紧围绕着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来进行。

3、清晰的具体内容

对我国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对自有资源的绩效审计,对资源利用的绩效审计,对管理活动的绩效审计,对产出的绩效审计。除了这些还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高等学校与一般的生产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一般的生产企业生产的是具体的产品,而对高等学校来说,合格的人才和和科研成果是它的主要产出。这样的产品很难简单的从数量上来对它进行衡量,所以在针对高等学校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要慎重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2)不同的学校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有一些学校进行了合并重组,还有一些学校建立了新的校区,这些都是各个学校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差距,它们各自资金来源都不相同。(3)各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层次不同。大部分的高等院校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在此基础上同时也培养研究生以及专科生,但是还有一部分高等学校以培养专科生为主,所以应针对不同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来设置相应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4、历史和教育行业标准

第4篇

学校安全事故从大的方面可分为一是学生的人生安全,二是学生的财产安全。从细的方面可分为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等。

1.1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管理安全。教学楼和宿舍是学生在学校最常待得地方,是人群最密集的场所,也是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场所。容易发生火灾,拥挤踩踏事件,因此要重点整治教学楼和宿舍拥挤,违章用电现象,消除火灾隐患,严格宿舍夜间管理,确保学生宿舍安全。

1.2突发性疾病集体爆发,关注学生的卫生保健安全。经过03年的“非典”和09年的“甲流”两次疫情的考验,开展学生对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成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卫生常识的教育,制定对常规疾病的防治和治疗措施,严防疫情的发生。另外,还需严防病从口入,确保师生集体用餐的卫生安全。

1.3正确对待网络,树立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对学生好比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给学生大量的科学信息又可以使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荒废学业。尤其是中职生处在向成年人过渡时期,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幼稚和单纯的一面,又有着成年人独立的一面。一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一些不法份子,利用学生的善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要加强对中职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1.4学会关爱身边的同学,抵制校园暴力。学生们正值青春少年,情感丰富,有着对成年生活的向往,叛逆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冲动。人生经验的缺乏和人生目标的模糊使得他们易聚易散,矛盾丛生。一些学生自小家庭离异,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与社会不良青年联系密切,哥(姐)们义气严重,成帮结伙,打架斗殴。我们需要及时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在关注自身安全的同时,关爱其他人的安全,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1]

2.学校安全问题的特点

2.1突发性。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比如打架事件的发生是由一些口角的争执开始的,由于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比较强,但控制能力较成年人弱,思想具有冲动性,遇事情不冷静,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暴力行为,酿成严重后果。此类突发性事件难以预防,需多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违规用电或电路老化造成的火灾也属于突发性事件,但此类事件如果做好了事前的安全设施排查与更新,就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2危害性。事故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轻者损失财物,重者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无论是暴力事件还是灾害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学校或家庭的教育不力造成的。家长的溺爱和打骂,学校的专制、粗暴简单的语言教育以及安全管理的疏忽都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2]

2.3低龄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对学生心灵的冲击,已经使很多学生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尤其中职生的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思想品德的形成处在过渡期,具有可塑性。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身心发展的加快,但思想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加之过重的学习压力,促使稚嫩的心灵发生扭曲或是心理错位,从而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3.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格局与实施

3.1完善安全制度关键在于加强层级综合治理。涉及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校园安全隐患有十几种,比如来自学生间的暴力、欺诈、吸烟、食品卫生、失火、触电、溺水、中毒、运动中的伤害、集体活动间的拥挤等等,这些都时刻威胁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广大教职工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层层抓落实、整改和防范,利用教职工大会宣讲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纠正少数老师对安全教育的麻痹意识和侥幸心理以及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的错误思想。

3.1.2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网络,明确事故安全责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抓,学管人员主要抓。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或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参与学校安全工作中,做到人人有责,形成学校的安全工作网络保障体系。比如在领导的统领下①由教务处及科任老师建立教学管理安全网,保证课堂教学环节的安全管理。②由学工处和辅导员(班主任)建立生活安全管理网,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进行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自护、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教育。③由学校保卫处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防范。做好夜间巡逻以及对外来人员入校园的查询登记工作,防止治安案件的发生。

3.1.3明确安全责任,调动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带头作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人人参与的工作。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生力军,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往往也是发现问题及协调问题的第一人。辅导员(班主任)责任心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落实程度的好坏。我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最需要做的①经常宣传学校安全制度和措施,做到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时刻向学生敲响警钟。②要从细处管理,不仅要注意学生上课时间的安全,还需注意学生课余时间以及在寝室内的安全。③善于观察自己的学生,一旦发现什么异常,要及时与同学沟通,从心理解决问题,获得学生的信任,消除隔阂,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时期。④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安全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宣传口号不能只挂着口头上,更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应脚踏实地完成教育工作。定期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宣讲学生中出现的安全事故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起每个同学的足够重视,防范于未然。⑤配合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如配合学生安全员和校卫队的队伍建设,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做好学校安全大检查工作等等。[3]

3.2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扎根于学生心中,减少安全事故。对于安全教育问题,虽然学管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每时每刻都在强调,但安全事故却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安全教育经常是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今天说的话可能当时记得,可过了两天就忘了。如何把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呢?我的看法有下面几点。

3.2.1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力度,学校有关部门利用课外时间、团会、校会、升旗仪式安排师生共同参加安全知识的培训学习,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这样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责任心,又使学生学会了自身的安全防范。

3.2.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利用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进行。如组织同学收听广播、收看法制节目,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辅导员(班主任)可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辅助点评,引领正确的话题方向。

3.2.3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校园内可张贴宣传标语,在涉及到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警示牌。定时定期的集中组织力量进行“拉网式”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后要及时清除。执行好消防、交通及保卫制度,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学校集体活动管理等。

3.2.4通过游戏、模拟现场、亲身体验等更贴切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开展了死亡教育,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死亡过程的方式来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死亡的好奇心,大大减少了校园的自杀率。

第5篇

高校债务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或非银行性金融机构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自身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可能性。“银行信贷资金”对高校来讲,就像一把“双刃剑”,筹划及使用得当,高校会充分享受其“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举债不当,高校同时会承受相当大的财务危机。在我国,高校大量举债有其深远的原因。

1.1高校扩张发展要求膨胀,资金需求剧增。1999年6月,国务院制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定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扩招”政策,我国同龄人口的入学率急剧增加。为保证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各高校必然要对原相对落后的办学条件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善,这必然导致建设资金的剧增。

1.2政府投入不足,高校发展资金缺乏。在高校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教育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上世纪末不仅未达到预定目标,在本世纪还出现了“不增反降”的趋势:2003年3.28%,2004年278%,2005年降至2.16%。财政拨款是我国高校赖以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他渠道资金来源数量非常有限,上述情况的出现导致各高校发展资金严重缺乏。

1.3高校筹资政策放宽,允许高校借贷。国家《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政策的放开,正好迎合了各高校“等米下锅”的现状,大规模的银校合作得以开展,“银行信贷资金”大量的涌入高校。

1.4高校自身资源不清晰,贷款规模过大,偿债能力不足。当前,许多高校领导对学校的资源心中无数,不考虑资产的保值、增值,盲目贪大,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导致短期内立项过多,重复建设项目频现,资金需求过大,相应贷款规模过大。由于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足,建设项目的效益评价不完善,导致后期的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不畅,甚至出现不能偿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事业发展。

2.高校债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2.1政府应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强高校抵御债务风险的能力。在当前阶段,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是各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对于促进高校事业发展,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对各高校的财政拨款力度,直接增强高校抵御债务风险的能力。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帮助高校偿还全部贷款本息或偿还部分贷款本金或利息的方式,缓解各高校现实状况下的财务压力,化解其债务风险。

2.2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完善高校项目论证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从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出发,对各高校的新校区建设、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等项目建立完备的事前论证机制,保证所有的建设项目均为有效项目,杜绝无效项目、重复建设项目的出现,避免个别高校发展过程中目标过高、规模过大、不切实际、超越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资金严重浪费的过激行为,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2.3各高校应积极开源节流,树立自主还贷的意识。各高校的领导层及财务人员应树立明确的自主还贷责任和意识,认识到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给自身发展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按合同履行按期还本付息的责任。对已发生的贷款,除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外,更应该开源节流,建设节约型校园。注重项目论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建“最合适的项目”,而不是“最好”的项目,避免资源闲置浪费,用好每一分钱,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2.4各高校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债务风险。各高校应以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开发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适当的贷款资金使用情况预警系数,另处配合以相应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随时掌控项目建设进程中的贷款风险指数,一旦出现风险警报,马上对建设项目进行调整,优化资金结构,消除将会出现的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廖晓莉、何清生、岳红梅.高等院校债务风险管理研究,财务与金融,2009.3

[2]朱荣、张向达.高校财务危机的根源分析和预警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9.3

[3]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5年12月21日

[4]邬大光.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教育研究,2007.4

[5]王崇保.高校财务风险现状分析及防范措施,教育研究,2007.4

第6篇

1.1科研水平相对落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

团队和科研管理队伍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科技资源优势不突出,缺乏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的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有待加强。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科(实验室)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有一支人员齐全、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就学校目前的状况来看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

1.2科研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由于科研投入及经费短缺,学校还没有相应的科学研究中试基地,这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已经成为制约学校科技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科研氛围不浓,部分教师对参加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内科研学术报告偏少,缺乏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努力追求学术发展的氛围。

1.3科研发展失衡,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科技发展不均衡,科研经费及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有特色的专业上。产学研工作没有真正落在实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1.4国际合作与交流环节薄弱

在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学校参与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多仅仅停留在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特别是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不利于学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1.5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严重短缺

学校缺乏顶尖人才和关键领域的领军人物,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较差,高显示度的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与国内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2完善学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学校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加速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这就需要我们科研处的干部队伍要立足岗位服务、主动上门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推进阳光服务。要树立正确的干部作风、工作作风,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功夫用在促发展上,为顺利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任务贡献力量。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听取了学校教职员工对科研管理政策、科研管理制度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制约学校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速学校科技发展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兴校和人才强校的双重使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在“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学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2.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及重点学科建设

“十二五”期间除各类科研课题经费之外,学校还要争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经费支持科技创新,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特别是要增加对科技平台的投入。对国家级、省级“纵向”研究课题给予配套支持,加大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的奖励力度,对各级政府奖励表彰的科研成果予以配套奖励,努力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内的重大科技任务,积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开发性研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科研基地建设,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等措施,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建立创新团队,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立足行业项目,扩大横向项目,争取省级项目,积极攻关国家项目。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人力资源和学科的综合优势,克服力量比较分散的弊端,组织专家围绕国家和辽宁省的重大目标有效地进行科技攻关和前沿领域研究,大力加强重大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管理,不断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级别科研奖励,使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

2.4突出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中的导向作用

坚持项目与职称评定挂钩的原则,推行以科研项目为主线的职称评审办法,把承担科研项目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承担更多更大的科研项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2.5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省、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再建3~5个产学研基地,年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合作,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注重开放,促进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通过共建研究开发基地、技术中心、承接研究项目、共同申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把学科特色转化为竞争优势,加速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6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筹备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建设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调整现有人员结构和布局,开拓研究方向,增强研究实力,努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2.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争取开展与国外大学、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鼓励学术带头人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同行讲学。有计划地选派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国外著名大学做访问研究,了解学术前沿,认清本学科的地位和差距,选准主攻方向,形成研究特色,提升学术水平。要进一步了解和疏通渠道,争取国际组织、国外知名企业资助,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2.8建设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

第7篇

1.1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高校的基建管理及建设项目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建管理模式以及评估方法等,其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如下:戚安邦,陈海龙提出了项目评估学应有的知识体系模型,深入讨论了现有项目评估中存在的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混淆以及缺乏项目跟踪评估原理与方法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任燕构建了我国高校基建投资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后评估数学模型。高杏芳根据新校区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要求、严格工作程序、规划设计施工四个方面并重进行全面建设以实现高校新区建设目标管理的有效途径。杨海勇,龙奋杰通过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基本建设常用的三种管理模式即自管模式、共管模式及代建模式,使业主较容易掌握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基建管理模式,提高业主在项目建设中的主动性。刘建朝提出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基本建设的成本补偿机制、相关法规体系以及全新的基建管理运行机制等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的保障机制,提高高校基本建设投资效益。何文盛等介绍了美国项目评估分级工具实施的整个程序,通过对项目评估分级工具的研究,提出了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发展的建议和借鉴。陈琳研究了我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中的社会效益成本分析的理论构架、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周光中,朱卫东对项目后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各种后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白思俊提出了项目中评价的二维结构模型、聚类评价模型递进评价模型及项目中评价的DEA评价方法。黄德春,许长新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项目后评价中,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益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持续性后评价方程。唐立峰,陈培友给出了复杂的无结构决策条件下公益项目评价与选择的属性层次模型。孙续元,孙然对传统评价理论中的比选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张熠,王先甲提出了一种将数据包络分析和模糊理论相结合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上述研究理论探讨居多,对高等学校的基建项目的特点未作深入研究,由于高等学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受教育部及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其基本建设程序与一般项目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试图系统地设计出适应高等学校实际情况的基本建设项目评估机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方法。

1.2研究路线

本文针对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对高校基建项目评估进行创新研究,优化程序,提高可操作性,提出了全过程评估(项目决策阶段的前评估、实施阶段的跟踪评估和项目使用阶段的后评估)、全要素评估(项目的技术方案评估、项目经济效益评估、社会效益评估、项目风险评估、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评估等),以及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全维度评估(从项目出资人、项目建设单位、项目上级主管单位、建设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的高校基建项目评估机制。针对现有基建程序中的部分环节重叠或脱节问题,提出了优化基建程序和创新建设单位基建管理制度的方法建议,以提高评估效率,真正发挥项目评估应有的作用。

2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

从项目的寿命周期来看,我国现阶段基建项目的管理一般在项目决策阶段是由发展和改革部门或建设单位的上级主管部委来负责,项目的决策期的前评估也是由这些部门来组织进行;项目设计、施工阶段一般是由地方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评估和审核;项目建成运营后的评估开展的不多,尤其是高等学校基建项目的后评估缺乏成熟可行的经验可供借鉴。由于评估的主体发生变更,因此全寿命周期的评估很难达到前后一致,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高校基建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

2.1前评估

项目前评估是指在项目决策阶段的评估,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项目立项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评估。对于高等学校一般基建项目而言,在立项阶段主要解决项目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建设选址、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是在进一步论证项目必要性、建设条件和建设规模的基础上,挑选适合项目的技术设计方案,并据此确定项目估算投资额、资金筹措方案、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和对项目经济效益,实施引起的社会效益、社会风险进行分析。对于涉及工艺设计的建设项目在此阶段就应介入,对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比选论证,最终确定选用的工艺技术方案和投资。前评估中社会风险和环境风险经常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进行有效评估,给项目的实施留下后患,尤其是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对被征地群体利益及当地环境的关注更应该成为评估重点关注的内容。

2.2跟踪评估(变更评估、设计概算控制)

从理论上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的进展,其所处宏观和微观环境均会发生变化,项目的信息也越来越详实以及项目各方对于项目认识也不断深入,需要开展项目跟踪评估和决策。项目跟踪评估是指项目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根据项目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项目的影响做出的评估,其主要关注项目的变更的评估,主要包括:建设规模、范围、进度、质量、投资、建设条件、项目实施绩效、项目对环境对社会影响等。目前高校基建项目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建设单位为可研报告评估顺利通过,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在前评估中走形式,所上报的建设方案非建设单位选定、未得到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认可的方案,可研报告批复后重新组织设计招标,导致被评估建设方案未被采用、评估工作被迫流于形式。而且涉及工艺等专业内容在前评估中未进行深入设计研究,导致在后期的设计过程中产生重大变更。而在后期缺少初步设计评审环节,建设单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最后导致项目前评估结果根本与项目实际脱节,未起到前评估应发挥的作用。因此,高校基建项目非常有必要开展项目跟踪评估,重点评估项目设计方案变更,以及上述变更内容,采用初步设计方案以及设计概算与批准的可研报告逐项对比,项目招标控制价及施工合同与批准的初步设计中相应内容逐项对比的方法将项目的各项要素的变化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在项目实施阶段建立起动态监控机制和奖惩机制,严格控制设计变更的发生,使项目跟踪评估的作用一直发挥到项目交付使用。

2.3后评估

项目后评估是指对已完成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以及对完成项目的前评估和项目决策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分析与评价[8]。相对前评估和跟踪评估而言,后评估是一种检验,是系统反馈的重要功能,是对已建成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其评估结果对改进被评项目及类似项目的使用运行管理,指导在建项目或拟建项目提高项目决策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2.3.1高校基建项目后评估现状2008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教发[2008]27号),该文主要针对教育部审批的财政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工程预决算、项目后评价等事项的咨询评估。2012年2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教发[2012]1号),其中第四十六条规定:直属高校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后评价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绩效评价。虽然教育部建立了高校基建项目的后评估制度,但是到目前为止,项目后评估工作开展的还较少,原因之一是缺乏动力,对项目后评估的作用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3.2后评估对象的选取由于项目后评估是事后评估,因此后评估对象的选取可重点关注:1)建设规模大,功能复杂、社会影响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如新校区的建设、重要实验装备的建设;2)投资主体不单一、涉及利益相关主体多的项目,如由教育部或者学校与地方政府合建合用的民生项目,如剧场、音乐厅;3)设计施工技术难度高,后期运营维护费用高的项目:如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而在高校建设的体育场馆;4)采用新技术、初始投资高,后期运营费用节省的项目,比如采用绿色建筑技术、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项目,宿舍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运用等。2.3.3后评估要素的确定后评估中由于涉及到能源评估,而在我国建筑物的能耗与季节有较大的关系,因此一般高校的项目后评估可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一年以后进行。涉及对外运营的项目需在项目达到正常运营水平以后,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后评估。根据高校基建项目的特点,综合来看后评估中重点需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总结评估:①项目决策的科学性;②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采用的技术、财务目标、社会环境目标);③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估;④项目运营情况评估。2.3.4后评估成果的应用后评估的成果可在以下方面获得应用:①项目决策与科学研究:后评估获取的相关技术的数据可建立项目数据库,用于以后类似项目决策的参考,也可用于建设领域相关的学科的研究。②后评估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当前实际运行情况对项目未来发展作出预测,提出保障项目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后续方案,指导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③后评估的结果可作为项目建设单位建设管理工作的业绩考核指标之一,作为今后主管部门奖惩的依据之一。④政策制定的参考:对于后评估中发现的有关问题主管部门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建设领域相应的制度规定。

3项目全要素评估

项目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评估关注的重点虽然各有所侧重,但是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评估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评估要素的完整及整个过程的统一,即项目全要素的评估。

3.1评估的要素

一般而言,高校基建项目评估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必要性:建设必要性直接关系到所提出的项目能否成立,为项目继续深入提供平台,是项目评估论证的先导性奠基性环节。高校基建项目一般根据批准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校园总体规划以及现状来确定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建设规模:根据建设部、国家计委、教育部共同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教育部批准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学校既有建筑规模来核定申报建设项目的规模是否适当。3)建设条件:包括项目建设所需土地的性质与项目性质是否一致、所有权是否存在问题;场地的地质条件是否适合项目的建设;项目的建设是否符合校园规划和当地土地利用规划;项目建设以及运营所需各种能源(电力、燃气、供热等)、水资源、电信、网络资源能否获得当地相关单位的认可;某些实验类项目运行所需的实验材料能否就近合理获得。4)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根据国家相应的技术规范规程评估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满足要求并且符合使用单位的功能需要。5)交通影响:评价根据规定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围交通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及设计规划中制定的消减建设项目交通影响的对策的可靠性和作用。6)水影响:部分地区试行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如北京地区。该部分主要评价项目的水源、污水排放;项目建设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影响;项目所在地是否存在洪灾隐患,项目会不会影响防洪、排洪。7)节能:根据国家及地方的建筑节能标准规范评价项目用能方案是否合理,包括能源的种类、用能设备的选型、节能方案、节能措施的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且合理。8)社会风险:对项目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9)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10)宏观环境:评价项目的建设目标与当时的国家财政、经济、税收和社会发展政策以及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否相适应。11)组织结构: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设置的组织机构的形式是否符合项目本身的特点,组织机构内的责任、权利分工是否明确,组织机构的内部管控及外部协调能力能否满足项目建设运营的需要。12)项目管理:评估项目各阶段不同主体对投资、进度、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否满足项目本身特点与项目进展的需要。13)项目招投标:评估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施工、咨询服务和重要材料设备的采购中的招投标方案、招投标过程的合法合规性评价。14)安全卫生:对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文物保护提出的要求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案,评价该方案的可靠性和经济性。15)投资:评价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方法是否正确、范围是否明确、编制内容是否完整,编制深度是否符合要求,以及项目总投资构成是否完整合理、投资水平、投资结构是否合理。16)资金筹措、使用方案:评价各类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合理、可靠,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各项资金来源是否落实,使用条件是否合理,资金使用计划是否合理。17)财务效益:评估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据以判别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财务评价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微观层次,它主要从微观投资主体角度分析项目可以给投资主体带来的效益以及投资风险。高校基建项目大多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主要评价单位规模运营费用是否合理可行。18)运营管理方案:评价项目建成后运营管理方式是否合理、运营所需资金来源的落实情况。尤其是与地方共建项目以及运营成本较高的项目,需重点评估。19)项目社会效益:根据现行社会政策对项目实现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教育、卫生、安全、国防、环境等领域的目标所作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及其与社会相互适应性作系统分析评估。20)决策的科学性:评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重大决策的依据、实施的主体、决策程序是否合理、合规、合法。

3.2要素的侧重

3.2.1不同阶段的要素的侧重对项目的评估总体上来说要进行全要素评估,但随着项目的进展,评估要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评估主体应有所侧重。1)前评估阶段。前评估阶段首先把好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规模合理性的关口,另外建设的可行性是在解决必要性之后首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项目的建设条件是否具备、选择的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可行、项目对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否可控且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建设运营所需的人力、物力是否具备、项目的建设资金数目是否准确可靠以及来源是否落实、建成后运营资金是否落实、项目的主要风险是否采取了控制措施。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前评估过程中的工艺设计、项目所处的宏观环境、社会效益、风险等要素经常容易被忽略。2)跟踪评估阶段。跟踪评估阶段,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前评估批准的各项指标控制,随时监控项目的运行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以及对项目变更方案按照前评估的要求进行重新审查,其中选择技术方案合理可行性、投资、工期、可实施性是需要进行重点评估的要素,即项目绩效跟踪评估和项目变更方案评估。其中,项目绩效跟踪评估是为找出项目跟踪评估时点以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变更方案评估则是为找到纠偏和变更项目的正确方案并作出决策。3)后评估阶段。后评估阶段首先评估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另外要重点评估组织结构、运营管理方案是否合理;各类影响评价的结果(环境影响、交通影响、节约能源、水资源、社会风险)与实际情况对比;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的建设目标,即投资进度、质量控制情况以及建成后运营情况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并分析其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项目的后期运行以及后续项目提供参考借鉴。3.2.2不同评估主体要素的侧重不同评估主体不但对评估要素的侧重不同,对同一要素评估的角度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其中项目上级主管部门偏重于对项目的总投资、建设规模、工期、项目招标以及社会效益比较关注;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将侧重点放在项目规划方案、节能、对交通、环境、当地市政管网、能源供应的影响、社会风险等方面;项目建设单位和使用单位则更关注项目的投资大小、项目的功能以及项目的组织实施。施工单位侧重项目的可实施性,及工期是否合理、质量要求、资金能否落实有保障。

4项目全团队评估

目前高校基建项目的评估主要站在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的角度来进行,即评估的主体是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而实际上同一个项目的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在评估同一个项目时会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结果,项目评估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因此,所有与项目利益相关的各方都应包括在项目评估的主体范围之内,即项目全团队评估的概念。在项目各阶段与项目相关的利益方包括:项目建设单位、使用单位、项目主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消防、质检、地震、卫生局、环保、规划、国土、能源局、交通、水务、供热、电力、通讯、燃气、园林、安监、档案)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招标单位、代建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出资人等。如果其中的某些利益方在评估中被忽略或者不予考虑,可能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或者建成后的运营造成影响,甚至对项目的生存直接造成威胁。例如: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投资的评估从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立场来说他们的期望就不尽相同,主管部门期望在较短的工期内以较低的投资完成高质量的项目,施工单位则希望在较合理的工期内以较高的利润(导致投资增加)完成较高质量的项目,而建设单位则是期望在较短的工期内以合理的投资完成高质量的项目。因此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就要不断平衡项目相关利益各方的诉求,不能忽视任何主体的合理合法的要求,使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在项目后评估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对项目的影响也是主要评估内容之一。

5结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