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范文

时间:2023-03-08 15:34:12

序论:在您撰写逆境出人才的事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逆境出人才的事例

第1篇

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逆境人才。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的。我们今天的学习环境是无人能比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努力学习。

一个人是否成才,决定于每个人的内在因素??即他能否勤奋读书。只有勤奋读书才能成才。

人的经历是有限的,我们的经验、感受也都是有限的。而读书,则能让我们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而超越这种局限。

读《水浒传》,我看到了农民的力量,也找到了其失败的原因;

读《西游记》,我看到了鬼怪的可怕,也感受到了正义的伟大;

读《红楼梦》,我看到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真情,也懂得了封建家族灭亡的道理。这难道不是读书而懂得的吗?

红楼是女娲补天的石头缘;

断桥是千载一逢的人蛇缘;

聊斋是人妖相恋的狐人缘;

梁祝是比翼双飞的蝴蝶缘;

难道我们就不能成为一个清华园吗?

既然我们能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何必非要做一根野草;

既然我们能够奏出大海的雄浑磅礴,为什么要学纤瘦小溪的喑哑。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体验式教学 实施策略

一、中职“体验式”德育课实施的意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高效教学形式。

中职德育课开展“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将德育内容形象化、生活化,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中职“体验式”德育课实施方法和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验式”德育课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创设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情境。

在学校烹饪二年级学生学习“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一节时,笔者结合学生的专业以视频 “厨师秀刀工”作为导入,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才能学好刀工这门课。通过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探究新知做好了准备。

2.合作探究、理解新知、自主体验

职校生由于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的不足导致其对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小组合作探究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不仅有利于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问题,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展的实质、途径,笔者组织学生对“交通工具的演变”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理解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等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内化提升、运用新知、深入体验

德育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将科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内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人生遇到的相关困惑,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体验以实现知识的内化。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等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就“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展开辩论。学生通过列举事例、谈感受,进一步明确了顺境、逆境对人生成长的作用,掌握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科学方法。

4.总结评价、明确意义、强化体验

总结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还有利于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课堂体验,巩固初步树立起来的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中,笔者通过强调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归纳知识点,总结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与收获。通过总结评价,学生理顺了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5.课外拓展、接轨社会、升华体验

课外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丰富体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就业,你准备好了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分析本校学生就业案例,学生对就业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为顺利就业做好了思想准备。

三、中职“体验式”德育课实施的思考

1.情境设计是关键

情境设计必须遵行德育课的“三贴近”原则,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寻找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学情境还要突出情感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学生体验是中心

只有让学生成为体验的主体,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构建,才能确保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行为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留有充足的体验时间以确保效果。

3.教师引导是保障

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体验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确保德育的实效性。

四、小结

总之,中职德育课开展体验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德育目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适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艳.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第3篇

一、事例烦琐冗长,以叙代议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叙述方式与记叙文中的不同:记叙文里的事例必须完整具体,而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则应简明扼要。要做到用例准确简洁,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明确文章中心后,在选用事例时应充分考虑事例中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信息应该保留,哪些信息可以舍弃。一言以蔽之,议论文中的事例不能展开,不能铺叙,必须高度概括。

二、材料的选择上“老生常谈”

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要典型、有力。首先,要真实,切合题旨。其次,要“弃旧图新”。有些学生平时一写议论文,就翻出《论据大全》之类的书籍,从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考试时一见到相关题目,就条件反射地想到了曾经用过的某人某事,这样的材料就不新颖、典型。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多积累素材。

三、材料与观点不吻合,材料不能证明观点

许多学生运用例证法时,缺乏围绕中心选材的意识。他们常常在作文时随心所欲,只要是自己熟知的材料,不管与观点是否吻合,拿过来就用,这样的文章只能给人一种“胡搅蛮缠”的感觉。比如,证明“诚信是为人之本”这个观点,如果选择闻鸡起舞、司马迁受辱写《史记》等例子,这些例子虽然好,但与观点不吻合。所以,一定要记住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

四、同一性质的材料反复出现,没有梯度

在论证观点时,如果一连用数个事例,不要只用单方面的事例,应力争选取各个方面,从而使文章内容丰富。如针对“团结就是力量”这一观点选取材料时,如果材料都是“地震”“雪灾”“矿难”中的团结,就略显单薄。团结既可以是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一种状态,也可以是面对外来侵略时的一种状态,甚至还可以是一个团队精神的体现。选择的事例可大可小,从而较全面地证明“团结就是力量”的观点。因此,选择材料最好能从不同方面着手。

第4篇

关于逆境与成才为话题议论文1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意思是说,人只有经过逆境,才能成才。

人应该在逆境中得到锻炼,学会成才,走向成功。卡讷基自小穷困潦倒,常常在小店铺里当童工,十分艰苦,但他不断学习,掌握各种手艺,在最底层摸爬滚打,终于成为了一位大企业家。他说过:“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度过难关。”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逆境,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逆境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人。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巨人,他的英勇与果断令千代人折服。可他不是从小养尊处优的阔少爷,而是失去双亲的放牛娃,无依无靠,甚至还当过乞丐,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旧不懈努力地学文习武,了元朝,成为天下景仰的大明天子。如果不是逆境造就了他的个性,他是不会成才的。

逆境是支撑成功果实的高大树干,想要果实,就得努力爬;逆境是挡在绿洲前的沙漠,想要甘露,就得不停奔跑;逆境是通往世外桃源的森林,想要幸福,就得穿过荆棘,成功不是轻松得来的,逆境是帮助你的最好帮手。

没有人可以不经历逆境直接成功,没有磨练,结果只会是悔恨。李世民去世前为儿子铺好了一切道路,斩除了所有祸根,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李治舒舒服服当皇帝的时候,朝中大乱,他只得在病痛中郁郁而死。人没有逆境是不行的,没有经历过逆境,遇事就会无经验可寻,无方法可查,失败是注定的。

逆境与成功是相依相存的,不经历逆境,是无法像雄鹰一样在天空中翱翔的,是无法像劲松一样坚韧顽强的,是无法像江河一样尽情奔腾的。逆境永远是成功的奠基石,人只有经历逆境才能成功,人应学会在逆境中成才。

关于逆境与成才为话题议论文2

逆境是否有利于人的成长?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

逆境虽是不顺的境地,是困难和挫折,但逆境亦是一面镜子,它能使我们清楚全面地认识到自己,并针对自己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使得我们成长,为下次成功助力。马克思曾说过:“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每一次逆境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它势必会教会我们一些道理,是一次成功的机会,有利于我们成长,有利于塑造好的未来。

俗话说:“逆境出人才。”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没有一个不在逆境中成长。刘邦与项羽相争时,虽多次失败,但他心中的那口气,那股劲一直在。正是因为逆境,他才能找到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一次次爬起来再战,一点点地走向胜利,最终一统天下。华罗庚因为家境贫困,从小就担起家庭重担。19岁那年得了伤寒,病好了腿却残了。

可是他在追求数学真理的路上却埋头苦干。这不是寒门出贵子吗?海伦凯勒小时候患病,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但她身残志坚,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顽强地突破逆境,最终成了全世界的榜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早已诠释了逆境的意义。

作为学生,某次考试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固然难过,但仔细想想,从另一方面讲,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失败乃成功之母,惟有身处逆境,才能有所压力,从而化为动力。正因为有不足,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去查漏补缺,总结经验,不断进步。这不就是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吗?

“生活就像一张心电图,一帆风顺你就挂了。”人的一生总会经历逆境,不可能顺顺利利。但正是因为逆境,才让我们的生活波澜起伏,充满挑战。也正是因为逆境,才让我们成长。

关于逆境与成才为话题议论文3

有时候,毁灭一个人的不一定是挫折而是平坦。有时候,失败的原因不一定是困难而是丝毫无阻。这取决于你面对困境或逆境的心态如何。

在上半学期的时候,我的成绩比较差,次次考试都不尽人意。心里免不了沮丧和失望,但我默默告诉自己要更加努力才行。可最后总无济于事,平时感觉知识点巩固的挺牢固,练习也做了不少,但成绩一出总大失所望。我很不甘心,也不想就此放弃,于是我付出的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学习。终于,在我接近绝望的时候,我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的心情非常的愉快。之后一段时间成绩稳步提升,和之前相比可以说很好很好了。

一段时间后,不知道是因为找到了自信还是找对了学习方法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我突然发现之前做着很费力的习题,现在看来很简单了。之前需要很长时间来巩固的知识点,现在很短时间就能记牢了。我沾沾自喜了好久。

从此,我不在像之前那样刻苦努力的学习了,但成绩没有下滑的趋势。这让我更为之骄傲了,心想:我现在根本不用多努力就可以考出很好的成绩。于是开始放纵自己,不那么努力的学习了。这种心理一直维持着,终于,某一次,期末考试中,我的成绩再次跌落的原先的水平。我心里非常的懊悔,突然怀念起了从前的那个我。

我默默的反省着:之前那时候,我一次次面对失败可都还在继续努力着,可现在一两次成功就冲昏了我的头脑。果然是“上山容易下山难”,挫折可能会成为人们努力的动力,成功也可能成为人们失足下滑的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全面的认识顺境和逆境,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或失败而改变自己的决心。

关于逆境与成才为话题议论文4

人们常说:“人生路上,一帆风顺:那么一帆风顺是否就是真的好呢?古代的方仲永年少时就才思敏捷,天赋过人他就是在许多人的表扬和赞赏中成长起来的,可结果呢?成年后的方仲永江郎才尽也是因为他小时候没受过挫折,生活太顺畅。所以在我看来,顺境并不是一味的好,逆境才有利于成长。

逆境能磨炼人的毅力。大量事例表明,一个人如果处于逆境之中,他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后,他就会越来越坚强,变得比常人更有毅力。美国的海伦·凯勒,她幼年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在成长过程中更是遇到了诸多障碍,但她并没有没被困难所击败,而是在一次次挫折后变得更顽强坚定,最终考上了女子哈佛学院,创作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众所周知的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逆境能使人增长经验。俗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多数名人,他们的成功都不是简简单单地做一次或是做两次,他们成功的背后往往都会有一段逆境时期,当他们处于那时,他们会从一次次失败中汲取经验,最后总结起来取得成功。

曾经有个实验是这样的,把一只白鼠放入纷乱复杂的迷宫里,并在终点放上一些食物,白鼠会寻着气味往那走,但在去的过程中白鼠往往会走向错误的路口,找很久才能找到终点。科学家每过一会儿便让白鼠走一次,而每次用时都会缩短。

最后白鼠竟能畅通无阻地到达终点,这说明了白鼠每进入一次迷宫都从之前的失败中汲取了经验。同样的道理放在人的身上,如果一个人在同一件事上失误过多次,那他最终还会失误吗?我想是不同了,所以经验、教训都几乎都是从逆境中得来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当我们从逆境中汲取经验,在逆境中磨炼意志,逆境也会促进我们的成长。

关于逆境与成才为话题议论文5

逆境,不顺利的境遇。当我们在一定的环境中无论是维持生存还是成就事业,总感到困难重重时,我们说,这样的环境是逆境。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一帆风顺是无稽之谈。但笑对逆境我们就可以把消极的心态变为奋斗的动力,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笑对逆境,就可以使自己变得豁达、伟大。

小平爷爷在泽东时期不被受用,但他用乐观的心态,乐观的面对每一天。当主席请他回去时问了邓爷爷最近都在干什么?邓爷爷说:思考乐观主义,等待。这就是伟人的风范。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将被历史留名。一个人的心态影响着整个人,只要调整好心态就会走向成功彼岸。

笑对逆境,就可以使山穷水尽的失意者斗志昂扬。

张海迪我们应该不陌生,她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笑对逆境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愤学习,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让我们不应该陌生的应该是我们身边忙忙碌碌的人们,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烦恼,但是他们仍用笑脸迎接太阳升起落下的每一天。

第5篇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了吗?阅读是一种自主,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因此,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各项能力是我们现下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证明,课堂留白无疑是一种最为可行的方法。

一、答案留白,展现个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肯于留出答案的空白,让学生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享受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可能与我们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但自主学习的劲头却异常高涨。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这不正是教育所期待的目的吗?特别是让学生对某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进行辩论,而老师“引而不发,疑而不答”,则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老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

如这样一则案例,学生在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提出:老师,我不同意作者“逆境出人才”的观点,觉得“顺境才能出人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师因势利导,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拿身边的事例和自己课内外搜集的资料进行唇枪舌剑的“厮杀”,而教师就只充当聆听者,不置一词。虽然留下了结果的空白,但就在这种留白中,学生的争辩大大拓展了课文的内涵,综合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再如《孔乙己》一文,对“孔乙己是否真的死了?”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开启学生大胆的想象,一部分学生认为肯定死了。理由是:他被打断了腿,丧失生活能力,在当时冷漠的社会现实下,没有活下来的可能。一部分则认为没死,理由是:当时社会有很多像孔乙己一样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其中肯定也有一些当官的,他可能也像范进一样遇到了“伯乐”,飞黄腾达了。此时,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具体的答案已不再重要。问题的设置已经让学生充分享有了想象创新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必强求答案的统一,只要有理就应肯定。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又是引导者,有责任引导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出现了偏激的或阴暗的思想,我们还是要及时加以疏导和指引的,绝不能听之任之。

二、感悟留白,放飞思绪

“踏花归来马蹄香”,因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而成为国画中著名的布白之作。老师讲课也应如此,在细针密线、鞭辟入理的同时,要充分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想象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如在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时,最后一道题基本上都是感悟题,不要顾忌学生答不准,考虑不全,而要给学生树立充足的信心,确信自己是可以做出标准答案的。起初,学生肯定不自信,存有疑惑。我们要试着引领学生读起来,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自然会获得真切的感受。明确了答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便被放飞,精辟的见解便会喷涌而出。这样的学思结合,才能不“罔”、不“殆”,才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感悟空间,更为学生在“学”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思”的平台。感悟留白,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语文之美,求得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只有学生的内心与课文产生了共鸣,学生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激跃学生的思绪。

三、知识留白,余韵悠长

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因此,我们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需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自主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这实际就是在告诉我们在结束课文教学的时候善于适当地留白,从课文引申、拓展开去,鼓励学生向课外、向生活学习“语文”。

第6篇

一、立志

指立定志向。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拼搏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容国团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5、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三、勤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特立

5、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6、达·芬奇画蛋(具体事件略)……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7、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8、天才来自于勤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

9、“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的。”——鲁迅

反例:10、方仲永就是因为没有勤奋学习从天才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四、毅力

指坚强持久的意志。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成功属于意志坚定者。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英·狄更斯

2、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法·居里夫人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德·马克思

4、张海迪砺志成才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身体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5、成就与汗水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怕嘲笑,力纠口吃;李白遇老妇,“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

五、逆境

指困难,多指不顺利,甚至很恶劣很不幸的境遇。它使人忧愁、痛苦,但也能磨炼意志。杰出人才几乎都经历过艰难险阻,成为生活的强者。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同上)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举的事例。

4、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5、经受磨练,方能“称王”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成败

就是指成功或失败。成功指事业或工作获得预期的结果;失败指遇到挫折,或在斗争、竞赛中被对手打败。人人渴望成功,但在失败时千万不要气馁。

1、失败是成功之母。2、成败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化的。

3、胜不骄,败不馁。

4、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5、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了几万次失败,但他始终不气馁,最终发明了电灯。

6、威灵顿失败而不气馁,重整旗鼓打垮拿破仑。(《失败是个未知数》)

七、时间

我们的生命由时间构成,哪怕是浪费一点点时间就是虚掷部分生命。

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跟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鲁迅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白日莫闲过,光阴不再来。——陶渊明

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具体事件略,可参见“勤奋”中的几例,或自己整理。

八、积累

指事物逐渐聚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7、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

8、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九、团结

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

第7篇

指立定志向。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拼搏

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容国团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4、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生命的顽强拼搏中,他的意志占了上风,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

5、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三、勤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勤奋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特立

5、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6、达·芬奇画蛋(具体事件略)……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7、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8、天才来自于勤奋。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

9、“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的。”——鲁迅

反例:10、方仲永就是因为没有勤奋学习从天才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四、毅力

指坚强持久的意志。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成功属于意志坚定者。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英·狄更斯

2、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法·居里夫人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德·马克思

4、张海迪砺志成才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身体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5、成就与汗水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怕嘲笑,力纠口吃;李白遇老妇,“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

五、逆境

指困难,多指不顺利,甚至很恶劣很不幸的境遇。它使人忧愁、痛苦,但也能磨炼意志。杰出人才几乎都经历过艰难险阻,成为生活的强者。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同上)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举的事例。

4、吴王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打败强国——楚国;贪图享乐,败于自己曾打败过的小国——越国。

5、经受磨练,方能“称王”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成败

就是指成功或失败。成功指事业或工作获得预期的结果;失败指遇到挫折,或在斗争、竞赛中被对手打败。人人渴望成功,但在失败时千万不要气馁。

1、失败是成功之母。2、成败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转化的。

3、胜不骄,败不馁。

4、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继之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霍奇斯

5、爱迪生发明电灯,历经了几万次失败,但他始终不气馁,最终发明了电灯。

6、威灵顿失败而不气馁,重整旗鼓打垮拿破仑。(《失败是个未知数》)

七、时间

我们的生命由时间构成,哪怕是浪费一点点时间就是虚掷部分生命。

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跟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鲁迅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白日莫闲过,光阴不再来。——陶渊明

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具体事件略,可参见“勤奋”中的几例,或自己整理。

八、积累

指事物逐渐聚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

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7、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

8、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九、团结

指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战胜困难的保证。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