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3:14
序论:在您撰写怎样学好初中数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七年级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人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人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七年级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七年级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集中精力,向45分钟要效率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三、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一、如何保证运算的准确性
现在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从整个卷面来看考查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点,难度不算很高。好多同学在考试总结时都爱说是太马虎,太大意彳艮多认为非常容易的题目,在考试的时候答错了。这些问题看起来好像不大,但长此以往会有大麻烦。首先要端正态度,面对最简单的小运算,也要平心静气,认真仔细地运算,不要想着还有验算的机会就放松。要争取一次做准确,养成不需要验算就能一次做对的习惯。现在考试的题量比较大,往往没有时间用来验算。建议同学们在平时多做一些提高运算速度的基本训练。比如复习完当天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后。找一些运算量大但难度不高的题目,给自己计时。看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在计算过程中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急功近利,想清楚再下笔。开始练习可以慢一点,不要简化解题步骤,每一步都写得清晰明了。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做这种练习,可以养成运算准确和解题步骤清晰的习惯。不需要用很多时间做这种练习,每天哪怕只用10分钟,但是要坚持,长久练习才能有效果。一个清华“学霸”说得好:“人在一定的压力下能更好地发挥潜能,正所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生活中不可能每天只处理一件事情,我们要学会均衡地分配时间。”
二、提高解题速度
训练了解题的准确性之后,就要开始提高速度的训练了。做任何事情的捷径其实是通过看似最傻的基础性的练习,按部就班地努力。想要做题速度快,要以以下几点作保证:运算准确;定理、公式的高度理解:海量做题。
现在主要说说如何高度理解定理和公式。这里说的高度理解并不是说能倒背如流就行了。想在解题时运用自如,首先要在课堂上仔细听老师讲解,课下则试着把整堂课的例题和定理、公式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总结,并且试试如果你是出题的老师,你会在每个知识点上如何考查学生。然后再参照例题和分析,对比着公式中的每个知识点,看真实的例题里是如何设置考查点的。每遇到一道新题,要试着用多种途径分析它,用多种方法解答它。如此训练下去。会慢慢开阔你的解题思路。尤其是在解难题时,一旦找到解题思路你便会觉得豁然开朗,很有成就感。
海量做题并不是指有题就做,不管质量只重数量。要有选择地,有代表地做。课本中的例题是重点,在对课本中例题很熟悉的基础上,再做历年的中考真题,然后是练习册中的经典题目。很多同学会说,学习这么紧张,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呀。其实时间是挤出来的。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每周计划表,然后统计出有多少零碎的时问可用于海量做题。
三、培养解题思维
在初中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理智地分析事情。要养成经常反思和探究的好习惯。多思考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例如,试着闭起双眼,想象着用各种几何体组合出栩栩如生的场景。然后再想象着把各个几何体从场景中分离出来。或者找一道复杂的几何证明题,想象着把里面的几何图形分解,不用管条件和结论,只是单纯的想象。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你再遇到证明题的时候就不会陌生,能很快看出图形中的各种关系。也有同学会被一些定理难住。搞不明白说的是怎么一回事,看了很多例题和讲解还是不明白,这时候可以在每天空闲的时候读读这个定理的文字说明,天天读,单纯地读文字。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有道理的。我在中学的时候怎么也不明白抛物线的定律,于是就每天读课本里对抛物线的解释,读了有大半年,忽然有一天我懂了。后来有很多次也都是这样。
四、学习态度
那怎样才能学好初中的数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看似非常简单,实际上并非如此。有些学生把书上的概念,性质,公式完完整整背下来,但就不会灵活的运用;又有的学生生搬硬套,不能举一反三;有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假思索只注意知识表面,不能深入探究问题的实质。因此对学数学感到困惑,甚至于放弃。初中数学又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初中数学呢?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一、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作为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学习本节课知识,让学生有目的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课前要预习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不懂的要预习,也不知道怎样预习,把握不住知识内容,即使预习都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地看一遍。那么学生在预习该注意什么呢?学生在预习时要做到:
1、看:先大略地看书本这节课的内容,需要哪些已经学过的知识,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2、精看:把重点内容用红笔勾画出来,认真思考。尤其是对哪些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性质反复阅读、推敲其中的关键字词;认真思考,对不能理解的内容要作出标记,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到课堂上去,有针对性地听老师是如何解决的。
3、做:预习后,先自己尝试做书上的课后练习题。及再做一些有关这节内容的习题.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检验这部分知识的初步掌握的情况,并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二)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预习时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否在课堂上弄清了,除认真听讲外应积极举手发言,举手发言的好处可真不少!①巩固本节学到的知识。②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及口才。③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和错误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并印象深刻。真是一举三得。总之,听讲要做到手、口、眼、耳、心要到。除此之外还应做好笔记,“记”是学生要在课堂上做好笔记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初一学生一般不爱作笔记,一部分学生也不会做笔记,猴子掰玉米,边学边丢,效果不好。要求学生作笔记时应注意:简明扼要、精炼清楚;利用短语、数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直接记在书页边,便于复习时查找;记老师解题的新方法、补充的知识及提纲。有了笔记复习时就简单明了的多了,一看笔记就知道自己在这一章节要掌握什么内容,要复习什么知识点,这样学习起来就事半公倍。
(三)课后及时的复习并独立思考完成作业
对数学的复习,要不留疑点。不要急于做作业,在做作业之前对照笔记一定要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归纳其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后再来完成作业。
(四)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反对不懂就问,一发现问题不经思考就问,不是好习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仍不能理解的问题,应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被老师训,问同学怕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只会让你的问题越积越多。所以应勤于思考,对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先讨论,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解题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我们的建议是:“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关键。
(五)学会归纳总结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对这些问题,应该更细心一点,更深入一点,更熟练一点。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也要学会自己做。只有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八年级、九年级以后,有一部分同学就会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总之,“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做了这件事,就会发现,过去的很多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门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
预习
预习就是先学后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不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预习的具体任务是:初步理解所学内容和思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和旧方法,并把新旧内容联系起来,找出新内容的重点和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数学预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可采用“粗、细、问、用”的方法进行。
粗,是把要学的内容粗读一遍,了解这些内容要说明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用到哪些旧知识。粗略懂得所学内容及其重、难点之所在。这里关键是正确理解数学语言。
细,是仔细阅读所学内容。对于数学概念既要掌握其定义的来历和方式、概念间的关系及其分类,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关键,揭本质。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学习数学概念时弄清其本质属性就是关键。
(2)举反例,抓变式。对于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学习“去”(去要点)、“换”(换条件)、“拆”(拆开看)等手段加深认识,搞清定义中每个要点或条件在界定概念外延中起到什么本质作用。
(3)新与旧,辨异同。学习新概念,要密切联系与它有关的旧概念,理清新旧概念的来龙去脉和结构关系。对于易混概念要通过分析比较,辨清异同,并归纳要点,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
问,是对所学内容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方法,每一步推理、演算,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对于自己能够解答的问题,把它写进读书笔记中,等教师讲课时对照、比较;对于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作出特殊标记,作为听课的主要目标。
用,是按照自学的理解,独立完成预习作业或练习,作出最初的实践,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查自学效果。
上课
在上课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
“思”是指思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怀疑、困惑、自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作笔记时应注意:(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3.作业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学生每天需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要求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并要掌握:(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
4.小结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 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一、过两关
1、过“算”关。小学,主要是加、减、乘、除及它们的四则混合运算,乘法还包括平方和立方。进入初中,主要掌握含有负数的加、减、乘、除及它们的四则混合运算(含有根式的运算重点是化简)。代数部分大量存在计算,几何部分也不少。可以说,计算是基础的基础,过不了这个关,数学学习就无从谈起。过了这一关,还可以为其它方面的知识学习节省大量的时间。
2、过“点”关。“点”,就是知识点。题目再复杂,都是由一个个的知识点构成。掌握了“点”,只要会将复杂的题目分解成一个个的知识点,就容易解决了。所以,复杂的题目,不是会“做”,而是会“分”。 对于综合性比较高的题目,许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又称“学困生“)解决它感到困难。例如:关于x的方程x-3a=2的解为非负数,求a的取值范围。这道题有哪些知识点呢?①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什么?即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②什么是非负数?③解为非负数,就是什么?④会解不等式(本题涉及的不等式是3a+2≥0)。
“点”过不了关,数学学习的效果就难以提高。如 是多少?如果老师说明就是 ,一些学困生会算出答案是9。但练习时还是容易错,原来因为他们不知道 的意义,未掌握“幂”这个知识点。掌握不了这个“点”,所有含“幂”的问题都难以解决。
二、阅读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数学也需要大量的阅读。数学题是读不完的,但数学题更是做不完的。比较起来,读数学题比做数学题效率要高得多。
如何阅读数学题呢?
1.它涉及到什么运算?会,继续往下读(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节省时间的原因);不会,停下来思考,动笔算,一定要过关。
2.它涉及到哪些知识点?特别是复杂的题目,一定要分解,即所谓分散难点。这些知识点有没有掌握?没有掌握,这是好事,说明阅读有收获。第一次碰到不懂的知识点,必须花时间搞懂。否则,你可能永远也掌握不了它。因为这个知识点不过,碰到其它知识点你照样采取这个态度对待它,当未过的知识点越聚越多时,再想解决已经没有时间了。
3.读完后想一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通盘考虑。还可以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等等。
4.如果有解题过程,看看这种解题有什么独到之处、技巧之处,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当然,也不能一味的阅读,关键时还是要动笔的。
三、训练三“思”
1.训练敏捷的思维。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笨”,怕思考,这就大错特错了。思维是可以训练的。 这个问题,在一年级,肯定有人回答早,有人回答迟,但到了四年级,会得到“异口同声”的回答。这是反复训练的结果。计算、每一个知识点、阅读,都可以锻练思维。而要达到敏捷程度,计算不仅要过关,还要熟练;知识点不仅要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阅读不仅仔细,还要深思。
2.训练清晰的思路。同样一个题目,有些学生的解题过程,老师看了一目了然。而有些学生做完后,老师看了云里雾里。这种情况,在几何问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老师询问“某一步”是如何得到的,学生会加以解释。要知道,正规考试时,阅卷老师不可能到你身边询问的,他看得出来就给分,看不出来就扣分,甚至不给分。因此,解题规范性非常重要。解题过程的书写规范,就是思路清晰的一个体现。
具体解题时,先思考容易的,再思考有困难的。对于困难的问题,可以考虑解决它需要什么条件?条件具备,接着往下做。条件不具备,就继续寻找。例如,在ABC中,已知∠A=60°,∠ACB=70°,BE是AC上的高,CF是AB上的高,H是BE和CF的交点。求∠ABE、∠BCF的度数(图略)。首先,在RtABE中,利用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易求∠ABE=30°。求∠BCF,主要有两个途径:①90°-∠ABC;②∠ACB-∠ACF=70°-∠ACF。无论哪个途径,都必须再进行下一步:或求∠ABC,或求∠ACF。考虑到求∠ACF与求∠ABE的“同理性”,可以选择第②个方法解决。
3.训练新颖的思想。这一点体现在方法的选择和解题的技巧上。在上面的几何题中,再求∠BHC的度数。方法有:①在BHC中,∠BHC=180°-∠HBC-∠HCB,再求出∠HBC和∠HCB;②在四边形AFHE中,利用四边形内角和求出∠FHE,再利用对顶角相等,求出∠BHC;③先求∠ABE,再求∠BHF,然后利用邻补角关系,求出∠BHC;④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BHC=∠ABE+∠BFH。第④个方法显然简单。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 、“思” 、“ 记” 的关系。
“听” 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 )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 )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 )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 )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 )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 注入式” 、“满堂灌” ,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 思” 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 )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 )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 )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 )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 听” 是“思” 的基储关键,“思”是“ 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 记” 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 记” 代替“ 听” 和“ 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 )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 )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 )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 记” 是为“ 听” 和“ 思” 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三)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 写法” 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 )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 )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 )正确地由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四)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一)讲授式
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 、“ 如何学习概念” 、 “解题思维训练” 等。
(二)交流式
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三)辅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