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19 11:44:26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安全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安全论文

第1篇

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来看,他们从接受幼儿教育开始至高中毕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科学理论知识教育。从知识结构来看,缺乏系统的安全科学知识;从能力结构来看,缺乏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社会阅历浅,承受能力差,欠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安全需要,如果一个大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则将很难面对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考验[4]。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科学教育仅仅局限在安全工程专业,且是大安全观教育。实践证明,各个专业的高校生,包括文科生都应学习一些有关安全科学的理论知识,懂得安全的原理和本质。因此,只有经过了系统案例科学知识教育的人,才能更好地深层次发现安全隐患,识别重大危险源。现在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安全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高校中安全科学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2.1教学目标。高校中安全科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介绍正确的安全思想,并使大学生能够牢牢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用系统的安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头脑;让他们在现实生活、工作中能够识别、解决安全问题。安全科学课程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和观念,根除他们错误的安全观念和没有安全的安全思想;将“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投资而不是消耗”和“生产与安全双赢”的正确观念植入他们的心里。其次应引入国外先进的安全理念,介绍国外完备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使大学生在以后不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安全观念,产生不同的安全认知和态度,进而做好对安全的规划、决策、管理和指挥。在具备了安全意识之后,学习一定的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理论上,要学习安全法律、法规,懂得事故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有哪些类型,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事故发生后应该做何处理,日常工作中如何识别危险源,等等。

2.2教学原则。安全科学理应看做是一门像法律基础课一样的基础课或工具课,文理科专业都应开设,让学生学会拿起这把工具在工作中保护自己、他人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安全科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工具课程,课时不宜太多,教学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旨在让学生形成安全概念、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安全法律法规。具体的安全技术与管理还是由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完成。大学教育中,如一些矿业、化工、建筑、石油、交通和冶金等子学科的专业,在讲课过程中应该结合专业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授课,课时可以适当多一些。安全科学课程的讲授任务应该由高校专门配备安全专业毕业的专职老师进行,有些课程最好能够和相关专业课老师一起讲授。

3.高校中安全科学的教学内容

3.1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目前对安全科学的研究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的,即对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系统预测、系统分析及系统评价,并采取系统控制,所以应向学生介绍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概念。其次必须让学生掌握事故理论,了解生产中的危险性是怎样变成事故的,要讲授事故的涵义、分类及构成要素;事故的影响因素和原因;事故模式理论;事故的发展阶段、特性、法则和预防原则。再次,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对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查明系统存在的危险性,估计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伤害及损失的严重程度,确定哪种危险能够通过修改设计或改变控制系统运行程序加以预防,应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安全检查表、事故树、事件数、故障类型影响分析和因果分析图法等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最后,要特别强调系统安全预测方法,这样才可以在工作中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科学手段,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对安全生产发展的趋势或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事先分析。

3.2介绍安全经济和安全投入的辩证关系,明白现代社会对安全科学技术提出的要求,即用社会有限的投入实现人类尽可能高的安全水准,在人类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上尽量节约社会的安全投入。

3.3介绍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清楚我国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了解我国从中央至地方各省、市,已基本制定了对各种行业及特殊性质工作的安全法规、规定、条例和办法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到具体的《安全帽GB2811-2007》等法律法规,基本做到职工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有法可依。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安全监察执法机构,并学会利用它,为自身的案例提供保障。了解我国企业安全目标管理的意义和内容,以及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认证等。

3.4介绍安全生产危险性评价和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监控和安全管理制度,针对导致安全事故危险因素的系统管理。

3.5介绍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与实施等内容,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不延误救援工作,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应该做的正确决重。同时,掌握必备的卫生急救技术。介绍安全文化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安全文化建设,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理念、意识、态度和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目的。

4.高校中安全科学教育的辅助途径

高校中除进行课程教学外,高等院校应结合全国的“安全月”、“消防日”等活动在校内开设一些诸如安全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职业病防治类的讲座、报告和学习班等。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成立大学生安全社团或协会;在校园生活中,应各个季节时期和学习生活各个环节进行相应安全的宣传。另外,对于交通、建筑、冶金等特殊行业,学校的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情况在学生毕业期间进行一次专业安全培训;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论文提问一两个有关安全的问题。

5.结语

第2篇

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介绍

谷类食品安全常识

谷类是我们的主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在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谷类位居第一层,在传统膳食中也处于重要地位。

一般家庭多会选择全麦面包、高纤维饼干、全麦面粉等来满足体内谷物的摄入量,根据美国农业部建议,挑选谷类食品时,尽量选择全谷物,首先看看成分表里是否带有“全”字,比如全燕麦、全谷物、全黑麦等,其次多食用玉米、燕麦、高粱、荞麦等粗粮,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谷类食品虽然标注了“全麦”、“100%小麦”等字眼,但其实只是添加了麸皮,缺少胚芽,不属于全谷类,父母购买时要仔细认清。

肉类食品安全常识

肉类是饭桌上不可缺少的“重头戏”,肉质的好坏不仅影响口感,更关系到家庭饮食健康,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孩子宜吃适量瘦肉、鱼肉、动物肝脏,补充蛋白质、铁元素等,少食羊肉等易上火的肉制品。

挑选肉制品时,建议到口碑好的大型超市或农贸市场,清楚地了解各种肉制品的保质期,比如畜肉保质期相对长,禽肉保质期相对较短;其次仔细观察,新鲜的肉类表面光泽湿润、组织均匀,太干的肉不够新鲜,太湿的肉要注意可能是注水肉;第三闻一闻是否有异味,按压一下若有弹性则是肉类新鲜。

蛋类食品安全常识

禽蛋类多指常吃的鸡蛋、鸭蛋,此外还有鹅蛋、鹌鹑蛋、鸽子蛋等,建议儿童青少年多吃鸡蛋,每天摄入1-2个为宜,一颗鸡蛋中钙、磷、铁和维生素A含量很高,营养利用率高达98%,因此也被营养学家成为“完全蛋白质模式”。

父母在选购鸡蛋时,记住四个字“看、摸、闻、听”,一般新鲜鸡蛋蛋壳粗糙,上面附着霜状粉末,放在手心重量相当,闻起来有轻微生石灰的味道,当放在耳边摇晃时,新鲜鸡蛋音实,贴着蛋壳没有晃动感。

果蔬类食品安全常识

许多父母认为,水果蔬菜只要挑选看起来新鲜的就是健康的,其实不然,许多商家会不定期喷水、冷冻或使用其他方式来保持果蔬的新鲜,爸爸妈妈们一定要擦亮眼睛。

挑选果蔬应注意看形状和鲜度,形状正常的果蔬一般是常规栽培,没有经过化学急速等化学品处理过的,父母可以放心给孩子食用;许多消费者认为,果蔬上有虫洞就表明没有打过药,吃这种果蔬是安全的,其实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果蔬是否容易遭受虫害是由蔬菜的不同成分和气味的特异性决定的。

奶制品食品安全常识

奶制品包括鲜奶、奶片、奶粉等,奶制品营养价值高,被称为“白色血液”,尤其能够为成长期儿童补充钙质。奶片及类似乳制品中经常有各种不利于孩子发育的添加剂,并不建议经常食用,鲜牛羊奶虽然新鲜,但选购的家庭远不及配方奶粉,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配方奶粉的营养确实更全面均衡。

食品安全常识

1、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及其它含有害物质的食品;

2、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不购买无厂名厂址和保质期等标识不全的食品;

3、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档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这些劣质食品、饮料往往卫生质量不合格,食用会危害健康。

4、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2小时的熟食和剩余食品;

5、不随便吃野菜、野果。野菜、野果的种类很多,其中有的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缺乏经验的人很难辨别清楚,只有不随便吃野菜、野果,才能避免中毒,确保安全。

6、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7、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来水;水是否干净,仅凭肉眼很难分清,清澈透明的水也可能含有病菌、病毒,喝开水最安全

8、直接食用的瓜果应用洁净的水彻底清洗并尽可能去皮;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

第3篇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激励存在着激励机制完全没有建立,或者激励的方法、手段不尽合理,业绩评价方式不科学,业绩评价方式不够科学,激励力度不够、赏罚不当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是安全保卫组织负责人不够重视激励机制,对激励机制的建立缺乏可靠依据。没有设立用于激励的专项经费,保卫组织对激励机制的认识还存在误区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和改革高等院校安全保卫工作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日趋完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自主性也在得到加强。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运行机制都较改革开放以前更加顺畅、灵活,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在改革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难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安全保卫激励机制就存在许多不健全、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影响着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一直以来许多高校保卫组织的领导、干部以及安全保卫部门的专家、学者对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探讨、研究都把视角聚集在如何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方法、措施上,而极少放到安全保卫激励机制上。因此,很有必要认真、系统地分析高校的安全保卫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等院校安全保卫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激励机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影响安全保卫工作顺利开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励机制还未真正建立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的安全保卫组织在开展安全保卫工作时,往往是注重工作目标的确立、任务的制定及纪律的约束,而忽视了保证工作目标实现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也就是说仅强调安全保卫工作人员认真按照工作目标努力完成任务,而不考虑如何对出色、超额完成职责任务的人员的褒奖、激励的一整套机制的建立。这些保卫组织往往只在保卫人员的年终总结时,象征性地发一份奖金。只要不违法违纪,不被处分、辞退。那么人人都会有份。尽管为了显示不是“大锅饭”,也大多是“轮流坐庄”地评出几个“优秀”分子。但这些“优秀”分子的评选并没既定的标准。随意性很大,根本形成不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也促进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80%高校的安全保卫组织还未真正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安全保卫工作激励机制。

(二)激励方法、手段不尽合理

某些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激励方法大部分是以一般的薪酬制度代替了激励制度,这种不合理的薪酬制度模式表现为: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奖金。它的不合理有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工资的确定,只注重工种的重要性和技能难度,而忽略了工作强度和环境状况等其他因素。另外,基本工资确立后。提升工资机会极少,不利于促进安全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工龄工资是按安全保卫人员的工作工龄而增加,从表面上看,是一条为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增加基本工资的途径,以便留住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广西的高校安全保卫组织几乎都是采用此薪酬制度。但是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对以上办法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这种工资只是时间一到、人人有份的补偿,对勤奋进取和平庸度日的安全保卫工作人员一律同等对待,致使安全保卫工作人员间缺乏竞争,这是一种变相的大锅饭。而且对初到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安全保卫工作人员造成消极影响,使他们认为想增加薪酬只有靠熬日子了,他们只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即使有的高校安全保卫组织制定了一些激励的规定,也是拉不开档次,体现不出各个奖励等级及奖励与不奖、处罚与不处罚的区别,同样形成不了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业绩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在已经初步建立了激励机制的高校安全保卫组织中,也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之处。首先,考评的方式基本上还是以定性考评为考核标准。不少高校的保卫组织在对保卫人员的月终、年终工作或各种专项工作的考核时,大多还是停留在以前的以定性评价为考核标准,而没有制定出对各项工作指标以量化形式来衡量业绩的考核标准。如:《广西医科大学保卫处对校卫队员奖励办法》第五条:“由于执勤工作认真负责,及时发现正在作案的案犯,虽未能抓获,但有效地保护了学校及师生员工的财产,可给予适当的奖励,价值重大者给予特殊奖励。”这样的奖励条文显得过于笼统,不利于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激励机制的评价项目不齐全。不少高校安全保卫组织在对保卫人员的工作业绩考评时,所制定的考评项目较少,只有大项目,没有小项目,而且有些大项目也不齐全。对开展安全保卫工作中所有的各项参与因素没有充分考虑,致使一些应当纳入考评项目中的内容没有被纳入,如:考评项目中往往只有巡逻、值班、守护、抓案犯等具体的工作内容、措施,而没有把学习训练、工作环境、工作危险性以及管理水平等内容考虑进去。导致安全保卫人员的所有参与在安全保卫工作中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合理的、公平的评价认可,甚至没有得到回报、奖励,这大大打击了安全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激励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至今,高校的安全保卫组织对保卫人员的奖励,一直沿习这些年来的物质奖励形式,就是发点奖金万事大吉了。这些奖金多的有几百或上千元,少则几十元,年年如此,没有新意。对其他可以使用的激励形式没有使用,例如:没有获得奖励的可以给予表扬、通报表扬,获得奖励的可以给予带薪休假、加薪金、购买各类保险、晋级、晋职、免费保送高级业务培训等形式相当缺乏。尽管保卫人员拿着那点所发的奖金也不“烫手”,但年年如此,就会造成“心理疲劳”,再也激发不起太大的工作积极性。当他们一旦发现还有其他工作岗位比现在的工作岗位更有吸引力或者有更多的激励形式。那么安全保卫工作人员便会出现“跳槽”、“炒鱿鱼”或者在原地“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有85%的高校校卫队员,不愿意把这项工作作为终身职业,认为此职业无前途。68%的高校保卫组织的校卫队人员普遍存在只从事6—10个月的时间就“跳槽”或被“炒鱿鱼”的现象,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保卫组织没有什么激励制度,激发不起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厌工”、“弃工”,另谋高就去了。

(五)激励力度不够.赏罚不当

在实际工作中,某些高校安全保卫组织对保卫人员的监督管理力度相对较弱,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无法掌握保卫人员的真实工作情况,监督管理时紧时松,导致保卫人员的工作表现及其成绩不易被发现,失误容易被忽略,无法做到及时褒扬先进、鞭策后进。或发现了保卫人员违反工作制度、出现工作失误或发现认真负责、小有成绩的保卫人员都似乎同样没有太强烈的反应,给人以先进、后进一个样,没有多大区别。有的安全保卫组织甚至对有得过且过思想的、或职工干部怨言颇多的脱岗、睡岗等失职、违反制度的保卫人员,还想帮助其遮遮掩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给予严肃处罚,对失误和过错的处理手段疲软。而对在工作当中,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有战绩的保卫人员没有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褒扬成绩的手段同样不强。如此功过不分、赏罚不明、激励力度不强的做法极大地打击了不少高校安全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高校安全保卫激励机制存在以上问题的成因

(一)安全保卫组织负责人不够重视激励机制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高校的安全保卫组织负责人不够重视安全保卫激励机制的建立。或者对激励机制认识有偏差。许多的安全保卫组织负责人都还没有充分认识激励机制对于完成工作目标的重要作用,没有把尽快建立切实有效的安全保卫激励机制提到议事日程来考虑,认为有了一个薪酬制度就已经可以完全起到激励安全保卫人员工作积极的作用了,那些工作机制只是对机关公务员而言的,没有必要在高校安全保卫里建立什么烦琐的激励机制。甚至还有不少保卫部门的领导认为:现在的安全保卫人才资源供过于求,谁不愿意干可以马上走人,我们何愁没人来。

他们认识不到高素质、有经验、有成绩的工作人员是每一个工作团队的宝贵财富。因此造成对高校保卫工作做出成绩的人员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在工作中存在不良问题的人员没有及时的纠查、惩治。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耽误了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对激励机制的建立缺乏可靠依据

由于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特殊性,他的性质既具有一定的武装性,又具有一定的服务性。但是目前我国对高校安全保卫组织尚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行业规章,更没有一部制约性、效力性强的法律、法规明确他的管理体制、组织权限、人员条件、劳动保障、工资待遇、奖惩制度等内容。因此,高校安全保卫组织的工作人员的劳动保障、工资待遇这方面只能由各个单位根据各自的情况、领导认识、喜好来制定,这使得高校的安全保卫组织在对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保卫人员的激励没有任何的法律依据或者行业统一依据。在制定奖励规定或者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就难免出现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

(三)没有设立用于激励的专项经费

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并使之正常运行,必须要设立激励机制的专项经费,以保障他的落实。但是,在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中,大部分的高校的整个安全保卫工作经费还是很充足的,可是这些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经费的大部分都用在了物质防范与技术防范等安全保卫工作的具体措施上了,而极少会留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激励保卫人员的专项经费。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大多数形式的激励是建立在使用资金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资金作后盾,建立起来的激励机制,即使再科学、合理,那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四)保卫组织对激励机制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传播;个人信息;信息安全

一、研究背景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应用程序,投入使用后以其信息便捷、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用户。大学生是活跃在微信中的中坚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3.2%,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95.1%。在网民构成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占30%(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2016年4月8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微信使用率为69.1%,在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中排名第二,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18~25岁的使用人群比例约占总使用人数的45.4%,其中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微信在大学校园中的使用率直线上升。调查发现,84%的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达到一年以上(包括一年),67.5%的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是节省短信费和电话资费等,47%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关注好友的生活动态。微信与大学生的社交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环境简单,自身缺乏社会经验,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其传播与信息安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此次研究选取了西安某高校,采用了网上电子调查问卷的方法,回收有效问卷共200份。样本的性别构成大致为:男生共129人,占64.5%;女生共71人,占35.5%。专业基本构成为:理工类121人,占60.5%;文史类共63人,占31.5%;艺术类共16人,约占8%。(一)大学生对微信功能的使用呈多样化。大学生广泛使用的微信功能有朋友圈、摇一摇、微信相册、扫一扫、附近的人、微信支付、漂流瓶、公众号等。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朋友圈的使用率占80.5%,占据最高比例;公众号的使用率占75%,位居第二;微信支付排名第三,占42%;大学生使用扫一扫这一功能也占据较大比重,为39%。此外,微信相册的使用人数占总人数的27.5%,使用摇一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使用附近的人这一功能的人数占总样本的10.5%,漂流瓶的使用率占7.5%。(二)参与微信活动中潜在的信息泄露途径分布广。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会参与许多微信活动,如测你的前世今生、今日运势等测试类游戏,免费抽奖活动,扫码关注非官方微信公众号,非正规的砍价活动,微信投票活动,点击不明微信红包链接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仍有28.5%的大学生在参与微信活动时不会质疑主办方的权威性。根据数据统计,参与微信投票活动的比例为总人数的71.5%,排名第一;扫码关注非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比例为总人数的63.5%,排名第二;测你的前世今生、今日运势等测试类游戏也占据较高比例,为31.5%;参与免费抽奖的比例为总人数的30.5%;非正规砍价活动的参与率达24%;点击不明微信红包链接的参与率为13.5%。此类微信活动多是不法分子通过这几类微信活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达到篡取用户个人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联系方式、个人位置等)的目的。例如,免费抽奖类活动往往中奖率极高,用户中奖后需完善个人信息才可以领取奖品,然而用户并不会收到什么奖品。这些活动都有自己的后台服务器,用户在与其互动中会在后台留下痕迹,不法分子通过这些痕迹能够全方位地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后台服务器会通过游戏向用户手机植入木马程序,窃取用户的银行卡、支付密码等造成用户财产上的损失。(三)大学生能对微信中传播的个人信息保持一定的警惕,但警惕意识淡薄。大学生在微信中传播的内容对研究微信的个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价值,而大学生在微信中参与的有关活动及其社交行为,则最能说明大学生这一微信使用群体在个人信息与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如下: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50.5%的人认为他们与陌生人交谈时不会涉及自身信息,34%的人表示偶尔会,8%的人表示看心情,还有7.5%的人表示会涉及自身信息。另外,关于是否遇到过微信中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占50%比例的人表示自己可能有,但不清楚。43.5%的大学生经常与自己相关的真实动态,2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28.5%则认为自己不会与自己相关的真实动态。基于此,在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方面,大致可分为警惕意识强和警惕意识较弱这两种情况,在调查对象的数量上,二者几乎是对半存在的。可见,部分大学生对个人信息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对个人信息的防范意识比较弱。根据数据统计,因为参加某个微信活动而收到陌生人的广告或任何形式的信息骚扰的情况,33%的人表示有,38%的人表示没有,29%的人认为可能有,但不清楚;遇到类似情况,占50%比例的人表示会提高警惕,拒绝参与;占17.5%比例的人采取置之不理,继续参与各种活动的态度;还有20.5%的人知道存在安全隐患,但不拒绝活动;有12%的人持其他态度。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参与微信活动的过程中,针对信息泄露情况警觉性较差,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对某些隐含风险的微信活动认识欠缺,致使对个人的信息安全造成了威胁。从对大学生的微信社交行为来分析,整体上大家对个人信息安全能够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但部分同学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仍较淡薄,且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不到位,使得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信息泄露风险。

三、大学生微信传播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自身隐私信息的公开化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朋友圈的使用率最高。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自由表达情感,并选择是否分享其位置信息,不法分子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在聊天中拉近彼此距离,从而成功促成网友会面。例如,西安某高校女大学生在朋友圈其失恋的动态后分享了她的位置,犯罪分子与其聊天后,以会见异性校友的名义要求与她见面,成功后迅速赶到约定地点进行诱拐。另外,浏览朋友圈时,大学生很容易被标题化的内容吸引,进而点击阅读。这种习惯是不健康的,如果这仅仅是不法分子博得用户吸引力的手段,那么用户的点击就可能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二)参与活动不核实其权威性。关注微信公众号送小礼品的活动在各大高校中比比皆是,大部分大学生不会考虑自己被要求关注的公众号的权威性。关注了微信公众号之后,在微信上与公众号后台运营者进行互动,参加一些活动,个人信息很可能会在无形之中被不法分子窃取利用,进而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造成威胁。(三)轻信微信购物易引发信息泄露及交易诈骗。研究表明,71%的大学生在微信上绑定了银行卡,这就为“微商”打开了一个年轻的市场。大学生进行微信购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个人商家的“微商城”“微店”中购物;另一种是从微商或者已经成为微商商的朋友处购买。这样的交易建立在朋友圈的信任之上,交易成功后,卖家会以要寄出商品为由向大学生索要电话住址等信息。随着微信购物圈的扩大,微信购物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群体对商家及商品缺乏辨识能力,交易诈骗频发。(四)微信红包“陷阱”。随着微信的不断升级和使用,微信红包功能越来越受大家的追捧。据央视新闻报道,有一种“红包”以链接的形式发给微信用户,这种“红包”其实被植入了木马病毒。它设计的页面跟微信钱包十分相像,用户在点击的时候,个人信息与手机绑定的网银、支付宝等账户就会不知不觉地被人盗用,随后转走用户的钱财,而这一切用户根本不知晓。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遇到不明链接时,尤其是微信红包链接,点击并参与的大学生还占有一定比例,这对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着潜在威胁。(五)互联网环境下交友的潜在危险。依托微信的强互动性,微信交友也使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来自人身、信息及财务的安全威胁。微信“摇一摇”是微信内的一个随机交友应用,用户通过摇一摇可以匹配出与自己同时摇一摇的微信用户,这种新奇的交友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自微信推出摇一摇以后,它的使用次数每日多达一亿次。正是由于摇一摇随机交友的便捷性,所以摇一摇对大学生微信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摇一摇的随机交友具有匿名性,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单纯,戒备心弱,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进行不法活动。例如,不法分子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拟一个化名通过与大学生微信用户的日常聊天来窃取他们的个人信息。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媒介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漏洞,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由微信引起的违法犯罪的案件,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约束和制裁。另一方面,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环境较为单纯,社会经验不足,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认识浅显,防范意识淡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从新媒体素养、微信使用习惯及防范意识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提出建议。(一)加强对微信传播特性的认识,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普及新媒体素养教育,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效用、正负向影响,正确认识、使用微信成为当务之急,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防范意识。在微信被广泛使用的形势下,准确认识隐藏在微信中的信息漏洞应当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技能。今后再遇到微信中不明链接和不明红包时,大学生要提高警惕意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应当避而远之,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另外,在微信使用过程中遇到诸如违法犯罪行为时,要明确其危害性并广而告之。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将会在今后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变得更加从容。(二)正视微信传播,树立健康的微信传播心态,形成良好的微信使用习惯。大学生良好的微信使用习惯在信息安全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与陌生人的聊天中应尽量避免提及自身信息,杜绝通过这一途径泄露个人信息。选择性阅读与参与微信活动时的谨慎,是形成良好使用习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既要求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内容的辨识度,又要求其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贪图小利,不抱有猎奇心理。(三)做好个人隐私保护,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意识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说,要规避微信传播所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大学生要在微信传播过程中提高戒备心,不随意加陌生人;对陌生人要。设置朋友圈权限,与对方交流时刻保持警惕;对微信链接中非官方信息的安全性要持怀疑态度,不随意在不明链接活动中填写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内容。大学生在享受微信传播带来的社交便利和娱乐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

作者:张南 韩珂 马海燕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01-22.

[2]王元卓,范乐君,程学旗.隐私数据泄露行为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65-70.

[3]丹尼尔•沙勒夫(美).隐私不保的年代[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45-152.

[4]P.W.辛格(美),艾伦•弗里德曼.网络安全:输不起的互联网战争[M].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64-170.

第5篇

(一)认识滞后,体制不健全

部分老师仍然认识不到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安全教育课可有可无,甚至占用了专业课的时间,没有将安全教育课摆到足够的高度。体制建设方面,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到底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以什么形式纳入学校教学系列,从上到下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二是存在零敲碎打的情况,部分安全教育内容是穿插在班会中进行宣教,致使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完全走主渠道。三是安全教育课的讲授时间、内容、教师、考核等,都是比较随意的规划和计划,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二)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及科研建设有待加强

一方面“,讲座式教学”和“照本宣科教学”的普遍性,由于近年来的扩招,每年入学新生有成千上万人,以讲座的形式将安全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接收到,确保不了教学质量,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容易产生“左耳进右耳出”的效果。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厌恶。安全教育课程特有的性质决定了讲授该门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两个环节的比率,提高授课教师的上课技巧、教学水平,特别是要掌握现代教学的各项方法和技能,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建立《安全教育课程》教研室,教师队伍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教研活动,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安全教育方面的研究也比较薄弱。

(三)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在一些高校,安全教育课的课时费没有完全按学校课酬标准支付,可能这也是部分老师不重视安全教育课的原因之一。另外组织安全演练、购买相关教学资料及设备、成立教研室、组织师资培训、举办教研活动等,都需要经费的支持。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途径

(一)逐步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课程体系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具有自身的特点,在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的前提下,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方面着手,进行认真规划、严格执行,从而使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课程体系走向完善和规范化。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安全素养的目的。

(二)强化师资队伍

一是要制定师资培训学习计划,逐步建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及教学水平都比较高的队伍,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者参加国内外与本课程相关的研讨会,提高业务水平。二是成立安全教育教研室,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课程研发。一方面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互相交流、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讲课水平,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有学者提出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实效性,本文建议可以在课堂中应用另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安全教育属于实践与情境性较强的课程,利用情境教学法授课,让学生角色扮演,亲身体验,过足“戏瘾”,学生在参与的同时自然也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积累各种科研经验,使自己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穿插大量的实践知识,丰富课堂内容。三是重视学历层次的提高,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提高学历水平。

(三)给予保卫干部更多的关怀

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保卫干部起着支柱性的作用。近年来,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干部的学历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部分具有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学历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和安全保卫工作专业的人员充实到高校安全保卫战线,他们懂得安全方面的知识,又走在安全保卫的一线,已经具备资格和能力承担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师的任务及组建安全教育教研室,但是目前保卫干部在职业培训、风险津贴、职称评定方面,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个人成长受到一定的阻滞。为了鼓励更多有志有才之士充实到安全保卫工作中,为学校安全及安全教育增添更多色彩,希望保卫干部在个人成长方面得到更多关怀和支持。

三、结语

第6篇

(一)文化安全的内涵

由于大学外语教学不仅会涉及到语言的教学,也会涉及到文化层面的教学。因此就会涉及到文化安全这个关键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都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为道德准则等基础上的一种软实力资源。它是一种难以控制且隐蔽性较强的无形资源。我国很多学者关于文化安全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综合他们的观点,文化安全就是指一种动态性存在,它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冲击。因此,文化安全的内涵经常呈现出一种泛化的发展态势。我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碰撞之中做了一定的坚守,但是,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弱化的单向度发展趋势。那么,文化安全在外语教学中的内涵是什么呢?具体来说,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安全首先应该表现为一种文化一体化背景下的双向式的交流与互动,并在不同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基础上获得二者的共同发展。它要求我国外语教学在充分吸收外来先进语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应该努力维护好本国语言文化的地位与安全,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意识。这就是说,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必须避免被外国文化教育体系所同化或解构。我们应该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吸收与借鉴外域优秀文化的同时,强调本土文化的输出与传播,体现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从而向世界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安全要求

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并没有能够凸显出自身的文化价值,而是处在一种对外域文化的盲目崇拜之中,甚至还出现了对于自身民族文化进行贬损的不良行为,这实际上就是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殖民现象。因此,大学外语教学中有着一定的文化安全要求,即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自我文化价值的地位,坚守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让学习外语的人不仅掌握外来语言文化,更要对自己的内在文化进行必要的充实,增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

1.外语教学的价值取向。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并没有根据国际上那种外语教育政策来实施,即非依据语言教育规律的内在固有逻辑开展外语教学,而是从某种功利与工具的角度来进行外语教学,具有显著的外生性特征。它就使我国外语教学出现了重大的方向性迷失与逻辑性混乱等问题。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已经遭遇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不自觉地忽视了自身文化的价值,盲目地迎合西方文化价值标准。这是一种背弃人文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倾向。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这样的教学问题,在教授外语、看到起国际化沟通交流渠道的同时,更应该长期重视国民自身的素质提高与文化健康多元化发展。但是,我国大学外语教学长期以来陷入到了一种教学怪圈之中,即不注意文化安全教育,让我国很多外语受教育者被西方文化进行了渗透与侵蚀,他们在崇尚西方文化的同时,逐渐丧失了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鉴于这种教学现状,我们认为,大学外语教学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让外语教学不仅教授人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人的人文精神,让人体会到外语教学的人文关怀,不断丰富人的主体精神。

2.我国母语教育的弱化。在我国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由于我国文化在某些程度上落后于西方文化,因此,我国文化中西方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本族文化失语的现象。这是因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过于强调与国际接轨,反而忽略了外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长此以往,我国外语教学让本土文化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冲击,有时甚至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话语权。这就是说,我国本土文化教育工作受到了外语教育的排挤,逐步处于一种式微的尴尬地位,母语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一步步被边缘化了,更难说向外输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我国一些著名的经典之作,比如说《大学》《中庸》等在西方文化中不受重视,甚至是根本毫不关心。从某种角度来分析,这是因为我国本族文化输出时缺乏系统性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语码标准。此外,我国大学外语教育者也缺乏深厚的国学造诣,这就很难说他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外输出我国优秀文化。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大学外语教学对策

我国大学外语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起文化安全问题,并基于此来确定明确的外语教学目标,切实强化受教育者的文化安全意识,让他们在接受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从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学习到优秀的外域语言文化,并同时坚守本族本土语言文化的根基,增强自我文化认同感与自豪

感。

(一)大学外语教学必须严格遵循“尊重民族文化”的教学原则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语言文化。而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重要内涵。任何一门语言实际上都包含了某种世界观。因此,我们说,语言尽管说并没有明显的阶级形态,但是,它的具体内容却有着一定的阶级性,有着不同阶级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我国大学外语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意识到文化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努力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外语学习目标,强化自我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工作,充分重视文化安全在外语学习中的关键性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对文化安全问题,不仅需要有效学习并借鉴外域语言文化,而且需要充分尊重本族文化中的积极文化要素,使外语教学能够让中西方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在二者相互综合与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各自的文化创新。

(二)大学外语教学应该准确定位母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大学外语教学中应该对母语的运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充分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就目前的大学外语教学状况来看,一些教学法片面强调模仿与交际,反而使得我国母语的地位与作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与排斥,使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外语教学进行彻底且深入的改革,尤其是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在外语教学中,母语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它是学习者最基本、最直接的语言。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转换语言思维,并把外语与母语有机联系在一起。否则,离开了母语,学习者很难对外语进行思维转换。因此,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不能排斥母语的积极作用,而应该充分发挥出母语对外语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大学外语教学应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本族文化自豪感

第7篇

大一学生已经成年,生理与心理已经渐趋成熟,为人处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是相对较强的。在安全意识与安全教育这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具备了良好安全意识、防范意识、辨别危险因素的能力与意识、一定的自救与他救意识与技能。但是,由于很大部分大学生缺少一定的演练,导致他们在遇到危险时,不能立即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行为反应过慢,不利于在第一时间排除危险因素。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大学生,连最基本的安全设备的使用都没有完全掌握,比如灭火器、安全锤的使用等。而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以及相关的技能,都是在课堂上无法用理论讲授来让学生完全掌握的,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演练才能熟练地掌握、正确运用。

2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2.1以案例讨论为主,理论讲授为辅

在大学生安全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讨论法进行教学,是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3]案例教学讲究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恰当的植入、分析,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而案例恰当的植入,意味着不同的专题要采集不同的案例。案例的采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案例采集过程中,必须注意案例的类型、层次与多样性。案例的类型广、层次多、才能尽可能地通过教师的讲授,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归结与讲解,以让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更快速地作出正确的反应,脱离危险。案例法的使用,其中涉及到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即学生针对案例进行的有序的讨论。讨论是学生将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内化而必经的一个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强化教师所授的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学生本人的思考,把知识与自我的认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学生自己全新的安全观、技能观。其实,这就是案例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念进行内化而成为自身的理论、意识、行为规范的过程。

2.2以专题教学为主,完善、优化任课老师的专业结构

目前高校安全课课程教学任务从始到终都是由一位固定的教师来完成的,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善长国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消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食品安全教育,有的老师善长网络安全教育等等。由于不同的教师善长的内容不同,导致有些教师在讲授自己不熟悉、不善长的内容时,教学效果不佳,课堂氛围不高。因此,最佳的方法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担任不同的专题教学任务、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专题教学,就要求,在排课时,根据每个任课教师的特长或者专业,安排相关的教学任务。因此,对于优化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结构是非常有益处的。

2.3重视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历来都是教师在课堂不间断地讲授知识,学生不间断地作笔记。但是,随着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现代课堂教学纯理论讲授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回了。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起学生的互动意愿。就安全教育课来讲,主要是多提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有利于启示学生的反思的互动例子,从而激起学生互动的意愿,刺激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行为反应。另一方面,重视课堂互动,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前,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提前预习,交收集相关的信息,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互动时使用。学生对自我的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学习形象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害怕说错话,那么,在课堂互动中就不积极、不主动,导致班级课堂互动受到影响。

2.4适当增加安全演练的次数,增强学生自救与互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