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3:00
序论:在您撰写精神病调查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我市现有各类残疾人29.6万人,其中精神病人2856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1‰。2004年2月,我们对**、**、**县这三个率先进行精防工作试点的区、县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两区精神病防治工作是从1996开始的,2001年下半年**县精防工作全面铺开。截止2004年底,我市精防工作试点覆盖总人口约216万人,其中精神病患者10964人,占总人口的5.1%,监护精神病人数为9958人,监护率90%;显好精神病人数7518人,显好率79%;肇事人次数67人次,肇事率为0.005%;建立工病站105个,参加工疗人数742人;建立家庭病床1605张,精神病中现有用药人数3789人,在院治疗病人2139人,平均每年投入精神病防治经费约27.5万元,救济贫困精神病人每年投入约20万元。
二、主要作法
1、建立健全组织。三个试点区、县均成立了以政府牵头,残联、民政、卫生、公安、财政为成员单位的精防康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残联,为精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2、完善技术指导网络。**区成立了以精神病医院为主的技术指导中心,负责本地区精防康复工作中的疾病鉴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培训、医疗网点建设、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在全区各街道(乡镇)建立了精防康复站,每个康复站培训了一名专(兼)职精防医生,为辖区内精神病人提供咨询、治疗和随访服务。在居委会成立监护小组230个,在区、街道(乡镇)、居委会建立工疗站53个,参加工疗的精神病人232人。技术指导网络的建立完善,为精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3、建立精神病人工疗站。精神病患者最大的弱点是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精防工疗站针对这一特点,给患者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治疗精神病人——解决治疗经费困难——回归社会参加劳动——促进家庭和睦——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之路。**区现有精神病人533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7‰。针对精神病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区残联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治疗和管理精神病人的新路子,即把轻度和恢复期内的精神病人就近安排在社区内现有的小厂里,融入正常人一起工疗,疗效显著。以2001年为例,该区把220名轻度精神病人安排在草坪纸盒厂进行工疗,现已有132人基本痊愈,治愈率高达60%。工疗期间精神病人可以从事简单的工艺劳动,这样既创造了财富,又减轻了家庭负担。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精神病发病率凸现上升趋势。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精神病发生率上世纪70年代为5.4‰,80年代为10.5‰,90年代上升到10.67‰。根据湖南省“95”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试点摸底情况统计,我省的精神病患者达4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6%之多。有人预测,21世纪,精神病发生率显著增高,精神病将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疾病之一,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足够重视。为此,我们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将精神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齐抓共管。
2、工作经费捉襟见肘。虽然目前经费筹集机制已经形成,但财政投入是比较低的,且相关筹款不能落实到位。如人平0.15元的精防经费从上到下都不能及时兑现,工作经费不能到位等问题也都存在。建议省、市政府认真制定经费政策,并把乡村的重度精神病人纳入农村大病统筹范围。
3、防治队伍人才不足。精防工作的专业人员长期与精神病患者打交道,他们辛勤工作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加上经济效益不高,福利待遇低,新的人才不愿来,老的工作不安心,导致现有工作队伍力量薄弱,业务骨干青黄不接。建议各级政府重视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既提倡岗位成才,又有选择地进行离岗深造。要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改善现有专业队伍结构,加强精防工作网络建设,特别是要搞好对农村第一线精防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一季度:
1、与责任村村委主任、书记建立联系,确定公共卫生联络员,移交公共卫生联络员台帐,健全通畅责任村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联络渠道;
2、熟悉责任村基本卫生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掌握责任村常住人口数、季度出生人数、季度人数、儿童人数、60岁以上老年人数、慢病人数、孕产妇人数、流动人口 数,重点是流动儿童和孕产妇信息;
3、根据卫生院公共卫生年度总体部署制订工作计划,按照责任医生台帐要求,规范填写责任医生台帐日志;掌握责任村60岁以上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基数情况,高血压、糖尿病人分级管理,完成第一季度随访工作;
4、完成责任村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结核病人督导用药、新发精神病人的线索调查排查、从业人员信息收集报告等工作;刊出春季传染病防治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开展第13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工作,发放外来建设者健康手册资料50份;
5、3月底前上报公共卫生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第二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二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社区居民花名册填写,掌握参保人数,为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打下基础;
3、熟悉农民健康档案信息软件,完善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数据,及时将随访信息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4、完成责任村流动人口调查摸底,完成责任村从业人员调查摸底,完成查螺筛查工作;
5、做好社区惠民政策宣传,配合做好一卡通的发卡工作;
6、规范填写各类台帐表册,迎接公共卫生半年度考核;
第三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根据半年度考核情况查漏补缺;
3、完成责任村改水改厕工作,落实水质监测;
4、配合完成中小学生健康体检。
第四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本年度责任医生全部工作,包括各类台帐表册,责任村家庭和个人档案建档率达到80%,重点人群建档率达到85%,慢病随访信息整理,健康档案信息化合格率80%以上,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做好年度工作总结,积极迎接卫生局考核评估。
农民健康体检:
根据中心卫生院总体部署,完成责任村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及时将体检结果信息归类整理反馈,做好健康体检后续管理服务,及时准确将体检信息和随访情况输入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二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社区居民花名册填写,掌握参保人数,为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打下基础;
3、熟悉农民健康档案信息软件,完善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数据,及时将随访信息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4、完成**流动人口调查摸底,完成**从业人员调查摸底,完成查螺筛查工作;
5、做好社区惠民政策宣传,配合做好一卡通的发卡工作;
6、规范填写各类台帐表册,迎接公共卫生半年度考核;
第二季度:1、与**村委主任、书记建立联系,确定公共卫生联络员,移交公共卫生联络员台帐,健全通畅**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联络渠道;
2、熟悉**基本卫生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掌握**常住人口数、季度出生人数、季度人数、儿童人数、60岁以上老年人数、慢病人数、孕产妇人数、流动人口数,重点是流动儿童和孕产妇信息;
3、根据卫生院公共卫生年度总体部署制订工作计划,按照责任医生台帐要求,规范填写责任医生台帐日志;掌握**60岁以上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基数情况,高血压、糖尿病人分级管理,完成第一季度随访工作;
4、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结核病人督导用药、新发精神病人的线索调查排查、从业人员信息收集报告等工作;刊出春季传染病防治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开展第13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工作,发放外来建设者健康手册资料50份;
5、3月底前上报公共卫生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第三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根据半年度考核情况查漏补缺;
3、完成**改水改厕工作,落实水质监测;
4、配合完成中小学生健康体检。
第四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本年度责任医生全部工作,包括各类台帐表册,**家庭和个人档案建档率达到80%,重点人群建档率达到85%,慢病随访信息整理,健康档案信息化合格率80%以上,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做好年度工作总结,积极迎接卫生局考核评估。
关键词:抗结核药;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21
肺结核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呈迅速传播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有效控制结核病疫情,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病死率,提高发现率和治愈率,WHO制定了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并推荐了DOTS策略,要求结核病人的治疗统一采用WHO推荐的短程化疗方案。我国已将结核病纳入国家重点传染病控制项目之一,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每个病人使用WHO推荐的抗结核病方案后不良反应各不相同,比较常见的一般为:过敏性反应、药物性皮疹及对肝脏的损害等。大多数经停药或减量治疗后能逐步好转,但因服用1次抗结核病药就出现如此严重而持久的精神病症状的还属罕见的。笔者将收治的1例因服用抗结核药1次而突发精神病的案例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4岁,农民,平时身体健康,但身材瘦小,无其他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其弟及父母也无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因近3月干咳,身体日渐消瘦,于2007年4月23日在当地卫生院就诊。经x线拍片检查怀疑为肺结核,于2007年4月24日到我院就诊,经做CT检查显示为:右肺下叶肺结核。随即转诊到区疾控中心,经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科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右下肺结核。按照免费治疗程序和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疾控中心按照WHO推荐的抗结核治疗方案给予了一线抗结核药HRZE组合药剂隔日顿服疗法(即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组合)。4月26日早晨,患者按要求剂量空腹首次服用此组合药物,当日中午,患者突然出现精神兴奋,狂躁不安、奔跑、迫害妄想、傻笑、胡言乱语、打闹、拒食拒喝等。因病人症状逐渐严重,于当晚8:00,家人电话报告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结防科负责人询问情况后建议:立即停药观察,病情加重随时就诊。4月27日,患者症状继续加重,家人即带她到市精神病院就诊,精神病院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并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正常,但精神异常,即诊断为狂躁型精神病。建议:停用抗结核药进一步观察,并给予奋乃近等抗精神病药物及维生素B6治疗。4月28日,我区疾控中心派人进行了调查,认为确实是服用了1次抗结核药后发生了精神症状,同时向省、市、区疾控中心及区卫生局写出了书面调查报告。此后,病人一直服用抗精神病药,精神症状逐渐好转。
6月20日,家属带病人到我院再次就诊,要求进行抗结核治疗,医师与其家属履行告知及签字手续后,给予了小剂量三联抗结核药物(即利福平0.45g、吡嗪酰胺1.25g、乙胺丁醇0.75g)隔日顿服治疗2月。8月16日,病人经市传染病院拍片检查显示:结核病灶吸收好转。
到8月20日为止已3个多月了,患者的结核病症状明显好转,但精神病症状仍没有完全消除,仍有傻笑、精神异常等,患者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劳动,经常需要家人看护,给患者及家人的身心健康及生活工作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讨论
2.1患者平时身体健康,无其它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家人也无传染病、慢性病及精神病史,但患者年龄较大。身材瘦小,不到45kg,疾控中心虽然严格按结核病免费治疗程序进行了检查、告知和签字手续等,但按照WHO推荐的一线抗结核病组合药物治疗时,未考虑到个体差异,存在剂量过大的可能。
2.2患者后来小剂量隔日顿服三联抗结核药(不含异烟肼)后未出现精神症状加重的现象,说明发病可能与药物剂量的大小及与异烟肼的使用有关。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免费服药 症状 功能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迁延。1993年全国7个地区进行调查发现>15岁人口中精神分裂症城市总患病率0.818%、农村0.518 %,由此推算百万15岁人口中精神分裂症的总患病人数为0.518~0.818万人[1]。患病率高、致残率大,对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而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起着重要作用,但现实中接受精神病药物治疗率并不是很高,患者未治疗的原因包括依从性差、社会和家属重视不足、家庭贫困等。解决贫困家庭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问题是提高社区精神病患者治疗率的有效方法之一[2]。笔者在2006-2010年间对社区内146例低收入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了免费服药方案,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按照本地低保标准或接近低保标准,共免费治疗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46例,治疗周期为1年。患者均为从未服用过或三年内未规则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猜疑,忧郁,焦虑等症状。患者资料:性别:男71例,女75例。病程:最短4年,最长18年,平均9.6年。文化程度:文盲3例,小学71例,初中45例,高中25例,大学2例。年龄:l6~30岁25例、31~40岁43例,41~50岁38例,51~60岁24例,>60岁16例。婚姻:未婚11例,已婚112例,离婚10例,丧偶13例;患者服药前均有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敌对猜疑等症状。
1.2 方法根据与患者本人接触,和患者家属交谈,查阅患者病历等方式,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做到详细了解,所有数据总结存档以便后期微调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初期以缓解病情为主,后期药物逐步减量,以维持性治疗为主。所用药物主要有氯氮平,氯丙嗪,舒必利,奋乃静,氟哌啶醇,苯二氮卓类,氟奋乃静癸酸酯等[3]。治疗一年后以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为主要指标评价疗效。
2结果
经过一年的治疗,患者服药依从性有了显著提高,从之前的29例提高到现在的138例,间断服药的患者从一年前的85例降低到现在的4例,病情稳定患者从之前的36例提高到现在的139例。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4]的各项指标如表1和表2所示。统计显示,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3讨论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显示,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其精神症状的改善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疾病给患者带来的捅苦,同时减少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减轻社会负担。研究结果提示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免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既有医疗价值又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精神分裂症由于恢复周期较长,治疗效果较缓慢,费用较为昂贵,因此对于广大低收入家庭来说,需要承受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由于经济原因,许多患者不得不放弃治疗和居家治疗,由于不能长期坚持服药,或缺乏系统的治疗方案,疗效并不显著。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情的特殊性,不仅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压力,同时由于其存在潜在的影响社会安定因素,因此,还可能影响到社区居民。另外由于群众对精神病的误解和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也可能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伤害[5]。给社区精神病患者实施免费服药方案,也正是基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广大患者都积极响应,并且通过治疗,患者的病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有少部分患者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治疗效果并不明显。精神病的康复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呼吁政府在继续扩大受益面的同时,家庭也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另外社会也应理解患者,尊重患者,通过家庭,社会,医生,患者本人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环境,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张金香,王勇,李书光.系统社区干预对出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疗效巩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7):60-61.
[3] 陆雪娟,赵娇文,徐艳华,等.上海市嘉定区贫困精神病人药物治疗情况调查报告[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6):342-343.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部分属于慢性精神患者,病程迁延,趋于精神衰退,缺乏主诉能力。另外,应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副反应严重,认知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下降。如生活习惯不良,懒散卧床,不讲卫生,孤僻退缩。牙齿健康问题常常被忽视。国内针对精神分裂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面报导较多,相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牙齿健康问题报导较少。于是笔者针对本院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卫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共117例,采用《口腔内科学》第三版的标准进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我院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诊断标准,共117例,年龄22~76岁。
1.2 方法 口腔检查及诊断根据张举之主编《口腔内科学》第三版[1]中的标准进行。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各年龄组患牙龈出血、龋病、牙齿脱落情况见下表。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牙龈出血率,牙齿脱落比例与我国正常人群相比情况严重。本组调查病例中35~44岁年龄组牙龈出血、牙齿脱落及龋病患者人数比例分别高于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2]结果的77.3%、37.0%、88.1%。65~74岁年龄组牙龈出血、牙齿脱落比例均高于全国口腔流调的68.0%、86.1%。另外,调查中发现齿垢普遍存在,与男性患者长期吸烟有关。患者刷牙习惯不良,85%以上患者不刷牙,极少数患者每天只刷一次牙,刷牙质量不能保证,简单刷几下或者漱口而已。调查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然而,精神患者的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十分有限。解决牙病问题的出路在于预防,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精神科医护人员要定期进行患者的口腔卫生检查,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护理模式应该多加强健康宣教工作,从重点防患者自杀自伤等护理工作向多元化发展,从根源上降低发病率。
年龄患者人数牙龈出血患者人数(%)牙齿脱落患者人数(%)龋病患者人数(%)
35~44岁7180.364.890.1
65~74岁1776.588.282.3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重症精神患者;长期药物;治疗;耐药性
重症精神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重度自闭症、重度焦虑症、重度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这类型的疾病治疗比较困难,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治疗药物。而长时间的服用药物往往会产生耐药性,对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身体健康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掌握重症精神患者长期药物治疗的耐药性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1]。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0例重度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0例重度精神病患者,本组患者中有85例为男性,65例为女性,年龄为19~76岁,平均年龄(44.56±3.11)岁,病程为5个月~19年,平均病程7.1年。
1.2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选150例重症精神病患者进行药物耐药性调查,调查方式为:由患者的家属辅助填写表格或者选择患者神志清楚的状态下自行填写。调查问卷由本院自行设定,共设计5个题目,每个题目1分,总分为5分,设计的题目问题为:服药的剂量有无在我院处方的基础上加大、除了服用我院的处方药物以外是否存在服用其他药物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自行增加服药次数的情况、在严格按照处方用药要求的过程中是否出现精神疾病症状难以控制的情况、在本次调查期间是否按照医嘱到院复查并在医师的指导下加大服药剂量。患者回答"是"则为1分,如果回答"否"则不进行计分,最后统计分数。
1.3数据处理 将本次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P
2 结果
本组患者使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药物和精神病药物,3种药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3种药物应用情况见表1。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发病之后持续服用相应的药物。用药时间为2年。用治疗过程中,有15例患者在我院处方用药基础上自行加大用药次数和用药数量,有14例患者在严格按照处方用药要求的过程中出现精神疾病症状难以控制的情况。计算分值显示,有3例患者得分为5分,占总数的2.0%;有10例患者得分为4分,占总数的6.67%,有11例患者得分为3分,占总数的7.33%,有20例患者得分为2分,占总数的13.33%,体育9例患者得分为1分,占总数的6%。
3 讨论
重症精神病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生活压力、疾病等因素引起。对于重症精神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是依靠药物治疗,并需要长期服用药物[2]。而服药时间过长又容易产生耐药性,使药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药物的调整一直是个难题[3]。研究发现,在15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的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未得到控制,有22例患者需要在有效范围的基础上加大浓度才能控制症状,28例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有3例药物浓度在超过标准范围后症状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由此可见,本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出现了耐药性。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医生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耐药性宣传,为患者讲解规范用药的重要性和自行加减用药量或者增加用药次数的危害,并根据患者的各项情况合理调整用药,逐渐的减少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保证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陆雪娟,赵姣文,徐艳华,等.上海市嘉定区贫困精神患者药物治疗情况调查报告[J].上海精神医学,2006,06: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