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幼师美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07 13:52:29

序论:在您撰写幼师美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幼师美术论文

第1篇

记忆与联想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如,幼儿的绘画作品大都是凭借印象进行创作,而认知是印象的主要来源,此时幼儿是没有主观意识的。大部分学者也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过研究,并且给予高度评价,因此,教师可以借鉴儿童画的创作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记忆与想象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影视作品以及图片、视频,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这些场景的现实性,通过记忆与想象结合的方式构思作品。这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能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激发潜力,逐渐提高创新能力。如,作品《丰收》的画面呈现了一位渔家女孩晒渔网的情景。画家采用装饰、拼接和夸张的手法,采用渔民生活的各种材料,用柴杆和铁丝做草木树叶,用蛋壳做鱼,用沙粒纸铺成沙滩,为观者呈现出渔家女孩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此作品的创作理念就是记忆与联想的结合。

二、学会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

欣赏课程是中职幼师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美术欣赏是其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天真和童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大胆、粗放、生动形象等特点,这是成人所缺乏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一致,主要体现作品的童真。一幅优秀的幼儿作品能够表达幼儿的思想感情,呈现出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不同的思维特点,这也是幼儿作品评价的主要方面。第二,对艺术性的评价,如线条的力度和连贯性、图形的清晰完整度、画面的合理配置、色彩的搭配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等。因此,在中职幼师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以上两方面引导学生评价幼儿作品,逐渐提升学生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三、结语

第2篇

传统的美术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下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弊端,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有利于美术教育中创新教育理念的涉入。传统美术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美术教育目标与课程模式定位不清。我国的美术教育层次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然而,受到其他学科教育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传统美术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趋同化倾向。在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的问题,表现在教师简单讲解着、示范,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机械化,缺乏创造性。

(二)课程设置与课程模式亟待改善我国幼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美术教育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幼师院校沿袭了美术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另外,一些师范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绘画技能和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美术理论的学习,这就出现了美术教育中“重技轻理、重专轻师”的现象。

(三)传统美术教育途径较为落后幼师美术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训练课等课程途径开展,将课堂作为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幼师美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滞后现象,影响了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幼师美术课堂教育需更多地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美术教育主渠道实现现代化的提升和改造。

二、对实施幼师美术教育创新的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创新氛围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地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地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改革美术教学模式,实现幼师美术教育创新主张运用信息技术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提供更多协作交互学习环境,通过协作交互学习,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能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改变教师角色定位,创新美术教学评价对幼师教师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还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合作者、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原有传授者的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锐意创新。在新的角色定位中,教师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评价,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尤其应该把“创新性”作为美术教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坚决改变以技能模仿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项资源实施美术教育创新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教育资源,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优秀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语言带来的丰富审美体验。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播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传授。时至今日,当代教师还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传知重要,启智更重要。现代知识内容多、范围广、更新速度快,让人目不暇接,教人过时的知识,不如教人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正所谓,“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第3篇

(一)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入口。在应试教育时代,大多数不同层次的学校普遍将美术课程作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幌子,并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在素质教育时代,幼儿美术教育应受到学校的重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完整的价值观念,而美术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独特个性,帮助儿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是从幼儿园教育阶段开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入口。(二)重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因其年龄段的特殊性,幼儿在这一阶段的美术学习通常是为了增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丰富他们的内心情感,总之旨在完善他们的内在人格。因此,幼儿美术教师的首要职责不是加强幼儿美术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是激发他们学习美术这一学科的兴趣,为他们在更高阶段学习美术课程奠定思想基础。

二、对当前我国幼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因为考虑到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没有明确的分工,很多幼儿教师既是某一门学科的教师,又是幼儿园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所以,纵观我国幼师教育史上的现象,采用笼统式的教学方法较多。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大而全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师的培养过程中,不少中高等院校的幼师美术专业的课程几乎涵盖了素描、色彩、图案、手工、装饰画、设计,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拓展类的课程,例如: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再到幼儿园实用的多种材料。这些内容对幼师院校的学生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素养上的提升,对实质能力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二)博而不精的教育现状。一般说来,学校教育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幼师专业的学生要在在校学习期间完成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的学力量大、任务重,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最终效果。以素描为例,学生不仅要学习素描几何形体,在完成该项任何的基础上还要完成技能方面的训练,这些要求对立志成为美术专业研究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从事幼儿美术教育的人才来说,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实用效果难以达到最佳。

三、新形势下幼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大对幼师教育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幼儿阶段美术教育的目标,幼师美术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树立全新的幼师美术教育理念。之所以提出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一是因为素质教育应渗透到学前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感知事物、鉴别和欣赏美的能力;二是因为幼师美术教育有与其他阶段美术课程教学不同的方面。诸多因素促使从事幼师教育的工作者要先从思想理念上做好准备工作。这对幼师美术施教者提出的要求是,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敢于从思想上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改变幼师专业学生的思想认识抓起,让他们认识到新时期美术课程对幼儿的意义和应起到的作用,然后再从行动上实行起来。(二)课程设计力求精细化。针对前文中提到的中高等院校的幼师美术课程存在全而不精的状况,本文认为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应当对现有的幼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变“大一统”的教学方式为细分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真正学习到某一领域的精华。比如,对于主修素描的学生来说,就应该专攻与素描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从基础的几何图形画法,在此基础上学习单彩和单色油画,从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到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等,直至养成更高层次的素描画作的鉴赏技能,通过这个过程中,幼师专业的学生才能对素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理解。(三)加大美术史、美术欣赏的教学力度。我国的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注重理论性到实用性的过程,“学以致用”的思想在教学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幼师美术教育改革中,应当在实用性和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塑造方面取得平衡,更好的偏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意识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强调绘画天赋在作品中的体现。对于幼师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鉴赏及审美是她们应有美术能力的一部分,作品形式、色彩、风格归属等都需要有大量系统的知识贮备,因此一知半解的介绍性渗透就如同隔靴搔痒,根本起不到作用,如能将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独立起来,无沦是对开阔视野、增强兴趣还是学习目标、学习方向的确立,都将会大有好处。

第4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21世纪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凌乱知识条理化;使虚幻的美术形象具体化;使课堂容量扩大化。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给美术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高尔基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美术鉴赏对于开阔人的视野,扩大知识领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使人们形象地接触到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和生动丰富的知识,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综合课堂实例,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音乐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并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传统的美术教学虽已注重动手操作和欣赏评论,但美术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艺术教育必须坚持培养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导向,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按照教材上很有限的作品讲解、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多媒体则可以把大量的作品图片、文字、音乐和视频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和欣赏,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直观完美地完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美术教材中有诗情画意的中国画,也有浪漫古典的西洋画;有独具特色的中外建筑,也有令人感叹的中外雕塑。美术情感所表现的多姿态的美,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挖掘教材的内在美,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调动学生欣赏美术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在美术中感受美的个性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美术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美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的作品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唤起学生的美感

学生的兴趣集中并偏向于媒体音乐、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电影、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美术教育又是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接纳的过程。中学美术课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接纳艺术作品的载体,适当的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与美术主题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美感。如:我在讲《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时,通过电教媒体播放古筝曲子《高山流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屏幕上出示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学生被声像为一体、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中国画陶醉着,感染着……有的学生闭着双眼尽情的发挥想象,有的学生随着乐曲哼唱,有的学生两眼注视画面,聚精会神的倾听。在这里,音乐美加上画面美展现了中国山水画深邃的意境美,使美术如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学生们的心田,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们对美的感受。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

美术欣赏课是学生通过视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它强调以容纳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于一体,包含有丰富的美术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视觉疲劳。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美术知识。当欣赏一些作品时,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讲解感到枯燥、单调,使得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媒体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美术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和美妙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取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空间很大,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化文化的渗透

第5篇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幼儿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较为均衡的能琴、善舞、能画、能说、能讲,且能懂得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的专门人才。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具有较强的绘画能力(简笔画、水粉水彩、油画棒、彩铅画、装饰画等),手工工艺的造型能力(折纸、纸浮雕、立体纸造型、布工、橡皮泥、创意泥等),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实践能力(包括黑板报、海报、美术字、废弃物的利用及环境美化、玩具、教具的制作等),并在此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幼儿园美术教学方法,这些都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基本功。

二、出色的美术活动组织能力

(一)组织各种形式美术活动的能力

要善于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和动作组织美术活动,让幼儿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如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儿阐明创作意图,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幼儿生活关联,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现在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采用的是多渠道的、开放的、动态的美术活动形式,更多的与幼儿的生活、游戏融合在一起。

(二)将美术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的能力

结合各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和描述,尤其是生动、具体的情景性语言,将美术技能中一些抽象的内在规律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浅显道理,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这里强调的操作并不是幼儿美术具体技巧,也不是最后完成的美术作品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而是强调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在多种感官协调下所获得的体验。对幼儿今后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发展来说,这远比单纯的技巧要重要,并且有意义得多。

(三)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想法和表达能力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幼儿所特有的不受客观世界规则所约束的想象力,使他们具有独特的创造天赋。幼儿美术作品的珍贵之处,恰恰就在于他不受任何条框和规则的限制,不用考虑逻辑和比例,凭他们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感觉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从幼儿美术教育的角度来说,一幅精美的或栩栩如生的作品可能并不比一幅随意的涂鸦更有价值。教师要保护幼儿的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发现幼儿创造性的眼光,又要有积极的鼓励行为,用欣赏和发现的眼光来评价。

三、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幼儿园要顺利地开展美术活动,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环境的变化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教师应充分考虑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合理布置活动室,可以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容,并与日常教学相联系,努力营造一种不是模式化的、具有延续性和目的性的、愉快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适当的时机,让幼儿感受特定环境的气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是美术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机会,让幼儿去感受不同环境的气氛,丰富审美情趣,开阔心胸视野。如在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时,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带幼儿去参观民间艺术展览、艺术博物馆等,让幼儿在大量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独特的传统艺术作品中穿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创造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博物馆与展览是孩子学习的第二课堂,特殊的氛围、浓郁的特色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会在幼儿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提升个人素质。在特殊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东西,有许多是在活动室环境中无法感受到的。也可以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应力求将美术教育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玩与学的统一。

四、较高的美术文化素养

第6篇

1.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

教师的美术教育观念直接关系着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实施幼儿美术教育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美术和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来架构和引领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幼儿教师应了解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对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及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要熟悉,如儿童美术的发展阶段理论代表库克、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的认知理论及代表人物古德伊娜芙,儿童美术的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艾修勒、哈特薇克,儿童美术知觉理论代表人物阿恩海姆,儿童美术的本质论代表人物艾斯纳等。在对幼儿美术发展历史的回顾中,了解儿童美术的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不断丰富自身的幼儿美术教育基础知识。

2.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培训。

基于幼儿园教师对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皆顾的特殊性,往往也会出现对每个领域都不精通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的幼教政策法规的培训。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需要幼儿教师深入解读,并内化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贯彻落实。此外,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五部分是关于艺术领域的阐述,《指南》中美术教育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根据幼儿的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美术的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明确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学习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3.丰富幼儿教师自身的艺术底蕴。

作为幼儿教师开展儿童美术教育,若要让幼儿掌握一个点,教师必须先掌握一个面、一组链。我们应对著名的画家、画派有所了解,如国外的凡•高、米罗、蒙德里安等大师,国内的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等,以及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冷军等,在感受与欣赏中加强对优秀作品的赏识和解读。此外,我们还要学会雅俗共赏,关注周围环境中的艺术美,如广场雕塑、自然景物、羽毛创意、石头彩绘等,这样才能做好儿童与美术之间的“审美中介”。幼儿园还要加强美术园本教研,通过一课三研、同课异构、现场观摩、说课评课等,探讨美术技能培养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之间的关系、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教师放手与出手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前台”的精彩与“幕后”的积淀之间的关系等,不断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文化底蕴。

二、对幼儿期各年龄段美术特点的把握

开展幼儿美术教育应了解3-7岁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的特点。如幼儿的手工活动可以分为无目的的活动期(2—4岁)、基本形状期(4—5岁)、样式化期(5—7岁)。幼儿的绘画发展一般经历涂鸦期(1.5—2.5岁)、象征期(3.5—5岁)和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期各年龄段幼儿的美术活动特点和建议如下:3—4岁的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特点是能把圆和横线结合起来,画出的是“符号人”,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游戏的方式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如:网小鱼、弹珠滚画、蔬果拓印等。4—5岁幼儿的特点是手部控制能力增强,喜欢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颜色也有了不同的运用,能用简单形状逐渐深入地表现越来越多的事物,从画中也能区分幼儿的性别,看出幼儿的绘画心情。此阶段建议教师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引导幼儿从生活用品、环境、布置、节日装饰及四季景色中获得美的感受,创设有趣的情景和宽松的氛围,提供多种美术工具、材料(包括专门材料、自然物或废旧材料),支持、鼓励幼儿用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想,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欣赏,学会自由选择并正确使用,进行大胆表现,还要关注幼儿有序的收放习惯的养成。5—6岁幼儿的特点是不仅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和形状,还会画出物体之间的关系,会画出一些透明的物体,画完会讲出画的内容。观察力和想象力明显增强,表现物体也比较接近实体,强调或夸张画中人物的某项特征,这个阶段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建议此阶段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大胆尝试多种材料作画,开展主题绘画、借形想象、立体创作等美术活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指导幼儿参与一些绘画比赛,充分展示幼儿的艺术才能。当幼儿教师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美术的特点,就能制定出合理的活动目标,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实施正确的作品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

三、对幼儿美术教育实施智慧的充盈

“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刃,教得多了,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儿童易被称作为教师雇用的童工;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作为一线的老师不仅需要具有审美的眼光,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幼儿美术教育智慧,这也是教师美术素养的主要体现。

1.材料运用的智慧。

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我们应关注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干扰作用。如在大班《水墨故事》美术活动中,由于宣纸放入水中拉出来很容易烂掉,在教学时教师就智慧地将牛皮纸裁剪成合适的大小,中间掏空成扇形、圆形等各种形状再进行封塑,然后将宣纸贴在上面,这样纸就不容易坏掉,而且还起到了一个装裱的效果,因此,幼儿美术教育中材料的运用也有智慧。

2.难点分解的智慧。

一节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课,必须对难点进行分解,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策略,促进目标的达成。如大班美术《爱心车》的难点是幼儿对动物主要特征应了解,并能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在纸上,还要体现汽车的样子。在难点分解时,教师通过对各种动物形象的欣赏,示范时结合儿歌教学法“:爱心车,变变变,变出大象长鼻子;变变变,再变大象大耳朵,还要加上车轮子。”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演示汽车变形的画法,解决了动物与汽车变形之间的难点,并通过怎样让爱心车更受小动物喜欢完善了线条、色彩对动物汽车的装饰。

3.示范演示的智慧。

教还是不教?教又该怎样去教?其实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大班《葫芦添画》中,针对葫芦较小、立体操作较难看清的问题,采用平面复制、教师演示、幼儿尝试、幻灯片贴画的流程,让幼儿看得更清晰。透明胶片的运用,减少了一一演示的时间浪费,达到了借形想象并添画的效果。

4.操作要求的智慧。

教师的操作要求将直接影响幼儿美术活动的效果。如《水墨故事》活动中幼儿的操作环节,教师提示幼儿:滴3滴墨、浸纸,数到“7”提起来。其中也蕴含着教师的专业智慧。这“3、7”两个数字哪里来?教师从平时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获得,墨滴多了,墨团太浓,不好看;滴少了,墨的纹理效果不明显,3滴正好。数到“7”,“7”之前的效果太淡,不清晰;“7”之后,宣纸会烂掉。幼儿操作时的最佳效果时间控制体现了教育智慧,又让幼儿在边数边操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乐趣。

5.作品评价的智慧。

第7篇

论文摘要: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欣赏不是简单地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进行认真的观察体会,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其自身素质是影响幼儿欣赏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民主、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是我们倡导的宗旨。

一、美术欣赏在幼教活动中的意义

美术欣赏作为一项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学中存在着,是学习美术不可缺少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美术欣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了解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绘画种类、绘画特征及每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拓宽创作视野,弘扬人类正义精神,确立开放、宽容的审美心理,重构知识结构有着积极意义。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样,美术欣赏也是对幼儿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能使幼儿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欣赏内容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教育。

幼儿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欣赏接受能力和范畴,才能为幼儿欣赏教学做好前提准备。首先,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随处可见,但幼儿对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人们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因此,在美术教学欣赏中,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可以了解许多个人经历无法得到的丰富知识。

二、幼儿美术欣赏的范畴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性的,什么样的物象他们可以感知、接纳,接纳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而,我们进行美术欣赏活动前需要了解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对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赏活动真正达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实际上幼儿在出生2-3个月时就对生活中的光和声有了明显的感知,并能够逐渐熟悉某种形象和声音,过了4个月,它就会主动寻找光源和声源,5个月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兴趣的物件,并能通过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声来体验人生最初级的审美乐趣。

2-3岁是幼儿能够欣赏具体形象和感知具体情节的阶段,幼儿情感是单纯的,他们为之陶醉的事物都带有某种幼稚的特征。简单的形状、单纯的颜色以及单纯的情节都能引起这个阶段孩子的共鸣,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现很少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经历有限,他们的内在情感比较单纯、自然,审美体验也是单纯的,已有经验的参与比较少,也没有成人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审美体验更多的是对物象感知的认识及伴随着的感性愉快。

幼儿过了6岁以后,大脑机能日趋完善,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就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了明显增强。精力的充沛给幼儿的审美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相当成熟,艺术才华也逐渐显露。历史上许多驰名世界的伟大艺术家都在幼儿阶段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一般来说,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大致包括3类:

1.经典性的美术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美术作品、雕塑及工艺美术品,这些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

2.儿童画家创造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创作的,深受幼儿喜爱。

3.幼儿的绘画: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幼儿作品,同园同班孩子较好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距离幼儿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绘画作品的欣赏,在幼儿的欣赏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使幼儿欣赏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儿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不断延伸。而对好的欣赏作品,要使幼儿产生美的感受,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并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正确科学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使幼儿、教师和欣赏作品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似与不似的审美评价

幼儿对美的感受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对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在造型方面,幼儿一般喜欢看一些具体的、简练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们也总喜欢鲜艳和绚丽的色彩。就单一色彩的物象与五彩斑斓的物象来说,幼儿一般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较强,并且能够激发幼儿多方面的联想,也最能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愉快。这种凭借好听好看韵标准来判断对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儿在审美力发展提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审美毕竟是一种宽泛的精神活动,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这种初级的标准当中,粗犷的造型、滞重的色彩在绘画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从不同角度传达着美的信息。如果要使幼儿能够真正切实地欣赏这样的美就要跳出初级标准的束缚,向更高层次升华才行。

似与不似的审美标准是幼儿美术欣赏中一个很重要的层次。在艺术观念上,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是以道德为价值判断准则的。中国传统历来讲究作道德文章,把绘画的功能也定位于“明劝戒”、“著生沉”这一辅翼道德的层面上。中国传统绘画虽然在技法上是注重笔墨的,但在作品的内涵上也是借物咏怀,抒写胸中逸气。因此,历代的绘画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作者表达兴趣和情绪的痕迹。幼儿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以从似与不似的角度,由教师悉心引导去观察,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抛开具象的束缚,主观地去理解作品。因为幼儿的思维还处在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一时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总之,让幼儿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必须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作品须接近生活才行。因此,欣赏美术的似与不似不能以对错的观点来评价,不能随便否定,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逐步提高。

四、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

在幼儿欣赏活动中,涉及美的内容是宽泛的、多彩的,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幼儿美术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调查显示,幼儿园课程中美术欣赏活动开展得并不理想,有的幼儿园甚至没有把这种活动列入课程,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