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2:42
序论:在您撰写流行音乐欣赏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和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往往照搬教材上的音乐作品,学生对教学内容关注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地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为此,笔者有意识地选择了部分节奏明快、内容健康的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并且着力构建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音乐学习氛围,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认识,是凭借音乐音响这个客体,在对它的欣赏中进行和实现的。欣赏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和重要手段,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音乐教师的责无旁贷的职业责任。
通过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相对于课本上所选的乐曲而言,大多数学生更加喜欢流行音乐。在他们看来,课本上所选的乐曲过于严肃、传统和陈旧,缺乏创意和新鲜感,而流行音乐活泼、欢快、有时代感,更能够抒发年轻人积极向上、敢于打破常规、富于冒险精神的情怀。加上传媒的日益发达,许多流行歌曲总是先在学生之间传唱,然后才逐渐流行开来,不少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和偶像,拥有自己心目中偶像的专辑,还有些学生能够模仿得惟妙惟肖。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调查,我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在音乐课上听到他们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能否进入课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不少教师担心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教不完,完不成教学计划,还有的教师干脆采取了回避态度,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在课程改革热潮如火如荼的今天,笔者大胆地打破教学常规,把流行歌曲有选择地引进课堂,选择了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流行音乐如:《中华民谣》、《祝你平安》、《隐形的翅膀》等歌曲,这些歌曲普遍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健康向上、朗朗上口,受到中学生的喜爱。我不失时机地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学唱,激励那些模仿能力强的同学模仿明星的的声音和动作和手势等。尝试结果表明:课堂气氛迭起,同学们兴趣浓厚,由喜欢流行音乐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欣赏音乐的能力。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重要地位,但是作为一种艺术,音乐是知识技能和艺术的有机统一。技术是音乐的表现手段,艺术是音乐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体现。技术训练是为表现音乐的情感内涵服务的,只有将技术训练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才能表现完美的音乐艺术。
如何将技术训练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逐步提高中学生音乐音乐欣赏能力?为此,笔者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流行音乐导入,活跃音乐课堂
面对课本上的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大多数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欣赏能力,往往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因此,我常常将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家如:郭峰、刘欢、韦唯等和流行音乐如:《好汉歌》、《让世界充满爱》等引入课堂,简介、点评音乐家,推介、教唱流行歌曲,作为导入新课的切入点,将流行音乐与书本上的音乐精品联系起来,并在欣赏中加以比对。如:SHE演唱的《不想长大》,采用的是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曲调,周杰伦的《夜曲》采用的是肖邦E大调夜曲的曲调。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听流行音乐,然后再让学生欣赏交响乐,学生会发现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原来是来自于严肃音乐,从而打消了对严肃音乐和高雅作品的距离感,逐渐产生亲近感,慢慢地喜欢上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
另外,温馨的教室的环境布置、丰富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座位等均能够起到活跃音乐课堂气氛的效果,如:黑板上画上一些跳动的音符,钢琴上放上一束美丽的小花,墙上悬挂音乐家的肖像或挂上一些常见的乐器,这些都能给音乐课堂带来活力。教师要善于使用音乐教学语言,如,音乐语言、有声语言、体态语言等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不同而编排不同的座位模式,如:三角形、半圆形、扇形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音乐学习氛围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未来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价值和方向。音乐有助于人际交流,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一堂生动的音乐课是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协作来完成的,能够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因此,和谐课堂是我们中学音乐教师努力追求的课堂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努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尊重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要求,创建一个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着力营造和谐的音乐课堂。
友好互信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营造和谐、愉快的音乐学习氛围有多种手段和方法,如:上课前与学生交流、谈心,与学生一起游戏,和陌生学生握握手等。艺术欣赏也一种审美过程,要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教师要衣着得体,庄重大方;教态自然,示范动作要优美、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微笑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同时要以激励为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多鼓励、勤表扬,如:“你们的情景剧表演得非常细腻、到位”、“你优美的舞姿令人陶醉”……有时候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往往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要以鼓励的姿态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遇到问题调动学生共同探究,集体讨论,合作解决。如:“把你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吧”、“我相信肯定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讲得好”等都能够起到增强学生自信、启迪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的功效。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手段
显而易见,学生对单一的听教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等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感到枯燥、单调,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充满美感的图片、动画、视频、MIDI音乐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够做到视听结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主动地感受音乐,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迅速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例如在欣赏《青藏高原》这一歌曲时,我用课件播放青藏高原的图片,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雄浑壮丽的高山、白雪皑皑的雪域高原、绵延起伏的青藏铁路等,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了青藏高原的独特魅力。再如在欣赏《梁祝》这一曲子时,让学生观看越剧《梁祝》的精彩片段和优美对白、精彩表演等,使学生通过了解剧情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然后,再辅之以教师精辟的讲解,使整个欣赏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当中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进一步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风格特征,逐步提高欣赏品味和能力。
四、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合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他学科一样,要上好音乐欣赏课,教师也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要激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因为音乐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最终欣赏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彻底摈弃按部就班的旧理念,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保护学生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领航者,我们音乐教师只有多动脑筋,紧跟时代的脉搏,了解学生的喜好,敢于打破常规,才能激活音乐欣赏课。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课堂上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方都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双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鉴于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水平差异,设置不同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展现自己,敢于发表意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示范的同时,教师要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差异的分类指导,通过集体指导、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互动等形式,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开发学生的能力,如:对音高音色的分辨能力、节奏律动的感知能力、四肢的协调能力等。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欣赏完新作品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据乐曲综合性的创作表演。如:让有器乐特长的学生进行伴奏、领奏,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伴舞,让发音不准的学生操作简单乐器,或充当指挥、哼鸣等角色,使特长学生和困难学生都能按各自的实际,按不同的教学要求达到目标,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成功感。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能动空间,并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体验情感、激发互动,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逐步提高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论文摘要]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和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往往照搬教材上的音乐作品,学生对教学内容关注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地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为此,笔者有意识地选择了部分节奏明快、内容健康的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欣赏课的切入点,并且着力构建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音乐学习氛围,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认识,是凭借音乐音响这个客体,在对它的欣赏中进行和实现的。欣赏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和重要手段,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音乐教师的责无旁贷的职业责任。
通过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相对于课本上所选的乐曲而言,大多数学生更加喜欢流行音乐。在他们看来,课本上所选的乐曲过于严肃、传统和陈旧,缺乏创意和新鲜感,而流行音乐活泼、欢快、有时代感,更能够抒发年轻人积极向上、敢于打破常规、富于冒险精神的情怀。加上传媒的日益发达,许多流行歌曲总是先在学生之间传唱,然后才逐渐流行开来,不少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和偶像,拥有自己心目中偶像的专辑,还有些学生能够模仿得惟妙惟肖。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调查,我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在音乐课上听到他们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能否进入课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不少教师担心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教不完,完不成教学计划,还有的教师干脆采取了回避态度,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在课程改革热潮如火如荼的今天,笔者大胆地打破教学常规,把流行歌曲有选择地引进课堂,选择了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流行音乐如:《中华民谣》、《祝你平安》、《隐形的翅膀》等歌曲,这些歌曲普遍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健康向上、朗朗上口,受到中学生的喜爱。我不失时机地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学唱,激励那些模仿能力强的同学模仿明星的的声音和动作和手势等。尝试结果表明:课堂气氛迭起,同学们兴趣浓厚,由喜欢流行音乐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欣赏音乐的能力。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重要地位,但是作为一种艺术,音乐是知识技能和艺术的有机统一。技术是音乐的表现手段,艺术是音乐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体现。技术训练是为表现音乐的情感内涵服务的,只有将技术训练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才能表现完美的音乐艺术。
如何将技术训练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逐步提高中学生音乐音乐欣赏能力?为此,笔者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流行音乐导入,活跃音乐课堂
面对课本上的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大多数中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欣赏能力,往往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因此,我常常将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家如:郭峰、刘欢、韦唯等和流行音乐如:《好汉歌》、《让世界充满爱》等引入课堂,简介、点评音乐家,推介、教唱流行歌曲,作为导入新课的切入点,将流行音乐与书本上的音乐精品联系起来,并在欣赏中加以比对。如:she演唱的《不想长大》,采用的是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曲调,周杰伦的《夜曲》采用的是肖邦e大调夜曲的曲调。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听流行音乐,然后再让学生欣赏交响乐,学生会发现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原来是来自于严肃音乐,从而打消了对严肃音乐和高雅作品的距离感,逐渐产生亲近感,慢慢地喜欢上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
另外,温馨的教室的环境布置、丰富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座位等均能够起到活跃音乐课堂气氛的效果,如:黑板上画上一些跳动的音符,钢琴上放上一束美丽的小花,墙上悬挂音乐家的肖像或挂上一些常见的乐器,这些都能给音乐课堂带来活力。教师要善于使用音乐教学语言,如,音乐语言、有声语言、体态语言等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不同而编排不同的座位模式,如:三角形、半圆形、扇形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构建融洽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音乐学习氛围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未来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价值和方向。音乐有助于人际交流,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一堂生动的音乐课是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协作来完成的,能够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因此,和谐课堂是我们中学音乐教师努力追求的课堂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努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尊重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要求,创建一个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着力营造和谐的音乐课堂。
友好互信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营造和谐、愉快的音乐学习氛围有多种手段和方法,如:上课前与学生交流、谈心,与学生一起游戏,和陌生学生握握手等。艺术欣赏也一种审美过程,要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教师要衣着得体,庄重大方;教态自然,示范动作要优美、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微笑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同时要以激励为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多鼓励、勤表扬,如:“你们的情景剧表演得非常细腻、到位”、“你优美的舞姿令人陶醉”……有时候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往往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要以鼓励的姿态调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遇到问题调动学生共同探究,集体讨论,合作解决。如:“把你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吧”、“我相信肯定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讲得好”等都能够起到增强学生自信、启迪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的功效。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手段
显而易见,学生对单一的听教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等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感到枯燥、单调,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充满美感的图片、动画、视频、midi音乐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够做到视听结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主动地感受音乐,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迅速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例如在欣赏《青藏高原》这一歌曲时,我用课件播放青藏高原的图片,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雄浑壮丽的高山、白雪皑皑的雪域高原、绵延起伏的青藏铁路等,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了青藏高原的独特魅力。再如在欣赏《梁祝》这一曲子时,让学生观看越剧《梁祝》的精彩片段和优美对白、精彩表演等,使学生通过了解剧情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然后,再辅之以教师精辟的讲解,使整个欣赏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当中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进一步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风格特征,逐步提高欣赏品味和能力。
四、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合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他学科一样,要上好音乐欣赏课,教师也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要激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因为音乐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最终欣赏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彻底摈弃按部就班的旧理念,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保护学生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领航者,我们音乐教师只有多动脑筋,紧跟时代的脉搏,了解学生的喜好,敢于打破常规,才能激活音乐欣赏课。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课堂上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方都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双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鉴于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水平差异,设置不同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展现自己,敢于发表意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示范的同时,教师要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差异的分类指导,通过集体指导、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互动等形式,启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开发学生的能力,如:对音高音色的分辨能力、节奏律动的感知能力、四肢的协调能力等。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欣赏完新作品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据乐曲综合性的创作表演。如:让有器乐特长的学生进行伴奏、领奏,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伴舞,让发音不准的学生操作简单乐器,或充当指挥、哼鸣等角色,使特长学生和困难学生都能按各自的实际,按不同的教学要求达到目标,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成功感。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法,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能动空间,并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体验情感、激发互动,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逐步提高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对现在若干高中欣赏教材的思想观念,内容形式,音乐要素与艺术形象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以下个人观点: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的选材与编写应将学生的兴趣与发展作为编写时应遵循的原则之1。并进而现阶段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编写提出如下建议:要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开放性、多样性、民族性、审美性以及创造性。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教材
ABSTRACT
This thesis mak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 for senior schools from its concepts, contents, music factors, artistic images and so on. The author proposes a personal point: Person who compiling the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 for senior schools should tak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developments into consideration. Suggestions for compiling the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 for senior schools: Pay attention to combining the scientificalness, feasibility, openness, diversity, aesthetics, multiplicity, nationality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teaching material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音乐欣赏课教学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欣赏教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是整个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
年轻的大学生不可能都有很好的歌唱水平,很高的演奏技巧,很强的识谱能力,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音乐家,但他们每个人都有欣赏音乐的权力。他们都有艺术欣赏的需要,有参与艺术欣赏活动并获得审美愉快的权利。
如何使学生从欣赏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产生对音乐的喜爱,从中得到乐趣,是音乐教师不遗余力的追求。笔者在近五年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大胆创新,初步尝试一些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述、学生用耳朵聆听。主要依靠教师讲述音乐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欣赏的音乐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传承了多年。它的优势在于教学效率较高,课堂秩序较好。但也存在不足,例如,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
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让学生不仅用耳朵聆听音乐,还要学会用心灵感受音乐,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魅力。大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正处于青春洋溢的活跃时期,他们对音乐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的追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述者,而更应当成为正确的引导者。要积极鼓励学生,无论多么复杂的音乐,都是心灵的表达。让他们尝试着全身心投入地聆听,细细地品味,大胆地想象,真诚地交流,把音乐转换成语言,描述音乐带给自己的心灵体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同时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流各自感受的时侯,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个人的艺术修养与品位。
二、教学内容的扩展
经典的音乐曲目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然而,当我们的脚步跨入新世纪的大门时,禁不住回首遥望,20世纪这一百年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在音乐的领域里,人们面对丰富多彩、标新立异、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音乐,是那样的惊讶和迷茫,向往和期待,困惑和不解。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把音乐的感官表现发展到了极致,音乐语言既有的传统表现手段几乎用尽。这时,创立新的艺术观和新的音乐语言就成为必然了。在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的经典作品的基础之上,尝试着把音乐题材和内容不断拓展,加入更多新鲜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音乐形式,比如流行音乐、民族音乐、音乐剧、电影音乐等等。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学生日益更新的欣赏要求。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情感充溢,活泼好动,内心生活趋于复杂,审美心理趋于浪漫,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大为喜爱艺术,艺术欣赏的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这些经典音乐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让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传统经典音乐曲目,更加能够满足他们追求时尚,跟紧潮流的时代要求。寻找最能代表时代特点的流行音乐,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追求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
三、考核方式的创新
音乐欣赏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在考核方式上采用了传统的写论文的方式。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着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学生普遍存在从网络上下载、抄袭论文的现象,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写出自己的见解,因此考核效果很不理想。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 音乐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79-001
一、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小学音乐教育的关系分析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流行音乐”(Pop Music),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乐曲和歌曲。
流行歌曲(Popular Music Song)则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由于流行音乐的绝大多数载体以歌曲形式出现,以至“流行歌曲”这一提法往往与“流行音乐”一词混用。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流行音乐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对象是平民阶层,特别是在校的小学生。它不像少儿歌曲那样单纯,流行音乐具有很浓的时代气息,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旋律通俗上口,易学易记,节奏时而欢快激烈、热情四射,时而低沉婉转、如泣如诉,加上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运用迷笛、电声乐器做出奇特的音效,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
然而当今社会中,商家不断建构新的市场,通过传媒宣传,想方设法把大众培养成为消费者,以扩大产品销售量,流行音乐作为工业化的文化商品之一,它的良莠纷杂成为必然。精华与糟粕同在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流行音乐确实存在内容庸俗,曲调乏味,音响震耳欲聋,破坏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美好情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也是因为这种负面影响,学校对流行音乐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
随着流行音乐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逐渐成熟,在一些题材,旋律,内容上易于接受的流行音乐逐渐地被更多的人认可,这时, 有关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论文的言词逐渐变得缓和,高涯的《引优秀流行音乐进小学音乐课堂》,认为好的、经典的流行音乐是可以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陈红的《流行音乐进课堂》,提出教育工作者不要再将其拒之门外,利用恰当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补充现行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流行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尺度把握
当前,由于各种媒体宣传小学生从不同的途径接触流行音乐, 以至发展至近乎狂热偏执的地步。面对如此的现实,学校与音乐教师究竟是消极回避还是因势利导?笔者认为应该引导学生去辨证地对待流行音乐,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和探究流行音乐。把流行音乐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基于此要坚持以下原则。
1.适度性原则
小学音乐教学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引入一些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颠倒主次,无视其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除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外,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无疑应来丰富和充实当前的音乐教学。因此,对流行音乐引入教学内容,应遵循适度的原则,不能因流行音乐的引入而忽视了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更不能因此而放弃了传统音乐的教学。
2.指导性原则
学生的课外音乐欣赏通常都是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地进行的,他们常常凭着直觉接受流行音乐,这种接受一般都带有比较明显的随意性利感性文化色彩。因此小学音乐教师有责任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在教学中加强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指导性。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本身在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选择的能力,自觉地排斥,拒绝流行音乐中的糟粕和不良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其次应加强对流行音乐作品的风格技巧、表演力度、表演形式等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最后还应通过对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与流行音乐的对比介绍,让学生了解人类音乐文化积累的丰厚与博大,引导学生热爱传统音乐,正确对待和接受流行音乐,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和丰富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探索流行音乐进课堂的技术
运用流行音乐改革音乐教学,在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课前播放技术。老师选择一些非常流行的、适合学生听的流行音乐在课间播放,学生在音乐声中踩着音乐的节奏、唱着流行歌曲走进教室。这样既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放松学生的心情,同时也达到学习聆听的目的。学生有了好的情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课堂上的音乐学习作了情绪的铺垫,一堂课也就轻松多了。
第二,课内专题欣赏技术。专题欣赏可包括:某一时期最流行的金曲:某一时期最火的歌手的作品:某一歌星或组合或某一乐队的作品;某一流派某一类风格的流行音乐;某一主题内容的音乐。通过专题的欣赏,让学生了解与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某一时期、某一歌星、某一主题的音乐的特点和时代的面貌。
第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即利用网络、CD、CO、MP3等多种途径学习流行音乐。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有关流行音乐的课题,学生利用周六周日在家里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整理流行音乐,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与见解,并总结归纳自己学习的情况,教师及时地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表扬激励。
第四,利用表演的技术。即在课内举办“流行歌曲比赛”或“流行擂台赛”,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派2名学生参加比赛。所唱的歌曲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既可以专门比赛某一类风格的歌曲,也可以比赛某一歌星的作品。
第五,写音乐小评论。通过自习、专题学习之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和对音乐的理解写音乐小评论,发表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和看法,并与同学交流学习,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存在于我们的音乐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怎样使流行音乐与小学音乐教学更好的衔接,笔者也只是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音乐作者来关注这个话题。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中不光要有课堂教学,还要进行课外教学,课外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有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流行音乐。而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要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在教学任务允许的前提下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一种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后一种情况,所以主要针对后一种情况进行论述。
1 丰富音乐教学形式
对于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音乐课能安排课堂教学,那就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进入到音乐中,享受音乐;如果不能安排课堂教学,那么课外音乐生活要丰富多彩,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1.1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欣赏教学是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程是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加入适合大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太受学生欢迎,而流行音乐则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学生音乐生活空间。
最近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与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陈慧琳、周杰伦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而对于古典音乐喜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欣赏却还是占有大部分。笔者曾经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在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喜欢高雅还是流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流行歌曲,而选择交响乐、艺术歌曲和民族音乐等欣赏内容的学生则较少。翻开所使用的教材,几乎没有流行歌曲的位置,因为教师认为只有高雅音乐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提到流行歌曲,大多还是联想到情啊、爱啊,认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不然,很多流行歌曲内容也很健康,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帮助不亚于高雅音乐。笔者曾经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进行比较欣赏,先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我爱你中国》,结果学生反映比较平淡,根本看不出那种热爱的感情,而且因为唱法比较专业,他们只能听而不能跟着唱。但是在放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时则表现得比较充满激情,而且能够跟着音乐唱上几句,谁又能说这几首歌所表达的意义不好呢?
其实,在流行歌手以及他们所唱的歌曲中,有很多意义都是非常好的。比如韩红的《天亮了》,从侧面表现了父母无私的爱,所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表达了不能放弃梦想,要坚持到底;等等。对于这些歌曲,学生表现得非常热情,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甚至课间10分钟都要求继续欣赏,而且对乐理知识的讲解也非常有帮助。很多教师都头疼乐理的讲解,因为学生是非专业的,感觉很难对他们讲清楚音符、节奏等,但是因为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可以借助旋律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他们唱得更好。可见,对于流行音乐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选择地进行欣赏,这比只欣赏高雅音乐,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反映平淡要好得多。
1.2 音乐社团
为了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单单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社团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高职音乐教育形式,是对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如潍坊科技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有专门的大学生艺术团,在艺术团中又按不同的艺术形式分成不同的小社团,并且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开设音乐课的学校把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学校则把社团活动作为主要的音乐教学形式。高职音乐教学的课内时间是有限的,而诸如合唱团、舞蹈队、器乐团等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即使对于爱好者较少的戏曲、曲艺等在课堂上出现较少的艺术形式,学生社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另外,学生社团通过组织排练、参加演出、举办校园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也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社团活动看成是学生课外的娱乐活动,而是要充分重视社团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引导,大力支持,使课外社团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
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围绕积极健康的主题开展,正确定位社团的活动导向,建立明确的社团管理制度,安排固定的分管、指导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应该制定配套的监督、激励制度,对于出色的团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于不良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和指导。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1.3 举办晚会
晚会是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和参与的音乐教学形式,特别是小范围内的晚会,比如一个班或者一个系部的晚会,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晚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晚会的整个过程,从筹备、进行一直到结束都需要学生的参与,而学生不管是筹备晚会的,还是参与演出的,整个过程都被音乐感染着。就是作为现场的观众,也能在晚会进行时通过观看同学的演出强烈地感受音乐,感受艺术。相对于其他音乐教学形式,举办晚会更能激发每个学生的热情,增强班级和系部的凝聚力。
2 合理设置课程
2.1 根据学生兴趣安排选修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课主要还是采用公选课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还是凭着对音乐的兴趣来选课。但是目前各高校在音乐方面开设的公选课基本上还是采用音乐鉴赏的形式,只有少数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开设其他类型的音乐公选课,比如葫芦丝、吉他、合唱等,这类公选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
在进行公选课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调查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对技能性的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声乐方面,比如合唱可以作为音乐公选课考虑的对象;在合唱课中,学生不仅要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还要做到与其他声部协调好,并且能够学到指挥,这对当今社会中要求的团队精神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器乐方面,可以将选修的学生组成小的乐队,同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2.2 根据教学实际安排选修
在设置音乐选修课时,要根据整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一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选修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如外语专业可以开设外语作品赏析、外语歌曲演唱等,计算机专业可以开设电脑音乐制作等。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开设选修课。比如对戏曲感兴趣的学生,开设戏曲选修课;对某类乐器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乐器选修课。三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开设选修课,可以分为有基础的和无基础的。四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选修课。这种选课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采用的是“学生聘老师”,只有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认可了,教师才可以上这个课,这样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建立课程考核体系
在各个高校中,运用最多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学分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这种现状对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一些旧有的制度框架和观念束缚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减少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管理基础较薄弱,教学改革的经验不足,因而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音乐欣赏课,可以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欣赏途径,因而建议教师多组织学生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时可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乐理课采取笔试答卷的形式;实践课可采取面试的形式,由学生唱奏或表演几个本学期所学的作品,并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由教师当场打分;参加社团的学生,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听听音乐、放松身心,而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体会美妙生动的音乐语言,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来达到作品内涵与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进而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满足他们对音乐的爱好。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情感世界比较丰富,兴趣也很广泛。教育者要准确把握高职学生音乐学习心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讲课过程中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效结合,不断探寻最佳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构建顺畅的沟通平台,才能使每一堂音乐课都充满生趣,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高雁南.高职的音乐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8)
[2]王靖怡.让葫芦丝走进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3]张文.高职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J].职业时空,2009(9)
[4]马琦.对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教学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09(20)
论文摘要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中不光要有课堂教学,还要进行课外教学,课外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有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流行音乐。而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要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在教学任务允许的前提下对音乐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一种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后一种情况,所以主要针对后一种情况进行论述。
1 丰富音乐教学形式
对于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音乐课能安排课堂教学,那就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进入到音乐中,享受音乐;如果不能安排课堂教学,那么课外音乐生活要丰富多彩,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1.1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欣赏教学是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程是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加入适合大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太受学生欢迎,而流行音乐则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学生音乐生活空间。
最近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与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陈慧琳、周杰伦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而对于古典音乐喜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欣赏却还是占有大部分。笔者曾经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在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喜欢高雅还是流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流行歌曲,而选择交响乐、艺术歌曲和民族音乐等欣赏内容的学生则较少。翻开所使用的教材,几乎没有流行歌曲的位置,因为教师认为只有高雅音乐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提到流行歌曲,大多还是联想到情啊、爱啊,认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不然,很多流行歌曲内容也很健康,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帮助不亚于高雅音乐。笔者曾经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进行比较欣赏,先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我爱你中国》,结果学生反映比较平淡,根本看不出那种热爱的感情,而且因为唱法比较专业,他们只能听而不能跟着唱。但是在放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时则表现得比较充满激情,而且能够跟着音乐唱上几句,谁又能说这几首歌所表达的意义不好呢?
其实,在流行歌手以及他们所唱的歌曲中,有很多意义都是非常好的。比如韩红的《天亮了》,从侧面表现了父母无私的爱,所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表达了不能放弃梦想,要坚持到底;等等。对于这些歌曲,学生表现得非常热情,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甚至课间10分钟都要求继续欣赏,而且对乐理知识的讲解也非常有帮助。很多教师都头疼乐理的讲解,因为学生是非专业的,感觉很难对他们讲清楚音符、节奏等,但是因为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可以借助旋律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他们唱得更好。可见,对于流行音乐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选择地进行欣赏,这比只欣赏高雅音乐,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反映平淡要好得多。
1.2 音乐社团
为了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单单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社团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高职音乐教育形式,是对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如潍坊科技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有专门的大学生艺术团,在艺术团中又按不同的艺术形式分成不同的小社团,并且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开设音乐课的学校把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学校则把社团活动作为主要的音乐教学形式。高职音乐教学的课内时间是有限的,而诸如合唱团、舞蹈队、器乐团等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即使对于爱好者较少的戏曲、曲艺等在课堂上出现较少的艺术形式,学生社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另外,学生社团通过组织排练、参加演出、举办校园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也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社团活动看成是学生课外的娱乐活动,而是要充分重视社团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引导,大力支持,使课外社团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
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围绕积极健康的主题开展,正确定位社团的活动导向,建立明确的社团管理制度,安排固定的分管、指导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应该制定配套的监督、激励制度,对于出色的团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于不良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和指导。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1.3 举办晚会
晚会是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和参与的音乐教学形式,特别是小范围内的晚会,比如一个班或者一个系部的晚会,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晚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晚会的整个过程,从筹备、进行一直到结束都需要学生的参与,而学生不管是筹备晚会的,还是参与演出的,整个过程都被音乐感染着。就是作为现场的观众,也能在晚会进行时通过观看同学的演出强烈地感受音乐,感受艺术。相对于其他音乐教学形式,举办晚会更能激发每个学生的热情,增强班级和系部的凝聚力。
2 合理设置课程
2.1 根据学生兴趣安排选修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课主要还是采用公选课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还是凭着对音乐的兴趣来选课。但是目前各高校在音乐方面开设的公选课基本上还是采用音乐鉴赏的形式,只有少数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开设其他类型的音乐公选课,比如葫芦丝、吉他、合唱等,这类公选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
在进行公选课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调查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对技能性的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声乐方面,比如合唱可以作为音乐公选课考虑的对象;在合唱课中,学生不仅要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还要做到与其他声部协调好,并且能够学到指挥,这对当今社会中要求的团队精神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器乐方面,可以将选修的学生组成小的乐队,同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2.2 根据教学实际安排选修
在设置音乐选修课时,要根据整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一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选修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如外语专业可以开设外语作品赏析、外语歌曲演唱等,计算机专业可以开设电脑音乐制作等。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开设选修课。比如对戏曲感兴趣的学生,开设戏曲选修课;对某类乐器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乐器选修课。三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开设选修课,可以分为有基础的和无基础的。四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选修课。这种选课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采用的是“学生聘老师”,只有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认可了,教师才可以上这个课,这样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建立课程考核体系
在各个高校中,运用最多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学分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这种现状对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一些旧有的制度框架和观念束缚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减少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管理基础较薄弱,教学改革的经验不足,因而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音乐欣赏课,可以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欣赏途径,因而建议教师多组织学生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时可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乐理课采取笔试答卷的形式;实践课可采取面试的形式,由学生唱奏或表演几个本学期所学的作品,并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由教师当场打分;参加社团的学生,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听听音乐、放松身心,而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体会美妙生动的音乐语言,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来达到作品内涵与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进而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满足他们对音乐的爱好。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情感世界比较丰富,兴趣也很广泛。教育者要准确把握高职学生音乐学习心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讲课过程中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效结合,不断探寻最佳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构建顺畅的沟通平台,才能使每一堂音乐课都充满生趣,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高雁南.高职的音乐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8)
[2]王靖怡.让葫芦丝走进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3]张文.高职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j].职业时空,2009(9)
[4]马琦.对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鉴赏》教学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