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

时间:2023-03-08 15:32:40

序论:在您撰写职业农民培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职业农民培育

第1篇

多年来,任丘市始终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实施‘三化’互动,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同时,积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强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紧抓机遇,先行先试,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机制新模式。

2014年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那么先让我们来说说什么是新型农民呢?新型职业农民”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不仅要有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科技素质和身体素质诸方面,能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使自身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律、讲文明、综合素质高,具有现代特征农民的总称。自2014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来,我句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9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640人、专业技能型150人、社会服务型100人。通过培训,全市涌现了一大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1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1.2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

1.3 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4 通过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作为基层的一名农业技术员,在深入走访农村、农户的过程中,发现农业生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有人才支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留住一批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从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拿我市举例来说农业人口58万,农业从业人员46万,目前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90人,认定目标309人,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农业适度发展经营需求。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认定数量,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总量,尽快形成一支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主力军,助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3.2 允许学员连年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具有发展意识、自身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出去,而留守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普遍偏大或文化素质较低,对职业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差,由于项目要求,同一学员三年内不能重复培训,造成部分学员职业技能水平提升不明显。建议根据农民的生产、生活、文化水平等特点,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设置课程,允许有适度经营规模的学员连续进行培训,适当延长受训时间,切实提高农民的从业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

第2篇

关键词:选好学员;定好专业;教学培训;科学管理;扶持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经济呈现多样化、融合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态势下,而出现的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法律素质,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但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当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平台,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村人才培训中的作用,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

一、要认真选好新型职业农民学员

选好学员是办好培训班的基础,它决定培训的成败。如果学员选的好,选的是有主导产业的职业农民,他们要学习、想学习,我们的培训班就能办好;如果学员没有选好,他们的心思不在学习上,硬让他们学习,我们的教学班就没有办法办下去。选定学员要用如下方法进行。

1.加大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短信、横幅、科技赶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村致富带头人和优秀技能型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贡献,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学知识、学技能的积极性。营造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针政策,调动农民学习技能,创业增收的积极性,让农民自愿参加教育培训。

2.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申报条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申报条件,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行政村推荐、乡镇政府认可、县新型职业农民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的程序,在全县范围内选出符合条件的学员,并进行张榜公示,通过审查后建立学员培训档案。

二、根据各乡镇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灵活地开设专业

为了开设好专业,我们要深入农户调查摸底,摸清各乡镇主导产业是什么,并要广泛征询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夏邑县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选择粮食、蔬菜和食用菌三个主导产业作为培训专业。

三、统编培训教材

为确保教材规范,提高培训质量,应该从省农广校统一订购统编教材,保证学员人手一套规范教材,同时,又要组织专人结合本县实际编写一套乡土教材,大大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要。

四、不惜余力加强条件建设

按照“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的要求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并配套现代化多媒体。对村级教学班,要按照五个一的标准(一部电话、一根网线、一台多媒体投影仪、一份农民日报、一部数字摄像头),完善各个教学点教学设施配置。

五、认真组织开展培训

1.培训办法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每班每年根据农时季节培训累计不少于15天;培训以专题讲座为主,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三位一体措施,使受训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所需的1~2门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保证职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务工收入,成为掌握农业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在培训时间安排上,结合职业农民的产业特点灵活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习、生产两不误。 采取县城集中培训、进村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系统性培训与季节性培训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相结合、农业专家培训与种田能手示范相结合等培训模式,有力增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2.加强生产实践练习,提高培训适用性 培训期间安排时间组织学员到附近有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农业园等地进行学习考察,让学员动手操作。

3.教师还要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使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使学员学有教师,看有样板,干有技术。

六、考试考核

通过集中培训和生产实践后,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认定条件包括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内容,符合以上条件的专业农民经过培训后,由各培训机构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并结合自己的产业设计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定,对评定合格的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七、科学管理

每个教学点安排专人负责,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负责,严格落实考勤制度,保证上课时间。规范档案管理,建立有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室,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每个培训农民档案资料齐全,每年教学活动有记录。

八、严格开展训后跟踪管理

要认真按照省、市要求,依据培训机构上报的台账资料,从学员基本信息、受训时间、培训学时、受训效果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了百分之百的回访。对培训机构上报的台账中出现缺漏项、手机错号、手机停机的学员和电话回访中回答不准确、受训学时不够等学员,一律视为不合格学员,要求培训机构整改,整改后还不合格的,就予以删除,为确保学员的真实性打下了基础。

九、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1.做好服务 主要是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机构的作用,协调合作共同为培育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服好务。

2.项目支持 各级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各类农业项目的规划安排上充分考虑职业农民的需要,资金上、技术上、规划上通盘考虑,真正让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有更加肥沃的土壤。

第3篇

实施阳光工程,就是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发挥好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学员为本,质量为先,效用为重,在内容实用、形式灵活、管理规范、效果显著上下功夫、做文章,高标准、高质量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1)在培训专业上,实行二个结合。一是培训与主导及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培训专业申报上,积极争取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培训任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二是培训与农民需求相结合,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了解农民增收致富所需技术,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

(2)在培训方法上,坚持“就地就近”培训原则,深入农民的田间地头开展培训,由传统的“招进来”学变为“走出去”教,降低了农民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质量。如凌海市投资15.5万元,购置中巴车一台,配置车载电视,作为流动授课车。此外,还配备了一台流动播放车,车上装一台54寸的电视,一台3000W的发电机,专门用于深入基层开展培训工作;同时,创新工作机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结合。如义县涉农专业培训依托青年蔬菜专业合作社、中友畜禽养殖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阳光工程培训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培训内容上,以提高农民实用技能为重点,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并根据本地实际和农民需求,部分专业采用自编教材。如凌海市针对当地实际,自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实用技术》、《大田农作物栽培与管理实用技术》、《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乡土教材5种。

(4)在培训管理上,一是落实班长和班主任制度,严格考勤管理,保证学员出勤率;二是统一制定能充分体现阳光工程培训特点的档案表册,包括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认定书、培训场所设备图片、培训资质证明或培训委托书、培训协议书、支票复印件、培训合格名单、学员登记表复印件、培训抽查记录表、学员典型事迹表等;三是对各培训基地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学习,强化政策落实和制度执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培训基地基础建设。

(5)在典型培养上,每个培训班确定3―5名优秀学员,对他们实行重点跟踪,加强指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建立“优秀学员名录”,对优秀学员事迹进行总结、宣传。在典型的引领下,带动了一方百姓依靠科技致富,助力农民收入倍增。使农民群众学有标准、干有技能,富有向导。通过阳光工程技能和专项培训,使农民整体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不仅提高了农民群众专业知识和田间作业操作技能,而且解决了在生产实践中遇到了诸多技术难题。如棚室蔬菜土传病害、落花落果现象,轮作倒茬规律、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和水稻、玉米大面积高产栽培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等。

培养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任重道远,特别是201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这为我们从事培育新型农民工作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我们将继续着力培养职业农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杨薇,王征兵.农业税免税时代村干部职能的定位及激励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6(04).

第4篇

一、围绕产业抓培育

(一)围绕产业遴选培育对象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锁定食用菌和设施蔬菜、林果产业三大主导产业,认真做好摸底调研、培育对象遴选、上报等基础性工作;3年来,平泉县重点放在对55岁以下种植大户、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等人的培训上,将真正需要培训、有培训欲望的农民纳入培育对象库统一管理。按照任务要求,通过层层筛选,经县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同意、面向社会公示后,锁定1268人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二)围绕产业设置培育专业

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按照培育对象所从事产业分布情况分专业、建教学班,2014―2015年设置设施菜、食用菌、林果三个专业,分别建教学班;2016年设置设施菜、食用菌筛鲎ㄒ担将教学班建在特色产业村、优势产业合作社、企业、园区,方便农民就近就地参加培训。根据农民需要和产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素质要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农民素养、农业政策法规、农业金融保险业务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知识、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农业物联网、农民智能手机应用以及现代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因地制宜,选用高质量、规范化教材与开发乡土教材相结合,保证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围绕产业建强师资队伍

从国家、省、市、县农业产业体系专家团队或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领域的学者和专家中选择契合地方产业需要的人才纳入本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共吸纳各类专兼职教师、专家和田秀才119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指导员85人,建成了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程需要的“专家教授+行业能人+乡土人才”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研究了师资队伍建、管、用、评以及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健全了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和师资库动态管理机制。

(四)围绕产业创新培育形式

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分层分类模块教学,分产业编制全县培训规范,创新“2+X+1+2+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2门综合课,若干门专题课,1门产业专修课,2门通识课,1个离校不断线的跟踪服务)。采取“6-35-225式”办学形式(采取请培育对象到县集中6天共享专家培训和互动交流,教师下沉到农民田间学校35天开展分段集中理论、实践培训和跟踪服务,225天的生产自学);实施“五证联动”教育培训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资格证书、学历证书、技能鉴定证书、农民职称证书),强化了“技能+学历+创业” 的综合素质培养,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全面发展,3年共有999人参加了现代农业中专函授教育。同时,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学员跟踪服务制度等六项制度。落实了统一培训规范、统一培训档案、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试考核、统一过程管理、统一双班主任、统一师资管理等七个统一管理办法。

二、抓好培育兴产业

(一)实现了服务产业的常态化

培育的职业农民与培育机构建立起联系,双方可根据农时季节,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变化,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通过QQ群、微信群或电话进行在线咨询、指导,遇到紧急情况或普遍问题集中培训指导。2016年在政策的扶持下,全县还为450名新型职业农民配送信息接收发送终端,开通了农技云平台账号,丰富服务农民发展产业的途径。在2016年培育任务没有下达之前,全县对2015年的360名培育对象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工作。在学员中推广了秸秆反应堆、滴灌、弥雾机、高低温度计等新技术。同时,对348名学员进行了中专教学工作,组织专家评审会议对360人进行了认定,有275人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其中124人获得初级资格,151人获得中级资格。组织315名有产业基础的优秀学员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全部通过了中级专业技能考核,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还遴选了2014年以来产业发展得好、示范作用强的60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并组织他们到北京周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行了产业见识;组织了果树专业60人进行了集中培训,并进行了产业见识。通过以上两次对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指导与再培训,提高了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和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参训学员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创业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应用新技术、示范新品种,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精准用药,带头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3年来,全县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载体,重点打造了整镇推进、整村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工作,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下,形成了榆树林子黄瓜小镇、K椤树富硒苹果专业村,特别是榆树林子镇户均存款40万~50万元,排在河北省户均存款前列。

(三)壮大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围绕食用菌、设施蔬菜、果树等特色产业,重点锁定思想活沃、与时俱进、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带头人进行培育,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思路和“有理想、有情怀、有抱负、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效益”要求,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头人队伍。通过打好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组合拳,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实现资金、人力、装备、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引导他们做大做强生产经营主体。

(四)推动了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平泉县充分发挥“政产学研推一体化”(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推广机构和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的农业科教模式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应用,深化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河北省师范大学等10余家科研院校合作,引进转化科研成果,破解产业链关键难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2015年成立平泉县食用菌及北部山区特色产业实验基地,围绕食用菌产业开展了8个品种的提纯复壮和2个品种的示范推广,10个品种的品比实验及新式出菇棚室建设,建成了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一网二膜双拱一水帘”出菇棚和周年化出菇棚,填补了国内空白。农业物联网、节水农业、农药化肥减施等新技术在新型职业农民中推广应用率达到100%。

三、振兴产业促脱贫

(一)产业扶持政策助推脱贫

齐艳斌是平泉县2015年培育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县政府认定的中级职业农民,返乡创业青年的代表。2014年8月成立公司,2015年按照全h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机制创新,积极吸纳贫困农民入驻园区发展产业。目前,已吸纳20户贫困户入驻,建大棚40个,生产食用菌40万棒,预计户均年增收3万~4万元;对于没有劳动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分红金”。贫困户以上级扶贫资金6000元、县政府配套基础建设资金6000元和三户联保贷款5万元,合计6.2万元在公司入股,参与公司年终利润分红,同时公司负责偿还本息。公司与农户签订分红协议书,明确贫困户每年享受1万元的利润分红,合作期满,公司将1.2万元扶贫资金退还给入股农户。合同到期后仍有入股意愿的农户,也可将资金再次入股,参与企业的经营利润分红。采取“三零”(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产业扶贫新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016年,全县以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为主新建“三零”模式扶贫产业园区21个,面积3000亩,直接吸纳贫困户1000户入驻园区,年户均增收4万元以上,可实现稳定脱贫。

(二)产业规模扩展助推脱贫

农民经过培育后素质高了、能力强了,主动扩展生产经营规模,随着产业的发展,有25户职业农民创建家庭农场,形成了“产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模式,园区建设有效解决了150人就业,带动周边100户贫困农民从事产业生产,同时,得到政府产业扶持100万元。3年来,平泉县围绕现代农业在贫困园区中推广示范了水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业自动化等新技术、新品种30余项,在贫困农户中的入户率达90%以上,推动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步伐。

(三)立足特色产业互助脱贫

平泉县吕泉子村是贫困村,县农广校2014年开始对其进行科教帮扶,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提高技术水平,组织参观学习开拓眼界、解放思想。2015年又在该村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引导吕泉子村成立华隆食用菌合作社,由25户贫困农民通过采取3户联保5户联营的方式筹集资金600万元,通过自愿结组、合作生产、分户经营的生产模式,建设占地200亩食用园区,其中双层架式控温钢结构发菌棚30个,出菇棚90个,保鲜库500平米。在示范引领过程中,平泉县农广校为贫困园区引进灵仙1号和灵仙2号品种,改进架式种植模式,年生产架式香菇120万棒,改造“双层拱棚+风机水帘”的新型发菌棚32栋,全部实现自动温控,双层拱棚延长出菇时间一个半月,增加近五分之二的经济效益。自动控制风机水帘实现了自动控温,避免了高温烧菌的发生,实现了发菌棚各部位温度均匀分布,节约人工,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菌丝适温发菌,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品质。

平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3年来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68人。其中,3个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荣获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朱万平等6人获得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荣誉,高树满获得全国新农民创业创新百家成果奖,齐艳斌、庞瑞斌获得全国青年农民创业带头人和市级实用型优秀人才荣誉,庞文静代表青年职业农民参加全国第二届创意大赛获得一等奖,40人被评为高级农民技师,新创建合作社48个,申报家庭农场75个,参与土地流转面积达2万亩,为促进平泉县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会敏

第5篇

江苏省泰州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早,但工作进展不快,还处于试点阶段,有关工作开展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培育对象不明晰;培育环节有薄弱;认定管理有欠缺。针对泰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体制入手,完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强化职业农民认定管理,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农工办、人社局、农委、财政、发改委、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一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协调机构,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意见,科学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长期规划目标,分产业、行业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建立部门联席会制度,定期专题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大问题,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建好高效体系。一是加强资源整合。梳理各相关部门承担的农民教育培训职能,加快条块间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加强信息沟通,减少低水平低层次重复培训,提高培训效率。二是界定各级教育培训机构职能。市级农业科技培训学校重点承担农业创业精英人才培养、本地特色行业课程教材开发以及市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职能;市(区)农广校等重点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业园区(基地、企业)负责人、农业服务人员等为重点,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普通班、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三是强化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加强与省内外高等农业院校共建合作,对市内高等农业精英创业人才,实行委托培养,开展本科以上学历教育;发挥市内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功能,为基层及农业园区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大中专以上农业专业人才培训。

强化认定管理。当地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根据农民从业年龄、能力素质、经营规模、产出效益等,科学设定认定条件和标准,研究制定具体的认定管理办法。同时,要明确农民教育专门机构在认定和服务上的主体地位、管理协调作用,加强建设和管理。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信息档案,并向社会公开,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从认定程序上可以先进行调查摸底,锁定目标进行重点培育,等培育成熟后再进行认定扶持;也可以高标准、严要求锁定目标进行直接认定,给予政策扶持。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认定工作都一定要做好详实地调查,因地制宜制定操作方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特别是要确保获证与政策扶持相衔接,使农民得到实惠。

第6篇

[关键词] 新型 职业 农民 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98-01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谁来种地”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连续10年中央政策文件聚焦农业, 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遴选培育对象

遴选培育对象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环,培育对象要根据本地区的农业产业特征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选拔标准,按当地产业状况遴选、按农业产业需求确定,同时必须掌握两个要点:

1.有关部门选拔的总体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乡镇推荐、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的形式进行学员选拔,确定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农民作为基本学员。

2.学员入选的基本条件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较好的声誉;二要年龄在18―55岁之间,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三要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四要自觉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部门的管理,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

二、确立培育的标准:新型职业农民要具有“两新一高”的特征

1.新身份:农民由身份称谓到职业称谓的转变,标志着农民由文化低、地位低、收入低、劳动强度高的传统身份农民转变成收入高、有尊严、体面的职业农民。

2.新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力量,能够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要求,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较高收入水平,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主体力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

3.高素质:农业科技研究产生的高新技术成果,最终要由农民使用,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素质,能够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成果, 给予他们系统性农业教育培训,从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生产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物质装备和新品种新技术, 且对周边群众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吸引、留住大批高素质农民,农村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农业才能得到进长足发展。

三、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的培训模式

1.基本设施建设:构建“一个平台、四个课堂、一个基地”。

一个平台:智慧农民云平台――网络、微信;四个课堂:空中课堂 、固定课堂、流动课堂 、田间课堂 ;一个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农民创业园、农村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建设和认定。

2.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3.做到“三类协同”,即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队伍,突出生产经营型的培育。在培育内容上:要根据每类职业农民的特点、职业能力的要求、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等来决定给农民上什么课,用什么方式上课。

四、建立系统的认定标准和办法

对考核评定合格的培育对象,认定颁发初、中、高级“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证等级证书。在现在的情况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不是目的,也不是务农的门槛,而是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从长远来看,要通过立法、行政的手段建立中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应该掌握几个方面的要点:

1.认定原则: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公开公平公正、属地动态管理、与政策挂钩。

2.认定管理环节具有权威性、规范化、易操作。

3.认定标准:应根据本地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等级,创新认定管理方式:责权下移、分级负责、强化考评、动态监管、程序规范。

4.证书及管理环节:颁发农业部统一样本,统一监制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全程管理、建档立册、计算机管理、证书年审。

五、政策扶持配套原则

政策支持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政府根据当地农业经济特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金融、保险等部门联动,最大限度地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带来实际利益,这样最能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可以尝试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做:

1.对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倾斜性政策支持扶持, 优先享受政府出台的粮食、蔬菜种植大户土地流转、农资、农机等补贴政策。

2.金融、保险部门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粮食和蔬菜种植大户实行享受无息贷款、参保补贴等项优惠条件。

3.资金扶持:市财政每年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安排专项资金,按新型职业农民的评定等级给予补助,引导并鼓励高素质农民向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发展。

4.技术扶持:以县级为单位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多媒体培训教室,全部配备投影机、电脑、音箱等培训设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观摩基地,培训期间安排组织学员到相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农业园等地进行学习考察。

5.项目扶持:对经认定、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学员,优先申报承担涉农项目,组建专业合作社的可以优先申报示范社。

第7篇

陈仓区农广校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职业农民塑造工程为抓手,在抓好教育培训、实习操作、认定管理、帮扶指导等环节上,探索出“1234”培育模式:一引、二线、三管、四个课堂融合。

“一引领”:高、中级职业农民引领初级职业农民培育,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干有后盾。他们从事产业有O施蔬菜、果树生产、奶牛养殖、生猪养殖、蛋鸡养殖、食用菌生产及农机操作。高、中级职业农民从事的产业领域,代表了陈仓区产业发展方向,覆盖了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产业。2014年,陈仓区农广校设施蔬菜班在高级职业农民杨虎年的惠生蔬菜示范园举办,他对培育对象进行实习实践与帮扶指导。

“二路线”:技术技能路线和经管管理路线,涵盖教育培训全过程。技术技能路线从播种到收获,从理论到实践,依据农业生产技术环节和农时季节开展全程培训,不论是种植业或畜牧业都要完整学习一个生产周期。经营管理路线是从生产决策、成本核算、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到资金回笼,依据时间节点和产业需求开展全程培训,要教职业农民学会生产记录、会计记账、成本核算、过程控制,学会多渠道营销。

“三管理”:学员管理由培训机构、实训基地、合作社(或镇村)三方共同管理。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有种养大户、合作社会员、园区承包者,在发挥培训机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合作社(或镇村)、实训基地职能优势。2014年,设施蔬菜培育班分别设在绿丰园蔬果专业合作社蔬菜示范园、惠生蔬菜专业合作社示范园,学员来自周边4~5个村。学校将培训计划通知合作社,合作社及时通知培育对象参加学习,在学习期间,合作社对培育对象就生产资料、生产安排、产品销售进行安排并交流,培育对象学到了技术技能,利用培育平台,交流生产、销售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