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2:29
序论:在您撰写培训机构校长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提升校长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福建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已经迈入“十二·五”的第二个年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通过纵横向比较,及时总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的特色与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对稳步推进校长培训质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调查对象的说明
本调查采取立意抽样的方式:在省市县三级联盟纵向比较上,选取福建教育学院作为省级培训机构的代表;选取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泉州师院继续教育学院等三所培训机构为设区市代表;选取闽侯县教师进修校、南安市教师进修校、荔城区教师进修校、华安县教师进修校、同安区教师进修校、霞浦县教师进修校、仓山区教师进修校、福清市教师进修校、梅列区教师进修校等九所培训机构为县(市、区)级代表。在省内外横向比较上,选取福建教育学院和泉州师院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本省代表,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四川省宜宾学院五个培训机构作为省外培训机构代表。
三、福建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三级联盟纵向比较
当前我省中小学校长常规培训主要有两种类型:任职资格培训与提高培训。综观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院校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它们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有关教育干部培训的纲要为共同的宏观指导方案,并结合各地情况设计培训方案并做出具体的课程设置,体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已经呈现模块化状态,包含了教学内容、目标和所涉及的学科体系。各级培训机构的课程模块基本上能够满足两种需求:一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校长的需求,二是校长个人发展需求。但这两种需求均是群体和共性的,不可能针对某个个体设计课程。(这里仅以集中培训为例,暂时不考虑外出考察培训的课程安排。)其中,福建教育学院校长培训的模块从过去任务性划分转向功能性划分,共设置为“时事政策与教育形势”、“管理理论与教育政策”、“管理实务与学校发展”、“校长素质提升与专业化发展”四个部分,并根据不同培训类型配置不同的课程。
(一)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比较:应知应会成为基本要求
任职资格培训的对象是新任或拟任校长。因此各级培训机构都能够在课程设置时着眼于岗位要求和发展需求,以形成胜任中小学校长工作应知应会的智能结构为根本目标。
1.省级培训机构任职资格校长培训课程
作为省级培训机构,福建教育学院高(完)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相对较为完善。具体如下表1:
表1 福建教育学院高(完)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
2.设区市培训机构任职资格校长培训课程
有些市级培训机构任职资格校长培训课程设置与省级类似。以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为例,其模块与课程如表2:
表2 南平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
此外,有些设区市将课程分为基本课程和专题讲座、综合实践三种类型。基本课程的课时比专题讲座多很多。以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为例,其模块与课程如表3:
表3 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课时比较
3.县(市、区)级培训机构任职资格校长培训课程
县(市、区)级培训机构主要承担小学任职资格校长培训。其模块与课程设置显示出较强的地方特色,着力于为当地教育干部的发展服务。以荔城区教师进修校和同安县教师进修校为例,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荔城区教师进修校的培训模块与省市级培训类似,而同安区教师进修校的课程模块仍沿用任务性划分,将其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核心课程三大模块。
表4 荔城区教师进修校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
表5 同安区教师进修校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
(二)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课程比较:倾向于提高校长的专项素质
提高培训是在任职资格培训基础上的提升,要求根据教育形势发展和本地实际,结合当前的教育工作重点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确定培训重点;对学校实际工作中亟需研究和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讨;引导校长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观念,提高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福建教育学院由于其平台较高,条件较为完善,故而能将校长提高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细化为正职校长提高培训、教学副校长提高培训、德育副校长提高培训、后勤副校长提高培训四种类型,课程的专项化程度较高。而市级及县(市区)培训机构则受条件限制往往不能根据校长分工分开培训,有些县市区的校长提高培训甚至委托设区市培训机构完成。有些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与任职资格培训课程的区别不太大,混合状态减弱了提高培训的专业程度。
1.专项培训:以福建教育学院教学副校长提高培训课程设置为例
由于系列较多,本调查选取福建教育学院教学副校长提高培训为代表进行分析。教学副校长提高培训的对象为已经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着重扩大他们的教育视野,培养他们对于课程改革与教学领导力、教科研组织与管理、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表6 福建教育学院高(完)中教学校长提高培训模块与课程
2.设区市与县市区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课程基本没有分系列
[关键词] 中小学校长培训 组织变革 关系处理
在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校长是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组织管理,离不开校长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校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厚的动力源泉,是提高学校管理绩效的关键。在现代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在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中早已将其战略眼光聚集在校长人才资源上。21世纪的教育竞争,将主要是科技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校长人才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发挥的竞争。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的需要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近二十年校长培训工程,在提高校长队伍的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培训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在培训目标的确定、模式的选择、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表现出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与中小学教育实际需要脱节等问题。在教育发展与校长培训的现实需要的推动下,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和广大参培中小学校长的积极关注,对如何解决校长培训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的观察视野,思考如何在继承和发展“十五”校长培训所获得的经验基础上,处理好“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需要关注的六大关系,以期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一、影响新一轮中小学校长培训展开的主要障碍
根据已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进行分析,阻碍“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机构方面的障碍
(1)理论研究与培训模式滞后于实践需要,对培训者的培训有待加强
在广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看来,中小学校长培训是一项常规性工作。校长的培训工作,甚至被培训机构当作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任务来被动完成。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的必然结果是培训者缺乏对校长培训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在一定时期里,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情况的研究比较鲜见。虽然最近几年以来,随着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关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但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情况的研究多处于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的层面上,有关校长培训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校长培训理论研究的不足,必然导致广大校长培训机构在解决校长培训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缺乏理论引领,这也使得各级教育学院以及校长培训机构凭借自身培训经验开展新一轮的校长培训变得十分普遍。对新一轮校长培训的性质、目标、模式与手段缺乏科学认识,是培训者尚未形成校长培训理念的突出表现。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自然缺乏对校长参加培训的吸引力。如何加强对培训者进行培训,使培训者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认真研究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自觉研究校长培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现代校长培训的新理论,让广大校长培训工作者成为校长培训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服务者,是当前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2)管理方式落后,培训组织缺乏变革活力
调查研究表明,校长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管理落后于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许多培训机构都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这使得校长培训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无法适应校长培训需要的变化,管理没有效率、严重缺乏服务意识,自然使得广大校长缺乏对参加培训的热情。
导致培训机构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组织变革活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造成的。
首先是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主要管理者因素。由于他们的培训管理理念和管理习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在选择什么样的人来管理校长培训机构方面,培训机构一般是遵循“专家路线”。这些管理者可能是教育某个领域研究的“专家”,但他们未必一定是有着现代管理理念和熟练掌握组织管理技术的“专家”,他们有的不仅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更要命的是习惯于对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加以抵制或者不屑一顾,由此导致在组织变革方面因循守旧,缺乏或者不敢开拓创新,使得整个校长培训工作缺乏活力。
第二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校长培训工作的日益重要和加速发展,各种社会培训力量积极参与,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都超过了校长培训机构的预期,使培训机构在组织上准备不够。很多培训机构在校长培训工作中都出现学科建设和师资准备方面的窘况,这也进一步造成了校长培训工作中的管理落后问题。
(3)发展策略单一,培训机构对高端教育人才缺乏吸引力
承担“十一五”校长培训任务的各级教育学院以及其它培训机构,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又受到外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办学能力横向比较而言呈现下降趋势。与其它大学相比,市场、信息、资金等都处于劣势,规模小、成人高校性质、待遇低等等,自然难以吸引优秀的教育硕士、博士加入到校长培训者行列,这也是校长培训机构在低发展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2、参培者方面的因素
(1)对校长专业化发展需要缺乏正确认识,参培主动性不够
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巨大扩张,使得广大中小学校长不得不面临许多实际的办学问题。他们的大多数精力被分配到解决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中,疲于奔命,尤其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极大的扭曲了校长们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他们关心办学经费的筹措远胜于关心教育理想的树立,他们关心升学率远胜于关心自身专业化发展,由此被动参与校长培训,在培训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2)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起点不高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校长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起点不高。对参加培训的校长提出诸如学历、资格以及经验等方面的要求是培训工作的必需。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分层次举办各种校长培训,以校长为本,以解决校长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以校长发展为本,使培训工作满足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
3、校长培训的环境性障碍
(1)缺乏完善的校长培训政策支持体系
校长培训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工程,持续的完善的培训政策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当前,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校长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发展规划的制定的重视程度,在校长培训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环节形成长期监管机制。
(2)校长参培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校长培训制度设计者,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校长参加培训的薪酬机制、荣誉机制、竞争机制、感情机制等制度环境的建设。在培训体制、机制与运作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要让校长培训与否成为一向校长的薪资、职业发展通道、职称、岗位胜任及业绩评估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如在校长选拔使用中,要加大对校长是否参加培训的重视程度。校长参培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否,是影响校长培训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观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是指校长培训机构为了适应培训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培训组织机构的结构和组织管理策略进行调整、修正以及创新的过程。任何组织都是开放的系统,都处在内外条件的不断变化的影响之中。校长培训机构,必须学会在这种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的适应校长培训环境甚至影响环境,组织必须积极变革才能不断发展,满足校长培训在新时期的新需要。
美国学者哈罗德·莱维特认为,组织变革模式由四个变量构成,并由此形成特定的关系。这四个变量是:结构(主要指组织的权益关系、工作流程等)、工作(主要组织的目标体系)、技术(主要指完成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等)、人员(主要指达成目标的人群及其关系)。这四个变量相互依存,任何严格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变量的改变。校长培训的环境与“十五”期间校长培训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当前宏观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微观教育环境是新课程改革。这种校长培训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培训组织变革培训目标、内容,而目标、内容体系的变化,必然要求校长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式的改变,而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式的改变,也就引发培训的沟通方式、组织成员的角色结构等方面进行变革。因此,在进行组织变革时,必须要以系统和运动变化的观点考虑问题。
人们常常把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结合起来认识组织发展的问题,这就引发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发展观:组织变革是一种采纳新构思和采取新行动的观点。要创新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与机制,以组织变革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是一种面向校长培训实际需要的选择。
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其基础和前提是进行组织文化变革。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文化,是指校长培训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独有的关于校长培训的理念、培训的价值取向、培训管理思想以及培训者行为规范的总和。实际上,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的达成,没有不受培训机构全体长远共同形成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以及培训态度的影响的。
在组织变革理论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组织文化变革的研究。组织文化源自“企业文化”,最早由迪尔(T.E.Deal)与肯尼迪ennedy)在他们的著作《企业文化》一书中提出。组织文化对一个组织机构而言,具有导向、约束、凝集、激励等作用,其内容包含精神层、制度层、器物层三个层次,基本内容涵盖了价值观、信念、职业道德、群体意识、规章制度等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组织都有强烈且有特色的组织文化,组织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这就需要校长培训机构的管理者重新审视培训机构的发展问题,应该重视塑造培训机构的组织文化,尤其要使每一个培训者树立起为校长“专业化”和“先进性”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以次来保证培训目标的达成。
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过程,可以基于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来认识。任何组织,都需要实现信息在组织内外的无障碍沟通。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过程,可以被视为是一个信息的输入、输出、存储和提取的加工过程。Newell 和Simon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原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组织的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Symbol)进行操作,符号或者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针,其功能是代表、标志或者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应用这一原理来分析校长培训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看到,中小学校长培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新课程改革、公众教育需要的变化、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确定……等等,就是输入到校长培训组织的外部信息,培训者必须对这些外部信息作出反应,以及对已有的关于校长培训的信息进行辨别、比较和保持,进一步对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引导培训组织在人员、结构、任务和技术等方面发生适当的积极的变化,主动适应校长培训需求变化,从而达到培训组织内外环境之间的协同与平衡,促进培训组织的发展。
因此,要提高“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进行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在变革中寻求动态平衡:保持足够的稳定性,以继承和发展“十五”校长培训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成果;要有足够的革新性,使培训机构在校长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模式的选择上保持活力,不断调整组织的变量,积极主动的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让校长培训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在培训组织变革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如前论述,基于组织变革观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创新,就需要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塑造组织文化、加强培训工作中的信息沟通等工作,实现培训机构在培训观念、培训组织结构、培训模式构建、培训方法选择、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态度转变、行为方式改造、培训能力提升等)等方面变革。其中,培训者素质的提高,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变革。校长培训工作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对校长培训工作充满热情的培训者。因此,在校长培训组织变革中,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使广大参与校长培训工作的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校长培训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对校长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掌握校长培训所需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校长培训创新,主要是指通过组织变革来实现校长培训工作中各种关系的协调和运作方式的创新。变中小学校长培训“行政——计划式”运行机制为“指导——服务式”运行机制,创新校长培训的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建立并完善的校长培训政策支持体系。
在进行校长培训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处理好上级要求与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缺乏需求分析,培训机构无法协调上级要求与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的关系。培训机构应该依据培训的不同层次、不同培训背景和不同的培训目标,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拟定出不同的培训内容,使每次培训都经过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论证,这样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参培者学习。
(2)要处理好先进培训体制与发挥传统培训体制作用的关系
培训体制是培训管理机构与培训规范的统一体,它包括培训行政管理体制和培训实施机构管理体制两部分。在关系协调上,要处理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培训机构内部,要处理好培训机构内部领导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监督反馈体制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革,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先进培训体制与发挥传统培训体制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问题。即要不断创新培训体制,也要重视继承传统培训体制的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3)处理好个性化学习与班级学习的关系
如何在中小学校长培训过程中,既满足班级培训目标的达成,又能满足学员个别化的需要,正成为困绕培训机构的一个难题。要处理好学员个性化学习需要与班级学习的目标达成的关系,就必须创新培训模式。四川教育学院在中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提出了中学校长高级研修“‘菜单’式、导师制、双向选择”新模式。是一种双向选择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此种培训模式,既充分注意了学员需求、注意培训的针对性和学员的选择要求,又十分有利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班级培训目标的达成。在培训中注意体现研修者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更容易调动校长们接受培训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引导校长的自我教育和职业发展。
(4)处理好培训单向与互动的关系
在校长培训中,常常采取集中理论学习的方式,这种单向的培训方式,缺乏学员的积极参与,培训的质量就严重受到影响。因此培训机构要处理好培训单向与互动的关系。
培训中可以先集中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分成学习小组,构建导师制。教师特色讲座和专题研讨相结合,考察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现场相互借鉴,专家昭示性点评、警醒式点拨,互动式答疑。可以较好地保证了教师与接受培训的校长之间的互动。
(5)处理好理论前瞻性引导与应对现实需要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是制约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学非所用,学不能用现象十分普遍。要处理好理论前瞻性引导与应对现实需要的关系,就需要培训者深入基础,深入中小学教育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作好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工作。
(6)处理好国外理论引进与理论的本土化关系
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需要达到培训理论的的引导,但在培训中课程中,大量的充斥着西方教育理论,有的理论,甚至培训者自己也尚未完全消化。这就导致了校长们在培训中对理论产生畏难情绪和消极抵触心理。国外的教育理论,是在他们的教育背景下进行研究而获得的,自有其特殊性,过分强调引入西方的校长培训模式和教育理论,会让培训工作走入歧途。应从历史的和跨文化的角度,要加大国外校长培训模式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工作,科学地研究和应用国外校长培训的理论。
注:
1、本文为教育部人事司资助的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究重点课题《新型校长培训模式的构建》的部分工作。
2、该文全文发表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人事司编《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课程教学大纲》,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Ralph B.Kimbrough, Charles W.Burkett, The Principalship:Concepts & Practices, Prentice-- Hall, 1990
一、教育机构的变革带给县级校长培训机构在培训思路、培训形式等方面的改变
首先,教育机构的变革,要求县级校长培训机构必须适应新的管理格局,改变培训观念,成为上下联系的纽带,并担负起教学与管理的双重重任。过去县级培训机构的工作直接面对乡(镇)教育站,各乡(镇)教育站设有专门分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领导,直接管理校长的培训与培养,培训机构实际上是―一种宏观管理、直观授课的角色;机构改革后的教育管理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乡(镇)教育站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校管片”的管理机制,管理人员挂靠乡(镇)初级中学命名为“中心校”,原来七、八人管理的事务化解为三人承担,分管继续教育的管理人员还兼有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有的甚至还兼任中心校的教师,主要精力陷于应付和处理日常事务和教学工作中,根本无力抓好教师继续教育的中心工作,在对辖区其他学校的管理上,特别是初级中学对小学的管理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为此,县级培训机构在工作中虽然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再不能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中心校的管理人员身上,很多时候都必须亲自出马,直接面对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校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从管理和培训两个方面找准切入点,正确理解新体制,主动适应新形势,转变工作作风,实施对上联系,对下管理的运作方式。
第二,教育机构的变革,要求县级校长培训机构必须在培训对象的选拔和管理上有新的突破。在培训对象的选拔上,要改变过去那种“人情式”、“惩罚式”的选拔方式,尽量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拟定出符合实际又具有操作性的考核标准,指导各中心校在选派学员时进行严格考核,把参加培训做为一种奖励形式,选拔出真正优秀的、热爱并适合校长职业的人参加培训;在管理上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建立高效、科学、有序的干部管理机制,挑选出一支精锐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校长队伍,对一部分确实不适应校长岗位的学员,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位置,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力争做到培训一个,上岗一个,成才一个。
第三,教育机构的变革,要求县级校长培训机构必须在培训形式上,也要有新的思路。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中授课的形式,更多地送教下乡,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将自己精深的理论水准,与一线校长的丰富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结合,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回答和解决校长提出的各类问题,从而作出对校长培训效果的科学评判,促使培训者在与被培训者的平等互动中,在履行职业责任的同时发展自己,促进培训机构更加理智地寻求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县级校长培训机构培训理念、培训内容等方面的更新
首先,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
县级培训机构在培训理念上必须适应新的要求,成为新课程培训的基地,培训机构的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教育研究的合作伙伴。校长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同时又是一位身先土卒的教师。因此,在帮助校长学习前沿教育管理理论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用研究的方法来学习新课程教材,培养其教学科研意识帮助校长从自己工作上去寻找“不科学”与“不艺术”之处,从总体特征的巨大变化上去研究学生和教师、研究课程改革经验,并对其进行艺术性的反思和领悟,使理念与知识、经验产生互动,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第二,新课程改革要求县级校长培训机构的教师必须了解校长的工作实践。教育改革要求校长必须首先具备新的理念,而这种理念的形成不是纯粹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记住一些新观念词句就能达到的,它还需要校长亲身去体验、亲自研究去探索如何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参加培训的校长,都会历经带领教师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艰苦过程,不同程度地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盲目阶段,作为培训机构的教师就必须与学员共同面对现实,参与学员的教育改革活动,帮助他们面对失败、追求成功,因人、因需、因水平而为学员不断确定新起点,使之达到能够自己争取成功的高层目标。
第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县级培训机构必须把促进校长的教育专业化成长作为工作重点,帮助校长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者。
美国社会学家利伯曼把专业工作应具备的首要特征规定为:“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教师职业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传授知识、培养品德的简单劳动,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一种专业化的活动,而是开发人的潜在智能,唤醒人体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的高级脑力劳动,它要求教师更有魅力、更具智慧。教师职业的性质,要求校长必须在专业知识上更有深度、广度,因此,培养他们应具备一般教师的专业化条件的同时,在教师的培养和聘用上面也应具有独特的远见卓识,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者。
三、教育改革使县级校长培训机构着力重点发生转移
一个校长不可能只能通过读一两本教育专著、听几天专家讲座,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校长,还必须历经一个培养提高的过程,因此,搞好跟踪培养,促进校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成为改革时期县级校长培训机构新的着力点。
首先,要通过跟踪培养,了解学员工作实践中的困惑,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也就是说能否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主张是一个校长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学员初次走上校长岗位,虽然都有把学校办好的强烈愿望,但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困惑,比如如何将集中培训中“充电”所获得的理论知识通过加工变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又如何将自己的办学思想贯穿于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如何用新的课程理念去影响教师,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这些都要求培训机构在跟踪培养时进行及时了解,帮助他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潜在的个人优势,强化地域优势,张扬个性特点,扶持特色立校,鼓励校长在压力中奋进。
第二,要通过跟踪培养,总结学员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促进横向交流。通过跟踪培养,及时地将各地教改经验传递给其他学员,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管理理念和工作过程;寻找工作中的困惑,并要求他们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写成经验材料,以现场会的形式鼓励每一位学员到大会上交流,也可以帮助他们通过互联网或书信等形式进行横向交流,这样,他们通过相互的“脑力激荡”,从而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价值,并从其他学员那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索,相互提供方法、心理上的支持,使每个学员尽快步入成熟期。
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1.相关法规和文件要求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首先,《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1999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第十三条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施教机构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培训机构应当配备素质较高、适应培训工作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并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优秀中小学校长作为兼职教师。”
其次,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最近也下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该文件提出:“重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培训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师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由专家学者、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和专职培训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这里所说的“培训师资队伍”既包括培训教师的师资队伍,也包括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师资队伍。
最后,几乎所有的地区在评估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时,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都有“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这一评估指标。
2.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要求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首先,各种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培训都有一些规定的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这些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的讲授任务由专职教师承担比较合适,因为这些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的讲授不是半天或一天就能够讲授完的,兼职教师讲授时间具有不稳定性,在讲授安排上难以操作。
其次,如今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常采用课堂研讨、教育考察、撰写结业论文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因为这些培训形式适合成人特点,能够突出参训校长的主体地位。
当培训采用课堂研讨这种形式时,研讨前题目的选择、研讨过程中的引导与点拨、研讨结束时的点评与总结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
当培训采用组织参训校长在本地或到外地进行听课评课和教育考察这种形式时,听课评课和考察时的引导、听课评课和考察后的总结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
当培训采用参训校长完成结业论文撰写这种形式时,结业论文撰写时的指导和结业论文质量的验收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另外,校长培训机构对兼职教师的选拔、讲课内容的安排与协调、讲课质量的监控等也需要专职教师参与。特别要指出的是,有些中小学校长在非培训阶段也可能遇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上的某些困惑问题,这也需要专职教师的支持和协助。
3.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如今,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配备有专职教师,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则配备的专职教师不齐全或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教师。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有配备专职教师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工作就相对比较规范;而配备专职教师不齐全或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教师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工作就相对比较不规范。于是,人们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就有了“无专不稳,无兼不活”之说。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
专业构成、学历和职称要求
1.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
相关的法规和正式文件中只是提出要求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但并没有硬性规定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具体的数量。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的数量要根据所承担的培训规模来确定。一般地说,平均承担40名左右校长的培训规模就要配备一名专职教师比较合理。
2.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1999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第六条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培训具体内容要视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要以教育专业教师为主,并配备部分思政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和现代科技专业的教师则主要聘请兼职教师担任。当然,教育专业、思政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也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担任。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专职教师要逐步从单一的教学型向综合型发展,也就是既能教学,又能搞科研,还能成为中小学校长的参谋。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专职教师还可以承担中小学教师的通识培训任务。
3.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要求
相关的法规和正式文件至今还没有硬性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达到什么样的学历和职称的要求,但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省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和职业中专学校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高职称者应占70%以上;市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初级中学校长和小学学区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和高职称者应占60%以上;县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小学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和高职称者应占50%以上。
根据以上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专业构成、学历和职称所提出的要求,可能就有部分培训机构或因专职教师的数量不够、或因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不合理、或因专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没有达标等原因而无法达到这些要求。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考虑到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并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出发点,贯彻“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一通行的、惯例的原则,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进行逐步的人员调整和补充,力争在2015年之前使所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队伍能够达到人员数量适当、思想和业务素质优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要求。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特殊能力要求
中小学校长是中小学教师中的精英,平均综合素质高于普通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的素质不仅要有普通教师的素质,例如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敏锐的政治思想、良好的心理素质、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某些特殊能力。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只有具备四种特殊能力,才能适应承担培训中小学校长的任务。那么,这四种特殊能力主要是指哪些能力呢?
1.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
所谓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就是结合国家规定的培训目标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能够准确判断参训校长对培训有哪些需求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就可以在培训前备好课和安排好教学计划,并使整个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调动参训校长学习的积极性。
2.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
所谓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就是在准确判断参训校长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能够选择最精炼的培训内容进行教学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就能够在培训中充分利用有限时间使参训校长学到最需要、最实用的教育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3.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
所谓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就是根据培训计划和培训机构的实际条件,能够恰当地组织各种培训活动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就可以使整个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未来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4.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
所谓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就是根据培训目标以及通过核算培训成本(人力、物力、财力)和培训成果,能够对培训效益进行准确评价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就能够不断改进培训的方法和形式,更合理地配置培训资源,从而促进培训效益的提高。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选拔、管理和提高
1.严把“入口关”
专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要严把“入口关”,也就是对新近加入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要进行严格和细致的考核,必须经过试教和试用期这两个程序;坚决杜绝一些低素质的教师凭关系加入这支队伍。对专职教师的学历、职称、素质和特殊能力的要求,必须参照高标准严格执行。
2.对专职教师要压担子
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立足点应放在依靠专职教师上。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时,主干课程的授课应尽量由专职教师来承担,把提高教学质量的担子主要压在专职教师肩上,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还要设立专职教师开设新课程资格评议和讲授提纲审查等程序。随着今后中小学校长培训以办提高班和研修班为主,课程的设置和来源将多样化,为此,条件成熟的培训机构可以由专职教师推出一批选修课程,即公开课程内容和公开主讲教师姓名,让参训校长选修。这就营造了专职教师之间的竞争氛围,促使他们慎重考虑课程内容和认真备课,重视平时自学,重视参训校长的反馈意见,进而达到提高全体专职教师素质的目的。当然,还要采取一些措施力求在专职教师之间形成“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的局面。
3.建立健全提高专职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系列制度,鼓励岗位成才
这一系列制度主要包括:①继续教育制度,即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让每位专职教师能经常通过选送出国进修考察、参加省级以上的业务培训和各种有关学术会议,拓宽他们的视野;特别要鼓励年轻的、只有本科学历的专职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进修。②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制度,即授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专职教师应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每位专职教师授课前都要在本机构内进行说课;每个学期至少要听课或听各种类型的讲座二十五小时以上;每个学期专职教师之间至少要互相评课一次。③评选优质课制度,即每学期每位专职教师都要开若干节公开课,然后从这些公开课中评选优质课,以督促全体专职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④教学反馈制度,即采用填写反馈表格、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多种方式,听取参训校长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并将反馈意见及时通报给授课的专职教师,敦促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授课水平,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专长。另外,还要将参训校长的反馈意见作为考核专职教师授课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⑤导师制度,即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互教互学,教学相长。⑥考核制度,以考德、考能、考勤、考绩为基本标准,以授课效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此激发全体专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⑦学习现代教学手段制度,即要求每位专职教师能娴熟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落后教学手段,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⑧著书立说制度,即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增强每位专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并规定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以科研促业务水平提高。特别要强调的是,还要通过评选专职教师优秀科研论文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⑨联系中小学校长制度,即要求专职教师定期与中小学校长联系,了解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遇到了哪些新问题或有什么困惑,以便及时帮助解决。
4.通过挂职锻炼和调研等形式,丰富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
倘若专职教师不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缺乏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就很难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和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应该要求每位新的专职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的时间下校挂职锻炼,如担任学校副校长或校长助理等职务,让他们有机会全面参与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从中积累大量新鲜的感性材料,并把这些感性材料与自己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结合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快适应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对工作年限较长的专职教师,也应要求每年有一定时间下校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以便使自己能集扎实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于一身,克服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5.通过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来提高专职教师业务水平
兼职教师队伍主要由高校专家教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优秀校长组成,他们理论功底扎实,熟悉中小学教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教学上有专长,能有效地提供“药方”,解决学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各类“疑难杂症”。当这些兼职教师授课时,相关课程的专职教师就要认真听课,从中不仅学习他们的教学艺术,而且学习他们的新思路、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经验。
6.建立省级专职教师人才交流库
将全省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的详细情况登记在册,并建立跨地区的专职教师网络,组建中小学校长培训讲师团,扩大专职教师容通量,特别要注意把优秀专职教师推荐到各市、县(区)授课。这种师资共享的做法,一方面能发挥优秀专职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能让广大专职教师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提高业务水平,并解决一些培训机构专职教师不足和教学水平跟不上等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培训师资队伍 建设 专业发展 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09-04
一、问题的缘起
1.校长培训师资的缺乏
几年的教育干部培训尤其是校长培训工作实践,感触颇深是难于、苦于培训师资的缺乏。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小学校及后备干部培训的师资力量靠本校自有师资与外聘兼职师资相结合;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直接送到高校校长培训基地培训;2010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领雁工程”校长培训班理论培训在本校培训与外送到高校培训相结合。在本校培训外聘师资与外送高校培训原因都是自有师资的缺乏。本校没有足够的培训师资,可谓“无米下锅”,难于、苦于“无米之炊”,只得“借米下锅做饭”、“外送借力做饭”。外聘师资和外送培训有诸多困难和不便。外聘师资的困难:繁忙的本职工作与外出讲学的冲突,时间难安排,自然有来不了的;外出讲学太劳累婉言谢绝;外聘师资和我们外送受委托培训单位的师资同样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能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效果良好;有的老师只是知识理论的堆砌与灌输,缺乏实际经验,效果不佳;有的将已定的专题临时更改,“有什么讲什么”,而不是“需要什么讲什么”,无法按需施训。外送培训涉及住宿、就餐、交通、安全、管理、成本等一系列事情和问题。培训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自己学校的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教育政策法规及参训校长的高要求的理想应然与培训师资实然的差距
我国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施教机构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培训机构应配备素质较高、适应培训工作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并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领导和优秀中小学校长作为兼职教师。”
中小学校长一般来说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教育、管理理论的接触。按常理,作为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师资,应在理论上有深度、广度,在实践上也要有深厚的积累,自身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意识和行动,施训机构经常能提供较多的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才能胜任校长培训的任务,但在实际的校长培训中,培训师资的情况离理想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许多培训师资难以将教育、管理理论与中小学教育管理实践完美的结合,致使培训效果欠佳。就培训机构而言,一些教师缺乏基层教育实践工作的经验,不太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培训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能将教育、管理理论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这种情况也存在于聘请自高等院校的客串培训教师中,倚重于理论知识、知识体系、逻辑体系,也缺乏实践的融合与对接,也使得校长不能将所学理论转化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当然,有些培训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的依托;有些培训教师理论的容量、高度和实践经验两者都欠缺。校长培训,教师若既能上得理论殿堂,又能指导校长的实践课堂,这样培训效果就会好,参训校长的满意度会大大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师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那么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师资队伍要求则更高更综合了。而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师资队伍现状怎样呢?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队伍的现状
1.总体师资力量薄弱,不能胜任校长培训工作。
如笔者所在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36名,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5.9岁;学历结构:研究生学历6人,占16.7%,大学本科17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占64%,专科7人,中专(高中)学历3人,高中以下3人;学科结构:缺很多学科的老师;专业职称结构:高级职称教师6人,占16.7%,高级职称6人之中只有3人上课,中级职称18人,占50%,中高级职称占67%。能、会教学的人员(专任教师)15人,只占41.7%,能给中小学校长上课的就更少了,非教学人员比例高达58.3%。按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要求,专职教师数要达到所在地区专任教师5‰,应有50多位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比例要达到20%以上;培训者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应占95%以上;中高级职称比例应占80%以上;要求具有特级教师称号或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师至少3人。存在“两高两低现象”即年龄结构偏高,非教学人员比例偏高、学历偏低、职称偏低。这种情况很难适应校长培训的需求。且基层教师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
2.校长培训师资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胜任校长培训的需求
在学历、职称结构上,如上例基层培训机构一样,培训机构的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达不到示范性培训机构的标准,甚至差距很大。综合型、复合型的培训师资更是欠缺,而校长培训正非常需要这类师资。校长培训师资的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能力结构上。培训机构的师资构成比较复杂,大部分师资过去从事中师或高中、中专或成人函授教学管理工作,很少有校长任职经验,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严重。即使是从大学或学院请来的兼职教师,在培训讲课中,只顾知识的传授,缺少“点石成金”的点拨,理论不能升华,难以转化成对校长能力的促进。如此的理论学习,对校长管理实践缺乏具体指导,无实效意义。校长培训需求是注重问题解决取向的、以教育实践困境的实际解决为目的的,需要的是对自己如何做好校长的教育理论和领导管理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要用实践知识来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到更好”。而理论知识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如果培训教师缺乏校长实践知识,只关注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与校长的实际工作相去甚远,不能满足校长的培训需求,也就缺乏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校长培训师资解决的措施:东聘西请、兼职为主
我国没有对校长培训师资资格的专门规定,校长培训不属于培训机构的主要工作,大多数县级培训机构的老师担任教师培训,只有少数几个能给校长上课。基于以上情况,在校长培训时,找培训师资很困难,靠东聘西请来完成培训任务,可谓是请“消防员”救火应急。尤其是像领雁工程校长培训班要排一个月的理论培训课程,真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费煞苦心!校长培训师资大部分以外聘兼职为主,一般聘自省级教育学院、市级教育学院、师范院校或教师教育学院和资深中小学校长。外聘的兼职师资中讲课好的毕竟有限,有的工作很忙根本出不来,有时候难免会出现“应人设课”、“有什么讲什么”、而不是“需要什么讲什么”的现象。
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缺乏胜任校长培训的优秀教师,即缺少专注于校长培训,对校长培训有研究能高效培训的教师。于是聘请校长培训师资是困扰培训机构的难题,通过各种渠道聘请师资,往往以试错的方式进行,好的继续留有,不好的下次另请他人,找不到人就只能将就使用。培训师资的选用缺乏稳定有效的机制,培训效果就很难保证。由于东聘西请校外师资,事实上对外聘的师资不存在实质性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既缺乏对外聘师资的必要管理,也挫伤了本校教师进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本校教师能力水平的提升。这几个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优质的培训师资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
校长专业发展指校长逐步适应专业标准,得到持续发展、完善,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任何职业的专业人员在进入专业岗位前和进入专业岗位后,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培训,校长也一样,接受经常性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实践证明,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在人力资源的效能提升和校长自身的自身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一些校长由于很少接受培训而成为只拥有常规管理技能的“简单劳动者”,而另一些校长由于重视参加培训,其劳动价值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得以升华,逐步向“专家型”校长迈进。在优秀师资团队的指导引领下成长更快、效果更明显。
2.培训师资的培训专业化水平决定了校长专业化培训的有效性
培训师资的培训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化的培训理念,新时期校长培训的重心是提高校长专业素质,树立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核心,走向专业发展的理念;通过培训,增强校长的专业化意识,构建校长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校长的专业品质与能力。二是专业化的培训课程,校长培训的内容即课程设置在培训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有高水平的专业化课程才能有高质量的专业化培训。校长专业发展的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也是提高参训校长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三是专业化的培训方式,改变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单一方式为多样化的方式在培训教师指导下的、由学员进行自主性、反思性学习的培训。在培训中,注重引导学员广泛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注重培训方式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做到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让每一位参训校长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研讨、碰撞,进而通过梳理、反思、总结,促进发展。四是专业化的培训手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强化管理保障培训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训师资的培训专业化水平是决定校长专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中小学校长渴望优秀校长培训师资的指导与引领促进专业发展
笔者因研究影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之故,编制了《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于2009年10月22日发出150份给中小学正副校长填写,到12月12日为止,收到51份,回收率为34%,其中一份为无效卷(共3页的卷子只填写了1页)。《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了30项影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其中一项为“校长培训的师资水平”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影响很小、影响较小、影响一般、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选影响很小的没有,选影响较小的1人,选影响一般的6人,选影响较大的30人,选影响很大的13人,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两项之和为43人,占86%。从中可看出,中小学校长普遍认为校长培训师资水平对其专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渴望得到优秀培训师资的指导和引领。
四、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构建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已逐步转入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继续教育的新阶段。”“要按照少而精、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原则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专职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善于开展和组织教师进行有关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要熟悉基础教育,能够深入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改革和研究。”这就对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具体、更严格的要求。
校长作为学校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办学水平及质量与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这种专业化水平中的专业精神和态度的转变、专业知识的增长、专业能力的提升与校长培训工作息息相关。校长专业化需要校长培训专业化,培训作为校长专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应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支持。尤其是培训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胜任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就很难确保校长培训的高质量和好效果。
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组建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校长培训师资队伍。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1.培训者个人:自主建设和自主发展策略
在职业自觉和专业自觉的驱使下,培训机构的培训者个人自主建设与发展,属于培训者自我内需驱动下的成长。校长培训教师自觉的自主更新、自主建设、自主发展,是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根本原因,是第一位的内因、第一动力,也是建设以专任教师为主、兼职为辅的培训师资队伍的根本所在。
(1)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建设和自我发展。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培训者不是学不学,而是要主动学会怎样学习,怎样使自己走向培训的专业化,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不仅要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学技能,更要提升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会学习就要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广泛的阅读,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培训者的文化素养。学会思考,在学习的同时善于思考成人学习的特点与规律,思考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课程)、培训过程实施、培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训师资的聘用、培训绩效评价等;如何增强培训课堂的针对性、趣味性、有效性,如何与参训者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互动。
(2)在研究中实现自主发展。现在的校长培训已不是培训者与校长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而是二者共同研究学校相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训者必须是一个有学术基础及研究能力的研究者,研究的内容源于校长办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研究的目的基于问题解决、具有实践取向,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校的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研究是促进培训者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首先,培训的多元需求分析与研究,既强化了培训者的研究意识、提升了培训者研究能力,又可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培训者要分析研究的需求包括:参训校长个体需求、参训校长的学校需求、教育行政部门需求和培训机构的需求。
校长个体需求,是指校长个人专业成长的需求,也就是个性化需求。这个层面,要分析校长知识结构的现有基础和水平及要更新或补充的内容,理论与经验、知识与能力的现状;分析校长学习的需要与动机,明确其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确定促进校长有效成长的途径与策略,或校长专业自主发展的有效方式。
学校层面的需求主要是根据校长任职学校的层级类型、学校的地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发展水平、办学层次与办学特色不尽相同,各校校长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一样,对培训有不同的需求。但同类型学校存在共性问题,因此必然有基本相同的需求,培训内容要适合学校的办学与发展要求。如薄弱学校会存在:教师涣散、教学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不强;管理混乱;校风、学风、教风不好;教育质量低下等情况。参训校长渴望通过培训获得如何规范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通过课堂改革以改善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改进现状,实现发展。
其次,培训专业化的特点与规律的研究。走专业化的培训之路,培训者需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要研究培训对象的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规律,并建立自己的培训观。培训观是一个培训者应追求的培训理想或境界,其中涉及培训者对培训的性质、培训的对象、培训的特点、培训的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清晰的、明确的把握和理解。第二要研究培训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并建立自己培训课程观。课程是校长培训的核心,也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载体。但校长培训的课程又不同于学科课程,它有自己的形态和特点。从表现形态上看,它应是菜单式的专题性课程,即每个课程菜单由相互关联的不同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又有围绕该模块核心内容的不同专题构成。从课程的特点来看,它具有问题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第三要研究培训模式。培训模式是围绕培训目标形成的,由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程序、培训结果等因素有机构成的结构化、程序化了的培训体系,在培训中具有可复制性。
再次,培训主题的确定与研究。现在的校长培训已不是知识更新或能力补偿性的培训,而是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问题或中小学办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核心内容的主题式培训或专题式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如“领雁工程”的校长骨干培训班,顾名思义是校长中的“领头雁”,能起引领、示范作用,带领其他校长实现“群雁齐飞”的目的。所以笔者把义务教育阶段“领雁工程”的初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题确定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教育领导力”。这种变化向培训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培训者能够从需求调研与分析中确定可行的有效培训主题;要求培训者必须对主题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特别要与自己的研究专长有机结合,以达到自己能够驾驭并有效推动主题研修的目的。当然,强调培训主题研究并不是要把培训做成课题研究,而是要求培训者与校长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实践,真正做到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
教育研究、培训研究过程是培训者重新学习的过程,是使培训者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只有通过教育研究、培训研究,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由经验型的培训者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培训者转变。
(3)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思是促进培训者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有效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培训者非常注重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化的实践和能力。反思,特别是经常性、系统性的反思,会使培训者认识自己的局限,突破狭隘的经验限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问题深入思考,多问“为什么”,可以改进吗?怎样改进?对每个环节的活动结束都要及时总结反思,多问“怎么样”;哪个细节、环节没有做好,怎样深入,如果更加深入、投入又“会怎样”?对在培训过程中有什么感悟、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行为改进、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作用的帮助很大。
2.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的驱动策略
(1)把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成学习型团队。学习型团队是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增强全体成员的学习力、奉献力和创造力的组织模式,具有正确的共同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学习型团队是能够预知变革、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学习是每个成员的责任,但团队在营造环境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培训机构打造学习型师资团队可从校本培训的方面做以下事情:
其一,结合校长培训实际,引导、指导团队学习。在团队中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引导培训教师们结合校长培训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的学习。通过学习,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改善,提升培训的专业化水平,而培训工作的改善和培训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又极大地激发教师更强的学习欲望。这样,学习与培训教师队伍的日常工作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实质上有效地推动培训师资队伍成长发展。
其二,构建全员学习网络。只有构建全员学习网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学习型师资团队。学习网络的构成有“学校――科室――个人”三级。其中教科室主任、其他科室主任很关键,因为他们是学习型团队的中坚力量,是学习最直接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和示范者。只有他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教师教育、校长培训的重要性,带领全体培训教师创造性地学习,才能更有效的完成培训任务。
其三,搭设平台,丰富学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是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的重要载体,是培训者成长的抓手。创设学习实践平台,精心安排丰富多彩的主题学习内容,丰富培训师资学习内涵。如专门学习研讨“培训主题的确定”、“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的有效性”、“培训的专业化”、“教育规划纲要与培训者:理念和行动”等问题。
其四,激励和强化学习成果。如对参加学习的教师颁发证书;对认真学习和通过学习能力提升、主动发展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大会上给予表扬和肯定;在学习时给予口头表扬;对团队和个人取得的学习成绩予以鼓励;在会议上安排时间汇报学习经验等。建立学习评价制度,将学习成效、工作绩效等考核和奖惩机制有机地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培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工作潜能。
(2)“压担子”促成长策略。培训机构要创造机会给校长培训教师压担子,让其参与适当的管理实践活动,在管理中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弥补实践的不足。培训教师在课堂上给管理经验丰富的校长讲课,自己却没有参与过管理工作,难免有不切实际的地方。校长具有宏观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能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站在领导者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要想校长学员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培训的教师首先要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否则课讲得再好也会让人怀疑,缺乏说服力。
(3)组建校长培训师资库,实现培训机构之间的师资共享策略。只有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才能实现一流的培训质量。接受培训的校长来自不同的学校,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困惑,对培训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除了优化培训师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外,更重要的是组建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培训队伍。中小学校长培训具有对象来源广、学习时间短、流动性大、层次不齐、课程多、计划灵活、考核办法多样的特点,这决定了培训师资队伍必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培训师资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培训师资人才库,具有建设性意义。培训师资库可以由培训机构的专任教师、高校教师、资深校长、教育专家和学者组成,只要是通过培训师资资格认证的,都可以纳入培训师资资源库。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培训机构都可建立自己的校长培训师资库,当培训需要时根据校长需求安排课程,从培训师资库中寻找合适的教师。当某培训机构自身师资不足,可从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资库中请人,同层级或不同层级培训机构的师资库中的人才资源实现共享。当然,也可将资源库中的培训教师向校长开放,由校长选择满意的培训教师。这样做一方面可激励培训师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赢得校长学员的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通过自行选择教师,参训校长在培训过程中将会更有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培训目标。
(4)教研活动驱动策略。组织校长培训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校长培训教研活动,及时研究培训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办班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协调培训内容,提升培训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如专门为培训机构的培训者举行主题为“教师培训的理念和行动”的研讨与培训会,研讨培训者应该有什么样的理念和行动,怎样树立正确的理念和积极的行动,提升培训者的综合素养和培训的专业化水平。专题研究“高效的校长培训课堂”,分管干训的领导还撰文《高效的校长培训:实践性、主动性、生成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发表在《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增刊上。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推广实践操作,加快培训团队建设和发展。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切磋交流,取长补短,也是加强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之一。
3.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结构:组织制度保障策略
(1)校长培训师资的选用、培养和考核管理制度保障。慎重选用,严格准入制度。无论是选用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必须慎重并进行严格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知识体系、身心素质、教育理念、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只有严把准入关,才能确保队伍的高素质、培训的高质量。当然对兼职师资的审查难度会更大。所以建设重点在本校的专职教师,以专任教师为主。
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培训机构鼓励培训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为了使校长培训师资的教学内容更详实和贴近学校工作实践,使教学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让他们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会议并研读有关的文件,及时了解、掌握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工作重点及有关改革措施等。
对专任教师的考核管理。可规定校长培训的师资必须在五年内参加相应学时的进修,否则不予培训师资资格证书的验证和晋升,不能继续担任校长培训工作。
(2)培训者定期培训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强调,“教师的在职培训或进修在最近30年显得日益重要。某些国家在使用‘继续教育’一词。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不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在我国的校长培训体系中,上一级的培训机构承担者对基层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指导的责任。如果下级的培训结构能获得有效的培训,则会更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以满足校长培训的需求。如今年温州市教师教育院组织各基层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培训者高级研修培训,大家一致认为感受很深、收获大、启发大、效果好。
(3)建立挂职锻炼机制,深入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校长培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校长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实践取向的,要求校长培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在培训教师时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送培训教师到中小学校挂职锻炼,这是一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挂职学校要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挂职学校的校长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具有指导性。这样,从培训师资培训来看,通过向有实践经验的校长学习,通过解剖挂职学校,通过调查研究,通过亲自参与学校管理实践可大大丰富实践知识;从挂职学校来讲,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也有利于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楮宏启等.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2 汤丰林、方中雄.中小学校长培训者的多重角色及其养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8)
3 李文科.论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与培训工作专业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2)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学历补偿培训、基本功训练、全员继续教育几个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都做出过杰出贡献。可以说,在镌刻基础教育卓越功勋的丰碑上,铭记着县市教师培训机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新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随着高校的合并、重组和扩建,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与提高,随着教师学历要求与层次的提升,一些县市教师培训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压力与挑战。我曾经有幸在湖南省教育厅担任过七个年头的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长,结识了许多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教师,常常为他们的聪明才智而自豪,也为他们的工作艰辛而于心不安。一些学校,环境艰苦,设施简陋,经费紧张,师资薄弱,办学条件相当落后;还有的学校甚至面临被兼并和改行的境地。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校长教师,面对困境,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怨自艾,视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主动出击,争取领导重视和社会各界支持,积极科学谋划,大胆创新实践,闯出了一片片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
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工作领域里,不断地播种、耕耘,积极地研究、探索,不断收获具有创新意义的喜悦。我案头上的这本《创新之路》就是他们实践探索的丰硕成果。她娓娓叙述着进修学校校长、教师与学校的不平凡的故事和经历。
《创新之路》精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40多篇经验论文,这些文章主要是湖南省部分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优秀校长(书记)、副校长在工作实践和研究基础上对县域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总结与思考,反映了湖南省县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创新与特色。书中涉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机制创新、队伍优化、资源整合、职能转变、功能发挥、模式创新、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该书的出版发行将为广大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为县市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范式,也将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整体提高湖南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体、对象、内容、方法、手段、模式、组织结构、保障体系及其发展规律等,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要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品位,既要研究中小学教育,也要研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转型时代,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渴求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深刻理解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新特点。
《创新之路》研究和揭示了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具有的新特点、新规律:
第一,培训目标多样化。中小学教师队伍规模大,层次多,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师培训的理念、目标、对象、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形成了培训层次立体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培训机构一定要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培训需求多元化趋势下的不同职称、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不同素质水平之间,甚至不同地域之间,不尽相同的培训目标、内容、形式、手段的教师培训,因材施训,满足培训者个体的不同需要,切实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第二,培训主体多元化。由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之间在性质、目标、内容、模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职后培训机构作为培训的主体。但是,教师培训的主体更需要多元化,因为不同的培训机构具有各自的优势,可以通过优势互补,适应教师培训的不同需求。要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县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与支撑作用。要着力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将教师培训向参训教师岗位实践研修延伸和拓展,逐步形成教师培训主体多元化格局。在培训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教研、电教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上联高校,下接中小学,形成培训合力,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训的组织指导、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培训手段现代化。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培训手段也开始朝现代化趋势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因为其资源共享、培训团队与参训教师一体化、培训过程可交互性等优势,已经成为当今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手段。这种培训手段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因为其快速、便捷、自主、互动、经济,能很好地解决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教师培训机构一定要适应现代化培训手段的需要,尽快从单一的传统培训手段中跳出来,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加强远程培训辅导、管理和服务工作,严格学员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参训率、学习率、结业率和培训质量。
第四,培训模式实用化。目前,开展教师培训主要采用院校集中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和网络培训模式。几种模式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创新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培训模式,一直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世纪初,我们主动进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得到教育部师范司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课题研究提出并且在全省范围内试行“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学分制为驱动手段,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课程相沟通,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协同管理”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的认同与推介。
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我们着力构建培训院校为指导、网络平台为支持、校本培训为基础的多元化网络校本培训模式,重构校本研修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实施,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从培训的目标上,既满足学校的发展需要,也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在培训的主体上,同时重视师范院校、培训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尤其重视参训教师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强调教师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培训的策略上,既重视理论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培训策略的应用,又强调问题探究、问题指导和专业引领,同时注重在实践应用中解决问题,提升专业能力;在培训手段上,将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互动交流与独立完成作业相结合,远程自主学习和参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用任务驱动,着重问题解决和案例分析,发挥专家专业引领作用,强调专家跟进指导、互动交流;在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上,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师培训管理部门监管,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湖南省广大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校长们,他们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一边研究,总结出继续教育许多规律和特点,同时也把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使研究的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促进了这项工作深入而有效的开展。
我曾经在《哲学诗话》中写道:未经过咀嚼的生活,是没有味道的生活;没有反思的教育,是不可能长进的教育。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校长们重视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出很多有价值的经验,把教师继续教育这项复杂的工作推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说明这个群体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群体,是一个善于钻研的群体,也是一个富于智慧的群体,说明我们正在从事的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大有希望的事业。我为这些校长们高兴,为他们通过实践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同时,也为湖南省在建设教育强省的进程中教师继续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而倍感欣慰。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动力不足和扭曲的原因及后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长的领导力,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体制转换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训机制僵化、培训效果难以验证等原因,使得动力来源不足和动力机制扭曲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制度的伴生物。它们产生的消极后果不仅降低了培训效率,更助长了培训投机,最终使得政府的大量投资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校长管理的行政化是校长培训动力不足和扭曲的体制原因。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校长所具备的领导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但由于我国仍然沿用行政化的校长管理体制,校长的任命权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校长之间的业务竞争很大程度上被以迎合和取悦上级为目的的竞争所取代,校长们的很大一部分注意力被集中于揣摩和满足上级的意图上,他们有动力在做表面文章和隐瞒不利信息等方面狠下功夫。这表明校长自身领导力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制度约束,表现在校长培训上,一方面校长们积极参加培训,因为一定时数的培训是任职的法定条件;另一方面,校长们没有动力为提高受训效果付出更多劳动,因为这和自己任职和升职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培训机制僵化弱化了校长培训市场的竞争和校长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依照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由省级政府进行资格认定,普通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有条件的综合大学是承担校长培训任务的主体。这种体制内安排的重要缺陷是人为地造成了校长培训的地域分割,严重弱化了校长培训行业的竞争。这直接对培训机构为适应培训需求而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培训内容层次低、培训方法陈旧等后果。例如,现在的校长培训多集中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技术,并没有在校长领导力建设这个更高水平上把握培训,不能把管理上的操作上升到领导智慧的高度,其结果是不能对校长提高领导学校的能力给予真正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再如,有一些校长培训虽然也讲领导力建设,但是其方法多是案例分析和走马观花式(或带旅游性质)的参观学习,缺少科学的领导体验式教学设计,给学员留下的印象不深,针对性不强,不能在领导实践中引起共鸣并上升为娴熟的领导技巧。这种不充分竞争的培训机制及其派生缺陷由于不能给学员提供更多选择,不能给学员带来高层次、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培训服务,进一步制约了校长参与培训的热情,致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校长培训效果难以验证是培训投机产生的技术根源。目前所采用的校长培训评价方法主要是客观评价,即对参加的培训时数、考核结果如实进行记录和认定。但是,这种培训究竟对校长领导工作带来多大的提高,短期内难以显现,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这为校长培训投机提供了土壤。具体表现为:培训机构可以忽视培训质量,以各种不正当方式取悦学员,最终达到争取学员、获取收益的目的;学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有限选择权,对培训机构提出非分要求,做到既省时又省力地完成规定时数的培训。这种培训投机的后果是校长培训由实质性培训向形式化培训转化,政府培训投资的效率得不到保证。
第四,校长对学校的控制权派生出其他形式的培训投机。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表明中小学校长在任期间享有对学校的全面控制权,增加控制权消费是与这种制度共生的产物。这在校长培训上的表现是,校长有动力挤占其他经费增加校长培训消费,其中更多的是变相的旅游消费。这在我国校长培训产业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有的培训机构以各种独具特色的国内外旅游安排吸引校长,一些校长也充分利用手中的控制权增加这方面的个人消费,有的甚至利用这些机会联络自己与上司之间的感情。这种投机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动力扭曲的特殊表现,它的蔓延之势正在瓦解校长培训市场的纯净和秩序,其危害是深远的。
二、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效率的动力机制的途径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机制,以保护公平竞争为目标的市场秩序是提高效率的外在动力。因此,完善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是我国校长培训产业健康发展、校长培训效率不断提高的制度保证和可靠动力来源。
第一,扩大校长管理体制的竞争性基础。赋予传统的行政化校长管理体制更多的竞争性基础,促进校长信息的流通和开放,符合我国校长选拔、任命与考核制度改革的方向。所谓竞争性基础,就是校长选拔、任命与考核在设定标准的基础上,扩大竞争范围,增加同行专家评价的权数,吸收包括教师、社区公众等群体在内的利益相关人的声音,对校长或拟任校长实施道德评价、业绩评价和社会影响力评价,最终由行政管理部门择优任用。所谓校长信息的流通与开放,就是建立校长与校内外、上下级之间的全面沟通渠道,随时总结和发现领导实践中的经验与缺陷,并把校长的领导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这种竞争、开放机制建立起来的效果是,把校长的注意力由迎合上级引向领导学校的工作上来,把工作的重点由应付上级转变为正视和解决学校的战略问题。实践中,校长会主动发现自身的领导素质缺陷,会主动发现学校发展过程中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参加各类培训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对参加各类培训的效果有实质性期望,从而实现校长培训的动力由外部强制向内在驱动转化。
第二,建立公平竞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市场。保护校长培训市场的公平竞争,就是要放松培训机构的管制政策,建立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即只要达到国家设立校长培训机构条件的单位或机构都可以依法进入校长培训行业,提供校长培训服务。也就是说,政府可以把校长培训工作委托给范围更广的组织或机构,它们可以是教育机构、学术团体、教育协会,也可以是其他有条件的机构或团体。这种培训服务提供商众多的市场格局一般会产生两种结果:在公平有序的市场基础上的竞争会提高培训资源配置效率和培训质量;在市场无序状态下的竞争将导致恶性竞争和市场投机的蔓延,最终损失效率与公平。因此,建立公平竞争的校长培训市场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培训机构信誉公开制度、公众监督制度和问责制度,压缩非法交易的空间和严厉问责培训事故。公平竞争的校长培训市场由于给校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个性化的培训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在公平竞争背景下,校长选择质量优良、满足需要、价格公道的培训服务,培训机构之间质量与服务的竞争推动着校长培训产业不断升级和优化。
第三,修订中小学校长培训标准,丰富校长培训的层次和方法。校长不仅是管理者,更是领导者,领导者的素质更多地表现为战略规划能力、影响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决策能力、控制能力等方面。如果说管理是一种技术,那么领导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因此校长培训应该是多层次的,尽管管理能力的培训是必需的,但领导力培训应该成为校长培训的核心任务。也许有人会说,领导力是正校长必须具备的素质,副校长只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就可以了。笔者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学校工作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也无法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标准化,校长或副校长更是无法标准化教师的劳动。因此领导是与学校各个层面的工作都相契合的行为。例如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领导者,因为教师只有通过增加影响力、提高针对学生个性的规划与决策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校长培训的效率还依赖于培训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培训方法的创新,这要通过以下途径逐步实现:一方面改变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扩大培训教师的来源渠道,增加对教育领域的领导理论与实践的把握与理解,并改进和创新教材体系;另一方面,在原有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体验式教学等新方法,通过各种特殊的领导情境的设计与模拟,拓展学员的领导思维,并通过学员间的互动和自身的深层体悟转化为领导智慧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