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2:16
序论:在您撰写最后一头战象课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嘎羧“重披象鞍”“缅怀战场”的片段,感受嘎羧的情感和作为一名战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找出两个片段中嘎羧异常行为的句子,感受嘎羧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神态、动作等细节,悟嘎羧战士一般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两处句子:
①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②大象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会独自走到遥远而又神秘的象冢里去。
2.有感情地朗读。
3.设疑:嘎羧为什么将自己埋在百象冢?让我们继续走进它临死前的场景。
二、研读“重披象鞍”片段
1.自读,找出描写羧特殊行为的句子,体会其感情。
2.交流反馈,伺机出示。
没想到,嘎羧见了……在上面摩挲着,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①引导抓关键词,畅谈感受。
②深入解读“摩挲”。
A.嘎羧摩挲的象鞍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仍显出凝重华贵。
B.读并交流想象中出现的战争画面。
C.当嘎羧摩挲着这个象鞍的时候,它都在想些什么呢?
D.多种方式感情朗读。
E.写话促理解。
嘎羧披上象鞍,它____,它“欧欧”地吼着,似乎在说_______。
小结:嘎羧不会说话,它是用什么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动作、神态)我们通过品读这些细节的方法,就读懂了嘎羧情感。
三、深入学习“缅怀战场”
自读,画出描写嘎羧特别举动的句子,继续品细节悟情感。
1.反馈交流,伺机出示。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①引导抓动作、声音等细节体会嘎羧的情感。
②深入解读“久久凝望”。
A.在久久的凝望中,它似乎又看到、听到了什么?
B.想起这些,嘎羧的感受是什么?
C.当想起辉煌不再,战友阵亡,它的感受又怎样?
③多种方式情感朗读。
2.现在你能告诉我嘎羧为什么将埋葬这战友的百象冢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了吗?
3.总结:我有理由相信,嘎羧在你心里,它已然不是一只动物,而更像是一位战士。
四、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
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很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
――沈石溪
2.课件出示沈石溪的其他作品,引发学生兴趣。
板书:
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象鞍 豪迈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导语“不是无情物”,它除了蕴含深刻的思想外,也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因此,我们要在导入新课时,充分利用导语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的感情基调,扣击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境,实现诱情入文。
例如,学习《老人与海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体会人与动物的情感。我这样设计:同学们,动物大家很熟悉吧。请以“我喜欢(),我养过(),我和它()”这样的句式讲一讲自己与动物的故事,好吗?结果学生曾经的动物情结一下子被打开,有的说:“我喜欢小猫,我养过小猫,我和它相依相随。”有的说:“我喜欢小乌龟,我养过小乌龟,我和它心灵相通”……看似简单的几句导语,很好地实现了学生情感的第一次引入,达到了教学的艺术效果。
二、精心设计导语,切入场景
为了表达的需要,好多文章呈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场景,为了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阅读体验的兴趣,入情入境走进阅读实践。例如,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战象嘎羧对象鞍的依恋难舍情怀,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就是50多岁的嘎羧,你见到了26年前战场上披挂过的战甲,你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辅助动作),你用鼻子久久地摩挲着(辅助动作),久久摩挲,眼睛里泪光闪闪。这时,嘎羧啊,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这样满含深情的导语,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唤起了学生的“现场感”。
三、精心设计导语,连接故事场景
文本解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语言实践的过程,一次对话的过程,导语要能够唤起学生进入这个过程。好的导语不仅能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还能更好地实现场景的连接,深化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内涵。
如还是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在进行“重披战甲”与“凭吊战场”的场景连接时,我这样设计导语“重披战甲的嘎羧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村寨,告别了乡亲们,它来到昔日战斗过的地方,久久凝望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听听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此形象化的语言,将一个新的画面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触动了学生的感情,实现了场景的最佳连接。
四、精心设计导语,朗读升华情感
【关键词】多媒体 兴趣 想象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因而教学的媒体也越来越丰富。教学媒体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表现性、重现性、接触性、参与性、受控性。根据媒体的特性,媒体被广泛的运用到教学媒体之中。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在讲授《最后一头战象》时,出示象群在森林中行走的视频,庞大的身躯,长长的鼻子,蒲扇似的大耳朵,走起路来悠闲,神圣。小象顺从的跟在大象身边,大象时不时用长鼻子亲一下小象。伴着轻快的音乐,欣赏潇洒的象群,从学生流露出来的目光里看出对大象的喜爱之情。我趁势说:“同学们,用于战场上作战的大象叫战象,在一次和日寇的战斗中仅有一头大象存活,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头战象》,了解这头战象的故事。”随着进一步学习文本,同学们知道大象嘎羧要走黄泉路了,可嘎羧冲小阁楼焦躁不安的神情令人费解,在作者的猜测和大象的行动中,得知大象在寻找象鞍。在此情形下,出示大象身披象鞍,脖子上系一条白纱巾,四条象腿上绑四块黑布,人们一一与大象惜别的图片来渲染情境。让同学们讨论:“嘎羧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大象喜欢象鞍;有的说:怀念战场,怀念战友;有的说:大象临死时,也要打扮漂漂亮亮的好让人们记住它当年的英勇气概……在讨论中,同学们体会到了大象善良、忠诚的情怀。
二、丰富想象力
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秦兵马俑》一课,向我们介绍了兵马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身材魁梧,神态自若的将军俑;体格健壮,体型匀称的武士佣;足登长靴,手执缰绳的骑兵俑。学生在欣赏工艺精湛,造型逼真生动,雄伟壮观的兵马俑后,我问学生:“你喜欢哪一个兵马俑,能说一说他们在想些什么吗?”有的学生说:“我喜欢骑兵俑,他好像在思索过一会出征时,如何指挥战马,驰骋战场,英勇杀敌”;有的说:“我喜欢武士佣,他好像暗下决心,在作战时凭借平时练的本领,为国效力”;有的说:“我喜欢那个紧握双拳,精神饱满的士兵佣,他好像在让家乡的亲人放心,不久他会凯旋而归的”……栩栩如生的兵马佣引起了学生的无限遐想。
三、多媒体教学方便快捷
(一 )促进识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重视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多媒体在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在讲《活化石》一课时,用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灭miè、克kè、代dài、孙sūn、植zhí、化huà等,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然后去掉拼音再读生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给生字组词。接着再出示另一张幻灯片,上面的词语有;珍贵、熟悉、灭绝、食肉、历史、核桃、缺乏、稀有、博物馆、公孙树,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指导写哪一个字,就用鼠标点哪一个字,于是课件就显示哪一个字的笔顺动画,学生看完后加上教师的指导就能按笔顺规则写字了。
(二)理解词语
《观潮》一课四个字的词语很多,出示词语后,再配上相应的画面和声音,可以更好地理解词语,如:写“潮来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先出示“人山人海”词语,在出示人群多的图片,体会“人山人海”;“山崩地裂”这个词表示声音很大,播放爆炸、洪流来的声响,理解“山崩地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三)理解课文
多媒体能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教学中来。
《千年梦园在今朝》其中第七、八自然段讲我国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制与升空情况,为感知飞船升空时的壮观场面,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对祖国的热爱,截取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一段视频。随着总指挥李继耐的倒计时开始,十、九、八、七……点火,火箭腾空而起,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宛若一条弯曲的长龙,飞向太空,然后是船箭分离,飞船进入轨道运行。同学们也随着科技人员不由自主的一起鼓起掌来。通过生动的画面,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的不懈努力,锲而不舍的奋斗,今天终于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总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生涯,学无止境,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下面就以六年级《最后一头战象》的第二课时为例,来谈谈我校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研学后教”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研学”——编写“研学案”
课前学生的对话任务是预习需要学习的新知或是复习与新知有关的旧知。教师的对话任务是研究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完成“研学案”的编写。
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方法,把握文本特色后,对照课标中的年段目标和学生预习中的困惑及兴趣点,对本课时所要学会的表达方法、阅读方法进行筛选,明确本课的研学目标为: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讲述文中的一个小片段。2.我会抓住描写嘎羧的重点词句,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3.我可以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揣摩作者是如何把嘎羧的情感写具体的。再根据这三个目标确定“研学案”中“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汇报展示”“迁移练笔”等学习环节的学习任务,以简练的形式构建清晰的学习路线图。
二、课中“研学”——探究研学问题
课中“研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然后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教师灵活参与各小组学习。
这一阶段的学习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研学问题——对话点的选择
对话点是学习探究的关键点和中心点,它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探究能否顺利进行、高效进行。所以在复习旧知后,教师首先让学生提问。有的学生问:“嘎羧离开村寨时为什么要带着自己的象鞍?”有的问:“嘎羧临死前为什么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有的问:“它为什么没有回到象冢,而是和自己的战友待在一起?”教师则将这些问题引向抓住文章思想内容和语言结合点的研学问题:当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头怎样的战象,同学们提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请同学们读课文第5至23自然段,在文中找出答案,在相关的语段做批注。
2.学习指南——对话策略的指导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看,“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开展得有序、主动,参与面也很广,这得益于教师在“研学案”编写时提供的学习指南。如“自主学习”环节提供了探究研学问题的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②联系课文内容,合理推想。③联系原文,深刻体会。“合作探究”环节提供了交流、汇报三步法:①紧扣问题找句子。②抓住词语谈理解。③表达情感并朗读。这些学习指南引发和推动着学生的对话。
“教学中的知识创造从来就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教师与学生在持续对话中进行的集体创造。”所以第二阶段对话是师生研学最为丰富,思维碰撞最为激烈的阶段。
这一阶段需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汇报交流——对话能力的展示
小组交流结束后,每个学习小组从“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归去”中选择一项内容按学习指南提供的方法进行汇报,其他同学或小组进行补充。
生1:请大家把目光投到123页,第14自然段,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我从这里体会到嘎羧是一头怀旧、重情义的战象。
生2:在这个句子中我们抓住的词语是“久久凝望”,还有“亲了又亲”“震耳欲聋”。它凝望的是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亲的是曾经救过它命的龟形礁石,面色呈现衰老的它还是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叫。
生3:在这一句话中,我们应该带着缓慢的语气来读,下面我来示范一遍(生朗读),还有哪位同学想来评价我们的朗读。
小组汇报的形式一方面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这种集体学习能力的展示,学生是按分工来汇报不同的学习内容的,它有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2.点拨引导——对话质的追求
课堂上教师对研学重难点的点拨引导,目的是引导对话思考、促进差异对话、鼓励对话辩驳。下面这一处教学片断就充分体现了适时点拨的重要性。
师:其实《最后一头战象》是作者在西双版纳时,一位老猎人讲给他听的故事,这是一个仅有158个字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却成了2千多字的感人故事。作者是如何让这头战象的形象丰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课件显示课文写作素材——老猎人讲的故事)
生4:作者将战象的动作和神态写得很具体,比如“挖”和“凝望”……
师:对,作者对“挖”这一动作进行了连续而且细致的描写,“凝望”二字在文中出现两次。正是这些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头——
生5:英勇、重情义、坚强的战象。
学生思维单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不到位,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思路受阻,教师启发延伸……正是适时的点拨,让课堂的生成在研学过程中呈现出动态与活力。
3.达标测试——对话效果的反馈
达标测试是学生学情的当堂反馈。只有容量适中、有梯度的练习题,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学情选择完成,教师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弥补薄弱处、提升达标处的机会。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领悟到沈石溪对战象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所发挥的作用后,安排了迁移读写练习:展开想象,把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写具体,再联系文中的内容,试着讲一讲。(根据下列提示,选择合适的题目并独立完成)
1.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
2.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
3.运用动作、神态及其他学过的描写方法。
三、课后“研学”——促进自我发展
教师的课后反思和学生的课外作业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师我对话推动着课堂教学对话的良性发展和质量提升,是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对于学生来说,生我对话是课内延伸至课外的思考,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理解、运用、评价自我在课堂上形成的能力。下面是本节课布置的课后作业。
1.按照课文中四个场景的顺序,展开想象,抓住动作和神态讲讲这个故事。
2.继续阅读沈石溪的其他作品,从中感受动物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体会作者精妙的写作方法。
两项作业都能促使学生在对话中实现自我发展。
关键词:导学策略;朗读;品评;想象;拓展
“导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比教授知识更重要。在小说教学中,如何运用导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魅力呢?
一、品读细节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包括传神的语言描写、逼真的动作描写、隐形和显性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外貌描写等等。品读好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感受情节的精彩,更有助于感悟人物的形象。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摇头”细节的片段很值得学习。执教者是这样教学的,“从始至终,严监生都在做一个什么动作?”学生回答道:“摇头;”老师接着孩子的话说道:“作者每次都像你们的回答这么干脆,只写他在摇头吗?”随即教师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第一组是“他摇了摇头。”“他还是摇了摇头。”“他又摇了摇头。”第二组是课文中描写三次摇头的句子。老师让学生边品读、边比较。学生在品读后感受更深刻了,交流时说到:“作者写出严监生的表现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生气越绝望了……”教师在总结时点评道:“作者妙就妙在通过动作细节写出严监生的心路历程,写出他临死前的样子,写出他心情的变化,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真是入木三分!”
教学小说恰到好处地品评细节,对人物形象进行再现、再造,使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当中。
二、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对于小说学习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策略,因为有助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一位老师在执教《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重回战场”这个细节时就运用了发挥想象的方法。她先通过课件出示语段内容――“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语段一出来,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文本;再用品读细节、想象画面的方法,想象嘎羧的内心世界。有的想象“嘎羧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仿佛望见了……”有的则从这块龟形礁石展开丰富的联想;有的选择嘎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想象他也许是在呼唤同伴,也许是在告别村民……补白的语言精彩生动,想象的画面丰富多彩。
课堂上有效的想象补白可以追求言意兼得,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不仅能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培养想象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三、推测猜想
编入小学教材里的小说(节选)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快乐。但因是节选,内容及情节就不及原著的完整丰富。由此,教学小说节选时,推测猜想这种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激发拓展阅读的兴趣,唤醒继续阅读原著的期待。
《最后一头战象》中写到“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执教者引导学生针对嘎唆亲了又亲的这块龟形礁石进行猜测,学生猜测后,教师出示原著片段――“我想起来了,这儿是水晶渡的上游,26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给抬上岸的。”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孩子们读后,证实了自己猜测的合理性,也更加理解了战象为何对其充满深厚的情感。一位老师在《少年闰土》的结课片段中也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推测猜想“作者和中年闰土见面会是怎样的情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文本与课外阅读进行链接。推测猜想让孩子产生阅读的期待,对学习文本、阅读原著有很大的帮助。
四、拓展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从原著中节选或者改编的文本尽管能独立成篇,但对于整部名著来说又是不完整的。如果只停留在单篇短章的阅读而不关注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很强,也不全面,还不能算真正学会了阅读。因此,学完小说节选,还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如:在教学《少年闰土》结束时,就可以运用推测猜想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可以出示《故乡》中那段作者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由默读思考:为什么两个年少的朋友经过几十年的离别,见面却是这样的情景?当学生的阅读热情被调动起来时,立即推荐阅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一书。再如,学完《最后一头战象》,推荐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
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抓住时机拓展背景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运用好恰当的、合适的策略,可帮助学生感悟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可带领学生揣摩表达顺序,表达独特感受;可引领学生推测猜想并走向课外阅读,最终让小说的教学更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崔允.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义务教育新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涉及,其目的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小学动物类文章教学要以选文为依托,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学科结合,在选材中排除学生阅读障碍
小学生学习科目少,教材篇幅大多简短,对一些基本知识缺少介绍,给阅读理解带来阻碍。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联系《科学》等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学生对大象作为士兵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战象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类似现代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踏敌军、限敌阵,常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泰国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
除文字资料外,教师要准备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制作出相关课件,在课前及课中穿插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文结合,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动物世界,千姿百态。教材中选择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定能感染和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编者选择了一组课文供师生教学:《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普通老人和海鸥的深情厚谊;《跑进来的松鼠》介绍了一家人对外来客人――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则歌颂了战象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操;《金色的脚印》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显示了爱的强大力量。这些课文揭示了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层阅读,透过文字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强化朗读训练。教师可以率先示范,借助媒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如李贺的《马诗》,全文仅四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如果仅强调背诵与默写,学生也许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仔细分析其内容发现,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讲述古时平仄、节奏等常识,请学生想象一二句的描写的画面,反复体味,就能用低沉、悲壮的语调读一二句,用期待、激昂的语调读三四句了。
三、读写结合,在练习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是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必经阶段。小学动物类文章,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一个重要阵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摘录的方法积累优美词句、段落,同时在写作中联系运用。如在《鲸》一文中,学生容易做如下摘录笔记:
生字:腭 鳍 滤 猪 哺 肚 肺 矮 判 胎
生词: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
优美句子: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显然,这种语言积累属于低级层次。教师只有重视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吸收,在写中练习运用,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我在此文教学后,出示随文作业,作业是这样设计的:
1. 请为海洋馆写一段鲸的解说词,不少于100字。必须至少运用课文出现的5个生词
2. 参考原文,请在横线上再写一句话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
上述两个习题的设计,立足文本,注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效果良好。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世界,把握写作技巧等。
四、内外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多种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对自然界的小动物有好感,更有深入探究的冲动。教师牵针引线,顺势而为,诱导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展开深入的对话。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后,我根据小学已学课文的积累,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搜集、整理松鼠的有关资料,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探究报告;跟踪观察海鸥的生活习性,写好观察笔记;到动物园参观狐狸和大象或看有关两个动物的专题片。
课内活动(分小组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研究报告会。分四个小组分别介绍松鼠、海鸥、狐狸和大象的研究报告。
二是图片欣赏(挂历、画册、照片、学生作品均可),请学生针对图片评头论足,畅所欲言,引发他们对动物生存状态的关注。
一、巧借课件导入,让语文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新课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并为学生接下去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教师课始要努力创建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课文情感基调,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愿意接近文本,走进文本。
1.画面展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课始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视频、图片、音乐,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往往能主动探究,思维活跃,高效地学习。如,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课前,我先播放了许多美丽的花的图片让学生看,学生耳听舒缓动人的音乐,眼观五彩缤纷的花的图片,仿佛置身花海,徜徉其中,一个个满脸的愉悦,满脸的惊叹,快乐的话语如活泼的清泉喷涌而出:“哇,太美了!”“哇,我仿佛能闻到花香了!”……看着他们向往的神情,我趁热打铁,说:“花儿美吗?在德国,家家户户在临街的窗子上都种了美丽的花儿,人们走在街上,入目到处花影绰绰,入鼻到处花香馥郁,令人陶醉,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季羡林先生到德国去感受德国奇丽的风景、奇特的民俗,好吗?”学生马上以饱满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2.资料导趣,渗透学法
课前除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注意讲求方法策略,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先简单地介绍了作者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接着课件逐一出示他给马鹿喂食、怀抱珍珠蜥、颈缠黑尾蟒、手掌上喂食孔雀等与各种动物亲密相处的照片,讲了他与动物间的小故事,作家富有冒险传奇色彩的经历听得学生心驰神往,充分调动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望着他们惊奇不已的小脸,我再用课件出示作者的两句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涤荡灵魂。”“我写动物,表现的却是人的情感。”我对学生说:“那么课文中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有着什么样的惊人心魄的战斗经历?它有着什么样跟人类一样的震撼人心灵的丰富情感?课文又是怎样表现它的情感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吧。”然后请学生联系学习写人的文章谈一谈学习方法,学生稍一思考、讨论,很快就掌握了学法,而后通过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嘎羧的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进行品读,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怀旧、忠诚。这样的导入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借作家的话实现知识迁移,渗透学法指导,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学得主动轻松。
二、借助课件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堂“添得黄鹂四五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的本质应该是让学生在掌握一些祖国语言文字知识和表达技巧时,还能在读书过程中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使情感得到浸润,情操得到熏陶感染,进而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中常常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学习。
1.巧用音像,创境促悟
多媒体课件能为语文课堂提供最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图像、视频录像、感染力强的乐曲中置身教学情境中,心灵受到撼动,情感得到唤醒,生活积累得到复苏,调动起他们积极的思维、智慧,让他们把自己融入文本角色,“神入”课文描绘的意境,加深对语言的感受,放大形象的感染力。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在读课文“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了解到居里夫人工作条件的艰苦和实验的艰难后,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进而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著追求,我播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视频中简陋的工棚下,浓烟滚滚的大锅旁,柔弱的居里夫人拿着笨重的大铲在锅里不停地翻搅着,汗珠湿透了她的鬓角、衣衫,浓烟呛得她眼泪直流,忍不住地咳嗽……播放后,我问学生:“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有的学生说:“妇女们最重视的就是自己的美丽容貌。可是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却任由酸碱烧伤自己的衣裙、双手,愿意终日生活在烟熏火燎中,她实在是太可敬了!”有的学生说:“冶炼工业废渣的工作十分劳累辛苦,可居里夫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科学设想,一锅又一锅地搅拌提炼、再溶解、沉淀、分析,坚持了三年又九个月。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坚定执著呀!”……学生的感受十分深刻,言谈之间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2.变化文字,传情达意
对多媒体课件中文字的变化处理也能传达出文字的情感、温度,我们可以巧妙借助多媒体课件让那闪烁变化的文字与文意相协,从内容到形式上一致,给学生产生情境的美感,烘染文本传达的文义,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他挖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想象父亲不顾危险、不顾饥饿劳累坚持挖掘的动人情景,神情之间有着许多感触,如何“助一臂之力”,让学生敞开心扉,抒发对爱的感受呢?我说:“是啊,多么感人的伟大父爱呀,你们看,这位父亲在余震还不断袭来的废墟上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坚持不懈的行动抒写了一首最真实、最动人的父爱的颂歌!”随即抒情感人的背景音乐飘出,这段文字改换成纵行,成了一首诗歌,学生无不动容,再次朗读时声情并茂。从他们的声音里,我们听出了学生的感动、感悟,那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是学生灵魂深入文本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