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08 15:32:15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阅读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阅读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自主性 小学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考试中令学生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弱,这类试题的失分最多。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奋斗的方向。阅读是心灵交流的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静下心阅读文章;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1.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地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理解过程中,学生不但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体会到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等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将得到发展。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和语言的表现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内容仅仅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方面,理解语言还有另一个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理解。学生的阅读在经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之后,还应该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对课文作进一步的阅读理解。

四、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第2篇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措施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已经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世界,影响着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与认知,关乎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现有环境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情况到底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上仍然以机械的传输知识为核心,重教轻学,一味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发展,这是极其不科学的。下面我们就分两点来对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的描述。

(一)关于小学生课内阅读的现状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老师之间其实仍然是隔着一座“讲台”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底下看,老师享受绝对的话语权,而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只是依附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跟着老师走,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索的能力。可以这么说,学生在对于课文的阅读与理解上面是被老师全程主导,而非引导,机械的问答导致课堂上缺少鲜活的生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听与对话。

(二)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一直是值得关注的话题。根据以往的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课下都会或多或少地阅读课外书,但是由于缺乏老师与家长积极的引导与督促,只有较少一部学生能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到知识、享受到快乐。还有很多学生阅读书籍的质量不是很高,其中漫画的阅读率为最高,缺乏科学选取读物、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效率的措施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念,老师与学生应该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共同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阅读教学上,教师也应该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探索创新适应教学、适应学生实际阅读的方法,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接下来,我们就针对如何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效率进行几点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它能够促使孩子积极地、愉快地去探究认知事物,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动机。

由于现阶段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小学生,他们的主要特质就是年纪小、好奇心强,处于比较好动的时期,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不能笼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重教轻学就会导致孩子的天性遭受打压,创新性思维难以发展,智慧得不到开启。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阅读竞赛、电教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必然拥有好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促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健康的阅读氛围中完成正本读物的阅读。

小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对他们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最有利也是最难的,有利是因为好习惯的培养越早,收益越多,难是因为学生年纪小,不好管。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花大力气进行督促管教。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笔随手动,手随心动,用心读书;其次,对于阅读中出现的疑难点要勇于面对,并想办法自主解决。学生一旦从小就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以后的人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这将会是他们终身拥有的宝贵财富。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老师为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老师要学会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要让学生只是在台下仰望着自己,而是平等地与学生们坐在一起,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爱护他们。老师和学生不应保持台上与台下、仰望与被仰望的距离,而是平等对待、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情。

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老师在课堂上认真倾听,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完全散发出来,从心底接受与热爱语文阅读。

(四)鼓励学生多积累美文佳句,提升鉴赏能力

首先,老师让学生自行浏览课文,找出里面自己认为是优美的句子;接着,背诵自己先前勾画出的优美句子。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容易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核心要点。

(五)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喜悦

适当地表扬与鼓励会给学生们带来学习的信心。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适当地予以表扬与鼓励,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豪感与快乐感,并将其转化为更强的学习动力。

三、结束语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阅读教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的不懈努力与学生的不断配合来共同完成。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完善阅读教学,体验阅读带来的美妙,提升阅读的兴趣,最终让学生学习乐在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玉高. 探讨“审美―品读”式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农村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书籍、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呢?笔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认真地思考过、认真地尝试过,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种种教学做法。

一、营造生活化的阅读氛围

从笔者日常的执教情况来看,小学生是非常敏感的,能够调动起他们注意力的,无非是那些非常形象的、带有声音的、具有一定色彩的东西,每当接触这些时,学生的思维就开始活跃了起来。所以,我认为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给学生营造生活化的阅读氛围,最为关键的是要将学生内心世界中比较真实的情感挖掘出来。

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文时,很多学生都知道乌鸦,但可能多数学生没有见到过,通过学生在学习时用真情实感来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调动出来,并真实感悟到乌鸦喝水的经历。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东西讲给父母、长辈们听。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只能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而生活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只是将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最基础的东西,阅读教学应该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我们和学生才能在真正的富有生活意义的学习环境中提升阅读水平,就像我们学习《乌鸦喝水》这篇文章之后,学生就会认识到生活中有种种困难,只要努力克服,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一样。

二、创设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情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着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有阅读兴趣的、真实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在情感方面有真正的体验。

比如,在教学生学习《雨点》这首诗歌之前,我用广播给学生播放了小溪、河流以及大海、水流动的声音,再一边播放,一边让学生阅读这首诗歌,之后我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中来,让学生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首诗歌所描述的雨点的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诗歌所带来的意境美,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运用这种辅教学手段,来让学生巧妙地阅读,笔者认为可以将阅读的内容与意境真实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做到了阅读的情真意切。

三、增强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工具。对语言加以理解和揣摩不仅仅要了解想要表达什么内容,而且还要将语言中所蕴含的种种情感真实地体会出来,尤其是作者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增强学生阅读的感悟力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在学习《春到梅花山》一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梅花花开景象的课件,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抓住梅花花开美丽、动人的画面,使学生能够进入美丽的春色当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这种阅读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耐性,而且还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感。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时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中也会逐渐提升。

四、开展阅读课外活动

1.举办阅读比赛活动

为了使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丰富一些,学生的阅读欲望更强一些,我经常给学生举办阅读比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加,阅读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然后由学校其他教师来当评委,比赛的要求是希望学生能够大声、有感情地阅读,并将自己的情感投进去,最终评委也是以这几方面来给予学生考评。我认为学生最终取得什么样的评价并不是重要的,最关键的是学生敢于参与,能够在阅读比赛中认识到阅读给他们自身的学习带来的快乐。

2.开展收集课外读物活动

小学语文阅读,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只有学生阅读的书籍多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才会逐渐开阔起来。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如果只阅读课本文章,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烦感,因为小学生都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他们喜欢去接触新知识,喜欢探索。所以,在平时,我经常开展收集课外读物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或者在其他地方可以收集来的书籍都带到课堂上,这样通过每个学生的力量,就会收集到很多种类的阅读刊物,然后把这些刊物作为学生业余时间的读物,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阅读资源短缺问题,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使他们的阅读量越来越广,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就迅速提升了。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有利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不要手把手地教,要能放手就放手,给孩子自由学习的时间,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真正去享受每一次阅读后所获得的文字的洗礼。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阅读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的主被动从属关系的定位

谈阅读教学,首先要把握住教与学、师与生这两条主线,有了清晰的定位和判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阅读教学以学生读为主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一是阅读教学过程以读书为主。

以学生读为主,教师要不要读和讲呢?教师当然要读要讲。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时机得当。开始可以范读,当学生读的语气、声调、停顿、表情等不当时,教师要及时范读引路。

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虽然几经变革,如串讲法、分析法、讲读法、精讲多练等等,但是至今仍存在一个未解决好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实践太少。根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在阅读课上,应该以学生的读为主,要给学生较多的读书实践。也就是说,学习要靠学生实践。

总之,教师讲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规律;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要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即教会学生读书方法,所以也称这种方法为读书指导法。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审视是否存在被忽略的误区

1、课内练得少,尤其是学生读得少。以前在讲课文上下功夫大,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理解了课文大意,但并未把知识转化为阅读技能、技巧。一种技能、技巧的形成,不是由教师一讲学生就能掌握的,必须经过学生反复练习,没有大量的练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易提高的。

2、不同的课文,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缺乏变通。通常小学阅读课文有三类:一是讲读课文,二是阅读课文(半独立性阅读课文),三是独立阅读课文。三类课文总的教学目的都要完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同一组三类课文基础知识的训练项目基本相同。讲读课文一般出现的新知识多些,难度大些,要求教师的读、讲多些。阅读课文一般和同组的讲读课文体裁类似,新知识相对少些,难度减小,在学习过程中只需教师引导,让学生半独立地阅读,能自己理解某些词句、某些段落或概括出主题思想等,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总担心学生不会分析讲解,还是由教师越俎代庖,将两类教学目的要求不同的课文,基本上一样对待。于是,不但搞得学生负担过重,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课内读几篇文章。课内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巩固和提高自学能力。

要对三类课文采取三种处理方法,而且把讲和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其次,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再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第5篇

怎样进行小学低段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小学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而阅读可以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乐趣。在教学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世界的同时获得快乐,让阅读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让字词教学未阅读打基础

低年级学生的言语特点是短句多,以词代句多。识字教学的时候就要从这样的特点出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扩词,并且适时引导扩词成句,扩成超过单一意义的句子,甚至句群。平时就要注意有效地激发学生将他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言语运用起来,并成为字词教学的重要补充,实现课内外的融合,立体地进行字词教学。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把有一定情节的内容加进去,激发兴趣,让学生继续扩展。这样,在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学生就会很轻松地说出或写出一段比较完整的有一定意思的话。这样的做法持之以恒下去,往往会形成孩子们别具特色的课间言语游戏,那就会取得更加大的成就。为学生创设情景,以词带句,并能用句说话,为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第6篇

[关键词]自主性;阅读习惯;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中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五、在阅读中感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育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起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J].上海教育,2007,18。

[3]孙景华 彰显本体,打实基础―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语文教师,2005,4。

[4]郭根福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7。

第7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是语言理解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要素,同时阅读还是培养学生写作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一、目标确立,引领发展

1.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三维目标进行整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三个维度缺一不可,只有这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达到了,才算是有效的教学。

2.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文实际确立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想取得成效,一定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否则,教学目标定得高,脱离实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定得低,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定位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要让他们易于接受。

二、兴趣引领学习,氛围铸就成效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有趣的谜语、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课,上课前我就把这篇课文以表演(一人分饰两角)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主动得多。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则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的共同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语言多积累,语感领悟多

小学生是记忆力的最好时期,因此,积累语言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然而背诵积累,绝不是“死记硬背”的邻居,我们须要的是“灵活记忆,快乐积累”。认读和深情朗读为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使学生对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那么学生背诵课文时水到渠成,轻松地便可完成任务。另外根据文本的特点,不但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当导游也可以演课本剧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

四、时间有保证,质量有提高

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不能离开学生的阅读。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有较长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这就需要学生们在课外自主阅读。但是学生读了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就应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阅读。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东西,学生都可以去自己查阅相关的内容的。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的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因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不得不离开家乡,最终因劳累成疾客死异乡,临死他嘱托自己的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在上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去查阅肖邦的生平经历。学生们去查阅后,对肖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能领悟到肖邦的爱国之情。这样有教师引导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质量上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及时检验他们的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法。

五、要浇一碗水须有一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