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2:10
序论:在您撰写银行贷款季度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存款利率上限放宽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5年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整体下降明显,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前三季度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余额为3437亿元,超过2014年全年增幅。其中,第三季度不良贷款率为1.59%,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加944亿元,这已经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连续第9个季度攀升。
从地域分布来看,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已经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扩散,这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贷款增长较快,管理模式较为粗放,企业的经营以及抗风险能力和东部地区相比较弱,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此外,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资源型省份的不良贷款率较高,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使得煤炭、原油、矿产等行业盈利水平迅速下降,很多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从而提高了这些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同时,广东、江苏、浙江等以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的省份也随着制造业的萧条步入寒冬,大量企业因利润太低或无法获利而停产,进而导致这些地区第三季度不良贷款率超过2%。
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2.1 宏观经济因素
经济增长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每下降1%,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将下降9%左右。这是因为当经济增速放缓时,企业会面临系统性风险,经营效益下滑,收入减少,企业可能会因货物积压无法偿还债务。银行作为债权人,难以收回贷出资金,不良贷款增多,资产质量下降,同时银行的抵押物价值也会随着经济的收缩而下降,处置抵押资产收回的款项小于其预期水平。此外,流动性减弱导致银行可发放的贷款量减少,于是本能地提高贷款利率水平,减少贷款发放量,收紧银根,使得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继而更多企业中断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恶化,银行资产质量受到挑战。[1]
2015年GDP增速下滑至6.9%,此前快速扩张并拉动中国经济的传统行业如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其中,煤炭、钢铁等行业尤为明显,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盈利减少甚至出现亏损,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概率增加。此外,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规模比较大,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市场运作的潜在影响。2015年股市经历了高涨与低落,资本市场的这种大幅度波动增加了银行资产质量的风险。
2.2 银行自身因素
作为信贷资金运作的主体,银行本身对不良贷款的形成负有最主要、最直接的责任。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以及信贷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业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等多种因素都会对信贷资产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对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做以下三个方面的总结。
第一,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银行对信贷人员进行绩效评价主要取决于其贷款发放量,这导致信贷人员一般不关心银行的长期利益,而是只关注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能否获得高薪等自身利益,在选择贷款项目上不能真实客观地评价分析贷款的可行性,轻视了信贷风险,造成资产质量的下降和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信贷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成本也较低,员工的收入没有完全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挂钩,大部分员工都缺乏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以及不良贷款的责任心。
第二,商业银行缺少完善严密的信贷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考核指标是市场占有率和贷款增量,所以银行通常把重点放在维护客户关系、拉存贷款上。而且贷前缺少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信用状况、贷款方式以及具体用途的全面调查和深入了解;贷中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并且处理违规违纪力度不足,造成贷款及内控监管各个环节出现风险隐患;贷后日常监管检查的频率较少,对贷款用途的跟踪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信贷资产进行保全和收回。
第三,贷款结构不合理,投放过于集中。近几年我国信贷市场普遍存在着信贷过于集中的现象,增加了商业银行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而且银行也越来越直接地受到企业的经营周期以及宏观经济市场波动的影响。例如几年前钢铁、水泥、电力等“三高”行业整合时期,各商业银行都争相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但是随着行业进入调整期,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影响,“三高”行业盈利水平下降,银行信贷资产也随之面临较大的风险。[2]
2.3 房地产业因素
如今,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萧条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但房地产业的潜在风险不可小觑。房地产业是一个高杠杆经营、高固定成本的周期性行业,它与上、下游分别20多个产业、50多个行业有着直接关系,若房地产出现问题,这些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都难以独善其身。
前几年房地产业异常火热,许多企业纷纷转型投资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供应量过高。如今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消费者的购房需求受到抑制,房地产库存的居高不下加重了房企身上沉重的负担。加上之前政府出台了一些限购限贷政策,更加剧了需求的急剧下降,大量卖不掉的房屋积压下来就形成了库存问题。中国目前有7亿平方米的房地产库存,其中住宅占据63%。
纵观中国房地产市场,各地楼市可谓是冷暖不一,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额占到全国总销售额80%以上,而三四线城市的比重非常低,还尚未从房地产的寒冬中走出来。这是由于三四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居民收入较低导致购买力不足,再加上市场缺乏活力,就业机会较少,大批劳动力离开家乡,到一线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减少了三四线城市的购房需求,而此前房地产的供应量很大,积累了过多的库存,现在一时很难消化。[3]一些与房地产业相关的行业也因此受到牵连,众多企业的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变慢、偿债能力减弱,不能如期偿还银行贷款,致使银行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信贷渠道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2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45-03
一、前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货币政策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各自观察的角度和强调的因素不同,不同流派对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认识迥异。目前学者按照货币与其他资产之间的不同替代性,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分为两大类: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1988年,伯南克和布林德(Alan S. Blinder)在其“信贷、货币和总需求”(Credit,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一文中,认为在信息不对称下,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放弃了传统的信贷是债券的完全替代品的假定,假定存在三类资产:货币、信贷和债券。将IS 曲线修正为加入信贷市场后的CC(Commodity Credit Curve)曲线,建立了包含信贷市场均衡的CC-LM曲线,利用CC-LM 曲线来分析央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提出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递渠道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学术界对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机制在我国的存在性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实证研究,而缺乏较充分的理论研究。本文从信贷渠道理论的基础入手,结合国情,重点从理论分析入手,阐述信贷渠道在我国的存在性。同时,对我国实证性研究进行总结并评述。
二、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机制的基本假定
信贷渠道的两个基本假定是:(1)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银行贷款和证券必须是不完全替代的;银行的贷款来源主要是其核心存款,只有这样紧缩性货币政策才能够引起银行贷款的下降,否则银行可以通过诸如发行、出售证券等方式为其贷款提供资金支持,因而抵消或缓解货币紧缩对银行贷款供给的下调压力。(2)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作为企业负债的贷款和其他资金来源必须是不完全替代的。由于企业的异质性,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其外部主要融资来源是银行贷款,企业较难通过发行债券或上市融资等方式抵消它所能获得的银行贷款的下降,进而由于可获得贷款的下降而引起企业经济活动的紧缩。这样的话,通过信贷渠道,央行的货币政策就会对实体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可见,信贷渠道摈弃了货币观所秉承的“莫迪利安尼-米勒理论”,即假定金融结构不会影响真实产量。所谓的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观点(credit/lending channel/views)可概述为:货币政策信贷可获得性信贷真实经济。
信贷渠道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银行贷款途径和资产负债表途径。银行贷款途径的传导过程可以表述为:MLIY,其中L为银行贷款可供量。资产负债表途径的传导过程可以表述为:Mi Pe,NCF资产状况改善IY,其中NCF代表现金流,L代表银行贷款量。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都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会通过资本市场的限制性进入对银行和企业这两个借款者产生不均衡的冲击。
三、我国银行信贷传递机制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理论分析
从前文的理论介绍中,我们知道,信贷传递机制得以发挥作用,需要满足2个前提条件。下文将结合这些条件从理论上阐述银行信贷传递机制在我们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检验条件1,在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银行贷款和商业票据必须是不完全替代,一方面银行较难通过有价证券持有额或银行票据发行额的增减来冲销可贷款量的减少。在我国,虽然近几年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的有价证券投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其比重仍然较低。与发达国家已经证券化的资产负债结构相比,票证化工具所占比重很小。金融机构在获得资金以后主要用于发放贷款,各项贷款占金融机构所用资金运用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这样,当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时,银行很难通过出售证券来满足流动性不足的需要,而且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大,由于有价证券投资的期限较短,这样通过有价证券等投资方式就更加难以替代贷款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对发行不受存款准备金限制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实行严格的审批制,所以,以通过类似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发行股票来吸收资金抵消或缓解信贷资金的减少。因此,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由此发挥作用。况且我国一直通过各种经济、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量和投向进行引导和监督,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些“窗口指导”或“道义劝告”的信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银行信贷传递机制的作用。
最后看条件2,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作为企业负债的贷款和其他方式的融资渠道必须是不完全替代的。目前,我国仍是以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融资格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企业内部融资占比27.7%,企业债券融资占比10.6%,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融资占比3.4%,而人民币贷款融资占比达到58.3%。如果单纯考虑企业的各项外部融资情况占比,银行贷款占比更高。
虽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以及银行贷款等方式融资满足资金需求。但是我国企业数量庞大,而受制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采用的严格的核准制,企业进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门槛过高、手续繁杂。例如,我国对于公司发行债券有严格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发行后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最近期末净资产额的40%;最近3个会计年度实现的平均可分配利润不少于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有企业1000多万家,但是我国包括A股和B股在内的上市公司总数不足2000家。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融资的方式并不能解决我国大多数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而,企业资金来源仍然严重需求于银行贷款,尤其是大量中小型企业。
有众多调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获得银行提供的贷款支持。Cull et al.(2006)通过对中国非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急需发展资金但是却总是受到银行的歧视而无法获得正常经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目前,中小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但是,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8万亿元,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为仅22.2%,近几年南方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由于不能从银行获得资金需求倒闭的事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对于很多借款人而言银行信用中介是不可或缺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很明显,在我国,由于银行和企业不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来抵消或缓解银行可贷资金和企业所需资金的减少。可见,在我国银行信贷渠道产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满足的。
四、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机制在我国实证研究综述
随着国家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越来越多,这也促使了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大多数实证研究多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协整检验方法、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得出结论。
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2005)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向量自回归等方法,对我国1992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二季度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研究,分别建立了由M1、通货膨率、GDP、银行贷款余额和M2、通货膨胀率、GDP、银行贷款余额构成的两个向量自回归模型,并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发现从对物价和产出等最终目标的影响来看,贷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M2,M1的影响最不显著。贷款增长比货币增长更能解释经济波动。江群(2008)利用1993-2007年间数据,通过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贷款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表明虽然随着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商业银行间竞争程度的增加以及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加深导致我国信贷渠道弱化,但是从2006年起,这种态势有所逆转,信贷因素仍然是衡量我国宏观经济冷热程度的重要金融变量。周孟亮、李明贤(2006)以我国1998年以来进入间接货币调控时期的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以1998年1月到2005年8月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然后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相对于货币渠道,信贷对我国实际产出的影响更大,得出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饶品贵、姜国华(2010)认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商业信用可以作为银行贷款的替代。他们从企业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的互动与货币政策波动之间的关系出发,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期,企业会从供应商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并减少提供给客户的商业信用,以此作为替代的融资方式。同时,他们对企业商业信用账龄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期会缩短应收账款账龄的同时延长应付账款账龄。基于商业信用的证据,实证表明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机制在我国是存在的。
五、结论及启示
信贷渠道使得人们在传统货币传导渠道之外,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证分析中可知,信贷渠道在我国是存在的而且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主要途径。但是受制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对我国信贷传递渠道产生了一定的阻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需要从微观机制入手,系统研究影响货币政策信贷传递机制的微观影响因素,疏导其传导渠道,消除在传导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限制条件。
■
参考文献:
[1] Bernanke, B. S. and Blinder, A. S. (1988) “Credit ,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 ,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8, 435-439.
[2] Bernanke, B. S. and Blinder, A. S. (1992) “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82(4) , 901-921.
[3] Bernanke, B. S. and Gertler, M. (1995) “ Inside the Box: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9(4) , 27-48.
[4] 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5,(05).
一、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行业的基本情况
(一)流入房地产行业民间资本的规模
调查显示,民间融资占样本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比重不断上升。2006、2007、2008年和2009年1季度,日照市20家主要房地产企业资金融入民间资金额分别为9.31、12.71、13.46和10.31亿元,分别占其资金来源总额的21.37%、22.88%、26.05%和27.01%。
(二)融资期限短于全部民间融资
2006、2007、2008和2009年1季度,日照市全部民间融资加权平均期限分别为152、183、186和198天;而同期流入房地产业民间融资的加权平均期限分别122、126、147和156天,分别比同期全部民间融资平均期限短30、57、39和42天。
(三)流入房地产行业民间资本的利率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流入日照市房地产行业的民间资本的利率水平低于整体民间融资利率,但呈逐渐上升趋势。2006、2007、2008和2009年1季度,全市流入房地产业民间融资的加权平均年利率分别为17.68%、18.36%、19.13%和19.28%,分别低于同期全部民间融资加权平均利率0.93、0.89、1.23和1.28个百分点。
(四)融资方式多以现金为主,且多签有书面合同
2006、2007、2008和2009年1季度,日照市房地产业以现金方式流入的民间资金分别有1241、1011、1264和1130笔,占比均达到99%以上。同期,全市房地产业融入民间资金签订合同的分别为1215、986、1248和1124笔,分别占97.20%、97.33%、98.50%和99.38%。
(五)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行业的主要形式
一是保值存款型民间资本流入。据调查,房地产开发商为解决临时性资金缺口进行的民间融资活动,是民间资金进入房地产业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单笔金额较大,资金回报率在10%―20%之间,以项目建成预售或获得银行贷款为还款保证。据调查,全市流入房地产行业的民间融资中约有60%以上采取了这一形式。
二是预先预售型民间资本流入。在项目开工取得预售资格条件下,以公开的形式,收取部分购房户定金,承诺在同期价格上给予一定优惠,并在楼层、户型上有优先选择权。据对日照市20家主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调查显示,60%的购房者愿意主动选择这种购房方式,房地产开发商对其价格优惠一般在5%―10%之间。
三是赊购链条型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工后,采取赊购建材的方式占用民间资金,以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这也是当前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业的途径之一。从调查的全市20家主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情况来看,多数企业的建筑安装材料中约有30%―40%是以赊购方式购入的。
二、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行业的效应分析
(一)正面效应
1. 充实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2008年上半年,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各家金融机构普遍压缩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规模;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部分房地产企业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银行贷款跟进受阻的形势下,民间资本的流入对保持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经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业,充实和拓展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进而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负面效应
1. 增加民事纠纷及社会不稳定因素。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业具有“无序”特征,存在市场不规范、法律无法保障等缺陷,容易引发各种融资纠纷及社会不稳定因素。
2. 引发银行信贷风险。流入房地产业的民间资本一部分来源于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或抵押贷款,是部分具备贷款条件的个人将获得的贷款以个人资金投向房地产。此外,部分房地产项目开发商自有资金少,依靠民间资本前期投入,后期由银行贷款陆续跟进,容易出现民间融资风险捆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风险转嫁为银行贷款风险的现象。
3. 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一般是在土地招投标、工程建设等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成本投入对商品房价格决定起关键作用。一方面民间资本对开发商高价参与土地招标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开发商借入的民间资本成本较高,两者对土地交易价和商品房成交价的不断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8年,在金融危机肆虐、全国房地产行业整体陷入低迷的背景下,日照市商品房价格仍然逆势上行,全年商品房成交均价为每平米3354元,同比增加187元,增长5.9%。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民间融资的法律约束,合理引导其规范发展
民间融资一般都在私下进行,金融监管难以涉及,这使得大量资金长期在体外循环,游离于常规的金融监管之外,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因此,建议尽快出台规范民间融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对民间融资的资金投向、借款方式、期限、利率水平、争议的处理及收益的税收调节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民间借贷有法可依,走上规范化轨道。同时,建立民间融资监测及风险预警制度,定期采集民间融资的有关数据,加强对民间融资主体、规模及利率水平的管理,以及时掌握民间融资的利率、投向、规模等变化情况,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提高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前做好风险防范
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保证其严格执行住房贷款相关货币政策规定,确保在房屋封顶后发放按揭贷款。一方面,减少信息不对称对购房者的影响,降低购房者的风险。另一方面,对自有资金少、应收账款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要限制对其发放贷款。要把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监管和调控重点,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及所属产业链企业的风险监测,完善房地产信贷管理,防止房地产行业风险向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转移。
(三)构建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分散房地产融资风险,防止房地产泡沫
过度的投机性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业,极易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诱发形成房地产泡沫。因此,国家应积极进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避免其为了投机而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助推房地产市场泡沫。
随着金融危机的延伸,中国中小企业日益困窘。
“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融资难、贷款难。”在2009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主办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国际论坛上,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明确表示。
“鉴于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当中,掌握着70万亿金融资产的100多家大中型银行是绝对主力,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所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各大商业银行身上。他们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运营模式,在金融产品和业务流程上创新。”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表示。
中小企业需要银行,那么银行是否需要中小企业呢?
对此,深圳发展银行行长肖遂宁的回答是肯定:“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是围绕一个产业链在生存和发展,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在提供加工和服务。于是我们发现这里面有一片对商业银行创造利润和发展机会的蓝海。”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则表示:“服务于中小企业对我们现代银行业在调整自己战略结构、调整自己客户的结构和业务组合的结构,提升自己业务组合的竞争能力方面,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于强制执行银监会“服务中小企业政策”的各大商业银行来说,这也许更像一种宽慰。但对于实实在在靠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中小银行来说,此言非虚。
矛盾的数据
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论坛上,在场的工、农、中、建四大银行行长刚刚总结完他们各自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列出了几组相当令人欣慰的数据,论坛的长三角分会场却有一位中小企业主讲述了自己到银行贷款碰壁的事情。
“我往工商银行跑了三次,但因为没有抵押物,他们不愿意贷款给我。你们这个政策是不是只为政府企业服务?而像我们这样的草根创业者,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从银行得到贷款?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实际更需要得到政策的支持,能不能给我们扶上马送一程?”
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建议说:“先找到一点创业的资金,比如说亲戚朋友,等你们有了资金往来,可以提供给银行作为了解。同时你也积累一点资产,抵押担保都可以做起来,慢慢做大以后,是会发展起来的。”
而在此前,杨凯生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在工商银行有贷款的企业客户中88%是中小企业,工商银行向企业发放的贷款总量中50%投向中小企业。2009年1至5月份工行整个贷款发放中,61%投向了中小企业,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量由2008年年底占比例47.16%提高到目前的49%。
其他三家银行公布的数据分别为:
农业银行行长张云:我们的客户90%都是中小企业,58%是小企业。2009年1至5月底,中小企业贷款增加2400多亿,占全行贷款增加将近50%,已经超过年初决定的增长计划两倍多。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2009年1到5月份,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了44%,我们中小企业客户增长了22%,到5月底,我们对中小企业提供的各种授信达到11000亿,中小企业客户总数超过3万户,这当然跟900多万的中小企业相比是一个小数目,但我们走出了重要一步。
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2009年1〜5月份建行投放的贷款中,中小企业达到了12000亿,占信贷余额42%。其中对小型企业贷款达到5000多亿,占总贷款余额的18%。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则总结说:今年第一季度,对中小企业贷款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都占到贷款总额的53%,对小企业贷款的增长是11%,对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长了17%,大大高于对大型企业和全国贷款的增速。
从这些数据看,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融资的状况是相当乐观的,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然而从1〜4月份5.17万亿元贷款的期限结构看,短期贷款增加8928亿元,仅占17.27%。尤其是2009年4月,在中长期贷款新增374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3.3%的情况下,新增短期贷款反而减少了786亿元。而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正是短期贷款。
而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也公布了一个与四大银行明显不相符的数据:“2008年全国新增小企业贷款只有225亿,比上年只增长了1.4%,而全国贷款增加了14.9%。今年头三个月,全国信贷规模总量增加了4.8万亿,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加额度只占不到5%。”
曾经于2009年一季度亲赴江苏、湖南、山东等地调查的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也表示:“就某些地方提供的数据来看,中小企业的信贷余额比重并没有增加,个别地区反而下降了。”
李子彬说:“此前对于这个数字相关部门一直没有统计,据了解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银监会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了,我们协会专门去银监会要过这个数字,但是他们明确表示不对外公布。”
“这没有丝毫保密的必要,各界都希望了解中小企业融资的真实情况。”李子彬对记者强调说。
向“草根银行”学习
大银行天然有“傍大款”的习惯,喜欢大企业、大项目。大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的理由非常充分: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率低。
但在银监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副组长杨家才看来,这些都不是根本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不在于规模大小,而是在于有没有技术。大银行和小银行一样,都可以做好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杨家才一针见血地指出。
恰恰相反,杨家才认为与中小银行相比,大银行反而会具备更多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能力:“五大银行有资源优势:一是人力资源,五大银行有148万从业人员,占整个银行从业人员的55%;二是网点资源,网点遍布城乡,哪里有中小企业,哪里就有五大银行的网点,他们可以提供便捷的服务;三是大银行的机制创新,比如他们在做的信贷工厂有一个信贷评分系统。”
在这方面,一些中小银行如浙江泰隆银行、包头商业银行等已经做出了表率,成为业内公认的“草根银行”。
“我们认为大银行要积极向这些小银行学习,成功的经验银监会应该强制推广。”李子彬说。
1993年成立的泰隆银行董事长王钧表示:“我们的客户中中小企业占98%,主要以小企业和微小企业为主。”接触的虽然是大银行惧怕或忽视的中小企业,泰隆银行的收益却并不差。“目前泰隆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93%以上是保证信用贷款,仅7%为抵押贷款。2008年我们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7%左右。”
“在中小企业主融资服务过程当中,主要因素是信息如何对称。我们泰隆银行40%的客户经理通过面对面和背靠背了解企业的三品三表,做到眼见为实,知根知底。”王钧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
而且他认为,类似泰隆银行这样的做法是完全可以复制的。“在银监局支持下,从2006年开始我们进行跨地区复制,每年有40%的增长率。去年年底我们资产收益率是1.62%,资本收益率33%。这说明是完全可持续可复制的。”
“小企业贷款难不是难在企业,而是难在银行自身,是想不想贷、敢不敢贷、会不会贷的问题。”包商银行行长李镇西直言。
“许多小企业没有抵押物,没有财务报表,没有管理,他们是三没有,我们就是三不要,完全靠自己的分析,完全靠自己的判断得出一个结论,能不能给他贷,能给他贷多少。这几年我发现这样一个成熟的技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这几年在核心技术方面不断提炼。”
依靠这种“技术”,包商银行也很好地控制了风险。“包商银行现在小企业贷款日放量已经在70多万元,每天都这样。但是我们不良率仍然保持在千分之二,最高时候不超过千分之四。”
伴随新一轮楼市调控大幕的启动,银行房贷压力测试陆续展开。
4月20日,银监会在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会议上,明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要加强土地储备贷款管理,严控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各大中型银行需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
目前,银行房贷压力测试基本告一段落,各家银行的测试结果也陆续公布。
从测试结果看,银行对房价下跌的容忍度在30%~40%之间。容忍度最高的是民生银行,假如房价下跌40%,不会影响该行资产质量;农行的容忍度是房价下跌20%,之后房价每下跌1个百分点,就会多形成1个百分点的不良贷款。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可容忍的房价下跌幅度在30%左右。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层告诉记者,此次银行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与以往不同,银行更加重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因此测试模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考量因素,比如加息、房产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等。
此次测试显示,银行对房价下跌的承受能力好于预期。不过目前房价仍未出现下跌迹象,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尚未充分暴露,银行最终受影响程度如何,仍有待市场检验。
“体检”乐观
从已经公布数据的几家银行来看,除了农业银行稍略显谨慎之外,其他各家银行均表示:“房价下跌三成,银行扛得住。”
交通银行是首家公布房贷压力测试的银行。4月29日,交通银行副行长钱文挥在一季度业绩会上透露,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下降30%,交通银行开发贷款不良率将增加1.2%,个人按揭不良率提高0.9%。
钱文挥认为,由于交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相对较低,完全有把握消化和吸收这部分问题。交通银行2009年年报显示,截至2009年末,该行房地产贷款余额为12932.5亿元,占总贷款的7.03%。2009年该行新增房地产贷款4075.7亿元。
“当然,房价如果出现更大幅度下跌或者出现系统性风险,影响可能会比较大。”钱文挥说。
在1季度业绩会上,建设银行也表示,房价下跌30%对该行不良贷款影响与交行大体相当,可能会略微乐观一些。
民生银行对于房贷压力测试的结果最为乐观,民生银行行长洪琦公开表示,即使房价下降40%也不会影响该行的资产质量。
民生银行近三年的年报数据显示,该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底,民生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1037.1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1.75%;2008年底,该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901.58亿元,占比13.69%;2007年底,房地产业贷款余额719.03亿元,占比13%。同时,民生银行2009年的新增房地产贷款仅为135.55亿元,占总贷款的1.54%,即便因房价下跌,这部分资金受到影响,对该行的总体贷款质量影响也不会太大。
一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人士指出,目前银行高于150%的拨备率使得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已相对较强。此外,银行房贷比率逐步下降,即使房价下跌两成甚至三成,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已经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仍然能够承受这部分风险。
房贷紧缩之后
即使银行房贷“体检”结果乐观,银行方面仍不敢轻视房地产贷款潜在的风险。
2009年银行年报显示,三大上市国有银行的涉房贷款金额占比均在20%以上,兴业银行涉房贷款规模占比更是达到30.64%。
不过,银行已经开始有意紧缩房贷,2010年3月,房地产贷款出现减缓趋势。央行数据显示,3月末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4.3%,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人士透露,2010年8月各家银行将组织专项贷款用途调查,银行内部对此十分重视,检查工作预计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银行会尽量紧缩房贷。这样,银行即便要做松动也要等到年底才能有所行动。“年底房贷会开闸放水,毕竟银行也要完成任务,不过届时也要视房地产市场行情而定。”
“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并不大,实际上,最大的风险在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敏华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银行房贷压力测试也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列入考量因素之中。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此次银行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与以往不同,银行更加重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去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爆发式增长也引起了银行和监管层的关注。
2009年,随着4万亿投资计划的启动,大量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应运而生,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也随之出现井喷。有接近银监会的消息人士告诉记者,截至2009年底,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约为7万亿元。
庞大的债务已成为银行不可忽视的风险。令银行担忧的是,本身具有稳定现金流支持还款的融资平台公司较少,大部分融资平台都需要依赖土地转让或财政补贴。房价一旦大幅下跌,势必导致土地价值缩水、土地流拍的情况出现,如此一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有可能会集中暴露。
“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尚不能量化,不过银行的测试已经考虑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结果还比较乐观。”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说。
除此之外,与房贷相关的其他行业贷款也是银行的一块心病。房地产行业一旦陷入低迷,与之相关的多个行业也会受到冲击,比如机械、钢铁、水泥、家电等行业。
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人士表示,这部分行业贷款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各家银行贷款数额不一,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
这部分行业贷款占银行贷款比例近20%。以交通银行为例,2009年交通银行各项贷款中钢铁冶炼及加工贷款余额4010.9亿元,占比为2.18%;机械设备贷款7653.2亿元,占比为4.16%;建筑业贷款5538.7亿元,占比为3.01%。除去这几大行业,其他行业贷款也与房地产贷款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关联。
不过,有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表示,房地产行业受影响,波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这些行业受到的冲击毕竟有限。虽然部分企业利润因此下降,但是这并不足以导致大量企业破产,因此银行贷款仍然比较安全。
“2008年房地产市场也经历过类似的阵痛,但是其他行业并没有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佘敏华说。
此外,加息也成为银行要重点考量的一个因素。由于利率上升会导致月供压力加大,按揭贷款的不良率和拖欠率可能会上升。
有银行人士表示,一次性付款的购房者不在少数,银行贷款在2009年整个购房款的资金结构中比例并不大。如果自有资金充足,银行的风险就不会扩大,但是,这一情况因区域和产品不同而不同。
世联地产就其在全国20多个城市的345个一手楼盘总结出的数据显示,北京虽然价格上涨非常快,但是其自有资金的比例也是全国最高的。2009年北京购房者群体中,35%~40%是一次性付清,没有使用银行的贷款。
另据中金公司的数据,北京地区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保持在35%左右,至少可以抵抗35%的下跌风险,加之一次性付款比例不小,所以房价除非腰斩,否则北京的房贷不会出现实质性的坏账。
本文从资产支持证券供给方的角度出发,基于对上市银行财务数据的梳理,分析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在动力,从而解决商业银行要不要做资产证券化的问题。
信贷资产证券化未现井喷
一季度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回顾
2015年一季度,银监会主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共发行17期,发行规模507.87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发起了14期工商企业贷款证券化和1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共计468.03亿元。信贷支持证券的发行并未出现井喷,而2014年11月银监会公告对资产证券化采取备案制后,市场普遍对2015年的发行有很高的期待。
从发起人构成看,2015年一季度城商行、农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发起的期数较多,汇丰、渣打、华商三家外资银行也开始进入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但是发行规模普遍较小,大多集中在10亿~30亿元之间。国有大行参与度的不足,使得2015年一季度的发行规模相比2014年四季度有明显萎缩。
五大行参与不足的原因
2015年一季度,除工行外,其他大行均未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应存在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产品的发行利差很小,目前优先级证券发行成本仍在5%左右,而大行转出的均为优质信贷资产,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仅在6%左右,考虑到需要支付评级、信托、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的费用,在整体只有1%利差的情况下,大行从证券化中很难获利,甚至还会亏钱,而中小银行信贷资产池的加权利率普遍在7%以上,证券化的积极性更高;其次,信贷资产的流转,既可以是存量资产,也可以是增量资产,大行通过理财、资管通道,以及最近很热的产业基金等方式,均能实现新增信贷资产的表外化,各类影子银行的存在,部分替代了标准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第三,一季度央行的定向投放使得大银行的流动性较为宽松,短期内也减少了国有大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获得流动性的需求。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力
商业银行发起信贷资产证券化,有着诸多内在动力:(1)盘活存量资产,释放贷款额度,降低存贷比;(2)缓解资本监管压力,提高资本充足率;(3)加快信贷资产周转速度,提高银行经营绩效;(4)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促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5)调节资产负债久期错配,主动调整资产配置结构;(6)分散银行过度集中的信贷风险。
本文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供给方的角度出发,基于对上市银行财务数据的梳理,分析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在动力,从而解决商业银行要不要做资产证券化的问题。
基于数据的证券化动力分析
存贷比
存贷比,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资产占存款负债的比例,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存贷比不得超过75%,为了避免触及政策红线,商业银行需要扩大存款规模,或者控制贷款额度,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打包后真实出售给SPV,从而将信贷资产移出资产负债表,降低存贷比,释放贷款额度。
从一季度上市银行数据看,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的存贷比均已超过75%,建设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的存贷比也在70%以上。上市银行一季度末的平均存贷比为70.24%,是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着金融脱媒和存款外流的压力,余额宝之类的产品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影响就是一个例子。2014年二季度开始,上市银行的平均存贷比经历了一段快速的上升过程,从2014年二季度末的65.88%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末的70.24%,从季度的环比增速看,除每年一季度存款会有大幅增长外,贷款的增速大多都高于存款增速,因此,商业银行具有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存贷比的内在需求,截至2015年一季度,上市银行的存款总额约为79万亿元,存贷比每降低一个百分点(降到70%以下)就对应着近8000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存贷比存废的争论一直以来就未停歇,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宽信用政策需要银行信贷投放的配合。2014年6月和2015年1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分别出台了调整贷款和存款统计口径的通知,银监会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将涉农贷款、小微贷款等从存贷比分子中扣除,分母增加大额可转让存单和外资法人银行吸收境外母行一年以上的净存放额,人民银行的《关于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口径的通知》则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纳入“各项存款”统计口径,将存款类金融机构拆放给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款项纳入“各项贷款”统计口径。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根据我们测算,调整统计口径后,绝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存贷比均降到70%以下。
如果不考虑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的限制,从资产证券化最发达的美国市场看,并没有单纯的对于贷款和存款比例的规定,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一直在100%以上且不断上升,同期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也是快速增长,其背后的逻辑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金融机构普遍出现加杠杆的过程,而资产证券化能够解决加杠杆过程中的期限不匹配问题,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
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一个银行的资本对其风险资产的比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资本充足率的管制,以此监测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证券化将贷款出售,可以减少对资本的消耗,提高资本充足率。
美国次贷危机后,我国监管当局出于审慎的原因,暂停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审批,直到2012年才重启试点,但是在《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里,要求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应持有其发起的每一单资产证券化中不低于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5%的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由于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权重为1250%,此规定使得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化减少资本占用的效果大打折扣。
2013年12月31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比例的文件》,尽管仍要求风险自留比例不得低于单只产品发行规模的5%,但是对于发起机构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的规定降低到该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其余风险自留部分可以持有最低档次之外的资产支持证券。这项规定大大降低了发起机构的风险权重,使得通过资产证券化降低资本占用成为可能。
从数据看,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较稳定,2012年以来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一直在12%以上,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也维持在9%以上,整体上压力不大。但是根据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在最低资本要求8%的基础上计提储备资本。储备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新规下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0.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5%,从上市银行一季报看,各银行目前都能满足监管规定,但是南京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比较接近10.5%的监管要求,未来还是可能存在一定的资本压力。因此,商业银行除了通过增发、优先股、混合资本债、次级债等途径提高资本充足率外,也可以考虑信贷资产证券化这种模式盘活存量,释放资本占用。
经营净利率
长期以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资产规模的粗放式扩张中发展,对资本消耗很大,随着经营成本的上升和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业的经营净利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最近三年的季度数据看,尽管由于银行经营的特点会出现季节性的比率波动(四季度会做拨备),但是ROE和ROA的下降趋势已经形成,上市银行的平均ROE由2012年一季度的22.62%下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18.02%,平均ROA由2012年一季度的1.37%下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1.29%。
依据财务管理中的杜邦公式,商业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存贷息差×资产周转率×杠杆率,其中,存贷息差随着利率市场化和激烈的商业竞争逐步收窄,杠杆率由于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的监管要求而日益受到限制,因此资产周转率就成为较为可行的提高资本回报率的变量。
除了息差的收窄和新资本管理办法的施行,经济下行周期下不良贷款余额的快速提高也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风险,上市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比率由2012年一季度的0.93%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1.33%,其中股份制银行的平均不良率上升更为明显,由2012年一季度的0.58%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1.22%。
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将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转换成现金和证券,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的证券化也给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处置不良资产的途径,两者都能加快信贷资产周转的速度,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中间业务收入
调整业务结构,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改变对存贷息差收入的依赖是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的重点发展目标之一。据统计,美国的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在45%以上。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收入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一季度的22.47%上升到2015年一季度的25.37%,但与国外尚有一定差距和发展空间,还有三家上市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重不足20%。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商业银行可以担任贷款发起人、贷款服务人、托管人、证券投资者等角色,可以为银行带来贷款服务、财务顾问、托管、自持资产支持证券等中间业务收入,推动资产业务从传统的“发放―持有”模式向投行化“发放―分销”交易方式的转变,在有效提升资产运用效率同时,增加非利息收入。
资产负债结构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包括贷款、投资、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和拆放同业款项、买入返售等项目,负债部分包括存款、同业存放和拆入、卖出回购款项、已发行债务证券等,资产负债表的各个项目具有不同的期限和风险收益特征。
从资产端看,上市银行贷款和投资的期限主要集中在3个月以上,3个月以上的贷款占83.18%,3个月以上的投资占90.51%,但是从负债端看,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短期存款占了较大比率,3个月以下的存款占比67.01%。此外,上市银行整体的同业资产期限也要长于同业负债的期限。商业银行用较短期限的负债支撑较长期限的资产,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风险和利率风险。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短期利率快速上升,金融机构普遍持有收益较低的长期资产(住房抵押贷款)和成本较高的短期负债,纷纷陷入了财务困境而破产,由此爆发了储贷危机,而资产证券化正是帮助美国金融机构走出储贷危机的重要工具,因此从流动性管理角度看,商业银行同样有内在的动力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资产和负债期限的不匹配。
除了调节资产期限,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贷款行业投向和大类资产重新配置的重要手段,通过将特定行业的信贷资产打包出售,可以调节该行业在银行整体贷款投向中的比例,有利于商业银行在总体上把握不同经济环境下银行贷款的行业风险,由所转让的特定行业贷款所释放的信贷额度,可以投放给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兴行业或者风险较低行业,达到调节贷款行业配置的目的。
此外,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将证券化后所收回的资金根据实际需要在公司贷款、个人贷款、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投资、同业等方面进行组合配置,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灵活性。
总结
证券化能改善财务指标
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是一个商业模式,重点在于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左边的信贷资产出售进行融资。通过将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端的久期,证券化后,资产负债表更加健康,现金和证券(发起机构自持)取代了原来的贷款,总体资产的风险度降低,相应的资本要求也会降低。同时由于资产销售收入的实现,未分配利润增加了股东权益,权益回报率也会提高。利润表中,信贷资产销售收入的确认使当期的利润得以增加,因此,资产证券化对于银行财务指标的改善是较为明显的。
未达预期是预期太高
一季度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并未出现一些市场人士预期中的井喷之势,508亿的规模确实并无亮点。但是我们认为这符合资产证券化的业务特点和目前的市场状况,首先,去年一年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超过2005年来发行规模总和,一些过去储备的项目得到了释放,一部分新参与者(主要是城商行、农商行、外资银行)在IT系统、业务流程、会计处理、外部合作等方面做了初次尝试,需要在流程理顺后再发起新的项目。信贷资产证券化从项目准备到招标发行通常需要3~5个月时间,去年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大量发行也是从8月开始,到12月出现井喷,这些机构需要时间去准备再度发行产品。其次,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仍在完善之中,如2015年3月央行宣布注册制和上周交易商协会出台关于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的征求意见稿,目前离完全常态化的发行还有一段距离,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择时发行是比较能够理解的。再次,对于资产支持证券的需求方而言,证券流动性的缺乏,需要更高的流动性溢价,这要和以低成本融资为目的的发起机构进行博弈,投资者的缺乏,尤其是次级投资者的稀少也制约了目前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节奏。
关键词:贷款 风险控制 利率 利率监测 利率监测系统
针对贷款利率的监测问题,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独立系统。多数银行都在贷款系统中设有对每笔贷款的使用利率查询模块,然后由人工进行监测。银行的上一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贷款系统,查询到下一级人员对自己所完成的每一笔贷款或对自己所管理的部门的每笔贷款,检查其使用利率的合理性,以及是否越权或错档等问题,同时对自己的上级负责,且接受上一级部门的监测。本文在分析了银行贷款过程中对利率运用的监测需求的基础上,归纳了各种贷款类型和利率政策即规定,建立了监测和违规处理模型,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利率监测分析系统。
一、现行贷款与利率监测存在的问题
在贷款利率监测,主要靠人工进行。造成的困难有一是工作量大:由于采用总行监测省行,省行监测地区支行,支行监测县级行的方式,越往上一级,工作量越大;二是容易出错:由于是人工方式,故因疲劳、心情等影响,很容易出现监测不到或判断错误的情形;三是易受干扰:人工在贷款利率监测过程中,很容易会因为人情、关系或某种压力而干扰到其监测的公正性。
为此,需要建立一个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贷款过程中对贷款利率使用情况的监测系统,能够按每笔贷款,监测到放贷人、执行时间、使用利率等情况,尤其是是否有错档或越权行为,并及时提出警告并从中干预,保证贷款的正常进行,同时保护银行和存款人的利益不收侵害。
二、银行利率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功能
我们设计的银行利率监测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一)数据导入与导出功能
由于本系统是依据业务人员在完成贷款后对其使用利率合规性的监测,故其数据来源于贷款系统,需要将贷款系统的数据导入到本系统,方可完成相应的监测工作。其次,现有的贷款系统一般都有数据导出功能,故刚好满足本系统的需求。
(二)基础数据维护
该功能主要包括利息信息、利率浮动区间、银行内部机构编码、审批权限设置四大维护功能,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不同权限对上面四个功能进行维护和调整。
(三)汇总统计
生成中国人民银行和行业银行总行要求上报的12种报表,一般按季度生成报表上报。根据提供的利率分析系统增加的表格.xls和省级分行-人行利率报表(表样)得到12种报表的模板。系统报表主要包括:分企业类型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分布表、人民币贷款浮动利率水平表、人民币贷款浮动利率区间分布表、人民币贷款固定利率水平表、人民币贷款固定利率区间分布表、人民币贴现利率水平表、银行分贷款类别和信用状况的贷款浮动利率水平表、个人住房贷款固定利率水平表、个人住房贷款浮动利率水平表、累放人民币贷款利率执行报告表、季度贷款不规范定价报告表和季度贷款定价监测情况通报表。
(四)分析与监测
分析与监测功能主要包括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和错档越权管理。用户方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对数据进行查询和简单汇总、分类分析,并依据数据结果进行文字分析。
(五)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为了防止数据库因异常情况损坏数据导致系统无法运行,要求系统具有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其中备份功能可以经常随时进行操作,但每天系统运行结束前必须备份全天的数据。但恢复功能一般慎用,只有在确认数据库出错时才会使用。除了原始数据之外,一般备份两份。恢复时按照三分之二多数正确进行恢复。
(六)用户及权限管理
该功能主要是对系统用户根据职权不同设置用户、用户等级和相应的权限,该功能的设置下,可以明确各级用户是否具备上面五项职能的权限及各项子权限的范围。从而确定人员权限和业务信息的保密范围。
三、系统性能需求
(1)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系统要按照“一体化”的原则进行设计,采用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的管理使用平台,统一的数据接口平台,使用户的总体投资小,售后服务成本低、升级容易、管理简单。更为重要的是一体化的架构使得系统平台结构关系变为简单,各个应用子系统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操作,会降低应用系统的扩展和实施的难度。
(2)灵活性:可以对软件进行很方便的配置。
(3)速度要求:按照总行要求每天回报各种业务数据的需求,本系统能够在20分钟内处理完省行一级的监测、监测报表生成工作。
(4)可扩展性。当有新的贷款品种出现时,所开发的软件能够很容易地添加新贷款品种的有关信息。
(5)接口简单:本系统上接贷款管理系统,从贷款系统中读取与利率应用相关的数据,然后进行监测与处理。同时下接银行内部管理系统,为银行对职工的工作业绩、奖惩提供部分依据。
四、数据需求
系统涉及的数据共有10类,分别为:法人贷款合同信息、个人贷款合同信息、法人贷款凭证信息、个人贷款凭证信息、基准利率信息、利率浮动区间信息、机构编码信息信息、二级分行编码分段信息、用户信息和贷款类别信息。
五、银行贷款利率监测系统设计
(一)业务流程设计
系统的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数据库结构设计
系统的数据库共含有11种表格,具体如包括法人合同表、个人合同表、法人凭证、个人凭证表、利率信息表、利率浮动区间表、机构代码表、二级分行编码分段表、用户信息表、贷款类别表和日志表等。
六、银行贷款利率监测系统实现与测试
本系统是以内蒙古农业银行为例实现的,故下面的界面标题和内容均针对该银行。
(一)报表查看模块
报表查看模块主要是根据所属机构、时间段(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和报表名称查看所生成的12种报表。报表查看的程序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数据查询模块
数据查询模块主要根据客户类型、所属机构、查询参照列、借款日期(起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参照列内容查询相关信息,同时可将查询结果导出。本模块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数据分析模块
数据分析模块主要帮助用户对数据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比较数据的借款金额、加权利率、加权基准利率、上浮幅度%、最高利率、最代利率。该模块的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错档越权模块
(五)区间管理模块
此界面不仅可以查看利率浮动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对基本浮动信息进行编辑(即修改)和删除操作。用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给出的利率浮动标准设置一级分行利率浮动下限,再根据一级分行给出的标准来分别设置二级分行(支行、营业室)的利率浮动下限。各二级分行(支行、营业室)的浮动下限可以相同,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标准。在进行“越权查询”时系统要以此为标准判断数据是否为越权数据。在进行“违规定价”(计息方式错误)查询时系统也以此为标准判断包括贴现利率在内的贷款利率是否低于人民银行规定的最低利率;利率下浮幅度是否超过人民银行规定区间;错误套用贷款利率类别。利率浮动区间应由管理员来设置。
(六)机构管理模块
此界面不仅可以查看机构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对基本机构信息进行编辑(即修改)和选择操作。机构代码为生成报表、查询数据、数据分析、错档越权查询等操作提供区分所属机构的标准,根据机构代码区分所属机构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原始数据中有比较准确的代码或名称。采用两级查询。用户可以对“机构代码”进行 “添加”、“修改”操作。
六、总结与展望
因此,目前的利率监测功能,实际上是依附在贷款系统上的一个具体功能,且只有单独的一项功能,在可以形成有关贷款信息报表之外,并不形成相关的监测报表。而且贷款系统庞大,安全级别高,不适合于在贷后随时随地启动系统进行监测活动。如果建立相对独立的利率监测系统,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尤其是各级领导可以随时掌握所属区域的贷款利率运用情况及违规程度和处理结果。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利率应用过程中的监测系统,实现了对贷款利率应用的监测,减少了认为因素,提高了监测的自动化程度。也实现了总行对报表的要求,满足了统计汇总需求,缩短了银行的统计汇总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本系统开发在后,所以与主系统,即整个存贷款系统是独立的,这是由本系统开发时的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带来的不利之处是系统每次须从主系统导出数据,方可运行本系统,完成利率监测。所以,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将本系统与主系统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在每笔贷款完成后即进入本系统,完成对该笔贷款的监测,以及时监测,早一点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尽可能减少银行的损失,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1997
[2]贾楠.利率决定理论与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J].现代商业,2008
[3]戴.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标的”.管理科学文摘,2008
[4]李.我国利率监测分析体系构建研究.海南金融,2011
[5]谭祝君,邓坤.从利率市场化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天府新论,2005
[6]黎军,谢志扬,马智鹏.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原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
[7]蒋胜.银行项目贷款评估方法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4
[8]林淑彬.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设计优化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
[9]王天新.管理信息系统发展[J].现代情报,2007
[10]蔡国强,李怡娜.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系统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11]余伟萍.关于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J],情报杂志.1997
[12]毛基业,陈国青.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应用与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3]魏东,陈晓江,房鼎益.基于SOA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
[14]王晓燕.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软件开发方法与实现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8
[15]梅宏,陈锋,冯耀东,杨杰.ABC:基于体系结构、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N].软件学报,2003
[16]万麟瑞,胡宏,孙红星.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学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
[17]伏晓,蔡圣闻,谢立.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