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08 15:31:26

序论:在您撰写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反思

第1篇

1."接受学习"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一提起接受学习,我们很容易与"机械学习"或"注入式学习"联系起来,其实不然。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接受学习、探究学习与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这两组概念涉及到两个不同的维度,是相互独立、互不依存的,也就是说,"只要用于呈现的言语材料能够同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学习动机和意义学习的心向",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如果满足了意义学习的条件和标准,接受学习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我现在教学的正是小学低年级段,从他们上课的状态以及回答问题的表现上看,他们自主获取新知识还比较困难,而且自主探究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能力还比较薄弱。比如,我在教学拼音《ie üe er》时,先从板书简笔画椰子树、月亮、耳朵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便直接出示三个复韵母,示范讲解ie üe er以及四声的正确发音。在这里对发音的指导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把知识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和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意义建构,促使他们进行有效学习,这显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获得可持续发展。

"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习活动不必从零开始,可以通过继承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

2.探究学习有其需要的条件性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时,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学生也应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猜测,并能借助实验、操作、调查、交流等活动,获得结论。如我在听完两位老师教学同一课《乌鸦兄弟》所运用不同的教法后,便发现不同的结语有不同的结果。一位教师是慷慨陈词:"懒惰的乌鸦兄弟必然会冻死。"而另一位教师则是以"一定会死吗?"引导学生思索。两种情况下,乌鸦的命运便截然相反。前者被无情地处以"极刑",而后者却拥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1)兄弟俩落到了冰冷的雪地里,吓得连滚带爬地钻进了一个树洞--小松鼠家。小松鼠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并教育他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2)兄弟俩掉进了冰冷的雪地里,眼看就要被冻死了,兔妈妈正好路过,小心地抱起了他们,才挽救了兄弟俩的性命。兄弟俩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终于改掉了懒惰的坏习惯。(3)兄弟俩正好落在了老大爷的背篓里,被老大爷背回家。经过大爷的悉心照顾,他们恢复了健康,还从老大爷那里学到了勤劳的美德……前者机械地接受知识,毫无学习兴趣。而后者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才使学生兴趣盎然,自由地想象,大胆地研究,踊跃地发言,展现了一个个奇思妙想。在认识懒惰的危害的基础上,又自主地构建了"知错就改,为时未晚"的真谛。

第2篇

一年级上册《国旗国旗真美丽》

2 教学课时:

一课时

3 教学目标:

3.1 让学生知道国旗的象征意义。

3.2 通过画国旗、朗读歌词、学唱歌曲、学生自己为歌曲创编动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演唱活动中学会《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并能准确的演唱歌曲,表达歌曲情绪。

3.3 能从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中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教学重难点:

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学唱。感受与分辩音的强弱。

5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画国旗用的纸和彩笔。

6 教学过程:

6.1 课堂导入

6.1.1 师生问好。

6.1.2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在学习歌曲之前我们一起来猜一个谜语好吗?“小小红色四方角,小星绕着大星跑,说起意义真不少,象征祖国真正好!”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红旗、国旗、五星红旗・・・・・・

师:猜对啦,是我们的国旗。

师:出示课题:《国旗国旗真美丽》

6.2 学习歌曲

6.2.1 出示歌词,有感情的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内容,教育学生。

6.2.2 学唱歌曲。

(1)老师分句教唱歌曲,连续两遍。

(2)集体在老师带领下完整地唱一遍。

(3)单独唱、分组唱。(同学们用拍手的方式拍出节奏)

(4)学生自己创编舞蹈动作,并进行歌唱表演。

(5)指导学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一遍歌曲。(师生为歌曲打节奏)

(6)让学生动手画一面国旗。

师:大、小五角星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6.3 课堂小结

第3篇

大家早上好!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校长室向一年来为学校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向老师和员工、向全体同学,致以新年的问候!

寒假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想了很多,大家看看,我们礼堂的铝合金窗户被人偷走了,会是什么干的呢?如果是我们曾经的学生干的,我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我们要彻底的反思我们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我们还该干些什么。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观后感。

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有一期节目,主要人物是个叫丁大卫的美国人,我看过那一期《实话实说》,当时就被深深地感动,其实重要的不是他是哪一国人,而是在这个物欲社会中安于清贫、坚守自己做人的良心、坚守自己理想的精神。

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视,就听到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

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

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第4篇

记忆深处,庄严的升旗仪式同样烙刻在我学生时代的二十年中,成为教师也已近二十年了,周一升旗这样的程序已成为习惯汇入我的血液。每每此刻,望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中不由得在庆幸,自己从事着一份神圣的工作,每周都有如此庄严的仪式让国旗在全校师生的注目下升起,让“祖国、红旗、北京、心脏……”这些神圣的词语在心中诵读。升旗仪式让渺小的我感觉自己离国家、使命如此之近,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骄傲自己生活的土地。是的,我生命中的升旗仪式都在北京,北京对于我不只是首都,她还是我的家,生于斯、长于斯,四十年来缘分不尽,皇天后土,京城的特质在血脉中传承。哦,北京,你是我灵魂的家园。

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是的,北京便是处于此等重要之处。北京是古都,是国家的首善之区,对我而言是家、是故乡。平凡如我,不能像奥运冠军那样为国争光,让五星红旗为世人升起;也没有机会像探险家那样远赴蛮荒,让五星红旗飘扬于天地之间。但我自豪我庆幸,我是北京人,儿时我就把足迹留到那些书本中记载的神圣之地——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如今这些地方都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我的家乡是拥有“世遗”最多的城市;作为东道主主办地,我参与了1990年的亚运会和2008年的奥运会,无数的国际级盛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家的骄傲、是北京的骄傲、是北京人的骄傲。

北京是个与时俱进的城市。时光倒流三十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北京是恬淡的、闲适的,没有多少汹涌的人流、车流,马路没有现在宽,楼没有现在高,那时的生活更多是朴实、安详。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我的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多了、车多了,高楼多了,我家大院的小马路眨眼间成为宽阔的四环,路边的冰激凌店被气派的高楼取代,年年变、月月变。如今回想起来,世纪更替的那几年是北京变化最快的时候。从此,豪华取代了闲适,快节奏取代了恬淡,这些变化如胶片的影像应合在我青春的轨迹上。

现今的北京,蓬勃而不失稳重、喧嚣躁动中不失往日的成熟大气。在人到中年的我眼中,北京不是过去的家了,她更多彰显着首都的特质,接纳着全国的精英,体现着发展与变化,以千年古都之貌展现代都市之姿,让国民心向往之。更重要的,在新世纪的十年之际,我们有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寥寥八个字概括了北京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传承的特质,引领新一代的北京人在建设北京的漫漫征途上大步前行。

作为首都公民的一员,传承和发扬北京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作为首都教育工作者的一员,践行“北京精神”就在我的日常工作中。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爱国无需空洞也并不遥远,因为爱就在我们心中。感谢教师这个职业,使我每周都有一个隆重而庄严的场合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唱着国歌,望着五星红旗在旭日中升起,身边就是祖国“八、九点钟的太阳”,心中不由得感到深深的责任和使命。爱我的学生,爱我的岗位,爱我的工作,就是热爱祖国最直白的方式,是践行北京精神最具体的表现。师范出身的我们都知道,所谓“师范”即“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其从业人员必然要成为社会的楷模,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通过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影响学生,从而造就出掌握一定文化,具备一定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社会成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只有把尊重师德规范变成自己深刻的信念,才能有为人师表的自觉行动。教师的言行,点点滴滴,随时都注入到学生的心头,起到影响和感化作用。学生每时每刻都注视着教师的言行举止。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受着象教师这样的严格监督,也没有任何人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如教师一样的深远的影响。

教师是塑造年轻一代美好心灵的工程师,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这是因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相互接触,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因此重视对学生的德育的影响至关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不但靠教师口头上的教育,还要靠老师的行为品德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与教育。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不断突破自我。北京携古都之重,行创新之路,以现代都市的发展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体现了北京人民的创新精神。北京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创新,高超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技巧是每名教师追求目标,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定期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提炼教学经验。

弘扬北京精神,共建和谐社会是新时代对北京人的要求。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身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即是个体,也是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只有相互包容、和谐,才能做到集体进步,从而达到整体提升的目标。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就要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甘于自律,用人类社会中的最高道德行为标准约束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亲其师而信其道”。工作中做到师生和谐、集体和谐,有利于群体共同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吃”透教材; 制定目标; 调控有效; 引导自主学习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吃”透教材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做到既能对课文整体感悟,又能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有准确的把握,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对课文没有深入浅出的把握,实现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一句空话。假如教师课前没有“吃”透教材,结果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堵滞,思考颇浅,学生仅仅是表面化理解课文。

2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订有效教学目标,然后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目标的达成。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些课文,如《一面五星红旗》,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一面五星红旗》的重点是“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难点有二: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点是相互依存的。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判断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并不是看这个教师有没有教完规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收获不大甚至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3 课堂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一位教师尽管教一门课,面对的也是同一批学生,但是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学生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中,所以教师必须对不断变化的师生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课前气氛的渲染:每堂语文课的预备铃响过之后进行一些小型的全班性活动。可以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进行词语接龙,背背课文、儿歌,猜谜语等活动。这段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它既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又可以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上课的准备状态。这些活动开展的同时,教师要注意用亲切的目光、微笑的表情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气氛融洽。往往这样的活动开展完后,整个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2 突发问题的机智调控:课堂上究竟会发生些什么情况,这是任何一位教师都无法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比如,上多媒体课时突然停电,挂着的黑板突然掉了下来,有位同学提出了个怪问题,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等等,诸如此类的可能性不胜枚举。这些活动情境就是在向教师的智慧和应变调控能力提出挑战。面对课堂教学中突发的问题,教师应当先衡量一下这是什么类型或什么性质的问题,是否需要花时间去解决,如果需要解决,那么是否可以机智地将其与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步骤相联系、组合,在经过重组后一定要敢于放下自己拟定的计划,把问题解决到位。如果没有在课堂上浪费时间解决的必要,那么可以用比较自然简练的话语一笔带过。例如再讲《影子》这篇课文时,我原本设计了一个在户外“踩影子”的游戏,把课文内容化抽象为直观,让孩子们边玩边观察、思考,边玩边了解课文内容。可讲课时天不作美,太阳公公偏偏躲了起来。怎么办?我如何给他们创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呢?灵机一动,我拉上窗帘,打开投影仪,让一个孩子站过去,让转身、移动,其他的孩子则仔细观察影子位子的变化。通过这个活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把刚才的问题解释清楚了,并且他们都喜欢到前面来体验。然后我又让他们根据影子画太阳,这个环节就显得简单了。这节语文课虽然打乱了自己的备课计划,但教学效果却没受到丝毫影响。

3.3 引入多媒体,有效服务于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大都借助于课文这一载体。但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时空跨度大,特别是针对聋哑孩子来说,仅凭课本上的语言文字描述或简单的几张图片,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把握理解的。而多媒体是一座跨跃时空的桥梁,化无为有—— 拉近作者、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了三者之间的感情。在教学中,学生情感的自然迸发是学生领悟课文意蕴的完美体现,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再现生动感人的画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带到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领略祖国风光,异域风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课文。

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6篇

一、猜读法运用技巧

课堂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运用猜读法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很多,笔者建议按“藏、问、连、推、揭”5个师生互动步骤操作。

1. 藏

“藏”是有选择、有讲究地呈现一部分文字,预留一部分或几部分文字待学生“猜”了之后再呈现。可藏头露尾,也可藏尾露头。

2. 问

“问”是在学生读了部分文字后,教师借助问题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对下文的推测兴味、引导预测内容。问题可以来自教师的课前预设,也可选择学生基于已知文字当场提出的疑问。在这一步骤中,高水平教师的高妙之处在于会针对教学目标设置问题,确保目标,即问题的双向一致性,从而避免因天马行空般的胡想乱猜导致一堂课的无效。

3. 连

上文讲的“藏”与“问”是教师运用猜读法时要使用的技巧,“连”则是读者推测时要使用的技巧,即面对问题,读者不要胡乱推测,而是要根据已读内容去推测,要连接、整合已读部分的多个关键信息去预测,从而保证推论的有根据性与合理性。

4. 推

“推”也是读者运用猜读法时要使用的技巧,即根据已读部分的多个关键信息演绎、产生新的合理的情节和新的合理的故事。新的情节和新的故事,可长也可短,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合理就好,然后是小组代表在全班宣读自己的作品。

“推”是发展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步骤。一般的阅读教学往往缺少这一步,从而让语文课变成了死读书的课。发展思维能力,是各门课程共同承担的任务,语文课也不例外。

5. 揭

揭是揭开谜底的关键一步。即顺应学生此时急于求同寻异的心理,呈现被藏起来的部分文本,使学生在比较和反思中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同时,与文本作者进行充分的精神交流和价值的分享,从而达到深度理解并提升创造力。

二、猜读法运用实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第二课是《一面五星红旗》,该文共12个自然段。笔者运用猜读法指导该文阅读的全过程如下:

1. 课前准备

把课文分解成1~2段、第3段、4~10段和11~12段4个部分,预备通过多媒体分部分呈现。

2. 主要教程

(1)出示1~2段文字,在指导学习生字新词并读通读顺这两段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国外”“漂流”“傍晚”“变窄”等关键词语,想象一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故事。

(2)出示第3段,在指导学习生字新词并读通读顺这一段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撞伤”“无影无踪”“迷路”“第三天中午”“国旗系在脖子上”等关键词句,设想接下来在面包店可能发生的故事。

(3)出示第4~10段,在指导学习生字新词并读通读顺这七段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与“摔倒”等词句,推测接下来故事会出现怎样的转机?

(4)出示第11~12段,在指导学习生字新词并读通读顺这两段之后,组织学生讨论面包店老板为什么态度发生巨大逆转,为什么既送花又自愿付住院费与医药费呢?

三、运用猜读法指导阅读的优势

1.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就语文课堂而言,核心对话应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猜读法中,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尤为主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与对话。此对话充分保障了阅读课中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 充分发挥文本本身的熏陶感染作用

在猜读法中,核心对话是学生与经典课文之间的积极对话。此对话充分发挥了文本本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一面五星红旗》一课,用猜读法读完全文后,学生不仅认识了“摊、奈、凝、竖、拇”这五个生字,掌握了“筏子、摊、无影无踪、无奈、耸、犹豫、凝视、趔趔趄趄、竖起”这九个新词,还会因为发自内心地喜欢课文本身进而自觉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是“尊重和爱护国旗”的感情不待老师宣讲也会自然而然地萌生。

3. 培养阅读兴趣,锻炼理解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为使自己的预测、推论合理合法,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读而是主动、细心地解读给定文本,认真捕捉、分析其中的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尽可能合理的接续文本,然后推出自己的接续文本经受听众评判。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其观察生活和分析生活的能力、理解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也都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

4.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读书用脑的习惯。打开书本后的猜测是用脑的开始,阅读、释疑、解惑和揭秘都是用脑的过程。其次是细读文本的习惯。为使自己的推测合理,学习者须格外关注细节,任何“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都必须禁止,最后细读文本的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5. 提高语文课的效率

在猜读法运用过程中,学习者在心理上急于了解下文内容是否与猜想的内容一致。当课文的相关接续文字呈现时,其大脑对文字语言的选择性理解加快。有时只需扫视几个句子甚至几个词,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甚至产生思想、观念或心灵的猛烈碰撞。显然,猜读法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有助于发展读解能力,拓展视野,丰富想象。并且,在猜读法运用的过程中,学习者将学、思、行有机结合,其听、说、读、写、思五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锻炼。

四、猜读法的适用范围与注意事项

1. 猜读法的适用群体

猜读法不仅可用于指导小学中年级以上学生阅读,也适用于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譬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课文《三个儿子》,该文共13个自然段,课前教师可将该文分成1~8段、9~11段、12~13段共三个模块。在指导学习1~8段的生字新词并读通读顺这八个段落之后依次抛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互动(当然,一次只提一个问题)。例如,如果你是这3个妈妈的儿子,当看到妈妈们提水的情形时,你会怎么做呢?文中的3个儿子又分别会怎么做呢,为什么?然后再呈现9~12段,让学生自由阅读,最后问“你猜对了吗?”

在某种程度上,高年级使用猜读法的效果更好,因为高年级学生的连接、整合与推论能力更强。人教版初中三年级有篇课文《威尼斯商人》(节选)。课前,教师将该课文以“我现在等候着判决,请快些回答我,我可不可以拿到这一磅肉”为界分成两个部分。首先,课上,教师先给学生读第一部分内容,话题为“这场官司谁会是真正的赢家呢,请依据课文的关键词句回答。”学生读得比往常更细致,谈得有根有据,观察、分析与推论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然后,教师再将第二部分发给学生,面对第二部分,学生如久旱逢甘霖,为剧情的戏剧性拍案叫绝。这时,教师趁机提出一个更有挑战性的研究性话题,即你认为谁才是这场官司真正的赢家呢,请依据文本和其它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最后,课后,学生都能自觉做大量阅读,第二天课上讨论非常热烈。

2. 猜读法的适用文本

猜读法可用于情节性强的记叙性文本,也可用于一切待解读的文本,换言之,猜读法适用于一切文本的阅读。譬如说明性文本,给出写作背景后,让学生去猜测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议论性文本,给出话题出现背景后,让学生去猜测作者的观点、所持的论据或言说秩序等。数、理、化课本的阅读也可以使用猜读法。

3. 运用猜读法的注意事项

(1)课前教师要充分与课文及教材编者对话

教师只有在课前与课文充分对话,课堂上才不至于错判错评学生预测的合理性;教师只有在课前与教材编者充分对话,才有可能正确引领课堂对话的方向。

(2)课中教师要适时补充学生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在猜读法运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藏”和“问”,还要适时为学生补充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譬如,在本文所举的《一面五星红旗》教例中,若要学生对“接下来在面包店可能发生的故事”设想得合情合理,教师就得适时补充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知识,即“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国旗。”因为文中主角是一位留学生,他应该具备这方面知识。

参考文献:

第7篇

近几年,青少年学生的犯罪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形势严峻化。反映出其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也延伸出学校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以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认识,如何实现及其出现的问题是当前热门的话题。

一、明确形势,提高认识。

当今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由此繁衍

生的违法事例也逐渐增多,尤其是青少年和学生。如贵州瓮安的“6.28”事件,贵阳某中学的“9.27”案件便是典型。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来源于自身法制观念的淡薄,也反映出教育工作的环节还欠完整,凸显出法制教育进课堂,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行为的影响者,教师当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和认识的提高。

二、详读教材,反复钻研。

小学生知识与思想、行为与动作皆处于萌芽状态。一方面,源自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影响;另一方面,得于学校的教育形成。犹如一颗幼苗一样,只有给予营养,才能使它不断生长,长成参天大树。反之,长久受到虫的侵蚀,最终只会夭折。

文字是语言形成的基础,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多数来自文字。体现出语文科的龙头作用,更赋予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重要位置。作为一门主要的学科,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学生接受法制观念,强化法律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语文涉及了德育、科学、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诸多方面。教师要“随风潜入夜”般渗透法制,“润物细无声”般进行教育,必须详细解读教材,认真思考课文结构,仔细琢磨课文中知识点之间的构成。反复研究,从中找到切入点,弄清涉及的法制点,通过不断归纳、查找佐证,并结合实际,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点与面之间的教学渗透,从而是课堂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学生知识获取的面。

三、注重方法,不盲目与刻意地追求渗透。

要实现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的氛围,同事也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取向。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其境,让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一下三种方法。

1、直观感受法。主要针对课题,直接灌输法制教育。如《孔子拜师》,让学生感受“师”指的是什么?从而拓展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一面五星红旗中》,由课题的“五星红旗”拓展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由《长城》、《秦兵马俑中》,由课题简介“长城”、“秦兵马俑”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从而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样直观、形象的渗透,学生易于接受,又不失学习课文的兴趣。

2、自读感悟法。主要针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和高年级的学生,让学生读中自悟,拓展延伸。如《丝绸之路》、《索溪峪的野》、《大瀑布的葬礼》中,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从中感受“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好处,“索溪峪”的美丽及“野”表现的方面,“大瀑布”消失的原因等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样,既注重了阅读交流,又渗透法制教育,学生印象自然深刻。

3、提问讲解法。这一方法主要适应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在思维上的局限性、事物接触多面性上的不成熟,需要教师以恰当的时机提问并讲解。如《自选商场》中,在讲解课文时,教师需要提问:我们买到的商品质量上有问题,怎么办?进一步组织讨论,并说明用法律保护自己,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清澈的湖水》中,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时,让学生发现每个人的动作,从而看到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上岸后扔到垃圾箱。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样,及培养学习、观察的兴趣,又联系了生活达到渗透法制常识的目的。

另外, 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同时,更得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教材的编写、知识的构建体系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把握在学生有能力掌握的范围内的。不能盲目地渗透,刻意地去为了追求法渗透制常识而忽略了课文所要求学习的知识;另一个方面,渗透法律常识应把握量的关系。小学阶段,低年级只要求知道便罢,高年级则要求初步了解即可。不能强行灌输太多,只要学生分清对错,明白是非就算达到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归纳,简明扼要地概括。

四、效果与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