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综合测评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8 15:31:22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综合测评个人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综合测评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隐性知识;中医;测评指标

1 中医传承的现状

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基础上的实用医学,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并且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医学经验与技术。但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近些年来,政府对中医的关怀、保护和扶持力度并非不大,中医药教育规模也在一天天扩大,但中医发展并没有取得我们所期望的效果,反而中医的医疗市场在不断的萎缩,中医的临诊疗手段也在一点点消逝,名老中医经验没有得到根本性继承,农村中医医疗严重缺失,民间特色中医疗法不断失传,中医传承明显出现了“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中医传承与发展的担忧。笔者认为在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医优秀人才的选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其中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是重中之重。

2 隐性知识与中医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匈裔英籍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1]。”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隐性知识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并指出了隐性知识的三个特性:一是隐性知识是关于如何行动的知识,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况、环境和条件下所拥有的内在知识;二是不同于学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人的目标实现相关;三是隐性知识的获得一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是在日常工作和经验中获得的[2]。日本知识学教授Nonaka从管理学角度提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如某种工艺或专长、某种专门的技术或产品市场、工作小组或团队的业务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3]。

“隐性知识”即为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难以言表、但却能感觉到、自己知道如何去行动的知识,如个人的价值观、技能、诀窍、处理问题的方式、心智模式等。人们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技能知识大部分都属于隐性知识。《旧唐书·许胤宗传》曰“医者,意也”,中医的神韵正在于其“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意向性特征当中。中医隐性知识就是指中医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个体所拥有的、难以用文字描述和言语传授的知识和体验,它是中医传承的命脉。中医隐性知识包括理论认知和技术操作两类:前者主要指存在于中医经典古籍等显性知识中的隐性知识,后者主要指中医医者在临床中自行发挥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知识。很多中医医生在临床诊疗时所施展的医术背后,已经是调动和激活了大量的隐性知识。

3 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前期研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无疑是组织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资源,而隐性知识由于其很强的个体性和难以模仿性,已经成为了组织中最为核心、最为持久的竞争力。当前,国内外学术界都在呼吁加强对知识测评问题的研究。个体隐性知识的研究是知识管理研究中的核心部分,其在国外研究起源较早,不过近些年国内各界学者对于个体隐性知识测评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了。以下是国内外隐性知识测评研究的相关成果。

根据隐性知识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斯滕伯格和瓦格纳为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军事领导者设计开发了“管理人员隐性知识量表”(简称TKIM),用于测评个人隐性知识水平的高低。问卷主设计了各个相关领域可能遇到的典型情景,采用7点量表让被试者对不同情景的相关选项进行等级评估。主要通过比较“专家-新手”的差异给出个人隐性知识的得分[4]。澳大利亚麦克夸利大学计算机系的两位学者D.Richards与P.A.Busch(2000)则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研究隐性知识。他们基于斯腾伯格等人的理论知识进行测试,然后根据形势概念分析对被试者在隐性知识测试中的差异进行建模和比较,把数据可视化,进而分析隐性知识。他们利用形式概念分析法段来测试表征隐性知识,为挖掘、分析与利用隐性知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5]。国内学者马伟群和姜艳萍(2004)依据个体知识能力的特性及其表现程度,提出了一种关于个体知识能力的模糊测评方法。他们建立了一套关于个体知识能力的指标体系,指标包括工作经验、技能、团队精神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然后请专家以模糊语言的方式给出各指标的测评信息,根据专家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6]。黄荣怀(2005)在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和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个体发展的隐性知识12维度结构框架。以大学生为例编制了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关的隐性知识测量工具,来揭示隐性知识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他发展了斯滕伯格和瓦格纳的理论,使隐性知识的构成更加具体化,便于研究隐性知识的识别和测量[7]。李作学、王前、齐艳霞(2006)根据直观体验认知机制,提出五个隐性知识评价指标,包括知识广度和深度、取象比类能力、运用意象能力、隐性知识相对绩效、知情意向贯通能力;因这些评价指标边界不清,是模糊概念,而后又细分指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对员工隐性知识做出综合评价[8]。

以上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可以进行实际测量的可操作工具,丰富和发展了对隐性知识测评的研究。这些也为研究中医隐性知识的测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学者们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制定量表的方法对个体隐性知识进行测量,得到个体隐性知识的存量水平。而中医个体隐性知识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构建其测评框架,对中医个体隐性知识能力建立比较完善且可操作的具体测评指标,这也是中医隐性知识测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2篇

关键词: 生物医药专业 考试改革 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人才[1],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是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特点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2]。但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普遍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知识评价模式,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对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一、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理论知识是素质的一部分,若考试仅限制在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范围之内,就无法达到全面测评个人综合素质的目的。

2.考试方式缺乏多样性,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采取以总结性考试为主(即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尺),区分和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高低,其他如检测性、形成性等考试类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而且教学过程中的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考试的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课程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试卷所涵盖的内容有限,考核的知识面较窄,考查点代表性有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反应。考试题型局限性更加明显,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填空、选择、简答、释词客观性题目偏多,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等主观性试题偏少。这种考试形式束缚了人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扼制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锻炼[3]。

3.考试管理落后,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制。

目前各高校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较大,即使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由于诸多原因执行力度亦差,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有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和实施。在多数情况下是“教什么、考什么与怎么考”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教研室、院系、职能部门很少过问,更不用说“考教分离,考改分离”的有效实施。而目前又缺乏有效的机制来评价考试管理工作的优劣[4]。

二、改革考试制度,促进生物医药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

实践证明,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之一,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我作为高校生物化学必修课的专职教师已从教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长期的思考,针对生物化学必修课考试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灵活考试内容,注重能力考查。

生物化学是一门生物医药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与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问题,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生物化学主要涉及以下三大块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随着生物化学研究成果对人体各种代谢过程、代谢调控机制、细胞间信号转导及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深入阐明,人们有可能准确了解各种相应代谢障碍相关疾病、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开发治疗药物、研究诊断、治疗的新方法。以往传统单一的生物化学考核模式仅侧重于对书本所涉及的三大块内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局限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提倡改革考试内容,不仅要考课堂讲授的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应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要紧扣专业特点,密切联系生物医药学科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新药研发方面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如何应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手段对疾病(尤其是肿瘤、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提出治疗新方法、新思路等;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天然活性产物的提取、制备方面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技术。这样的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能强化重点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更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考核方式多样化,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方式由形式单一、时间固定、题型简单向着考试形式多样化、时间灵活化、题型丰富化的方向发展。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实现多样化,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5]。我认为,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四大模块:(1)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其缺点是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检测。根据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必须理解掌握,我们对这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可以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可以安排在期中与期末两次进行,便于学生分阶段复习巩固和提高。(2)开卷考试。实行开卷考试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但这种考试形式如果引导不恰当,就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学生对课程认真钻研程度不够,等等。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将课程中基本原理部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开卷考试带来的弊病,使学生深入地钻研知识,深入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及创造实践的能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前沿学科,因此,我们设置开卷考试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去了解学科研究的某些前沿资讯,鼓励学生写一些科学前沿综述性论文。(3)实践考核。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6]。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具有开展实验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具备从事某些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验操作考核方式中,采取现场随机抽签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答相关的问题。同时,将实验课出勤率、完成课堂实验内容和课堂表现也作为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这样既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4)课题设计及完成。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学生公布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要求,供学生参考。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与收集。在课程结束考试时,学生可以带着准备的资料,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题目。这种考试方法是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突出了教学与考试的互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是这门课程考查的核心。在此项考核中,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题项目申请书、立项答辩、实验方案讨论及课题项目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学生在此项考核方式中的成绩。多数情况下,学生关心的是课程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课程内容的总结与提高。因此,将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平时学习的考查,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7]。我认为,以上四种方式的有机组合既是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统一,又是理论与实践考核的完美结合。根据各项考核方式的侧重点和目的要求,建议按4(闭卷)∶1(开卷)∶2(实践考核)∶3(课题设计及完成)的分值比例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试管理评价体系。

首先,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考试模式的改革,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考试模式;研究和制定高校考评体系和考试标准。对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加以规范,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考试办法。其次,积极做好试题库建设,真正做到“考教分离、考改分离”。最后,正确评价考试结果。通过考试结果的分析,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校内教学的改革,真正做到以考试为指挥棒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总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不断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使之真正起到“以考带教、以考促学”的作用,只有这样,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究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90-94.

[2]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2-34.

[3]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2):76-79.

[4]杨克丰.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232.

[5]李磬.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考试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40-241.

第3篇

一、引言―大学生科学道德现状探究

所谓科学道德指的是进行科学研究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科学道德则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大学生面对科研和学业应该具有的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树立端正的科学道德观;二是大学生在科学活动中要遵从基本的科学道德规范。自觉做到诚实守信,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受思想文化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影响,大学生科学道德缺失现象日益严重。作为未来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中坚力量,努力提升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大力加强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构建贴合大学生实际的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约束违反科学道德行为的发生,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科学道德素质,为最终形成良好的校园科学道德氛围和学术规范风尚起到促进作用。

二、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意义

1、客观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为大学生科学道德养成起到监督和导向作用。

作为科学工作的初学者,大学生对于科学道德的内涵尚未有深入理解。对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缺乏判断力和鉴别力导致学术示范现象屡有发生。通过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将原本较为抽象的科学道德评价标准具体量化,客观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学生在获取评价结果后,可以正确对个人科学道德水平做出评价。进而明确目标,改进方法,主动地纠正相关行为,提高自身科学道德水平和修养。

2、及时反馈大学生科学道德信息,为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提供依据及反馈。

在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被日渐重视的今天,作为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主要倡导者,辅导员在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同时要不断获取学生对此类教育的相关反馈,根据学生反馈对教育教学方案做出适当调整。为了取得更好的实时反馈效果,特制订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来满足高等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需求,通过对大学生科学道德行为的具体量化,系统收集大学生科学道德相关信息进而对被测评对象进行考察,通过得到的评价结果和相关资料对大学生科学道德现状进行综合评估及分析。根据以上结果采取不同手段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引导和教育。同时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接受评价体系的反馈确认教育效果以便进行修正。

3、综合反映大学生科学道德水平,为构建“学术诚信型校园”、“诚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构建并结合实际实施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有助于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将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大学校园里,让作为未来科研工作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养成“诚信科研,诚信做人”的行为准则。将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成果和资料放入学生档案,伴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保持科学道德记录及综合评价的持续性。为构建“学术诚信型校园”、“诚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研究方法选择及讨论

目前,针对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思路:一是注重评价的内容,通过枚举法对评价内容进行罗列,相对较为繁琐;二是思路一的基础上对枚举法罗列的评价内容进行筛选归类,通过引入适当评价方法对大学生科学道德做出最终的评价。

使用枚举法对构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可以将评价内容分为两个大类:科学道德行为和科学道德认知。其中科学道德行为可以分为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学术成果道德行为,而科学道德认知分为科学道德观、科学道德意识、科学道德态度和科学道德意识四方面。

针对目前的评价体系,结合评价对象特点及评价体系自身要求选择科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备选的评价方法包括:模糊评价(专家打分法)、SPSS因子分析法、加权平均法、聚类分析法等。对于科学道德行为(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学术成果道德行为),学校各部门已有相关记录,只需确定明确标准进行统一评价。设定科学道德量化评价的初始分值为100,根据相应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内容所占分值,进行评价时若发现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根据其程度进行扣分。得到个评价内容的相关分值之后对其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学习过程道德行为分值、学术成果道德行为分值。

对于科学道德认知(科学道德观、科学道德意识、科学道德态度、科学道德意识),无法确定统一标准,进行具体量化较为困难。采取互评形式,让彼此最为了解的同学通过朝夕相处获得的了解进行互评的模糊评价法(专家打分法)较为科学。模糊评价法是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总体评价的方法。其结果清晰,系统性强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问题的解决。在同学互评打分算法中,首先需设定四个评价等级,暨优秀(100分)、良好(80分)、合格(60分)、不合格(40分)四等。选取参评个人的同班同学10人组成评价小组,大学生科学道德所属评价等级进行评价,选择某一个等级人数所占小组总人数的比重作为该指标对应所属等级的隶属度,这样就得到大学生科学道德认知的一个隶属度向量。使用求出的隶属度向量与各等级相应分数相乘并进行求和运算,最终得出科学道德认知分值。

在得到科学道德认知分值和科学道德意识分值及其相应权重之后,对所得数据使用加权平均法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的最终结果。

四、大学生科学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实践和运用

1、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

通过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可以客观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科学道德表现。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将客观、公正、全方位的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论文撰写情况、学术活动出席情况、考试诚信情况等。尽管大学生科学道德档案只是一个简单的档案,但它不仅是学生科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术失范行为的动态反映。

2、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数据库

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学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的科学道德现状及相关资料负有收集、整理、评价的责任。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统一量化标准进行科学评价,进而将得到的学生科学道德数据整理建立大学生科学道德数据库。该数据库在对学校相关部门及用人单位开放的基础上同时对学生开放,可以实时查询本人的相关科学道德数据,以保证数据库精确、严肃、真是、权威。

第4篇

摘要:高校考试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重要环节。作者就高校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当前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细致分析,并以生物医药专业生物化学基础必修课为例,就如何深化考试改革这一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生物医药;专业考试改革;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作者:李红艳(桂林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4)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人才[1],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是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特点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2]。但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普遍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知识评价模式,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对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一、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理论知识是素质的一部分,若考试仅限制在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范围之内,就无法达到全面测评个人综合素质的目的。

2.考试方式缺乏多样性,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采取以总结性考试为主(即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尺),区分和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高低,其他如检测性、形成性等考试类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而且教学过程中的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考试的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课程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试卷所涵盖的内容有限,考核的知识面较窄,考查点代表性有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反应。考试题型局限性更加明显,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填空、选择、简答、释词客观性题目偏多,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等主观性试题偏少。这种考试形式束缚了人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扼制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锻炼[3]。

3.考试管理落后,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制。

目前各高校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较大,即使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由于诸多原因执行力度亦差,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有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和实施。在多数情况下是“教什么、考什么与怎么考”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教研室、院系、职能部门很少过问,更不用说“考教分离,考改分离”的有效实施。而目前又缺乏有效的机制来评价考试管理工作的优劣[4]。

二、改革考试制度,促进生物医药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

实践证明,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之一,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我作为高校生物化学必修课的专职教师已从教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长期的思考,针对生物化学必修课考试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灵活考试内容,注重能力考查。

生物化学是一门生物医药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与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问题,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生物化学主要涉及以下三大块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随着生物化学研究成果对人体各种代谢过程、代谢调控机制、细胞间信号转导及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深入阐明,人们有可能准确了解各种相应代谢障碍相关疾病、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开发治疗药物、研究诊断、治疗的新方法。以往传统单一的生物化学考核模式仅侧重于对书本所涉及的三大块内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局限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提倡改革考试内容,不仅要考课堂讲授的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应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要紧扣专业特点,密切联系生物医药学科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新药研发方面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如何应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手段对疾病(尤其是肿瘤、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提出治疗新方法、新思路等;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天然活性产物的提取、制备方面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技术。这样的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能强化重点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更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考核方式多样化,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方式由形式单一、时间固定、题型简单向着考试形式多样化、时间灵活化、题型丰富化的方向发展。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实现多样化,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5]。我认为,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四大模块:(1)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其缺点是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检测。根据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必须理解掌握,我们对这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可以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可以安排在期中与期末两次进行,便于学生分阶段复习巩固和提高。(2)开卷考试。实行开卷考试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但这种考试形式如果引导不恰当,就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学生对课程认真钻研程度不够,等等。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将课程中基本原理部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开卷考试带来的弊病,使学生深入地钻研知识,深入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及创造实践的能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前沿学科,因此,我们设置开卷考试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去了解学科研究的某些前沿资讯,鼓励学生写一些科学前沿综述性论文。(3)实践考核。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6]。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具有开展实验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具备从事某些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验操作考核方式中,采取现场随机抽签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答相关的问题。同时,将实验课出勤率、完成课堂实验内容和课堂表现也作为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这样既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4)课题设计及完成。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学生公布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要求,供学生参考。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与收集。在课程结束考试时,学生可以带着准备的资料,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题目。这种考试方法是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突出了教学与考试的互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是这门课程考查的核心。在此项考核中,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题项目申请书、立项答辩、实验方案讨论及课题项目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学生在此项考核方式中的成绩。多数情况下,学生关心的是课程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课程内容的总结与提高。因此,将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平时学习的考查,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7]。我认为,以上四种方式的有机组合既是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统一,又是理论与实践考核的完美结合。根据各项考核方式的侧重点和目的要求,建议按4(闭卷)∶1(开卷)∶2(实践考核)∶3(课题设计及完成)的分值比例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试管理评价体系。

首先,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考试模式的改革,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考试模式;研究和制定高校考评体系和考试标准。对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加以规范,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考试办法。其次,积极做好试题库建设,真正做到“考教分离、考改分离”。最后,正确评价考试结果。通过考试结果的分析,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校内教学的改革,真正做到以考试为指挥棒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总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不断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使之真正起到“以考带教、以考促学”的作用,只有这样,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究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90-94.

[2]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2-34.

第5篇

关键词:伤残 伤残接受度 影响因素 医护工作者

伤残接受度(acceptance of disability,AOD)是指个体接受自身损伤和残疾状态并积极寻求改变发展目标,学习新技能,并有能力应对伤残对自身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重建积极的自我价值,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1]。伤残接受包括价值范围扩大、身体形态的从属性、包容伤残的影响、从固有价值向对比价值的转变等方面。价值范围扩大是指伤残者能够找到其他方面的价值弥补由于伤残而丧失的某些价值。身体形态的从属性是指个体已经接纳自身外观和功能的改变。包容伤残的影响是指个体不再注重伤残对自身不利的影响,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从对比价值向固有价值的转变是指伤残患者不与别人比较,更加注重自身所具有的价值[2]。研究表明,伤残接受度是心理社会适应的关键因素,伤残接受度高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水平,并以更加乐观的精神状态和更为积极的心理健康促进行为应对疾病,从而促进机体康复[3]。本研究从个人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两方面对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1 伤残接受度的测评工具

伤残接受度量表(the 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scale,ADS)是由Linkowski在1971年基于丧失接受理论而编制,用于测评个人对待伤残的认知态度。量表含有4个维度,50个条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6分,总分300分[4]。Groomes等[5]2007年修订该量表,修改后的量表简称ADS-R,包括4个维度,共32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伤残接受度水平越高。陈妮等[6]引进该量表,将其应用于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证明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随后该量表得到广泛应用。Lin等[7]于2013年开发了缩小版的适应伤残量表修订版(B-ADS-R),并应用于脊髓损伤后残疾患者中,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特性,采用Liker4级方式进行评分,量表有4个维度,分别是扩大、包容、从属和转变维度,共12个条目。

2 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因素

2.1 个人因素

2.1.1 人口学特征

研究显示,年轻、已婚和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较高[8]。李琳等[9]对出院后3个月的烧伤患者进行伤残接受度调查,结果发现,经济状况好、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伤残接受度较高,而职业为农民和民工的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最低。江云琴等[10]研究表明,性别是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女性高于男性,而Yehene等[11]研究表明,男性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高于女性患者。研究结果不同可能与研究对象不同有关。

2.1.2 疾病特征及患者对疾病的理解程度

Li等[12]研究表明,先天性残疾者较后天因素致残者伤残接受度水平高,身体残疾部位的数量与伤残接受度成显着正相关。陈妮[13]研究表明,损伤位置和疼痛评分与伤残接受度相关。损伤侧别与伤残接受度的关系可能与优势手有关,一旦优势手损伤将会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加之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躯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患者因此难以接受伤残状态。研究表明,病程与伤残接受度存在正相关,病程越长,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越高[11]。赵庆杰等[14]对124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术后2年以上患者的伤残接受度水平最高,病程1~3个月患者的伤残接受度水平最低。随着时间的延长,一方面患者的自理能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患者可以自行调节心态,以适应疾病带来的变化,从而接受患病后角色的改变。而Nicholls等[15]发现脊髓损伤时间与伤残接受度水平无相关性。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与脊髓损伤患者通常伴有永久性的身体残疾,患者难以接受有关。相关研究表明,结肠癌患者癌症分期为晚期并存在造口的患者伤残接受度低[16],原因可能为晚期患者需要复杂的治疗,并发症多,身体形象改变明显,并且造口护理给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带来诸多不便,患者因此难以接受现状。李琳等[9]表示烧伤严重程度与伤残接受度水平成负相关。Chai等[8]研究表明,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的患者更愿意接受伤残的状态。患者掌握一定的疾病相关知识有利于降低疾病不确定感,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机体康复充满信心,因此更愿意接纳自我。这就提示医护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特征尽早进行心理评估,并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针对患者的疑问给予及时的解决与处理,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伤残接受度。

2.1.3 人格特质

李桂萍等[17]对205例脑梗死患者的研究发现,伤残接受度与人格特质存在相关性,伤残接受度与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及掩饰性成负相关,与内外向成正相关。精神质的患者孤独,适应外界环境能力较差,当处于伤残状态,患者很难适应自身变化;神经质的患者情绪容易波动,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容易扩大负性事件影响;掩饰维度得分高的患者倾向于隐瞒自身缺陷,不愿意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伤残状态;而内外向评分低说明患者大多数精力集中于自身伤残,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对自身的缺陷不能释怀,伤残接受度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医护工作者应根据不同人格特质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患者的伤残接受度。

2.1.4 应对方式与日常功能活动

赵庆杰等[18]对124例结肠造口患者调查发现,肠造口患者以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待伤残状况,能够具有好的精神心理状态,伤残接受度水平较高,反之亦然。研究发现,日常活动水平高的脑卒中患者,能够正确的面对自身状态,因此伤残接受度较高[19]。能够经常进行日常功能活动的脑卒中患者,容易融入到社会交往活动中,维持了良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患者愿意以更加积极和乐观的应对方式适应社会活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伤残接受度随之增高。这就提示,医护工作者应指导患者坚持功能康复训练,从而促进康复,早日回归到社会交往活动中,并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克服困难,实现价值观的合理转变,从而提高伤残接受度水平。

2.2 心理社会因素

2.2.1 心理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抑郁与伤残接受度成显着负相关[4,20]。分析原因可能为,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更倾向于关注身体缺陷,加之持续存在的负面情绪,患者必然难以面对自身缺陷。可控制感指的是个体调动自己内部和外部有利资源来应对一定压力的能力[21]。肖珊等[22]研究发现,可控制感高的乳腺癌患者较可控制感低者,伤残接受度水平高。由此可见,精神心理因素对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发挥重要作用。医护工作者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疏导和安慰,必要时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此外,应帮助患者识别可以调动的物质、情感等方面的资源,提高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

2.2.2 正负性情绪体验

研究表明,正面情绪体验(如自尊)与伤残接受度成正相关[18]。王迎晓[23]研究发现,述情障碍与伤残接受度成负相关。述情障碍的个体往往不能适当地表达和宣泄负面情绪,从而加重了焦虑、抑郁状态,降低了伤残接受度水平。医护工作者应及时发现存在述情障碍的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并指导家属及朋友陪伴在患者身边,鼓励和引导患者宣泄不良情绪。

2.2.3 家庭及社会支持因素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伤残接受度成正相关[24-26]。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应激性事件对身心的损伤程度,维持身心健康,从而使患者积极接纳自身缺陷[24]。社会关系质量与伤残接受度成显着正相关[27-29]。肖珊等[22]研究表明,社会关系质量高的患者,在与家人、朋友良好交往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体验到更多的关爱,分散了患者对自身缺陷的关注,因此伤残接受度水平较高。吴玉梅[30]研究表明,伤残接受度与家庭关怀度具有相关性,但与家庭关怀度中的亲密度成负相关。主要照顾者在家庭支持中贡献最大,因此主要照顾者反应与伤残接受度密切相关。毛小丹等[31]研究表明,照顾者反应中的家庭支持缺乏、时间安排受打扰、经济问题和自尊这四方面是颈髓损伤患者伤残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提示医护工作者应指导主要照顾者给予患者足够关怀和支持的同时,要把握好度,避免患者过于依赖他人给予的关怀,而不能完成角色的转变。主要照顾者应避免在患者旁边提及自己时间安排受影响、医疗费用等相关问题,鼓励主要照顾者积极面对困难,正确认识患者患病这一事件。

3 小结

综上所述,影响伤残接受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社会两层面的因素,目前国内尚处于对伤残接受度研究的起步阶段,缺乏纵向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开展纵向研究,深入探讨影响患者伤残接受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将综合性的干预措施贯穿于整个护理程序中,帮助患者接纳自我,积极面对疾病,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Teruya N,Sunagawa Y,Toyosato T,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Daily Life Difficulties and 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in Cancer Survivors after Total Laryngectomy:a Cross-Sectional Survey[J].Asia Pac J Oncol Nurs,2019,6(2):170-176.

[2]Li L,Wu XL,Xu L.Current status of 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and hope level in burn patients and the correlation[J].Zhonghua Shao Shang Za Zhi,2018,34(7):486-491.

[3]Chiang HH,Livneh H,Guo HR,et al.Effects of 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on death or dialysi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a 3-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BMC Nephrol,2015,16:202.

[4]Chen LM,Li L,Wu XL,et al.Changes in quality of life and 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of burn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stag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J].Zhonghua Shao Shang Za Zhi,2019,35(11):804-810.

[5]Groomes DAG,Linkowski DC.Exami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revised acceptance disability scale[J].J Rehabil,2007,73(3):3-9.

[6]陈妮,程云,孙晓春,等.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伤残接受度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677-680.

[7]Lin CP,Wang CC,Fujikawa M,et al.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the Brief Adaptation to Disability Scale-Revised for Person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in Taiwan[J].Rehabil Res Policy Educ,2013,27(3):223-231.

[8]Chai Q,Yuan Z,Jin Y,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among stroke patients in Tianjin,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J].Neurorehabilitation,2016,38(1):37-44.

[9]李琳,吴晓雷,许乐,等.烧伤患者出院后伤残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3):1-6.

[10]江云琴,陈伟红,楼瑞英.述情障碍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残障接受度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2):146-149.

[11]Yehene E,Lichtenstern G,Harel Y,et al.Self-efficacy and 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following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pilot study[J].Appl Neuropsychol Adult,2019,26(9):1-10.

[12]Li L,Moore D.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and its correlates[J].J Soc Psychol,1998,138(1):13-25.

[13]陈妮.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和相关因素及其干预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4]赵庆杰,邹继华,付婷,等.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伤残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19-21.

[15]Nicholls E,Lehan T,Plaza SL,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in individual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in Neiva,Colombia,South America[J].Disabil Rehabil,2012,34(13):1082-1088.

[16]Weinberg BA,Marshall JL,Salem ME.The Growing Challenge of Young Adul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Oncology(Williston Park),2017,31(5):381-389.

[17]李桂萍,章秋萍,朱小英.自我价值疗法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社会功能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4):401-403.

[18]赵庆杰,杨林,邹继华,等.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伤残接受度与自尊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43-244.

[19]Saunders DH,Sanderson M,Hayes S,et al.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for stroke patien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6,3(3):D3316.

[20]Morozova EV,Shmeleva SV,Sorokoumova EA,et al.Acceptance of disability:determinants of overcoming social frustration[J].Glob J Health sci,2015,7(3):317-323.

[21]曾晶,颖史慧,张昊.心理一致感的结构及影响因素[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3):117-122.

[22]肖珊,孙丽媛,张青月,等.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伤残接受度与家庭关怀度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5):335-337.

[23]王迎晓.尿毒症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24):39-41.

[24]鲁俊华,邹继华,吕雨梅,等.脑卒中后残疾患者伤残接受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7):796-799.

[25]简爱华,郑燕兰,江玉棉,等.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伤残接受度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护理,2016,8(6):469-472.

[26]何松雪,刘国杰,刘虹泽,等.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伤残接受度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学报,2015,22(13):24-26.

[27]郭立业,孙桂君,景璐.骨肉瘤手术患者残障接受度和社会关系质量的相关性[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26(5):594-597.

[28]王桂红,刘彦淑,金淑霞.髋部骨折患者残障接受度与社会关系质量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5):839-841.

[29]刘惠娟,胡秀金,曹春菊.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残障自我接受能力与社会关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5,14(5):32-34.

第6篇

【关键词】:医用物理学;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

《医用物理学》是医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主要为医学生提供医学课程相关的基本物理概念与规律[1]。滨州医学院医用物理学课程面向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14个专业开设,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30学时。与传统物理学课程相比,医用物理学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与医学课程相联系的特点。目前,学生学习中主要存在3个问题:①学习动力弱:课程涉及的许多概念较抽象,且多数学生认为医用物理学与未来职业发展不相关,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②缺少深层次学习,运用知识能力弱:多数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仅满足于公式识记,缺少深层次理解,难以掌握学科思维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技巧,仅少数学生能够将物理概念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实现概念的迁移运用;③忽视实验课程学习,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多数学生满足于完成实验数据测量,缺少对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思考,特别是忽视实验原理学习,不能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一种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内容和策略,并对学习进行自我监督、管理、评价[2]。自主学习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活动[3]。王小丹等设计了自我动机、学习信念、制定学习目标及计划、自我监测与调节、获取及处理信息、交流合作能力共6个指标来考查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1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的设计原则与改革措施

1.1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基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医学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开展了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探索。陈水清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基于此定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被细化为3个一级目标:①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②学习能力提升;③学习态度改善。其中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规划能力、执行力、学习技巧与思维方法、学习效果评估共4个二级目标。围绕上述指标,研究团队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1.2教学改革措施滨州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共14个班,其中13、14班为教学改革试点班级,每班35人。试点班级学生组成是按照高考总成绩、英语成绩综合考量的原则,择优遴选。教学改革方案由授课教师讨论后共同制定,保证教学过程的一致性。1.2.1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针对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这一问题,教师在3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改革:①充分发挥课程绪论在课程学习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对医用物理学形成积极、正面的学科认知。利用实例,如超声医学检查、肿瘤治疗中的“纳米刀”、TED系列演讲集(尖端医师),等,阐述医学和物理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介绍教材各章节与后续医学课程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所学课程内容对其个人发展的价值所在。②开展学科专题系列讲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开设“医学实践中的物理现象与规律”的学科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内容原则上以授课内容的医学应用为主,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成长经历自主选题。每4~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团队。学习团队根据演讲题目,独立进行信息搜索、分析筛选并完成演讲课件制作。专题讲座安排在理论授课时间内,每次5~10min。③慕课式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雷诺数讲解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雷诺实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建立过程。课堂授课时间外,教师将精心设计的与雷诺实验相关的多样化学习任务(学习问题)于网络教学平台,创设问题探索情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使其逐渐掌握血液流动等问题的思维分析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果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展示。上述改革措施中专题讲座对学生影响最大。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认识生命现象,赋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2.2学习能力提升研究团队将学习能力分解为学习规划能力、执行力、学习技巧与思维方法、学习效果评估共4个具体二级指标。上述4个指标一般相互渗透于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在具体设计教学措施时,教学活动设计不局限于某一个二级指标,而是定位于多个二级指标的协同培养。学案书写实现学习角色转换,推动学习能力提升学案原指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自学提纲和检测题等内容[5]。学案的教学效果与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学案,是否结合自身积极思考,等。因此,基于主体性原则,教师采取学生撰写“个性学案”的方法,提升学习能力。首先,重新设计了个性学案的构成要素,内容包括:①知识体系框架图;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③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实施效果;④物理概念医学应用实例阐述。知识体系框架图一方面促进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概念更清晰;另一方面,学习目标凸显,利于后续学习规划制定和学习效果的评估。学习问题汇总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这两项内容给学生提供学习规划的实践机会,培养其规划能力。措施实施效果及物理概念医学应用的实例分析两项内容则旨在培养学生在学习计划制定后的执行力和学习效果自我评估的能力。其次,个性学案书写时间与课程教学进度协调一致,每3~4周书写一次。再次,讲评个性学案的优劣,使学生发现自身与他人的差异。教师在评价学案时注意运用差异化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评价重点放在第③和④两部分。对于学习能力弱、主动思考习惯缺失的学生,评价重点放在第①和②两部分。强化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推动学习能力提升当前学生存在着思维能力弱化的问题,面对具体问题时,缺少求解的思维方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减少公式推导的数学演绎,强化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以粘性流体的流量计算为例,教师删减了严格的数学推导分析,重点讲授“不均匀”问题的求解思路,即将“不均匀”问题通过层流模型变成“均匀”问题。还可以回顾“点应力”概念,进一步凝炼强化该类型问题求解思路。以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分析展现批判性思维分析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6]。授课时,教师介绍诸如思维导图等思维工具,引导学生熟练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思维训练,该工具还可用于个性学案中知识体系框架图的构建[7]。设计实验教学环节,推动学习能力提升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多以倾听者角色被动接受信息,被动学习较多。为实现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师采用学生自学实验视频与教师引导提问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实验教学:①建立实验预习报告讲评制度。学生课前完成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的内容重点是实验原理分析及原理中物理量如何具体实现测量。教师采取讲评预习报告的方法,督促学生认真思考。讲评时首先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营造轻松、积极的氛围。②围绕学生认知难点开展教学问题设计。学生授课前一天在网络教学平台或QQ群提交预习时存在的问题,教师阅读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并形成书面材料。以基本测量实验为例,学生虽然能够进行游标卡尺读数,但是高中阶段多数学生未使用过该仪器,对游标卡尺工作原理认识不清,容易出现错误操作。因此,教学中以游标卡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为教学重点。③构建开放性多层次的问题体系。以问题促思考,以错误促发展,鼓励学生自我评估和调节学习过程。实验授课以小组学习形式开展,每个小组学生数量少,教师有机会进行个性化指导。对于学生的错误操作或认知,教师要以引导式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使其主动回顾审视实验过程。课程结束时,教师必须对实验课进行总结,提出开放性的不同难度层次问题。如:从测量数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哪些实验数据准确性较差,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选择1~2个问题进行解答,并以文字形式记录于实验总结报告中。通过实验过程的自我分析纠错,实现学生自我学习效果评估与执行力的培养。1.2.3学习态度改善2012—2015年学校进行了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将形成性评价纳入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中,促使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态度[8]。医用物理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包括:课程笔试成绩(60分)、平时成绩(包括:学案书写、专题讲座、实验预习和总结报告,共20分)、实验考核成绩(20分)。课程笔试侧重基本学科知识考察。平时成绩则以学生选择的能够反映个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的项目为评估对象,3个子项目中任选2项进行计分。平时成绩涵盖的3个子项目均需要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或者课堂授课时进行评价,点评重在鼓励,树立学习榜样,塑造学习成就感。实验考核分为实验原理理解和技能操作两部分,学生在12个实验项目中抽选2个作为考核内容。在形成性评价的压力下,学生一般能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态度得到了明显改善。

2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效果

2.1教学改革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影响教学改革效果问卷调查显示:86%(60人/70人)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对其自主学习有促进作用;90%(63人/70人)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增加了学习时间;79%(55人/70人)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促进了探索性学习,学生开始利用网络等手段进行信息查询、学习;71%(50人/70人)的学生认为教改促进了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61%(43人/70人)的学生认为个人学习的主动性获得提高;57%(40人/70人)的学生认为信息总结归纳能力获得了提高;43%(30人/70人)的学生在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方面有了进步。综合来看,教学改革措施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2.2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专题讲座、学案书写、慕课化视频学习、实验预习报告讲评四项措施被认为促进了个人学习发展,支持率均超过50%(35人/70人)。实验技能考核、学生提问制度两项措施支持率最低。60%(41人/70人)的学生认为学生提问制度对个人学习作用效果有限,主要原因是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不习惯于公开提出问题。

3结论

围绕3个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一级目标,通过一系列教学措施,使学生获得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能力有所提高。系列专题讲座、学案书写、慕课化视频学习、预习报告讲评被认为是促进自主学习培养的有效措施。未来教学改革努力方向有二:一是将实验技能考核与预习报告制度组合运用,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营造适度紧张的学习氛围;二是教师对专题讲座的演讲人细致指导,提升讲座质量。

参考文献

[1]秦丹,闫鹏,李光仲,等.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医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用物理学,2012,29(2):33323334

[2]邱晖,许淑琴.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标下高校教师角色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8689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0(2):7883

[4]王小丹,汤刚琴,王素珍,等.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的构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7):10341037

[5]史贵连,叶福丽.医学电子学课程体系学案的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11):9394

[6]张贵海,王章琴,岳国军,等.医学本科生阶段性科研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7):1213

[7]王会霞,代朝霞.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2):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