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1:13
序论:在您撰写人文素养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做现代人,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雅、更高尚,使现代人拥有乐观开朗、善于沟通的心胸,有悲天悯人、恻隐同情的情怀,有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超脱,有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品格。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二
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构成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态度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主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人文素养不直接体现为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华中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认为:“人文素养是对看不见的事物想像与感受的能力、对精神财富的储存能力、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精细的艺术鉴赏能力、批判能力与对文化基本价值的守护能力。”胡教授的观点,全面、准确地界定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中央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王利芬说得更简洁,她说:“跟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打交道,你付出的心理成本会小许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会构成一种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水准提升的一个基石。”
三
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是指一种超越动物性感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价值,它决定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取向。
按照著名学者周国平的观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三个层次:一是人性,是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因此,人文精神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周国平说:“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哪三样呢?就是生命、头脑和灵魂。”展开来说,人文精神就表现为三个尊重: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尊重灵魂的价值。尊重生命是人道主义,尊重头脑是科学精神,尊重灵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自己负责;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要为此创造一个相宜的环境。
四
【关键词】人文素养 德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8-02
一、实施背景:
二十世纪后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各国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都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突出位置,重视学生的人文世界与心灵的体验,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沟通与融合。”[1]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视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2001年5月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说明》中,我们可强烈感受到这一点:“新教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因此,绝大多数的教师只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中职教育原有的只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技能技法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如今,在科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因为新时代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能力,更需要的是职业道德、责任感、信誉感、高尚人格以及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我校顺应时代要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德育实践周”活动。
二、活动目标: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明校园。
三、工作过程:
(一)以班级为单位,实行班级轮班值周制和班主任负责制,负责校园卫生、文明礼仪、安全保卫防范三大项工作,订员订岗。
(二)建立学生卫生监督岗、文明监督岗、安全监督岗岗位职责,班主任值班周职责,文明校园督导队职责。
学生岗位职责:
1.文明礼仪督查:
(1)引领、接待好每位来访的家长、客人,发挥优质服务窗口作用;
(2)负责检查在校学生是否穿戴整洁,朴素大方,是否佩带胸卡;
(3)使用礼貌用语,遇见师长主动点头问候,并及时制止在校内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的言行举止;
(4)在食堂维护好学生用餐秩序,不争先恐后,不插队,并及时提醒学生卫生用餐,节约用餐。
2.环境卫生督查:
(1)对校园内所有道路及周边环境进行保洁;
(2)维护校园秩序,制止乱丢果皮纸屑杂物、乱泼乱倒脏水、随意践踏草坪、损坏花草树木等现象。
3.安全保卫督查:
(1)维持校园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秩序和校园治安秩序,消除隐患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2)协助校保卫科、生管做好学生安全、保卫工作;
(3)制止小商贩、拾荒者进入校园内;
(4)制止校外人员随意出入学校;
(5)制止本校寄宿生外出(星期六、星期天及请假者除外);
(6)注意防火、防盗,生活区值日同学要协助生管老师,及时督促本幢楼学生去上课以及卫生检查评比等工作。
所有值日学生应做到恪尽职守,不脱岗、不闲聊,注意工作方法,态度和气,坚持原则,机智灵活,做到情况反映快,问题解决好。
班主任工作职责:
1.班主任必须带领参加实践周的学生,认真完成学校所安排的工作,并于实践周前领取工作安排表,定人、定岗、定时上交政教科;
2.班主任应配合政教科及学校督导队检查落实学生值日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突发事件;
3.班主任必须在上课前10分钟到位;
4.班主任周末上交本班实践周工作小结,及时表扬本班文明典型,并查找问题与不足。
学校成立由领导带头的“文明校园督导队”,负责检查、督导“德育实践周”活动情况。
文明校园督导队职责:
1.检查学生上岗情况:值班同学于正常作息时间提前10分钟到岗,推迟10分钟离岗;
2.检查、督促校园卫生保洁情况;
3.检查、督促班主任工作情况:班主任周一至周五上午必须到政教科查看前一天本班的评分情况,及时反馈并总结;
4.每天对值周班级进行考评,评价并打分。评价基础分为80分,政教科每周汇总,按分数高低取前两名,并颁发奖状予以表彰;
5.每班按学生数的10%评出“德育实践标兵”,每月汇总,按月表彰。
四、取得的成绩与反思:
“德育实践周”活动开展十年来,共有五千多名学生、近100个班级参与,涉及学前教育、通信服务、航空服务、汽车运用与维修、畜牧兽医、农副产品加工等二十多个专业。学生们通过实践周活动,逐步规范了自己的言行,学会了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服务他人,逐渐学会摒弃小我、接纳大我,增强了团队意识,培养了责任心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如今校园环境整洁、学生彬彬有礼,参与德育实践周的同学礼貌待人、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身影,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德育实践周”活动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最终形成“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共识。
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全体师生长期坚持努力的结果。
要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还必须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用勤劳、智慧创造的一部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了人文精神和民族智慧。中华文明要传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要提高,必须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基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及人类思维的源头活水,它以其永恒的睿智,逐渐地影响并改变着当代的中职生,使他们拥有平和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文素养教育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中主要强调的仍然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备受冷落,以至于近年来职校生创业的稳定性较差,发展的潜效性太弱,这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面对上述局面,我校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周”活动,把传统文化经典引入教学,力求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水准,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总之,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是学生成长的两翼,只有羽翼强壮、平衡协调,才能自由地遨翔于高远而广阔的太空。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11页
[2]《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说明》,《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第一册(基础版),2001.5版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师 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
1 中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要求
中学英语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从事教学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如:业务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同时还要具备人文教育所要求的人文素质。在人文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中学英语教学远非只是英语词汇、句式、语法结构及语言规则的语言基本层面的有限内容,而是要把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实践、语言与信息、语言与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对教师的人文素质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保证育人的基础。强调人文教育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份爱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能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巨大的耐心、坚韧的毅力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做到,才能以表率的作用影响学生。因此,这种职业素质标准要求教师具有健康的心态、极大的热情、公正诚恳、与时俱进。这一点对中学英语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兴趣、态度甚至健康成长。如果教师能身体力行地体察学生的情感,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深得学生信赖,将会成为一种隐含的内动力,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由此看来,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教师,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老师,这种独特的魅力将会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每一位学子。
1.2 教师的学术气质。实施人文教育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即教师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它是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要求体现在能掌握一定量的英语词汇,并能准确、熟练、得体地应用于语言交际;懂得语言规则,并能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比较强的阅读、理解、判断、推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以及我们自己的文化,就无法做到对其语言的灵活运用。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准确、得体、灵活地运用它进行交际。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利用语言材料向学生积极渗透相关的文化内容,除了帮助他们达到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外,还要向他们渗透爱国主义、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热爱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热爱和平、积极向上的现代意识。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善于运用有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的效果好坏就在于是否能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产生师生互动的效果。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的比重加大的趋势,是人文素质教育所倾向的。这种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善于把英语中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与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动态、发展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活化语言的能力。只有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自觉投入课堂活动,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积极参与,才能与教师产生互动,从而生成新知识。
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水道渠成”的良好效果,教师还必须具有处理好课堂的有限性与知识的广阔性之间的艺术,作到“能放能收”、游刃有余。正是由于课本的局限性,才需要教师去发挥、拓展、补充、延伸以达到进一步升华。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社会化是知识活化的需要。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找到“授人以渔”的最佳方式和契合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生长性。
1.3 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英语教学更是如此。宽广的知识面不仅包括丰富的百科知识常识和生活常识、最新的信息,还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大到政治、经济、历史、及意识形态,小到风土人情、行为举止,语言风格、饮食起居等语言所能涉及的细节。同时,对祖国文化要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提供或引导学生对课本所涉及到的文化内容有更宏观、更全面的触及。中学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涉及文化层面,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学常识、名人轶事等,都要求教师能与学生一道补充、充实相关内容,以丰富知识内容与体系。此外,教师的知识体系不能只是单一的,对语言、文化以外的相关学科也应有所了解。
2 人文教育与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也要体现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学生当作主体看待,尊重、信任他们,体现教书育人思想。人文教育、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意味着对学生德行、品格与性情的熏陶培养,大力主张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协调合作、积极向上的融合关系和氛围。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独创性,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理解和信任,以发展他们的最大潜能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 幼师;启蒙;人文素养;学前教育
20世纪初,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性化”,前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提出“教育人格化”的要求。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在表明当前的教育需体现人文精神,教育需要人文关怀。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文化现象,是对人生的关怀,对文化的关切。“素养”,则是后天形成的知识、思想、能力、习惯以及道德修养的积累。“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的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
“人文素养”是重视人的文化,重视人类心灵感悟的开发、道德良知的觉醒,是对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心胸的开拓。而以上作为人文素养的种种体现,则是对道德、美学、哲学、艺术、国学、历史、民俗、法律等各个文化学科的学识积淀与文化涵养的结果,而这一切则全靠教育而得以实现。同时,人文素养也是教育作为教化万方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二、学前教育在人生教育与生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幼儿教师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周易・蒙卦》卦辞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作为人生发展与教育启蒙阶段的学前教育,自古便受到高度的重视。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什么样的开端便有什么样的延续。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心灵开发、习惯养成,为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这一切全赖幼儿教师健全人格的影响与正确教育的引导。
幼儿在学龄前阶段对外在事物、学习的能力就像“海绵吸水”,完全百分之百的学习与吸收。所以,幼儿教师平日里的举手投足、语默动静、审美趣味、道德情操、文化积淀等的“人文素养”,决定了幼儿心灵认知、性格习惯、人格养成的发展方向与成长模式。常言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幼师是“人类灵魂工程的奠基者”,所以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大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命脉,小到家族的兴盛、个人的荣辱,幼儿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负着社会、历史的使命。
三、从频繁出现的虐童案件看当前人文素养教育在幼师培养中的缺失2012年10月24日,浙江省温岭市发生一起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事发后不久,该教师虐待班上幼儿的视频在网上被曝光,一时间众网友声讨不断。
虐待儿童是静悄悄的犯罪,其身体伤害通常不严重而心理、精神伤害尤其是对成长的负面影响是巨大和长远的。这些受虐过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像施虐老师这般变态人物亦或生成更复杂的心理顽疾。这或许是社会大环境下衍生出的变态扭曲心理,一代侵蚀一代的过程。悲哀父母苦心挣钱只望孩子拥有起步良好的教育却不知孩子每日在被心理揉捏。
反思虐童案件,与涉案幼儿教师的人格、心理以及道德良知的扭曲是分不开的,更直接地说明了其道德人文素质的低劣与缺乏。
四、导致学前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1幼师学生的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中职学校的幼师学生大都是15〖FGS〗~〖FGN〗18岁的花季少女,她们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着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但这些学生大多学习差、升学无望,来学幼师的学生多是迫于社会和家庭压力,而非主观愿望,所以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在她们身上出现。网上调查称,有48%的同学是因为没有别的出路,才来学幼师的,34%的同学是家里硬逼来的,专业不是自己选择的。45%的同学认为学习就像应付差事,60%的同学选择做幼儿教师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想把它当做终身职业,62%的同学认为做幼儿教师是一件又苦又累的事。
显然,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幼师,素质差,不爱学习,不爱孩子,不爱事业,自私自利,更谈不上有职业素质与人文素养,她们往往自己就是“问题少女”,她们怎能去教育比她们还小得多的孩子呢?虽然她们或许取得了幼师资格证,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不明白自己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他们把对社会、对生活的怨恨发泄到孩子身上,以至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当前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道德、人文素质才是最值得研究、迫在眉睫的课题。
2社会大环境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
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沦为了知识的奴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化的教育重知识技能,轻道德人文。应试教育以分数为指标、以升学为导向,学会了知识但不会做事;而职业教育则是以技能为指标、以就业为导向,学会了做事但不懂得做人。
目前,我国大多数三年制中职学校为了使毕业生抢占就业先机、占领实习岗位,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限制在一年半左右。在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里,要学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声乐》《美术》等十门专业课以及《中职语文》《中职数学》《中职英语》《普通话》等九门公共基础课。合计十九门课程在短短的一年半内怎么也消化不了。更何况《钢琴》《舞蹈》《声乐》《美术》等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与训练并非一日之功便可达到目标的。有限的时间内专业技能课的课时尤显不足,遑论人文素养课的增加了!
3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学术科研专业分化的加剧,在当今的教师队伍中,知识技能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居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对教育技术的过分依赖,加之教学任务的繁重,使得教师平日里只顾得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技能,对自身人文素养及艺术熏陶无暇顾及。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提升其道德人文素养,不广博自己的知识与见闻,如果其只有一桶水的话,那么他们的学生,未来的幼师们就只有一瓢水,进而这些幼师们所培养的这些“祖国的花朵”就只有可怜的一滴水了!
纵观中外教育史,打好人文教育基础的最佳时期便是学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如何开展与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是时下学前教育专业应当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则关系到幼儿的幸福与前途,大则关乎国计民生与民族发展的命脉!幼儿师资的人文素养教育乃至教育方向与着力点值得国人深切的反思。
参考文献:
目前的职校生大都是“90后”,他们有独生子女的共性,又有职校生这一群体的人文素养个性:
1.重个体轻集体的价值取向。职校生一方面反对束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集体主义,反对的人冠冕堂皇地宣称集体主义原则,反对束缚身心自由的封建家长制和扼杀个性的所谓集体主义,这些特征客观上养成了学生批判性思维;但另一方面,又容易使学生走极端,滑向否定集体、轻视规则的歧途。相关调查显示,75%以上的职校学生权利、义务观念不够强、不强或很差;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23%的人赞成先己后人,54%的人赞成利己但不损人,5%的人赞成只要利己不顾他人;在人生追求方面,63%的人认为人的一生照自己的想法活过、奋斗过的人生才不算白过,有敢想敢干、讲个性重自我的特点,更愿意谋求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2.重物质轻精神的信仰选择。很多职校生学生重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轻视提升精神境界。自我发展的目标依顺序一般是:金钱、自我奋斗、科学、权力等,由此,职校学生的道德信仰选择呈现出显著的个体经济价值的特征。这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职校学生有务实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精神目标的缺失,对物质享受的热衷客观上会影响其职业审慎判断,构成了企业录用职校生时的隐忧,在应职校毕业生与年长的应聘者之间宁愿选择后者。
3.重时尚轻传统的品质认同。高职学生与其他青年人一样,喜欢时尚,容易追随当下流行品质,如竞争、效率、平等、自由、人权、注重技能等,这些品质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相一致,体现了历史进步性,客观上激励着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接受新知识,形成新意识,然而传统道德中的忠厚老实、节俭、谦让、服从等品质已不再被大多数职校生所认同。
4.重认知轻行为的人格特征。大部分学生赞成德智和谐发展,但其道德行为表现却往往不如人意,片面追求技能发展,忽略道德人格的修养。主要表现有,某些学生考试作弊,生活懒散,不遵守公德,举止粗俗,将调侃和庸俗当作美;某些学生为了获得眼前物质利益而荒废学业,有的甚至丧失人格;某些学生视权力为谋取利益的媒介,所尽的义务只是为了换取今后更大的实惠;某些学生只能看清他人是非却分不清自己是非,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等等。
二、职校人文素养教育路径选择
1.调整培养目标。目前职校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是循着专业或职业需求的轨道,经过几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发展成“经济人”“、职业人”,学校更多地发挥着职业培训机构的功能,而不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精神和文化殿堂。结果是学校只是教会了学生知识和技能,并没有成功地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学生并不具备会计职业所要求的人文素养,即使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其教育就本质而言也是失败的。因此,应将人文素养教育目标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把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以培养能自如应对诸多财会伦理问题的专业人才。
2.完善学生评价体系。近年来,职业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很多方面仍然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学生应对考试的一般办法是:平时上课应付了事,考前老师划一下“重点”,有的学生寄希望于考试作弊或老师“开恩”,表面上各门成绩都还说得过去,但实质上与会计职业要求却背道而驰。因此,应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定建立重过程评价、轻终端控制,重人文素养、轻知识重现的评价指标,引导、激发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内在自觉。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开展职校生人文素养教育,教师是关键。而目前我国职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考核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机制并不健全。二是教师较少关注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大力倡导教师从学科研究和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内涵,在进行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时,充分揭示本学科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伦理思想、创新思想等等,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素养;社会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37—02
一、艺术教育有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该为人的一生提供四方面的支柱:一是学识,即掌握知识这重要的认识世界的工具;二是学做,即具备在一定环境中的工作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培养青少年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及合作精神;四是学会发展,即尊重与发展人的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而付诸行动。这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想。素质教育的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文素养是其重要内容,提高人文素养特别需要强调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艺术能够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世界。在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中,只有艺术能帮助人们在和谐愉悦之中取得上下求索的激情与能力,艺术帮助人们接触整个人类文明,使人的知识和情感得到有益的扩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践表明,知、情、意自然而完善的结合,是导出美好人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艺术在人的生命成长中有重要意义。其次,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艺术及艺术教育启迪和帮助人提高创造性智慧,并在更广阔的生命空间不断得到人格的提升。再次,艺术及艺术教育有助于有效地调节与涵养人的心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中建立和谐交流的良性状态,既有益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使其生活的品位得到提高,也有益于维护整个人文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原则
在学校艺术教育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一)公平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学校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类课程、艺术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学校艺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有艺术天赋学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以谋职为目的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规定性、普及性和奠基性的特征,应该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
(二)导向原则即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它不同于社会大众艺术、流行娱乐艺术,凸显育人特质,必须用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来引领青少年向真、向善、向美、向上, 保护、表现、彰显青少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等美好的精神气质。
学校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哺乳,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通过教育让青少年从小得到健康的文化艺术的营养滋润,在灵魂中植入真善美的基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对艺术感悟、解读和鉴赏的能力,还应该注重引领学生提升审美品位、构建精神家园。学校艺术教育应摒弃浮躁,远离功利,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状态,享受审美的愉悦和诗意的。
(三)创新原则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大脑右半球的潜能,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强调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亲身感悟艺术的魅力、不断丰富审美体验。要通过各种艺术活动鼓励奇思异想,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四)传承原则即努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土壤,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非物质纽带。文化艺术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最为持久的因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用人类文明成果哺育青少年,是学校艺术教育责无旁贷的职责。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熏陶、浸润的作用,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长远的、基础性的影响。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最有效的载体,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我们要利用社会资源,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文化薪火不断、世代相传。
三、厦门二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艺术教育
厦门二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厦门本土文化资源,有效地发展了学校的艺术教育。
厦门二中原址鼓浪屿,是一所具有142年悠久历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名校、艺术教育特色校。学校秉承“勤、诚、智、洁”的校训,坚持“立足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鼓浪屿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独特环境,造就了我校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造就了二中独特的办学风格,形成了足球、音乐、英语三大办学特色。从这里走出了殷承宗、陈佐湟等艺术大师。1990年,厦门市教委以我校为依托创办了“厦门市音乐学校”。2008年,高中部搬迁到有厦门“新客厅”美誉的五缘湾,两校区依山傍海,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为二中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厦门本土文化资源来发展艺术教育也成为二中艺术教育的特色。
(一)学生充分感受和传承鼓浪屿独特的文化艺术
我们的理科教育培养了许多理工科的优等生,他们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上拔尖的能力令人叹服。可是在交谈相处中,却常常让人觉得,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是缺少些什么,或者表述能力不强,与之交流乏味;或者对美对艺术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太弱;或者在处世中木讷拘谨,甚至没有主见。他们被看作是高智商的头脑简单者。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群技艺精湛的技师,离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分子还相差很远。他们缺少的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底蕴。我们长期的理科教育,给学生太少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导致我们的学生思维缜密却思想粗糙。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那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该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物理教师高尚的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精神的形成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非常重要的人,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只有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尚人文素养的学生。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显著的时期,一个注意方式方法于细微之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将为学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种子,受益无穷。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要善于捕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与切入点。通过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他们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的阐述:“人文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
二、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经历和科学家一样的大致探究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著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的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武之教授发现了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和天分时,却没有在这方面激励他,而是请了历史系的优秀学生为他讲授《孟子》,杨振宁说他后来在物理上取得的成绩与他父亲的这种教育是分不开的。
物理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理解了一个规律、原理的起源和发展,这个规律、原理就会显示出其内在的人文性,充满了“情”味。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对她知道得多一些,宽一些,学生就有了更大的勇气,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
三、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学习水循环、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及环保意识;学习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学习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想方设法地把“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心旷神怡地深入其中,去感受,去受教育,去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情感的迁移和人性的完善,进而无限地热爱“物理世界”。
四、在课堂教学中塑造人文环境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课堂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以学生的心理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创新和自主获得知识,敢于冒尖、发展自我个性。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轻松活泼、不压抑,从而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得到健康地发展。
五、在物理教育教学的知识中渗透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