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0:55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护理干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既要重视生物因素对临产妇的影响,更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临产妇的影响,而临床工作中心理因素对临产妇的影响则是我们探讨的新课题。为了适应围产医学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展了“保护、促进、支持自然分娩”国际合作项目。因此,提高产科护理质量,促进自然分娩,确保母婴安康已成为产科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分娩是妇女一个自然、正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大多数产妇由于缺乏对分娩的直接体验和正确认识,常产生焦虑、恐惧,而这些心理反应可能影响分娩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为减少产妇的恐惧心理,顺利完成分娩,我们对我院的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的对象为2009年1月—2010年6月初产妇,无严重的内科及产科并发症,孕周为37~41周,单胎、头位。年龄22~31岁,平均26.4岁,随机分为干预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无陪护分娩,一个或多个产妇有规律宫缩后,由值班护士负责观察和接生。干预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采取干预。观察两组分娩方式,产程及产时、产后2h出血量。
1.3 结果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对照组的剖宫产率比干预组大很多;两组产程及产时、产后2h出血量比较,两组产程比较,干预组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比较,干预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2 待产妇临产后的心理特征
孕妇入院待产,心理状态是复杂的。由于环境的改变,有陌生感,既有将做母亲的喜悦,又害怕分娩,怕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异常,希望被重视,渴望陪伴。诸多因素使产妇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2.1 恐惧、焦虑心理
首次经历分娩,害怕疼痛又缺乏相关知识,对分娩存在恐惧心理,担心难产,害怕畸形,怕胎儿会发生危险,都会使其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和焦虑。
2.2 依赖心理
许多待产妇因阵痛煎熬往往对其家属产生依赖心理,尤其是母亲和丈夫,特别是进入分娩室后仍希望家属陪在身边。如果对陪伴的助产士产生信任感,就会要求这名助产士陪伴其左右。
2.3 择优心理
待产妇入院后,希望医护人员对她认真负责,盼望有高超助产技术及助产士为其接生,对她不满意或不了解的医护人员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合作,不予配合。
2.4 自尊心理
待产妇往往希望医护人员和家人时刻关注自己,对医护人员的各项检查和治疗都非常敏感,稍不如意就表现为情绪激动或沉默不语。
3 待产妇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医疗过程中通过对孕妇进行心理安慰、知识、劝解、疏导以及调节方法,保持孕产妇良好的身心环境,积极指导孕产妇配合助娩,增强孕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更好地帮助产妇顺利地完成分娩过程。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身体各系统发生生理变化同时,心理方面也会发生微妙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孕产妇顺利分娩。因此,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护理,鼓励孕产妇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使孕产妇在这一特殊时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是助产人员的主要职责,也是提高产时护理质量的主要环节。
3.1 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
助产士微笑着使用尊重孕产妇人格的礼貌用语,可以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调节孕产妇的紧张情绪。要认真倾听,适时给予反馈,表示理解和肯定对方的意思。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接触中应该用善意、亲切的语言,表现出更多的关心,使其心情放松,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3.2 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
一个温馨而有利于产妇的环境非常重要,保持病室清洁整齐,使孕产妇感到舒适,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设置家庭式的待产室和产房,适时的放些令人心悦的轻音乐使孕产妇心情舒畅,从而减轻产妇的心理负荷,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3.3 疏导产妇的焦虑心理
助产人员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产妇,了解他们的心理要求,针对性向孕产妇讲解分娩知识及过程,减轻宫缩疼痛的方法,如何使用腹压配合助产人员顺利分娩,以消除孕产妇的恐惧、忧虑心理,以最佳心理状态愉快地度过分娩期。
3.4 提高助产人员素质,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助产人员熟练正确的掌握助产技术,仔细观察产程,良好的工作技能给孕产妇带来安全感和责任感。
3.5 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
产前要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分娩有关的心理卫生宣传,树立正确的生育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人员的配合,允许丈夫和家人在分娩过程中陪伴产妇,使产妇心理上有所依靠。在分娩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尤其是丈夫提供的支持可唤起产妇积极的反应,缓解紧张、焦虑感。
3.6 开展导乐陪伴分娩
实行导乐分娩,对每位入院的孕产妇进行一对一的陪护,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减轻其心理压力,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
3.7 开展分娩镇痛
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孕产妇们的共同心愿。孕产妇在经历怀孕、分娩、产褥期及哺乳、照料婴儿等一系列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的改变,一旦某些改变的程度和性质超越了正常的界限,则成为病理性的改变。
为减少产妇的恐惧心理,顺利完成分娩,我们对我院的产妇进行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助产;心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89-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的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8月初产妇,无严重的内科及产科并发症,孕周为37~41周,单胎、头位。年龄20~32岁,平均24.5岁,随机分为干预组(638例)和对照组(630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助产服务。干预组在常规助产服务上采取干预。观察两组分娩方式,产程及产时、产后2h出血量。
1.3结果
1.3.1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见表1。
表1组别例数剖宫产阴道分娩对照组630302328干预组638128510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P
2待产妇临产后的心理特征
孕妇入院待产,心理状态是复杂的。由于环境的改变,有陌生感,既有将做母亲的喜悦,又害怕分娩,怕在分娩过程中母亲及胎儿出现异常情况,希望被重视,渴望陪伴。诸多因素使产妇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状态。
2.1恐惧、焦虑心理:因首次经历分娩,害怕疼痛又缺乏相关知识,对分娩存在恐惧心理,担心难产,害怕畸形,怕胎儿会发生危险,都会使其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和焦虑。
2.2依赖心理:许多待产妇因阵痛煎熬往往对其家属及医护人员产生依赖心理,尤其是丈夫,特别是进入分娩室后仍希望家属陪在身边。如果对陪伴的助产士产生信任感,就会要求这名助产士陪伴其左右。
2.3择优心理:待产妇入院后,希望医护人员对她认真负责,盼望有经验丰富的医生产士为其接生,对她不满意或不了解的医护人员持怀疑态度,甚至拒绝合作,不予配合。
2.4自尊心理:待产妇往往希望医护人员和家人时刻关注自己,对医护人员的各项检查和治疗都非常敏感,稍不如意就表现为情绪激动或沉默不语。因此,医护人员应体贴和关心产妇。
3待产妇心理干预措施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医疗过程中通过对孕妇进行心理安慰、知识、劝解、疏导以及调节方法,保持孕产妇良好的身心环境,积极指导孕产妇配合分娩,增强孕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更好地帮助产妇顺利地完成分娩过程。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身体各系统发生生理变化同时,心理方面也会发生微妙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孕产妇顺利分娩。因此,促进孕产妇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护理,鼓励孕产妇建立自然分娩的信心,使孕产妇在这一特殊时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是助产人员的主要职责,也是提高产时护理质量的主要环节。
3.1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助产士面带微笑着使用文明用语,可以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调节孕产妇的紧张情绪。要认真倾听,适时给予反馈,充分表示理解和肯定对方的意思。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接触中应该用善意、亲切的语言,表现出更多的关心,使其心情放松,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3.2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一个温馨的环境有利于产妇的分娩,保持病室清洁整齐,使孕产妇感到舒适,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设置家庭式的待产室和产房,适时的放些令人心悦的轻音乐使孕产妇心情舒畅,从而减轻产妇的心理负荷,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3.3疏导产妇的焦虑心理:助产人员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产妇,了解他们的心理要求,针对性向孕产妇讲解分娩知识及过程,减轻宫缩疼痛的方法,如何使用腹压配合助产人员顺利分娩,以消除孕产妇的恐惧、忧虑心理,以最佳心理状态愉快地度过分娩期。
3.4提高助产人员素质,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助产人员熟练正确的掌握助产技术,仔细严格观察产程,良好的工作技能给孕产妇带来安全感和责任感。
3.5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产前要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分娩有关的心理卫生宣传,树立正确的生育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人员的配合,允许丈夫和家人在分娩过程中陪伴产妇,使产妇心理上有所依靠。在分娩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尤其是丈夫提供的支持可唤起产妇积极的反应,缓解紧张、焦虑感。
3.6开展导乐陪伴分娩:实行导乐分娩,对每位入院的孕产妇进行一对一的陪护,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减轻其心理压力,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
3.7开展分娩镇痛:采取硬膜外注射麻药的方法进行分娩镇痛,让产妇减轻疼痛,并让产妇正确对待产痛,学会减轻疼痛的呼吸方法。另外,在产房内放轻松的音乐,转移产妇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营造相对轻松的分娩环境。
4结论
心理干预助产措施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待产妇的顺利生产,也有利于生产后的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护理干预助产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妇产科的形象、改善医患关系、增强我院的市场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孕产好; 心理紧张
[中图分类号] R248.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77-01
生活中的育龄妇女,怀孕后,妊娠反映等等不适,身体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分娩后角色变化会导致心理发生微妙复杂变化,优势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因素。护理干预会去到较好的作用。临产妇虽不是病人,但是作为医院殊的“患者”, 在分娩过程中,顺利与否, 除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外,,心理因素对临产妇的影响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普通护理是尽可能的排除外界干扰,为产妇创造良好的分娩条件。而心理护理是建立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临产妇的心理状态, 适当加以干预以便得到最佳的护理, 对保障母婴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孕产妇心理紧张因素有:
1.1 孕产妇生理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早期妊娠反映的恶心呕吐等不适,担心是否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全家人的“核心人物”增加心理压力。若有患者发热,不敢服药,怕影响胎儿,是一个多虑多疑的心理。中期,是一个逐步适应怀孕这个过程。晚期,由于胎儿生长迅速,孕妇各脏器负担加重,人也越来越难受,心理越来越紧张焦虑,担心分娩是否顺产。许多实例证明,精神过度紧张影响正常分娩导致剖宫产率上升
1.2 来自家庭的因素 生男生女是妊娠妇女及家庭极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丈夫为独生子或重男轻女现象较严重的地方。孕妇要承受家庭的压力。生男生女将决定自己在家庭里的地位。以上心理状态容易并发妊娠合并症,难产,产后出血等。
1.3 来自工作方面 因为怀孕很多用人单位会解聘准妈妈。孕妇也在有些方面的工作不能胜任,不得不放弃工作,内心不悦,也无计可施,担心体形变化,分娩后重新找工作困难等等。
2 护理干预
2.1 产前干预:
2.1.1 怀孕后,家人应多鼓励孕妇参加适当的活动,多看一些活泼可爱的婴儿画像,给予足够的亲情关怀,营造一个安静的休养环境,保证充分的睡眠。孕晚期睡眠取左侧卧位有利于胎儿供血。孕妇应按时孕检,积极参加保健机构和医院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了解妊娠分娩优生优育、母乳喂养的好处等知识,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2.1.2 医护人员应加强宣传教育,向孕妇宣传优生优育、有关妊娠、分娩及产前定期检查等各种知识,使她们对妊娠的过程有所了解,认识到孕期的具体特点和可能出现的现象,学会自我保健和监护胎儿情况。同时要指导其丈夫关心体贴孕妇,稳定情绪,树立信心,从而解除孕妇的恐惧焦躁心理。
2.1.3 孕妇入院时,医护人员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做好入院护理, 热情接待,亲切介绍病区环境、助产士、主管护士,创造安静温馨的待产环境, 避免患者因环境的陌生而加重紧张、忧虑的情绪,增强分娩自信心。应向其说明妊娠早孕反应的有关知识,保持心情舒畅,加强营养,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少量多餐,顺利渡过早孕时期。
2.1.4 护理人员要主动多与产妇接触,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思想以及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 通俗易懂地向她们讲述妊娠、分娩等知识,及时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要,使产妇感到亲切信赖, 消除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使其情绪稳定,以造成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吵闹不安者, 要更加热情、细心、耐心的照护与安慰, 指导作深呼吸, 并帮助按摩下腹部及腰腹部, 以减轻症状,避免过多地消耗体力,鼓励产妇离床下地活动, 以分散注意力,促进产程。有些产妇担心不能承受宫缩痛,怕剖宫产,而产生紧张心理,医护人员要告诉她们正常情况下分娩的时间,消除其对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宫缩不强应留在病房,避免待产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恶性刺激,并鼓励产妇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使机体有足够能量,缩短产程,减轻痛苦,对宫口开大小于3 厘米的产妇,夜间宫缩不强,应尽力劝其入睡,使之在分娩时保持旺盛的体力,减少出血。
2.2 产时干预:
2.2.1 有些产妇由于没有做好产前检查,一有产兆就惊慌失措地到医院待产,加之对医院环境生疏,看到医务人员陌生的面孔,心情难免紧张,这时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耐心听取她们的主诉,认真做好入院检查,使其对医务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
2.2.2 初产妇对宫缩引起的阵痛耐受力差,常由恐惧发展为焦虑,随着产程的进展和宫缩加剧,她们希望医生、护士能帮其减轻疼痛,尽快结束分娩。根据这种情况,护士要耐心解释,劝其保存体力,减少躁动,安慰产妇;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多陪伴产妇,当不能留在患者身边时应向患者说明去向,离开时间不要太长;帮助产妇按摩腹部和腰部,尽心安慰,使其感觉到工作人员对她的关注,身心得到安全感,尽可能减少不良心理反应和抵触情绪,最大限度降低其心理负担,以达到镇痛效果。
2.2.3 对一些高龄初产妇,临产前出现的不规则宫缩感到难以忍受,不能进食,睡眠差,导致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而使产妇疲劳,易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等,对这类产妇应特别给予精神安慰,细心讲解分娩过程,达到顺利生产的效果。
2.3 产后干预
2.3.1 胎儿娩出如果新生儿的性别不合产妇愿望时,会产生沮丧情绪,这是护理人员处理完脐带后,应立即行母婴皮肤接触、早吸吮,增加母子感情,让母亲历经阵缩痛苦后体会到初为人母的喜悦。宣教母乳喂养好处,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坚持纯母乳4~6个月,同时注意观察产妇的宫缩、阴道出血量、血压等,鼓励产妇及早进食,及时排空膀胱,宣教产后卫生、休息、饮食等相关知识,给产妇关心、爱护、照顾,尽量满足产妇的要求,使她们感受舒适、开心,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并与家属沟通,以取得配合,稳定产妇情绪,防止产后抑郁。
【关键词】分娩心理护理产程出血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93-01
分娩过程不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孕产妇心理因素对分娩期生物学指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多采用缩宫素和手术的方式缩短产程[1],加速分娩,减少产后出血,但这些措施给产妇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和不良反应。本研究采用信息疗法、认知疗法、松弛疗法、导乐疗法等方法,加强心理护理,对促进产程,稳定心率、血压,减少产后出血量,减轻孕产
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2003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102例初产妇,产妇年龄24~33岁,高中以上教育程度,孕周
37~42周,无产科及内科合并症,已临产,经阴道自然分娩。
1.2方法将102例初产妇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情绪状态进行测评后[2],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1例。试验组由研究者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生理护理,记录分娩过程的生物学指标,分娩后24h再次用SAS、SDS
测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情绪状态。
1.2.1担心医疗水平和分娩安全的心理干预-信息疗法临产前,将自行设计的问卷(其中包括16项孕产妇关心的问题)发给孕产妇,由孕产妇本人填写,从而获得孕产妇的心理需求。调查表明97%以上的孕产妇需要了解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状况、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等。因此护士产前访视时,要向孕产妇介绍产科医生、助产士和护士的资历、技术水平,产房的环境和设备,介绍分娩的整个过程及有关分娩过程中配合的注意事项,介绍其他产妇顺利分娩的实例,必要时协助孕产妇参观产房,帮助孕产妇获得分娩
前后的知识,让孕产妇感到自己受到医院的重视,满足其自尊。
1.2.2疼痛的心理干预-认知疗法护士告诉产妇分娩是在周密的监护下进行的,包括产妇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和胎心监测,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疼痛是由子宫收缩引起的,宫缩时不要烦躁慌张、大喊大叫,产房设有背景音乐,可借助优美的音乐,得到
适当的调整和放松,告知产妇宫缩的阵痛是可以耐受的。
1.2.3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松弛疗法松弛疗法是在专人的指导下由病人自行控制,通过固定的程序,使病人全身发生条件反射性松弛反应。其原理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紧张的主观状态。具体有9个步骤,(1)收缩肌肉:脚―腿―骨盆底―手―胳膊―肩―脸,几秒钟后放松;(2)收缩右胳臂,放松左胳膊,全放松;(3)收缩右腿,放松左腿,全放松;(4)收缩左胳臂,放松右胳臂,全放松;(5)收缩左腿,放松右腿,全放松;(6)收缩右胳臂、右腿,放松左胳臂、左腿;(7)收缩左胳膊、左腿,放松右胳臂、右腿;(8)收缩双胳臂,放松双腿;(9)收缩双腿,放松双胳膊。此疗法的指导语多采用暗示性松弛语言,如:“舒适地躺好,放松”,“好,很好!”等。除接受上述心理护理外,试验组孕产妇同时也接受常规的生理护理
2 结果
2.1两组产前及产后焦虑和抑郁分值比较见表1.产前两组SAS、SDS分值比较,t值为1.63、1.69,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产后24h内试验组的SAS、SDS的平均分值比对照组低,t值分别为3.589、2.59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焦虑和抑郁分值比较
2.2两组分娩过程的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除第三产程外,对照组均比试验组的第一、第二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试验组血压心率较对照组稳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和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对孕产妇的影响分娩过程中产程延长,对产妇和胎儿均有不利影响。对产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胎先露长时间压迫耻骨或直肠,产妇阴道壁可发生缺血坏死或造成膀胱阴道瘘及阴道直肠瘘。对于胎儿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宫内缺氧易导致宫内窘迫,甚至胎死宫内等。迅速、大量的失血可引起产妇失血性贫血、失血性休克,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危及产妇生命。失血过多、失血时间过长,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引起垂体缺血性坏死,继发垂体功能低下的严重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3]。同时会使产妇和家属产生惊慌、恐惧等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产妇的康复。
分娩是妇女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事件,但由于分娩过程中存在许多不测和不适,很多初产妇对分娩产生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可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活动增强,血浆中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浓度增高。有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子宫收缩增强,而去甲肾上腺素与焦虑呈负相关,疼痛与皮质醇之间呈正相关。由此可见,焦虑、抑郁可导致子宫收缩力减弱,对疼痛敏感。强烈的宫缩更加重产妇的不良情绪,最后致产程延长,出血量增多。
因此,分娩期不良的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与宫缩乏力、疼痛敏感、产程延长等密切相关。所以,减轻孕产妇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是缩短产程、让母婴平安度过分娩的重要保障。
3.2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分娩使孕产妇经历了一次非常强烈的躯体和情感体验,是一次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亲友、同事处多听到有关分娩的不良体验,于是害怕和恐惧分娩,怕疼痛、怕出血、怕胎儿出现意外、怕自己有生命危险等,特别是宫缩时剧烈的疼痛使产妇的应激反应加剧,表现为紧张和恐惧变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最后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甚至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准确期望理论”认为,当一个产妇知道了他希望知道的各种真实信息后,对各种应激性医疗情绪和害怕情绪就会相对减轻,忍耐性增强。据此,为孕产妇提供信息疗法、认知疗法、松弛疗法等心理护理方法,调节产妇的焦虑水平,增强孕产妇的信心和自我控制感,从而使产妇密切配合产程进展,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和难产的发生。
本研究提示心理护理可降低孕产妇的心理应激程度,维持分娩过程中生理指标的稳定,降低对疼痛的敏感性,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利于顺利分娩和产后恢复,提高围生期保健的质量。在护理管理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妇产科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在整个妊娠期,尤其是分娩期对孕产妇进行适时、适当的心理护理,开展家庭式产房,全程陪伴孕产妇,有利于增强孕产妇对顺利分娩的信心,使她们顺利度过分娩全过程。
参考文献:
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生命、摧毁房屋,对于生者的心灵也是一次重创,我科2008年5月至8月共收治了从四川转院来的12例患者,其中有8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和恐惧心理,在救治地震伤过程中,除了救治生理疾病,心理上主要措施为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的8例地震伤患者,年龄16~87岁,2例干部,大专文化,经济条件好,2例学生,4例老年患者均伴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例患者无陪护。8例地震伤患者来时均有不同程度抑郁、烦躁、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
2 心理护理的原则[1]
2.1 控制刺激的原则 把各种刺激控制在患者当时能承受的范围内,是对患者不稳定情绪和不佳心态的一种保护,因此给患者创造一个相对安静和适宜的休养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2.2 坚持疏导的原则 所谓疏导,就是疏通和引导,让患者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当前面临的困难,帮助患者选择理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对目前发生的问题,因人施教,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情动人。
2.3 允许患者宣泄的原则 我们要患者说,有多少说多少,说错了也不要紧,就是说过火的话,也要让他们说完心里话,发完怨言,减轻心理负担,获得心理平衡。
2.4 解决问题的原则 是根据病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帮助他们利用自己及其可利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来改善他们的应对水平。
3 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
3.1 入院介绍 病人入院时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和制度,态度要真切,语言要温柔,以取得病人信任,从而消除其陌生感、不安全感。
3.2 护患沟通 利用治疗和非治疗期间与病人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向病人解释各项检查治疗目的、意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向病人反馈检查结果,配合治疗。
3.3 紧急救护时的心理护理
3.3.1 进行评估 对所有病人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恐惧、悲伤度、自我护理的理解内容,采用问答观察病人行为与情感,收集第一手资料。
3.3.2 进行干预 指导病人如何宣泄情绪,如何静心休息,如何面对困难,并通知家人、亲友、有关部门领导,给予精神物质支持,传媒的关心和采访也会带给他们很好的宣泄。
3.4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3.4.1 采取自我暗示放松法 例如:让患者感到舒适就怎样的卧位。
3.4.2 支持与安慰 护士是患者的贴心人,也是最信任的人,我们要态度诚恳地帮助患者,交谈中要着重如何对待突发事件的经历和目前要帮他们解决的问题。
3.4.3 集体讨论 让症状、年龄和性质相同的伤病员集中在同一病室,让他们随意交流、进行沟通,互相安慰,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3.5 恢复期的护理 恢复期病人情绪逐渐稳定,应适时进行疾病的康复指导。对康复者出院的状况随访,并告诉随访中的患者,责任护士的联系方式及在岗时间,这样让患者对你和自己都有一种信心和满意,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4 体会
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通过语言或其他交流方式,对于地震伤患者所表现的心理反应,通过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做好患者的思想安抚和心理护理,受到良好的效果,8例患者均情绪稳定康复出院。由此看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舒适护理;心理干预;康复医学;护理效果;应用效果;并发症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自理能力,进而为回归社会打下基础。但如护理不当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质量[1]。舒适护理配合心理干预在康复医学的应用中,可以改善患者的依从性,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2]。本研究选取98例康复科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舒适护理配合心理干预,分析舒适护理配合心理干预对提升康复医学中护理效果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配合心理干预。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41~76岁,平均(56.89±6.56)岁;其中腰椎退行性病变康复患者10例、腰椎术后康复患者10例、颈椎康复患者11例、其他骨科康复患者12例、脑卒中康复患者6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56.81±6.21)岁;其中腰椎退行性病变康复患者为10例、腰椎术后康复患者10例、颈椎康复患者11例、其他骨科康复患者13例,脑卒中康复患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原则。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收治于本院康复疼痛科;②患者的言语功能和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伴严重性心功能不全及肝肾功能障碍、脑血管疾病;②伴精神疾病或处于妊娠期、哺乳期。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遵医嘱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舒适护理配合心理干预:①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使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康复治疗前,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实时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防止不良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等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保证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②饮食护理: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多进食水果和蔬菜,对于消化功能正常的患者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对于进食困难以及食欲不振的患者,尽量给予半流质饮食,但由于半流质饮食营养成分较低,因此,应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或鼻饲喂养,以维持患者的正常新陈代谢,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3-4]。③环境护理:提供通风良好、干净、整洁、安静的环境,定期进行室内消毒,并适当摆放绿色植物,改善患者的心情。④护理:给予摆放舒适,对患者进行定时翻身护理,减轻压迫。避免长时间压迫引起的疼痛以及其他并发症。
1.4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满意度、舒适度、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水平、焦虑情绪、疼痛论著459中国医刊2020年第55卷第4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在出院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舒适度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评价进行评估;治疗依从性采用医院自制依从性评分表进行评估;生活质量水平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进行评价;患者焦虑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进行评估;疼痛情况采用数字量表疼痛评分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00%(49例),对照组则为79.59%(39例),差异有显著性(χ2=8.055,P<0.05)。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SAS评分、数字量表疼痛评分比较实施护理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水平、SAS评分、数字量表疼痛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水平、SAS评分、数字量表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舒适度、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舒适度[91.92±1.44)分]、治疗依从性[(96.94±2.54)分]优于对照组[(85.40±1.05)分、(78.93±3.21)分],差异有显著性(t=7.094、t=6.833,P均<0.05)。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8%(2例),对照组为24.49%(1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7.043,P<0.05)。
【关键词】胃癌;心理护理;干预;心理状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82-02
胃癌[2]是长期困扰无数人的癌症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胃癌的探讨研究逐渐深入,其研究领域已扩展到心理方面。胃癌患者因其治疗时间长导致焦虑急躁情绪频发,有的甚至产生抑郁症或者自杀。对这些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很必要,降低患者消极对待胃癌治疗的可能性,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健康质量,针对这种情况,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40例,随机划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个体化、多方式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的心理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39-81岁,平均(47.2±5.6)岁。对照组住院时间平均为12天,干预组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3.2天,其中,有15例在患者早期出现消化不良,腹泻,食欲不振等轻微现象,13例有出现反酸,上腹灼痛的现象,8例出现呕吐,上腹肿块等现象,其余4例有轻度贫血症状。56%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33%患有糖尿病,26%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两组患者在年龄,学历等其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对策
1.2.1 术前心理护理 对干预组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心理护理,①收集胃癌患者的所有住院以及治疗资料,对患者的病症有基本的了解,并进行基本评估。②护理人员多与患者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措施,对于患者对手术的疑虑要一一解释,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手术的开展。
1.2.2 术后心理护理 患者手术后可能情绪波动较大,①医护人员要开导安慰患者配合药物的服用以及相关检查的实施,患者若要唠叨或者,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仔细倾听病人,适时加以鼓励熏陶,让患者保持乐观心态。②采用认知行为疗法[3],主要是了解患者对胃癌的认知程度,聆听他们对胃癌的看法,对其中有误的理解进行纠正,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胃癌的相关知识,不要把癌症看的很可怕,同时要让患者充分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病情,一旦有不良反应立即告知医生,积极看到自己的病情,无条件配合医生的治疗。③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进行按摩,放松训练的时候不断劝说,帮助他们摆脱焦虑,不断加强对治疗的信心。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统计软件,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在手术前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两表的评估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干预组在手术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两表的评估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前SAS,SDS无明显差异,但是经过手术前和手术后两个时间段的心理护理干预之后,干预组的SAS,SDS明显下降,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胃癌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提高了患者配合治疗的水平。
普通的常规性的心理护理可能缺少对患者真正需求的关爱,对患者的心理不能准确把握,而实施有针对性精神上的安慰、支持、鼓励能让患者对自己和医生更有信心,对待胃癌的治疗也更加认真,同时,胃癌患者对于专业的胃癌知识缺乏了解,出现认知的偏差,这通过护理人员的详细讲解,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平稳心态,增强与病魔战斗的动力。
综上所述,给胃癌患者提供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影响因素,积极配合各方面的治疗,从而尽快恢复健康,发挥劳动能力,减轻家人负担,提高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Dai Xiaoyang (1),nursing psychology [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98: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