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应急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5:19:31

序论:在您撰写应急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应急管理论文

第1篇

一、紧贴高校实际,创新体制机制,做好人力资源衔接

国防动员无论是“应战”还是“应急”功能,首要的都是人力资源的调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应急人力资源储备的一体化,其实质是着眼国家综合安全的需要,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要求,在后备力量建设中注重开发其平时“应急”的功能。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经过军事化培训———军训,基本具备了国防军事观念和处置应急事件的能力,在突发事件人力资源调配中能够担当骨干力量。创新组织机制,推进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军训团营连体制的结合。要切实利用好军训团营连体制,发挥组织优势,使其长效化、固态化发展。军训团营连体制下的学生在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中可作为常备力量随时投入使用,不管是“应战”还是“应急”,在军训连制度的统一组织和安排下,即可按需要使其发挥作用。每学期以团营连为单位固定开展一到两次应急疏散训练,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国防知识与军事知识教育,做好知识储备。挖掘固有优势,推进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应急分队建设相结合。重点在于健全国防动员体系,整合应急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享。要整合应急力量,统筹高校中的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平时应急,又要立足战时作为后备军力量应战,按照平战结合、专业对口、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专业队伍,如消防、抗洪、维护治安分队等,实施二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高校资源丰富,人才力量充足,切实结合学校特点,优势资源十分凸显。利用高校资源,推进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在校国防生的结合。在高校建设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中,国防生应发挥主力军与示范先锋作用。国防生军事化程度高,组织机构完备,纪律意识强,国防知识丰富,特别是接受过军事技能训练和高强度体能训练,在国防动员体系中可作为领导与优先力量考虑。国防生的优势在于组织与纪律,这也是处置突发事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国防生能够担任国防动员体系与应急管理机制中的骨干力量。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与退伍军人的结合。近年来,大学生入伍人数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大学生退伍军人也明显增加,加之学校吸收的干部,这些有过军旅经验的人将在国防动员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的融合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他们经历过正规军事化培训,具备各项军事技能,组织纪律性强。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他们将很容易发展为高校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的中坚力量。

二、完善国防设施,发挥高校优势,做好硬件衔接

第2篇

(1)应急管理由政府主导

这一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担负着维护社会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责任,掌握着主要的社会资源,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应急管理是政府协调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当公共事件突发时,只有政府能调动社会资源并采用应对措施来解决突发公共事件。其次,《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主导地位和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落实责任,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不作为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2)公众具有参与政府应急管理的法定义务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参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义务。因此,政府应急管理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虽然政府担负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导责任,但这并不代表公众就能不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动员公众,脱离群众,政府的社会动员将显得毫无意义,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因此,如果没有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所取得的效果就会很差,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政府应急管理具有行政强制性

解决突发公共事件不同于其他行政行为,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政府在处理过程中的行为势必要随之发生变化,集中权力和决策,简化执行决策程序。因此,在应急管理中,政府的决策就会具有强制性,离开强制性,将影响到政府应急工作的效率,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后果发生。但是,政府应急管理的强制性也要受法律法规约束。法律法规规定政府应急管理中政府做决策的程序、组织、方法,从而保证政府正确行使决策权。法律对政府应急管理强制性的规定,就是要让政府在正确作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当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缺陷

2014年12月31日,在上海外滩广场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踩踏事件,该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0多人受伤,这给了我们惨痛的教训,也暴露出相关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中的突出问题,而这些问题作为一个缩影集中反映了我国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事前预防准备不足

风险分析不到位,预防信息没有形成体系化在这次踩踏事件中,对大规模的人流集聚没有做出充分的估计和判断,而且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事件发生时,出现了无从下手的困境。同时,由于对事件发生估计不足,没有及时协调武警支援,预防与应急准备的各个环节严重脱节。

2相关资源准备不充足

在这次事件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合理,共700多名警力到场,但由于在事前没有对如何安排警力做出合理的部署,导致事故发生后,警力不能及时到位。

3安全监管制度落实不到位

安全无小事,很多公共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安全监管不到位才引起的。因此,加大对隐患的排查力度,可有效避免公共事件的发生。这次踩踏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没有做足安全监管方面的功课,风险分析不到位。因此,做好安全监管就必须要落实责任,不能让安全监管工作流于形式。

4责任追究不明确

公共事件的发生自然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做出法律上、行政上的处罚,惩前毖后。事实上,我国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是,在责任认定上并不是十分明确。这次踩踏事件发生后,对于相关负责人的追究迟迟得不到定论,究其原因,这次踩踏事件不能算作安全生产事故。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只要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必须要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但是在事故发生后却因为事故不能定性而不能认定责任,充分说明我国在责任追究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三新公共管理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启示

第3篇

(1)存在问题:常规应急组织的建立缺少一个合理且权威的途径。(2)分析建议:针对某类事故,常规应急组织的组成框架包括: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事故现场指挥人员、技术支持人员、事发责任处室、救援人员(专职消防队、医学救护组)。针对某类事故,公司应该有处室来承担技术支持力量的角色。

2开展培训和演练

(1)存在问题:培训:各级预案的培训范围是不同的,如何保证应急人员及非应急人员同时接受各自所需的技能培训、响应培训,组织安排不同规模的培训,在实践操作上有待改进。演习:如何通过演习真正提高应急人员的响应技能、非应急人员的防护意识,有待逐步改进。(2)分析建议:培训: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处置方案涉及到的各类应急响应人员、可能的事故责任人员是不同的,应急管理人员与培训管理人员应协同配合,将预案培训作为各处室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授权培训,只有通过培训及考核方可上岗作业。演习:演习的目标实现首先需要高质量的演习方案,情景设置合理,演习目标明确,将两者相匹配,应急管理人员应协调组织相关技术力量共同讨论演习方案及情景设置,从演习的源头开始提高演习的质量;此外,应设置合理的演习评估准则,有准备的考察关键要素及存在问题;规范演习的流程:演习方案审查、组织讨论演习方案、召开演习前准备会、评估员监控员的碰头会、讨论评估和监控要点,演习实施,召开演结会,开发整改行动项,编制总结报告。

3结束语

第4篇

(一)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特点

物业管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管理企业所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在自身的经济基础上展开的。物业管理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是物业管理费收入、公众性代办费、特约服务费收入、综合经营的收入,而在这些收入中每一项的利润都是受到制约的。与收入相对应的就是支出,物业管理企业的支出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服务人员的工资费用、公共设施的维护费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等,这就造成物业管理企业的收入在用于管理项目的支出后所剩无几的现象。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其在开展其他工作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造成不能充分发挥物业管理企业作用的状况。

(二)物业管理企业的人才供给

1、物业管理企业在招聘求职者时的低要求

结合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特点,再加之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在收入来源相对稳定的状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只能选择减少支出。企业支出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服务人员的工资就是企业支出的一部分,在减少支出的观念下,就不可避免地在招聘服务人员时提供的薪资及其他待遇是低层次的。在现在社会中大部分职工的工资与学历、能力是相关联的,在劳动就业中占优势的人员就不屑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这就造成了物业管理企业工作人员的劳动素质的低要求的现状。

2、物业管理企业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方面

物业公司需要对刚入行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培训人员、培训环境等的选择会极大地影响到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及应用。在培训的过程中所培训的内容有全面与否的差别,有难易的差别,对于资历较深的培训者来说,可以在深入浅出的同时将培训的内容全面深刻地传授给受培训者,对于资历较浅的培训者来说则不然。而由于在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来说,减少支出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收入。低投入的培训的效果则造成了企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呈现出工作质量低下的状况。

(三)物业管理企业的设施配置不足

在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外,必要的硬件设施也是必须的。在事故发生时,面对情况不明的危险,单一、有限的应急救援装备是不能应付的,必须使用大量种类不一的应急救援装备,以使得事故对居民的人身财产的伤害降到最低的限度。物业管理企业的营利性使其在购买应急设施的时候,在应急设施的质量、数量、种类等方面进行考量,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往往会选择能够减少支出的商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真正检验所购买设施的作用,但在应急的过程中,最需要应急设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的时候,倘若企业购买的是劣质设施或者数量有限,那么应急救援就会受到制约。

(四)物业企业管理缺乏责任感

在物业管理工作人员招聘的时候,由于对工作人员的低要求,其所能够招聘到的工作人员在劳动素质、工作能力、学历等方面都会比较低,无论是他们在应急管理基本理论的掌握上,还是在应急事件的分析、处理上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失误,在关乎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失误有的时候造成的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有可能会对人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物业管理企业在城市小区中扮演着保护小区居民的人身财产的重任,但由于小区的居民较多,物业所要处理的事情比较繁杂,对于不经常发生的安全问题就遭到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忽视。大部分的物业管理企业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一种应急设施类于摆设的心理,这是不正常的。在种种因素下,作为小区安全的保障者,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设施陈旧或者数量质量不达标等不合理的状况。

(五)物业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

应急过程中最令人担心的是工作人员手忙脚乱,乱作一团。为了有效防止慌乱局面的出现,需要制订有效的应急管理制度为应急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应急运行体系三大部分。应急制度的规范化可以使应急过程中工作有条不紊,有效地提升救援的效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就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予详实而稳定的工作安排,这样能够使工作人员各司其责,同时团队在日常的相互配合下能够了解队友,达成一种默契,这有利于在应急中形成良好的配合,提高应急工作的效率。

(六)缺乏合理有效的惩奖制度

物业管理企业挑选到适合工作的求职者,这只是对人才选择的第一步。每天重复的工作会让人觉得乏味,物业管理企业的领导者要想使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合理的鼓励机制的建立,对于工作人员来说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上的成绩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得到他人的尊重。一种合理的鼓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还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促进总体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日常管理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工作人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会由于不同的原因而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依据错误造成的后果的不同程度,对工作人员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罚,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引以为戒。然而在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中缺乏合理有效的惩奖制度,使得错误不能有效地及时制止。

(七)缺少对典型事件的研究

对于应急管理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少越好,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基本是处于一种平安状态,安全问题不常发生,但是安全问题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就需要采取应急措施,正是基于安全问题的特点,我们不能够很好地熟悉安全问题。为了能够很好地掌握应急管理的方法,就需要在平时对出现的典型安全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以便在实际的事故中能够顺利地解决所遇到的安全问题。

(八)缺乏与居民的沟通

现在是个文明的社会,特别是城市小区的居民,他们有着相对稳定的工作,有着良好的生活环境,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对物业管理企业能够给予理解和支持,物业管理企业可以与居民进行良好的沟通,积极地了解居民的所想所需,向他们采纳有益的建议,不断地改善。提升自身的工作质量。这不仅有利于与小区居民形成和谐的关系,还能使更多的居民感受到小区的民主气息,得到更多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城市小区是一个人口众多,关系复杂的集合体,城市小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物业管理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突况具有不可预知性,一旦突发事情发生,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沉着冷静地分析突发事件,然后尽可能有效的提出预案以制止或减轻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在制订预案的时候,需要工作人员的全力配合,进行充分的、全面的研究、分析突发事情。在制订预案的时候也要注意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照搬以前的预案模式。

(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

预案只是应急过程的一部分,确定应急预案之后需要的是具体的安排,针对工作人员的性格特点,组建不同层次的小组,这就包括总指挥小组、执行小组、探测小组等等,这一系列的安排看似只是对人员的划分、重组。但这样的划分是保证在应急过程中使得救援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得应急工作顺利的展开。

(三)建立应急运行机制

在应急运行机制中包括监测预警机制、应急预测、分级应急小组等等的建立和完善。同时要建立健全惩奖制度,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对应急管理的应急意识。在运行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运用。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应急管理的效率,同时能够很好地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小结

第5篇

分级的管理模式主要指调度的工作实行需要在电力系统最高级别的调度部门指导下的各级别调度部门的分级责任体制。各级别的调度部门在自身的调度区域内对于统一调度的要求进行贯彻,同时保证下级调度部门需要对于上级调度部门的指令保持服从。我国电力系统的统一调度与分级管理模式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

2电力系统现存的安全隐患及特征

2.1电力系统现存的安全隐患

我国的电力系统目前存在的隐患可分为三点:其一,部分电力系统的构造较为薄弱,安全的稳定性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足;其二,对于电力系统的驾驭能力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提升;其三,需要改善故障的紧急处理工作,与社会联合开办的故障联合演习应当更加规范化。

2.2电力系统突发故障的特性

电力系统的突发故障通常具有明显的特征,现今对于电力设施与装备组成的物理电力系统的电器特性研究相对更多一些,但是电力系统并不是与外界隔绝开的,是存在于社会与自然的环境中,所以也必定会受到周遭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不仅与电力企业自身有关,也与周遭的社会及自然环境有关。电力系统的突发故障就是指在固定的区域内突发性的,为电力系统与社会、国家带来损失的灾难性事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涉及到的方面多,电力的生产、输出、分配与消费都是一起完成的,这其中需要涉及到电力系统的输电、发电、配电及用电等多个方面;其二,故障的诱因多,电力系统的突发故障不仅可能来源于违反电力系统与电气规章的操作,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电力设备还极容易被自然因素损坏(包括自然侵蚀、雪灾、洪水、地震等);其三,损失度重,电力的供给涉及到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也涉及到人们的财产及自身安全,大面积的断电造成的间接与直接影响是无法预计的。

3电力系统故障管理的发展历程

3.1经验为主的应急处理阶段

这一时期的应急故障管理工作主要注重应急的预案体制与应急组织体制的创建。重点对于紧急的指挥单位与工作单位进行创建。遵照国家有关的规章对于紧急预案进行编制与修订,并对于应急指挥部门与应急平台等技术支撑系统进行建设。

3.2分析为主的故障预防与管理阶段

这一时期的故障应急管理工作主要注重对于故障应急保障的加强。不断提升危险源的监控管理与突发故障预警预测工作的力度,另外也要注重提升故障应急情况下的辅助决策能力及指挥能力。

3.3智能为主的灾变防护阶段

这一时期的应急故障管理工作注重对于智能技术运用及主动防护能力的加强。需要重点加强工程知识数据发掘技能与人工智能的运用,达到对于事故现场的在线实时监控,对于突发事故的预警预测水准进行提升,为事故的应急指挥工作给予智能化的协助决策措施。

4结语

第6篇

一是事前抓基础知识宣教。对各级应急管理人员采取脱产授课、现场培训等方式,着力培养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在校学生、老幼人群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着力培养应急避险能力;对危化品等重点行业从业人员采取实战演练的方式,着力培养隐患排查和先期处置能力。二是事中抓紧急避险宣教。在防范关键期和处突关键点,通过新闻媒体等,向公众宣传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强化短时应急宣教,增强宣教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事后抓经验宣教。认真总结本地发生和外地同类型突发事件处置经验,对其进行提炼汇总,形成简便易学、好使管用的工作方法,并视情向社会宣讲,提升公众整体应急意识和水平。截至2014年上半年,共组织“5.12防灾减灾日”、“5.24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等集中宣传活动20多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万多份,参与群众达3万多人。

2.存在的问题

尽管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应急管理能力也得到一定提升,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防”字当先的意识不强,被动应付多,主动防范少,工作的前瞻性和预判性不足;二是应急指挥体系快速建立的能力不足,应急处置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三是个别环节存在工作落实不到位,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四是社会宣教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个别基层单位和人员先期处置的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

3.工作建议

3.1增强风险预判能力。我市发生的突发事件有些是有征兆或者线索的,只要早发现、早整治,就能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甚至消除。因此,要善于逆向思维,根据表面现象发现问题实质,积极主动地防范和避免突况发生。一是开展阶段性预测。针对恶劣天气、传染病等具有明显时段分布和区域特点的突发事件,开展季节性、时段性预测分析,提高工作针对性。二是开展行业预判。对所有存在安全风险,特别是危化品、地质灾害、特种设备、海上渔业等行业,组织有关专家开展3年至5年的安全形势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整改措施,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三是开展警示预判。将国内外,特别是与威海相似地区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统计,认真分析和总结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得失,按照“如果发生在威海,应该怎么办?”的要求,对相关方面提出警示预防建议。

3.2增强综合协调能力。严密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是应急处置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建立畅通的应急指挥和协同联动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快速搭建指挥体系。在强化市应急指挥中心的中枢作用的同时,将各参与处置单位的“小网”通过手机、对讲机等,纳入以现场指挥为核心的移动指挥“大网”,做到时时构建、时时畅通。二是科学展开处置体系。按照“先避险、后抢险,先救人、后救物,先救灾、后恢复”的原则,将处置程序粗分为先期处置、整体攻坚、技术支撑和舆情引导四个部分,分层次或者多项同时开展工作,做到多而有序、忙而不乱。三是全面强化保障体系。由市突发事件专项指挥机构办事机构牵头,负责应急处置队伍、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等保障;由属地区市负责,行业主管部门配合,负责应急人员和受影响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3增强指令执行能力。每一个指令执行情况,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事件处置效果。因此,要切实提升指令执行能力,做到有令必行、有行必果实。一是规范指令执行程序。按照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每个指令承办单位的工作职责,确保每个指令转办无误;积极推行才淡化工作法,减少甚至取消不必要的环节,努力将工作架构扁平化,提高指令执行效率。二是健全指令反馈机制。指令承办单位要及时报告落实情况,并就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下步工作建议进行反馈,形成“执行—反馈—执行”的良性循环,确保指令执行不走样。三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严肃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将责任追究制度贯彻到突发事件处置的全过程,对指令执行不力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7篇

由于部分型号的呼吸机使用频率不高,有些临床科室较少使用呼吸机,部分医务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呼吸机的正确操作[7]。另外,临床使用呼吸机时在选定所需的呼吸模式之后要调节氧浓度、潮气量以及呼吸频率几个参数,容易忽略窒息报警、触发灵敏度、呼吸上下限、吸气呼气流量以及呼吸末正压参数设置,从而容易引发呼吸机障碍或者造成呼吸机报警失误[8]。为此,对应急中心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定期组织了呼吸机专项培训讲座,包括正确操作、维护保养、消毒清洁、简易故障排除方法等;每次呼吸机借出时,都再次向使用者强调呼吸机的正确操作、用前检测、湿化器使用等注意事项;不定时的到临床走访,调查呼吸机的使用情况,阶段性地对全院使用呼吸机出现的共性问题组织专项培训并考核[9]。

2呼吸机的应急调配制度

为了进一步保证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临床在用呼吸机供应不足时,呼吸机能够迅速调配到位,我院制定了呼吸机应急调配管理办法。办法明确呼吸机应急调配流程及本院设备无法满足时请求外院支援或者紧急购置的管理制度,每个科室配备应急调配流程图,保证应急调用时能够立即执行调用程序。

3演练与质控

我院每年组织2次医学装备应急演练,演练由应急管理小组组织,应急管理中心与临床科室人员共同参与,模拟突发事件呼吸机的借调过程。演练结束后参加人员共同讨论总结。演练重点为检验各部门协调沟通的能力,同时检查应急物资是否充足完好,最后评定应急预案的充分性和适应性,对于发现的影响调用时间的因素及时改善。我院在几次应急演练后逐步简化了突发事件的应急调用登记手续。医学装备保障部门定期对临床在用呼吸机进行安全检查和督导,对应急中心设备的日常保养、厂家专业维护及应急演练过程进行监管,对操作保养不当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应急流程制度的优化经应急小组商议后报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审批执行。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