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07 15:19:23

序论:在您撰写写冬天景色的诗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写冬天景色的诗句

第1篇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描写冬天诗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

刘长卿柳宗元

日暮苍山远,千山鸟飞绝,

天寒白屋贫。万径人踪灭。

柴门闻犬吠,孤舟蓑笠翁,

风雪夜归人。独钓寒江雪。

雨雪dd,见曰消

dd: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 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第2篇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中描写雪的诗更是多的数不胜数。细读这些诗,你会发现它们不仅描写的手法不同,而且抒发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写上,有的作者对雪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有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与雪之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描写雪的诗词,共同体会这博大精深的雪文化。

(一)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

赏读:这三句诗是写雪的精品诗句,它们都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雪的形态,读来美丽的雪景如在眼前。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赏读:这两句诗巧妙的运用联想的手法来写雪景。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三)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赏读:这两句诗写雪时都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再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四)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赏读:这两句诗写作上也有共同的特点,作者都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五)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赏读:这两句都是李白写雪诗中的名句。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六)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赏读:这两句诗比较独特。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七)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第3篇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诗歌画面,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初步感受“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景语皆情语”意境的体会;(2)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江雪的画面。

一、情境导入,诵读积累。

1.师描述:同学们,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是大自然却赐予我们一件美丽的礼物,那就是——雪(引出雪,播放图片)。多美的雪啊,古往今来,赞美她的诗可不少,咱们今天也来个咏雪诗会。

2.生吟诵相关古诗,积累有关写雪的诗歌(如《白雪歌》、《沁园春·雪》等)。

设计意图:不着痕迹地积累,让学生引入情境,并感悟语言,习得语言,水滴石穿、熏陶渐染、文火慢煮,这就是语文的积累的重要性。

二、检查预习,理解字词。

1.过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和雪有关的诗歌——《江雪》。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

3.交流预习中明白的问题,理解“蓑笠”、“蓑笠翁”、“千山”、“万径”等,理解夸张的手法,积累含有夸张手法的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

设计意图:课堂上真正“以生为本”,交流已懂的,解决不懂的,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检查,同时又让学生理解古诗中常见的“夸张”手法,积累相关诗句,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

三、“诗中有画”,读出画面。

1.古人常说“诗中有画”,你看到怎样的画面,自由读诗和同桌交流。

2.师生交流,学生叙说画面。(我仿佛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鸟儿都飞走不见了,千万条小路上根本没有人的踪影。除了雪,还是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师相机小结:这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相机板书:寒冷、凄凉)

4.指名读,感悟其寒冷凄凉。

四、“诗中有情”,情景交融。

1.诗中不但有画,还有情,再品味古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生体悟,相机交流。

3.出示柳宗元的背景资料(投影出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诗情。)。

4.交流、小结:遭人迫害,母亲离世,生活困难,所以心情(相机板书:孤独、悲愤)。

5.再次体会景和情,你发现了什么?(结合景色的萧条肃杀和人物内心的孤独凄凉不谋而合,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诗中有志”,诗言志。

1.再读资料,诗人是否会屈服妥协?

2.生默读思考,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3.感受诗人的“志”,相机板书“顽强不屈”。

4.师小结:短短二十字融入了景、情、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再读经典,请学生吟诵。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诗言志”,在此环节中,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透过诗句想象画面,通过画面体悟诗人心境,体会何为“情景交融”。并结合史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再读诗歌,感悟自然“更上一层楼”。

六、走进诗歌,感悟境界。

1.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江雪中的情与景。

2.生书写,师巡视。

3.反馈。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情感溢于言表之时,趁热打铁,设计的“读写训练”让学生发散思维,既是对文本的一个感悟升华,又领悟不同的表达方式,培养语文能力。

七、拓展阅读,对比升华。

1.师:古往今来,写垂钓的诗有很多。出示《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和《江雪》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诗人内心世界的不同去把握)。

第4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第5篇

石修银 福建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知名作文教学指导老师,已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作文教学文章近400篇。现任职于福建教育学院语文研修室,从事作文与作文课堂教学研究。

风险一:离题风险

文章一离题,70分的作文一般也就30分以下了,你中考的理想也就无法实现了。立意稳当,文章才没有离题的风险,也才能获得入手分以上的分数。

规避方法一 加具体中心词

示例1 以“善待生活”为题作文

这个题目,初看审题难度有点大,如果我们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具体的“爷爷”“某同学”等中心语,文章变成“善待生活的爷爷”“善待生活的某同学”,文章立意就清晰了,文章也就好写了。

规避方法二 前加限制或修饰语

示例2 题目:以“脚步”为话题

“脚步”很模糊,我们在前面加上限制或修饰语,文章选择的角度就明晰具体了,也就没有离题的风险。如加上限制语“父亲登山的脚步”“母亲的脚步”“球台下的脚步”等;也可加修饰语,如“坚定的脚步”“犹豫的脚步”“疲惫的脚步”等。

规避方法三 加上解释语

示例3 题目:以“温暖的时刻”为题作文

写“温暖的时刻”,千头万绪,无从落笔。我们可以采用加上解释语,如:温暖时刻是自己误解他人而遭遇他人冷眼嘲讽,老师帮我解围,批评与呵护的时刻;温暖时刻是我看到冷战多日的父母午餐坐在一起,母亲为父亲夹菜,父亲为母亲盛饭的那一刻。如此审思立意,角度小巧,文章也就好写。

风险二:另起炉灶的风险

文章朦胧含蓄,在“玩深沉”,没点明与材料的关系,没点明与题目的关系,阅卷老师匆忙阅卷,感到文章与话题(或标题),或与材料关系不大,有另起炉灶的风险,往往得分42分以下。

规避方法一 开首点题

示例4 题目: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

开头:鸟儿羽毛丰满,便欲展翅高飞,不再依靠大鸟;果实已经成熟,便欲离开枝头,不再依靠大树;而我,无论身在何方,长大与否,最想依靠的,始终是你,我亲爱的母亲。

开头画线句,回扣了标题,点明了“你”的所指,读者清晰了文章思路。而用比喻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情感,又不失语言的优美,迅即入题予人清朗之美,又予人厚重脱俗的美感。

规避方法二 题记点题

示例5 话题“忘记与铭记”

一考生写《二胡·江南》,看似与话题关系不大,但他加了如下题记点题就思路清晰了:

想要忘记流浪,却铭记了江南;想要忘记丝竹,却记住了二胡的那一抹忧伤。

规避方法三 篇末点题

示例6 题目:以“母亲”为话题

一考生以《我的母校》为题写了篇作文,文章写母校给“我”良好的学习条件,母校的班主任和老师一直关心“我”、鞭策“我”,同学鼓励“我”,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温暖。文章不写母亲而写母校,显然不符合考场作文的命题要求,是明显的离题。好在该考生聪明,他在文章的最后以如下一句作结:

母校就是这样关心呵护着我,我在母校里不断成长、成熟,我的母校也就是我的母亲。

如此,就交代了自己的审题思路,让人知道“扣紧命题要求”,文章则变成巧用拟人手法,“展现”写作的睿智。

风险三:“小气浅俗”的风险

文章要反映生活,表现生活,此话没错,但有的反映生活的文章,往往会被老师视为小气,认为“浅俗”或“没有艺术味”,往往难以得高分。

规避方法一 结尾升华情感或深化主题

示例7 2008年宜昌一考生写《那一年,应该是上苍赐予我的冬季》。写爸爸下岗开了一家工厂,后来“好不容易工厂有了些起色,哪料到工厂失了火,家中的积蓄、爸爸的心血付之一炬”。

【结尾】妈妈说得对,人的一生那么长,总不能全部是春天吧!感谢上苍赐予我的冬天,纵使有刺骨的寒冷,也会学到坚强,闻到扑鼻的梅香。就算是冬天,我也要给它新的含义——让我学会了坚强,明白了只要希望还在,便可重来。

我的季节纵使是寒冬,我也会让它美丽!

如此,文章写父亲的挫折,但作者不低沉埋怨,而是感谢人生的寒冷,感悟人生的启迪,文章如此彰显启迪人生的审美价值,何来小气的嫌疑?

规避方法二 题记注入文化因子

示例8 以“告别不是悲伤”为题作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

【开头】当挥手告别,我们看见他们眼中坚定的信念;当转身离去,我们看见他们高大的背影。他们化离愁为和平,他们化离愁为奋起,他们化离愁为忠心,他们独步汗青文化时就:告别不是悲伤。

文章以龚自珍的诗句作题记,一是以形象生动的诗句,表达出“告别不是悲伤”的表现;二是展现诗句,表现出厚实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未见全文而先有脱俗好感。

规避方法三 开头、中间、结尾以景点染

开头、中间与结尾以景点染,凸显画面感,读者品味景色意境,品味出作者融入的情感或寄寓的思想,文章也就有了脱俗绵长的韵味。

示例9 一学生写《过节》,写自己与外祖父在井口旁赏中秋月,祖孙俩仰望着星空,外祖父给“我”讲起月亮的故事、中秋的传说。这切口小巧但文学味不浓,后作者改标题为《井口》:

【开头】井口也拥有一个期待,期待每逢中秋月光的笼罩与妆饰。

【中间】我和外祖父赏月……

【结尾】每逢中秋节,我仍旧会回到外祖父的家,径直走到后门的井边,俯下身去看看外祖父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这时的月亮虽然不那么圆,可它却像极了外祖父慈祥的脸庞。

第6篇

转眼间,夏在指尖中悄然滑落,秋天已来到身旁。从自然界的山川海洋到眼前的山水草木无不令人感动。也许是这个季节能使人追惜逝去的岁月,让人平添一怀愁绪;然而更多的,是可以体验到它色彩的丰富,景色的壮丽,韵味的悠长……

我喜欢秋天,她没有春天妩媚,却有春天的理智;她没有夏天的火爆,却有夏天的热烈;她没有冬天的冷酷,却有冬天的坦荡。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如果说日月轮回的四季是一幕跌宕起伏的戏剧,那么秋天就是戏剧的。身临其境,不仅可以用眼欣赏,用耳聆听,还可以用嘴咀嚼,用心感受。秋天的一切,令你魂牵梦绕。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韵味到它的美妙之处。

秋天来临,高而远的天空,飘着轻而柔的云;飒而爽的微风,拂着清而碧的水;丝而绵的细雨,潤着浑而厚的地。秋的神采,浅淡悠闲。飘浮的落叶是秋色,晃动的柳影是秋姿,鸣唱的蝉虫是秋声,成熟的果香是秋味。大地自然,都让秋染上雄厚、丰满的色彩。这就是秋天的魅力,一个胸怀博大、充满激情的季节。多少年来吸引着众多丹青妙手绘出多少美丽的画卷,更多文人骚客写出多少动人的诗篇。真可谓美景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

犹记在读中学时,我学过一首刘禹锡的诗,名为《秋词》。很喜爱《秋词》中赞美秋天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的意境是那样明朗欢欣,闪现眼前的画面是那样的优美、温馨,天池倾流,似海飘扬,缥缥缈缈,灵动鲜活!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瞧那苍郁、丰富又深沉的画面,活脱脱一幅丰收佳景,让你置身在恬淡自然的无声中。一阵微风吹过,山坡红了,那是火红的枫叶;湖水清了,宛如明镜,可以见底;山开了,那样绚丽、那样娇艳,真是别具风姿;还有红艳艳的苹果扒开绿叶往外瞧;小红灯笼似的枣子挂满了枝头;黄澄澄的稻谷,使田野洒满金色;火一般的高粱穗,把大地染得鲜红……哪一样不让你看在眼里,喜在眉梢,甜在心头!

我喜欢秋天的意境,是她每次来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秋韵高爽,使我青春焕发,振奋了精神;秋色浸染,使我产生了激情,豪情满怀;秋雨飘洒,使我洗涤了忧郁,追求卓越;秋风拂面,使我驱赶了烦愁,心静若水。钟情于秋的魅力,不再贪婪春日的繁华,不再追逐夏日的辉煌,所迷恋便是金秋般的人生宁静、恬淡和凝重。

第7篇

冬的象征就是雪了。那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的飘落,像千万只洁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在地上,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向远处望去,山坡上已是银装素裹;山野里也已是洁白无瑕。树叶片片的飘落,最后只剩下一棵光秃秃的树身了,但雪花却挂满枝头。风轻轻吹着,摇曳着光秃秃的树身,雪花也从树上片片飘落,不由让我想起一句诗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不正是一棵开满雪花傲然屹立在冬天的树吗?树上的雪花虽不及鲜花的香,但他比鲜花更纯洁。树下,小孩子们也高兴的堆雪人,打雪仗……仿佛忘记了寒冷,个个都发出银铃般的笑声,飘向远处,飘满整个银白的世界。到了黄昏,在夕阳的衬托下,山坡上的雪就会被夕阳映红,像小姑娘害羞的脸,颜色渐变,由深到浅,远远地望去,美极了。晚上,行走在道路上,就会发现雪是多么的亮,多么的美,发出淡淡的银光,为人们照路。在冬天的夜里,寂静而明亮,凄凉而美丽。

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里,许多人都喜爱春季,从古到今,赞美春的诗句很多,例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意盎然……但我还是忠爱于朴素而含蓄的冬。

江苏省扬州市霍桥中学六年级: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