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9:14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体育课程标准;后现代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理念;操作维度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38-04 文献标志码: A
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开放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往往对现代课程观持否定、省思、批判、解构与超越的态度,具有质疑科学理性、反本质、反基础的课程倾向,目的是要提升人的主体意识和追求人的解放,重视人的存在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这里的“后现代”呈现了2种不同的诠释:1)对后现代课程观与现代课程观在时间上的延续和传承,是现代课程观的继续,但隐含着某种裂痕与割舍,并非是现代课程观发展的结果;2)认为后现代课程观不是现代课程观的末期,而是现代课程观发展的一种新的初始状态,可视为现代课程观的后续部分,但二者之间并非承继关系,而是彼此交叉融合的发展关系。鉴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正深受这种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并依此作为制定《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理论依据之一,以突破现代体育课程“学科中心意识”的垄断性、封闭性、共时性和排他性等倾向,进而实施课程变迁并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课程新体系,目的是作为培养未来体育人才的“施工蓝图”和指导课程实施的依据,已成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为此,运用后现代课程观检视《标准》具有重要的时代性和科学研究价值。
1 《标准》目标上的后现代课程观问题
《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1],以实现不同领域水平的课程目标,进而促使现代课程观向后现代课程观的转向。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问题
即使《标准》只是对学生在经历某一学段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规定,仍把知识与技能目标放在首位,显然并没有把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排斥于目标之外,也没有忽视或轻视它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1]5。《标准》认为体育知识和技术不是被动灌输的,其学习过程就是课程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与客体相互作用、创建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体育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与他人彼此间的交往互动活动来自主生成与建构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过程。这就隐含着教师不是《标准》的执行者而是开发者――“用《标准》教,而不是教《标准》”;而学习者不是体育知识和技术的接受者,而是体育知识和技术意义的创造者;《标准》旨在使学生以活生生的体育知识和技术来不断建构自我和诠释自我。可以说,学生通过建构体育知识和技术而不断生成新的机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不断探寻体育知识和技术意义的过程――把外部世界移入到自我变化多端的经验世界之中,凭借自我的建构意识重新诠释和创造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要素。总之,《标准》运用后现代课程观中的建构性思维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建构体现于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中。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
体育课程不再被视为“跑道”而成为“奔跑”的过程。《标准》强调体育课程是预设的、动态生成性的、体验性的,而不再是预定的、静态的。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程被视为一门学科、教材、教学计划或学习经验,强调的是文字性、知识性、纯技术性和事先预定性。实际上,体育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不稳定的系统,其教学过程复杂多变,以至于《标准》强调要关注其过程性、生成性,课程的作用不在于预定的经验而在于转变已有的经验,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对话、交互作用的过程,正如同“Currere不再强调静态的跑道,而是强调在跑道上奔跑的动态过程和经验积累,它成为一种过程、一种活动,一种内心的旅行”一样。这里所讲的“交互作用”实质上是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互动、讨论协商、平等对话等,使之成为师生间、文本与读者间、经验与意义间的一种信息的传递,以至于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创造,从而共建课程意义才成为可能。另外,《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进而为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师生共同拓展课程实施空间及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活动方式。总之,体育课程不是一种“包裹”,而是实在的“奔跑”过程,是以局部情境定的交互作用为基础的对话和转变的过程,更是使学生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意义的过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标准》首次采用的、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概念,已被视为体育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发展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以凸显课程过程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标准》中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里所指的“健康”重在突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问题。目前的体育课程正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使课程内容必须同学生的要求、兴趣、爱好相适应,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探究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情感活动,重点应从教材转移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这种学习过程被视为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二者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2个不同方面。另外,《标准》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对待,力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以实现认知学习与情意学习的辩证统一。当然,《标准》描述情感态度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非主体性与异质性的特征,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态度,以促使其树立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认识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探究,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从范围上讲,《标准》强调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应具备的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3个领域,不再局限于体育知识和技术方面的要求。为此,《标准》提倡今后的体育课程教学要“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合作,注重激感,进而形成情思交融,达成情理的统一,以发挥体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以及追求积极进取的社会功能。”
以上表明:从课程观转向维度上讲,《标准》对体育课程的“三维目标”作出诠释,冀望理解“三维目标”丰富的后现代课程观转向的内涵;从课程观的视域讲,《标准》有利于认识“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非线性、差异性与时代特色,而不是人为地加以切割现代与后现代的内在联系,最终从本质上实现对现代体育课程的超越。
2 《标准》理念上的后现代课程观问题
《标准》涉及到“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3个层面上的变革[1]2-3,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后现代课程价值观
《标准》中强调的“学生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每一位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在课程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课程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目标意义上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开放与多元课程观突破原有的教条式的课程体系,使体育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应向跨学科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并给予学生“对该学什么、不想学什么”有充分的自主选择与建构的权利。比如,《标准》中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巧妙的导演下不断改变自我和实现自我。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学习共同体”,视学生为活动性主体、发展个性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以便在课程活动中师生相互交流与沟通、启发与补充,以及分享与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等,进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与合作发展;另一方面要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以建立起“教学材料―学生背景―学生发展问题―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为基本范式的活动过程支架。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课程才能真正走向开放、多元和个性化。
2.2 以科学与人文整合的后现代课程文化观
《标准》中提出“新课程的构建要消解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对立,实现学生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的交融,寻求工具价值与精神生活的协调 [1]2。”这就要求体育课程构建“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强调以科学理性为基础,注重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个性全面、充分而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国民体育素质和提升民族精神为根本宗旨,力求“科学素质与体育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和“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并将“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活动的全过程之中,以实现理性与非理性教学的统一。
2.3 回归生活世界的后现代课程生态观
《标准》中提出“体育课程不应当被压缩在学科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要使之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人自身,以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以及‘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从本质意义上讲,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1]2。这就要把体育课程视为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因素动态交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构建与构成部分,以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正如胡塞尔所言“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因而也是丰富的,它给人以感性的生存基础”。以往体育课程只追求课的生态性而使学生生活世界与体育学习世界相剥离,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他人间的关系危机,更忽略了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及其创造性;如今的体育生态课程正摒弃“二元论”“还原论”和功利主义态度而提出“自然即课程”“生命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真正确立起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尊重差异的思想,以及动态发展观,注重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辩证关系,强调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为学生活动提供个别学习与合作精神培养的平衡,要求知识习得与过程体验的平衡,以至于通过过程体验让每一名学生真正体验体育知识和技术的生成过程,并在体育学习中学会学习和学会发展。这样,体育课程就彻底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发展回归。
2.4 以创新为发展取向的后现代课程实施观
《标准》中提出“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接受者,在课程的实施中应当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1]3;教师要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新取向’”。这就要求体育课程应关注师生对课程的建构问题,将师生视为是课程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应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知识和技术的意义诠释、文化背景、价值认同等,并强调批判性对话和主体意识的觉醒,落脚点在于目前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发展方向上。依据美国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所归纳的课程实施有“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3种,其中“课程创生取向”正顺应《标准》对这一观点的发展――从解放主体和发展个性入手,视真正的体育课程为师生联合创造的学习经验,实施只是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创生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而预先设计的课程作为师生用于创生课程的资源,只有当这种资源有助于教与学的和谐流转时才真正具有意义。当然,在创生取向视域中的师生是积极建构学习经验的主体,而课程创生过程更成为师生持续的共同成长与教学相长的过程,但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体育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素养和创新意识等。这样,教师已由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且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而学生已由传统意义上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师生总是处于一种共同的民主、平等、自由、开放、合作、对话的课程情境之中,双方在知识、价值、意义和情感上进行深层次的碰撞、交汇、理解与接纳,在共同的交往互动中把体育课程活动真正变成探究知识、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促进发展,以及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和谐过程,以真正缔造体育课程实施的后现展内涵。
2.5 民主化的后现代课程政策观
《标准》中提出“课程政策的民主化意味着课程决策分享和课程由一统化走向多样化,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适当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模式’”[3],力求“给每位教师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赋予每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以实现体育课程民主、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发展”。民主化课程政策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分配的民主化,多偏重于“对体育课程的整体规划、编制、目标和领域划分、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传递、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所采取的决定,是体育民主价值系统共同运作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体育课程具有多元统一性,作为一种价值判断过程,重在建构课程内部与外部间的互动“对话”,以追求开放、反思、超越、多元,以及人性的解放;作为一种课程氛围,重在共同营造生动、活泼、自由、民主、平等、宽松、友好、和谐的课程环境,以追求课程参与者平等参与课程的多边活动;作为一种课程运行机制,力求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建立起来多向互动的“磋商与对话机制”,以实现课程“去中心化”的平等参与过程。
3 《标准》操作维度中的后现代课程观问题
3.1 后现代师生观
《标准》中提出“建立教学相长的、交往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这正与后现代师生观所提倡的“重视平等、否定中心和等级;教师已成为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教与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以及课程的开发者和行动研究者;将师生关系置于同一个对流面――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的教师将学生根植于‘知识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话语’之中,以发挥师生群体的最大化效能来实现‘教学相长’”相一致[4]。当然,这种师生观的本质在于“对话”,而“对话”将弥漫于师生之间的问题情境、理解语境,以及话语权乃至互动活动之中,以秉持一种共生与共建理念,敦促对话双方真正获得心理发生、发展意义上的变化。
3.2 后现代教学观
《标准》中提出“发挥教学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学应注意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这说明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存在着相对确定性状态和相对稳定性状态的同时,强调课程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教学目标和内容不是预定的而是预设的、生成性的,以促进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迁移;教学过程是一种互动的充满交往与对话的过程,且对话更多地指向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的师生多边活动,以开放教学时空和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如采取辩论式、竞赛式、情景陶冶式、资源开发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活动形式,同学生一起共同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式教学发展体系。
3.3 后现代学习观
《标准》中提出“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到‘做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以往的体育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主导性,教师也习惯于用最明确、最简洁的结论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学生都能照此学习,根本不问为什么;如今的体育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师生为课程主体的多元教学理念,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视为学生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和共同建构的学习过程,是继承与创造、解构与再构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对一些已约定成俗的事物,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从中对事物的潜在功能进行自觉地解构与重新建构,哪怕对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可质疑性、文化性和境域性等特征的体育知识和技术的学习都应如此。另外,《标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自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协商对话,进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
3.4 后现代评价观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实践功能,并在具体的课程评价中实行‘真实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等’的综合性评价,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以关注个体差异及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可见,《标准》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强调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即使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都尽可能是可理解性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以彻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动态发展,正如同“后现代课程观最积极的贡献便是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式的评定,而极力地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的综合性评估”一样。当然,这种评价力求注重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和平等性,主张去权威、去中心和等级、拆结构及摈弃一切歧视,大力提倡教师把关注的视线投射于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和各具独特性的个体发展上,以从根本上促使评价方式更为多元、多样、弹性、实在、共生与共进。
3.5 后现代课程文化观
《标准》在多元文化共场、碰撞、交融并富有时代气息的语境下,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进而提出“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8]。从《标准》结构上讲,体育课程被视为一种包含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以及多种亚文化,例如,学生、教师、教材、设施和器材等在内的复合文化。这就要视体育课程为体育文化传承及体育文化认同的逻辑化发展与创造的过程,要求所提供的体育知识和技术、文化素材、情境等都应具有尽可能的丰富、多样、启发、探究,以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平等对话的自组织学习机制,促使每一名学生自主地建构自我体育文化品格――正如科斯洛夫斯基所言“文化与精神不是物的占有,而是生命与自我活动”。比如《标准》在推崇课程文化的多元理解与互补,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文化和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重视体育课程的人文性、发展性、动态性、情境性,以及意识形态特征,即使对同一技术项目的学习也力争多视域、多层面、多目标、多水平领域地学习与探讨,让每一名学生借助师生多元主体间交往与对话来感受、体验、理解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自主、有机、生成的发展历程。为此,《标准》从多视域、多层次上建构起激发师生潜能的具有人文环境和价值形态的多元课程文化观。
综上所述,《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为第7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依据所隐含的“后现代课程观”,为现代体育课程的深度发展提供了绚丽多彩的“课程景观”,同时指引现代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万银.体育、体育与健康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不足的情况。“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是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引领作用及“应试教育”的惯性,大部分的学生都面临着应试升学的压力。不少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对语文、数学等科目高度重视,对体育与健康课则重视不足,常出现体育与健康课时被占用、体育活动开展不足等现象,对体育与健康教学产生不良影响,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受到限制。
2.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大纲不同,它的主体是一个目标体系,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体育教师以目标为指引,结合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定。但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多按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授课,忽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以致教学内容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缺乏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学生喜欢运动,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比较多见。不合理的教学内容,与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思路不相符。
3.教学场地与器材配置不足。实施体育课程标准、开展体育教学,必然地需要相应的场地与器材。一直以来,教学场地与器材的不足,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开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投入的增大,场地器材配置情况有所改善,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当前中小学更存在着体育场地、器材普遍没有国家标准和没有安全认证,体育器材与课程标准、学生需求脱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器材严重缺乏等突出问题。
4.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观念老化。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国家加快了体育教师的培养,但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缺乏现象还是较为多见。仅以广东省为例,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标准》,2011年全省尚缺体育教师14866名。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观念、角色、方法、知识都应进行相应的转变。但在一线体育教师中,思想保守、观念老化者不在少数。有研究者对北京市民办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对两个版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分了解的体育教师只占全部体育教师的50%。不了解体育课程标准,实施则无从谈起了。
5.农村学校有更多的困难。在教育领域,城乡差异明显。在家长观念、体育投入、师资素质、教师待遇方面,农村学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农村学校不落实课程标准,伪造学生体质测试数据的现象较普遍。
二、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建议
1.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坚决落实。两个版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较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在指导思想、课程设计思路都有重大改变。特别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与选择方面,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一线教师充分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开发、选用适合本地条件、学生情况的教学内容,为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服务。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一线体育教师应认真领会课标的精神,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计划与工作方案,并按计划与方案开展教学。
2.建立监督体系。实施计划与工作计划是必要的,但是工作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更重要的是如何付诸实施、具体落实。为此,建立严格的“督查督办”制度是必须的。监督体系应由校长或分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监督的目的就是检查课标实施计划与方案,推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督促老师认真上课,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监督体系应迅速作出反应,调动学校的各种力量与资源,予以解决。
3.大力开发课程资源。要想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场地器材资源、课程内容资源、时间资源等。学校与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将重点放在场地器材资源、课程内容资源上。
4.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最终都要体育教师在每一节体育课中予以落实,才能产生效果。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成败。针对当前的体育教师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高体育师资力量,使之适应新的要求。一是尽快补足所缺的教师,二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加强体育师资建设,高校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改进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无论是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还是将来体育教师的培养,都要调整课程体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鼓励跨专业学科的学习;重视师范技能、创新能力培养。
5.加强宣传与教育,更新家长观念。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从来不仅仅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学生家长对此也负有重要责任。但学生家长都成长在按体育大纲授课的年代,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与健康水平的提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诸如“不生病即是健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是学校和体育老师的责任”等。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全社会的健康知识与体育价值的宣传与教育,更新家长的观念,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对学校实施体育课程标准的认识,为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在不少的学校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建立了家校沟通平台。学校、体育教师可应用此平台,与家长交流体育知识,提醒家长督促学生参加课余锻炼。
三、结束语
Abstract: A new P.E. and Health Cuniculum Standard has appeared. It comes in time. I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make something new what they want to do. And in class they are interested, happy and want to take part in every activity. How will the teachers teach them? We P.E. teachers must use many new scientific ways to make all kinds of students to be the parts of the class. Differen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happi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different progress.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创新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前言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例如一堂跳绳课,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师示范,然后以示范为标准,大家认真模仿,并以此标准进行评价。第二种让学生自己去跳,然后逐个评讲,提出不足之处。第三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跳,当看到不同姿势时,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希望他深入思考。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 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急需点燃的火把"。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生好奇、模仿,尽情的释放生命的能量。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要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不要将创造的幼苗扼杀在萌芽状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的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4.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5期
2.徐艳玲《体育教学》2003年2期
3.刘海慧《新课程与学校发展》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 2002年
关键词:课标;调整;变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变化对体育教师理解新理念和新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一、更加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进一步明晰了课程的性质,强调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并强调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性质,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从课程理念上,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1)强调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2)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3)强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4)强调“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课程目标及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3.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使之落脚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方面,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都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成更高水平的目标。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置为易观察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准确观察、指导和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建立评价内容多元、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评价能力。以上可看出《标准》更注意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与机会,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更好地形成终身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二、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标准》中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完整统一,不可分割教学,并突出了小学与中学阶段重点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实现;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教学方法要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根据减负要求,删去了难度过大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通过目标达成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与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删去了实验稿中“课程总目标”和“学习领域总目标”,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验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等目标的描述,在各层面都非常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内容和方法促进目标达成”思想,促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目标教学”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三、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1.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精神,明确地方学校实施课程的权利和义务,帮助教师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精神。
2.为体育教师提供清晰指导,加大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列举了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可供选择。在“教学建议”部分进行了阐述,帮助教师理解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式。
3.挖掘学习评价多元功能,指导教师有效开展体育学习评价。在“课程内容”每一条加了“评价要点”,能清晰评价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删去对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评价关注,“附录”增加了可直接参考的案例,启发思路,解决评价的可操作性问题。强调教师要正确处理评价与测试和“体育中考”关系,避免“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
4.去掉原教材编写阐述语气,改为建议性注意事项。强调一纲多本和教材多样化原则,去掉“健康性”“兴趣性”原则阐述,增加“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差异性”内容。
5.完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强调遵循学生体育基本特征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与身体练习有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不应作为课程教学内容。
一、它彻底改变原有教学手段和方式,强调“以生为本”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被认为是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的占有者,学生则是“无知者”,被看做是“白板”。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谓教学就是体育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问、你答,我讲、你听,我教、你练的“单边”活动,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教师,复制教师讲授内容。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了,最终导致教师越教学生越不爱学的现象。而现阶段《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实际就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其根本上反映的是教学指导思想与理念的变化,即体育教学是“树人”而不是“造器”。换句话说,是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学校体育在发展人的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更加注重了学校体育主体――学生对运动的需要和兴趣以及学生能力培养。
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加强“以生为本”,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我国教育与学校体育的目的要求,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这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协调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承认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其二,是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才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从而保证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的全面实现。其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我们必须坚持“以生为本”,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空间更具开放性,学习过程更具直观性的特点,关注好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练习方法,制定不同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与过去的《大纲》相比,新《课标》的结构更加完整系统,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的基本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详细说明了课的目标体系、内容标准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问题,它各个部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努力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落实到日常体育教学教学过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反映出的课程评价是促进体育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它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况,谈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课程标准把学生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和过去的对学生评价和教师设置课程的方法根本不同的,它是教育观念变化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转变,因此,我们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必须对原有的以运动为主的评价体系变为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主的评价体系,否则素质教育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评价体系,更加多样,科学化
新《课标》课程评价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二,新《课标》课程评价中重视综合素质,关注体质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远化,更加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其三,新《课标》课程评价中加了强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几者的有机结合,更加清晰、更加准备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Abstract: A new P.E. and Health Cuniculum Standard has appeared. It comes in time. I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make something new what they want to do. And in class they are interested, happy and want to take part in every activity. How will the teachers teach them? We P.E. teachers must use many new scientific ways to make all kinds of students to be the parts of the class. Differen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happi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different progress.
关键词:课程标准
体育教学
创新
Key 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P.E. education; make something new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转贴于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例如一堂跳绳课,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师示范,然后以示范为标准,大家认真模仿,并以此标准进行评价。第二种让学生自己去跳,然后逐个评讲,提出不足之处。第三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跳,当看到不同姿势时,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希望他深入思考。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 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abstract: a new p.e. and health cuniculum standard has appeared. it comes in time. i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make something new what they want to do. and in class they are interested, happy and want to take part in every activity. how will the teachers teach them? we p.e. teachers must use many new scientific ways to make all kinds of students to be the parts of the class. differen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happi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different progress.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创新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standards; phys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前言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各地,吹进了各行各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这股春风中诞生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又怎样呢?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读,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认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是发现的国家,日本是研究的国家。但在科技上,日本远不如美国,研究别人的人只能跟在后面跑。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我们要在这一习惯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形成创新能力。
1.2十分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与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1.3重视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改革以知识为本,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学校最大的浪费是人的生命的浪费,儿童在校时的生命的浪费和以后由于在校时不恰当的和反常的准备工作所造成的浪费。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说来是真实市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向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活那样。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把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他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1.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的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观
2.1体育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2.1.1教学内容的开放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呈现开放的特点。我们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球类、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和新体育运动。通过多样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得到满足,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1.2教学方法的开放。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2.1.3评价方式的开放。
以前我们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由于运动能力受遗传和自身的因素影响很大,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优,而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优的情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心理和行为。
2.2体育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2.2.1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固守“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能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安排教学过程,应当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交流体验。
2.2.2面向全体学生。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乐于关注少数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转变这种观点,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学习的权利。
2.2.3关注学生差异。由于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我们要把这种差异当成一种财富,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运动,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2.3体育课堂应是和谐的、重情感的课堂。
2.3.1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美育挂图等是体育课堂的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将体育器械摆放成富有情趣的艺术图案,能给学生严谨感、秩序感,优化学生的“心境”,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2.3.2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沟通感情。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遵循“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控制情绪。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2.4体育课堂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
思维参与:设疑——动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境之中,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尝试——讨论。在某些项目教学时,教师先不进行示范,讲解,而是让学生先行主动去尝试,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讨论,围绕教学中心,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
情感参与。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的“身顺心违”现象:一些老师苦心经营的教学过程,学生往往漠然视之。因此,教师唯有以情唤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产生出美丽的火花,才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
行为参与。行为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的直接表现,也是老师调控学习过程、调控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差异参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后天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能力等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合理组织。
分层教学,老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程度、素质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不同的评价方式等。分组教学时,体育教学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生个子的高矮和性别的差异分成几个自然小组,而应根据学生的技能、素质等实际情况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满足全体学生学习的需要。
全员参与。体育教学能否做到全员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成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以外,还应具备下列新的教育理念。
3.1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创造个体。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每个孩子视为一个创造的个体,给予他们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阔空间,并对学生萌发的创造欲望给予很好的保护。
例如一堂跳绳课,就有三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师示范,然后以示范为标准,大家认真模仿,并以此标准进行评价。第二种让学生自己去跳,然后逐个评讲,提出不足之处。第三种,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跳,当看到不同姿势时,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他,希望他深入思考。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具备创造性的学生埋没,才有利于培养新形势下的新人才。
这不仅仅是教育评价、教育方法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观念不同的理解。长久以来,我们体育教育教学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体育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在不同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孩子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就是顽皮捣蛋。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其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就会丧失。
3.2 要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方法。
3.2.1善于发现创新闪光点
善于发现孩子有意无意间所表露的创新闪光点。在学生所参与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时的会表露出创新举措(火花),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间、老师间、相互探讨所产生的创新火花,如曲线跑竞赛中所摆放的几个障碍物,如何摆放跑的更快,如何摆放跑的难度更大。每当学生爆发创新火花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善于发现教师本身的闪光点。要善于捕捉教学中所产生的奇想(新花样),那怕是猛然间爆发,也应及时抓住运用会收到意想不道的效果。
3.2.2善于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去找空白点;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个项目、一个动作、一个活动中的缺点,可以鼓励学生去找老师的缺点;引导学生寻找几个学生同一个动作或几个学生不同动作练习中的交叉点、异同点;引导学生去寻找重点,动作重点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找难点,目标是什么,结构内容如何,怎样能投的远、跳的高、跑的快。
3.2.3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技巧
引导学生做加减法,创新是改变,但不是简单的加减,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地去加减。如掷实心球的预备姿势:原地——倾向——向——滑步转体;体育教案格式:四段式——三段式——自由式;体育教法:传统式——军事式——创意式;任何体育器材、动作、方法的改进变迁都呈现出科学的加减法。
3.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急需点燃的火把"。如果只是运用简单的程序,那只能把学生越教越死,不仅害了学生,也害了社会。不要把学生看成螺丝钉,而要看成发动机。不是设计好框框条条让他们去套,去钻,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孩子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生好奇、模仿,尽情的释放生命的能量。哪怕是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要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不要将创造的幼苗扼杀在萌芽状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具有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融有"创新"这个灵魂,把这两个字牢牢的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新的欲望,学会批判地吸收,才能创造出美的未来,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4.参考文献:
1.刘敏《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5期
2.徐艳玲《体育教学》2003年2期
3.刘海慧《新课程与学校发展》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