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历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15:18:56

序论:在您撰写历史德育渗透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历史德育渗透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初中历史教学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57-01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或《》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 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爱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J].文理导航(上旬),2015,01:49.

第2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教学效果较低等问题。然而从现行大多初中学校历史教学现状看,仍存在较多制约学生德育发展的弊端,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德育工作应完全集中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方面,忽视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制约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无从谈及做到以生为本。对此,本文将对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以及历史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的相关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

以生为本;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或《》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作者:张童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第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周爱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J].文理导航(上旬),2015,01:49.

第3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教学效果较低等问题。然而从现行大多初中学校历史教学现状看,仍存在较多制约学生德育发展的弊端,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德育工作应完全集中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方面,忽视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制约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无从谈及做到以生为本。对此,本文将对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以及历史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的相关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

以生为本;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或《》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作者:张童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第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周爱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J].文理导航(上旬),2015,01:49.

第4篇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许多学校、学科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研究,同时重视“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的思想,开展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等探索,开展“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为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第5篇

关键词:历史;德育;教学;价值观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中蕴含着民族传统美德,初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加强学生德育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深挖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弘扬民族精神,继承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民族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民族自信心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绵延五千多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正是这些内容才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动力源泉。教师应积极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和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历史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积极开发和利用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方面的重大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近代史,了解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感受英雄烈士的民族气概,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从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超越自我的故事,很多历史人物用不同的方式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历史教师要挖掘合适的材料,巧妙展开课堂教学,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图说》的教学,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总结一段话,巧妙地完成学生的情感升华,“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完成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壮举,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面对困难不放弃的执著,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的勇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师总结性的陈述,恰到好处地激励了学生的意志,促使情感目标的达成,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人们凭借历史材料,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树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习历史不仅是了解历史知识,通过历史教学,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感受历史氛围,形成历史意识,学会生存和生活。多媒体技术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图文并茂,形象逼真,色彩生动,全方位地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的教学,用多媒体演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领土的动态路线,展示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故事,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电影片段,把战争的经过直观地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他们记忆深刻、理解透彻,了解到八国联军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从历史的悲剧中,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三、将历史知识融入生活实践,渗透德育

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法,将历史学科知识融入实践活动,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历史学科具有不可再现性,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渗透德育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初中历史教学要关注现实,注意把现实问题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学习习惯,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探究历史,感悟过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通古贯今。例如,在《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搜索生活中的衣、食、住等习俗,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款式趋于新颖多样,有着强烈的个性需求,饮食越来越注重健康科学,家居追求浪漫温馨,补充优化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感悟社会生活的变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学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创设具体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所以学生在亲历中可获得体验,在生动有趣的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就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人格,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认识自己、自然和社会,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形成衡量客观事物的标准。历史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祁成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

第6篇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第7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祖先对炎黄子孙的德育教育从未停歇。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继续滑坡,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不理解别人的付出,在习以为常中变得麻木,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家人、班级、学校、社会,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在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看重个人的得失,把自我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

2.民族意识薄弱,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据调查,72%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报纸、影视等大众媒体对他们的发展有影响。有一部分青少年极度缺乏理想和信念,对社会以及人生持有不正确的认识,表现为缺失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感淡薄。

3.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信仰失落,成为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

4.心理承受能力差。经问卷调查得出,20%的青少年认为“面对失败,我不能保持冷静不气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们经受不住考验,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让他们心灰意懒,他们常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对人生没有信心,感到前途渺茫,很容易悲观失望。在这种思想状态下,他们往往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激行为,有时甚至会自杀,或伤害其他人,或损坏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懒惰、任性、自私,在生活中随心所欲,稍不顺心,就会出现各种极端行为,抵制反抗学校和家长的正常教育,或者离家出走,逃避现实;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

5.《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要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6.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事实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挚感情及其理性升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好的教材。

2.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高速发展,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是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3.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让他们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现身边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决,通过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方法

1.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目的性,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德育目标,针对不同的章节有效地安排德育计划,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选择有效、恰当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表短剧演、进行演讲、举行演唱红色歌曲大型歌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课堂上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4.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深化思想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正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5.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核心。“一个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缺乏热爱的人,会成为无根的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是让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教师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立完善人格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自信心态的培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从思想、情感、意志、毅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有着鲜活而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如何把握教材,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完善。德育教育途经很多,方法各异。我们必须不断加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为培育新时代青少年不断创新教育,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魏其武.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吉林教育:网络财富,2010-8-22.

[3] 韩瑞玲.略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J].成才之路,2009(21)

[4] 曹善凤.论历史教育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

[5] 李巧玲.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