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服务质量标准范文

时间:2023-03-07 15:18:00

序论:在您撰写服务质量标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服务质量标准

第1篇

国际药学联合会(FIP,简称国际药联)依照1993年9月5日东京年会上确定的优良药房工作规范国际准则,认为建立在这些准则基础上的标准,应该为各国药学组织、政府和国际药学组织广泛接受,并用于建立国家性优良药房工作规范的标准。

这份新版的声明于1997年4月召开的第34届WHO药品制备规格专家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并于1997年由FIP大会通过。

优良药房工作规范(GPP)准则建立在药学服务基础之上,而药学服务由药师来提供。这些准则建议,制定国家标准主要是为了指导如何利用药师的工作来促进健康、供给医药品、指导患者自我保健、改进处方和药品使用。

FIP敦促药学组织和政府共同努力,推出适宜的标准,或如果存在相应的国家标准,则要以GPP文档中的准则为依据,评议现有标准。

前言

所有从业药师有责任确保他们为每个患者所提供的服务都具有适宜的水准。GPP用于阐明这种责任。FIP的作用是为各国药学组织引入领导力,这样各国药学组织就为本国的标准制定起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是这个世界普遍职业承诺:为了我们所服务的客户的利益而推进我们卓越的实践。社会和其他职业将会依据我们如何在社会和医药药房实现这样的承诺来评判我们的职业。

本文意欲鼓励各国药学组织将工作在社会和医院药房中药师的注意力引导去发掘各种各样的服务,以面对正在变化的环境。WHO或FIP不适宜制定标准,也不适合列举基本要求,这应由成员国去完成。各国之间的实际情况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各国的药学组织才最有能力决定在什么时间范围,能完成什么。

各国药学组织也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大学前资格和大学后资格的药学培训设计成社会和医院药房中为承担相应责任的药师所必须的。这就意味着在药学技术必要的基础知识中,必须充分强调药品的功能和使用,也应该在资格准入的前期培训中,合理引入关于社会和行为科学的相关课程,以及在每个阶段适当强调开发和改善沟通技能。

本文只是提供一个框架,各国据此确定合理的目标,制定相应的标准,以适应国情和满足需求。

在制定标准时,要认识到国家之间存在重要差别。发达国家通常具有有效的药品法规系统,它们可以通过药品许可证或销售资格的保证,通过对药品生产者、批发商等分销商、社会和医院药房等药品零售商发放营业许可,监督,用政府质控实验室的抽查,确保及监督工业化生产的药品质量。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一个药品法规系统,因此药师就承担保证药品的质量的主要责任。药师只能师依赖于他们自己的或药师联合会的质量评价,并确认从可信的供货商获取药品。FIP为药品采购制定乐专门的药品采购准则。

在国际贸易中有许多关于劣药和假药报道时有发生。发展中国家是出现无效或有毒药品最多的国家,直接威胁着卫生保健系统的可信度。正是因为这个重要原因,1994年5月,WHA第47届大会采用WHA47.12号决议,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药师在保证所分销药品的质量方面的所担负的责任,有关药师的WHA47.12决议配合支持由WHA于1994年采纳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修订的“药品策略”。

基本原则

药房工作的任务师提供药品、其他卫生保健品和服务,帮助大众和社会更好地使用药品。全面地药房服务包含参与各种活动以确保大众的健康,预防疾病发生。治疗疾病时在必须保证个人使用药品的质量,以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避免发生副作用。这实际假定了与其他专业人士和病患者共享责任的药师同意接受治疗的效果。

近年来,“药学服务”这个词已经将其自身塑造成一门实践的哲学,而病患者和社区是药师实践的直接受益者。这个概念主要关联到特殊人群,例如老年人、母亲、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直至关联到根据成本控制观点来看形成的整个群体。尽管药学服务和GPP的基本观念是非常一致的,但可以说GPP主要是以药学服务为基础的。

GPP要求

GPP要求药师在所有情况下首先要关心的是病患者的健康。

GPP要求药房活动的核心是提供合格药品、保健产品,给予病患者适当的信息和指导,监督药品的使用效果。

GPP要求,作为药师工作不可分割一部分,药师应该推行合理和经济的处方,推行药品准确使用。

GPP要求每一项药房服务的目标要关联到个体,要明确定义,并要能有效地传达到所有相关的人员。

为满足这些要求:

尽管经济要素普遍认为是重要的,但职业要素也应该是作为指导实践的主要理念。

必须有药师参与决定药品的使用。应制定办法使药师能够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用药失误,质量缺陷,假药检定。这些报告不管是直接地还是通过药师的,可以包含向病患者或卫生保健人员提供有关药品的使用信息。

同其它卫生专业人员、特别是与医生的连续联络,应该看作是治疗伙伴关系,这一关系涉及有关药物治疗学方面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与其他药师为同盟关系,应寻求改善药房服务水平,而不作为竞争对手。

实际工作中,各类团体、医疗组和药房管理者应该承认对质量的定义、评议和改善共同负有责任。

药师应知晓每个病患者的基本的医疗信息。如果病患者只选一个药店购药或患者有现成的药历,那么获得这些信息非常容易。

药师需要独立、全面、客观和最新的关于治疗及用药的信息。

各岗位的药师应该对贯穿职业生涯的能力评价和维护承担个人责任。

针对药师职业人员的准入教育项目应体现工作中当前及近期的变化。

GPP的国家标准应予以说明,并为从业者遵守执行。

与GPP关联的主要活动

以下阐明GPP涉及的4类活动:

与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完成健康目标有关的活动。

与药品的提供和使用、用药或疾病说明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药房、公共机构以及家庭保健场所进行。

与自我保健有关的活动,包括药品提供、适合于自我诊治的疾病症状的治疗等方面的建议。

与改进处方和改进药品使用有关的活动。

除了这四项,GPP还包含:

与其他卫生专业人士联合,在大众层面上,开展推进健康的活动,包括减少滥用和误用药品。

药品和其他与健康有关产品的促销资料的专业评定。

有关药品和保健等诸方面评估信息的传播。

为GPP制定标准

对GPP的四项要点每一项而言,要建立涵盖不同程序和必要设施的标准,并推广到整个行业。

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

需要国家标准规范:

私密性对话的设施,以免无关人员听到。

健康问题一般性建议的规定。

参与各种活动的信息以保证工作的协调性和建议的一致性。

所使用设备的品质保证,诊断试验中建议的合理性保证。

处方药和其他保健产品的供应和使用

活动1:接受处方,确定沟通的完整性。

需要国家标准规范:

设施 程序 人员

活动2:药师对处方的评价。这项活动涉及到治疗学各方面(药学和药理学),并考虑个体、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的适应性。

需要国家标准规范:

信息来源

人员职称

用药记录

活动3:处方项目的整理

需要国家标准规范:

药品和其他用品供货来源,药品生产企业

储存

提供给患者时的状况

涉及人员

设备要求

设施和场地要求

临时调配的准备和质量保证

未使用药品和废弃药品的处置

活动4:提出建议确保患者和陪护者能够收到和理解丰富的书面和口头信息,以确保治疗最大效果

需要国家标准规范:

用于私密性对话的设施

信息来源

程序和这些程序的准确文档

所涉及人员的职称

活动5:处方治疗的随访效果

需要国家标准规范:

某个患者或几类患者治疗进展或效果的定期、系统评价程序

利用必备的监测设施

监测设施的质量保证

活动6:职业活动归档

需要国家标准规范:

记录职业活动和相关的数据,这些记录信息全面广泛,可以利用

职业活动自我评估程序及其质量保证。

自我保健

需要国家标准规范:

用于私密性对话的设施

相关人员资格

准确评估所必备的方法(如:要明白患者是谁、有哪些症状、症状有多长时间、已经采取的措施、已经使用的药物)

推荐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何时就医及如何随访

改善处方及其药品使用

需要国家标准规范:

提供给药师的处方资料质量

配方

就处方与医生沟通

在医疗实践中药品使用数据评价

促销材料的评价

系统内评价信息的传播

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教育项目

药师可参照的资料来源

与个体患者相关的保密资料

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用药失误、质量缺陷,假药检定

文档的调研

药师应对专业实践经验、活动和/或参与药房实践调研及治疗调研进行归档工作,并对此负有职业责任。

实现GPP

第2篇

关键词:物流企业 服务质量标准化 数据包络分析法

引言

从某种意义来说,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改善就是进行服务质量标准化的过程。国内物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就是确保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按照一定的准则、章程进行管理,进而巩固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因此,中国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对企业自身的长久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

(一)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衡量指标

衡量物流业服务质量是国内物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重点。从整体上说,物流质量主要从物流企业的响应性、可靠性、安全性、实体性、信息性这五个方面进行衡量。

1.响应性。是指物流企业是否及时、迅速地去完成客户的要求。主要包含订单处理的速度以及处理投诉问题的及时性等。

2.可靠性。主要是指物流企业能够准确可无误地履行承诺的物流服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流企业能够依据客户要求正确配送货物,另一方面是物流企业能够在指定交货时间内将货物送至客户。

3.安全性。是指物流企业在接到客户订单的时候,要确保整个运输过程的安全性,确保运输物资的完整性,能够完好无损到达目的地。

4.实体性。是指在整个物流服务过程企业中呈现在客户面前的形象,主要是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实物情况。比如说物流企业具体的服务设施设备,服务人员的亲和力以及整体素质。

5.信息性。是指物流企业及时反映给客户的相关货物的具体信息状况,比如说发货时间和到达位置等一些重要信息。

(二)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模式

物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主要是按照物流企业服务过程的发展规律,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经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制定服务质量的标准,然后选用经济的方法去付诸于实践,然后进行协调以及合理控制的过程。由于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衡量指标主要包含了五个要素,因此,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模式需要以这些要素为主导,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的具体模式可以总结为:服务响应标准化、服务可靠标准化、安全管理标准化、服务实体标准化以及信息管理标准化五个方面。

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绩效评价模型

(一)模型的构建

本文运用(DEA)数学模型去探求企业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高经济效益。具体构建的C2R模型是在企业规模效益恒定的情况下,核算出相对的DMU标准化管理效率。C2R模型主要是将投入和产出要素较多的情况转换为单式投入与产出的情况,投入与产出的每一个变量都得到最有益的权重指标,确保得到最大的DMU标准化管理的效率。具体公式为:

(1)

公式(1)中yvj和xij是指DMUj第v项产出值与第i项的投入值,sv和ti分别为yvj和xij的权重,依据公式(1)可以计算出DMU的标准化效率值。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将C2R模型进行对偶性规划:

(2)

假设物流企业标准化管理绩效评价的最优解为μ′,μi′-,μv′+与θ′,于是有:

当θ′=1,此时DMU0是微DEA有效;反之亦如此。

当θ′=1,且μi′-=0,μv′+=0,此时DMU0是DEA有效;反之亦如此。

当θ′

(二)评价体系的选择

评价体系的选择与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界定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主要结合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的五个维度,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基础上选择了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如表1)。

由于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投入很难具体描述出来进行核算,为了确保计算的科学合理性,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投入指标选取虚拟变量即常数变量1,投入指标也就是1,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的产出指标为服务响应标准化水平、服务可靠标准化水平;服务实体标准化水平;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信息管理标准化水平五项指标,这五项标准化产出指标全面地阐释了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的绩效水平。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的产出指标可以量化,因此可以进行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选用五级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量化产出指标。具体的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绩效评价模式如图1所示:

实证分析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分析检验

本文主要选择的是辽宁省14家大商物流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选用LRE (local retail enterprise)对企业编码。问卷主要包括受访者的一般特性,以及受访者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感知,服务质量标准化测量维度分为23个问项进行测量,主要从物流企业是实体性、可靠性、人员互动、问题解决与公司政策五个层面进行评价,问卷的受访者一部分为大商集团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另一部分为经验丰富的专家、相关研究者以及普通的消费群体。将搜集上来的数据进行(DEA)计算,具体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为了便于理解回收数据DEA核算结果,可以对DEA结果进行分类,包括有效、部分有效、部分无效、无效四个区间,将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绩效效率的阀值设定为0.6,具体的结果分类如表3所示。

(二)结果检验

本文探讨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绩效的目的是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因此,确定出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评价要素,才可以更好的改善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依据回收数据DEA核算结果可以看出: 服务实体标准化水平、服务可靠标准化水平、服务互动标准化水平、解决问题标准化水平、服务政策标准化水平权重之和分别为:21.337、4.924、2.092、3.745、3.701、1.874。

由模型DEA核算结果可以看出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平均绩效值与方差是0.695、0.173,可以看出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且发展不均衡。在辽宁省14家物流企业样本中只有3家DEA有效,可见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还处在低水平阶段,同时还有一些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DEA部分有效、部分无效与无效DEA,说明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空间还比较大。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在激烈的物流竞争环境中,物流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服务质量标准化对于物流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根据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服务响应标准化水平权重总计最高为4.924,其次是服务实体、安全管理与服务可靠,信息管理标准化水平权重总计最低为1.874,可见服务响应标准化在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影响作用最大,而信息管理标准化的影响作用最小,由此可知物流企业在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在五要素均衡发展过程中要突出服务响应的标准化管理。

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为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突出服务响应标准化管理。具体上讲就是物流企业要做到及时回应客户要求,同时迅速地去完成,在客户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物流企业客户服务系统需要及时反馈并予以解决。

其次,加强服务实体标准化水平与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在服务实体标准化管理方面需要改善服务环境,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运用到物流运输体系,提高物流运输的实效性;安全管理标准化方面需要统筹安全监督体系的管理,在讲究运输时效的同时,要加强货物安全质量的管理。

再次,不断提升服务可靠标准化水平与信息管理标准化水平。服务可靠标准化方面需要及时提供许诺的服务,对利益相关者讲究诚信。信息管理标准化方面的措施主要是指及时提供客户的物资运输信息和在线查询系统,及时做好更新信息,赢得客户满意。

参考文献:

1.赵辉.物流业服务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7,6

2.杨颖,汤万金,高晓红.浅析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标准科学,2009,3

3.薄湘平,张慧.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标准化问题探析[J].企业经济,2005,5

4.陈莹,卓骏.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服务标准化程度与服务质量的关系研究设计[A].国际会议,2012.4

第3篇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 要: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质量状况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内容,在养老问题上,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化便是对老年人服务质量情况有着直接影响的内容,对提高老年人的整体服务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养老民营机构的这种养老方式,一方面是为满足未来需求的养老机构数量的缺乏,另一方面是养老服务资源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解决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在养老民营机构的服务质量标准化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关键词 :养老;民营机构;服务质量;标准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25-01

一、我国养老民营机构服务质量标准化的现状

(一)养老民营机构服务人员专业化素质不够高,专业人员的缺乏,对于服务质量的提高也会是极大的限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现在的老年社会服务需求日益增强,但是现在的机构与服务质量标准都不能很好的满足这样的要求。同时,老年人数量的增多,现存的这样数量之多导致的后果就是未来年轻劳动力不足,退休人口增多。[1]

(二)欠缺有效的服务监管标准、并且没有服务评估与信息。对于养老服务问题,我国的养老民营机构要推行,同时要从国情上考虑好,更要充分照顾到民众的意愿,设置没有创立一个公平的制度,并且现在,既得利益者真正是获利的人,而且在继续谋利,而体力劳动者、低收入者还是会受到利益的损害,服务质量水平受到很多因素限制。

二、现如今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标准化存在的隐忧

现如今养老机构中,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标准化中只有有了更好的保障才能应对人口红利的渐渐消减与弱化,现如今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日益多变不可测的担忧,人们自然对服务质量水平有了转变性的渴望,所以,一些好的服务、人性化的服务、同时成立专门老人的服务性机构是成为国家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要工作重心。可是,还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存在:

(一)养老民营机构服务质量标准化制度本身还是不成熟、存在不合理农村的养老服务水平还是特别的低下,根据资料显示:2013年沈阳市各县区内,每个人领取保费一个月领取的五元钱起不了什么帮助作用,简直是杯水车薪,而且占到了50%以上。财政支持上没有更多的支援,力度还是不到位,养老金没有让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员工享受公平待遇。]尤其是农村的养老服务质量水平,没有资金支持。

(二)养老民营机构的服务质量上,不良的循环模式会催生不良的循环模式,政府的支持上不够,相对来说,养老服务制度划分不够精细,尤其是护理程度,没有根据不同级别提供不同的服务,更没有完善的系统。并且养老方式种类太少,养老服务行业没有相应改善。而且现在和城市的老年人相比,农村大部分老年人没有最低的生活能力,一生将自己的积蓄给力子女,除了年轻时候的工作,没有任何来源可以养活自己,面临的余下生存问题着实是难上加难。

(三)在民营养老服务质量调查发现,在现在的农村中,老年人的数量比例超过了60%,其中对几家家设置养老专门的养老民营服务机构调查发现,在这几家养老服务机构中,老人数量很多,在其它的养老服务机构中,大约61%的老人在护理人员的照顾中存在心理上的孤独感,而在这老人中超过35%的老人是失去儿女以及所有经济来源的孤独老人。

三、提高并完善养老民营机构的服务质量标准化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和优化政府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投入,使民营养老机构有能力对服务质量水平上。在养老模式上政府一定大力鼓励扶持养老产业的发展,分担现在子女的压力,并推行多样的养老方式,在社会上要鼓励居家养老的模式,以便在老人的生活上有家庭的爱,和亲人在一起,时刻能够为其及时得到亲人更好的关爱和照料。

(二)对于现在过于宽泛的服务标准进行细化,以及服务质量控制等细则。对于更好提高养老民营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水平,一定要做到养老服务地区发展要平衡,尽量多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这样的支持力度。改善老人生活,提高老人生活水平。政府要加强对民营养老服务质量以及与质量挂钩相联系的激励性补贴的投入,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起一个专门的养老服务专项立法,这项法律一定要切实落实监督管理,同时政府协助监督,可以让相关政府人员定期定时到养老院中中进行养老服务质量情况的调查和了解,避免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财政资金问题的发放情况一定要严格管理。

(三)政府出资购买改善服务硬件设施,政府可以选择广泛集中资源,从而分担资金上的压力。政府要加强社会养老服务硬件设施的投入,尤其是现在专门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政府要提供更优厚的补贴,可以聘请专门的的护理人员来校做专门培养,并加强现有护理人员的专业训练。

综上所述,进一步完善支持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配套设施,并且能够很好地配置养老资源,这样有了清晰的了解基础之上,养老民营机构质量服务水平在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中是重要一项内容,随着政府对养老机构的大力扶持、民营机构的巨大作用的发挥的同时,养老民营机构服务质量标准化的提升,才能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9-0013-03

我国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阶段进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平台建设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谁来做、从哪些途径去做、工作开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等问题。在内涵发展阶段,人们应该更关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是否专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如何、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否得到真正提升等问题。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日益变得必要和迫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及其服务水平的带有导向性和评价性的相关指标的规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依据。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事实证明,没有这样一套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因此也就难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我国一些学校的成功经验,尝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标准的主要指标作一论述,希望能对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标准的建立工作提供参考,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一、领导与管理

服务标准:学校应有校级领导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具体组织与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现状与经验:一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着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从侧面体现出校长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水平。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由学校校长负责,有的由书记负责,大部分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关于责任部门,有的由学校德育处或德育室具体负责,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成立了独立于德育处的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责任部门。关于具体的执行责任人,有的由德育主任兼任,比较重视此项工作的学校由具有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负责。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许多学校制定了学年、学期的工作计划,但计划的目标设定还不够明确,内容不够系统,措施不够具体有力。关于课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安排了专门的课时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天津实验中学在初一和高一年级隔周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在其他年级则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年级负责实施,安排讲座、咨询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活动。

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上,今后应注意扩大工作网络,加强与校外专业机构和社区的联系。应在年度或学期计划中,具体规定各项活动的内容与工作分工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服务标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至少应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参加国家级培训或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轮训,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或活动,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状与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整体上看,我国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包括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落实职称评聘、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建立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提升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实践证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障。天津实验中学多年来重视心育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科以上专职心理教师3名,其中1名为天津市特级心理教师。学校建立了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校级以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阵地,面向全校开展咨询和开设专门课程;以所在年级为阵地,由年级组长负责开展具有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并纳入年级组工作计划;每位班主任都是持证上岗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全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一级辅导站自觉接受上一级辅导工作站的指导,从而保证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辐射到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学校还成立了学生心理辅导社团,每个班级至少有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全体教师均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培训并取得证书。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今后应在专业化和全员化两个层面上下功夫。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尽快落实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待遇,使他们工作起来无后顾之忧。

三、专门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开设以活动为主的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课程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时间分配和教材纲要;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布置合理、科学,定期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辅导活动有记录,书写科学规范。

现状与经验: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利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目前,我国有些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专门课程,但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机性和任意性,缺乏系统的教材大纲和活动设计。不少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在心理辅导室资源建设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咨询记录图表、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工具及咨询和工作环境布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有的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只有一个简易的房间。据天津市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1.2%的学校开设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课程,74.1%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做到固定时间经常开放的学校占32.5%,无固定时间、有问题时预约开放的占56.6%,基本不开放、形同虚设的占10.8%。由此反映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亟待加强。

建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专业性较强,任务比较繁重,应组织相关专家与基层学校协同攻关,开展相关试验,积累经验,然后再大范围推广。

四、基本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学科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在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与经验: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重视利用课堂及各项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两条基本途径,甚至部分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建议: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是利用好基本途径的前提,今后应加大全员培训,包括班主任和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年级组为单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过程渗透,以学科组为单位挖掘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搞好学科内容渗透,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搞好各类活动渗透。

五、支持性途径开展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服务标准: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利用个别咨询、家访等途径对有需求的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利用校外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现状与经验: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能;要注意开发和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与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不能只在教育内部开展,这是我们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发展均比较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争取有所突破,开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

服务标准:学校及教师应有科研意识,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承担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有一批课题报告、论文、著作及调研成果等发表或获奖。

现状与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处在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工作的深化和推进需要科研的引领。如心理辅导课程的建设、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均需要组织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研究,尤其需要科研人员与基层学校开展相关合作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拿出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基层学校,尤其是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边干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2013年以来,随着校本研究的深入,基层学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水平参次不齐,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尚不明显。

建议:应在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科研,形成教育科研工作的全覆盖,以此加强教育科研的力度;要注意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协同合作,保障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七、制度建设

服务标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现状与经验: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方面,大部分学校还比较薄弱,开展得好的学校建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制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培训制度等,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类参与人员的职责。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心理辅导的课程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各级辅导人员包括校长、辅导主任、辅导组长、资料组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在辅导工作中的职责作了明确的界定。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后勤ISO监控评价体系

高校的后勤服务公司(简称高校后勤。下同)是从学校的直属部门逐渐演变而来的特殊企业,受现行体制的影响,其服务的对象和市场现仍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状态,成为现今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不完全竞争性业态,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因此,研究和探索加强服务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的有效途径与手段对促进高校后勤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ISO9000族标准是一项于1987年制订、后经不断修改完善而成的、可为任何组织提供普遍适用的质量管理原则以及一个完整质量管理体系所必需的管理要素的系列标准。目前将近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此标准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

从理论上来讲,高校后勤通过贯彻实施ISO9000标准可以完善内部管理,使服务管理制度化、体系化和法制化。而从实践来看,高校后勤在贯彻实施ISO9000标准中,针对高校后勤保障服务的重要性,关键是如何把ISO国际质量标准体系与服务质量的监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贯彻质量标准的执行力度,确保后勤服务的稳定性,持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后勤企业的知名度。

近年来,中国计量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积极推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建立服务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连续四年获得了“学校年终考核优秀”的成绩。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ISO国际质量标准体系与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灵魂是八项质量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和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具体通过四个不同层次的文件加以体现。它要求组织分析顾客要求,规定为达到顾客要求所必需的过程,并使这些过程处于连续受控状态,以便实现顾客可以接受的产品。通过“产品”向组织内部和顾客提供信任,从而不断的提高内部员工和顾客对组织的满意度。

高校后勤的“产品”就是“服务”。高校后勤服务即是对高校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一切事务和物质保障的统称,目的是满足教学、科研对行政事务、物质保障事务的需求,其根本任务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所必需的行政事务性和物质保障性支持。

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后勤服务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服务对象(师生)对这种服务的满意度。包含了:

1.理念满意(MS):指后勤的服务理念给师生的心理满足程度。

2.行为满意(BS):是指后勤的服务行为给师生的心理满意程度。

3.视觉满意(VS):是指后勤的可视形象给师生的心理满意程度。

从高校后勤服务的内容来看,其服务质量评价特征,既保持了一般服务性企业的特性,同时又体现了高校后勤服务的特殊性:

(1)功能性。指服务效能上满足师生的需要程度,如餐饮服务要满足师生吃、喝等功能要求。

(2)安全性。指在服务过程中对师生的生命健康及其财产安全的保障程度,如交通班车、公寓管理、餐饮卫生等。

(3)经济性。一方面是指师生获得服务所需要的费用合理程度,尤其是学生伙食必须达到菜价稳定、质优价廉。另一方面则指的学校为满足后勤对学校教学、科研的保障和服务所必需的经费支出。

(4)时间性。指师生在获取服务的时间上满足要求的程度,包括及时、准确和省时等三个方面的要求。

(5)文明性。指在服务提供过程中,服务人员的文明程度,如亲切友好的态度、清洁优美的环境、和谐的气氛等方面的要求。

(6)舒适性。在服务过程中,师生感观上感受到的舒适程度。

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建立监控与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监控、评价是以学校的教育、科研活动为基础,以师生的价值取向为前提,建立的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信息反馈机制,为学校管理者、部门、服务实施者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建立监控与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实现监控与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激励作用。

2.积极性原则:让被质量监控与评价者认识到自己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引导其加以改正,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科学与整合性原则:质量监控与评价具有透明度和坦率度,注重人际交互性和公众开放性,使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达到最优的目的。

4.可行与实效性原则:质量监控与评价活动既要考虑到实用程序和费用效益,又要注重质量监控与评价者的可信度及能产生积极影响。

5.正确性原则:质量监控与评价以有效和可靠的测量或判断为基础,进行系统的数据管理和定性、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分析,最终形成充分的论证,完成客观的评价报告。

三、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服务监控评价体系

高校后勤服务是以师生需求为出发点,以其内部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师生满意为终点的系统活动。近年来,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面临着新的选择,高校后勤面对的服务对象也表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政府而言,已突破高校后勤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满足连续扩招对后勤的需求转为开放高校后勤服务市场,通过市场竞争,保持和提高高校后勤对学校教学、科研的保障能力以及对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服务质量。对学校而言,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减少对后勤资产的投入,在确保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学校办后勤、管后勤的风险。对师生而言,则要求的是享受温馨、舒适、价廉质优的服务。

不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师生对服务需求、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都有同样的质量要求,反映在以下五个层面:

A、有形设施(tangibles ) :物质设施、设备、人员和交流资料的外在形式。

B、可靠性(reliability ):可靠而准确地开展承诺的服务的能力。

C、服务效率(responsiveness )(敬业精神):帮助用户和提供快捷服务的意愿。

D、保障(assurance ):工作人员的知识和礼貌及其传达信用和信心的能力。

E、情感移入(empathy ):对用户寄予关切和个别的关注。

根据高校后勤服务的内容和特点,将这五个层面再具体的细化就构成了后勤服务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如下表)

四、应用ISO国际标准理论建立高校后勤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实践

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那么,对质量的监控评价便是对企业生命的守护。为了确保服务质量,中国计量学院后勤服务公司在2004年2月引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了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为后勤创服务品牌提供了制度保障。

根据我校三年来实施ISO9001质量体系运行的切身体会,我们认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一套完整的质量监控系统。在这样的监控系统的运作下,逐步完善相关体系,后勤具有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纠正问题、不断改进完善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校对后勤的要求,我们将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作为第一目标,逐步建立了从观念到体制完整的服务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一是抓服务观念、服务意识的转变。我们从公司到各个部门,确立了“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使得“让师生满意是衡量我们服务质量的唯一标准”、“只有微笑的服务是不够的”、“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观念深入到各服务部门,渗透到各项服务工作之中。

二是按照高校后勤服务范围的行业特点,参照同行业的标准,建立了餐饮服务、接待服务、商贸服务、运输服务、卫生保健服务、学生公寓(宿舍)管理、维修和水电供应、校园保洁和绿化等各个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标准,对规范公司员工的服务行为、强化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起到了真正的监督与评测作用。

三是建立了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首先,后勤与后勤产业管理处根据《后勤服务质量考核评估办法》,采取年末定期检查考核、师生监督评价反馈等多种形式的外部服务质量监控,全面评价各项后勤服务工作。其次,通过公司监控部严格按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对服务项目进行检查评价,定期出服务质量监控巡查评价信息,并且将服务项目的评价结果与岗位奖金挂钩,奖优罚劣。第三,公司监控部每学期末通过全校性的师生服务满意度调查,及时收集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项目,创计量后勤品牌。

除了上述手段外,依据ISO9001:2000标准,在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中,首先,由各部门选派代表成立了一支质量监控员队伍。其次,公司各部门均有专、兼职内审员队伍(可以和质量监控员并同)。这些专、兼职内审员在公司监控部的组织下,负责整个后勤质量体系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内审员不仅要做好本部门质量体系文件的管理,还要通过热线电话、质量管理意见箱等途径,接收来自各方面的服务质量投诉,并通过调查、信息反馈和协调沟通等方式,上报公司监控部,监控部敦促相关部门做好质量投诉问题的处理并记录备案。

立体的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是服务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对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无论你走进学校行政楼、教学楼、场馆、公寓、食堂、绿化带,或是在一个个不经意的角落,你都能感受到后勤服务所带来的舒适、整洁、热情。彻底改造或淘汰以往落后的监控评价机制,为提高后勤保障服务的运作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服务质量的提高只有开始,没有终点。构建高校后勤服务监控和评价体系是高校后勤提高服务质量的催化剂。充分理解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懂得如何进行监控与评价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竞争社会市场,是高校后勤持之以恒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保险;保险服务;质量标准

保险服务是保险产品的重要内容,是保险产品不可忽缺的一部分,从营销的角度分析,提供保险其实就是提供服务。

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其营销核心是提高服务质量。中国加入WTO后及外资保险企业的准入,中国保险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保险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服务质量,也就是要做好保险服务。因此,树立强烈的保险服务意识,制定符合市场需要和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标准,采取新兴的客户服务管理手段及服务营销策略,是当前保险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保险服务的基本内容,并初步探讨了保险服务的质量测定标准及其构建。

一、保险服务的基本内容

保险服务的基本内容涵盖四个方面: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售后服务及附加服务[1],它们围绕保险的核心价值,为实现保险的功能而成为一个服务系统。

售前服务是指在销售保险商品之前为客户提供的关于保险方面的服务工作。售前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使消费者加深对保险公司的认识,激发客户的消费意识。主要内容包括保险咨询服务、风险管理服务及财务规划服务。

售中服务是指消费者购买保险商品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各种服务的统称。根据保险销售流程,可将售中服务分为接洽服务和承保服务。

售后服务是在保险商品销售后,保险公司为客户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协助客户降低风险的服务、保险理赔服务和处理投诉问题。

所谓附加值服务是指保险公司为符合其条件的客户提供的正常服务之外的服务。由于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向同质化方向发展,因此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能否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附加值服务。

二、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保险服务的标准化是赢得客户满意的重要前提。美国著名学者白瑞及西斯姆等,提出服务质量模型,根据他们的理论,保险服务质量有五个测量标准[2]:(1)可感知性。是指服务产品的“有形部分”,为各种保险、服务人员外表等。(2)可靠性。指保险企业准确无误地完成所承诺服务。(3)反应性。指保险公司随时准备愿意为顾客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4)保证性。即保险服务人员的友好态度与胜任能力,它能增强保户对企业服务质量的信心和安全感。(5)人情性。指保险企业要真诚地关心顾客,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并予以满足,使整个服务过程富有“人情味”。参照这些衡量内容,在此将以上所述的保险服务四个过程予以细化。

1、 售前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指从开始接触顾客前的准备,至保险业务促成历经的服务过程。售前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树立保险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其主要衡量内容如下:一是有形展示,建立保险企业良好专业形象。衡量的基本要素有:实体环境、员工形象、信息沟通、产品说明及价格。二是情感展示,对准顾客建立良好的人性化咨询。基本衡量要素包括:关心准顾客个人及家庭健康状况;协助准顾客的事业;设计、制作针对准顾客需求的险种、计划书;准确的销售说明;每个营业部开设24小时热线联系电话等。

2、售中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指从保险业务促成至递交保单所历经的服务过程。售中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促成交易,其主要衡量内容如下:

建立客户联系电话;

将保费交给公司办理;

亲自送客户体检或财务检查;

为客户尽量减少投保手续、流程,建立“绿色通道”;

亲自递交保单;

寄一份感激客户投保的信等。

3、售后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指递交完保单后的一切服务过程。售后服务的目的在于:提高客户信心,避免保单失效,发展顾客源,改善保险企业形象。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利于刺激保户再加保,增加保源,提高续保率。主要衡量内容如下:其一、非出险状态(通常售后服务)衡量要素:(1)对客户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给予关心和关注;(2)定期访问;(3)不定期联系;(4)承诺重于一切,履约守信;(5)随时为客户提供答疑咨询;(6)向客户传递反馈各种信息;(7)妥善处理客户的投诉,让客户满意;(8)加强防损防灾服务。其二、出险状态服务衡量要素:报案受理、客户咨询、投诉处理、查勘定损、理算核赔、支付赔款等七个方面提出时效及态度基本要求。

4、附加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

综合香港等地经验,从目前看,附加值服务主要衡量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免费体检;

举办各种客户联谊活动;

设立保险医疗绿色通道;

提供急难求助;

提供商户消费卡;

提供健康保险卡等。

三、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设立

在保险服务的实际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标准和手段来控制客户服务工作质量,就构成了衡量服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家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的实际,依照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衡量内容,来制定即符合市场需要又满足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标准。其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内部标准、行业标准及服务标准[3]。

1、内部标准

内部标准一般是指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服务工作经验和实际需要制定的服务标准,通常以公司已有的比较成功的服务水平作为标准。内部标准是各家保险公司常用的标准,它的优点是相对其它标准来说,比较容易建立,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公司已经建立的内部流程和实务操作,但内部标准只是个客户服务的初级标准,容易使公司服务陷入故步自封,也难以达到客户的较高要求。

2、同业标准

同业标准也称为行业标准,是行业内部的组织或者协会(如保险行业协会)为了提高本行业的服务水准而制定的本行业的服务标准。2004年12月,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山东省质量监督部门制定的《山东省保险行业服务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服务标准》)及与之相配套的认证办法正式开始实施,此标准为我国保险行业第一个保险行业服务质量标准。

山东保险行业协会出台的《服务标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意在全面提高山东保险服务质量,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服务标准》对各保险公司的整个服务流程,如营业场所、展业承保、售后服务、保险理赔以及员工服务行为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规定了量化考核指标。《服务标准》明确规定:对确定立案须前往查勘现场的,做到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辖内案件,要在2小时内赶到,省内异地案件委托协作公司查勘的,应在3小时内赶到现场;同时,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将每年组织一次检查,凡达到《服务标准》的保险经营单位,给予“山东省保险行业服务质量达标单位”认证,并颁发牌匾;凡发现有服务质量问题者,须在30日内整改,经复查整改不力的,将撤销认证。?

同业标准是保险行业服务工作的基本标准,通常都会受到行业内部各家公司的重视。

3、服务行业标准

服务行业标准是相对保险行业的标准而言的,利用服务行业标准来衡量保险行业的客户服务是对保险行业的一大挑战,也对保险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都将自己定位于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因而也将自己的服务标准定位于金融行业的服务标准。但保险产品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保险行业的统一的服务标准已迫在眉睫。2005年9月,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等45家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在京共同签署了《全国机动车辆保险服务承诺》和《全国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服务承诺》(以下简称《服务承诺》)协议。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的《服务承诺》规范了全国车险、意外险、健康险的服务内容,是保险行业服务的“最基本标准”。

四、提高保险服务质量标准的具体措施

1、树立保险服务至上的营销观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企业只有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才能确保营销战略、策略的科学制定和实施,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各种需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保险公司要想提高其服务质量,首先应树立“服务至上”的营销观念。如世界著名企业IBM公司的宗旨是“服务”、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宗旨是“信誉第一,效率第一;顾客至上,服务至上。”。

2、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热忱、负责、高尚的修养,以及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的职业道德。训练员工拥有广泛精湛的专业知识、娴熟高超的服务技能。培养员工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及诚实、守诺的工作品质。要求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保险服务水平

保险企业服务的完整过程,如前所述包括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三个基本环节,这些过程的专业化、系统化程度决定保险服务的质量水平。通过对保险服务流程的创新以达到优质、高效、满意是保险服务达标的关键。

总之,确定保险服务质量的衡量内容及其质量标准,有利于保险公司树立统一的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信任感,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更好地满足保户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保险公司的规范化和现化化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洪涛.保险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266-268.

第7篇

【关键词】评价标准差异;患者视角;医务人员视角;医患关系

医院的竞争力取决于它的技术、运营、规模、品牌和学术影响力(庄一强等,2016)。其中患者的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形象,是其品牌资产的外在体现。因此,现有大量研究聚焦于探索医疗服务质量的患者满意度,这不仅有助于发现医疗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也有助于改善患者体验,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2013年,国家卫计委的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综合24600例门诊患者和24740例住院患者的亲身体验,得出了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最不满意的三个方面:医疗费用高(>40%)、技术水平低(>16%)和服务态度差(>13%),这一结果揭示了影响患者质量感知的主要因素。然而,医疗服务是典型的双向互动,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患双方的合作,单从服务接受方的角度提取质量标准似乎仍有不足。一方面,患者因其知识背景的局限,不一定能对医疗服务质量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另一方面,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医务人员理解的服务质量很可能与患者存在差异。

一、患者与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医疗服务质量

患者视角下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常用患者满意度来表征,它指的是患者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的主观感知与其期望之间的差异(王琨和李红,2010)。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者们就已经开始关注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其结论表明患者在医院体验的服务质量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医院的医疗设备、诊疗住院环境,还取决于收款处、住院处等行政人员以及保安、保洁等的服务水平(马晓慧等,2011)。从患者视角把握医疗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塑造医院的品牌形象。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医疗服务是一个特殊的综合服务过程,服务的供求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为此,患者并不一定能够客观地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做出准确评价。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医疗服务质量指的是医院各个服务群体(包括医护人员、行政人员、保安、保洁等管理人员及膳食服务人员等)认为应当提供给患者的服务水平。鉴于医务人员所具备的独特知识背景、职业经验和责任,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的理解在某些方面可能有别于患者。例如,医疗服务的首要目标是治病救人,针对患者的病情及时、准确、合理地做出判断并提供相应的诊疗方案,因此在面对有争议的诊疗结果时,医务人员考虑的多是疾病的演化趋势、诊疗方案是否符合专业标准以及设备性能问题(尚鹤睿,2011),而患者更多评价的是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或工作态度。一方面,医务人员基于自身的专业素养,倾向于对医疗服务结果做出理性的判断;另一方面,患者承受着身心的折磨,更容易关注情感上的抚慰。如果医务人员过于强调理性,把患者当作理性人看待,认为患者应当能够做出理性的医疗决策和选择,就有可能导致矛盾和冲突。患者与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是否存在差异,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对于这个问题,以往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尝试做出解答。认清这种差异将有助于厘清医患矛盾的起源,减少医患冲突,提升医院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

二、ServQual量表

ServQual量表是度量服务质量的一个常用工具,它建立在Parasuraman等人提出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基础上,总共包含有形性、响应性、移情性、保证性和可靠性五个测量维度。该量表具备良好的测量信度和效度,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服务行业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管理,近年来也开始普及到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用于监测医疗服务质量。例如,我国的研究者张礼和李敏等人就结合ServQual,分别设计开发了针对患者和医院职工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从中得出了提升患者和医务人员质量感知的相应建议(张礼等,2016;礼敏等,2014)。应该说,研究者已经开始意识到患者和医务人员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可能存在不同,但并没有就这种差异做出针对性的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ServQual量表提出的有形性、响应性、移情性、保证性和可靠性五个测量维度,综合张礼等人开发的针对门诊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量表(张礼等,2016),以及李敏等人开发的针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测评量表(李敏等,2014),同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中的量表条款,整理设计出了基于患者和医务人员两种视角的测量问卷。通过前期针对87名门诊患者以及47名医务人员的预调研,我们对初始问卷的问项进行了优化,最终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量表。每个题项均使用likert5级尺度度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2016年11月至12月,我们应用上述问卷分别对杭州三家公立三甲医院以及一家民营医院的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了调研。根据医院的日均门诊量确定每家医院调查的样本数量,最终发放患者问卷6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92%;发放医务人员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

四、研究结果

调研问卷所罗列的问项均来自于国内外的成熟量表,并通过实地预调研进行了问项的检验和筛选,从而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出患者与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质量的体验和感知,因此具备了较好的内容效度。同时,运用SPSS19.0对578份患者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Cronbach’sα值为0.912,对238份医务人员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Cronbach’sα值为0.903,均说明测量量表的信度较好,具备研究所要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终的测量量表问项和测量结果详见表1所示。针对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可支配收入、参加医保情况等控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与以往大多数文献中的观点一致,此处不再赘述。由表1可以看出,从患者的视角来看,得分最低的三项内容分别是“医务人员迅速及时回应您的需求”、“医务人员即使再忙也会回答您的问题”、“医院提供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相一致”。这表明患者对于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在响应性和可靠性方面有所不满。患者对医疗服务过程中与医务人员的沟通环节有着较高的期望,却没有得到满足,并由此认为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并不匹配。反过来,从医务人员的视角来看,得分最低的三项分别为“医务人员迅速及时回应患者的需求”、“医务人员总是尽力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承诺的都能做到”、“医院工作时间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这表明医院的医务人员也意识到,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在响应性、可靠性和有形性方面有待加强。一方面,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也需要以实际行动赢得患者的信任。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体验,一直都是医院管理层极力想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要想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首先要加强医患沟通。患者需要医生对自己的病情、诊疗方案、康复保健等问题提供详实的解释和应答,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疑虑,减少医患之间的误会。现有的医患沟通研究指明,医患沟通包含一般性沟通、共同决策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医务人员应当启发患者表达自己的期望,描述自己关注的问题,并做出适当的反应,为患者解释病情、诊疗程序、治疗方案;同时需要考虑患者执行决策的能力,尊重患者,保持友好、谦虚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朱芳琳等,2014)。其次,针对患者提出的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医疗水平与服务水平不匹配的问题,医院应当在强化医务人员技术知识培训的同时,同步完善其服务理念。一直以来,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的地位并不平等,医务人员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医患关系中占据着天然的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务人员的傲慢与冷淡。事实上,医疗救治也是一个提供服务的过程,医务人员需要转变理念,将患者置于平等地位看待。

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作为服务提供方,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质量有着与患者不同的看法。除了医患沟通,医务人员更关注医疗服务的可靠性,更注重彼此之间的信任。诚然,在医疗救治活动中,医生与患者具有同样的立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战胜疾病,故而不应站在对立面,而要互相信任与配合。医生给予患者的承诺需要建立在善意和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患者也需要对医疗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正确、客观的认识,这样才能让患者对医疗过程及其结果形成合理的期望,提升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体验。针对这一点,医院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适度的医学常识教育,以尽可能降低医患之间的认知差异,减少沟通障碍。与此同时,医务人员也必须认识到其在医院区域内的一举一动,代表的不仅仅是其本人的形象,更是医院的形象,是整个医务人员队伍的形象。这种医疗服务质量的外在表征不仅能给予患者最强的信任暗示,也能够减少获取患者信任的成本,优化患者的体验。

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与维护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与医患双方的认知有关。考虑到医务人员和患者在知识背景、法律地位、伦理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认知和评价也理应有所区别。正确认识这种区别,找出差异所在,不仅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医院的品牌价值和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敏,吴艳玲,袁涛等.运用ServQual量表评价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中国医院管理,2014.02.40-43.

[2]马晓慧,王鲲,王培军等.患者满意度调查管理的优化及其价值.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3.360-361.369.

[3]尚鹤睿.医患关系的心理学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王琨,李红.患者满意度调查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医院管理杂志,2010.6.550-552.

[5]张礼,李敏,钮骏等.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中国卫生资源,2016.6.485-489.493.

[6]朱芳琳,滕志香,赵书峰.国外医患沟通质量评价量表研究综述.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03.37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