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22:37:55
序论:在您撰写食品市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销售工作管理的内涵
所谓营销管理就是为了实现各种组织目标,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交换和联系而进行的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通过对销售活动的管理达到既定的销售目标。狭义的销售管理指以销售人员为中心的管理。广义的销售管理指对所有销售活动的综合管理。
2.销售工作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销售工作管理方案的顺利实施,对提高公司的营销管理水平、顺利实现公司新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提高营销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营销管理改革主要针对四个方面进行:1)组织机构功能的完善,针对营销人员级别,从原先的销售代表、销售经理两个拓展到六个级别,拓宽营销人员晋升的通道;2)组织实施营销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满足营销人员个性化的培训要求;3)建立和完善员工的绩效考评体系,改变片面考核业绩量的模式,考核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并通过绩效考评使营销人员实现组织晋升和培训的机会;4)是建立激励性薪酬制度,将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与薪酬制度挂钩,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2.2将增强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
新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推行,有助于找出那些影响绩效的素质,提高营销人员个人绩效,销售人员将同时拥有更多的培训进修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个人业绩。
2.3有利于公司营销目标的实现
新绩效考核管理过程的开展可以改变公司目前存在的营销目标随意性、考核方法不合理性、营销人员对待工作目标任务缺乏严肃性的弊端。考核结果直接和营销人员的收入挂钩和各种晋升培训机会等措施将督促营销人员紧紧围绕公司,团结一致,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从而有利于公司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2.4优秀人才的汇聚,市场地位得巩固
激励性的绩效薪酬制度和培训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及组织上升通道的拓宽,将激起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优秀的营销人员在公司将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并由此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加入。人才是实现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销售业绩的提升将利于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巩固市场地位。
二、销售工作中要如何规避市场的风险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企业防范风险体系规避市场风险可以避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遇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避免市场风险笔者有以下见解:
1.“远见”是最好的风险回避
流程管理思想是建立在契约情神和法制精神的基础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工作协作的约定,公司工作流程和制度绝不能只是“摆设”,制定完善公司的工作流程与制度是公司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同时,工作流程与制度要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形势、同行企业的改革措施等顺势而变,保持制度的前瞻性与科学性。所有销售人员要密切关注行业讯息,大胆预测,小心求证,关注黄金、白银市场整体情况及大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等因素,这些对整个市场的预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对销售客户信用评级,回避销售风险
销售人员须定期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并根据信用评价的结果确定销售政策。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可采用回款率、支付能力、经营同业这三个指标,对客户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管理,客户的信用同时制作成系列档案,销售前作为参考的重要依据,由于黄金、白银销售的行业特质,销售过程的些许失误对整个公司来讲都有可能是致命的,而客户信用等级的考核是有效的回避销售风险有效措施。
3.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回避销售风险
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黄金等重金属的销售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这也决定了公司产品销售时所面临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密切关注与适应市场变化是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所以,面对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积极谋划,主动适应并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加强营销工作。市场营销覆盖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各个环节,并连接企业、市场、用户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系统工作,在对这些环节有总体性认识的前提下紧紧把握市场的大动向,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回避销售风险、实现销售目标。
4.提高销售责任心,回避销售风险
决策是决定销售目标成败的关键因素,要想降低决策期风险,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销售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且按科学程序进行市场考察。在进行市场调研的阶段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咨询机构和信息资源,按照民主化、市场化、目标透明化的原则做可行性报告。慎重的决定销售项目,深入考察目标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模式、业务水平等,避免选择一些“皮包公司”或心怀叵测的中间商作为合作伙伴,直接对用户,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客户,使销售风险降到最低。
三、副产品的市场销售策略
1.完善和健全市场营销体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目前公司营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健全和进一步完善营销体系显得尤其重要。健全完善的营销体系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和计划的有力保障。而营销目标的实现除了受营销计划的有效制定的影响外,还受制于营销体系有效性影响。完善并且健全的营销体系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营销创新的能力,也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它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效的途径之一。
2.加强营销人员队伍的建设
营销人员是公司奋斗在一线战场上的人才,营销人员扮演着公司和客户间的连接媒体的角色,是公司形象的代言人,对于公司整体销售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些方面可以说,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公司营销人员存在如下问题:管理体制不健全、营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销售系统竞争能力有待于提升。只有通过对整个营销系统分配体系的调整,才能有效的促进销售人员专业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营销人员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营销人员的搭配,避免不合理搭配产生的相互摩擦导致销售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减退,营销人员的最优化搭配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价值,发挥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销售体系形成一个最优化的整体,精诚合作,不断地强化精细化管理工作。不断地规范业务行为、不断地增强业务执行力、不断地规避市场风险。来确保营销运行质量。实现企业的销售目标。
3.完善新的营销组织机构
营销组织建设和管理是发挥营销组织核心作用的基础。高效、科学、富于活力的营销组织是企业开拓市场的保障,为了实现公司的营销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进一步完善营销环节的各个职能。销售计划职能,进一步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开拓新市场。市场职能,加强市场竞争的研究及应对措施,优化客户关系管理。信息职能,加强宏观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数据库支持系统,实现信息系统一体化。人事职能,加强营销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培训平台,持续提高营销队伍战斗力。其次,明确人员任务的分配,营销总经理负责主持营销中心的全面管理工作,组织并督促本部门工作人员完成本部们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各销售部门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开展销售活动,确保销售计划指标完成。
4.关于副产品的市场开发与销售策略
产品是营销活动的载体和基础,精细化营销时代要求我们对市场及销售产品进行细分和优化组合。对本公司而言,除了黄金的销售特殊体制之外,在集团公司的整体环境的战略考虑,公司没有能力对黄金产业链做延伸深加工,有些局限性。但对白银的产业链的延续公司应该有个长远考虑。副产品硫酸、阴极铜、三氧化二砷、红渣、铅精粉等销售是实现公司整体销售创造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金冶炼企业金、银现在是进入薄利的时期,三氧化二砷和红渣都是公司的新产品。虽然三氧化二砷在工业领域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原料,被称为“工业味精”,但由于其特殊性质及在各行业现在有可替代产品,因此目前国内各企业三氧化二砷的产能及产量都有些过剩,但是2009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经济措施提振了工业的发展,可以预见,这种工业原料的需求必定会逐渐增长,所以三氧化二砷也是公司的重点副产品之一。现在三氧化二砷产品虽然打入市场,销售情况良好坚持合乎实际并且有效的销售策略才能保证销售量的持续增长。红渣产品现在的主要成分含铁有些偏低。铁的市场前景和未来也是很好的产品,但由于受跨行业的局限性等因素不能深加工。市场销售正在进行中。这两个市场的调查正是我参与做。可以说市场的潜力是有。但是要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在产品销售上要下一些心思有所创新,这些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与上市是公司超越同行业目前产品销售的优势所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可以形成本公司的独特销售策略,以先取胜。以小扩大。争取市场份额。都是这些产品市场的开拓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销售时注意争取更多的客户,开拓更多的销售空间。并在一次交易成功之后注意稳固与客户的关系,争取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5.实施有效的价格策略
价格策略在营销策略中很有重要性。“你不是通过价格出售产品,你是出售价格”,科特勒论营销论。差异化定价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差异化定价取决于产品质量、产品的可替代性、热销与滞销产品的有机组合等方面。价策略的合理运用是实现销售最优化的重要策略。目前,黄金和白银基本是纳入跟随国内价格行情,在价格策略的运用上会有很大的限制,对于公司副产品硫酸、阴极铜是较有盈利空间潜力的。三氧化二砷、红渣这两个产品是新进市场的产品,由于用户的地域距离造成了运输费用成本过高。同时客户群对我们来说是很陌生的群体,所以在价格策略的运用上要慎之又慎,为争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联络公司与客户的感情,要建立走访制度。也可举办一些联谊活动,如订货会或客户座谈会等,及时了解客户在订货方面对的动向和愿望,及时调整销售的策略。
我区现有食品集中交易市场52家,从分布上来看,市场分布密度与居住人口密度是成正比的。昌平区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在城北街道、回龙观、天通苑、沙河、北七家等地区分布较为集中。从经营状况上看,52家市场中有45家市场处于正常营业状态,有2家市场虽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但已不从事食品经营,有5家市场处于停业状态。从经营项目上看,在45家开业市场中,有34家市场仍保留农贸市场形态,以经营食用农产品(包括水产品、冷鲜畜禽产品)为主。其余11家市场已无农贸市场形态,而以茶城、百货市场、超市形态存在。从经营条件上看,食品集中交易市场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于市场硬件设施陈旧,环境脏乱,经营户私自搭棚,乱拉电线,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员配备不足,无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等方面。
2监管难点
2.1市场准入门槛低,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目前,市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自筹与财政拨款,但相对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口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导致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建设。部分市场保洁人员少,清扫频率低,导致市场环境脏乱差,直接影响到所销售食品的储存条件,进而影响食品质量。另外,市场内经营主体复杂,尤其是文化程度、法律意识、文明意识等普遍偏低,对食品安全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存在躲避和应付的心理,使得监管部门事前介入和事后监管的难度增加。
2.2市场主办单位食品安全意识有待提高通过对市场进行走访,我们发现,市场主办单位的食品安全意识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过前一阶段我局对市场主办单位的业务培训,大多数主办单位已经履行了部分职责,例如督促场内食品经营者办理食品流通许可、建立场内经营者台账、完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上墙公示等。但其他一些要求尚未严格落实:①未按要求建立场内经营者管理档案,记载经营者基本情况、信用状况等;②对场内经营者所销售的鲜肉、散装熟食、豆制品等高风险食品购进来源不掌握;鲜肉零售市场未与供货商签订“场厂(地)挂钩”协议或审核供应商资质;③未切实履行指导并督促场内经营者按时索证索票并记录购销台账的职责;未定期查验场内经营者的台账及购进票证;④未指导并督促散装食品经营者配置与其经营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冷藏、保温、保鲜、保湿、防尘、避光、防尘、防蝇等必要的设备设施,未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标识出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等。
2.3市场内的现场制售问题大多数市场内均存在现场制售商户,经营项目主要为馒头、大饼、糕点等主食。但各经营户《食品流通许可证》所载明的经营范围是预包装食品或散装食品,绝大多数没有现场制售项目。也就是说,目前市场内现场制售商户未经许可从事经营现象非常普遍。另外,现场制售项目由于市场管理不到位、硬件不达标、卫生脏乱差、商户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原因,极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是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中的高风险项目,也是我局监管的重点与难点。
3监管措施与建议
3.1严格核查标准,助推市场发展为全面提升市场经营环境与秩序,我局在现场核查过程中,严格执行《北京市食品流通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与《食品集中交易市场主办单位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现场核查规范》的要求,对市场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场地环境、场内布局、设施设备等项目进行重点检查,达不到核查标准的,一律不予通过。对于较早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但软硬件较为落后的市场,我局将新的准入标准贯穿于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要求市场逐步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辖区市场软硬件升级已基本完成,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3.2广泛教育宣传,强化市场主办单位管理职责集中交易市场是食品经营者开展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食品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极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重点监管区域。集中交易市场里的食品经营者具有经营规模小、流动性强的特点,这给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食品经营者往往一跑了之,或者由于规模小,难以承担巨大的赔偿责任,使消费者的损失难以获得补偿。而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是管理者,对集中交易市场的食品安全负有管理责任,是入场食品经营者最直接的监督者,能够发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难以发挥的监管作用。2014年,我局先后组织多次全区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培训、市场内食品经营户培训及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制发市场管理制度、食品经营者告知书等相关宣传材料1万余份,全面提升了食品市场从业人员素质。同时,以案说法,以现实办理的案件为例,对市场主办单位及食品经营者进行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3.3加强对市场内现场制售的监督管理严格准入标准,严控市场内现场制售数量。对市场内商户的现场核查工作,我局严格按照《北京市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京食药监食餐〔2013〕3号)、《北京市食品现场制售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京食药监食餐〔2013〕4号)中关于现场核查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未达到标准的坚决不予通过。对许可到期申请延续的,要求主办单位和商户按照新的标准进行升级改造,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不予延续。
3.4加大场外交易行为的打击力度在利益的驱动下,场外非法交易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给群众的饮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与农业、城管、商务、公安等部门的密切合作,针对猪牛羊肉屠宰、运输的高峰时期,采取市区执法联动、部门协调配合、进京路口蹲守跟踪、非法交易点围堵查扣等多种方法,加大对两大鲜肉批发市场周边地区、路边及出租屋内从事非法交易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形成监管合力。综合利用各项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1客运量综合分析
预测法由于航空配餐业依赖于航空运输业,特别依赖于客运的周转量。每个机场在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都规划了目标年的客运及货运的吞吐能力及未来的机型、航班和航线的发展情况。根据旅客吞吐能力、航班、航段及时间的不同,可考虑预留5%的余量,确定供应餐食的种类、数量及日均配餐份数。在整个分析预测中还要考虑周转航班的配餐提供情况,综合考虑从而最终得到目标年航空食品配餐的市场分析及发展预测。但此种分析预测方法是基于机场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对客运周转量、机型、航班、航线等情况进行了总体说明这样的前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模型分析预测法
2.1计量经济法
航空发展是全球贸易的一部分,与世界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联系。地区航空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是密切相关。而航空业的发展中客运吞吐量的数值直接影响着航空食品的需求量,从而影响着航空配餐楼的工程设计。因此,我们通常会建立航空配餐量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线性相关模型,即计量经济法预测。计量经济法是基于航空配餐量的发展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与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在历史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发展因素与配餐量之间的定量因素,并辅以对配餐量有重要影响的变量,然后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定最后得出配餐量的预测方法。历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可参考地方统计局数据,然后再总结近年来的配餐量,并对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获得相关模型,一般要求相关系数为大于0.9并小于1,其相关性比较好,并要求进行F验证。例如:某计量经济法建立的相关模型y=0.013x2+0.66x+3.56R2=0.97式中,y为目标年的配餐量;x为对应年份的国民生产总值;R2为相关系数。
2.2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是利用航空配餐量历年统计值的统计资料来研究其随时间变化过程的方法。其假设基础在于:假定历史上对配餐量的影响因素在未来预测年份中不变或变化不大,经济相对平稳发展、政策较为稳定。配餐供应量在未来不会有跳跃性变化。以年份为自变量,建立航空配餐量与年份之间的关系。拟合其相关模型进行分析预测。例如:某趋势外推法建立的相关模型y=9.1559e0.1366xR2=0.987其中:y为目标年的配餐量;x为目标年份;R2为相关系数。
2.3专家分析预测法
专家分析预测法是全面分析影响航空配餐量的各种因素,整体分析考虑,给出综合增长比例,从而进行分析预测的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作为一种辅证。
二工程设计方案
比选航空食品配餐属于特殊食品,从选料、库存到加工都非常严格,食品经过生产、速冻、冷藏等过程后,首先需要保证安全,还要保证营养,因此,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航空食品配餐工程设计首先要考虑正确的选址,应考虑航空配餐中心周围的环境卫生状况,周围无昆虫且不属于其大量滋生的潜在场所,无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污染源和其他扩散性污染物,无可能导致食品受到微生物或毒物污染的因素;航空食品配餐通常设置在上风口,同时,要有良好的上下水设施,来保证食品的安全。对于工程设计方案来说,功能是首要的出发点。从工艺的角度出发可划分为食品与非食品两大部分,其中食品部分包括食品的加工、存放、包装、组合等环节;非食品部分包括机供品的填补、配发,配餐用品的清洗、原料存储、纺织品的清洗、食品的检验等环节。整个方案设计要考虑完成以上所有功能。
1工程设计方案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1)布置以及流程组织、区域划分严格贯彻国家航空配餐相关行业规范,满足中国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加工卫生等有关规定等,确保食品生产卫生要求。
2)工序过程严格执行食品冷链,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温度。一般要求热加工保证加热温度≥80℃;冷加工保证温度≤15℃,发货存储时间保证大于4h。
3)设备和生产环境配置确保配餐生产需求;工艺分区清晰、流程合理、顺畅。食品加工洁、污功能分区明确。食品加工采用直线式流程,避免由于工艺路线迂回等造成交叉污染的机会。
4)要求生产车间配置清洁、消毒设施,对操作人员设置更衣、清洁、洗手、消毒等措施,车间设置清洁走廊,垃圾通道单独设置等。
2工程设计方案
比选航空食品配餐工程设计方案比选,主要包含总体布局比较、能源方案比较,这里主要从总体布局比较方面进行介绍,工程设计方案比选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3食品与非食品布局
为保证食品加工安全,要求食品与非食品区域相对隔离,互不交叉,避免造成污染。
4远期扩建可行性比较
对于航空食品配餐楼建筑远期的扩建方案考虑有多种:(1)内涵扩建;(2)加层(空间预留);(3)政体复制;(4)外延扩建,方案前期的设计阶段一定要考虑与后期的接驳,尽量做到改动小,且不影响项目前期的正常运营。同时,在项目工程方案的比选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是否充分利用了地势;能源机房的布局是否布置在不影响生产的地方;各种能源利用是否合理等,力求做到最优化。
三总结
丰台区现有食品交易市场及业态125家,场内经营商户16733户,就食品交易市场的数量和规模来看,丰台区在全市都位居前列,其中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北京京丰岳各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批发市场被列入全市性十大食品批发市场,北京市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被列入区域性食品批发市场,五大批发市场内经营户11890户,占全区食品交易市场内经营户总数的71.06%,2013年交易量为1573万吨,交易额为841亿元,2014年交易量为2209.66万吨,交易额为1098.27亿元。总体来说,丰台区食品交易市场存在两个潜在风险隐患:一是食品安全输出型风险高。据粗略统计,丰台区蔬菜交易量约占全市供应的70%,水果交易量约占80%,高档海鲜约占85%,冻品约占50%,鲜肉约占30%,形成了以丰台区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面向全市的食品供应网络,因此,一旦批发市场管控不力,将对整个丰台区乃至北京市食品安全引发区域性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二是食品安全输入型风险高。丰台区的新发地等五大批发市场承担了全市70%的食品供应,是北京市民食品供应的主要源头,而批发市场内85%的食品来源于外埠,形成了以外埠生产企业、种养殖基地为源头向丰台区批发市场供应食品的网络,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输入型风险,生产、种养殖领域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可能从丰台区的食品批发市场流入北京市场。
2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对五大批发市场采取的监管措施及其成效
2.1抓源头,管大带小,强化责任,严格监管
一是重点监管销售大户,抓大促小,优化市场交易环境。二是推进高风险食品备案准入工作。梳理分析历年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立事前跟踪制度,随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介入检查。目前已建立月饼、大闸蟹等节令性食品,西瓜、脐橙、芒果等季节性食品的备案准入制度。
2.2推行“两准入、两备案、两公示”制度,落实进货检查验收制度,推动企业自律管理
一是在日常巡查中督促市场主办单位采取主客体“两准入”,厂家经营资质和检测报告“两备案”,通过LED显示屏、公示栏等对进货票据和检疫证明“两公示”等食品安全防控手段,强化食品市场主办单位和经营商户的主体责任。二是为便于商户记录食品进销货渠道,重新统一规范了《丰台区食品经营进货台帐》、《丰台区食品经营(批发)售货台帐》制式,要求批发商户在建立进货台帐基础上,必须建立销货台帐,要求市场主办单位和食品经营者严格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台帐登记等制度。
2.3发挥市场主办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鲜肉、豆制品和熟食等高风险食品和重点食品实行产销联合体管理制度
目前鲜肉联合体引入定点屠宰厂12家,豆制品的“场厂挂钩”生产企业21家,熟食“场厂挂钩”生产企业31家,白条鸡“场厂挂钩”生产企业9家。引入生产厂家后,通过定期走访、抽检厂家生产情况和产品质量情况,及时发现并清退问题厂家,促进生产厂家、交易市场、经营商户共同承担和维护食品安全责任。针对牛羊肉市场交易混乱,私屠乱宰、注水、注胶现象屡禁不止,丰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率先在全市批发市场内引入有资质的牛羊肉生产厂家。截止到目前,新发地市场已经引入5家牛羊肉生产厂家,岳各庄市场引入1家牛肉生产厂家,厂家销量稳定,日交易量达到15000公斤,羊肉2500公斤,分别占牛、羊肉市场交易量的88%和14%。
2.4推行夜间巡查和驻场监管机制,市场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根据鲜肉市场夜间交易特点,在新发地、岳各庄等5个大型批发市场设立驻场办公室,选派专人驻场监管,并在夜间交易时段对鲜肉批发行为进行错峰监管,实施冷链吊挂运输、索证索票检查、胴体检验确认、水分含量和瘦肉精等快速检测,确保鲜肉批发、交易等环节全程监控。通过确定夜间巡查和日常驻场监管的重点食品的关键风险点,形成与风险防控相匹配的巡查任务,进一步提升了对市场秩序风险的预见力、发现力和控制力。
2.5加强风险监测,严格风险控制
充分发挥区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中心—市场属地食药监管所检测室—市场主办单位自检室—2辆流动快检车和便携式快检箱的四级检测体系作用对入市食品进行监测。一是统一监测计划。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防止重复监测和监测真空。二是加大监测密度。食品快检和抽样检测在3000个样本以上,加大高风险领域、高风险产品“两高”的抽检频次和覆盖率。三是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制作季度食品检测分析报告,对检验结果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利用,从中找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找到问题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真正形成发现风险、认定风险、控制风险、排除风险的有效机制,提高风险的防范和处置能力。2013年11月对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品区脐橙销售区来自四川眉山地区的赣南脐橙进行检查,通过快速检测确定问题脐橙26万斤,成功杜绝“催熟染色”赣南脐橙流入消费市场,确保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
2.6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机制
定期向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报重点食品的检测分析、市场违法经营案例等情况,不断规范经营者的进货渠道,扩大市场内优质食品比例,从根本上提高市场食品安全水平。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对经常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的经营者实行信誉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被媒体曝光造成不良影响的市场实施约见谈话制度。对约见谈话不能纠正的实施依法处罚、核减核准项目。
3丰台区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3.1源头环节控制存在跨区域、跨部门的监管难题
目前五大食品批发市场内85%的食品来源于外埠,受外埠食品的产业发展、监管强度等因素影响,食品的源头控制难度较大。以牛羊肉为例,目前牛羊肉尚未实现定点屠宰企业规模化的屠宰,在牛羊肉产地河北和天津地区,屠宰户多为小型屠宰厂不成规模,数量较多且较为分散,源头监管难度大,使得“牛羊肉场厂挂钩”制度难以落实。
3.2市场自检室利用率不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检测技术人员聘请难。市场工资水平低,专业技术人员留不住。二是设备维护费用和药剂等消耗品费用高。市场自检室建设,由政府购买前期检测设备和检测试剂,但仅够检测一段时间,后续的检测费用(包括检测试剂成本和采样费)需要市场主办方独立承担,市场主办单位难以承受。三是批发市场经营的食品种类、批次、产地数据庞大,如果每品种、批次、产地的食品都检测,买样的费用也很高。四是检测室不具备出具报告的检测资质,检测结果不能起到鉴定作用,只能作为参考数据,对于市场和经营户没有实际意义,主办单位的积极性不高。
3.3物流配送、贮藏运输环节存在管理漏洞
一是市场管理较为粗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更注重对场内环境卫生、保安、消防方面的管理,而对物流配送管理较松散,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完善的物流配送管理制度,对市场内物流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掌控机制。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食品物流配送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行业发展和政府行为都缺乏法律的支撑和约束,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食品物流配送行业缺乏可有效指导其发展的制度基础。三是运输配送过程中食品质量安全没有保障。生鲜肉、豆制品、禽蛋、水产品在运货过程中对温度要求较高,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运输车辆为普通金杯,达不到与食物运输相适应的持续恒温或低温数值标准要求,有的在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而且,目前物流运输环节主要是多家承运、拼装货运及零担,往往由一家商户配送至多家客户,随之产生由时间引发的食品质量问题。
3.4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未充分发挥
《食品安全法》第32条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从目前情况来看,五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市场管理员,但是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员各项职责还有困难,需要进一步强化培训,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促进食品集中交易市场食品安全的自律。
4建设进京食品风险防控机制的思路
4.1从日常监督、驻场监管和错峰巡查三个层面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食品批发市场的立体化、全天候监管
通过加强日常检查,一方面重点监督市场主办单位履行食品安全责任,切实把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对未履行食品安全职责的市场主办单位采取行政告知、责令改正和依法查处等措施;另一方面督促市场主办单位全力推进高风险食品双备案制度,建立完善高风险食品的备案数据库,对入市食品进行归类追踪监控,并梳理分析历年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立事前跟踪制度,随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介入检查。丰台区食药监管局推行驻场监管和夜间错峰监管机制。驻场式监管强调的是监管的专一性和专业性。通过选派干部进驻市场逐一排查市场存在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开展专一的监管工作,使驻场干部对市场实施实时监控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执法干部的监管专业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错峰执法强调的是针对性。针对辖区五大食品批发市场交易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10点至次日早7点时段的特殊性,丰台区食药监管局同时推行了夜间错峰监管巡查机制。夜间巡查的重点不仅是鲜肉、豆制品,也包含水产品、乳制品、肉制品、调味品、面制品、糖酒、酱腌制品、食用油、膨化食品、冷藏冷冻食品、果汁饮料等几大类高风险食品,同时对市场索证索票、“场厂挂钩”、鲜肉冷藏运输、市场交易设施及卫生环境等进行巡查,加大对不法分子利用夜间等监管时间盲点进行非法交易,从而使监管360度无死角。
4.2主动加强与外埠产地(厂家)的对接,防控输入性风险
一是市场主办方加强与外埠食品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基地)的对接,重点与山东、海南、河南、四川等重要农产品专业种养殖基地签订场地供销挂钩协议,签署食品安全保障协议;二是与外埠的食药监管部门建立联动配合机制,食药安委与当地食药主管部门建立直通联系渠道,形成从产地到市场的跨地区协作机制,由当地食药主管部门监控种养殖生产的安全监控,由我区对入市农产品监控,发现问题食品及时相互通报,及时控制,严格市场准入,确保监管无缝衔接;三是对在市场内长期大量流通的重点食品实行主产地等级制度,摸清产地来源,定期进行重点监督检测;四是对重点食品引进行业监管模式,在鲜肉、熟食、豆制品、豆芽菜产销联合体基础上,考察牛羊肉生产厂家,与五大批发市场联合组建牛羊肉产销联合体,延伸食品安全监管触角,强化牛羊肉等重点食品的入市前控制,提高企业规范自律。
4.3提高五大食品批发市场自检实验室的利用率
通过社会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五大食品市场内上市食品进行自检筛查,自查自纠,既能将发现的不合格食品信息上报,也能出具检测资质报告,为商户提供检测报告,为执法部门提供不合格食品的检测依据。同时还可以帮助市场取得一定收入,对检测时的运转进行补贴;政府也可以通过经费补助要求市场检测室在正式检测机构指导下对进入五大批发市场和辖区内的食品进行监测,确保食品安全度提升。
4.4组建食品物流配送行业性联合组织
依托五大食品批发市场,牵头批发市场内及与市场存在业务关联的100多家食品物流配送企业,成立食品物流配送联合会,把单一的经营个体组成一个强有力的行业组织通过强化行业自律,强化在食品查验、索证索票、追溯体系、贮存运输、销售终端等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实现批发市场食品交易运输的全程监管。
4.5建立五大批发食品市场食品安全办公室例会制度
以市场食品安全办公室为依托,建立食品安全办公室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食品安全会议,市场负责人、食品安全办公室成员、食品安全管理员全部参加会议。会议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日常监督检查项目等内容进行针对性培训,定期通报不合格食品立案、检测等情况,督促市场主办单位履行食品安全责任。
4.6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管理员作用
1.1药品回扣严重扰乱医药市场秩序因为医药生产和经营企业要给相关医务人员回扣,促使药品价格不断上涨,许多不法分子就会大量制售假冒伪劣药品,以此获取更大的非法经济利益,现在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假冒伪劣.不仅如此,许多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用高额回扣的手段获取市场份额,也损害了其他合法经营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严重扰乱了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阻碍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1.2药品回扣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不管是药品生产厂家还是医药公司,支付的回扣都要计算在成本之内,最终还是要老百姓来埋单.药品回扣导致药价居高不下,小病大处方,重复检查等,这些都增加老百姓的医疗负担,造成社会的无穷隐患,致使老百姓看病难,怨声载道.与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因病致贫现象更加严重,而且陷入了因贫致病又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当中.很多人由于付不起医疗费药费而耽误了治病时间[1].
1.3药品回扣激化医患矛盾个别医务人员难以抵抗金钱的诱惑,收取不正当的药品回扣,不顾自己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败坏,在行医时把病人的安危抛之脑后,故意去开价格高的药品,开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还有些故意延长治疗时间等等,造成病人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容易产生激烈的冲突.
2医药市场药品回扣的原因分析
2.1医药市场混乱,产品严重供大于求据中国药品生产企业名录显示,至2010年7月我国大大小小至少有七千多家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更是多达上万家.而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大规模效益,并且药品生产严重供大于求.这与国际上制药企业数量少而规模大的情况有很大出入,小规模的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面对激烈的竞争,为了将产品销售出去,厂商们只能选择通过高额的回扣来吸引医院和药品经销商.如此一来,药品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被打乱,变成给予回扣多少的恶性竞争,而虚高的成本最终还是要由患者来承担.
2.2政府监管不力,药品虚高定价我国对于药品实行的是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方式,而实际上物价部门可调控的药品范围仅限于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以及一些特殊药品,而绝大多数药品是由厂家自主定价,这就在源头上给虚高的药品定价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药品的定价依据的是生产药品的成本,但是由于各个企业间的差异较大,难于制定标准,缺少一个科学有效的核定指标,定价体系不完善.每当政府对某些药品进行降价时,药品生产企业就将药品重新包装,再次申请新药定价,使得政府定价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药品生产属于高技术型产业,其中包含的技术成本、人力成本无法明确衡量,而物价部门的工作人员可能并不具有专业知识背景,政府在信息上处于劣势,这也为药品定价造成了障碍.
2.3医疗机构运行体制存在缺陷我国公立医院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政府财政投入,诊疗服务费和药品加成收入.长期以来,政府投入的比重逐年下降,甚至完全不投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正在逐年淡化[2].加上医务工作是一份高风险、高技术、低回报的工作,医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比其他专业学生花费的更多,进入医院以后收入却普遍偏低,还要不时面对病人及其家属的过激行为.再者,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立医院的诊疗服务费偏低,医生的劳动价值得不到相应的体现.医院要维持正常运营和支付医务人员工资,就只得靠药品来增加收入,形成“以药养医”的局面.再加上药品加成政策的影响,在加价率不变的情况下,医院销售的药品价格越高,利润就越大,促使医院更加热衷于采购高价药,医生开处方时也更加热衷于选择高价药.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医院的采购者在采购药品时不是基于药品本身的质量,而是药品价格与回扣数额,医院正在陷入功利性的漩涡,导致回扣风难以遏制.
2.4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由于患者缺乏专业的医药知识,到医院看病只能什么都听医生的.医生处于优势支配地位,一定程度上对患者产生了威慑作用,这不利于患者比较医院的好坏或者药品的优劣.有些营利性医院会对自己进行夸张失实的报道,对自己所采用的技术以及使用的药物夸大宣传,患者无法判断真假.因此,患者虽然对医生开高价药的做法不满,却也是敢怒不敢言.虽然理论上来说患者具有自主选择权,但是碍于专业知识的缺乏,这种选择权是受到限制的.再者,医院一方面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向药品生产经营者购买药品,作为供货方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相互竞争,因此医院处于主动选择的地位;另一方面,医院医生为患者看病,向患者销售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又扮演着药品销售者的角色,由于上述的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患者在就医时只能听从于医生的建议,处于弱势地位.这样一来,医院便确立了其在购销领域的双垄断地位.在实际执业中,医生会利用其优势地位开高价药、重复检查;医院也可以凭借其面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时的主动地位,在进药时选择价格高、回扣高的药品[3].
3医药市场治理药品回扣的对策分析
3.1建立规范科学的药品价格体系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完全市场化操作是不可取的,必须由国家加以调控干预.首先要建立规范科学的药品定价体系,在实际操作中鼓励新药研发和提高药品质量.对于一部分药品,国家不仅要制定出厂价,还要提高药品价格的透明度,在药品流通和最终销售的环节,都制定适当的价格浮动范围,抑制药品价格虚高.要吸收高技术人才,对大多数由生产企业自主定价的药物制定明确的定价标准,不断完善定价体系.政府应当鼓励常用的廉价药品生产经营,指导医院用药范围.
3.2改革医院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当前形势下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逐步将公立医院的补偿由诊疗服务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诊疗服务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以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为原则,降低药品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政策,合理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服务价格.取消药品加成有利于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销售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合理收取医疗服务费,适当提高部分技术服务费,既可体现劳动价值又可补偿因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法收入.同时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鼓励民营医院,创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医疗资源配置新格局,将更多的医院纳入医保范围,动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强大的医疗服务网络.
3.3优化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允许二次议价药品采购与医生开处方是最容易产生回扣的环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指多个不同的医疗机构集中在一起,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组织,以招投标的形式购进所需药品的采购方式.国家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其目的就是希望用公开的招标投标程序杜绝药品采购中的回扣之风,从而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在实际实行过程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一定要遵循“安全第一、质量优先、兼顾价格”的原则.应当加快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集中招标采购,弱化医院的强势地位.扩大参加招标的医疗机构范围,增加可采购药品的种类与数目,注意信息和采购方式的公开透明.同时建议对现有的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加以修改,允许医院和中标的药品生产厂家二次议价[4].即采购中标药品,但不执行中标价,而是通过二次议价压低采购价,把原本给医院负责人、医生和药房工作人员的回扣以及医药代表的提成、公关费用等不合理支出从药品进价中剔除,这样药价降下来了,吸引更多患者就医,医院的利润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只是这样做无疑会触犯诸多人的利益,需要杜绝暗箱操作和.无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还是医疗设备招标,都应进一步公开定价程序、厂家真实成本和招投标全过程,同时引入有效的社会监督,才能真正挤出药价中的水分,不给医疗腐败滋生的空间.
3.4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既保障了群众基本用药的权益,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需要增加基本药物的品种,满足患者基本用药需求,坚持“常用药为主,兼顾特殊”的原则,在扩大一般病种常用药范围的同时,也要兼顾个别特殊且罕见病种的用药.保证基本药物的及时供应,制定规范的配送企业筛选标准和明确的配送费用标准,根据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制定不同的配送费用比例[5].同时制定严格的追责制度,对于配送不及时导致医院正常用药受干扰的情况予以惩罚,如取消配送资格等等.
1.1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大小不一
大型市场一般每天交易额达5~10万元,中型市场1~5万元,小型市场1万元以下,其中小型市场占绝对比例。
1.2市场专业化程度有高有低
专业化程度高的市场有如下特征:有专门的场地和配套设施;有专门的经纪人、中介人;有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交易收费比较固定;交易量大,辐射面积广;非专业化市场一般在村头、路边、集镇一隅,划地为市,交易量和交易额小,硬件不具备,软件基本没有,靠经纪人运作,管理不规范。
1.3交易方式以传统为主
交易全过程由经纪人操作,口头讨价还价,采用“现款、现货”的结算交易方式。
2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2.1市场普遍存在着“小、乱、散、简”等突出问题,缺少
大型畜产品交易龙头带动企业经调查,在全县34家畜产品交易市场中,年交易额达200~500万元的市场只有5个,仅占市场总数的14%,这些市场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中的26个地方,且交易设施简陋,卫生环境条件较差,严重制约了全县畜产品交易流通市场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2.2市场规划布局不合理
由于历史、规划等方面原因,沾益县大部分交易市场建设缺乏全面发展与统筹考虑,导致了布局规划的缺陷,如:市场网点较为分散,建设地点与地方发展规划相冲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明显等问题,部分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的尴尬局面。
2.3市场主营方向雷同,经营结构单一
沾益县所建市场在主营方向基本上都是以生猪交易为主,其它畜产品专业市场几乎是个空白,与之相关联的产业无人开发,市场仅仅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赚取点管理费而已,从而导致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部分市场出现了有场无市的空壳,有的市场日渐萎缩,常年亏损,不得不转向经营。
3加快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3.1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投资方式促进市场建设
第1,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出台土地、金融、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扶持交易市场建设;第2,地方政府和部门要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建设市场;第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牵头筹措资金;第4,鼓励能人,在政府监管下投资建设市场。
3.2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做优市场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建设畜产品交易市场的保证和前提,任何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都必须要经过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核,做出科学的评估以后方可筹建。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成规模的、有效益的市场,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拓展发展空间,增强辐射能力;对部分市场已建好,还未成“市”,或已成“市”,而前景暗淡的市场,要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及时调整经营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对着眼规划中的市场,起点要高、质量要好、品牌要优,全方位,多层次的做大、做强、做优畜产品交易市场。
3.3加强市场建设管理,提升交易市场规范化服务水平
市场交易讲求公正、平等竞争。要以法治市,依法收费,多服务,少设障。对经纪人要考核发证,凭资格上岗。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行为。对交易收费要制定合理标准,取缔不合理收费。同时各有关部门要联合制定相应的文件法规,加强市场管理,促进市场规范化建设。
4目标、任务及保障措施
4.1发展目标
用3~5年时间,对现有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升级改造,规范发展,使其初步具有现代畜产品交易市场的功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招商引资等方式,新建2~3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专业化程度较高,辐射范围广的大型畜产品交易市场,整个畜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2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值达一亿元以上,全县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呈现出布局合理,规模大,效益好,档次高,品牌响的良好发展格局,成为滇东北地区有影响力的畜产品交易集散地。
4.2主要任务
一是做好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的调查摸底工作,彻底摸清市场家底,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组织相关人员编制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规划工作;二是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加快交易市场建设步伐;三是加强对在建项目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特别是要对天生桥1000万畜禽综合交易市场建设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和指导,全力以赴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努力为投资方创造一个高效、务实的服务环境。
4.3保障措施
4.3.1加强领导
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沾益县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领导小组,设置畜产品市场体系办公室,负责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的规划,整合,监管,指导,服务等工作,定期召开部门联系会议,加强对市场建设的组织领导,为市场发展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帮助协调解决市场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3.2增加投入
想方设法争取中央省市资金支持沾益县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建设,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市场建设的信贷支持,鼓励个人、民营资本、省内外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交易市场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市场建设与发展。
4.3.3组织培训
1.1复苏———改革开放为新疆纺织产业带来生机
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新疆把纺织工业列为了重点建设的支柱产业和高利润、高税收、高创汇的优势产业,新疆纺织产业慢慢从严冬中复苏,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10年内,新疆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新增了2.4倍,新建了新疆毛纺织厂、昌吉棉纺织厂、库尔勒棉纺织厂等一批颇具规模的纺织企业[2],产品也从棉纺织品扩展到了毛纺织品。然而在90年度末期,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新疆纺织行业与全国纺织业一样,又重新陷入了新一轮的逆境。
1.2曲折发展———二十一世纪新疆纺织产业
进入新世纪后,新疆纺织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产业投入不断增加,产业装备不断现代化,产品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3]但产业链不完善,产品品种结构单一,高附加值产品少,使得新疆纺织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在与内地企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
2新疆纺织产业的现状
目前,新疆纺织产业由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化纤等子产业构成。根据2013年新疆自治区纺织工业工作会议代表名册和网上的信息,在新疆纺织企业总数中,棉纺织企业约占39%,毛纺织企业约占8.1%,亚麻企业约占1.5%,针织企业约占3.7%,服装企业约占46.3%,化纤企业约占6.6%,家纺企业约占1.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棉纺织产业在新疆纺织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010年,新疆棉纺织产业的产值约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51%;化纤产业在新疆纺织产业中的主导地位也十分突出,依托丰富的棉花原料,新疆粘胶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2010年,粘胶纤维产能占到全国20%,产值约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46%;毛纺织业是新疆传统的优势产业,但在市场和内地企业的双重挤压下,新疆毛纺织产业始终处于不断萎缩中,2010年,新疆毛纺织产业的产值仅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1%左右;新疆服装企业数量不少,但企业规模都普遍偏小,产值也较低,2010年,新疆服装产业的产值也仅占新疆纺织产业总产值的1%左右(见图1)。由此可见,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极不均衡。服装、家纺等下游终端产业产能的缺乏,导致了新疆纺织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内地市场。远离消费市场,长途的运输,使新疆纺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面临重重困难;同时,对内地市场的依存度过高,又使得新疆纺织企业极易受到内地纺织企业需求波动的影响。此外,从纺织产业价值链来看,高附加值产品的缺乏,也导致了新疆纺织产业利润率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原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能源费用的提高,都会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2004年及近几年棉花价格的上涨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就可见一斑。而另一方面,由于新疆纺织品终端产业产能的不足,使得新疆地区有很多纺织消费品来自于内地。长途的运输,使得新疆地区纺织品的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内地市场,从而损害了新疆地区广大纺织品消费者的利益。
3新疆棉纺织、服装产业及其产品结构分析
3.1新疆棉纺织产业及产品结构分析
新疆棉纺织企业主要分布于北疆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奎屯市,南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以及东疆的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根据2013年新疆自治区纺织工业工作会议代表名册和网上的信息,目前,新疆棉纺织企业中约90.6%的企业是单纺企业,只生产棉纱,棉纺织产业中各产能的发展极不均衡。由于棉纺产能远远多于棉织产能,因此,新疆棉纺企业的棉纱产品,除少量本地消化外,绝大部分得运往外地销售。这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运输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新疆棉纺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内地下游企业发展的制约[7]。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内地纺织企业产品市场的萎缩,使得内地纺织企业对棉纱需求的减少,这一现象马上就影响到了新疆棉纺企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使得新疆一部分产品单一,档次较低,主要是依赖内地市场销售的棉纺企业陷入了生存困境。根据对新疆48家生产棉纱产品企业的调研,新疆棉纺产品主要有普梳纱、精梳纱、半精梳纱、紧密纺纱、气流纺纱、色纱等。其中,生产普梳纱的企业约占棉纱生产企业总数的35.4%,生产精梳纱的企业约占77%,生产紧密纺纱的企业约占54.2%,生产气流纺纱的企业约占31.2%,生产半精梳纱的企业约占2.1%,生产色纱的企业约占4.2%。这些数据表明,新疆棉纺产品主要集中在白纱方面,色纱作为纱线中的高端产品,在产品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少。在白纱方面,产品主要集中在高档的精梳纱、紧密纺纱中,此外,普梳纱、气流纺纱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说明新疆棉纺产品结构比较均衡,产品档次呈梯度,基本能满足下游产业不同产品的需求。普梳纱产品纱支基本在16s-40s范围,其中,生产16s-25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普梳纱企业总数的35.3%,生产26s-40s纱的企业约占64.7%;精梳纱产品纱支基本在40s-350s范围,其中,生产40s-60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精梳纱企业总数的21.6%,生产60s-100s纱的企业约占72.2%,生产100s以上的企业约占6.2%;气流纺产品的纱支基本在12s-32s范围,其中,生产12s-20s纱的企业约占生产气流纺纱企业总数的73.3%,生产21s-32s纱的企业约占26.7%。从上述产品结构可以看到,新疆棉纺产品主要偏向于中高档,这使得新疆棉纺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新疆地区棉织面料类产品主要有棉坯布、棉印染布、棉针织布等。其中,棉印染布作为棉坯布的下游产品,2010年产量只占棉坯布产量的0.39%。制约棉印染产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新疆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自治区政府对印染产业的发展相当慎重;其二是印染布与最终消费市场的联系非常密切,必须紧跟市场潮流,这就要求印染布从下单到交货,周期必须很短,而新疆地区服装业不发达,对印染布的需求不大,这就使得印染产品必须以内地市场为主,长途的运输制约了新疆印染布产品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9]。由于本地缺乏印染产业,因此新疆地区大部分棉坯布也以内地市场为主。相比于棉纱,长途的运输,除了增加产品成本外,也使得新疆棉布的交货周期较长,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导致新疆棉布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较弱。[10]新疆地区生产的针织面料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后续产品生产的需要,因此进入市场的较少。
3.2新疆服装产业产品结构分析
目前,新疆服装生产企业大约有60多家,主要以生产职业装、工装、舞台装为主,其销售市场主要是本地的企业和消费者,还有一部分销往国外。新疆服装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而且由于产品设计能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再加上新疆地区上游原料产业的缺失,因此无论是在内地市场还是在本地市场,新疆服装产业的竞争力都很弱,市场占有率很低。
4新疆纺织产品销售市场分析
4.1本地市场
新疆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总人口只有2200多万;再加上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各民族、甚至是相同民族不同居住区域之间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新疆地区对纺织品的需求具有很明显的多样性[11],单个市场容量不大。目前新疆纺织产业以新疆地区为主销售市场的主要是服装。目前,在新疆工商部门注册的生产型服装企业有4000多家,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中型企业仅三家。总体情况是:企业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由于新疆服装企业规模很小,生产成本较高,因此在大陆产品的销售中,即使内地企业的产品成本加上运费,在价格上也具有竞争优势。此外,内地企业与国际市场联系更紧密,能及时跟进国际服装潮流,因此在高档服装领域,新疆企业也不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新疆服装企业始终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新疆地区服装企业要发展,必须依托自己的优势。新疆地区对纺织品的需求具有很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每个细分市场需求量不大,正好适合于规模小、实力弱的服装企业实施小而专、特色经营的战略。新疆服装企业可以依托自己了解市场的优势,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具有特色的服装,从而以产品的特色来吸引消费者,赢得市场[12]。而实力较强的服装企业,则可以利用新疆的地域优势开拓周边的国际市场。由于历史原因,新疆周边国家与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很大的相通性,而且这些国家的服装产业都不太发达,因此对中国产品具有较大的潜在需求[13]。
4.2内地市场
内地市场是新疆纺织产品的主要市场。根据对48家棉纺企业的调查,仅有5家企业产品在本地市场销售,其余企业产品销售市场都在内地(见图2)。在内地市场中,除17家企业产品在集团内部下游企业之间流通外,其余企业产品都进入了普通流通领域,参与内地市场的竞争。鉴于新疆的棉花资源优势,新疆的棉纺产品在内地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运输成本以及新疆火车外运运能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这些优势[15]。因此对新疆棉纺企业而言,要想进一步获得发展,首先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产品成本,以弥补长途运输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其次,应完善新疆地区的纺织产业链,增加本地市场对棉纱的需求量,减少棉纱对内地市场的依存度。
4.3国际市场
新疆地处亚洲中心,有多个口岸与周边国家接壤,贸易地理位置极具优势;此外,由于历史原因,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又与周边国家相通。这一切都为新疆纺织产业开拓周边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一直以来,新疆纺织产业出口的产品主要以棉花、棉纱、棉坯布等半成品为主,附加值很低,而高附加值制成品的出口很少。再加上出口量不大,因此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不大[16]。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完善是很重要的一环。服装产业作为纺织产业的终端产业,其发展对新疆整个纺织产业链都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而新疆服装产业要发展,开拓国际市场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国际市场是新疆纺织产业很重要的一个销售市场,其开拓程度对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5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