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17:25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基础理论教师 终身教育理念 “双师型” 一体化
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政策调整,为技工类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基础理论教师角色发生根本变化
随着技工类院校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改变,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全新的变化。
由于职业本身具有双重意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双重功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续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变革的过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技工类院校的教育目标、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普通教育的不同。随着技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更高要求,技工类院校中基础理论教师要面对职业教育新形势下来自内外部教育环境的新挑战。技工类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的角色正在从知识的传播者迅速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转变。
二、教师应终身学习,应对教育变革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带来了职业的变动和人才的流动,经过一次职业训练已经不能保证终身的职业。这就迫使人们不断学习和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推进委员会讨论通过了朗格郎的“终身教育”提案。继终身教育之后,又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口号。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提出,使教育发生了彻底的变革,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功能。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成为教育的重要趋向,因为狭窄的专业训练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规格的更高标准和要求。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会逐步走向综合化,即职业教育的普通化,普通教育的职业化。
因此,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思想,积极投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努力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授课技巧,规范和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的基本师德。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适应未来职业教育竞争的需要。职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积极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从专业技术、能力系统、心理状态诸方面得到提高,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质量观,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学会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教学方法重心的转移,即从注重教师的知识传授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技能人才的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工作技能,符合企业用人标准、适应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员工。传统教育教学形式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形式树立了理论教师具有权威性的地位。作为技工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师,要适应新的职业教育形式对教育教学的更高要求,一个有创造能力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迅速成长,因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的要求会
更高。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技术哲学
作者简介:龙雪津(1972-),女,壮族,广西天等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道德建设与公民教育等。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终身学习视域下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策略研究”,主持人:龙雪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8-0079-03
一、前言
职业教育是指在职业院校中,教育者对受教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传授及技能培训的活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
纵观教育史发展,普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历史比职业教育要早得多。普通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教育类型,其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及基本方法,强调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的系统性及方法的科学性。普通教育教学是按照学科进行划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期间内掌握某学科的系统知识。普通教育可能会与某一职业群联系较密切,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职业。而职业教育则不然。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为密切,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一门职业技能,达到自立谋生、服务社会及个人自我发展的终极目标。正如教育家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论断:职业教育的目的,其一谋个性之发展;其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其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其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是针对某种职业及行业特点分类,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基础理论及技能,并对学生进行较强的技术性培训。因此,就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而论,技术哲学应当是首选。因为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以技术哲学指导职业院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技术哲学理论观点
技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问题就是科学与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问题,而且这种争议也较严重的影响了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首先要澄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1]。
技术哲学专家朗福通过研究,提出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进行观察和实验得出的,两者之间唯一的区别是科学强调形成理论,而技术注重实践应用。通过对朗福技术哲学思想的梳理,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认识技术早于认识科学
科学理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但是认识理论、发现理论却是人的实践活动,技术实践更是人的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需要经过“观察-总结-观察-验证”的过程,而技术则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科学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对于技术的认识是感性认识。那么,这两者的发展到底孰先孰后呢?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是对科学的应用,自然得出结论:先有科学,后又技术,即先理论,后实践,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公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得到答案。加希特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不同,把技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会的技术;(2)工匠的技术;(3)工程科学的技术。没有技术成熟的工匠,发明只是偶然的事情。正如先有灯泡的发明,后有欧姆定律一样,即先有技术,后有科学的体现。另外,人的认识规律也是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即先认识技术,后认识科学,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因此,一个人对技术与科学的认识,应该是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2]。
(二)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的
从概念上讲,科学与技术看似是两件毫无相关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技术工作者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既要懂科学,又要懂技术,即结合了科学与技术的意义。如果技术工作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懂技术不懂科学,技术不但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与传播,而且无法将技术改进与升华。科学工作者如果只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只会陷入“空想主义”境地,只会说空话而不会做。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发现目前尚未发现的客观规律,技术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发明目前尚未存在的工艺及产品[3]。由此可知,发明与发现,即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构性关系
根据技术哲学的观点,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接受科学的指导,而实践教学要接受技术理论的指导。
(一)共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无时无刻不存在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即共时性同构。
1.互释共时性同构。职业院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共时性结构之一就是表现在它们的相互阐释。实践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如观摩、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实习,顶岗实习等,验证与巩固所学理论,这体现为实践对理论的阐释[4]。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感性认识及模糊理论才需要。通过检验,不仅能检验及巩固理论,还能发现理论存在的缺陷并发展理论。另一方面,理论阐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所谓教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与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人的活动。换句话说,教学活动需要教学理论的审视、指导与检验,确定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就更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以确定其可行性。第三,对于实践教学的结果,即是否通过实践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过程,也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与评价,以保证实践教学结果的科学性。
2.互融共时性同构。所谓互融共时性同构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中必然存在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必然存在实践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理论教学中一定会有对实践或现实情况的阐述,在实践教学中一定会设计理论背景及相关指导理论的描述。其次,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利用演示,观察及亲身体验等手段,并且学生还要通过操作,练习等方式来理解、巩固与掌握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理论指导学生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后还要依据相关理论科学的解释结果[5]。
(二)历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仅表现为共时性同构,而且表现为历时性同构。
1.互动历时性同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发展的历时性同构,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关系、权重关系及规则关系。所谓意义关系是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它们两者的共同基础及最终指向;所谓权重关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肯定会占用一定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因此要合理分配其内容比例及权重关系;所谓辩证关系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但是这种关系是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强加的。在此三种关系基础之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互动”[6]。正如黑格尔所说,教学体系应遵循螺旋上升的永续循环发展的原则,这是社会与教学互动发展的结果。
2.互补历时性同构。之所以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历时性同构,是因为它们存在共同的指向与功能的部分交叉。在整个教学目标完成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其功能,但各自功能的实现不是通过排他性方式实现的,而是交叉互补的方式。
3.同步历时性同构。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互融、互释、互补等同构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必须“同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内容、层次与进度三个属性,并且双方必须同时保证三个属性的同步和依赖。即,改变理论教学内容也必须对实践教学做相应的修改,改变理论教学的层次,同时对实践教学也要修改。否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释、互动、互补等同构关系便不复存在[7]。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异质性关系
理论教学遵循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是比较抽象的过程,而实践教学则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是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两者之间除了同构性之外,还包括异质性的存在。
(一)教学面向异质性
首先,理论教学是以客观的“物”的运动为主题,面向客观对象及其运动变化的领域。在该过程中,作为对象,人同时也是作为客体而物化,成为与物一样的东西而存在。师生都是外在的观察者与信息获取者,教学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与对象的本质与规律。而实践教学是以人的“行动”为主题,主要面向人类活动过程的目的、手段、行为与效果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及执行者,教学的目的是明确人的行动与策略。
其次,理论教学表现为“凝聚态”与“过去时”,是经过认为加工的结构化、条理化及理性化的世界,师生所面对的往往是对历史的、凝固的世界的文本记载,因此所学习的经验为间接经验;而实践教学主要是感性的、现实的和具体的世界,是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及感受,因此,其获得的经验也是最直接的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区别:理论教学穿梭于历史时空,实践教学游弋于现实世界。
(二)教学内容异质性
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是对外在世界规律体系的陈述,表现出普遍性与稳定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事物本体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运动过程及发展趋势,强调逻辑严谨及结构完整;而实践教学则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是指导人类行动的规则体系,表现出程序性与操作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工具操作、程序及方法,强调功能复合、资源整合及目标的统合[8]。
另外,理论知识体系源自于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线性特征,我们称之为树状结构。它以事物发生的的过程及形态为基础,强调理解世界,遵循生成性逻辑;实践性知识体系,又称为模块化课程体系,表现为块状结构,凝聚于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它以人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改造,创造的方法、技巧及过程为主,强调运筹资源,遵循构成性逻辑。
(三)教学模式异质性
1.理论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讲解与传授,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期间主要以教师言语表达为主,形象教学为辅的教学结构。该模式着眼于利用以文本为载体的知识解决认知问题,因此,教学自由性较大。而实践教学整个过程都是以形象展示与操作为主,要求学生要反复演练与体验,要求尽可能的创设与真实情境相一致或类似的教学活动情境。
另外,理论教学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即一位老师讲课,很多学生在听课的场景,注重共同性与统一性的讲解。这种形式是通过师生关系框架实现互动,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且在此过程中,生生关系较为松散。实践教学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即个别化教学或具体性指导。所学习的技能必须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成都,这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实现。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差异化教学[9]。并且,在实践教学中,不仅师生关系密切,生生互动也更加紧密,实现了较为频繁的、深入的生生互动与交流。
(四)教学目标异质性
正如技术哲学观点,科学与技术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长期过程中沉淀的产物,两者相依而生、相伴而行,正如我们职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教学立足于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重点在于构建客观世界的结构关系及对象世界的观点体系。理论教学追求求真及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吻合;实践教学立足于满足人类服务的需求,着眼于应用知知识,以形成主体世界的行动策略,构建关于行动世界的方法体系。它以塑造个人综合能力为主,以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宗旨。
参考文献:
[1]赵家祥.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复杂性思考――简评唯实践主义倾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5-11.
[2]徐进.论认识与实践的同构性[J].江汉论坛,1999(7):52-54.
[3]陈衍.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热点与前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
[4]查尔斯.辛格,等.技术史(第三卷)――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488.
[5]卡尔.密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
[6]刘大春,刘劲杨.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2.
[7]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18-22.
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化学在合理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方面,在开发太阳能、核能和氢能等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同时,人们还能利用化学开发和研制节能产品,探索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方法,从而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提高生活质量。化学能够为人们提供无污染、高质量的食物和高效、优质的药物以及保健品。此外,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能使人们逐渐认识生命的奥秘,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人们还能利用化学积极寻求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使人们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如今,现代化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好化学,能够帮助未来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利用化学知识做出各种明智的选择。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不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或者决策;而学习化学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必要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化学能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从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树立正确的物质意识。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定是存在缺陷的。化学对物质研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通过文献检索来收集需要的化学信息,需要用特殊的化学语言进行描述,需要对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概括。在学习物质微观结构和反应历程时,需要进行分析、推理和微观想象;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强烈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需要将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可见,学习化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整合的现状
我们周围的大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亿万种物质其存在形态和性质各不相同。例如有气态、液态、固态之分,有硬软、颜色之别,有的能燃烧有的则不能,有的有生命有的无生命……众多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例如,铁会生锈,煤能燃烧,植物从发芽、开花、结果至死亡、腐烂,动物的生老病死……正是由于众多物质的不断变化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长期以来人们在探索和了解自然演变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物质的不同性质来源于物质不同的组成和结构,为了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改善人类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的目的,化学这门科学就应运而生。如今,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化学这门课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人才,所以高职化学教育更要凸显实践性,就是高职生要将所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高职化学教育的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整体优化。因为只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加强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一方面,将高职化学实验引入理论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操作;另一方面,在化学理论教学中插入一定的实验教学录像或视频,将使抽象化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促进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还能为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研究经验,为提高高职化学教育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理论与实践整合结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高职化学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化学教师时刻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长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之一。高职化学教育要践行这个原则,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为此,化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理论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元素化学物和化学实验等。然而,从目前来看,在高职化学教育中,高职生中存在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种学习偏向是只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即只重视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不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化学理论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好理论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他们将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的学习当成理论学习的补充,甚至认为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片面地认为只要熟记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不用关注化学实验操作也能考出好成绩。另一种学习偏向是只对化学实验操作感兴趣,对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这部分学生喜欢亲自动手操作,热衷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但是他们对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原理的指导作用不太重视,有时候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上述两种学习态度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都不利于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偏向,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并用以指导整个化学学习过程。
三、如何促进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整合
化学理论与实践相整合,是为了使化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进行衔接,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配置化学教学资源,通过创设一种仿真的或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之中。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实现整合,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针对化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详细、深入地研究其与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或者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以高职化学教育内容中的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重点内容是“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逐步聚合、聚合方法”,这些内容对于高职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高职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上述四个重点内容以及重点内容中的重难点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大量教学实例,阐述上述基本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使高职生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作用。
2.将重点实验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仔细研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力争使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一步实验操作中,努力做到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遵循理论的原则,坚决杜绝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盲目执行的不良现象。仍以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悬浮聚合、界面缩聚及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等。在这些内容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详细研究每一个实验项目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并促使学生牢固掌握,让学生深入体会基本化学理论在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3.将实践环节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高职院校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因为高职生一走出校门就要走上社会就业,所以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及早认识社会,认识他们可能面对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在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也要将理论教育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产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为企业服务。
4.改革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往的高职化学教育过于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不足。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针对高职化学理论课,知识面广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可以及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帮助化学教师调整教学,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应该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如果学生不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必定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牢固树立用理论引领实验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实习环节,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收获,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关键词]高职化学 理论 实践
[作者简介]张海玲(1969- ),女,山东巨野人,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化学教育。(内蒙古 乌海 016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技术人才的任务,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上,而且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以使我们的高职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按照三年学制各课程整体优化的要求,对非化工类的化学课程进行了改革。这是高职化学教育进行教学体系、内容改革的一个初步尝试。它在保证非化工专业化学基础课性质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的特点,反映新的科技成果。在注意到化学学科自身内在联系的同时,也注意到教材的适用性,尽力反映化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职化学教育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也存在种种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没有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基本属于“两张皮”,这不利于高职化学教育价值的发挥。
二、高职生接受化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世界,化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热门话题如能源、环境、材料和生命等问题都与化学密切联系。化学这门学问不仅能满足人们在生活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化学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的“源泉”,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新兴技术的发展,各种性能各异的材料都要借助于化学原理进行制造和生产。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和资源,化学在合理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方面,在开发太阳能、核能和氢能等方面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同时,人们还能利用化学开发和研制节能产品,探索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方法,从而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提高生活质量。化学能够为人们提供无污染、高质量的食物和高效、优质的药物以及保健品。此外,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有机结合,能使人们逐渐认识生命的奥秘,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人们还能利用化学积极寻求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使人们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
如今,现代化学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好化学,能够帮助未来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利用化学知识做出各种明智的选择。一个缺少必要的化学知识的人,不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而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有害于社会的行为或者决策;而学习化学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必要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化学能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从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树立正确的物质意识。一个缺少必要化学知识的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定是存在缺陷的。化学对物质研究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通过文献检索来收集需要的化学信息,需要用特殊的化学语言进行描述,需要对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概括。在学习物质微观结构和反应历程时,需要进行分析、推理和微观想象;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强烈的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需要将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可见,学习化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三、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整合的现状
我们周围的大千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亿万种物质其存在形态和性质各不相同。例如有气态、液态、固态之分,有硬软、颜色之别,有的能燃烧有的则不能,有的有生命有的无生命……众多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例如,铁会生锈,煤能燃烧,植物从发芽、开花、结果至死亡、腐烂,动物的生老病死……正是由于众多物质的不断变化才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生气勃勃。长期以来人们在探索和了解自然演变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物质的不同性质来源于物质不同的组成和结构,为了掌握物质的变化规律从而达到改善人类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的目的,化学这门科学就应运而生。如今,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化学这门课程。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人才,所以高职化学教育更要凸显实践性,就是高职生要将所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化学教育的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进行整体优化。因为只有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加强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一方面,将高职化学实验引入理论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可操作;另一方面,在化学理论教学中插入一定的实验教学录像或视频,将使抽象化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促进高职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还能为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有效的研究经验,为提高高职化学教育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理论与实践整合结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高职化学教师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使化学教师时刻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长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之一。高职化学教育要践行这个原则,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为此,化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理论开始,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元素化学物和化学实验等。然而,从目前来看,在高职化学教育中,高职生中存在两种不正确的学习偏向。一种学习偏向是只注重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即只重视化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基本知识的掌握,对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不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化学理论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好理论就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他们将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实验的学习当成理论学习的补充,甚至认为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片面地认为只要熟记书中规定的实验内容,不用关注化学实验操作也能考出好成绩。另一种学习偏向是只对化学实验操作感兴趣,对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这部分学生喜欢亲自动手操作,热衷观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但是他们对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原理的指导作用不太重视,有时候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上述两种学习态度都不利于学生培养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都不利于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偏向,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并用以指导整个化学学习过程。
四、如何促进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整合
化学理论与实践相整合,是为了使化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进行衔接,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配置化学教学资源,通过创设一种仿真的或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之中。高职化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实现整合,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将重点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针对化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详细、深入地研究其与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或者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以高职化学教育内容中的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重点内容是“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逐步聚合、聚合方法”,这些内容对于高职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高职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上述四个重点内容以及重点内容中的重难点与实验、实习等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大量教学实例,阐述上述基本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使高职生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作用。
2.将重点实验内容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师要仔细研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力争使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一步实验操作中,努力做到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遵循理论的原则,坚决杜绝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盲目执行的不良现象。仍以高分子化学为例,它的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悬浮聚合、界面缩聚及高分子的化学反应等。在这些内容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详细研究每一个实验项目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并促使学生牢固掌握,让学生深入体会基本化学理论在实验配方设计、实验操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巩固化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3.将实践环节与理论有机结合。高职化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高职院校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因为高职生一走出校门就要走上社会就业,所以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及早认识社会,认识他们可能面对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化学教师在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也要将理论教育渗透于其中,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并能够用化学理论来解释生产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为企业服务。
4.改革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考核方式。以往的高职化学教育过于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不足。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针对高职化学理论课,知识面广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如此一来就可以及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帮助化学教师调整教学,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对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应该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如果学生不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必定会出现盲目操作的现象,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牢固树立用理论引领实验的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实习环节,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收获,发现自己不足并及时改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密不可分的,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化学教育,运用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化学素质。然而,光开设高职化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将化学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共同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化学教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将反映现代化学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到高职化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构建最有利于造就人才培养的新体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高职院校的示范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与延伸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完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育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来阐述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心理学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并将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存在并飞快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应用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与其在教育中的实践过程密不可分。高职教育教学中课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效果均无形当中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在授课中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运用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真是教育环境的经验积累又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更新。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发挥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拓宽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直观指导
教育心理学是在教学与和心理学结合并逐渐走向独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现与经验积累,而形成其对教育教学有巨大实际指导作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受教和施教双方的心理现象等,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特色即为教育的专业性和方向性较为明显,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教育中作用最大化,这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更要有针对性的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其问题和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因此,拓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体系,让教育心理学成果在不同院校中发挥其特色的引领作用,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理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努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一)以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于高职教育实训课程
现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社会成员和用人单位的合格员工,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等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最终使教育实践取得如下成效。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和方向性,实训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占有巨大的比例,根绝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占到总的教学任务的30%-50%。试训教学既是专业性教育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实施部分。由此可见,实训课称的开展和质量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专业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
实训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探究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摆到突出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体现学习和实践能力。实训课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课堂中通过自我体验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前,在实训课程中已经将教育心理学中很多理论,例如:自我体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应用其中,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融入大高职的实训教育教学中,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的全面发展心理研究为多元课程设置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多元化和应用型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实训课程中更多的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对于培养多元化、专业型、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训课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因为无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创办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院校,都要求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心理规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教学主要取决于课程施教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有意义。当代教育心理学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结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积极认知活动,教师则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有效的认知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因此需要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将理论融入高职德育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也不例外。德育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育和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德育教学,提高德育效果对于学校、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主体的潜能,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为迁移而学,遵循动机与学习的辨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素质,丰富德育教师教学技巧,重视隐性课程作用,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结合德育内容改革,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结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丰富教师教学技巧。高职院校德育教学过程是德育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并转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双方的努力程度为条件,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完成教与学两方面任务。
(四)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管理,从施教主体实践素质教育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重要实施者,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践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心理准备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师更要充分意识到自身修养和价值取向中的德育意蕴,既要以学识教人,更要以人格育人。
三、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
加强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应用和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英语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
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教学部分的延伸,职业培训对于职业技能更新、职业动向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型人才的职业培训对于职工的技能更新、技能考核及学历晋升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在考虑如何更加有效的组织英语教学,如何提高英语课程的受教效果,施教者认识到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和精彩进展离不开学生心理的把握和揣摩,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如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教育心理学密切结合英语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了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跟上时代步伐,了解教育心理学,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输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英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科学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结合起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去。目前,教学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对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行性,有了这些条件的支持,我们就能够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刺激,并得到知识的强化,科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我们在重新设计课堂结构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学习理论。
总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培养着社会专业型应用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成果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体现,同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和教学事例又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力求使高职教育赶上时代的潮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而做为研究教育领域心理现象和规律的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学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将教育心理学中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理论充分应用到各项教学中,使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晶.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时空. 2009/06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09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一直从事初三化学的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初三处于毕业升学的阶段,对于新的一门化学学科,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很好奇、好玩、有趣,开始时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保持一种兴奋的状态,都很好奇于每一个实验,这些实验就像“魔术”一样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上课时,学生给我的感觉是“我想学”、“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这样的状态保持的时间不长,学生在了解、接触化学、走进化学后,学习了我们身边的物质,空气和水,随之而来的是化学理论知识的教与学,理论知识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且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个时候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减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这个时期,优等生已经由兴趣转变成爱好,蜕变成“我要学好这门功课”,可是对于中等生、后进生来说,慢慢地失去了新鲜感,感到知识的零乱、琐碎。怎样使学生们安全地度过理论知识,让他们能依然保持原有的劲头继续学习。笔者从以下两点谈谈初中化学理论知识的教与学。
二、初中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二)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的原因,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三)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了解结晶现象,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涵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化学理论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是学习的难点,是学生的分水岭。同时化学理论知识也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学好初中化学理论知识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为初高中的化学学习架好桥梁。
三、理论知识的教学
1.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化学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理解逻辑思维为主,以文科记忆为辅的科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同时化学知识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课上容易听得懂,课后容易忘记,考试容易错,针对这些现象,如果不把化学知识进行有序地排列和系统地分层,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增添困难。因此,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学习的普遍规律是在课上可以边理解边记忆,也可以先理解后记忆,但是有的知识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先记忆,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忆的等于没有学习相关的知识,知识就出现断层,如初中化学人教版中电解水实验结论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中都提到元素这两个词,然而元素、原子的学习还在后面一章,所以对于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就得先记忆后理解,等学完了元素的概念后可以将这些概念拿出来重温,学生会觉得茅塞顿开。
2.利用模型增强学生对微观结构的空间想象力
从宏观到微观的过渡,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减少理解的难度,使得知识更具体、更形象,在教学中可利用模型,如原子结构教学中我利用flash带学生走进原子的内部世界;分子的构成中,我把水分子模型展示给大家,要求大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做两个水分子模型,有的学生利用大小不一的乒乓球,有的利用废纸或橡皮泥捏成的,再用牙签把三个球连接在一起。“听过的很快会忘记,看过的有些印象,做过的才能理解、掌握。”这句话说明,学生只有亲自操作,经历了探索知识过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刻,记忆才能牢固。在这样的模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分子结构,而且也从微观角度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这为后续的“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做好了知识准备,同时学生也从微观层面上更清晰地认识“化学方程式”符号的涵义。
3.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方法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义务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立场设计教学流程:
例如:在讲授质量守恒定律时,如果把书本的四个实验先做完再让学生分析,两个封闭体系,两个敞开体系,学生一会儿观察到天平平衡,一会儿又看到天平不平衡,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有一种“理不清”、“摸不顺”的感觉。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通过两个封闭体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天平平衡,顺理成章地推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接着让学生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两个敞开体系,为什么它们的天平不平衡?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怎样设计实验才能使天平平衡?指导学生将刚刚学习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解决问题中,使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不再孤立,同时学生从自己的思考角度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以及守恒的原因,并且在这过程中以具体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4.呈现丰富的知识单元框架,建构化学理论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间的整体结构、知识要素的纵横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同时帮助学生辨清知识间的内在关系,理顺知识脉络。
例如初中化学中宏观方面元素的组成与微观方面微粒的构成之间的关系如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经验的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借助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区别,深层次地理解其中的本质,并将它们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整理,使得零散、孤立的知识变成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这知识网络形成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5.当好“总教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互动平台
以往在讲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溶液有关的计算题时,一般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一讲一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又增加了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练好后我及时批改,及时发下去,希望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纠正自己错误的方法和解题思路,然而,有时候事与愿违,等下一次再练习、再批改时,依然会发现有些学生的错误还在那儿,没有及时订正,同样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怎样能达到练习的效果?使练习练好呢?我在多次尝试后发现学生“互评与自评”的效果较好,在讲计算时,我有计划地选几道题作为课后练习,第二天课上我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交换各自的作业本,互批、互纠、互改,在这过程中学生们讨论、互相学习,他们参与其中,享受其中,这样比起老师的批改甚至讲解来的有意义。当然,当“总教练”时,要不断地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对某些组中有争议的题目或解题方法,可以当面解决或以这个为例拿出来让大家当评委。通过多次尝试之后发现,这样的互动平台给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感悟、主动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成功和喜悦,在喜悦中收获知识和能力,使“学远大于教”。
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以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为前提,是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基础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进发展的。宋心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学生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的基本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本质,引领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积极反思,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怡纳. 基于MAS问题编码的化学三重知识表征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中职 实训 理论 探讨
毋庸讳言,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上一般较欠缺。这为中职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初、中级的技能型人才,需要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用技能。因此,在中职教学中探讨实训与理论有机结合的科学的教学模式成为重要课题。
一、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训的关系
中职教育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实训教学在课时上的比例一般为50%~80%。但是,理论教学并不会因为占比较小就不重要。理论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是开展实训的基础,也在实训的基础上提高理论素养,进而在实践中实现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的关系。实训课程是中职教育的重点,其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增强应用技能。实践是巩固和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标准,也是理论认知的重要来源,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中职生只有在有序、持续、科学、有效的实训中,才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奠定职业基础。但是,一切实训都是在理论课程的指导之下进行的,理论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实训过程中,它决定着专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实训教学得以升华的依托。因此,在职教学要科学把握理论与实训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在中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中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与理论脱节
中职教学中的实训与理论教学,都是依据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来进行的。但有的实训与理论教材契合度不高,致使在教学中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无法做到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理论教材内容一般按照章节进行编排,而实训教材则按照模块编排,学生在学习某一章节的理论课程后,在实训环节会遇到很多内容与理论教材不符的情况 ,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理论的依据[1]。由于中职生基础知识一般较差,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主动探索的动机和能力不足,二者的脱节使学生很难科学高效地建立起知识体系,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双师型教师缺乏
双师型教师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结合,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效率。但目前由于许多中职学校建校时间还不长,有的由原来各种中等教育学校合并而来,加之双师型教师培养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缺乏。在中职学校中,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别由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来担任。理论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其长期脱离实践,实践经验不足,导致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也不强;实训教师操作能力强,对各类机械较为熟悉,但理论修养一般不高,导致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知识的结合不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分工虽然明确,但两个环节的教学理念、理论体系很难得到统一,衔接效果也不好,理论知识不能在实训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践对知识的检验效果也难以充分体现。
(三)课程安排不科学
有的中职学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进行分阶段安排,以学期为单位,理论教学课程结束后再安排实训教学。这种安排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理论过于抽象,得不到实践验证,只限于理性思维活动,使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二是在实训过程中,由于对前期所学知识有所遗忘,导致实训中缺乏理论的指导。
三、中职教学中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与实训教材的协调性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针对理论和实训教材统一性不强的问题,一是要对教材编写进行统筹协调,保证其一致性。实训教材的编写要紧紧围绕理论教材来进行,按照从易到难、逐渐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为目的,增强内容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并删减一些与理论教材重复的理论内容[2]。要着眼于当前社会的生产实际,以理论内容为核心进行适度拓展,丰富实训的教学内容。二是与时俱进。当今各类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按照科技发展和现实应用状况,常态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将新发现、新进展、新发明、新技术充实到教材内容中,同时将一些落后的或即将面临淘汰的技术进行删除或压缩。三是理论和实训教材互相渗透。理论教材的编写不宜过于抽象,而要适当增加一些生动的事例,同时对实训环节中的内容有所提示;实训教材也要基于理论依据,以理论教材中涉及的理论知识统领实训内容。通过二者的互相渗透,做到协调统一,促进理论与实训教学的融合。四是开发校本课程内容。每个中职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要结合办学资源优势、办学特色与地域产业特点,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以学校所在地的热门产业为载体,推进理论与实训教学效果。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分层次安排,在达成一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选修教材,进行拓展和提高。
(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1.创造机会让理论教师参与实践
加强理论与实训教师的双向交流,分层次、有步E地组织教师换岗任职。理论教师通过参与实训环节的教学,一方面指导学生理解操作的理论依据,增强操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了解实践过程中的理论要点与难点,进而对理论教学进行调整与提高;另外,增进自己的实践经验,检验自身理论修养,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实训教师通过参与理论教学,一方面增进自己的理论水平,认识理论在指导实践、总结实践和提高实践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实例开展理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方式上,可以让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互相参与对方的教学过程,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轮换。
2.加强教研交流
学校定期组织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共同商议对策,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经常性地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报告会、专题培训等活动,将先进的、前沿的教学理论引进学校。加强校际间的教研交流,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本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3.推进教师学习深造
组织教师到高职院校进行进修深造,深入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和实训基地,系统学习教学理论和方法,强化教师的理论修养。安排教师到一线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通过顶岗锻炼等方式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去,了解企业实际运行模式,感性体验企业管理和生产方式,对市场需求和产业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使理论和实训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三)理论与实训课程的交叉融合
理论是对实践的抽象分析,用于指导实践;而实践是理论的物化实现,是理论的检验过程,二者不可分割。在中职教学中,针对理论与实训教学条块式安排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宜将二者进行交叉式融合。以理论课程为体系框架,以实训课程为轴心进行课时安排[3]。首先,每上一节理论课,都要安排实践性观摩和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理解理论知识,并将知识立即应用于实践环节中,增强感性认识,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也初步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完成观摩和实践作业后,要进行理论总结,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体会,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在反思和作业环节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汇总并加以解决。其次,在实训课中,要先对知识进行系统、概要地讲解,使学生明白实训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要对实训的步骤、方法、目标进行讲解,让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制定课堂操作大纲。实训课一般宜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模式,每名学生都应该了解课堂上要达到的目标、要实现的操作成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穿行理论知识的诠释和操作的指导,对较困难、较复杂、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应该进行演示教学,让学生对操作要点有直观性的认识。实训课结束,要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检查和科学评价,总结得失,并将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能力上都能得到提高。
四、结语
虽然实训是中职教育教学的重点,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忽视。针对现实中二者有所偏颇的情况,应重点加强理论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加强理论与实训教材的协调统一,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为二者结合提供师资支持;再次要注重教学环节的交叉融合,使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贯穿于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莎.初探中职电子实训技能课程中的“学与做”[J].电子制作,2014(24):95-95.